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都旧影 音乐:G大调小步舞曲 像这样的腾,哪里会疼?分明就是一种安逸、一种巴适! 今天的龙门阵摆一摆成都人的“腾”。 四川话透着古风雅韵,又灵气逼人,它就像一坛老酒,是那么的底蕴深厚,又总是热情跳跃,尤其是从成都人的嘴巴里讲出来,就更显得韵味十足。 成都人的语言丰富,说你愚笨,可以很轻松地就说出一大堆替代名词,比如脑壳长包、脑壳进水、脑壳短路、脑壳被门挤了、方脑壳、脑壳里面有屎……等等,最后还亲昵的来一句:瓜兮兮的! 注意,这个“兮”字可不是哪里都会用的,这就让我古人“山有木兮木有枝,心悦君兮君不知”的吟诵,文化气息太浓! 成都人说话有时又极其简练,譬如一个“腾”字,读teng,是成都人嘴巴里经常念叨的一个字。 啥子是腾?字典里说是有奔跑、上升、挪移的意思。 别小看这个腾字,在不同的场合,不同的语气,成都人说出来,阐述的意思可以完全不同。 经常听见成都人喜欢这样说—— 把老子笑疼儿了、气疼儿了、骂疼儿了、吓疼儿了、高兴疼儿了…… 一连串的疼字脱口而出,似乎很伤心很悲切。可你仔细看看他们此时的表情,那就分明是夸张,甚至是炫耀。 成都人就是善于用这样的夸张来表达他们生活中的喜怒哀乐的。 疼再加上一个儿化音,就成“疼儿”了,于是也就更加生动了。 难道疼会疼出生动、夸张的模样? 我们知道,被打疼能找到具体的肌肤位置,可被笑、骂、气、吓又能疼到哪?最多也就是被轻轻牵扯了体内的哪根筋,绝不会有如此夸张的疼感。 这种被筋牵扯的情绪表达,就让我联想到了木偶表演,也是通过筋线的操纵来实现人物的腾挪变化,来表现人物的喜怒哀乐的。 这里,用腾来替代疼似乎更准确更精妙一些。 于是我们可以这样写—— 把老子笑腾儿了、气腾儿了、骂腾儿了、吓腾儿了、高兴腾儿了…… 换上这个“腾”字,原本内在的感知瞬间变成外在的、纯粹的肢体语言,一下子就活了,也就更能表达成都人喜怒哀乐的千姿百态了。 倘若这一连串的腾字是从成都女娃子嘴里吐出来的,就更有意思了。 笑腾儿了,笑得老子弯腰驼背儿、花枝招展。 气腾儿了,气得老子七窍生烟、坐立不安。 骂腾儿了,骂的人火冒三丈,挨骂的人毛焦火辣。 吓腾儿了,吓得老子心把把直甩、屁儿夹紧。 高兴腾儿了,把老子高兴得不摆了……! 看看,这里全是些身体里外的各种形体动作,完全就是是象形文字的各种翻腾。 再继续摆“腾”。 老子遭整腾儿了。遭整腾儿的虾子也许就是个颤花儿,颤花儿喜欢跳颤,一旦跳得太凶,也就活该遭修理了。 和被整腾儿了意思差不多的,还有弄腾了。 你娃被表扬腾儿了。就是表扬惨了的意思,这种表扬让你娃内心的红旗冉冉升起,又迎风飘扬,简直是周身上下都轻盈起来,想不升腾起来都不行。 瓜腾儿了。就是瓜得来有盐有味,瓜眯戳眼,瓜得来脑壳里面空捞捞的,瓜腾了! 最喜欢听成都人说如何如何腾儿了。不管是淡淡地说,还是狠狠地说,都让人深受感染。 成都人嘴巴里的这个“腾儿”,似乎是在成都人的表情包上扑上了一层夸张的粉底霜,就是一种表达方式的淋漓尽致。 成都人就是喜欢淋漓尽致。成都人喝茶也要淋漓尽致,就一定要把茶喝通了才舒服。什么叫喝通?就是要喝腾,起码得腾起来跑一趟茅房吧! 喝茶可以喝腾,那喝酒更是可以喝腾!一番喝腾了的就场合下来,你腾我腾大家腾,腾得是云里雾里! 面对一大盆炒出灯盏窝的回锅肉,也是可以吃出腾的。书上说是饕餮,成都人不这么说,而是肚儿一捂,嘴巴一抹,今天把回锅肉整腾了! 这个腾里有愉悦,有心满意足,还多少有些显摆。 像这样的腾,哪里会疼?分明就是一种安逸、一种巴适! 当然,腾的含义不仅于此,它还有其它的表达诠释。 成都人的腾,不是折腾,不是胡作非为,而是一种境界。 我们一直提倡做个老实人,做个踏踏实实的好人,只有这样才能体味到腾的千般好来。 面对歪风邪气,面对各种不牢靠,爱憎分明的成都人就会馈赠另一种腾: 一边伸出位置靠中的一个手指,一边嘴里嚷嚷,你娃“腾腾腾”! 这是个否定句式,听到这句话,你娃就遭腾了。 哈哈,今天的龙门阵资格摆腾了。 今天是五一节,祝大家吃腾、耍腾、安逸腾,巴适腾,千万不要累腾。 祝麻将赢腾!把地主狠狠斗疼! 节日快乐! 完 |
|
来自: 新用户7771xieo > 《待分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