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中医秘方妙方

 学中医书馆 2020-10-23


【1】治皮肤结核妙方【】治皮肌炎妙方【】治白塞氏病妙方【2】治雷诺氏病妙方【】治硬皮病妙方

【】治鱼鳞病妙方【3】治白癜风妙方 【】治扁平苔癣妙方【】治手足癣妙方【4】治冻疮妙方【】治夏季皮炎妙方【】治脂溢性皮炎妙方【5】治过敏性皮炎妙方 【】治银屑病(牛皮癣)妙方【】治神经性皮炎妙方【6】治荨麻疹妙方【】治肿瘤妙方  【7】治阑尾炎(肠痈)妙方【】治瘰疬妙方【】治鹤膝风妙方

【8】治下肢溃疡(臁疮)妙方【】治血栓闭塞性脉管炎(脱疽)妙方 【】治血栓性静脉炎妙方

【9】治血栓性静脉炎妙方【】治慢性囊性乳腺病妙方 【】治蜂窝组织炎妙方  【10】治疔疮妙方 

【】治痈疽妙方 【】治痈疽妙方【】治骨与关节结核妙方  【11】治破伤风妙方【】治骨质增生妙方 

【】治脑震荡后遗症妙方 【12】治遗精妙方【】治前列腺增生妙方【】治脱肛妙方 【13】治小儿鹅口疮妙方【】治绕虫病妙方【】治绦虫病妙【14】治小儿脐风妙方 【】治疳积妙方 【】治百日咳妙方  

【15】治流行性脑脊髓膜炎妙方【】治小儿惊风妙方【】治流行性乙型脑炎妙方  【16】治麻疹妙方

【】治难产妙方【】治妊娠子嗽、子烦、转胞妙方  【17】治宫颈炎妙方【】治更年期综合征妙方

【】宫外孕妙方  【18】治经前期紧张综合征妙方【】治习惯性流产妙方【】治先兆流产妙方  

【19】治痛经妙方【】治月经不调妙方【】治疝气妙方  【20】治便秘妙方【】治痿证妙方【】治虚劳证妙方  【21】治腰痛妙方【】治甲状腺功能亢进妙方【】治甲状腺肿大妙方  【22】治精神分裂症(癫狂)妙方【】治休克妙方【】治神经官能症妙方  【23】治乳糜尿妙方【】治尿失禁妙方【】治癃闭(尿潴留)妙方【】治泌尿系统感染妙方  【24】治泌尿系统结石妙方【】治肾病综合征妙方【】治肾盂肾炎妙方  

【25】治消化不良妙方【】治胃肠炎妙方【】治肠套叠妙方【】治肠麻痹妙方  【26.】治肠梗阻妙方

【】治痢疾妙方【】治结肠炎妙方  【27】治呕吐妙方【】治慢性胃炎(胃脘痛)妙方【】治老年性痴呆症妙方  【28】治肥胖症妙方【】治胸膜炎妙方【】治胆道蛔虫症妙【29】治痛风性关节炎妙方

【】治风湿性关节炎妙方【】治大叶性肺炎妙方  【30】治高血压病妙方【】治喘息性支气管炎咳喘妙方

【】治失血症妙方  【31】治肺痈妙方【】治支气管哮喘妙方治肺结核妙方【】治肺结核妙方  

【32】治肺气肿妙方【】治支气管扩张妙方【】治慢性支气管炎妙方  【33】治急性支气管炎妙方 

【】治偏头痛妙方【】治头痛妙方  【】治疟疾妙方【】治高热、中暑妙方【】治肠伤寒(

【1】治皮肤结核妙方【2】治皮肌炎妙方【3】治白塞氏病妙方

【1】治皮肤结核妙方

1牡蛎消核汤

【来源】 《治验百病良方》

【歌诀】 牡蛎消核生地黄,虎酱百部夜交藤,

鹿衔银花黄芩草,苍术陈皮苓木通。

【组成】 牡蛎30克,虎杖、生地黄各20克,败酱草、百部、鹿衔草、夜交藤各15克,金银花、黄芩、苍术各10克,陈皮、木通、茯苓各8克,生甘草6克。

【用法】 水煎服。每日1剂,日服2~3次。10剂为1疗程。

【功效】 清热祛湿,软坚散结。

【方解】 方用牡蛎软坚散结;败酱草、金银花、黄芩清热解毒;生地黄凉血清热;虎杖、鹿衔草、苍术、木通、茯苓清湿热祛风湿;百部清热杀虫;夜交藤养心宁神;陈皮理气化痰;甘草解毒,调和诸药。诸药合用,共奏清热祛湿,轻坚散结之功。

【主治】 皮肤结核。

【加减】 若手足发凉者,加宫桂、补骨脂、肉苁蓉、女贞子各10克;若失眠者,加朱茯苓、柏子仁、薏苡仁各10克;若伴下肢浮肿者,加泽泻、木通、防己各10克;若伴手足心热者,加鳖甲、龟板、地骨皮各10克;若溃疡久治不愈合者,加生黄芪、全当归各10克。

【附记】 用本方治疗皮肤结核患者45例,经用药1~3个疗程后,其中,治愈者42例,显效者2例,有效者1例。总有效率为100%。

2结核膏

【来源】 《程氏医学笔记》

【1】治疔疮妙方 【2】治痈疽妙方 【2】治痈疽妙方【3】治骨与关节结核妙方【1】治疔疮妙方

1五味消毒饮

【来源】 清·吴谦《医宗金鉴》

【歌诀】 五味消毒治诸疔,野菊银花蒲公英,

紫花地丁天葵子,痈疮肿痛亦堪灵。

【组成】 金银花30克,野菊花30克,蒲公英30克,紫花地丁30克,紫背天葵子15克。

【用法】 水煎服。每日1剂,日服2~3次,或煎后加酒1~2匙和服。药渣可捣烂敷患处。

【功效】 清热解毒,消肿散结。

【方解】 疔毒多由感受温热火毒以及恣嗜辛辣炙煿,内生积热,热毒蕴蒸肌肤,以致气血壅滞而成。治宜清热解毒。方中金银花清热解毒,消散痈肿;配以紫花地丁、紫背天葵子、蒲公英、野菊花均为清热解毒,治疗疔毒痈疮之要药。合而应用,其力益宏,清热之力甚强。加酒少许,以助药势,又行血脉,可加强消散疔疮之效。

【主治】 热毒疮疡、疔疮,红肿焮热疼痛,或有发热,舌红脉数。可用于疔疮、多发性疖肿、蜂窝组织炎、急性扁桃体炎、急性乳腺炎、败血症、急性肾炎、大叶性肺炎、心内膜炎、慢性骨髓炎、牛皮癣、痢疾、产褥热、赤带、急性肾盂肾炎、急性胆囊炎、急性阑尾炎、肺部感染、预防手术后感染病毒性心肌炎、细菌性肝脓肿、疱疹性口内炎、急性湿疹、化脓性胆管炎、肺脓疡以及其他感染疾病等病症。

【加减】 临床应用,尚可加用连翘、牛蒡子、生甘草等;如见发热较甚,加黄芩、山栀;高热烦躁,加黄连、连翘;舌质红绛,加水牛角、赤芍、丹皮;肿痛较剧,加乳香、没药;大便秘结,加大黄;口渴,加天花粉;脓成不溃,加穿山甲、皂角刺;若用于产后乳痈,宜重用蒲公英,并加全瓜蒌、贝母;用治疔毒,宜重用野菊花、紫花地丁。马有度云:“使用本方,以鱼腥草60克易紫背天葵子,并加‘疮家圣药’连翘18克。”

【附记】 ①配合外治:在服用本方的同时,应配合外用药局部敷治。②禁忌:凡脾胃虚弱,大便溏薄者慎用;阴疽肿痛者忌用。

2蟾酥丸

【来源】 清·陈实功《外科正宗》

【歌诀】 疔疮最宜蟾酥丸,轻粉枯矾煅铜绿,

乳没胆矾朱砂入,麝香蜗牛寒水雄。

【组成】 蟾酥6克,轻粉1 5克,枯矾3克,寒水石3克,煅铜绿3克,乳香3克,没药3克,胆矾3克,麝香3克(后入),雄黄6克,蜗牛21个,朱砂 9克。

【用法】 上药共研细末,制成丸如绿豆大。内服:每服3~5粒,日服2~3次,温开水送服。外用:以米醋烊化,敷于患处。

【功效】 解毒消肿,活血止痛。

【方解】 本方用于治疗热毒壅结,痈疽疔疮红肿热痛之证。故方用蟾酥、雄黄、轻粉、铜绿以毒攻毒;寒水石、蜗牛清热消肿软坚;麝香、乳香、没药化瘀消肿定痛;枯矾、胆矾燥湿消肿;朱砂镇惊安神。合而用之,集解毒消散于一方,共达解毒消肿,活血止痛之功。力专效宏,一方两用,效果尤佳。

【主治】 痈疽、疔疮,初起红肿热痛。可用于疔疮、痈疽、化脓性淋巴结炎、乳腺炎、化脓性骨髓炎、肌肉深部脓肿等多种外科急性化脓性炎症等病症。

【加减】 本方消散解毒力强,而清热之功则较弱,对于疮疡热毒甚者,须配合清热解毒的汤剂同用。临床如见疮疡发于颜面者,可合仙方活命饮;生于中部者,可合黄连解毒汤或龙胆泻肝汤;生于下部者,可合萆薢渗湿汤等。

【附记】 本药丸有毒,服用不可过量;气血虚弱者慎用;孕妇忌服。疔疮,痈疽等已溃烂者不宜外敷。

3梅花点舌丹

【来源】 清·王维德《外科证治全生集》

【歌诀】 梅花点舌用珍珠,麝砂牛黄蟾酥冰,

乳没熊胆葶苈子,硼竭雄黄及沉香。

【组成】 珍珠36克,麝香24克(后入),朱砂24克,牛黄24克,蟾酥24克,冰片12克(后入),熊胆12克,血竭12克,乳香12克,没药12克,葶苈子12克,硼砂12克,雄黄12克,沉香12克。

【用法】 上药共研细末,制成丸,每丸重3克。内服:每服1~2粒,日服1~2次,温开水化开服。外用:用浓茶汁或醋代开,敷搽患处。

【功效】 清热解毒,消痈散结。

【方解】 本方用于治疗热毒壅盛所引起的疮疡痈疽、疔疮、咽喉肿痛等病症,故方用牛黄、珍珠、朱砂、熊胆、冰片、蟾酥清热解毒;合以麝香、乳香、没药、血竭活血祛瘀,消痈散结;硼砂消炎防腐;雄黄解毒消肿;葶苈子化痰散结;沉香降气并导热下行。诸药合用,清热与活血同用,共奏消散痈肿之功。

【主治】 阳证痈疽肿毒、疔疮、局部红肿热痛、发背、咽喉肿痛等症。可用于疖、痈、疔、疽等急性化脓性疾患,急、慢扁桃体炎,急性咽喉炎,喉阻塞以及银屑病等病症。

【加减】 临床应用于疮痈初起时,可用金银花、连翘、荆芥、赤芍等煎汤送服;成脓期,用穿山甲、皂角刺等煎汤送服;治疗咽喉肿痛,用金银花、连翘、玄参、马勃、牛蒡子等煎汤送服。

【附记】 本方有毒,内服用量不可过大。孕妇忌服。

4七星剑

【来源】 明·陈实功《外科正宗》

【歌诀】 七星剑中野菊花,苍耳豨莶半枝莲,

麻黄草河地丁草,疔疮初起用之良。

【组成】 野菊花9克,苍耳草9克,豨莶草9克,半枝莲9克,地丁草9克,麻黄3克,草河车6克。

【用法】 水煎服。每日1剂,日服2次。

【功效】 清热解毒,疏邪消散。

【方解】 方用野菊花、地丁草清热解毒,均为治疔疮要药;合以草河车、半枝莲清热解毒消肿,以增强清热消散之功;佐以苍耳草、豨莶草、麻黄疏解外邪,以增消散之力,合而用之。共奏清热解毒,疏邪消散之功。

【主治】 疔疮初起、兼有发热、烦躁、苔黄、脉数。可用于颜面疔疮、急性化脓性疖肿、毒血症、淋巴管炎等病症。

【加减】 临床应用,尚可加入金银花、连翘、蒲公英、紫背天葵子等以增强清热解毒之功;加赤芍、丹皮以凉血消肿;或加乳香、没药以消肿止痛。如烦躁不已,加黄连、木通清泄心火;神志昏愦,加水牛角、黄连、山栀以清热凉血解毒;恶寒发热,加荆芥、防风,发表疏散;大便秘结,加大黄通便泻火解毒。

【附记】 若证属虚寒者,忌服。

                                                                                 【2】治痈疽妙方

1回阳三建汤

【来源】 明·陈实功《外科正宗》

【歌诀】 回阳三建附参芪,归芎茯苓山茱萸,

二草陈香苍厚朴,红花独姜皂角根。

【组成】 附子3克,人参3克,黄芪3克,当归3克,川芎3克,茯苓3克,陈皮3克,山茱萸3克,木香1 5克,甘草1 5克,紫草1 5克,厚朴1 5克,苍术1 5克,红花1 5克,独活1 5克,煨姜3片,皂角树根皮6克。

【用法】 水煎服。每日1剂,日服2次。

【功效】 补气助阳,托毒消痈。

【方解】 方用人参、黄芪、附子补气助阳,以扶正逐寒;川芎、当归、红花活血养血以通其脉;配以苍术、厚朴、陈皮、茯苓、独活、煨姜温燥寒湿以除阴凝之邪;山茱萸养肝阴;木香理气止痛;而妙在用一味皂角树根皮通络散结以消痛。综观全方,具有扶正托邪,转阴回阳之功。

【主治】 阴疽发背,症见初起不肿、不疼、不热、不红、后皮色紫黯、根脚平散、软陷无脓不腐、脉细身凉。可用于疮疽痈疡等化脓性感染合并全身性脓毒败血症等病症。

2透脓散

【来源】 明·陈实功《外科正宗》

【歌诀】 透脓散治毒成脓,服此能收速溃功,

归芪皂角穿山甲,川芎加入力更宏。

【组成】 黄芪12克,当归9克,川芎9克,穿山甲(炒)3克,皂角刺5克。

【用法】 水煎服。每日1剂,日服2次。若加酒少许更妙。

【功效】 补气活血,托毒溃脓。

【方解】 疮疡痈疽的出脓,可使毒气随脓外泄;若痈疡虽已成脓,但由于气血不足,无力托毒排脓外出时,治当益气溃坚排脓。方中用生黄芪益气托毒排脓;辅以当归、川芎养血活血;穿山甲、皂角刺消散通透,直达病所,软坚溃脓,加酒少许通经行瘀,以助药力。合而用之,以奏补托排脓之功,对于痈疮已成,因体虚不能速溃者,可以促其透脓速溃;对于不能托毒化脓者,也可促其化脓。

【主治】 痈疡脓已成脓,体虚不能自溃者。可用于多种化脓性疾病,以及慢性溃疡见疮口色白、经久不敛等病症。

【加减】 若见气虚软甚,可加党参、白术、甘草;热毒尚炽,加金银花、连翘、牛蒡子;阳虚畏寒,加鹿角霜、肉桂。

【附记】 若疮疡脓未成熟者,治当消散为法,不宜过早服用本方。

3代刀散

【来源】 清·《外科证治全生集》

【歌诀】 代刀散治脓未溃,以药代刀效神奇,

黄芪甘草乳香配,皂角入剂脓速溃。

【组成】 皂角刺30克,黄芪(炒)30克,甘草15克,乳香15克。

【用法】 上药共研细末。每服9克,以陈酒或温开水送服。或改用饮片水煎服。

【功效】 益气活血,托毒溃脓。

【方解】 方用黄芪益气托毒;皂角刺活血溃疡为主要作用;配以乳香,消肿定痛;甘草调和诸药。合而用之,共奏益气活血,托毒溃脓之功。

【主治】 疮疡脓毒已熟,尚未溃破而肿胀疼痛。可用于多种外科化脓性疾病等病症。

【加减】 一般可加用穿山甲、没药,以增加排脓、消肿、止痛之功。如见局部焮热,加金银花、连翘;肿痛较甚,加赤芍、丹皮;气血不足,加党参、白术、熟地、当归。

【附记】 疮疡已溃者忌用。

4托里散

【来源】 明·李《医学入门》

【歌诀】 托里散中用参芪,白术当归熟地黄,

茯苓陈皮芍甘草,扶正托毒可生肌。

【组成】 人参6克,黄芪6克,白术4 5克,陈皮4 5克,当归4 5克,熟地黄4 5克,茯苓4 5克,芍药4 5克,甘草3克。

【用法】 水煎服。每日1剂,日服2次。

【功效】 补益气血,托疮生肌。

【方解】 方用人参、白术、茯苓、甘草益气健脾;当归、熟地补血滋阴;陈皮理气,疏畅气机;合以黄芪升阳透发。俾气血充沛,疮疡未溃能透,已溃可敛,为体虚疮口日久不溃、不敛之良方。验之临床,其效甚佳。

【主治】 疮疡日久不溃或溃后日久不敛,兼见神疲乏力、面色萎黄、头目眩晕等症。可用于疮疡溃后久不收口、麻疹透发不畅或透后内陷等病症。

【加减】 临床应用时,黄芪用量可适当增加,人参可改用党参。如兼见畏寒肢冷,苔白溲清,加附子、肉桂;热毒尚炽,加金银花、连翘;麻疹透发不畅,加胡荽、西河柳。

【附记】 凡热毒疮疡,症见局部红肿焮热者,忌用。

5托里消毒散

【来源】 明·陈实功《外科正宗》

【歌诀】 托里消毒用四君,归芍芎芪与金银,

白芷桔梗皂角刺,扶正祛邪疮可痊。

【组成】 人参15克,白术15克,黄芪15克,茯苓15克,白芍10克,当归10克,川芎10克,金银花15克,白芷5克,甘草5克,桔梗5克,皂角刺5克。

【用法】 水煎服。每日1剂,日服2次。

【功效】 补益气血,托毒消肿。

【方解】 方中以四君子汤(参、苓、术、草)益气补中,“气足脾运,饮食倍进,则余脏受荫,面色泽身强矣”(汪昂)。用四物汤(归、芎、芍、地)去滋腻之熟地,养血活血,化瘀生新,正气充足,精血旺盛,则可托邪外出,此乃扶正之举;“黄芪甘温纯阳,其用有五:补诸虚不足,一也;益元气,二也;壮脾胃,三也;去肌热,四也;排脓止痛,活血生血,内托阴疽,为疮家圣药,五也”(张元素),金银花消肿散毒,其功独圣,其效甚奇,为治疮之要药;桔梗、白芷、皂角刺止痛排脓,解毒祛邪。诸药配合,攻补兼施,是一首外科常用的验方。

【主治】 肿疡毒势方盛,正气已虚,不能托毒外出,以致疮形平塌,根盘散漫,难溃难腐,或溃后脓汁稀少,坚肿不消,同时出现身热绵绵,精神倦怠,面色少华,纳差腹胀,脉数无力等症。可用于一切疮疡体虚以及慢性肾炎(肾病型)、小儿迁延性肺炎、肺脓疡等病症。

【加减】 脾弱者,去白芷、倍人参。肺脓疡恢复期,加知母、北沙参。

6托里十补散

【来源】 宋·陈师文《太平惠民和剂局方》

【歌诀】 托里十补参芪芎,归桂白芷及防风,

甘桔厚朴酒调服,痈疡脉弱赖之充。

【组成】 人参6克,黄芪6克,当归6克,川芎3克,肉桂3克,白芷3克,防风3克,甘草3克,桔梗3克,厚朴3克。

【用法】 上药共研细末。每服6克,可渐加至18克,热酒调服。日服2次。

【功效】 补养气血,内托散毒。

【方解】 本方又名十宣散,用于痈疡体质虚弱者,能使疮毒得到迅速的消耗。方中人参、黄芪补气;当归、川芎和血;甘草解毒;桂心(即肉桂)温通血脉;白芷、桔梗排脓;厚朴燥湿消胀;防风疏散外邪。诸药合用,共奏补养气血,内托散毒之功。

【主治】 痈疮初起、疮毒重甚、形体羸瘦、脉弱无力。可用痈疮初起,毒重体虚等病症。

7托里透脓汤

【来源】 清·吴谦《医宗金鉴》

【歌诀】 托里透脓参术芪,白芷甘草及升麻,

青归山甲皂角刺,扶正托里透脓佳。

【组成】 人参3克,白术3克(土炒),穿山甲(炙)3克,白芷3克,升麻1 5克,甘草节1 5克,青皮1 5克,当归6克,黄芪9克,皂角刺4 5克。

【用法】 水煎服。每日1剂,加酒半至1盅,分2次饮服。

【功效】 益气活血,托里透脓。

【方解】 方用人参、黄芪益气补托;当归活血;白术健脾;穿山甲、皂角刺、白芷溃疡排脓;升麻升提阳气;青皮理气;甘草调和诸药。综观全方,益气外托与活血溃脓同用,共奏益气活血,托里透脓之功。

【主治】 气血亏损、痈疽将溃、紫陷无脓、根脚散大。可用于多种外科化脓性疾病以及产后缺乳、心悸等病症。

【加减】 临床应用,一般可加重黄芪、穿山甲、皂角刺剂量。如见局部疼痛较剧,加乳香、没药;气虚不足、面色萎黄,加熟地、枸杞子;阳虚畏寒、局部紫陷,加鹿角,肉桂。

【附记】 疮疡已溃者忌用。

8内补黄芪汤

【来源】 明·薛己《外科发挥》

【歌诀】 内补黄芪熟地黄,参麦苓草白芍药,

当归川芎与官桂,远志生姜大枣襄。

【组成】 黄芪3克,麦门冬3克,熟地黄3克,人参3克,茯苓3克,甘草0 6克,白芍药1 5克,川芎1 5克,官桂1 5克,远志1 5克,当归1 5克,生姜3片,大枣1枚。

【用法】 水煎服。每日1剂,日服2次。

【功效】 补益气血,敛疮生肌。

【方解】 方用人参、黄芪、地黄、当归、白芍补益气血;配以麦冬养阴生津;茯苓、甘草、生姜、大枣渗湿和胃;官桂温阳,鼓舞气血;远志祛瘀消肿。合而用之,共奏补益气血,敛疮生肌之功。

