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闲谭 ▏小暑随笔:成都街巷名里的花草树木

 新用户7771xieo 2020-10-23

小暑随笔:成都街巷名里的花花草草

作者▕  平叔

今日小暑,本以为会很热,却不时有风掠过,逗得院子里桂花树叶跟着颤动,反倒还觉得比往日里还凉快。

桂花又叫木樨,分为银桂、金桂、丹桂。

我家种有一棵金桂一棵丹桂,到了金秋都是要开花的,满院飘香。

过去成都人都特别喜欢在自家庭院里种植桂花,所以许多街巷的名字都与桂花有关。

提督街附近有个三桂前街,最早是叫观音阁巷的,这是因为巷内有观音阁而得名。又因巷内还有三株硕大的桂花树,所以后来就改叫三桂前街了。与之相连的还有两条小巷,则分别叫做三桂中街和三桂后街了。

看来成都人还是喜欢花多一些。

离提督街不远,还有条忠烈祠南街,以前是叫双桂堂街的。又因为街的西口曾有徐姓宅院,其内有两株高大的桂花树,于是其住宅就被称为双桂堂,也就成了街名。

后为纪念保路运动英烈,街设忠烈祠,街名也改为忠烈祠。

如此,成都人爱英雄似乎又胜过爱花。

成都还有条桂花巷,就在长顺上街附近。

桂花巷在清朝时期叫丹桂胡同,胡同内栽种有多株桂花树,花开时香气扑鼻,因而得其名。

民国来,清朝走,胡同跟着消失,丹桂胡同遂改名桂花街,不料又与南城桂花街重名,就改街为巷,是为桂花巷,至今。

过去成都城里遍种冬青树,一是绿化,二则还可以用来嫁接桂花,于是就有了冻青树街,就在暑袜街附近。

我以为冻青树应当是由冬青树而来。“冻”应当是成都人对“冬”字的谐音。

冻青树街最早叫“上全堂街”,因街上有一家清代上全堂老中药铺而得名。

据说后来四川提督岳钟琪住进邻近的岳府街,其宅院种有一棵冻青树,如岳提督一般势大威武,越长越高,树叶竟漫出后墙到了邻街,遮挡了上全堂的半条街。

人们索性就把上全堂街改叫成了“冻青树街”,一下子使得这条街就有了故事,有了历史。

以前我三姨夫的父母就住在这里的一处大宅院里,我小时候常来玩。

除了桂花树和冬青树,成都城里的槐树也比较多。

上同仁路支街有个槐树街,以前叫槐树胡同,就是因为有多株槐树而得名。

同样,清灭后民国初年就改名槐树街了。

成都水井街东边有个双槐树街,我想,大概也应是因有两棵槐树而得名吧。

老成都还种有许多杨柳树。所谓杨柳,是成都人对柳树的习惯叫法。

东城有个鼓楼街,附近就有个杨柳巷,一定是因柳树而得名。

外南还有条柳荫街,传说因街中遍插柳条,还避了张献忠屠杀之祸。

在青石桥还有桥有河流的时候,两岸也是行行垂杨柳,船在柳下穿过又穿过青石桥桥洞,犹如一副江南水乡图画。

成都城里与花草有关的街巷还有许多。

城里有个羊市街,羊市街附近有个半截小巷鹦哥巷,尽头是成都卫生学校。

鹦哥巷就是因为巷内有两株鹦哥花树得名。

冻青树街北边有条拐枣树街。

街北以前住有曹进士,曹进士家里有一株上百年的拐枣树,街即以此而得名。

成都还有个很好的小学,叫泡桐树小学,学校就坐落在泡桐树街。

泡桐树清朝叫仁里胡同,因为街中有大泡桐树,民国时改名叫泡桐树街。

下同仁路有个柿子巷,以前叫太平胡同,又叫柿子街,是因为巷内有一株大柿子树得名,也是进入民国后改的名。

梨花街是因街北潜溪书院种有梨树得名。倒桑树街名也从树名而来。清末,当地住户多种桑养蚕。路边有一株站立不稳倾斜的桑树,人称倒桑树。

当然也有的花木街巷名,其实是与花木无关的,纯属成都人发音有误所致。如春熙南路附近的荔枝巷,是肋肢巷的谐音。指挥街附近的前卫街,又被讹呼为蔷薇街。

成都是座花草树木之城,从古时的满城芙蓉,到记忆里大街上的梧桐树;从人民南路的云松,到消失的夹竹桃,再到如今随处可见的银杏……我们的城市记忆里总是有着太多绿植花卉的痕迹。

夏天,是炎热的季节,但呆在这座成都城市里,总能感受到绿植带给給我们的一丝凉意。

原创与情怀 

一个有趣的灵魂在等你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