科普科幻文学创作者必须具有比较丰富的文史知识和科学知识作为基础,才能创造出优秀的作品。为了让大家更方便快捷去接触了解这些资料,《高校科幻》平台每周会推送一篇科学知识相关的干货文章供大家欣赏学习。 本期为大家带来: ▼ 彗星把人类恐吓了许多年代。 偶尔,天空中会莫明其妙地出现一颗彗星。 它的形状和其他任何天体都不相同。 它模模糊糊,轮廓并不清晰,而且还拖着一个不甚分明的尾巴。 在某些富于想象的人看来,这个尾巴很像是一个哭泣着的妇女的散乱头发(“彗星”一词就是从拉丁文的“头发”一词变来的),因此,人们认为它预示着大难将临。 到了十八世纪,人们终于确认出,某些彗星在固定的轨道上绕着太阳转动,不过,这些轨道一般都是非常扁长的。 当彗星在轨道的远端时,人们看不到它们。 只有当它们位于近端时——这在几十年中才有一次(也许是上百或上千年)——它们才成为可以看见的天体。 1950年,一位名叫奥尔特的荷兰天文学家提出,有一团巨大的星云,其中可能包含着几十亿颗小行星,在距离太阳一光年或甚至更远的地方运行。 它们比冥王星这颗最远的行星还要远一千倍,而且,尽管它们为数甚众,我们却全然看不见它们。 每隔那么一段时间,可能在邻近恒星的引力作用下,一些小行星在轨道上的运动会放慢下来,并开始朝太阳的方向落下。 偶尔会有某个小行星深深地钻进太阳系的内部,在离太阳几百万公里的近处翱翔,自此之后,它就将保持自己的新轨道,成为我们所看到的彗星。 几乎与此同时,美国天文学家惠普勒也提出,彗星主要是由低沸点的物质(如氨和甲烷)构成的,同时也包含有细碎的石砾。 这团彗星云在远离太阳的时候,氨、甲烷和其他物质都凝固成为坚硬的“冰块”。 这种冰冷的彗星结构,在外层空间迅速运行时是稳定的。 但是,一旦它们慢了下来,向太阳靠近时,又会出现什么情况呢? 当它进入太阳系内层时,会从太阳接受到越来越多的热量,使得冰块开始变成蒸汽,原先被凝在冰块表层的石砾颗粒得到了自由,结果,彗星的核心就被一团尘埃和蒸汽所形成的云雾包围起来。 越靠近太阳,这团云雾就越稠密。 太阳朝四面八方刮着太阳风——一种向外奔涌的亚原子粒子云。 太阳风对彗星有一股作用力,这种力超过了彗星本身的微弱引力,彗星内的尘雾云就开始被太阳风吹出来,向背离太阳的方向伸展。 随着彗星接近太阳,太阳风加强了,尘雾云就成了背离太阳方向的一条长尾。 离太阳越近,尾巴就越长,然而,这种尾巴是由极其稀薄的分散物质构成的。 自然,彗星一旦进入太阳系的内层空间,就不会长期存在下去。 每靠近太阳一次,就造成一次物质损失。 这样,转了几十次以后,彗星就变成了很小的石头核,或者干脆碎裂成小陨石团。 有一些这样的陨石团正在确定的轨道上围绕太阳运行。 当它们在地球的大气层里穿过时,就会出现壮观的“流星雨”。 这些流星雨无疑是彗星的遗骸。 科学百科知识系列 ··· 阿西莫夫一生著述近500本,题材涉及自然科学、社会科学和文学艺术等许多领域,与儒勒·凡尔纳、赫伯特·乔治·威尔斯并称为科幻历史上的三巨头,同时还与罗伯特·海因莱因、亚瑟·克拉克并列为科幻小说的三巨头。 其作品中以《基地系列》、《银河帝国三部曲》和《机器人系列》三大系列被誉为“科幻圣经”。曾多次获代表科幻界最高荣誉的雨果奖和星云终身成就大师奖(雨果奖7次、星云奖3次、轨迹奖2次)。小行星5020、《阿西莫夫科幻小说》杂志和两项阿西莫夫奖都是以他的名字命名。 稿件搜集 | 靳淞 文字编辑 | 清皓 排版 | 圈 审核 | Lynn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