【主治】 痈疽溃破、日久不敛、脓水清稀、肉芽不鲜、体虚乏力、脉细涩等症。可用于多种外科化脓性疮疡之溃疡等病症。

9托里温中汤

【来源】 《临床验方集》(孙彦和方)

【歌诀】 托里温中姜附羌,茴木丁沉共四香,

陈皮益智兼甘草,寒疡内陷呕泻良。

【组成】 干姜(炮)9克,羌活9克,附子(炮)12克,木香5克,茴香3克,丁香3克,沉香3克,陈皮3克,益智仁3克,炙甘草3克。加生姜5片。

【用法】 水煎服。每日1剂,日服2次。

【功效】 温中祛寒,助阳托毒。

【方解】 疮毒内陷,且是一派虚寒征象,所以方用附子、干姜温里助阳,祛寒托毒;羌活疏表散寒,透利关节;炙甘草温补脾胃;胃寒而致胃失和降呕逆不能食,故用丁香、沉香、益智仁温胃散寒,降逆止呕;疮毒内攻,聚为痞满,故用木香、陈皮、茴香散痞消满以解疮毒。诸药合用,既能使疮毒外透而消散,又可温中祛寒而止呕泻,是治疗寒性疮疡因内陷而致呕利泻利等证的有效良方。

【主治】 寒性疮疡、疮毒内陷,症见脓汁清稀、心下痞满、肠鸣腹痛、大便溏泻、食则呕逆、气短呃逆、时发昏愦等症。

10托里定痛汤

【来源】 清·顾世澄《疡医大全》

【歌诀】 托里定痛四物兼,乳香没药桂心添,

再加蜜炒罂粟壳,溃疡虚痛去如拈。

【组成】 熟地黄3克,当归3克,白芍3克,乳香3克,没药3克,罂粟壳(蜜炙)3克,川芎5克,肉桂1 5克。

【用法】 水煎服。每日1剂,日服2次。

【功效】 补血散瘀,内托止痛。

【方解】 方用四物与桂心,补血活血,托里充肌;乳香、没药透毒消肿而止痛;更用罂粟壳专止疼痛。故对痈疽溃后不敛,血虚疼痛者,有很好的内托止痛,促进愈合的功效。

【主治】 痈疽溃后,因体弱血虚疼痛者。

11黄芪解毒汤

【来源】 《治验百病良方》

【歌诀】 黄芪解毒治痈肿,当归甘草金银花,

再加一味蒲公英,阳症痈疽疗效奇。

【组成】 黄芪100克,金银花50克,蒲公英30克,当归25克,生甘草15克。

【用法】 水煎服。每日1剂,水煎3次,煎取药液1000毫升,分3~4次口服。

【功效】 益气活血,清热解毒,消肿止痛。

【方解】 方用黄芪、当归益气活血;合以金银花、蒲公英、生甘草清热解毒,且甘草调和诸药。合而用之,共奏益气活血,清热解毒,消肿止痛之功。

【主治】 一切痈肿疮疡,以及无名肿毒等症(阳性和半阴半阳者)。

【加减】 若方中再加夏枯草30~50克,可提高疗效。

【附记】 临床观察,用本方治疗痈肿,疗效满意,治愈率达100%。

12连翘金贝煎

【来源】 明·张介宾《景岳全书》

【歌诀】 连翘金贝用公英,土贝红藤金银花,

再加一味夏枯草,清热消肿效堪夸。

【组成】 连翘15克,金银花9克,土贝母9克,蒲公英9克,夏枯草9克,红藤20克。

【用法】 水煎服。每日1剂,日服2次。

【功效】 清热解毒,消散痈肿。

【方解】 方用连翘、金银花、蒲公英清热解毒;配以土贝母、夏枯草泻火散郁结;红藤祛风镇痛消炎,以加强消肿散结止痛之力,共奏清热解毒,消散痛肿之功。

【主治】 阳证疮疡痈肿及乳痈初起,焮赤肿痛,舌红脉数。可用于疮疡痈肿等外科急性感染性疾病、急性乳腺炎、毛囊周围炎、骼骨深部脓肿、男子乳房发育症等病症。

【加减】 若见壮热口渴,加鲜生地、天花粉、生石膏;小便短赤,加车前子、六一散;脓成者,加穿山甲、皂角刺。

13银花解毒汤

【来源】 清·高秉钧《疡科心得集》

【歌诀】 银花解毒治痈肿,犀角地丁夏枯草,

连翘川连赤茯苓,凉血再加牡丹皮。

【组成】 金银花、地丁草、犀角(以水牛角代,先煎)、赤茯苓、连翘、牡丹皮、川黄连、夏枯草各15~30克。

【用法】 水煎服。每日1剂,日服2次。

【功效】 清热凉血,解毒消肿。

【方解】 方用金银花、连翘、地丁草清热解毒;合以水牛角、牡丹皮清热凉血;川黄连、夏枯草泻火解郁结以消肿;赤茯苓利水以泄毒。诸药合用,共奏清热凉血,解毒消肿之功。

【主治】 热毒蕴络、痈疽、疔疮、红肿热痛、舌质红绛,甚则烦躁神昏。可用于急性化脓性感染、痈疽、疔毒、多发性疖肿、乳腺炎、丹毒以及结膜炎、扁桃体炎、急性咽喉炎、牙周炎等病症。

【加减】 若见焮红较甚、舌质红绛,方中犀角换用水牛角,并加赤芍、大青叶;肿痛较甚,加乳香、没药、土贝母、七叶一枝花;兼有烦躁神昏,犀角换用水牛角,并加玳瑁;高热便秘,加大黄;乳痈肿痛,加蒲公英;疔毒肿痛,加野菊花;目赤肿痛,加黄菊花、谷精草;咽喉肿痛,加山豆根、板蓝根、射干;丹毒,加黄柏、生苡仁。

【附记】 在内服本方同时,若配合外敷如意金黄散,以加强消散的功效,效果尤佳。

14内疏黄连汤

【来源】 金·刘完素《素问病机气宜保命集》

【歌诀】 内疏黄连用黄芩,栀子连翘薄荷宜,

当归白芍甘桔入,木香槟榔及大黄。

【组成】 黄连9克,黄芩9克,栀子9克,连翘9克,薄荷6克(后下),桔梗6克,甘草6克,当归9克,白芍9克,槟榔6克,木香6克,大黄6克(后下)。

【用法】 水煎服。每日1剂,日服2次。

【功效】 清热解毒,活血消肿。

【方解】 方用黄连、黄芩、栀子、连翘清热解毒;配以当归、白芍活血止痛;薄荷祛风散热;木香理气止痛;桔梗、甘草宣肺利咽,且甘草还有解毒,调和诸药;更佐以大黄、槟榔攻下通便泻火。合而用之,共奏清热解毒,通便泻火,活血消肿之功。

【主治】 痈疽疮疡红肿焮痛、发热烦躁、大便秘涩、脉沉数有力。可用于急性化脓性感染(如痈疽疮疡)、乳腺炎、淋巴结炎以及急性咽喉炎、急性扁桃体炎等病症。

【加减】 临床应用,尚可加用金银花、蒲公英、地丁草,以增强清热解毒之效。如见局部红肿较甚、舌质红绛,加水牛角、赤芍、丹皮以清热凉血;方中大黄以利为度,如无便秘,可不用。

                                                                    【3】治骨与关节结核妙方

1抗痨丸

【来源】 《现代难治病中医诊疗学》

【歌诀】 抗痨丸中用芪龟,碎补牡蛎二甲连,

泽泻没药全蝎入,再加川松与三七。

【组成】 黄芪、骨碎补、牡蛎各100克,泽泻12克,龟板、黄连、鳖甲各80克,炮穿山甲、制没药各50克,全蝎40克,川松60克,三七30克。

【用法】 上药共研细末,炼蜜为丸。每次服1 5~10克,日服2次。

【功效】 软坚散结,通络止痛,补肾散瘀。

【方解】 骨关节结核为慢性病,整体以肾虚为本,局部以痰瘀为标。故方用黄芪、骨碎补、龟板、鳖甲补肾以扶正;配以没药、三七、穿山甲、全蝎、川松、牡蛎活血化瘀,通络散结;佐以泽泻利水,以增强补肾之功。诸药合用,共奏补肾散瘀,通络散结之功。

【主治】 骨关节结核。

【附记】 本方扶正祛邪兼顾,制成丸剂方便服用,可长期用直至痊愈,无副作用。

2乌白散

【来源】 《上海中医药杂志》(8)1985年

【歌诀】 乌白散中蜀黍炭,乌蛇乌木百草霜,

珍珠血余白蛇入,再配外治效堪奇。

【组成】 蜀黍炭(高粱全株煅存性)2 5克,乌蛇3 5克,乌木屑0 05克,珍珠0 05克,血余0 5克,百草霜7 5克,白花蛇1 5克。

【用法】 上药共研细末,为1次量,用纸包好。每日晚饭后两小时服1包,温开水送服。若有窦道久不愈者,内服乌白散,外用红丹粉(红升丹0 5克,白降丹2 5克,轻粉0 5克,煅石膏0 5克,上四药研末混匀),用前将窦道及创面洗净,然后用红丹粉外敷创面或用红丹粉条放入窦道内。每日换药1次,一般连续用药不超过两周,以免引起中毒。若窦道周围出现轻微皮疹者,局部涂龙胆紫即可消退。

【功效】 活血散瘀,搜风通络。配外用方化腐生肌。

【方解】 方用乌蛇、白花蛇搜风通络;配以蜀黍炭、乌木屑、血余、百草霜活血散瘀止血;珍珠消炎生肌。诸药合用,共奏活血散瘀,搜风通络之功。

【主治】 骨关节结核溃烂期。

【附记】 屡用效佳。

3骨结核丸

【来源】 《中国医药学报》(4)1987年

【歌诀】 骨结核丸鹿角胶,地归丹参百部添,

参术山药麦芽草,再加肉桂生龙骨。

【组成】 熟地、当归、鹿角胶、丹参、百部各15克,人参、白术、山药、麦芽各12克,肉桂10克,生龙骨15克,甘草6克。

【用法】 上药共研细末,炼蜜为丸,每丸重12克。从早晨6时起,每6小时服1丸,小儿酌减,温开水送服。服药期间停服抗痨类西药,有脓肿者结合抽脓。

【功效】 益肾健脾,活血散结。

【方解】 方用熟地、鹿角胶、肉桂益肾助阳以从阴转阳;配以人参、白术、山药、麦芽益气健脾以充肾旺;当归、丹参、百部活血杀虫;龙骨敛疮散结;甘草解毒,并调和诸药。诸药合用,共奏益肾健脾,活血散结之功。

【主治】 骨关节结核。

【附记】 据报道:用本方共治疗7623例,男3912例,女3711例。结果:治愈6616例(占86 79%),显效791例(占10 38%),有效144例(占1 89%),无效72例(占0 94%)。总有效率达99 06%。

4换骨丸

【来源】 《千家名老中医妙方秘典》

【歌诀】 换骨丸中骨碎补,乳没儿茶白芷襄,

蜈蝎苍星制川乌,七竭乌蛇鹿角胶。

【组成】 骨碎补200克,乳香、没药、儿茶、白芷、乌梢蛇、全蝎各150克,蜈蚣50克,苍术、南星、制川乌、三七、鹿角胶各150克,血竭250克。

【用法】 上药共研细末,炼蜜为丸,每丸重10克。每服1丸,日服2次,白开水送下。

【功效】 益肾散瘀,搜风通络,化痰散结。

【方解】 方用骨碎补、鹿角胶温肾助阳;配以乳香、没药、儿茶、三七、血竭活血化瘀;乌梢蛇、全蝎、蜈蚣搜风通络,散结止痛;白芷、苍术、制川乌、南星、祛风湿,通经络,化痰散结。诸药合用,共奏益肾散瘀,搜风通络,化痰散结之功。

【主治】 骨关节结核初期,症见患处疼痛、无明显肿胀、皮色不红、触不热、时有寒热等。

5阳和汤

【来源】 清·《外科证治全生集》

【歌诀】 阴疽当用阳和汤,芥子鹿角熟地黄,

肉桂炮姜麻黄草,化痰散结可温阳。

【组成】 熟地30克,鹿角胶9克,白芥子9克,炮姜3克,肉桂3克,麻黄3克,甘草3克。一方加附子9克。

【用法】 水煎服。每日1剂,日服2次。

【功效】 温阳补血,化痰散结。

【方解】 方中麻黄辛温以开腠理;白芥温化寒痰;熟地补血滋阴;鹿角胶补虚温阳;炮姜、肉桂辛热驱寒,蠲痰解凝。合而用之,共奏温阳补血,化痰散结之功。用于一切阴疽,犹如日丽中天,寒凝顿解,可收良效。

【主治】 阴疽、附骨疽、鹤膝风,症见局部漫肿、皮色不变不热、口不渴、舌淡、苔白、脉沉细或迟细者。可用于骨结核、脊柱结核、腹膜结核、骨髓炎、慢性淋巴结炎、类风湿性关节炎、坐骨神经痛、骨质增生、颌下腺炎、肌肉深部脓肿、甲状腺囊肿、甲状腺瘤、乳腺小叶增生、血栓闭塞性脉管炎以及心律失常、病态窦房结综合征、哮喘、痛经、多发性神经根炎、鼻窦炎、遗尿、寒湿痹痛、肛瘘、麻疹、重症肌无力,猪肉包囊虫病等病症。

【加减】 气虚者,加党参、黄芪;乳痈、乳癌,加土贝母、炙僵蚕。

【附记】 经40余年临床验证,疗效可靠。凡此方治愈的病例经随访均未见复发。凡一切阴疽均可用之。

疮疡红肿热痛,阴虚有热,或疽已溃破者,不宜服本方。

6犀黄丸

【来源】 清·《外科证治全生集》

【歌诀】 犀黄丸内用麝香,乳香没药共牛黄,

乳岩流注肠痈等,正气未虚均可尝。

【组成】 犀黄1克,麝香5克,乳香30克(一方用15克),没药30克(一方用15克)。

【用法】 上药共研细末,以黄米饭30克捣烂为丸。每服3~6克,日服3次,陈酒送服。

【功效】 清热解毒,活血散结。

【方解】 本证多因气火内郁,痰浊内结,日积月累,以致痰火壅滞,气血凝涩而成。治宜清热解毒,豁痰散结,兼以活血散瘀。方中牛黄清热解毒,豁痰散结;配以麝香辛窜,既能活血散结,又能通经活络,牛黄得麝香之助,则化痰散结之力更大,麝香得牛黄之助,则辛温走窜而无助燃火毒之弊;佐以乳香、没药活血祛瘀,消肿定痛;米饭调养胃气,令其攻邪而不碍胃;陈酒少量,行气活血,以助药势。合而用之,共奏清热解毒,活血祛瘀,化痰散结之功。

【主治】 乳癌、横痃、瘰疬、痰核流注,症见局部肿胀疼痛,而皮色不变者。可用于淋巴结结核、骨与关节结核、淋巴结核、多发性脓肿、骨髓炎、乳腺囊性增生以及食道癌乳腺癌等恶性肿瘤等病症。

【附记】 疮疡已溃者及孕妇忌服。不宜久服,应中病即止。

【歌诀】 结核膏内露蜂房,蛇蜕玄参蛇床子,

黄芪杏仁与乱发,黄丹蜂蜡芝麻油。

【组成】 门炙露蜂房、炙蛇蜕、玄参、蛇床子、黄芪(锉)各0 9克,杏仁45构,乱发1团(如鸡卵大),黄丹、蜂蜡各60克,芝麻油240毫升。

【用法】 先将露蜂房、蛇蜕、玄参、蛇床子、黄芪研为细末,用酒浸泡24小时。再向芝麻油中放入杏仁,同时将乱发煎沸多次,待发消尽,再下黄丹、蜂蜡及浸液,再煎沸多次,放入瓷药瓶备用。用时,外贴皮核处,每日换药1次,直到皮核痊愈为止。

【功效】 祛风解毒,益气活血,化痰散结。

【方解】 方用露蜂房、炙蛇蜕、蛇床子祛风解毒;玄参滋阴降火;黄芪、乱发益气活血;杏仁化痰散结。合而用之,共奏祛风解毒,益气活血,化痰散结之功。

【主治】 皮肤结核。

【附记】 用本方治疗皮肤结核患者3例,均获痊愈。

【2】治皮肌炎妙方

1加味益气凉血汤

【来源】 李文亮《千家妙方·下》(夏少农方)

【歌诀】 加味益气凉血汤,丹地紫草地骨皮,

南北沙参龟鳖甲,参芪山药白术冬。

【组成】 生地12克,紫草9克,丹皮6克,地骨皮30克,龟板15克,鳖甲15克,南沙参15克,北沙参9克,麦冬9克,黄芪12克,党参12克,白术9克,山药12克。

【用法】 水煎服。每日1剂,日服2次。

【功效】 益气,养阴,凉血。

【方解】 皮肌炎为胶原性疾病之一,其以肌肉发炎及变性引起肌肉酸痛,软弱无力,皮肤红肿及红斑等临床主要表现,目前治愈尚属困难。西医多以类固醇激素治疗为主,部分病例可得以暂时缓解,然长期应用,往往引起副作用。中医采用辨证施治,多能克服西医治疗所引起的副作用之弊病,是为优点。余以益气,养阴,凉血为治,常以黄芪、党参、白术、山药健脾益气着手,因脾为后天之本,气血之源泉,脾健则气血自生矣;用以生地、沙参、麦冬、丹皮、紫草养阴,清热,凉血,热得以清凉滋润之品则除之,闭塞之络脉得以通畅,红斑也随之而退,诸症也随之而减或消。

【主治】 皮肌炎(气阴两虚型)。

2鸡血藤汤

【来源】 《治验百病良方》

【歌诀】 鸡血藤汤用参芪,生地首乌全当归,

沙参丹皮络石藤,紫草甘草路路通。

【组成】 鸡血藤、黄芪、党参各30克,何首乌、生地黄、全当归各15克,北沙参、丹皮、络石藤、路路通各12克,紫草、甘草各10克。

【用法】 水煎服。每日1剂,日服2~3次。

【功效】 益气活血,凉血清热。

【方解】 方用鸡血藤、何首乌、北沙参、全当归活血养阴;生地黄、丹皮、紫草凉血清热;黄芪、党参益气健脾;甘草调和诸药。诸药合用,共奏益气活血,凉血清热之功。

【主治】 皮肌炎。

【加减】 若发热、红斑明显者,加金银花、蒲公英、败酱草各20克;若肌肉疼痛、伴有畏寒者,加五加皮、仙灵脾;制附片、官桂各8~10克;若病久难愈者,加丹参、全蝎、蜈蚣,穿山甲各8~15克。

【附记】 用本方治疗皮肌炎患者74例,其中,治愈者53例,好转者18例,无效者3例。总有效率为95 95%。

3田七散

【来源】 《程氏医学笔记》

【歌诀】 田七散治皮肌炎,蜈蚣全蝎穿山甲,

再加蝉蜕与丹皮,共为细末水冲服。

【组成】 田七100克,蜈蚣30克,全蝎30克,蝉蜕30克,丹皮30克,穿山甲30克。

【用法】 上药共研极细末,装入瓶内蜜封备用。用时,每次服5克,日服3次,开水送服。或用解毒汤(败酱草、金银花、连翘、地丁草各20克,生甘草15克),水煎后冲服药末。

【功效】 活血凉血,搜风通络。

【方解】 方用田七、丹皮活血凉血;配以蜈蚣、全蝎、蝉蜕、穿山甲搜风通络。合而用之,共奏活血凉血,搜风通络之功。

【主治】 重症皮肌炎。

【加减】 若热毒重者,则用解毒汤煎水冲服药末。

【附记】 用本方治疗重症皮肌炎患者25例,经用药10~25天后,均获痊愈。

【3】治白塞氏病妙方

1黄芪甘草汤

【来源】 《治验百病良方》

【歌诀】 黄芪甘草何首乌,土苓银花太子参,

知母元参牡丹皮,黄柏沙参生山栀。

【组成】 生黄芪30克,生甘草30克,何首乌20克,土茯苓20克,太子参20克,金银花20克,北沙参12克,知母12克,元参12克,牡丹皮10克,黄柏10克,栀子10克。

【用法】 水煎服。每日1剂,分3~4次口服。15剂为1疗程。

【功效】 益气养阴,清热泻火,凉血解毒。

【方解】 方用生黄芪、太子参、元参、北沙参益气养阴;金银花、栀子、黄柏、知母清热泻火,燥湿坚阴;何首乌养阴血;土茯苓、丹皮凉血解毒以祛湿。诸药合用,共奏益气养阴,清热泻火,凉血解毒之功。

【主治】 白塞氏病。

【加减】 若口渴思饮、心中烦热、口舌溃疡者,加生地黄,川黄连、木通、竹叶各10克;若多食易饥、发热便秘者,加生石膏(先煎)30~50克,大黄(后下)8~10克;若头晕、耳鸣、手足心热者,加淮山药、枸杞子、熟地黄各12克;若食欲减退、精神萎靡、口内溃疡或生殖器溃疡经久不愈者,加女贞子,山萸肉、菟丝子各15克。

【附记】 用本方治疗白塞氏病患者121例,经用药2~4个疗程后,其中,治愈者89例,显效者18例,有效者11例,无效者3例。总有效率为97 52%。

2白塞汤

【来源】 《治验百病良方》

【歌诀】 白塞汤内草河车,蛇舌公英天名精,

归芍党参炙甘草,丹参玄参苓山栀。

【组成】 白花蛇舌草、草河车、蒲公英各30克,天名精、茯苓皮、白芍、党参各15克,全当归、丹参、玄参、山栀各10克,炙甘草5克。

【用法】 水煎服。每日1剂,日服3次。20天为1疗程。

【功效】 清热解毒,益气活血。

【方解】 方用白花蛇舌草、草河车、蒲公英、天名精、山栀清热解毒;党参、炙甘草益气补中;当归、丹参、白芍、玄参活血滋阴;茯苓皮利水健脾。诸药合用,共奏清热解毒,益气活血之功。

