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凉拌白肉正当时

 新用户7771xieo 2020-10-23

凉拌白肉正当时

作者 ▏莲子

白肉,据说最初白肉源于清宫祭祀,把煮熟的猪切割分块叫做“福肉”。皇帝皇后先领,带领着够品级的王公大臣们集体吃肉。这听上去很不错,其实真没那么美,祭祀的猪肉必须保持洁净,任何调味料都不能放,这白肉想必有点难以下咽。

据说祭祀剩下的白肉赏赐给大臣们,带回家就可以变花样吃了,东北有酸菜白肉,北平有砂锅白肉。至于凉拌白肉是不是因此而演变来的?现在已经说不清楚了,反正中国的南方北方都有凉拌白肉这道菜。

梁实秋先生在《雅舍谈吃》里写到了它:“……北平人家里吃白肉也有季节,通常是在三伏天。猪肉煮一大锅,瘦多肥少,切成一盘盘地端上桌来……”好有气势,吃白肉竟煮一大锅,切好后一盘盘往桌上端,这家人首先是人丁兴旺且胃口好。梁先生接着说:“……肉不要煮得过火,用筷子戳刺可测知其熟的程度。火候要靠经验,刀功要看功夫……白肉没有咸味,要醮酱油,要多加蒜末。川菜馆于蒜酱油之外,另备辣椒酱……”

我一直喜欢读梁先生散文,《雅舍谈吃》更是看了无数次,他这篇谈白肉的说得好像味道有点寡淡,北平人吃拌白肉就是放酱油蒜末,当然,一方一俗适口为珍,这没有高低之分;而说川菜馆拌白肉另备“辣椒酱”这不太准确。川菜里的凉拌白肉放辣椒油,就是我们说的熟油辣子,最好是刚“煎”(普通话读第四声)出来不久的红油,是这道菜最重要的灵魂调料。

老成都“竹林小餐”有两道相当有名的菜:一是肉丝灌汤,二就是这道凉拌白肉,也叫蒜泥白肉、竹林白肉。

据曾在竹林小餐工作过的厨师朋友说,“竹林白肉”一是选料精,只用猪腿子上的二刀肉,煮得不粑不硬,肉片薄而大,皮子肥肉瘦肉三者相联,热片热吃;二是调料精,用成都所产二荆条制成辣椒面,再用滚烫的熟油“煎”成红亮、喷香的辣椒油;又说蒜泥,必须是当天舂制,才能保持它浓郁的蒜味;最后说酱油,酱油多选太和酱油或德阳口茉酱油,酱油中一般还要加入多味香料熬制后才用。

白肉吃时讲究热片热吃,上桌更是香气四溢诱人食欲,这算是凉菜热吃了。可惜的是我辈无福,还没去品尝过此等美味,竹林小餐就在新时期旧城改造中不见了踪影。

宜宾李庄有一道招牌菜“李庄白肉”,也可说是凉拌白肉中很出众的,选用皮薄肉嫩肥瘦比例恰当的猪二刀肉制作。这道菜李庄乃至宜宾一直都是有名的,而岳南先生的《南渡北归》出版后,更多的人知道了抗战时李庄对中国的卓越贡献,更多的人知道了梁思成林徽因曾在这里长住过,也让李庄白肉蜚声海内外。

我家曾在长假时专门开车去李庄吃白肉,进了一家据说是当地最大的餐馆。公平地说,肉片的品相真好,每一片、七长巴掌宽,那刀功确实得“谈嫌”,不是切是“片”,片出来薄如绸绢平铺装盘,仿佛可光透人影。

吃李庄白肉的标配调料是当地流行的“糍粑椒”,即用干七星辣椒、花椒、大蒜一起舂成的糊状,再加上白糖、香油、味精、盐巴,吃时醮上调料。想像中这味道应该是入口清香爽口化渣,肥而不腻回味悠长。只是,可能我们成都人有自己习惯的口味,这调料在我们感觉还是淡了些,如果这款李庄白肉,用竹林小餐的调料来跟配合,那就是真的强强联合了。

一笑。

当地人却说,如果离了“糍粑椒”,它也就不是李庄白肉了。但是,李庄白肉在成都开的馆子我也去吃过,却也是以成都人的口味作了适当调整,传统与创新有机结合。

家庭中凉拌白肉没那么多讲究,有用猪后腿二刀肉也有用五花肉的,还可加各种蔬菜:黄瓜、青笋、折耳根……今年夏天我发现了一种新的菜用来搭配凉拌白肉:花生芽。

前段时间疫情期间不能出门,百无聊赖中在家发起芽苗菜来,绿豆、黄豆、豌豆、荞麦等等,最后发现花生发出芽来最好吃。

一把花生米约一百颗(育苗盘设计刚一百个小孔)泡一夜后,捞出放空盘里盖上盖子催芽,大约两天后小芽冒出,移到育苗盘使每个小芽向下,下面接水盘也放上水。花生芽生长很快,四天后长到两寸多长就可以采收。

一百颗花生发出芽有半斤重,白白胖胖水灵而嫩,焯水断生,放凉后跟切成薄片的白肉拌和。调料除了平时的酱油白糖味精小葱等,重点还在刚煎好的红油、现舂的蒜泥、时下流行的藤椒油等佐料加入。

花生芽跟凉拌白肉的搭配让我惊喜,肥瘦相间的白肉有腴香,花生芽的口感嫩脆清香,这两种食材泡在咸鲜甜辣椒水油汤的调料里,吃起来甚是美味,绝配,这也是夏天能享受的一种乐趣吧,是咱老百姓喜欢的“福肉”。



END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