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成都民俗拾忆(两章) 文/ 张浩明 娃娃学走路,砍掉“绊脚索” 先前那些年月,老成都大多数家庭都多子多孙。这些子子孙孙在周岁前后就要学走路了,这是孩子们迈开人生的第一步,这段时间也是大人们带孩子最为辛劳的日子。 孩子天性好动,开始学步既感到新奇又极易摔倒。那时没有学步车可以代劳,大人们通常用一宽布带系于孩子腋下,半提半拖地教孩子走路。孩子走得摇摇晃晃偏偏倒倒,还不停地乱叫;开始觉得好玩,不多一会儿孩子的腋下勒痛了,就一屁股坐下不走了,还哇哇大哭。这是老成都市井小民教孩子走路的第一步。 有了第一步自然有第二步,这第二步最有意思。 第二步叫之砍“绊脚索”。相传送子娘娘给你府上送子后,便在孩子的脚上留有一处想不到看不见摸不着的“绊脚索”。这无形的神秘的绊脚索,是为了防止孩子的脚在襁褓中不要乱登乱动,可以好好保护孩子的脚不受到伤害,这是菩萨的慈悲。 俗话说娃娃之变“七坐八爬九生牙”,即七个月能坐,八个月能爬,九个月就该长出乳牙了。牙齿一长出,周岁很快就到了,周岁前后孩子就当学走路了。孩子学步之卯窍,除上述第一种系布带于腋下外,听老一辈讲,当数恭恭敬敬砍掉送子娘娘赐与的那条看不见摸不着的神秘“绊脚索”了。 这“绊脚索”该怎样砍呢? 这时,须找一个阳光明亮的上午,寻一空地,并且必须是泥巴地,泥地上能映出孩子的整个身影。随后点燃一柱香,向送子娘娘祷告:“菩萨慈悲,我家娃娃已满一岁了,要学走路了,请娘娘解除娃娃脚上的绊脚索。”云云。这话只能默念,以免惊动孩子。这事大多由爷爷奶奶外公外婆出面,因为孩子的父母年轻,认为此举是迷信,多半不参与,或者老人们不告诉自家的儿子媳妇女儿女婿,只是背地里悄悄地干。 砍“绊脚索”的仪式开始了。爷爷奶奶各占一头,大略三四步之距,奶奶站前端,爷爷站后端,背后还须别一把明亮亮的菜刀。爷爷叫声“乖乖快走,今天要砍绊脚索”! 此刻空地的阳光下映出了孩子的整个身影,孩子一举步,爷爷抽刀向孩子身影的脚杆处砍去,这一刀下去,泥巴地上即出现深深的刀印。是男孩先砍左脚的投影,是女孩则砍右脚的投影,连连数刀,爷爷跟在孩子投影后面一直砍下去,直看到孩子摇摆晃动地走到奶奶身边完事。 如果孩子走路尚不太稳当,也可由奶奶牵一只手协助走之,走一步后,跟随的爷爷就砍一刀。有时奶奶见孩子的步伐稍稳,就故意把手放了,爷爷更是兴奋不已,举刀对准孩子脚的投影一路砍下去……菜刀在太阳的照射下寒光闪闪,孩子也觉得好玩,嘻嘻哈哈。但娃娃要耍菜刀,大人是不能给的,这时一颗水果糖一片饼干就可哄住。 这砍“绊脚索”也算是精细活,阳光投映下自家孙子的身影,无论谁操刀都不能忘记一个准字,手起刀落,不能错刀误刀,要是没砍到绊脚索,反砍到了别处,砍到了手、腰甚至头部的投影,皆为不吉利的预兆。不多一会儿,娃娃就要嚷这儿痛那儿痛,弄得老人心惊胆颤,大骂自已罪过,然后又求送子娘娘保佑孙子消灾无事云云…… 对于刚学会走路的周岁小孩,是不是砍了绊脚索就走路更快更稳了呢?谁也说不清楚,信则灵,不信则不灵。但我家院落有个罗太婆却振振有词地说,她家孙儿砍了绊脚索最为灵验。罗太婆的孙儿已一岁零两个月了,走路不稳,经常跌得鼻青脸肿,至从信了砍绊脚索的法儿,就天天点香祷告送子娘娘,第三天便在院子里替孙儿砍绊脚索。只砍了一次,孙儿就走路稳当不摔跤子了。罗太婆还说“这小崽儿砍了绊脚索后都敢跑了,跑起来我这尖尖脚都撵不到”!说了一阵哈哈大笑。 后来罗太婆操成了砍绊脚索的“专家”。她见有人孩子学走路就热情宣讲鼓吹,“要砍绊脚索啊!砍了好,求菩萨灵验得很!”罗老太婆一番努力,引来不少信奉者,其它院落街坊有娃娃学走路,都来请她操刀。罗老太婆来者不拒,她刀刀精准,左一脚右一脚,砍得娃娃哈哈大笑,砍得罗太婆满头大汗,连菜刀都砍缺了两把。