【主治】 白塞氏病。

【加减】 若目赤多泪者,加野菊花、川黄连、蔓荆子、白蒺藜各10克;若口腔糜烂严重者,加鲜芦根30克,天花粉、夏枯草各15克;若外阴溃疡者,加败酱草、忍冬藤、露蜂房各20克;若小腿结节红肿疼痛者,加川牛膝、乳香、没药、汉防己各10克。

【附记】 用本方治疗白塞氏病患者31例,经用药2~3个疗程后,其中,治愈者25例,显效者4例,有效者2例。

3参地汤

【来源】 《治验百病良方》

【歌诀】 参地汤内生甘草,赤豆丹参半枝莲,

芩连干姜夏大枣,白塞氏病服之康。

【组成】 生地黄30克,生甘草30克,党参20克,赤小豆20克,丹参15克,法半夏15克,半枝莲15克,川黄连8克,黄芩10克,大枣8枚,干姜4克。

【用法】 水煎服。每日1剂,日服3次。1个月为1疗程。

【功效】 益气活血,清热解毒。

【方解】 方用生地黄凉血清热;党参、大枣、干姜益气培中;赤小豆活血利水;丹参活血;半夏温化痰湿;黄连、黄芩清热燥湿;半枝莲清热解毒,生甘草解毒,调和诸药。诸药合用,共奏益气活血,清热解毒之功。

【主治】 白塞氏病。

【加减】 若心悸失眠者,加酸枣仁、柏子仁、远志、桔梗各10克;若视力不清者,加草决明、枸杞子、野菊花各10克;若口糜反复发作者,加生黄芪20克,鳖甲15克,龟板10克;若发热,头痛者,加荆芥、防风、蔓荆子各8克;若腰膝酸软、疼痛者,加杜仲、川续断、狗脊各15克;若月经不调者,加益母草20克,女贞子、覆盆子各10克;若大便秘结者,加川军(后下)6克,枳实10克。

【附记】 用本方治疗白塞氏病患者160例,其中,痊愈者132例,显效者19例,有效者7例,无效者2例。总有效率为98 75%。一般服药1~2个疗程获愈或显效。

【1】治雷诺氏病妙方【2】治硬皮病妙方【3】治鱼鳞病妙方

【1】治雷诺氏病妙方

1参芪汤

【来源】 《治验百病良方》

【歌诀】 参芪汤内路路通,丹参仙茅穿山甲,

藿藤当归枸杞子,桂枝干姜草灵仙。

【组成】 生黄芪、太子参各30克,鸡血藤、丹参、仙茅、淫羊藿、全当归、枸杞子各20克,路路通、穿山甲、威灵仙各15克,桂枝、干姜各10克,生甘草8克。

【用法】 水煎服。每日1剂,日服3~4次。药渣兑水煮沸后,待温度能忍受时浸洗患手6~10分钟,每日2~4次。10剂为1疗程,直至痊愈为止。

【功效】 益气活血,温经散寒。

【方解】 方用生黄芪、太子参、枸杞子益气养阴;丹参、当归、鸡血藤、路路通、穿山甲活血通络;威灵仙祛风除湿;桂枝、干姜温经散寒;甘草解毒,调和诸药。诸药合用,共奏益气活血,温经散寒之功。

【主治】 雷诺氏病。

【加减】 若口干欲渴者,加生地黄、石斛、天门冬各10克,减桂枝、干姜、淫羊藿、仙茅的药量;若手指麻木者,加伸筋草、地龙各10克,全虫5克;若烦躁易怒者,加柴胡、郁金各10克;若失眠心烦者,加酸枣仁、柏子仁、远志各10克,川黄连5克;若大便秘结者,加生川军(后下)10克。

【附记】 用本方治疗雷诺氏病患者135例,经用药2~3个疗程后,其中,治愈者121例,好转者12例,无效者2例。

12归芪汤

【来源】 《治验百病良方》

【歌诀】 归芪汤内用党参,白芍丹参与桂枝,

玄参川芎伸筋草,乳香没药配生姜。

【组成】 党参、生黄芪各20克,白芍、全当归、丹参各15克,桂枝、伸筋草、玄参、川芎各12克,乳香、没药各8克,生姜5克。

【用法】 水煎服。每日1剂,日服3次。15剂为1疗程。

【功效】 益气活血,散瘀通络。

【方解】 方用党参、生黄芪、全当归、丹参、白芍益气活血;川芎、乳香、没药散瘀定痛;玄参滋阴降火;桂枝、生姜温经散寒;伸筋草祛风除湿。诸药合用,共奏益气活血,散瘀通络之功。

【主治】 雷诺氏病。

【附记】 用本方治疗雷诺氏病患者188例,其中,治愈者185例,有效者3例。治愈的185例中,1疗程治愈者76例,2疗程治愈者69例,3疗程治愈者 40例。

  【2】治硬皮病妙方

1复方丹参汤

【来源】 《治验百病良方》

【歌诀】 复方丹参仙茅苓,桃红归芎鬼箭羽,

黄芪丝络淫羊藿,桂枝赤芍草灵仙。

【组成】 丹参40克,茯苓15克,仙茅15克,淫羊藿15克,鬼箭羽15克,全当归15克,生黄芪30克,红花30克,桃仁10克,川芎10克,丝瓜络10克,威灵仙10克,桂枝10克,赤芍8克,生甘草8克。

【用法】 水煎服。每日1剂,日服3次。20天为1疗程。间休2~3天后,再行下1个疗程。

【功效】 活血通络,温补脾肾。

【方解】 方用丹参、当归、红花、桃仁、川芎、丝瓜络、赤芍、鬼箭羽活血化瘀;黄芪、茯苓益气健脾;仙茅、淫羊藿温肾助阳;威灵仙、桂枝祛风通络;甘草调和诸药。诸药合用,共奏活血通络,温补脾肾之功。

【主治】 硬皮病。

【加减】 若伴疲倦乏力、心慌者,加西党参15克(或人参5克),白术10克;若伴雷诺氏现象者,加白芍20克,丹皮10克,细辛5克;若伴关节疼痛者,加羌活、独活、秦艽各10克,木瓜15克;若属系统性硬皮病者,加肉桂、制附片、鹿角霜各10克;若属局限性硬皮病者,加川贝母、败酱草、桑枝、夏枯草各15克。

【附记】 用本方治疗硬皮病患者85例,经用药1~4疗程后,其中,治愈者63例,好转者20例,无效者2例。总有效率为97 65%。

2消硬汤

【来源】 《千家妙方·下》(齐仲贤方)

【歌诀】 消硬汤内生地黄,枸杞寸冬与葛根,

桃仁当归五加皮,胡麻藁辛草桑皮。

【组成】 生地黄50克,枸杞25克,寸冬30克,当归25克,桃仁25克,胡麻仁50克,葛根20克,藁本15克,细辛5克,桑皮25克,五加皮25克,甘草15克。

【用法】 水煎服。每日1剂,日服2次。

【功效】 滋肾活血,宣通肺气。

【方解】 方用生地、枸杞、寸冬、胡麻仁滋肾润燥;当归、桃仁活血化瘀;葛根、藁本、细辛、五加皮祛风解肌,通络消硬,且藁本还有载药上行之功;桑皮宣通肺气;甘草调和诸药。诸药合用,共奏滋肾活血,宣通肺气之功。

【主治】 硬皮病(肺肾阴虚型)。

【附记】 屡用有效,久治效佳。一般服用50剂左右可愈。

3温肾逐痹汤

【来源】 李文亮《千家妙方·下》(肖祥荣方)

【歌诀】 温肾逐痹肉苁蓉,桂枝红花锁阳龙,

仙灵骨脂金刚刺,当归丝络草杜仲。

【组成】 桂枝10克,红花10克,仙灵脾12克,肉苁蓉10克,锁阳12克,杜仲12克,地龙10克,补骨脂10克,金刚刺30克,当归12克,丝瓜络12克,甘草6克。

【用法】 水煎服。每日1剂,日服2次。

【功效】 温补肾阳,温经散寒。

【方解】 方用仙灵脾、肉苁蓉、锁阳、杜仲、补骨脂温补肾阳;当归、红花、丝瓜络活血通络;桂枝、金刚刺温经散寒;甘草调和诸药。诸药合用,共奏温补肾阳,温经散寒之功。

【主治】 局限性硬皮病。

【加减】 若饮食不佳者,加白术10克;大便溏薄者,去肉苁蓉,加党参、白术各 15克。

在服药同时,应配合外用“牛银擦剂”。药用适量牛舌大黄(鲜全草)、水银15克,黄蜡30克。将上药混为一起捣烂、绞汁,外擦患处,每日3次。擦药时须将患处皮肤擦红,微痛为度。注意尽量不要擦至正常皮肤,否则可因刺激而产生疼痛。

【附记】 多年应用,效果甚佳。为服药待症状消失后即可停用,而单用外擦剂治疗,直到患处皮肤正常为止。

4益气活血汤

【来源】 《治验百病良方》

【歌诀】 益气活血归参芪,丹参首乌鸡血藤,

桃红桂地仙灵草,香附官桂乌梢蛇。

【组成】 党参、黄芪、当归各30克,丹参25克,鸡血藤、何首乌、仙灵脾各15克,红花、 桃仁、 桂枝、 乌梢蛇、 熟地黄、 香附各10克, 官桂4克, 生甘草6克。

【用法】 水煎服。每日1剂,日服3次。

【功效】 温肾健脾,活血通络。

【方解】 方用党参、黄芪益气健脾;当归、丹参、鸡血藤、何首乌、红花、桃仁活血通络;仙灵脾、官桂、熟地黄补肾助阳;香附疏畅气机;乌梢蛇、桂枝祛风散寒通络;甘草调和诸药。诸药合用,共奏温肾健脾,活血通络之功。

【主治】 系统性硬皮病。

【加减】 若心悸、失眠者,加酸枣仁、柏子仁、远志各10克;若伴咳嗽、气喘者,加桔梗、浙贝母、苏子各10克;若吞咽困难者,加代赭石,莱菔子、枳实各10克;若脾虚便溏者,加淮山药、土茯苓、白术各10克;若肢端溃疡者,加延胡索、乳香、没药、田三七各10克。

【附记】 用本方治疗系统性硬皮病患者98例,经用药1~3个月,其中,治愈者60例,好转者23例,有效者14例,无效者1例。总有效率为98 98%,治愈率为61 22%。

5麻乌四物汤

【来源】 李文亮《千家妙方·下》(刘甫白方)

【歌诀】 麻乌四物用麻黄,生地当归乌梢蛇,

赤芍川芎陈皮草,配合激素疗效佳。

【组成】 麻黄10克,乌梢蛇15克,生地黄30克,当归15克,赤芍15克,川芎10克,陈皮10克,甘草6克。

【用法】 水煎服。每日1剂,日服2次。

【功效】 疏风祛湿,清热化瘀,软坚通滞。

【方解】 全身性硬皮病为胶原性组织疾病之一。中医认为,本病当属“痹证”范畴,有云:“风湿痹之状,或皮肤顽厚,或肌肉酸痛……”。从临床症状所见,皮肤发硬、麻痹、疼痛等症状,此乃是风湿毒邪阻于肌肤,瘀于腠理,使络脉闭塞不通,营卫不卫所致。《内经》对其有“疏其气血,令其调达,而致和平”的治疗原则。故方中重用麻黄,以宣肺疏泄,透邪发表;当归、川芎以活血行滞;生地、赤芍以凉血清热;乌梢蛇以疏风散毒;陈皮理气化痰;甘草调和诸药。方中诸药同用,疏风祛湿,消热化瘀,软坚通滞,而使该病能得以消除。

【主治】 全身性硬皮病。

【附记】 以往西医多采用激素治疗,往往仅收缓解之效,治愈者为少见。若用本方配合激素治疗,收效尚属满意。曾观察4例,治愈后分别追访1年半至2年以上,均未见复发。由此可见,中西医结合治疗此病,确其有其优越性。然此法治疗需注意要坚持3个月以上,重病者要坚持至6个月以上。

6硬皮病方

【来源】 《程氏医学笔记》

【歌诀】 硬皮病方熟地黄,丹参当归鸡血藤,

参芪桃红郁芎芍,益母苏兰首乌陈。

【组成】 熟地黄、鸡血藤、丹参、全当归各15克,党参、黄芪各20克,红花、桃仁、川郁金、赤芍、苏木、益母草、川芎、何首乌、泽兰、陈皮各10克。

【用法】 水煎服。每日1剂,日服3次。30剂为1疗程。

【功效】 益气活血,化瘀通络。

【方解】 方用当归、丹参、红花、桃仁、苏木、川芎、何首乌、郁金、泽兰、鸡血藤养血活血,化瘀通络;熟地黄、赤芍凉血滋阴;党参、黄芪益气健脾;陈皮理气化痰。诸药合用,共奏益气活血,化瘀通络之功。

【主治】 各型硬皮病。

【附记】 用本方治疗各型硬皮病患者138例,经用药2~3个疗程后,治愈者105例,显效者23例,有效者8例,无效者2例。总有效率为98 55%,治愈率为76 10%。

   【3】治鱼鳞病妙方

1土茯苓汤

【来源】 张梦侬《临症会要》

【歌诀】 土茯苓汤是良方,菊柏栀芪生地黄,

当归丹皮地丁草,蝉藓荆芥银花通。

【组成】 野菊花10克,黄柏10克,生栀子10克,金银花30克,土茯苓120克,生地24克,生黄芪15克,当归10克,丹皮10克,木通10克,蝉蜕10克,地丁30克,荆芥10克,白藓皮10克。

【用法】 水煎服。两日1剂,分6次服完。每次加白砂糖一大匙,调和微温,饭前服。30剂为1疗程。

【功效】 泻火败毒,益气滋阴,兼散风热。

【方解】 由于本病为风湿热毒,蕴久化火所致。故方中以野菊花、金银花、地丁草清热败毒;以栀子、木通、黄柏、土茯苓泻火解毒,并除湿热;以上诸药皆有清热解毒之专长,凡湿热化火,毒邪风聚,用之无不立验。由于火灼营阴,故方中以生地、丹皮滋营凉血;当归和血,血能荣养肌肤,则皮肤干燥粗糙可愈;更加黄芪益气,泻阴火,解肌热;白藓皮、荆芥、蝉蜕疏风邪,除湿热。合而用之,共奏泻火败毒,益阴滋阴,疏散风热之效。

【主治】 白癞风(糜癣,蛇皮风),症见周身皮肤粗涩干糙如枯鱼之鳞,盛夏则减轻,汗出亦少,及至隆冬,干燥粗糙更甚,附有鳞屑,状如蛇皮,时感瘙痒。有持续终身不愈者。又称鱼鳞病,中医称蛇皮癣、鱼鳞风,与遗传有关。

【附记】 屡用有效,一般服40剂左右可愈。

忌食鸡、牛、羊肉、猪头肉、猪蹄、鲤鱼、虾、蟹以及葱、蒜、姜、辣椒、胡椒等发疮助火之物。

2鱼鳞风汤

【来源】 《治验百病良方》

【歌诀】 鱼鳞风汤黑芝麻,归芪丹参白藓皮,

二地肤枸山药苦,芎桂蝉首草防风。

【组成】 生黄芪50克,黑芝麻40克,丹参25克,地肤子25克,当归20克,生地20克,熟地20克,枸杞20克,何首乌20克,白藓皮20克,生山药15克,苦参15克,川芎10克,桂枝10克,蝉蜕10克,甘草10克。

【用法】 水煎服。两日1剂,日服2次。小儿酌减。

【功效】 益气滋阴,活血祛风。

【方解】 方用黄芪、黑芝麻、生地、熟地、枸杞、何首乌益气滋阴,补益肝肾;丹参、当归、川芎活血化瘀;苦参清热利湿;防风、桂枝、蝉蜕、地肤子祛风止痒;山药益肾健脾。诸药合用,共奏益气滋阴,活血祛风之功。

【主治】 鱼鳞病。

【加减】 若有心悸、失眠、健忘等症状者,加炒枣仁、合欢花;若纳呆脘胀者,减生地、熟地,加白术、鸡内金;若便溏者,减黑芝麻、枸杞子、生地、熟地,加白术,增山药;若气短、自汗者,加党参。

【附记】 用本方治疗鱼鳞病患者70例,有效者68例,无效2例。其中临床治愈12例,明显好转45例,好转11例。总有效率为97 1%。治疗时间最短4个月,最长8个月。

 【1】治白癜风妙方 【2】治扁平苔癣妙方【3】治手足癣妙方

  【1】治白癜风妙方

1如意黑白散

【来源】 李文亮《千家妙方·下》(来春茂方)

【歌诀】 如意黑白紫丹参,白芷首乌紫草添,

沙刺蒺藜旱莲草,重楼苦参苍术投。

【组成】 旱莲草90克,白芷60克,何首乌60克,沙蒺藜60克,刺蒺藜60克,紫草45克,重楼30克,紫丹参30克,苦参30克,苍术24克。

【用法】 上药共研细末,收贮勿泄气。每日服3次,每次6克,开水送服。

【功效】 祛风活血,除湿清热,补益肝肾。

【方解】 此方治疗白癜风,乃家传验方。余临床实践证明,屡用多效。其方中之旱莲草能补肾固齿止血,《本草纲目》谓其“乌髭发,益肾阴”;白芷芳香通窍,能散风除湿,《本草》谓其“长肌肉,润泽颜色”;重楼有消炎止痛,清热解毒之功;何首乌补肝肾、益精血,治血虚白发及遗精腰酸;紫丹参活血养血,去瘀生新;紫草专入血分,能凉血解毒;苦参清热燥湿,能祛风杀虫,尚治周身风痒,对于多种皮肤病用之皆可收效;苍术除湿发汗,散风疏郁;刺蒺藜祛风散结,平肝开郁,治皮肤风痒;沙蒺藜补肾强阴,此味即可单用研末蘸煮猪肝服食,亦能治本病。诸药相伍,具有祛风活血,除湿清热,补益肝肾之功。外用药肉桂辛温益火消阴;补骨脂补肾益阳,二药配伍,使阴从阳化,兴奋活络,以利祛邪外出,肌肤得荣。故内外兼治,使以此病得治。而如上之方,实践体会到,对于治疗皮肤瘙痒症,慢性湿疹,酒渣鼻等皮肤病,尚有较好效果。

【主治】 白癜风。

【加减】 服药同时应配合外用药治疗,其方为:肉桂30克,补骨脂90克,以水酒各半混匀后浸泡二药,一周后用之。使用时患处洗净,外擦即可。

【附记】 屡用效佳,一般内服上药二料,外用上药一料,即可获愈。

2双调祛风汤

【来源】 李文亮《千家妙方·下》(来春茂方)

【歌诀】 双调祛风用归芎,黄芪白术黑故纸,

茯苓女贞旱莲草,甘草芝麻何首乌。

【组成】 当归15克,川芎10克,黄芪20克,白术12克,茯苓12克,女贞子15克,旱莲草20克,黑芝麻20克,何首乌15克,黑故纸10克,甘草3克。

【用法】 水煎服。每日1剂,日服2次。

【功效】 调补阴阳。

【方解】 方中当归、川芎补血活血;黄芪、白术、茯苓补气渗湿健脾;女贞子、旱莲草、黑芝麻、何首乌补肝肾益阴血;黑故纸补肾助阳;甘草调和诸药。此方气阴双补,阴阳兼顾,不湿不燥,药性平和,可以常服。

【主治】 白癜风。

【附记】 坚持服用,其效必著。体虚患者尤宜。

3何首乌汤

【来源】 《治验百病良方》

【歌诀】 何首乌汤白蒺藜,芝麻沙苑女贞子,

苏木赤芍与蝉蜕,再加大枣充蔚子。

【组成】 何首乌25克,白蒺藜15克,黑芝麻15克,女贞子15克,沙苑子15克,苏木10克,充蔚子10克,赤芍10克,蝉蜕10克,大枣6枚。

【用法】 水煎服。每日1剂,日服3次。10剂为1疗程,间隔2~3天后,再行下1个疗程。白斑局部可配合日光浴。每次15~20分钟,每日2~3次。

【功效】 补益肝肾,活血祛风。

【方解】 方用何首乌、白蒺藜、黑芝麻、女贞子、沙苑子、充蔚子补肝肾益阴血,苏木、赤芍活血凉血;蝉蜕祛风止痒;大枣培中。诸药合用,共奏补益肝肾,活血祛风之功。

【主治】 白癜风。

【附记】 用本方治疗白癜风68例,结果痊愈者45例,好转者20例,无效者3例。治愈的45例中,1个疗程治愈者16例,2个疗程治愈者18例,3个疗程治愈者11例。在治疗过程中未见不良反应发生。

若多做户外活动,使白斑处多接触日光照射,但要避免强光暴晒,有利于巩固疗效。

4白癜风方

【来源】 王渭川《王渭川临床经验选》

【歌诀】 白癜风方用雄黄,雌黄白砒与硫黄,

再加一味生明矾,研末外搽效果良。

【组成】 雄黄6克,雌黄6克,硫黄6克,白砒6克,明矾6克。

【用法】 上药共研细末。用时,先浴令出汗,再捣生姜拌药末搽患处,日搽1~2次。

【功效】 解毒消斑。

【方解】 方用雄、雌黄解毒;硫黄解毒助阳;白砒腐蚀消斑;白矾消炎除湿。合用共达解毒消斑之功。

【主治】 白癜风。

【附记】 又方用密佗僧3克,雄黄1 5克,轻粉1 5克。共为细末,用茄子或萝卜片沾药搽白斑处。上列二方,验之临床,均有一定的效果。两方均有毒,严禁内服。

 【2】治扁平苔癣妙方

1活血解毒汤

【来源】 《治验百病良方》

【歌诀】 活血解毒生地黄,知柏桃红山甲襄,

败酱丹花蛇舌草,玄参二冬草山栀。

【组成】 白花蛇舌草30克,败酱草30克,生地黄15克,丹参15克,天花粉15克,天门冬10克,玄参10克,黄柏10克,知母10克,红花10克,桃仁10克,炙穿山甲10克,麦门冬10克,生山栀10克,生甘草6克。

【用法】 水煎服。每日1剂,日服2次。

【功效】 清热解毒,滋阴降火,活血通络。

【方解】 方用白花蛇舌草、败酱草、生山栀清热解毒;生地黄凉血清热;丹参、红花、桃仁、穿山甲活血化瘀;天花粉、天门冬、麦门冬养阴生津;玄参、黄柏、知母滋阴降火;生甘草解毒,调和诸药。诸药合用,共奏清热解毒,滋阴降火,活血通络之功。

【主治】 扁平苔癣。

【附记】 用本方治疗扁平苔癣15例,经服药10~30天后,均获痊愈。

2土茯苓汤

【来源】 《治验百病良方》

【歌诀】 土茯苓汤生地黄,败酱龙胆淮山药,

苓泽知柏天花粉,山萸枸杞草当归。

【组成】 败酱草30克,土茯苓30克,龙胆草20克,生地黄15克,淮山药15克,猪苓15克,黄柏10克,知母10克,泽泻10克,山萸肉10克,天花粉10克,枸杞子12克,全当归12克,生甘草3克。

【用法】 水煎服。每日1剂,日服3次。10剂为1疗程,直至痊愈为止。

【功效】 清热利湿,养肝健脾。

【方解】 方用败酱草、龙胆草清热解毒;土茯苓、猪苓、泽泻、淮山药利湿健脾;生地黄、全当归凉血养血;山萸肉、枸杞子、天花粉养肝生津;黄柏、知母清热养阴;甘草调和诸药。诸药合用,共奏清热利湿,养肝健脾之功。

【主治】 扁平苔癣。

【附记】 用本方治疗扁平苔癣29例,经用药1~3个疗程后,结果治愈28例,有效1例。治愈率为96 55%。

3活血祛风丸

【来源】 徐福松《许履和外科医案医话集》

【歌诀】 活血祛风用四物,桃仁红花赤首乌,

浮萍蝉衣与二蛇,为末泛丸服之康。

【组成】 白花蛇30克,乌梢蛇60克,赤首乌60克,浮萍30克,蝉衣18克,全当归60克,生地黄60克,川芎30克,桃仁45克,红花45克,赤芍45克,白芍45克。

【用法】 上药共研细末,水泛为丸,如梧桐子大。每服3~5克,日服2次,温开水送服。

【功效】 养血活血,祛风通络。

【方解】 本方是从桃红四物汤加味而成。方中以桃红四物汤加赤首乌养血活血,古人所谓“治风先治血,血行风自灭”是也;更以浮萍、蝉衣、二蛇开腠理,祛风邪,气血和调,风邪渐去,皮毛得养,其病得愈。

【主治】 毛囊苔癣,症见皮肤干燥粗糙,毛孔如有硬刺,不红不痛,微痒,皮肤上有火辣感。

【附记】 屡用效佳。

    【3】治手足癣妙方

1苦参煎

【来源】 《外治汇要》

【歌诀】 苦参煎中苯甲酸,丁香水杨陈醋浸,

浸煎溶解取醋液,浸洗患处效果佳。

【组成】 丁香100克,苦参100克,苯甲酸10克,水杨酸10克,陈醋1000毫升。

【用法】 先将丁香、苦参研为极细末,加入1000毫升陈醋内浸泡12小时后文火煮沸,过滤去渣,再加入水杨酸、苯甲酸溶于药液中。待药温40℃左右时,浸洗患处,每周2次,每次20~30分钟。每剂可用2次。

【功效】 清热利湿,杀虫止痒。

【方解】 方用苦参清热利湿;丁香祛风;苯甲酸、水杨酸杀虫止痒;陈醋消炎散瘀。合而用之,共奏清热利湿,杀虫止痒之功。

【主治】 手癣。

【附记】 用本方治疗手癣160例,一般用药1剂,重者2剂,均获痊愈。

2土槿皮汤

【来源】 《外治汇要》

【歌诀】 土槿皮汤白头翁,苦参败酱川黄连,

蛇蜕枯矾蛇床子,再加黄芩川黄柏。

【组成】 土槿皮30克,蛇床子30克,苦参30克,败酱草15克,白头翁15克,川黄柏15克,黄芩15克,川黄连15克,蝉蜕6克,枯矾20克。

【用法】 先将前9味药加水3500毫升,煮沸30分钟,滤去药渣,加入枯矾溶化即可。待药液温度适宜后浸洗患足,每日早、晚各1次,每次15~20分钟。每剂药可用2天。

【功效】 清热利湿,解毒杀虫。

【方解】 方用土槿皮杀虫解毒;苦参、白头翁清热利湿;黄柏、黄芩、黄连清热燥湿;败酱草清热解毒;枯矾消炎敛湿;蛇床子、蝉蜕祛风止痒。诸药合用,共奏清热利湿,解毒杀虫之功。

【主治】 脚癣。

【附记】 用本方治疗脚癣95例,经用药2~5天,均获治愈。随防1~2年均未复发。

3活血汤

【来源】 《外治汇要》

【歌诀】 活血汤内用当归,桃仁红花青木香,

丁香并入陈醋内,浸泡患足用之康。

【组成】 当归40克,丁香40克,红花40克,桃仁40克,苦参40克,青木香50克,陈醋1500毫升。

【用法】 将前6味药共研极细末,加入陈醋中浸泡7天后即可应用。用时取药液浸泡患足,每次20分钟,每日睡前1次。每剂药可用3天,直至痊愈止。

【功效】 活血化瘀,清热利湿。

【方解】 方用当归、红花、桃仁活血化瘀;苦参清热利湿;青木香行气止痛;丁香祛风逐寒。合而用之,共奏活血化瘀,清热利湿之功。

【主治】 脚癣。

【附记】 用本方治疗脚癣165例,经用药1~2剂后,其中治愈者163例;显效者2例,治愈率为98 78%。

 【1】治冻疮妙方【2】治夏季皮炎妙方【3】治脂溢性皮炎妙方

【1】治冻疮妙方

1花椒煎

【来源】 《外治汇要》

【歌诀】 花椒煎中生地黄,红花赤芍官桂姜,

煎水浸泡擦患处,用药两天收全功。

【组成】 官桂、生地黄、生姜、川花椒各30克,红花、赤芍各10克。

【用法】 外用。上药加水3000毫升,煎沸后约10分钟倒入干净盆内,以患者能耐受的温度直接浸泡洗擦患处,每日1~2次。每剂药可用2天。

【功效】 温经逐寒,活血通络。

【方解】 方用官桂、生姜、花椒、温经逐寒;生地、赤芍、红花凉血活血。合而用之,共奏温经逐寒,活血通络之功。

【主治】 冻疮。

【附记】 用本方治疗冻疮185例,用药1剂均愈。

2冻疮凝膏

【来源】 李文亮《千家妙方·下》(董九栋方)

【歌诀】 冻疮凝膏治冻疮,牛脂樟脑甘油香,

直接涂抹病患处,散寒活瘀效果彰。

【组成】 牛脂30克,樟脑10克,甘油10克,香料适量。

【用法】 将牛脂置容器内加温至溶化时,即放入樟脑、甘油、香料,搅拌冷凝为膏备用。用时,重症冻伤欲溃者,可微温化药膏待溶后蘸之搽患处。轻症冻伤,可直接用药膏抹之。每日2~3次。

【功效】 散寒活瘀。

【方解】 Ⅰ°Ⅱ°冻伤及皲裂。

【附记】 “冻疮凝膏”系家传之方。用于治疗冻疮收效良好。若用于预防冻伤,则效果更好。Ⅲ°冻疮破溃者忌用。

3冻疮膏【来源】 《外治汇要》

【歌诀】 冻疮膏中用红花,乳香没药官桂添,

樟脑冰片凡士林,为膏涂搽疗效良。

【组成】 炙乳香15克,炙没药15克,红花15克,官桂15克,冰片4克,樟脑4克,凡士林适量。

【用法】 先将前6味药共研极细末,加入凡士林内搅拌均匀成软膏状备用。用时,取此膏涂搽患处,日涂3次。

【功效】 温经散寒,活血通络。

【方解】 方用官桂、樟脑温经散寒;乳香、没药、红花活血通络;冰片消炎止痛。合而用之,共奏温经散寒,活血通络之功。

【主治】 冻疮。

【附记】 用本方治疗冻疮191例,经用药2~4天后,其中,治愈者188例,好转者3例。治愈率为98 43%。

【2】治夏季皮炎妙方

1皮炎酊

【来源】 《程氏医学笔记》

【歌诀】 皮炎酊中板蓝根,败酱夏枯川黄连,

黄柏冰片入酒精,外搽患处效果佳。

【组成】 败酱草、夏枯草、板蓝根、川黄连、川黄柏各100克,冰片10克,75%酒精2000毫升。

【用法】 先将前6味药分别研为细末后装入酒精中,浸泡7日后即可启用。用时,取此液涂搽患处,每日搽2~3次。

【功效】 清热解毒。

【方解】 方用败酱草、板蓝根、冰片清热解毒,夏枯草清热化痰;黄连、黄柏清热燥湿。合而用之,共奏清热解毒,燥湿化痰之功。

【主治】 夏季皮炎。

【附记】 用本方治疗夏季皮炎100例,均获痊愈。

2三黄解毒汤

【来源】 《治验百病良方》

【歌诀】 三黄解毒黑山栀,玉泉连翘生地黄,

银花蝉衣粉丹皮,再加一味绿豆衣。

【组成】 黄连2克,黄柏6克,黄芩9克,黑山栀10克,玉泉散(石膏、甘草)15克(包煎),连翘10克,生地10克,银花10克,蝉衣3克,丹皮6克,绿豆衣10克。

【用法】 水煎服。每日1剂,日服2次。

【功效】 清热燥湿,凉血解毒。

【方解】 《疡科心得集》云:“夏令暑蒸炎热,肌体易疏,遇凉饮冷,逼热最易内入,……客于肌表者,则为瘖为瘰,为暑热疮。”夏季皮炎,即是暑热之邪客于肌表所致。此病肌肤灼热,口干溲黄,舌苔黄厚、脉数有力,热毒充斥,淫于肌肤,故方用黄连、黄柏、黄芩清热燥湿;黑山栀清热泻火;玉泉散清热解肌;连翘、银花、绿豆衣清热解毒;生地、丹皮凉血解毒;蝉衣搜风止痒。诸药合用,共奏清热燥湿,凉血解毒之功。

【主治】 夏季皮炎。

【附记】 屡用效佳。必要时配用皮炎洗剂(即三黄洗剂)洗浴,日洗2次。

【3】治脂溢性皮炎妙方

1何首乌汤

【来源】 《治验百病良方》

【歌诀】 何首乌汤生地黄,野菊羌活白蒺藜,

芝麻藓皮地肤子,二芍丹皮生大黄。

【组成】 何首乌30克,生地黄20克,野菊花20克,白蒺藜15克,羌活15克,白藓皮15克,地肤子15克,黑芝麻15克,白芍12克,赤芍12克,牡丹皮12克,生大黄10克(后下)。

【用法】 水煎服。每日1剂,日服3次。7天为1疗程。

【功效】 凉血解毒,祛风止痒。

【方解】 方用何首乌、生地黄、白芍、赤芍、丹皮凉血养血;野菊花清热解毒;黑芝麻养阴润燥;羌活、白藓皮、地肤子、白蒺藜祛风止痒;生大黄通腑散瘀。诸药合用,共奏凉血解毒,祛风止痒之功。

【主治】 脂溢性皮炎。

【加减】 若头晕者,加枸杞子、天麻、钩藤各10克;若失眠者,加酸枣仁、远志、土茯苓各10克;若大便秘结者,加白术20克、柏子仁15克;若头皮痒甚,用百部30克,煎水洗头,日洗2次。

【附记】 用本方治疗脂溢性皮炎87例,其中,治愈者80例,显效者4例,好转者3例。痊愈80例中,1个疗程治愈者32例,2个疗程治愈者28例,3个疗程治愈者20例。

服药期间禁食辣椒及油腻之品,并忌烟、酒。

2复方百部酊

【来源】 《程氏医学笔记》

【歌诀】 复方百部升华硫,硫黄冰片蛇床酊,

软皂加至一千克,香精适量外搽良。

【组成】 升华硫20克,雄黄15克,冰片5克,25%百部酊30毫升,25%蛇床子酊30毫升,软皂加至1000克,香精适量。

【用法】 (1)加适量水(约200毫升)于软皂中,加温使之溶为均匀的稀糊状物;(2)研细硫磺和雄黄,分别加入熔化的软皂中并搅拌均匀;(3)将冰片溶于百部酊和蛇床子酊中,在不断搅拌下逐渐滴加于上述放置稍冷的混合物中;(4)最后加入香精适量,继续搅拌冷却至半固体状,分装即得。用时:①将头发淋湿,涂适量(约4~5克)上药于头发,反复搓揉10~20分钟,使其与头发充分接触作用后,用清水冲洗干净。②对皮肤瘙痒患者,可在洗燥时以药涂洗患处,待20分钟后以清水洗净。③每周用药1~2次。

【功效】 清热解毒,祛风止痒。

【方解】 方用升华硫、雄黄、冰片清热解毒;百部酊、蛇床子酊祛风杀虫止痒;软皂消炎解毒。合而用之,共奏清热解毒,祛风止痒之功。

【主治】 脂溢性皮炎、皮肤瘙痒症。

【附记】 多年应用,疗效满意。一般用药2~3次即愈,较顽固者5~6次可愈。

【1】治过敏性皮炎妙方 【2】治银屑病(牛皮癣)妙方【3】治神经性皮炎妙方

【1】治过敏性皮炎妙方

1祛风消疹方

【来源】 洪广祥《豫章医萃——名老中医临床经验精选》(张海峰方)

【歌诀】 祛风消疹路路通,乌梅地龙北防风,

蝉蜕丹皮生甘草,过敏皮炎服之康。

【组成】 路路通10~20克,乌梅6~10克,地龙6~10克,北防风6~10克,蝉蜕3~6克,丹皮6~10克,甘草3~10克。

【用法】 水煎服。每日1剂,日服2次。

【功效】 疏风清热,凉血活血,解毒通络,透疹止痒。

【方解】 过敏性皮炎,多因进食某食物(或药物),或接触某些致敏物质而引起。故方中路路通有祛风湿,通经络的作用,对于风疹瘙痒有祛风止痒之效;乌梅味酸,能生津止渴。据现代药理研究,此两药均具有抗过敏的作用。丹皮、地龙清热凉血,活血散瘀,且有熄风解毒之效;蝉蜕、防风疏散风热,透血活血,解毒通络,透疹止痒的【功效】。凡过敏性皮肤病,临床辨证为风热证者,均可用之,效果甚佳。

【主治】 过敏性皮炎,症见丘疹、红斑或风团、伴有轻度发热、口渴、瘙痒等症、舌苔薄黄、脉浮数。

【加减】 应用时尚需随证【加减】,如血虚者,加当归;气虚者,加党参、黄芪;有表证者,加荆芥。

2皮炎汤

【来源】 《程氏医学笔记》

【歌诀】 皮炎汤中用麻黄,蝉蜕槐花黄连襄,

再加浮萍生甘草,疏散风热服之康。

【组成】 麻黄4 5克,蝉蜕9克,浮萍9克,槐花6克,黄连3克,甘草3克。

【用法】 水煎服。每日1剂,日服2次。

【功效】 疏风清热。

【方解】 方用麻黄开闭腠理,疏散风寒;蝉蜕疏散风热,且有抗过敏的作用;浮萍疏风透疹;槐花清热凉血;黄连清热解毒燥湿;甘草解毒,调和诸药。合而用之,共奏疏风清热之功。

【主治】 过敏性皮炎、荨麻疹、湿疹、药疹、漆疮等。

【附记】 用本方治疗上述皮肤病共计39例,结果痊愈37例;进步1例;无效1例。治愈率为94 87%。

3乌梅汤

【来源】 《程氏医学笔记》

【歌诀】 乌梅汤中用麻黄,桂枝荆芥与防风,

银柴升麻五味子,疏风散寒效果彰。

【组成】 银柴胡10克,五味子10克,防风10克,乌梅10克,桂枝10克,荆芥10克,麻黄6克,升麻6克。

【用法】 水煎服。每日1剂,日服3次,直至痊愈为止。

【功效】 疏散风寒,清热透疹。

【方解】 方用麻黄、桂枝、防风、荆芥、五味子辛温解表,疏散风寒,而五味子酸涩以防发散太过;银柴胡清热养阴;乌梅清热抗敏;升麻升阳透疹。合而用之,共奏疏散风寒,清热透疹之功。

【主治】 过敏性皮炎。

【附记】 用本方治疗过敏性皮炎65例,经服药5~10剂后,痊愈60例,显效3例,有效2例。总有效率为100%。

4解毒汤

【来源】 徐福松《许履和外科医案医话集》

【歌诀】 解毒汤内绿豆衣,甘草连翘野菊花,

银花外用保肤散,内外并治效更佳。

【组成】 银花12克,绿豆衣9克,生甘草3克,连翘9克,野菊花9克。

【用法】 水煎服。每日1剂,日服2次。同时配用保肤散,以麻油调成糊状,外涂搽患处,一日二次。

【功效】 清热解毒。

【方解】 方中银花、绿豆衣、生甘草均为解毒之妙品,益以连翘、野菊花则清热解毒之功更著。

【主治】 接触性皮炎(又称过敏性皮炎)。

【附记】 保肤散,为朱霁青氏治疗接触性皮炎之验方,药用煅炉甘石、煅石膏、飞滑石各600克,煅赤石脂300克。共研极细末,用麻油调成糊状,涂敷患处。适应证为:“应用降丹、升丹、红汞水、胶布等引起的皮肤发炎。”此方不仅对皮肤溃烂者有效,而且对不溃烂者亦颇有效。临床证明:应用上两方,内外并治接触性皮炎,疗效令人满意。

 【2】治银屑病(牛皮癣)妙方

1银屑丸

【来源】 现代·叶显纯《常用中成药》

【歌诀】 银屑丸中地鳖虫,乳香没药大黄投,

莪术秦艽山甲片,雄黄桃仁石菖蒲。

【组成】 乳香、没药、大黄、地鳖虫、莪术、秦艽、山甲片、雄黄、石菖蒲、桃仁。

【用法】 上药共研细末,制成小粒丸剂。每服3~6克,日服2次,也可去雄黄,余药用饮片水煎服,剂量可根据常规用量酌定。

【功效】 活血通络,祛风止痒。

【方解】 方用乳香、没药、莪术、桃仁活血化瘀;大黄攻下逐瘀;山甲片、地鳖虫搜风通络;秦艽祛风湿;雄黄解毒;石菖蒲祛痰开窍。合而用之,共奏活血通络,祛风止痒之功。

【主治】 皮肤损害、疼痛瘙痒、舌暗红、脉涩。可用于皮肤银屑病,以及外阴白色(斑)病变、外阴溃疡等病症。

【附记】 本药攻下逐瘀力较强,体弱久病慎用。孕妇忌用。

  【3】治神经性皮炎妙方

1紫云风丸

【来源】 清·陈文治《疡科选粹》

【歌诀】 紫云风丸苦黄连,首乌加皮归蝎蚕,

羌独芷芍荆二防,苍地细辛牛子蝉。

【组成】 何首乌125克,五加皮、僵蚕、苦参、当归、全蝎各45克,牛蒡子、羌活、独活、白芷、细辛、生地、汉防己、黄连、白芍、蝉蜕、防风、荆芥、苍术各30克。

【用法】 上药共研细末,炼蜜为丸,如梧桐子大。每服6~9克,日服2次,温开水送服。

【功效】 疏风止痒,祛风润燥。

【方解】 方中由疏风、养血、清热、祛湿四法【组成】,以荆芥、防风、牛蒡子、蝉蜕、羌活、独活、五加皮开发腠理,祛风透表,有“痒自风来,止痒必先疏风”之意;全蝎、僵蚕善于疏散内风,通络止痒;苍术、白芷、细辛祛风燥湿;苦参、黄连清热燥湿;当归、生地、白芍、何首乌养阴润燥,补血和营,有“治风先治血,血行风自灭”之意;汉防己利水渗湿,祛风消肿。诸药配伍,既可疏散风邪由表而出,又可渗利湿热使之由里而去,上疏下渗,内清外解,风毒湿热之邪无容身之地,诸症自消。

【主治】 顽癣、湿疹、瘾疹等。可用于神经性皮炎、慢性湿疹、牛皮癣、皮肤瘙痒症。

【附记】 验之临床,坚持治疗,多收良效。

2相思汤

【来源】 《治验百病良方》

【歌诀】 相思汤中川槿皮,蛇床地肤百部随,

黄连苦参白头翁,白藓皮与海桐皮。

【组成】 相思子18克,蛇床子30克,地肤子15克,川槿皮12克,百部12克,白藓皮12克,海桐皮12克,川黄连10克,白头翁10克,苦参10克。

【用法】 水煎服。每日1剂,头、二次煎液,分早、晚2次口服,第三次煎液,外洗患处(睡前洗1次)。

【功效】 祛风止痒,清热杀虫。

【方解】 方用相思子、蛇床子、地肤子、白藓皮、海桐皮祛风止痒;白头翁、苦参、川黄连清热利湿;川槿皮、百部解毒杀虫。合而用之,共奏祛风止痒,清热杀虫之功。

【主治】 神经性皮炎。

【附记】 用本方治疗神经性皮炎35例,一般用药5~10剂,均获得痊愈。

3消风化瘀汤

【来源】 《治验百病良方》

【歌诀】 消风化瘀用荆防,三棱莪术露蜂房,

蝉蜕蚤休生甘草,再加紫草生地黄。

【组成】 荆芥10克,防风10克,三棱10克,莪术10克,生甘草10克,蝉蜕5克,露蜂房3克,生地15克,蚤休15克,紫草20克。

【用法】 水煎服。每日1剂,日服2次,早、晚分服。并用药渣(三煎)煎汤洗浴,或将药渣装入纱布袋内局部热敷,每日1次,每次10~15分钟。待症状减轻后,隔日给药1剂,再递减至隔2~3日1剂。

【功效】 祛风止痒,清热凉血,破滞化瘀。

【方解】 方用荆芥、防风、蝉蜕祛风止痒;露蜂房祛风解毒;生地、紫草凉血清热;三棱、莪术破滞化瘀;蚤休、生甘草清热解毒。诸药合用,共奏祛风止痒,清热凉血,破滞化瘀之功。