,后续的人来请,便告之自已带菜刀。邻里见罗太婆古道热肠,砍了绊脚索都送她一包水烟,罗太婆就好这口。 总之老成都民间的这一古老风俗,说它迷信,不如说它寄意了老人们爱的心愿,老人们希望小子辈的儿孙快快学会走路,快快健康成长。我想表达这种心愿的方式当然是多种多样的,“砍绊脚索”只是其中一种罢了。 给娃娃“喊魂” 时光倒转七八十年前,老成都的市井人家,但凡小娃娃受了惊吓,一些家庭总要对孩子进行“喊魂”。 两三岁到五六岁的孩子,对外部世界总是感到新鲜。如打雷下雨扯火闪,地上爬行的小虫虫,窗框上的蜘蛛网,碗柜里的偷油婆,家中窜出的老鼠,都易使孩子感到兴趣,但也极易受到惊吓。如伸手去逮偷油婆,那东西又爬到孩子身上,孩子只吓得哇哇大哭。还有玩耍跌了跤,擦破一块皮,流了一点血等等;总之小娃娃受到惊吓的地方很多。孩子受惊受吓后往往神情紧张,神志愰惚,睡觉易于梦魇,白曰又惴惴不安,吃喝不好,哭哭闹闹很是烦人。即便去看医生,也说不出所以然。 小娃娃出现上述诸症后,老一辈的人都爱说“这娃娃的魂魄丢了,要他妈对娃娃喊魂!使三魂七魄重归于心,魂魄喊回来,娃娃也就好了不闹了不烦人了。 这喊魂之大事,通常由母亲奶奶外婆担当。此事进行时,须在那年月的柴灶烧火时,铲些柴火灰烧个鸡蛋。鸡蛋要精挑个圆的,寓意此事圆泛,喊魂顺遂。柴火灰中的鸡蛋渐渐烧熟,“迸”地一声爆开了,这时让蛋冷一下,随后剝开蛋壳,查验蛋的形状到底发生了啥变化?倘若爆得乱糟糟,则说明娃娃的三魂七魂确实丢远了;反之鸡蛋大体成形,只是有些小坑洼,则说明那魂魄只丢其一二,极易喊招回来。 蛋烧完毕,便清楚了神明的召示,知其事之深浅,便点一柱香一对蜡,躬身求神佛将娃娃之魂魄招回。“喊魂”时还分“睡喊”和“醒喊”。“睡喊”宜于一到三岁的娃娃,等娃娃睡熟了,母亲坐在床边,也可把娃娃抱在身上,此时母亲用手轻轻牵着孩子的耳朵,依旧是男左女右,然后念念有词:“乖乖咧,你的魂儿魄儿丢远了,妈妈求菩萨把你的魂儿魄儿招回来招回来招回来”……这几声喊魂,妈妈的话又轻又柔又慢,声调深情而婉转,是母亲唱给孩子的最美最甜的安魂曲。母亲凝视着孩子熟睡的脸蛋,听着孩子匀称的呼吸,如此反复地对孩子进行“喊魂”,一直喊到香成灰蜡成泪…… 而这“醒喊”则适宜于三岁以上孩子,因为孩子已能流利地说话了。同样,喊魂时也燃起香蜡,妈妈坐一竹椅子上,孩子坐一小板凳上,恰好在母亲膝下,母亲又叫孩子将头睡在自已腿上。喊魂开始了,母亲又牵着孩子的耳朵“乖乖哟!你三魂七魄丢了,今天你的大魂小魂要回来哟,回来哟,回来哟!”这喊完一声,母亲又和孩子产生互动。她喊一声要孩子回应一声,妈妈,乖乖的魂回来啰,回来啰…… 这一幅母子情深的“喊魂图” 何其甜美,何其舒心,何其温暖,真是感天动地,这丢了的魂魄怎么会喊不回来呢?! 椐说喊魂最为灵验的是在农历七月十五之后。民间笃信七月初一到七月十五,是阴间大开鬼门关的日子,那半个月大小鬼头都要回阳世讨纸钱,扰得阳世不得安宁。娃娃小阳气不盛易于撞鬼,七月十五之后阎王关了鬼门,大小鬼儿子重归阴曹地府,这世上清静了许多,最宜喊魂,也最灵验。这些日子即便娃娃末受惊吓,喊几声魂,有打预防针的効应,也可使自家宝贝魂魄安然,活泼可爱,健康成长。 当然,有人说这样的喊魂是自欺欺人,带有浓厚的迷信色彩。但我们从好的积极方面作想,这也是亲人对儿童心理的疏导和抚慰,也算民间扑拙而原始的一种心理治疗手段,多少有点像当下的心理医生。娃娃经喊魂后受惊吓的状态是否有改善,各说不一。可当亲人们看到孩子神志安宁不再哭闹紧张,又加上悉心照料,孩子一天天健康成长,那是件何等快乐的事啊! 我母亲曾对我多次喊魂,那种温馨和暖意至今留在心中,很难忘怀。 |
|
来自: 新用户7771xieo > 《待分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