【主治】 神经性皮炎、皮肤苔藓化或瘙痒剧烈,粟烂样丘疹,甚则渗液,结痂等。

【加减】 若见皮肤苔藓化严重者,加桃仁、王不留行各10克;痒剧者,加乌梢蛇10克;干燥脱屑较多者,加全当归10克;糜烂有渗液者,加地肤子10克;失眠或夜寐不宁者,加夜交藤10克;急躁易怒者,加五味子、白芍各10克。

【附记】 临床验证效佳。妇女经期及孕妇停服。

4苦香酊

【来源】 《程氏医学笔记》

【歌诀】 苦香酊中用斑蝥,雄黄冰片土槿皮,

再加一味木鳖子,共为细末入酒浸。

【组成】 苦参30克,丁香30克,斑蝥4克,雄黄6克,冰片6克,土槿皮6克,木鳖子6克,75%酒精600毫升。

【用法】 先将前7味药共研为极细末,加入酒精,密封浸泡1周后即可使用。用时,以消毒棉签沾药液涂擦患处,每日擦2~3次。

【功效】 清热解毒,祛风利湿。

【方解】 方用土槿皮、木鳖子、雄黄、冰片清热解毒;斑蝥拔毒消肿;苦参清热利湿;丁香祛风健胃。合而用之,共奏清热解毒,祛风利湿之功。

【主治】 神经性皮炎。

【附记】 用本方治疗神经性皮炎156例,经用药5~10天后,结果治愈者139例;显效者10例;有效者7例。总有效率达100%。

5解鳞汤

【来源】 《治验百病良方》

【歌诀】 解鳞汤中用苦参,荆蝉细桂生地黄,

归芍川芎丹皮入,全蝎蜈蚣草羌活。

【组成】 苦参50~70克,生地30克,蝉蜕10克,荆芥10克,细辛5克,桂枝10克,羌活15克,丹皮10克,赤芍15克,当归10克,川芎10克,甘草10克,全蝎25只,蜈蚣6条(后2味共研细末,分冲)。

【用法】 水煎服。每日1剂,日服3次。

【功效】 活血通络,祛风止痒,清热利湿。

【方解】 中医认为“风盛则痒”,“血虚,血瘀,皮肤失养则出现苔癣样变”。故方用荆芥、细辛、桂枝、蝉蜕、全蝎、蜈蚣、羌活祛风通络;生地、赤芍、丹皮、当归、川芎凉血活血化瘀;苦参清热利湿。方中运用大量祛风通络,活血化瘀之品,并重用苦参,清热利湿之品,共奏活血通络,祛风止痒,清热利湿之【功效】。

【主治】 神经性皮炎,症见剧烈瘙痒及苔癣样皮损等。

【附记】 临床验证效佳。方中全蝎原剂量为25克,今改用25只。

6风癣汤

【来源】 《古今名医名方秘方大典》

【歌诀】 风癣汤中地丹参,归芍茜草白藓皮,

红花黄芩苍耳子,玄参苦参地肤草。

【组成】 生地30克,玄参12克,丹参15克,当归、白芍、茜草、红花、黄芩、苦参、苍耳子、白藓皮、地肤子各9克,生甘草6克。

【用法】 水煎服。每日1剂,日服2次。

【功效】 清热祛风,活血通络。

【方解】 方用生地、玄参、白芍、丹参、当归、茜草、红花凉血清热,活血化瘀;黄芩、苦参清热利湿;苍耳子、白藓皮、地肤子祛风止痒;甘草解毒,并调和诸药。诸药合用,共奏清热祛风,活血通络之功。

【主治】 神经性皮炎。

【加减】 在服药同时,应配合外用皮癣膏;黄柏、白芷、轻粉各25克,煅石膏、蛤粉、五倍子各30克,硫磺、雄黄、铜绿、铅丹各15克,枯矾、胆矾各6克。各药研和极匀,加凡士林500克,调和成软膏状,涂搽患处,日涂2~3次。

【附记】 临床应用多年,内服外涂,治疗神经性皮炎,疗效满意。

【1】治过敏性皮炎妙方 【2】治银屑病(牛皮癣)妙方【3】治神经性皮炎妙方

【1】治过敏性皮炎妙方

1祛风消疹方

【来源】 洪广祥《豫章医萃——名老中医临床经验精选》(张海峰方)

【歌诀】 祛风消疹路路通,乌梅地龙北防风,

蝉蜕丹皮生甘草,过敏皮炎服之康。

【组成】 路路通10~20克,乌梅6~10克,地龙6~10克,北防风6~10克,蝉蜕3~6克,丹皮6~10克,甘草3~10克。

【用法】 水煎服。每日1剂,日服2次。

【功效】 疏风清热,凉血活血,解毒通络,透疹止痒。

【方解】 过敏性皮炎,多因进食某食物(或药物),或接触某些致敏物质而引起。故方中路路通有祛风湿,通经络的作用,对于风疹瘙痒有祛风止痒之效;乌梅味酸,能生津止渴。据现代药理研究,此两药均具有抗过敏的作用。丹皮、地龙清热凉血,活血散瘀,且有熄风解毒之效;蝉蜕、防风疏散风热,透血活血,解毒通络,透疹止痒的【功效】。凡过敏性皮肤病,临床辨证为风热证者,均可用之,效果甚佳。

【主治】 过敏性皮炎,症见丘疹、红斑或风团、伴有轻度发热、口渴、瘙痒等症、舌苔薄黄、脉浮数。

【加减】 应用时尚需随证【加减】,如血虚者,加当归;气虚者,加党参、黄芪;有表证者,加荆芥。

2皮炎汤

【来源】 《程氏医学笔记》

【歌诀】 皮炎汤中用麻黄,蝉蜕槐花黄连襄,

再加浮萍生甘草,疏散风热服之康。

【组成】 麻黄4 5克,蝉蜕9克,浮萍9克,槐花6克,黄连3克,甘草3克。

【用法】 水煎服。每日1剂,日服2次。

【功效】 疏风清热。

【方解】 方用麻黄开闭腠理,疏散风寒;蝉蜕疏散风热,且有抗过敏的作用;浮萍疏风透疹;槐花清热凉血;黄连清热解毒燥湿;甘草解毒,调和诸药。合而用之,共奏疏风清热之功。

【主治】 过敏性皮炎、荨麻疹、湿疹、药疹、漆疮等。

【附记】 用本方治疗上述皮肤病共计39例,结果痊愈37例;进步1例;无效1例。治愈率为94 87%。

3乌梅汤

【来源】 《程氏医学笔记》

【歌诀】 乌梅汤中用麻黄,桂枝荆芥与防风,

银柴升麻五味子,疏风散寒效果彰。

【组成】 银柴胡10克,五味子10克,防风10克,乌梅10克,桂枝10克,荆芥10克,麻黄6克,升麻6克。

【用法】 水煎服。每日1剂,日服3次,直至痊愈为止。

【功效】 疏散风寒,清热透疹。

【方解】 方用麻黄、桂枝、防风、荆芥、五味子辛温解表,疏散风寒,而五味子酸涩以防发散太过;银柴胡清热养阴;乌梅清热抗敏;升麻升阳透疹。合而用之,共奏疏散风寒,清热透疹之功。

【主治】 过敏性皮炎。

【附记】 用本方治疗过敏性皮炎65例,经服药5~10剂后,痊愈60例,显效3例,有效2例。总有效率为100%。

4解毒汤

【来源】 徐福松《许履和外科医案医话集》

【歌诀】 解毒汤内绿豆衣,甘草连翘野菊花,

银花外用保肤散,内外并治效更佳。

【组成】 银花12克,绿豆衣9克,生甘草3克,连翘9克,野菊花9克。

【用法】 水煎服。每日1剂,日服2次。同时配用保肤散,以麻油调成糊状,外涂搽患处,一日二次。

【功效】 清热解毒。

【方解】 方中银花、绿豆衣、生甘草均为解毒之妙品,益以连翘、野菊花则清热解毒之功更著。

【主治】 接触性皮炎(又称过敏性皮炎)。

【附记】 保肤散,为朱霁青氏治疗接触性皮炎之验方,药用煅炉甘石、煅石膏、飞滑石各600克,煅赤石脂300克。共研极细末,用麻油调成糊状,涂敷患处。适应证为:“应用降丹、升丹、红汞水、胶布等引起的皮肤发炎。”此方不仅对皮肤溃烂者有效,而且对不溃烂者亦颇有效。临床证明:应用上两方,内外并治接触性皮炎,疗效令人满意。

 【2】治银屑病(牛皮癣)妙方

1银屑丸

【来源】 现代·叶显纯《常用中成药》

【歌诀】 银屑丸中地鳖虫,乳香没药大黄投,

莪术秦艽山甲片,雄黄桃仁石菖蒲。

【组成】 乳香、没药、大黄、地鳖虫、莪术、秦艽、山甲片、雄黄、石菖蒲、桃仁。

【用法】 上药共研细末,制成小粒丸剂。每服3~6克,日服2次,也可去雄黄,余药用饮片水煎服,剂量可根据常规用量酌定。

【功效】 活血通络,祛风止痒。

【方解】 方用乳香、没药、莪术、桃仁活血化瘀;大黄攻下逐瘀;山甲片、地鳖虫搜风通络;秦艽祛风湿;雄黄解毒;石菖蒲祛痰开窍。合而用之,共奏活血通络,祛风止痒之功。

【主治】 皮肤损害、疼痛瘙痒、舌暗红、脉涩。可用于皮肤银屑病,以及外阴白色(斑)病变、外阴溃疡等病症。

【附记】 本药攻下逐瘀力较强,体弱久病慎用。孕妇忌用。

  【3】治神经性皮炎妙方

1紫云风丸

【来源】 清·陈文治《疡科选粹》

【歌诀】 紫云风丸苦黄连,首乌加皮归蝎蚕,

羌独芷芍荆二防,苍地细辛牛子蝉。

【组成】 何首乌125克,五加皮、僵蚕、苦参、当归、全蝎各45克,牛蒡子、羌活、独活、白芷、细辛、生地、汉防己、黄连、白芍、蝉蜕、防风、荆芥、苍术各30克。

【用法】 上药共研细末,炼蜜为丸,如梧桐子大。每服6~9克,日服2次,温开水送服。

【功效】 疏风止痒,祛风润燥。

【方解】 方中由疏风、养血、清热、祛湿四法【组成】,以荆芥、防风、牛蒡子、蝉蜕、羌活、独活、五加皮开发腠理,祛风透表,有“痒自风来,止痒必先疏风”之意;全蝎、僵蚕善于疏散内风,通络止痒;苍术、白芷、细辛祛风燥湿;苦参、黄连清热燥湿;当归、生地、白芍、何首乌养阴润燥,补血和营,有“治风先治血,血行风自灭”之意;汉防己利水渗湿,祛风消肿。诸药配伍,既可疏散风邪由表而出,又可渗利湿热使之由里而去,上疏下渗,内清外解,风毒湿热之邪无容身之地,诸症自消。

【主治】 顽癣、湿疹、瘾疹等。可用于神经性皮炎、慢性湿疹、牛皮癣、皮肤瘙痒症。

【附记】 验之临床,坚持治疗,多收良效。

2相思汤

【来源】 《治验百病良方》

【歌诀】 相思汤中川槿皮,蛇床地肤百部随,

黄连苦参白头翁,白藓皮与海桐皮。

【组成】 相思子18克,蛇床子30克,地肤子15克,川槿皮12克,百部12克,白藓皮12克,海桐皮12克,川黄连10克,白头翁10克,苦参10克。

【用法】 水煎服。每日1剂,头、二次煎液,分早、晚2次口服,第三次煎液,外洗患处(睡前洗1次)。

【功效】 祛风止痒,清热杀虫。

【方解】 方用相思子、蛇床子、地肤子、白藓皮、海桐皮祛风止痒;白头翁、苦参、川黄连清热利湿;川槿皮、百部解毒杀虫。合而用之,共奏祛风止痒,清热杀虫之功。

【主治】 神经性皮炎。

【附记】 用本方治疗神经性皮炎35例,一般用药5~10剂,均获得痊愈。

3消风化瘀汤

【来源】 《治验百病良方》

【歌诀】 消风化瘀用荆防,三棱莪术露蜂房,

蝉蜕蚤休生甘草,再加紫草生地黄。

【组成】 荆芥10克,防风10克,三棱10克,莪术10克,生甘草10克,蝉蜕5克,露蜂房3克,生地15克,蚤休15克,紫草20克。

【用法】 水煎服。每日1剂,日服2次,早、晚分服。并用药渣(三煎)煎汤洗浴,或将药渣装入纱布袋内局部热敷,每日1次,每次10~15分钟。待症状减轻后,隔日给药1剂,再递减至隔2~3日1剂。

【功效】 祛风止痒,清热凉血,破滞化瘀。

【方解】 方用荆芥、防风、蝉蜕祛风止痒;露蜂房祛风解毒;生地、紫草凉血清热;三棱、莪术破滞化瘀;蚤休、生甘草清热解毒。诸药合用,共奏祛风止痒,清热凉血,破滞化瘀之功。

【主治】 神经性皮炎、皮肤苔藓化或瘙痒剧烈,粟烂样丘疹,甚则渗液,结痂等。

【加减】 若见皮肤苔藓化严重者,加桃仁、王不留行各10克;痒剧者,加乌梢蛇10克;干燥脱屑较多者,加全当归10克;糜烂有渗液者,加地肤子10克;失眠或夜寐不宁者,加夜交藤10克;急躁易怒者,加五味子、白芍各10克。

【附记】 临床验证效佳。妇女经期及孕妇停服。

4苦香酊

【来源】 《程氏医学笔记》

【歌诀】 苦香酊中用斑蝥,雄黄冰片土槿皮,

再加一味木鳖子,共为细末入酒浸。

【组成】 苦参30克,丁香30克,斑蝥4克,雄黄6克,冰片6克,土槿皮6克,木鳖子6克,75%酒精600毫升。

【用法】 先将前7味药共研为极细末,加入酒精,密封浸泡1周后即可使用。用时,以消毒棉签沾药液涂擦患处,每日擦2~3次。

【功效】 清热解毒,祛风利湿。

【方解】 方用土槿皮、木鳖子、雄黄、冰片清热解毒;斑蝥拔毒消肿;苦参清热利湿;丁香祛风健胃。合而用之,共奏清热解毒,祛风利湿之功。

【主治】 神经性皮炎。

【附记】 用本方治疗神经性皮炎156例,经用药5~10天后,结果治愈者139例;显效者10例;有效者7例。总有效率达100%。

5解鳞汤

【来源】 《治验百病良方》

【歌诀】 解鳞汤中用苦参,荆蝉细桂生地黄,

归芍川芎丹皮入,全蝎蜈蚣草羌活。

【组成】 苦参50~70克,生地30克,蝉蜕10克,荆芥10克,细辛5克,桂枝10克,羌活15克,丹皮10克,赤芍15克,当归10克,川芎10克,甘草10克,全蝎25只,蜈蚣6条(后2味共研细末,分冲)。

【用法】 水煎服。每日1剂,日服3次。

【功效】 活血通络,祛风止痒,清热利湿。

【方解】 中医认为“风盛则痒”,“血虚,血瘀,皮肤失养则出现苔癣样变”。故方用荆芥、细辛、桂枝、蝉蜕、全蝎、蜈蚣、羌活祛风通络;生地、赤芍、丹皮、当归、川芎凉血活血化瘀;苦参清热利湿。方中运用大量祛风通络,活血化瘀之品,并重用苦参,清热利湿之品,共奏活血通络,祛风止痒,清热利湿之【功效】。

【主治】 神经性皮炎,症见剧烈瘙痒及苔癣样皮损等。

【附记】 临床验证效佳。方中全蝎原剂量为25克,今改用25只。

6风癣汤

【来源】 《古今名医名方秘方大典》

【歌诀】 风癣汤中地丹参,归芍茜草白藓皮,

红花黄芩苍耳子,玄参苦参地肤草。

【组成】 生地30克,玄参12克,丹参15克,当归、白芍、茜草、红花、黄芩、苦参、苍耳子、白藓皮、地肤子各9克,生甘草6克。

【用法】 水煎服。每日1剂,日服2次。

【功效】 清热祛风,活血通络。

【方解】 方用生地、玄参、白芍、丹参、当归、茜草、红花凉血清热,活血化瘀;黄芩、苦参清热利湿;苍耳子、白藓皮、地肤子祛风止痒;甘草解毒,并调和诸药。诸药合用,共奏清热祛风,活血通络之功。

【主治】 神经性皮炎。

【加减】 在服药同时,应配合外用皮癣膏;黄柏、白芷、轻粉各25克,煅石膏、蛤粉、五倍子各30克,硫磺、雄黄、铜绿、铅丹各15克,枯矾、胆矾各6克。各药研和极匀,加凡士林500克,调和成软膏状,涂搽患处,日涂2~3次。

【附记】 临床应用多年,内服外涂,治疗神经性皮炎,疗效满意。

【1】治荨麻疹妙方【2】治肿瘤妙方

【1】治荨麻疹妙方

1当归饮子

【来源】 元·朱丹溪《丹溪心法》

【歌诀】 当归饮子白芍芎,生地黄芪草防风,

首乌荆芥白蒺藜,养血祛风症可痊。

【组成】 当归、川芎、白芍药、生地黄、防风、白蒺藜、荆芥各30克,何首乌、黄芪、甘草各15克。

【用法】 水煎服。每日1剂,日服2次。

【功效】 养血润燥,祛风止痒。

【方解】 本方由四物汤加味而成。主要用于治疗血虚风燥所致的缠绵日久之各种皮肤病。故方用当归、白芍、川芎、生地、首乌养血活血,养阴生津;配以白蒺藜、荆芥、防风祛风止痒;黄芪益气固表,合当归则益气生血;甘草调和诸药。诸药合用,共奏养血润燥,祛风止痒之功。

【主治】 丘疹、皮肤瘙痒、干燥或红肿等。可用于荨麻疹、皮肤瘙痒症、泛发性神经性皮炎、银屑病、毛发红糠疹、原发性皮肤淀粉样变、鱼鳞病、湿疹、干燥性皮肤病、斑秃,以及疥癣湿毒瘙痒等病症。

【加减】 经云:“诸痛痒疮,皆属于心”。故在临床应用时可适当加入宁心安神之品,如酸枣仁、朱茯神、夜交藤、合欢皮、远志或牡蛎、灵磁石、代赭石等,以增强其疗效。凡气虚者,加党参、白术;阴虚者,加丹皮、元参;湿热甚者,加黄芩、土茯苓;寒湿甚者,加吴茱萸、肉桂;血瘀者,加赤芍、丹参。

2荨麻疹丸

【来源】 《治验百病良方》

【歌诀】 荨麻疹丸归蝉麻,荆防英桑丹豉力,

参芪芩连地丁草,芷蒺薄萍芍地黄。

【组成】 蝉衣、当归各6克,麻黄、荆芥、防风各4 5克,蒲公英、桑白皮各15克,生地炭、豆豉、丹皮各12克,白芷、白蒺藜、赤芍、大力子、党参、薄荷、浮萍、地丁草、黄芩、黄芪各9克,川黄连3克。

【用法】 上药共研细末,水泛为丸如小米粒大。每次服6克,日服3~4次,用温开水送服。一般7~14天开始见效,连服60天,以巩固疗效。

【功效】 清热解毒,祛风止痒,益气凉血。

【方解】 方用蝉衣、麻黄、荆芥、防风、白芷、白蒺藜、薄荷、浮萍祛风胜湿;蒲公英、地丁草、黄芩、黄连清热解毒;生地、丹皮、赤芍凉血清热;党参、黄芪益气健脾;桑白皮、大力子清热宣肺;豆豉解热除烦。诸药合用,共奏清热解毒,祛风止痒,益气凉血之功。

【主治】 慢性荨麻疹。

【附记】 ①外洗方:在服药同时配用外洗方洗浴或搽身。药用樟木90克,苦参片、浮萍、明矾各30克。用纱布包扎好,入锅内加清水3000毫升左右,煮沸10分钟左右后去纱布药包,用药水洗浴或搽身。日洗2次。②疗效:用本方治疗慢性荨麻疹21例,结果痊愈19例,显效2例。患者病程最短3个月,最长17年。③禁忌:忌食酒、辣、海鲜、虾、蟹、羊肉、蒜、韭、毛笋、雪菜等发物。

3白术汤

【来源】 《治验百病良方》

【歌诀】 白术汤中茯苓皮,枳壳蝉衣与防风,

荆芥瓜皮赤小豆,健脾利湿除风疹。

【组成】 炒白术、炒枳壳、蝉衣、赤芍、防风各6克,茯苓皮、赤小豆、冬瓜皮各12克,荆芥3克。

【用法】 水煎服。每日1剂,日服2次。

【功效】 健脾利湿,理气活血,祛风止痒。

【方解】 方用炒白术、茯苓皮、冬瓜皮健脾利湿;赤芍、赤小豆活血利水;枳壳理气宽中;荆芥、防风、蝉衣祛风止痒。诸药合用,共奏健脾利湿,理气活水,祛风止痒之功。

【主治】 丘疹性荨麻疹。

【加减】 若见剧痒者,加地肤子3~6克,苍耳子1 5~3克;若合并感染者,加银花、绿豆壳各9~12克。

同时配用外治法:一般用15%百部酊(百部15克,薄荷脑1克,75%酒精加至100毫升,浸泡5~7天后滤液备用)外搽患处。若合并感染者则外涂地虎散(炒地榆、虎杖各等份研细末,植物油按25%的浓度调成)。

【附记】 用本方治疗丘疹性荨麻疹56例,结果痊愈者53例,占94 6%;有效者3例。本组病例中,44例服药3~9剂,12例服药10~15剂。

4加味柴平汤

【来源】 张奇文《幼科条辨》(张奇文方)

【歌诀】 加味柴平苍术楂,柴胡黄芩茯苓曲,

厚朴陈皮荆蝉蜕,酒军甘草姜枣引。

【组成】 苍术、焦山楂各9克,厚朴、茯苓、柴胡、黄芩、神曲、陈皮、荆芥、蝉蜕各6克,酒川军4 5克(泡水兑入),甘草3克,姜枣为引。

【用法】 水煎服。每日1剂,日服2次。

【功效】 消食导滞,表里双解。

【方解】 方用神曲、山楂、厚朴、茯苓、陈皮、酒川军消食导滞;配以荆芥、蝉蜕、苍术、柴胡、黄芩表里双解;甘草调和诸药;姜枣和中。诸药合用,共奏消食导滞表里双解之功。

【主治】 荨麻疹,症见风团疹块持续不消、反复发作、疹色多红赤、奇痒难眠、伴有脘腹胀满、纳呆、喛腐吞酸,嘈杂恶心或腹痛,大便干结,小便短赤,脉滑苔白厚或腻等症。

5风疹汤

【来源】 《名医治验良方》(焦树德方)

【歌诀】 风疹汤中归芍红,防芥蝉蜕白僵蚕,

连翘知母苦参入,山甲苍术鲜陈皮。

【组成】 当归9克,赤芍12克,红花10克,防风9~12克,生芥穗6~10克,连翘12~18克,知母10克,蝉蜕9~15克,苦参10~30克,白藓皮10~30克,白僵蚕10克,炙山甲6~9克,苍术6~10克,陈皮9克。

【用法】 水煎服。每日1剂,日服2~3次。

【功效】 清热活血,祛风止痒。

【方解】 本方是由消风散加减而成。方用当归、赤芍、红花活血凉血,血行风自灭;生芥穗、防风、蝉蜕、僵蚕、白藓皮祛风止痒,而芥穗,防风辛散轻浮之力以祛全身之风;蝉蜕、僵蚕轻扬轻散之力,更兼以皮走皮之性,而祛皮肤之风;连翘、知母清热养阴;苦参、苍术清热利湿;山甲通络,无处不到,引药达病所;陈皮理气和中。诸药合用,共奏清热活血,祛风止痒之功。

【主治】 顽固难愈之风疹(荨麻疹)、血风疮、牛皮癣等皮肤病。

【加减】 风疹顽固久治不愈者,可再加皂角刺6~9克,蛇蜕3~5克,忍冬藤30克,丹参30克,苦参、白藓皮均用30克,连翘可加到20~30克;兼有头痛、月经错后、月经量少者,加川芎6~10克;皮肤瘙痒处用手搔抓后发红而感到灼热者,可加生地10~20克,炒黄柏9~12克;兼口渴、恶热,或多在夏季或热环境中发病者,可加生石膏30克(先煎),川黄连6~10克,薄荷3~5克(后下),生地10~15克;红疹隐隐痒而不易外透者,加牛蒡子10克,升麻9克,桔梗3~6克。

【附记】 在临床上,我常用此方治疗上述皮肤病人,皆取得非常满意的效果。

6荨麻疹方

【来源】 王渭川《王渭川临床经验选》

【歌诀】 荨麻疹方生蒲黄,槐花大黄板蓝根,

紫草红藤大青叶,荆芥茜草蒲公英。

【组成】 大青叶9克,大黄6克,槐花9克,紫草15克,红藤24克,蒲公英24克,茜草9克,板蓝根24克,青荆芥6克,生蒲黄9克。

【用法】 水煎服。每日1剂,日服3次。

【功效】 清热解毒,活血祛风。

【方解】 方用大青叶、红藤、蒲公英、板蓝根清热解毒;槐花、紫草、茜草、大黄、蒲黄凉血活血;荆芥祛风止痒。诸药合用,共奏清热解毒,活血祛风之功。

【主治】 荨麻疹。

【加减】 血虚者,加熟地、当归各9克;血热者,加生地、鳖甲各9克。

【附记】 屡用屡验,效果甚佳。

7风疹汤

【来源】 龚志贤《龚志贤临床经验集》

【歌诀】 风疹汤中用当归,赤芍生地与玄参,

麻黄连翘丹参皮,茵陈升麻泽泻襄。

【组成】 当归10克,赤芍12克,生地12克,玄参15克,丹皮10克,丹参12克,麻黄10克,连翘12克,升麻6克,茵陈12克,泽泻12克。

【用法】 水煎服。每日1剂,日服2次。

【功效】 补血凉血,疏风除湿。

【方解】 此方为四物汤合麻黄连翘赤小豆汤【加减】而成。方中当归补血和血;生地清热凉血、滋阴;赤芍凉血活血,祛瘀散肿;丹皮清热凉血,活血行瘀;玄参滋阴泻火解毒;丹参活血祛瘀,清散血热;麻黄开腠理,散邪毒;升麻、连翘、茵陈、泽泻清热解毒除湿。诸药合用,共奏补血凉血,清热解毒,疏风除湿之功。

【主治】 风疹(荨麻疹)。

【附记】 此方还可加虎耳草30克。余用此方治风疹,取效者甚多。

8益气祛风汤

【来源】 张梦侬《临症会要》

【歌诀】 益气祛风用生芪,归芍枳壳白藓皮,

防风二地翘桑叶,牛蒡玉竹荆芥奇。

【组成】 生黄芪15克,当归10克,生地10克,炒枳壳15克,白藓皮10克,地肤子10克,防风10克,连翘10克,桑叶10克,炒白芍10克,牛蒡子10克,玉竹10克,荆芥3克。

【用法】 水煎服。每月1剂,分3次温服。5剂为1疗程。如愈后复发,可照方再服。

【功效】 益气滋阴,祛风泻火。

【方解】 方中以黄芪益气固表,表固则邪不易入,《本草正义》云:“固护卫阳,充实表分,是其专长,所以表虚诸病,最为神剂。”当归、生地、白芍、玉竹滋阴养血,使营阴内守;防风、桑叶、牛蒡子、荆芥疏散风邪,透热于外;以白藓皮、地肤子清热除湿;配以枳壳理气除湿止痒;更以连翘清热解毒,消肿散结。合而用之,共奏益气滋阴,祛风泻火之功。

【主治】 荨麻疹(风疹块,风疙瘩)。

【附记】 忌食鱼虾、酒类,各种发物。

                                                                                              【2】治肿瘤妙方

1小金丹

【来源】 清·王维德《外科证治全生集》

【歌诀】 小金丹中用木鳖,草乌灵脂白胶香,

乳香没药地龙入,当归香墨与麝香。

【组成】 木鳖子150克,草乌150克,五灵脂150克,白胶香150克,地龙150克,乳香75克,没药75克,当归75克,麝香30克,香墨12克。

【用法】 上药各研细末,和匀,以糯米粉糊成小粒丸剂。每服1~1 5克,日服2次,用黄酒或开水化开,空腹服。

【功效】 消肿散结。

【方解】 方用麝香、木鳖子走窜行散,消肿散结;当归、乳香、没药、五灵脂、白胶香、香墨活血消肿;草乌温散寒湿;地龙搜风通络。诸药合用,共奏消肿散结之功。

【主治】 肿瘤,症见局部肿胀钝痛、皮色不变、日久不愈。可用于多种良、恶性肿瘤,淋巴结核,慢性淋巴结炎,慢性腮腺炎,肌肉深部脓肿以及痰核,流注,瘰疬,乳房肿块,阴疽肿痛等病症。

【附记】 孕妇忌服。

2消瘿丸

【来源】 杜怀棠《中国当代名医验方大全》(施汉章方)

【歌诀】 消瘿丸中用昆布,夏枯陈皮土贝母,

海藻半夏风化硝,甘草川芎与香附。

【组成】 海藻120克,昆布120克,夏枯草120克,陈皮100克,姜半夏90克,风化硝60克,土贝母60克,香附100克,生甘草100克,川芎100克。

【用法】 上药共研细末,水泛为丸如绿豆大。每日服3次,每次服10克,温开水送服。

【功效】 化痰软坚,消瘿散肿。

【方解】 瘿病包括“瘿囊”、“瘿瘤”和“瘿气”,多系久居山区,常饮山水;或七情内郁,气结痰凝,聚结于颈前,逐渐肿大,结而成块。临床常以理气化痰,消瘿散结为基本治则,配合活血化瘀之品。本方为自拟方。方中海藻、昆布、半夏、土贝母化痰软坚;陈皮、香附、川芎调气活血;夏枯草清肝散结,消瘿散肿。合而用之,共奏化痰软坚,消瘿散肿之功。

【主治】 肉瘿(甲状腺腺瘤、甲状腺囊肿)。

【附记】 服药同时,患者应加强营养,多食新鲜蔬菜,避免肥腻、香燥、辛辣之品。

3半枝莲汤

【来源】 《治验百病良方》

【歌诀】 半枝莲汤蛇舌草,二冬沙参元参添,

甘草生地与玉竹,参术丹参山豆根。

【组成】 半枝莲、白花蛇舌草各30克,天门冬、麦门冬、沙参、元参、生地、玉竹各10克,党参、白术、山豆根、丹参各12克,甘草5克。

【用法】 水煎服。每日1剂,日服2次。

【功效】 清热养阴,解毒消肿。

【方解】 方用半枝莲、白花蛇舌草、山豆根清热解毒;配以天门冬、麦门冬、沙参、元参、生地、玉竹清热养阴;丹参养血活血;党参、白术益气健脾;甘草调和诸药。诸药合用,共奏清热养阴,解毒消肿之功。

【主治】 鼻咽癌。

【加减】 若食欲不振者,加鸡内金、神曲、山楂、麦芽各10克;若气血两虚者,加生黄芪、鸡血藤各20克;若失眠烦躁者,加酸枣仁、珍珠母、柏子仁各10克;若大便秘结者,加火麻仁、全瓜蒌、生川军(后下)各10克。

【附记】 用本方治疗并配合放疗120例,结果3年生存率为75 3%;5年生存率为59 7%;10年生存率为31 3%。

4四草汤

【来源】 《治验百病良方》

【歌诀】 四草汤中用蚤休,南北沙参芙蓉叶,

苦参元参生半夏,葶苈百部天门冬。

【组成】 仙鹤草、败酱草各30克,白花蛇舌草50克,夏枯草20克,蚤休、南沙参、北沙参各30克,芙蓉叶20克,生苡仁25克,葶苈子、百部、天门冬各15克,苦参、生半夏各12克。

【用法】 水煎服。每日1剂,日服2次。

【功效】 清热解毒,化痰散结,利湿益肺。

【方解】 方用仙鹤草、败酱草、白花蛇舌草、蚤休清热解毒;夏枯草、半夏化痰散结;苦参、苡仁清热利湿;南、北沙参、麦冬养阴益肺;葶苈子、百部理肺杀虫。诸药合用,共奏清热解毒,化痰散结,利湿益肺之功。

【主治】 肺癌。

【加减】 若咳嗽者,加杏仁、川贝母、款冬花、前胡各10克;若痰湿多者,加制南星、陈皮、半夏、苏子各10克;若痰中带血者,重用仙鹤草,加参三七、白芨、生地榆各15克;若胸痛者,加蜈蚣、全蝎、元胡、徐长卿各6~10克;若胸水者,加龙葵,桑白皮各20克。

【附记】 用本方治疗95例,其中存活1年13例;2年20例;3年19例;4年15例;5年9例;10年8例;11~12年11例。

5龙葵降逆汤

【来源】 《治验百病良方》

【歌诀】 龙葵降逆半枝莲,赭石蛇莓旋覆花,

茹英苏梗蛇舌草,参芪半夏草丁香。

【组成】 龙葵、半枝莲、白花蛇舌草各30克,代赭石25克,蛇莓、竹茹、白英、旋覆花、苏梗各15克,党参、生黄芪各20克,半夏10克,丁香、生甘草各6克。

【用法】 水煎服。每日1剂,日服2次。1个月为1疗程。

【功效】 清热解毒,降逆和胃,益气健脾。

【方解】 方用半枝莲、白花蛇舌草、蛇莓清热解毒;代赭石、旋覆花、半夏降逆和胃,化痰散结;竹茹清热止呕;苏梗、丁香理气宽中;党参、黄芪益气健脾;白英清热利湿;甘草调和诸药。诸药合用,共奏清热解毒,降逆和胃,益气健脾之功。

【主治】 食管癌。

【加减】 若胸痛者,加乳香、没药、瓜蒌、桔梗、元胡各10克;若气胀明显者,加枳壳、莱菔子、青皮、佛手花各10克;若痰涎多者,加制南星、薏苡仁、礞石各12克;若大便秘结者,加郁李仁、生川军(后下)各10克。

【附记】 用本方治疗35例,结果治愈者6例,显效者7例,有效者15例;无效者4例。一般服药1~2个疗程即可见效。

6二白三参汤

【来源】 《治验百病良方》

【歌诀】 二白三参石见穿,仙鹤败酱生苡仁,

黄芪半夏与枳壳,麦冬七叶一枝花。

【组成】 白英、生薏苡仁、仙鹤草、败酱草各30克,白花蛇舌草50克,党参、生黄芪各20克,七叶一枝花、石见穿各15克,丹参、姜半夏、枳壳、沙参、麦冬各10克。

【用法】 水煎服。每日1剂,日服2~3次。2个月为1疗程。

【功效】 清热解毒,益气活血,利湿健脾。

【方解】 方用仙鹤草、败酱草、白花蛇舌草、七叶一枝花、石见穿清热解毒;白英、生薏苡仁清热利湿;党参、黄芪、沙参、麦冬益气养阴;丹参合仙鹤草活血凉血;枳壳、姜半夏理气降逆。诸药合用,共奏清热解毒,益气活血,利湿健脾之功。

【主治】 胃癌晚期。

【附记】 用本方治疗38例,其中:存活1年以上者9例;存活3年以上者15例;存活5年以上者14例。

7夏枯草汤

【来源】 《治验百病良方》

【歌诀】 夏枯草汤半枝莲,半边洋参胆鳖虫,

参术柴芍精珠斛,枸玄楝断杜狗脊。

【组成】 夏枯草、半边莲、半枝莲、炙鳖甲各30克,西洋参6克(另煎),龙胆草25克,白芍、党参、黄精各15克,地鳖虫、山甲珠、石斛、枸杞子、白术、玄胡索、川楝子、柴胡各12克,川续断、杜仲、狗脊各10克。

【用法】 水煎服。每日1剂,早、中、晚各服1次。1个月为1疗程。

【功效】 益肝肾,解肝毒,疏肝气,通经络,消坚结。

【方解】 方用夏枯草、半边莲、半枝莲、龙胆草清肝解毒;西洋参、党参、白芍、黄精、石斛、枸杞益气养阴,补益肝肾;柴胡、川楝子、玄胡索疏肝理气,通络止痛;炙鳖甲、土鳖虫、山甲珠养阴软坚,活血通络;川续断、杜仲、狗脊平补肝肾。诸药合用,共奏益肝肾,解肝毒,疏肝气,通经络,消坚结之功。

【主治】 原发性肝癌。

【加减】 若恶心呕吐,腹胀纳差者,加法半夏、陈皮、苏叶、川黄连各6~10克;若白细胞下降者,加阿胶(烊化)、全当归各10克、鸡血藤30克;若伴有腹水者,加茅根、大腹皮、芦根、车前子各20~30克。

【附记】 曾用本方治疗39例,经用药6~12个疗程,其中:存活1年以上者15例;3年以上者14例;5年以上者10例。

8蛇舌茯苓汤

【来源】 《治验百病良方》

【歌诀】 蛇舌茯苓半枝莲,公英苡仁川黄连,

苓丹茵郁黄芩草,龙胆大黄山栀添。

【组成】 白花蛇舌草、蒲公英、半枝莲、生薏苡仁、土茯苓各30克,丹参、郁金、茵陈各15克,川黄连、生大黄、茯苓、黄芩、山栀、龙胆草各10克,生甘草6克。

【用法】 水煎服。每日1剂,日服2次。

【功效】 清热利湿,解毒消肿。

【方解】 方用白花蛇舌草、蒲公英、半枝莲、生甘草清热解毒;川黄连、生大黄、黄芩、山栀清热泻火燥湿;土茯苓、龙胆草、茵陈、茯苓清热利湿以祛湿毒;丹参、郁金活血通络;甘草调和诸药。诸药合用,共奏清热利湿,解毒消肿之功。

【主治】 胰腺癌(中晚期)。

【加减】 若瘀血内阻者,加红花、桃仁、三七各10克;若属气虚者,加党参、黄芪各20克,白术、陈皮各10克;若属阴虚者,加鳖甲、地骨皮、西洋参各10克;若腹部胀痛者,加枳壳、香附、青皮各10克;若胃肠道出血者,加白芨、生地榆、血余炭各10克。

【附记】 用本方治疗中晚期胰腺癌患者65例,治后存活1~2年23例;2~3年19例;3~4年15例;4~5年5例;5年以上者3例。

9白花菝葜汤

【来源】 《治验百病良方》

【歌诀】 白花菝葜生苡仁,瓜蒌贯仲半枝莲,

连香梅藤凤尾草,丹苦地鳖白头翁。

【组成】 白花蛇舌草、菝葜、生薏苡仁、瓜蒌仁、半枝莲、贯仲炭、川黄连各30克,广木香、乌梅、地鳖虫各10克,红藤、紫丹参、凤尾草、苦参、白头翁各15克。

【用法】 水煎服。每日1剂。水煎3次,取药液1000毫升,其中800毫升分早、晚2次服,另200毫升保留灌肠,每日1~2次,1个月为1疗程。

【功效】 消热利湿,活血解毒。

【方解】 方用白花蛇舌草、菝葜、半枝莲、红藤、贯仲、凤尾草清热解毒;苦参、白头翁、生薏苡仁清热利湿;丹参、地鳖虫活血祛瘀;广木香、乌梅理气消积;瓜蒌仁润肠通便以泄毒。诸药合用,共奏清热利湿,活血解毒之功。

【主治】 直肠癌。

【加减】 若属气虚者,加党参、黄芪各20克,扁豆、白术各15克;若属血虚者,加何首乌、全当归、阿胶(烊化)、白芍各10克;若便脓血者,加川黄柏、血余炭、仙鹤草、生地榆各10克;若腹部肿块者,加夏枯草、生牡蛎、木鳖子、昆布、海藻各10克;若大便秘结且体实者,加生大黄(后下)、枳实、元明粉各10克;若大便次数多者,加诃子、赤石脂、补骨脂各10克。

【附记】 用本方治疗大肠癌患者45例,经用药3~5个疗程治疗后,存活1年者25例;2年者10例;3年者4例;4年者3例;5年以上者2例;6年者1例。

10大小龙蛇汤

【来源】 《治验百病良方》

【歌诀】 大小龙蛇半枝莲,六一车前贯仲槐,

藕蒲芍草内金入,知柏萹蓄生地黄。

【组成】 白花蛇舌草、大蓟、小蓟、龙葵、车前子(包)、六一散(包)、半枝莲各30克,槐花、贯仲炭、藕节炭、蒲黄炭、赤芍各15克,萹蓄、鸡内金各20克,生地黄12克,黄柏、知母、生甘草各10克。

【用法】 水煎服。每日1剂,日服2~3次。1个月为1疗程。

【功效】 清热利湿,凉血止血,解毒消肿。

【方解】 方用白花蛇舌草、半枝莲、龙葵清热解毒;大蓟、小蓟、槐花、贯仲炭、藕节炭、蒲黄炭、赤芍、生地凉血止血;车前子、六一散、萹蓄、黄柏清热利湿;知母、鸡内金消热养阴消积;生甘草解毒,并调和诸药。诸药合用,共奏清热利湿,凉血止血,解毒消肿之功。

【主治】 膀胱癌。

【加减】 若脾虚者,加生黄芪、党参、怀山药各20克,白术、陈皮各10克;若肾虚者,加覆盆子、枸杞子、菟丝子、熟地黄各15克,肉桂4克;若血虚者,加全当归、何首乌、鸡血藤各30克,阿胶(烊化)10克;若发热者,加柴胡15克,生石膏30克;若血尿不止者,加茜草、仙鹤草、白芨各15克。

【附记】 用本方治疗膀胱癌患者48例,经用药3~6个疗程后,存活1年以上者17例;2年以上者12例;3年以上者8例;4年以上者6例;5年以上者4例;6年以上者1例。

11黄药瓜蒌汤

【来源】 《治验百病良方》

【歌诀】 黄药瓜蒌金银花,公英夏枯紫地丁,

归芍二白甲珠桔,花粉肉桂甘草梢。

【组成】 瓜蒌50克,蒲公英、夏枯草、全当归、黄药子、金银花、紫花地丁各20克,白芷、薤白、桔梗、赤芍、天花粉、甲珠各15克,肉桂10克,生甘草梢15克。

【用法】 水煎服。每日1剂,日服2~3次。2个月为1疗程。

【功效】 清热解毒,补血凉血,温通散结,去痰消肿。

【方解】 方用蒲公英、金银花、紫花地丁清热解毒;全当归、黄药子、赤芍补血,凉血,止血;瓜蒌祛痰开郁,散结宽胸;薤白温通行散,理气止痛;白芷祛风消肿;桔梗宣畅气机;肉桂、天花粉、甲珠、甘草梢温通散结,托里消毒。诸药合用,共奏清热解毒,补血凉血,温通散结之功。

【主治】 乳腺癌。

【加减】 若面色苍白、疲倦乏力者,加党参、黄芪、何首乌各20克;若面赤发热、口干心烦者,加川黄连、黄芩、知母、川黄柏各10克,生地黄15克;若四肢不温、腰酸腿软者,加制附子、杜仲、川续断、桑寄生各15克;若淋巴结转移者,加生薏苡仁、生牡蛎各30克,昆布、海藻各15克;若肿瘤已溃烂者,加生黄芪60~100克,蒲公英、紫花地丁加至40~60克;若口干、大便秘结者,加生川军(后下),枳实、青皮各10克,白芍20克。

【附记】 ①配合外治法:在服药同时应配用外敷方:五倍子、马钱子、五灵脂、雄黄、阿胶、孩儿茶各等份,共研为极细末。每取药末适量,用麻油调敷于肿块上。每日或隔日换药1次。本方孕妇忌用。②疗效:用本方治疗乳腺癌患者39例,经用药2~4个疗程后,其中,治愈者8例(肿块及自觉症状均消失);显效者15例(肿块体积缩小2/3);有效者17例(肿块体积缩小1/3);无效者6例(治后病灶恶化)。

12茜草三棱汤

【来源】 《治验百病良方》

【歌诀】 茜草三棱白头翁,败酱连莪桂枝莲,

桃红芩柏山甲入,参芪内金土茯苓。

【组成】 白头翁、败酱草、茜草、半枝莲、川黄连、桂枝、三棱、莪术、土茯苓各20克,黄芩、川黄柏、红花、桃仁各15克;党参、生黄芪各25克,穿山甲、鸡内金各10克。

【用法】 水煎服。每日1剂,日服3次。20天为1疗程。

【功效】 清热利湿,破瘀消肿。

【方解】 方用败酱草、半枝莲、川黄连、黄芩清热解毒;白头翁、黄柏、土茯苓清热利湿;三棱、莪术、桃仁、红花、茜草、穿山甲、鸡内金破瘀消积(肿块);复以党参、黄芪益气扶正以助祛邪消肿。诸药合用,共奏清热利湿,破瘀消肿之功。

【主治】 子宫颈癌。

【加减】 若肝肾阴虚者,加怀山药、桑寄生、川续断、牡丹皮、生地黄各15克;若肝郁气滞者,加全当归、青皮、香附、乌药各10克;若脾肾两虚者,加制附子、官桂、小茴香、白术各6~10克;若下腹部疼痛,阴道分泌物多,且味臭者,加七叶一枝花、蒲公英、金银花各20克。

【附记】 用本方治疗子宫颈癌患者46例,经用药3~6疗程后,其中,治愈者26例;显效者10例,好转者4例;无效者6例。

13二蛇汤

【来源】 《程氏医学笔记》

【歌诀】 二蛇汤中半枝莲,龙葵丹参旋覆花,

昆莲首乌星角刺,三棱莪术全瓜蒌。

【组成】 白花蛇舌草50克,龙葵、蛇莓、半枝莲、半边莲、何首乌、丹参各30克,昆布、南星、皂角刺各10克,旋覆花、全瓜蒌各15克,三棱、莪术各12克。

【用法】 水煎服。每日1剂,分3~4次口服。15天为1疗程。

【功效】 清热解毒,活血化瘀,软坚散结。

【方解】 方用白花蛇舌草、蛇莓、龙葵、半枝莲、半边莲清热解毒;何首乌、丹参养血活血;南星、旋覆花、全瓜蒌化痰散结;三棱、莪术、昆布、皂角刺破滞通络,软坚散结。诸药合用,共奏清热解毒,活血化痰,软坚散结之功。

【主治】 恶性淋巴瘤。

【加减】 若气虚者,加党参、黄芪各20克;若胸闷气急者,加法半夏、川贝母、桔梗各15克;若气滞瘀痛者,加柴胡、广木香、川芎各10克。

【附记】 用本方治疗恶性淋巴瘤患者94例,经用药4~6个疗程治疗后,其中,存活1年以上者45例;3年以上者23例;5年以上者17例;7年以上者9例。

14棱莪消瘤汤

【来源】 《程氏医学笔记》

【歌诀】 棱莪消瘤山慈菇,蛇英枯苡酱白术,

昆藻楞僵牡鳖虫,蜈蝎甘草黄药子。

【组成】 白花蛇舌草、蒲公英各60~90克,夏枯草、生薏苡仁、败酱草各30~40克,山慈菇、炒白术、莪术、三棱、僵蚕各25~30克,昆布、海藻、煅瓦楞、煅牡蛎各50~60克,山甲珠、土鳖虫、黄药子各10~15克,全蝎(研末冲服)6~10克,蜈蚣(研末冲服)5条,甘草5~10克。

【用法】 水煎服。每日1剂,分早、中、晚3次口服。30剂为1疗程。服药2~3个疗程后,将本方改作蜜丸,每次服10克,1日服3~4次。

【功效】 清热解毒,软坚散结,祛瘀通络。

【方解】 方用白花蛇舌草、蒲公英、败酱草清热解毒;夏枯草、山慈菇、黄药子解毒散结;昆布、海藻、煅瓦楞、煅牡蛎、山甲珠软坚散结;三棱、莪术、土鳖虫破滞祛瘀,通络止痛;全蝎、蜈蚣、僵蚕搜风通络;白术、生薏苡仁渗湿健脾。诸药合用,共奏清热解毒,软坚散结,祛瘀通络之功。

【主治】 恶性淋巴瘤。

【加减】 若伴有气虚者,加黄芪、党参、黄精、陈皮各15~20克,若伴有血虚者,加全当归、鸡血藤各30克,紫河车(研末冲服)15克;若心阴虚者,加麦门冬、玉竹、熟地黄各10~15克;若胃阴虚者,加北沙参、天门冬各8~12克;若肺阴虚者,加麦冬、石斛各10~12克;若肝肾两亏者,加枸杞子、覆盆子、女贞子、狗脊、川续断、龟板、制鳖甲各10~15克;若属实热,脉洪大者,加生石膏50~60克,知母、黄柏各10~15克,黄芩10~12克;若大便秘结者,加生川军(后下)10克,番泻叶8~10克;若畏寒肢冷者,加制附子、肉桂各6克。

【附记】 用本方治疗恶性淋巴瘤患者25例,经用药6~12个月后,其中,存活2年以上者6例;3年以上者7例;5年以上者4例;8年以上者5例,10年以上者3例。

15解毒汤

【来源】 《治验百病良方》

【歌诀】 解毒汤中半枝莲,蛇舌大青板蓝根,

参芪玄地酱英蒡,马药丹芍胶姜黄。

【组成】 白花蛇舌草、半枝莲、板蓝根、大青叶、生地黄、玄参、败酱草、蒲公英各30克,党参、黄芪各20克,牛蒡子、黄药子、马勃、白芍各15克,丹皮、姜黄、阿胶(烊冲)各10克。

【用法】 水煎服。每日1剂,分早、中、晚3次口服。20剂为1疗程。

【功效】 清热解毒,益气滋阴,活血通络。

【方解】 方用白花蛇舌草、半枝莲、板蓝根、大青叶、败酱草、马勃清热解毒;生地黄、玄参、黄药子、白芍、丹皮滋阴清热以清解血分之热毒;党参、黄芪益气;阿胶养血;姜黄活血通络。诸药合用,共奏清热解毒,益气滋阴,活血通络之功。

【主治】 白血病。

【加减】 若发热者,加柴胡、连翘、黄连各10克,生石膏50~80克;若气血两虚者,加当归身、丹参、甲珠各15克;若出血者,加仙鹤草、生地炭、三七粉、小蓟各10克。

【附记】 用本方治疗白血病患者39例,经用药3~5个疗程后,其中,完全缓解者14例,部分缓解者20例,未缓解者5例。存活2年以上者8例;3年以上者12例;4年以上者7例;5年以上者8例;6年以上者4例。

16三草汤

【来源】 《治验百病良方》

【歌诀】 三草汤中半枝莲,钩枸女贞僵天葵,

龙夏术麻川贝母,全蝎蜈蚣与川芎。

【组成】 夏枯草、败酱草、白花蛇舌草、半枝莲各30克,钩藤、枸杞子、女贞子、天葵子各15克,僵蚕、半夏、地龙、川贝母、天麻、白术各10克,全蝎、蜈蚣、川芎各5次。

【用法】 水煎服。每日1剂,日服3次。

【功效】 清热解毒,化痰散结,搜风通络。

【方解】 方用败酱草、白花蛇舌草、半枝莲、天葵子清热解毒;夏枯草、钩藤清肝热;枸杞子、女贞子养肝阴;半夏、川贝母化痰散结;僵蚕、地龙、全蝎、蜈蚣、天麻搜风通络;白术健脾;川芎祛风止痛,并载药上行。诸药合用,共奏清热解毒,化痰养阴,搜风通络之功。

【主治】 脑瘤。

【加减】 若伴头痛者,加白芷、藁本、野菊花、蔓荆子各10克;若视力减退者,加石决明30克,青葙子、密蒙花各10克;若呕吐者,加姜竹茹、苏叶、黄连各5克;多饮多尿者,加天花粉、龟板、生地黄、石斛各10克;若大便秘结者,加番泻叶10克,或川军(后下)10克。

【附记】 用本方治疗脑瘤患者21例(颅窝肿瘤7例,枕叶肿瘤7例,垂体肿瘤7例),经用药3~6个月后,存活时间最短者1年,最长者15年。

17蛇莓败酱汤

【来源】 《治验百病良方》

【歌诀】 蛇莓败酱用二莲,仙鹤侧柏鸡血藤,

桃红蛇乌大青叶,术芍苡仁板蓝根。

【组成】 蛇莓20克,败酱草、半枝莲、白花蛇舌草各30克,仙鹤草、侧柏叶各50克,鸡血藤、何首乌各25克,大青叶、红花、桃仁、生薏苡仁、板蓝根、赤芍、白术各15克。

【用法】 水煎服。每日1剂,分早、中、晚3次口服。20剂为1疗程。

【功效】 清热解毒,凉血活血。

【方解】 方用蛇莓、败酱草、半枝莲、白花蛇舌草、板蓝根、大青叶清热解毒;仙鹤草、侧柏叶、赤芍、鸡血藤、何首乌凉血养血;桃仁、红花活血化瘀;生薏苡仁、白术渗湿健脾。诸药合用,共奏清热解毒,凉血活血之功。

【主治】 多发性骨髓瘤。

【加减】 若气血两虚者,加太子参、黄芪、全当归各20克,黄精、生地、熟地各10克;若食欲减退者,加鸡内金、山楂、陈皮、神曲各10克;若恶心呕吐者,加广木香、竹茹各10克;若多饮多尿者,加天花粉、石斛、龟板各15克。

【附记】 用本方治疗多发性骨髓瘤患者19例,其中,治愈者2例;显效者6例;缓解者7例;无变化者4例。存活时间最短者1年,最长者13年。治疗中未见不良反应发生。

18清热消肿汤

【来源】 《程氏医学笔记》

【歌诀】 清热消肿用三莲,仙鹤败酱山豆根,

白英公英生甘草,再加玄参金银花。

【组成】 七叶莲45克,白花蛇舌草、半枝莲、半边莲、仙鹤草、败酱草、蒲公英各60克,金银花45克,白英、山豆根、玄参、甘草各30克。

【用法】 水煎服。每日1剂,分3~4次口服。30剂为1疗程。疗程间停药2~3天,再行下1个疗程。

【功效】 清热解毒,消肿止痛。

【方解】 方中诸药皆为清热解毒之要品,而其中仙鹤草凉血,以防热入血分;白英兼能利湿;玄参滋阴降火;又可防苦寒伤阴之弊,甘草调和诸药。力专效宏,用之颇验。

【主治】 眼睑癌。

【附记】 用本方治疗眼睑板腺癌患者13例,经用药3~5疗程,均获治愈。随访5~10年,未见复发。

19蚤休汤

【来源】 《程氏医学笔记》

【歌诀】 蚤休汤中山豆根,桃仁红花与川芎,

当归赤芍莪术入,白芷大枣再增减。

【组成】 蚤休、山豆根、白花蛇舌草、龙葵各30克,赤芍、川芎、桃仁、当归各10克,红花、莪术、白芷各12克,大枣6枚。

【用法】 水煎服。每日1剂,日服3次。1个月为1疗程。

【功效】 清热解毒,活血祛瘀,消肿止痛。

【方解】 方用蚤休、山豆根、白花蛇舌草、龙葵清热解毒;桃仁、红花、当归、川芎、赤芍、莪术活血祛瘀;白芷祛风消肿;大枣和中。诸药合用,共奏清热解毒,活血祛瘀之功。

【主治】 上颌窦癌。

【加减】 若气血两亏者,加黄芪、党参、当归、鸡血藤、白术各15克;若口干咽燥者,加天花粉、北沙参、麦冬、石斛各10克;若局部红肿热痛者,加金银花、蒲公英、败酱草、连翘各20克;若胃脘不适者,加砂仁、延胡索各10克;若失眠烦躁者,加酸枣仁、五味子、珍珠母各10克;若大便秘结者,加生川军(后下)、麻仁、全瓜蒌各10克。

【附记】 用本方治疗上颌窦癌患者4例,经用药3~5个疗程,均获痊愈。随访5年,未见复发。

20石见穿汤

【来源】 《程氏医学笔记》

【歌诀】 石见穿汤板蓝根,牡鳖枯粉不留行,

昆藻丹蒌葵公英,桃红地苦百蜂房。

【组成】 石见穿、夏枯草、王不留行、生牡蛎、生鳖甲、天花粉、蒲公英、龙葵各30克,海藻、昆布、丹参、瓜蒌仁、百部、板蓝根各15克,红花、桃仁、生地黄、露蜂房、苦参各10克。

【用法】 水煎服。每日1剂,日服3次。1个月为1疗程,每疗程间隔2天,再行下1个疗程。

【功效】 清热解毒,活血化瘀,软坚散结。

【方解】 方用石见穿、蒲公英、龙葵、板蓝根清热解毒;露蜂房以毒攻毒,消肿止痛;桃仁、红花、王不留行、丹参活血化瘀;生牡蛎、生鳖甲、昆布、海藻软坚散结;生地黄、天花粉、瓜蒌仁、百部养阴生津。诸药合用,共奏清热解毒,活血化瘀,软坚散结之功。

【主治】 腮腺癌。

【附记】 用本方治疗腮腺癌患者17例,经用药5~8个月后,其中,治愈者10例;显效者3例;无效者4例。治愈病例,经随访5~10年,均未见复发。

21白药路通汤

【来源】 《治验百病良方》

【歌诀】 白药路通生苡仁,夏枯山甲蛇舌草,

昆藻桃红生牡蛎,橘核泽兰芍丹参。

【组成】 白花蛇舌草、夏枯草、生薏苡仁、路路通、穿山甲、生牡蛎、白药子各30克,橘核、昆布、海藻、红花、桃仁、泽兰、赤芍、丹参各15克。

【用法】 水煎服。每日1剂,日服3次。30剂为1疗程。

【功效】 清热凉血,活血化瘀,软坚散结。

【方解】 方用白花蛇舌草清热解毒;白药子、赤芍清热凉血;桃仁、红花、丹参、泽兰、路路通活血化瘀;海藻、昆布、橘核、生牡蛎、穿山甲软坚散结;夏枯草清肝散结;生薏苡仁渗湿健脾。诸药合用,共奏清热凉血,活血化瘀,软坚散结之功。

【主治】 甲状腺癌。

【加减】 若伴头痛、鼻衄、耳聋者,加生地黄、龙胆草、紫草、防风、野菊花各15克;若伴口干咽痛、头晕疲倦者,加天花粉、芦根、瓜蒌仁各10克;若颈部肿块增大者,加山慈菇、川贝母各15克;若肿块放射后局部红肿热痛者,加忍冬藤、连翘、蒲公英、生石膏各20克。

【附记】 用本方治疗经放疗后甲状腺癌患者51例,其中,痊愈者13例;显效者20例;有效者12例;无效者6例。5年以上存活率为39 8%。

22舌癌汤

【来源】 《治验百病良方》

【歌诀】 舌癌汤中用双莲,葵枯甲牡忍冬藤,

参芪丹鸡酱蓝连,木香橘核草陈皮。

【组成】 半边莲、半枝莲、忍冬藤、龙葵、夏枯草各30~40克,山甲珠、生牡蛎、丹皮、党参、黄芪、鸡血藤各15~20克,败酱草、板蓝根、川黄连各15~18克,广木香、橘核、青皮各10~15克,生甘草6~10克。

【用法】 水煎服。每日1剂,分3~4次口服。1个月为1疗程。服药2个疗程后,间隔3~4天,再行第3个疗程。

【功效】 清热解毒,益气散结。

【方解】 方用半边莲、半枝莲、忍冬藤、败酱草、板蓝根、龙葵、川黄连清热解毒;生牡蛎、山甲珠、橘核软坚散结;党参、黄芪、鸡血藤益气补血;夏枯草清热散结;广木香、青皮理气止痛;甘草解毒,并调和诸药。诸药合用,共奏清热解毒,益气散结之功。

【主治】 舌癌。

【加减】 若气短乏力者,加人参6克,黄精、怀山药、白术各10克;若伴有胸痛、舌质紫黯有瘀班者,加红花、桃仁、川芎各10克;若伴有高热者,加生石膏50~80克,柴胡20~30克;若伴有低热者,加地骨皮、银柴胡各10~15克;若口干甚者,加知母15克,天花粉30克。

【附记】 用本方治疗舌癌患者3例,均获痊愈。经随访5、8、10年,均未见复发。

23喉癌汤

【来源】 《治验百病良方》

【歌诀】 喉癌汤中蛇莓莲,丹枯牡蛎石见穿,

昆藻僵贝豆根急,黄药射干草灵仙。

【组成】 蛇莓、半枝莲、丹参、夏枯草、生牡蛎、石见穿各30克,山豆根、急性子、浙贝母、海藻、昆布、僵蚕各15克,威灵仙20克,黄药子、射干各12克,生甘草10克。

【用法】 水煎服。每日1剂,分3~4次服。1个月为1疗程。

【功效】 清热解毒,化痰散结,活血通络。

【方解】 方用蛇莓、半枝莲、山豆根、射干、石见穿、生甘草清热解毒;海藻、昆布、僵蚕、夏枯草、浙贝母清热化痰,软坚散结;急性子、黄药子凉血活血;威灵仙祛风湿,通经络。诸药合用,共奏清热解毒,化痰散结,活血通络之功。

【主治】 喉癌。

【加减】 若痰火壅盛者,加牛蒡子、桔梗、鱼腥草、苏子、旋覆花、天花粉各15~20克;若津伤痰凝者,加麦冬、代赭石、莱菔子、白英、玄参、百合各10~12克;若气血亏虚者,加孩儿茶、生黄芪、黄精、全当归各10~15克。

【附记】 用本方治疗喉癌患者7例,经用药3~4个疗程后,症状全部消失,喉镜检查肿块已消,声带运动闭合良好。随访5~11年,均未见复发。

24半枝莲汤

【来源】 《治验百病良方》

【歌诀】 半枝莲汤用龙葵,蛇舌金砂大小蓟,

苓前贯蒲六一散,知柏灯芯地灵仙。

【组成】 白花蛇舌草、龙葵、半枝莲、大蓟、小蓟、海金砂、土茯苓各30克,车前子(包)25克,贯仲炭、蒲黄炭、六一散(包)、黄柏、知母、威灵仙各15克,生地黄、灯芯草各10克。

【用法】 水煎服。每日1剂,分3~4次服。2个月为1疗程。每疗程间隔3~4天,再行下1疗程。

【功效】 清热解毒,凉血活血,利湿消肿。

【方解】 方用白花蛇舌草、龙葵、半枝莲清热解毒;生地黄、大蓟、小蓟、贯仲炭、蒲黄炭凉血活血止血;海金砂、土茯苓、车前子、六一散清热利湿;知母、黄柏清热养阴燥湿;威灵仙祛湿通络;灯芯草清心除烦。诸药合用,共奏清热解毒,凉血活血,利湿消肿之功。

【主治】 肾癌。

【加减】 若体弱虚羸者,加人参6克,生黄芪、黄精、枸杞子各15克;若发热者,加炒柴胡、青蒿梗各10克;若食欲减退者,加焦三仙、槟榔、苍术各10克;若腹胀、腹痛者,加砂仁、香附、白术、陈皮、蔻仁、茯苓各10克;若小便尿血者,加仙鹤草、炒槐花、地榆炭、大小蓟各10克;若大便秘结者,加生川军(后下)10克,番泻叶、火麻仁各12克。

【附记】 用本方治疗肾癌患者17例,经用药1~7个疗程后,存活2~4年者4例;5~8年者6例;9~12年者5例,13~15年者3例。

25石韦汤

【来源】 《治验百病良方》

【歌诀】 石韦汤中用双莲,金钱滑苦白茅根,

酱瞿二豆柏通叶,昆藻甲鳖慈菇车。

【组成】 金钱草、白茅根、半边莲、石韦、半枝莲、滑石、赤小豆、败酱草各30克,山豆根25克,瞿麦、黄柏、苦参、木通、竹叶、车前子(包)各15克,山慈菇、炮甲片各12克,昆布、海藻、土木鳖各8克。

【用法】 水煎服。每日1剂,日服3~4次。1个月为1疗程。连用2疗程后,停服2~3天,再行下1疗程。

【功效】 清热利湿,软坚散结,解毒消肿。

【方解】 方用半边莲、半枝莲、败酱草、山豆根清热解毒;金钱草、石韦、滑石、赤小豆、瞿麦、黄柏、苦参、木通、车前子清热利湿;白茅根清热凉血;山慈菇、炮甲片、昆布、海藻、土木鳖子以毒攻毒,软坚散结。诸药合用,共奏清热利湿,软坚散结,解毒消肿之功。

【主治】 前列腺癌。

【加减】 若发热者,加蒲公英、生石膏各30~50克,柴胡、防风各10~15克;若脾虚者,加党参、茯苓、猪苓、白术、怀山药各10克;若气血两虚者,加生黄芪、制何首乌、当归、阿胶(烊化)各15~30克;若肾虚者,加熟地黄、覆盆子、枸杞子、菟丝子、黄精、肉桂、制附子各5~10克。

【附记】 用本方治疗前列腺癌患者9例,经用药5~8个疗程后,其中,治愈者2例;显效者6例;无效者1例。存活时间2~3年者2例;4~6年者4例;7年以上者3例。

26治癌汤

【来源】 《程氏医学笔记》

【歌诀】 治癌汤中半枝莲,苓苡粉赭浮石珍,

桃红归七丹英酱,瓜蒌紫草地草蕊。

【组成】 天花粉、半枝莲、生薏苡仁、土茯苓、代赭石、珍珠母、海浮石、蒲公英、败酱草各30克,当归、田三七、红花、桃仁、牡丹皮各10克,瓜蒌仁、生地黄、花蕊石、紫草、生甘草各12克。

【用法】 水煎服。每日1剂,日服3次。30剂为1疗程。为巩固疗效,可连服3~4个疗程。

【功效】 清热利湿,凉血活血,解毒消肿。

【方解】 方用半枝莲、蒲公英、败酱草清热解毒;土茯苓、生薏苡仁清利湿毒;当归、田三七、桃仁、红花活血化瘀;紫草、牡丹皮、生地黄、花蕊石凉血止血;代赭石、珍珠母平肝降逆;天花粉养阴生津;海浮石化痰散结;甘草解毒,并调和诸药。诸药合用,共奏清热利湿,凉血活血,解毒消肿之功。

【主治】 绒毛膜上皮细胞癌。

【加减】 若肝郁气滞者,加白芍30克,柴胡、青皮、郁金、赤芍各15克;若脾虚挟湿者,加怀山药、法半夏、白术、茯苓、陈皮各10克;若气血两虚者,加鸡血藤30克,生黄芪25克,人参6克,阿胶(烊化)10克;若大便秘结者,加生大黄(后下),番泻叶各10克。

【附记】 用本方治疗绒毛膜上皮细胞癌患者3例,恶性葡萄胎患者8例,结果痊愈者10例,对1例绒毛膜上皮细胞癌患者无效。

27双莲汤

【来源】 《程氏医学笔记》

【歌诀】 双莲汤中土鳖虫,海藻昆布与橘核,

桃红夏枯蛇舌草,莪棱草楝生苡仁。

【组成】 白花蛇舌草60克,夏枯草45克,半枝莲、半边莲各30克,橘核、海藻、昆布、红花、桃仁各15克,土鳖虫、川楝子、三棱、莪术各10克,生薏苡仁25克,生甘草8克。

【用法】 水煎服。每日1剂,日服3次。30剂为1疗程。

【功效】 清热解毒,破瘀散结。

【方解】 方用白花蛇舌草、半枝莲、半边莲清热解毒;红花、桃仁、土鳖虫、三棱、莪术破滞祛瘀;夏枯草、橘核、海藻、昆布软坚散结;川楝子理气止痛;生苡仁渗湿健脾;甘草调和诸药。诸药合用,共奏清热解毒,破瘀散结之功。

【主治】 卵巢癌。

【加减】 若气血两虚者,加太子参30克,生黄芪40克,当归20克,怀山药15克,炙鳖甲12克;若面赤发热、口干心烦者,加川黄连、黄芩、柴胡各10克;若淋巴结转移者,加玄参、生牡蛎各30克;若四肢不温、腰部酸痛者,加宫桂15克,制附子10克,杜仲、川续断、桑寄生、狗脊各12克;若大便秘结者,加生大黄(后下)10克,番泻叶12克。

【附记】 用本方治疗卵巢癌患者8例,经用药5~7个疗程后,其中,显效者3例;有效者4例;无效者1例。存活时间1年以上者1例,3年以上者4例,6年以上者3例。

28蒲公英汤

【来源】 《程氏医学笔记》

【歌诀】 蒲公英汤蛇莓葵,银翘归芍夏枯添,

昆藻二药丹参术,苓夏陈皮败酱投。

【组成】 蒲公英、龙葵、蛇莓、连翘、夏枯草、金银花、败酱草各30~40克,全当归、丹参、海藻、昆布、黄药子各20~25克,白术、怀山药、茯苓、赤芍、陈皮、法半夏各15~20克。

【用法】 水煎服。每日1剂,日服3次。30剂为1疗程。

【功效】 清热解毒,活血健脾,化痰散结。

【方解】 方用蒲公英、龙葵、蛇莓、连翘、金银花、败酱草清热解毒;全当归、丹参、赤芍、黄药子活血凉血;夏枯草、海藻、昆布、陈皮、半夏化痰散结;白术、山药、茯苓渗湿健脾。诸药合用,共奏清热解毒,活血健脾,化痰散结之功。

【主治】 臀部脂肪肉瘤。

【加减】 若气血两虚者,加人参5克,生黄芪、鸡血藤、黄精各30克;若高热、口渴、脉洪大者,加生石膏30~50克,知母、淡竹叶、玄参各10~15克,天花粉、大青叶各25~30克;若持续低热者,加地骨皮、鳖甲、胡黄连、生牡蛎、石斛各10~15克;若胃纳差、腹胀、便溏者,加党参、炙甘草、藿香、广木香各10克;若大便秘结者,加生大黄10克(后下),番泻叶8克,火麻仁10克。

【附记】 用本方治疗臀部脂肪肉瘤患者6例,经用药4~8个疗程后,均获临床治愈。

29矾砒膏

【来源】 《程氏医学笔记》

【歌诀】 矾砒膏中用二矾,砒石牙硝与斑蝥,

丹参红花五倍子,食盐入剂鸦胆霜。

【组成】 白矾、丹参、五倍子、牙硝、青矾各150克,砒石、红花、斑蝥各100克,食盐80克。另用鸦胆子油、百草霜各80克。

【用法】 将上药共研为极细末,过120目筛后放入罐内,加温开水适量搅拌均匀,再加入水银120克,缓慢加热溶化,并用竹筷不断的搅动,使水银不见星点。若发现罐内药物鼓起来,应立即将罐离开热源,使药物逐渐下沉。如此反复至药物快干时,从火上取下药罐,加入鸦胆子油80克,百草霜80克,调成糊状,装入干净有色的玻璃瓶内,密闭备用。

用时,应根据血管瘤的部位大小,取棉签沾药膏,均匀地涂布于肿瘤暴露部位上,待药层干燥后,用淡盐水相继轻轻的搽掉药膏,再涂第2次或第3次药膏,方法同前。一般每日换药2~3次。10日为1疗程。

【功效】 活血敛疮,化腐生肌。

【方解】 方用斑蝥发泡拔毒;白矾、五倍子、青矾消炎敛疮;砒石、牙硝、鸦胆子油、水银化腐;丹参、红花、百草霜活血止血;食盐消炎解毒。合而用之,共奏活血敛疮,化腐生肌之功。

【主治】 血管瘤。

【附记】 ①注意事项:药后视肿瘤部位变黑或有少许渗出液时,应停药。使患处自然暴露,切勿用纱布包扎。大多数10天后肿瘤逐渐脱落。1疗程后视其病灶消失状况,决定是否继续进行下1个疗程。治疗结束后基本不留疤痕和色素沉着斑。本药具有较强的腐蚀性和刺激性,切不可接触正常皮肤。药后在血管瘤尚未结痂脱落前,患处不宜沾上污物或污水、热水等,以防病灶感染。切勿强行脱痂,以免出血不止。本药膏有剧毒,严禁内服。②疗效:用本方治疗血管瘤患者96例,经用药1~3疗程后,其中,痊愈者71例;显效者14例;无效者11例。严格按上述方法操作,未出现感染等不良现象。治愈的71例中,经随访5~10年,均未见复发,疗效巩固。

30参芪壁虎汤

【来源】 《程氏医学笔记》

【歌诀】 参芪壁虎浙贝母,半枝莲与半边莲,

牡蛎黄药猫爪草,软坚散结疗效好。

【组成】 生黄芪、丹参各45~60克,壁虎15~18克,浙贝母、猫爪草、半枝莲、半边莲、生牡蛎、黄药子各25~30克。

【用法】 水煎服。每日1剂,日服3~4次。20剂为1疗程。

【功效】 清热解毒,化痰散结,益气活血。

【方解】 方用猫爪草、半枝莲、半边莲清热解毒;黄芪、丹参、黄药子益气活血;壁虎以毒攻毒,消肿止痛;浙贝母、生牡蛎化痰散结。诸药合用,共奏清热解毒,化痰散结,益气活血之功。

【主治】 非霍奇金淋巴瘤。

【加减】 若气血两亏者,加党参、全当归、黄精、枸杞子、菟丝子各15~20克;若热毒重者,加败酱草、土茯苓、金银花、元参各20~30克;若痰湿甚者,加昆布、海藻、法半夏、陈皮各10~15克;若瘀血甚者,加路路通、三棱、莪术、川芎、牛膝各15~18克。

【附记】 用本方治疗非霍奇金淋巴瘤患者20例,经用药4~8个疗程后,存活时间2年以上者5例;5年以上者8例;8年以上者7例。

【1】治阑尾炎(肠痈)妙方【2】治瘰疬妙方【3】治鹤膝风妙方

【1】治阑尾炎(肠痈)妙方

1大黄牡丹汤

【来源】 汉·张仲景《金匮要略》

【歌诀】 《金匮》大黄牡丹汤,桃仁瓜子芒硝尝,

肠痈初起腹按痛,泻热攻瘀自能康。

【组成】 大黄15克,牡丹皮9克,桃仁9克,冬瓜子15克,芒硝6克(分冲)。

【用法】 水煎服。每日1剂,日服2次。

【功效】 泻热祛瘀,散结消肿。

【方解】 方中大黄泻肠间瘀热结聚,清热解毒;丹皮清热凉血,与大黄合用,苦辛通降下行,共泻瘀热;芒硝软坚散结,协大黄荡涤速下;桃仁性善破血,协大黄、丹皮活血散瘀滞,并能通便;冬瓜仁清湿热,排脓散结消痈。诸药合用,使湿热瘀结之毒迅速荡涤,自可痛随利减,痈肿得消,诸症自愈。

【主治】 肠痈初起,症见右少腹疼痛、拒按或有发热、或右足屈而不伸、脉滑数。可用急性阑尾炎、阑尾脓肿、肠梗阻、肠蛔虫阻塞、胆道蛔虫症、急性胆囊炎、胆石症、急性胰腺炎、盆腔炎,输精管结扎术后局部感染以及多种外科急腹症等病症。

【加减】 为加强疗效,可加用金银花、红藤、连翘、蒲公英、紫花地丁、赤芍、白花蛇舌草;或配合外敷(大黄、芒硝、大蒜),针灸同用。临床如兼见高热,可加黄连;右下腹出现肿块,加赤芍、当归;伤阴口渴,加生地黄、玄参。

【附记】 患者如为老人、孕妇、或体质虚弱者,应慎用。应用期间,需严密观察,如有症情恶化,须及时采取相应措施。

2锦红片

【来源】 现代·《方剂学》

【歌诀】 锦红片中用大黄,红藤厚朴蒲公英,

研末为片日三服,清热解毒消痈奇。

【组成】 生大黄15克,红藤30克,蒲公英30克,厚朴12克。(原方未注明剂量,此为笔者汤剂剂量)。

【用法】 上药共研细末,制成片剂。每服4片,日服3次。亦可改作汤剂,水煎服。

【功效】 清热解毒,活血消痈。

【方解】 方用大黄、红藤清热活血,消痈止痛;配以蒲公英清热解毒以助消散;厚朴行气以助止痛。药仅四味,力专效宏,用之临床颇验。

【主治】 右下腹疼痛、身发寒热。可用于急性阑尾炎、急性胆道感染等病症。

【加减】 若见疼痛较剧,可加乳香、没药;舌质红绛,加赤芍、牡丹皮;发热,加金银花、连翘。

3薏苡附子败酱散

【来源】 汉·张仲景《金匮要略》

【歌诀】 肠痈内脓已形成,薏苡附子败酱投,

温阳排脓善消痈,用之临床效堪奇。

【组成】 薏苡仁30克,附子9克,败酱草15克。

【用法】 水煎服。每日1剂,日服2次。

【功效】 温阳排脓消痈。

【方解】 方用薏苡仁、败酱草清热消痈排脓,合以附子温阳散滞。综观全方,扶正与祛邪兼用,共奏温阳排脓消痈之功。

【主治】 肠痈内脓已成,症见腹皮急、按之濡、压痛不显著、面色苍白、脉细弱。可用于慢性阑尾炎、阑尾周围脓肿、慢性盆腔炎、多发性胸腹腔脓疡以及引产术后脓毒血症、支气管胸膜炎、卵巢恶性肿瘤等病症。

【加减】 阑尾炎,一般合大黄牡丹汤;阑尾脓肿,可加桃仁、红花、广木香;慢性盆腔炎,加夏枯草、丹参、赤芍、延胡索、木香;多发性胸腹腔脓疡,加皮尾参、蒲公英、红藤、金银花、皂角刺、黄连等。

【附记】 本方对慢性阑尾炎急性发作,见有阳虚证候者,亦为适宜。肠痈腹痛较甚,并有高热、便秘者,忌用。

4加味四逆散

【来源】 龚志贤《龚志贤临床经验集》

【歌诀】 加味四逆是良方,用治肠痈效果好,

柴芍枳壳生甘草,黄连川楝广木香。

【组成】 柴胡30克,白芍30克,炒枳壳12克,生甘草6克,广木香10克,黄连6克,炒川楝子18克。

【用法】 水煎服。无论急性慢性均可服。急性者每日一、二剂,昼夜服,连服5~7天可痊愈;慢性者,每日1剂,服5~7剂,症状可以完全缓解,但难根除,日后易复发,复发时仍可再服此方,同样有效。

【功效】 理气活血,清热除湿。

【方解】 本方系仲景“四逆散”加味而成。“四逆散”【主治】阳症热厥。《伤寒论》“少阴病四逆,其人或咳或悸,或小便不利,或腹中痛,或泄利下重者,此方主之。”“热厥”是由热邪入里,阳气被郁而致手足厥逆,同时还可能出现脘腹疼痛,或泄利不畅,里急后重等症状,皆因气机不畅所致。因此,当用和解表里,疏理气机,调和肝脾之剂疗之。四逆散重用柴胡透热解郁,枳壳(实)下气泄热,一升一降,相互配合以和解表里,升清阳,降浊阴;重用白芍敛阴柔肝止痛,甘草和中益气,互相配合是仲景芍药甘草汤以缓急舒挛,和肝脾,解疼痛。四药配合,能达解热止厥止痛之目的,四药皆性味平和无毒,乃舒肝理脾之平剂。再加广木香、黄连、川楝子以增强清热理气止痛之力,为治肠痈之效方。

【主治】 急、慢性阑尾炎。

【加减】 热重者,加败酱草30克,红藤30克;大便秘结者,加生大黄9克;湿甚者,加苡米30克,冬瓜仁30克。

5消炎通便方

【来源】 张梦侬《临症会要》

【歌诀】 消炎通便紫银藤,公英甘桔赤白芍,

枳壳丹皮丝瓜子,桃仁归尾番泻叶。

【组成】 金银花60克,活血藤(即红藤)30克,紫花地丁30克,蒲公英30克,丝瓜子15克,桔梗10克,炒枳壳10克,赤芍10克,白芍10克,牡丹皮10克,甘草10克,当归尾10克,桃仁泥10克。另用番泻叶10克,泡水(兑药汁中服)。

【用法】 水煎服。每日2剂,日夜频服。便通则去番泻叶。本方可连续服3~5剂,至便通,痛止,腹中和,饮食如常则停服。

【功效】 清热散结,行气破滞,活血消瘀,泻火败毒。

【方解】 湿热火毒酿成肠痈,外寒热,内腹痛,上呕逆,下便闭,乃气血瘀滞,肠道阻塞。故方用苦辛性寒之紫花地丁散热解毒,治一切痈疽无名肿毒;用甘平之蒲公英化热毒,解食毒,消肿核;用色红味苦之活血藤(正名赤藤、红藤、省藤),治肠痈,祛风止虫;用苦辛甘温之当归尾养血生肌,排脓止痛;用苦酸微寒之赤、白芍活血脉,散恶血,消痈肿疝瘕;用辛甘微寒之牡丹皮破积血,疗痈疮,泻血中伏火;用苦平微甘之桃仁泄血滞,去血痞,通大肠血秘;用甘平之丝瓜子通经络,行血脉,凉血解毒,消肿滑肠,治疝痔痈疽;用苦辛而平之桔梗升提气机,养血排脓,治肠鸣腹痛;用苦酸微寒之枳壳消胀破气,利膈宽肠,消痰,散癥结;用甘平之甘草【主治】五脏六腑寒热邪气,消肿解毒以消炎止痛解毒;再加轻苦、微寒之番泻叶以通大便。如饮食与药物服后都呕吐而出,宜另用吴茱萸、黄连、半夏、陈皮、藿香、川椒、厚朴、生姜等辛温大热之品,以散逐中上二焦之寒湿痰饮,加一味大苦大寒之黄连作司道以降逆止呕。但此药初服切忌大口吞咽,只可点滴频饮,待几分钟后,才可少量吞服。为此逐渐增加将此药服完后,则中脘痰饮寒积消除,再服消炎通便方。如腹痛甚者,可按上述穴位针刺,其痛当时可缓。

【主治】 肠痈(阑尾炎)。

【加减】 若腹痛紧者,先用针灸以止其痛。

针灸止痛法: 针穴: 足三里、 上巨虚、 条口、 下巨虚、 委阳。 先针右下肢, 后针左下肢, 留针15分钟至30分钟。 患处及天枢穴用梅花针叩打, 可以止痛。

呕吐药难入者,先止其呕。便闭不通者,先通其便。

止呕降逆方:如呕吐不止,药难入腹者,即先用下方。

淡吴萸10克,炒黄连5克,法半夏10克,陈皮10克,藿香10克,炒川椒5克,厚朴10克,生姜3片。

水煎频服,每次只服一酒杯。缓缓吞下,呕止则服消炎通便方。

【附记】 要注意在治疗过程中,饮食先用流质,后用半流质,不可骤用坚硬食物,切记切记!

6肠痈汤

【来源】 《治验百病良方》

【歌诀】 肠痈汤中紫地丁,银花枯翘蒲公英,

归芍玄麦生甘草,地榆苦参薏苡仁。

【组成】 紫花地丁、夏枯草、金银花、蒲公英、连翘各20~30克,当归、赤芍、玄参、麦冬各15~20克,生地榆、苦参各10~15克,生薏苡仁25~35克,生甘草8~10克。

【用法】 水煎服。每日1剂,日服2次。

【功效】 清热利湿,活血消肿。

【方解】 方用紫花地丁、金银花、蒲公英、连翘清热解毒;当归、赤芍、生地榆凉血活血;夏枯草清热化痰;苦参、薏苡仁清热利湿;玄参、麦冬清热养阴;甘草解毒,并调和诸药。诸药合用,共奏清热利湿,活血消肿之功。

【主治】 急性阑尾炎。

【附记】 用本方治疗258例,经服药3~8剂后,治愈者251例,占97 29%,无效者7例(症状未见减轻改为手术治疗)。治愈的251例中,经随访,均未见复发。

                                                                                                 【2】治瘰疬妙方

1香贝养营汤

【来源】 清·吴谦《医宗金鉴》

【歌诀】 香贝养营苓术参,归芍川芎熟地黄,

陈皮桔梗生甘草,合入姜枣水煎服。

【组成】 白术(土炒)6克,人参3克,茯苓3克,熟地黄3克,川芎3克,当归3克,白芍(炒)3克,陈皮3克,贝母3克,香附(酒炒)3克,桔梗1 5克,甘草1 5克,生姜3片,大枣2枚。

【用法】 水煎服。每日1剂,日服2次。

【功效】 补气养血,行气化痰。

【方解】 本方由八珍汤(四君、四物)加味而成。方中以香附疏肝行气;贝母、陈皮、桔梗化痰散结;配以八珍汤补益气血,扶正益元以助化痰消散之功,姜枣培中和胃。诸药合用,共奏补气养血,行气化痰之功。

【主治】 瘰疬、乳癌、日久体虚、气滞痰凝,伴有疲乏无力、头目眩晕、面色无华,脉沉细。可用于慢性淋巴结炎、颈淋巴结核以及各种疮疡溃破排脓不畅等病症。

【加减】 若见瘰疬未溃,可加夏枯草、牡蛎;兼有局部红痈,加连翘、玄参;乳癌未溃,加八月扎、黄药子、七叶一枝花、壁虎;瘰疬、乳癌已溃,排脓不畅,加黄芪、白芷、芙蓉花;溃后疼痛较剧,加乳香、没药、延胡索;兼有畏寒肢冷,加鹿角片、肉桂、白芥子;胃纳不馨,加炒谷芽、炒麦芽。

此外,还可配合相适应的外治法。

2内托生肌散

【来源】 近代·张锡纯《医学衷中参西录》

【歌诀】 内托生肌疗效好,黄芪丹参生甘草,

乳香没药天花粉,双补气血生杭芍。

【组成】 生黄芪200克,甘草100克,生明乳香75克,生明没药75克,生杭芍100克,天花粉150克,丹参75克。

【用法】 上7味共研细末。每服9克,日服2次,开水送服。若将散剂变为汤剂,须先将花粉改用240克,一剂分作8次煎服,较散剂生肌尤速。

【功效】 双补气血,化腐生肌。

【方解】 方中重用黄芪补气分以生肌肉;有丹参以开通之,则补而不滞;有花粉、芍药以凉润之,则补而不热;又有乳香、没药、甘草化腐解毒,赞助黄芪以成生肌之功;况甘草与芍药并用,甘苦化合味同人参,能双补气血则生肌之功愈速也。

【主治】 瘰疬、疮疡破后,气血亏损不能化脓生肌;或其疮数年不愈,外边疮口甚小、黑边溃烂甚大,且有窜至他处不能敷药者。可用于瘰疡、疮疡溃后以及急性冠周炎、消渴、脱疽、骨髓炎、直肠息肉术后便血等病症。

【加减】 急性冠周炎,加泽兰、白芷、连翘、银花、三棱;直肠息肉术后便血,加白术、焦三仙、山药、木香。

3消瘰丸

【来源】 清·程国彭《医学心悟》

【歌诀】 消瘰牡蛎贝玄参,散结消痰并滋阴,

肝肾素亏痰火盛,临证加减细酌斟。

【组成】 玄参120克,牡蛎(醋研)120克,川贝母120克。

【用法】 上药共研细末,炼蜜为丸,如梧桐子大。每服9克,日服2次。亦可各用10~12克,水煎服。

【功效】 清热化痰,软坚散结。

【方解】 本方所治之瘰疬,因肝肾阴虚,肝火郁结,灼津为痰,痰火凝聚而成。治当清热化痰,软坚散结,兼顾肝肾之阴,清降虚火。方中以贝母消痰散结,牡蛎软坚散结;配以玄参清热养阴。三药均能散结消肿,药性均属寒凉,合用可使热清痰化,瘰疬自消。

【主治】 瘰疬、痰核,症见咽干、舌红、脉弦滑者。可用于颈淋巴结结核,急、慢性淋巴结炎,乳腺增生病以及肺结核,甲状腺功能亢进,甲状腺肿大等病症。

【附记】 如颈淋巴结结核,症情较轻者,亦可单独服用丸剂即可。

4内消瘰疬丸

【来源】 清·顾世澄《疡医大全》

【歌诀】 内消瘰疬玄夏枯,花粉草盐蔹当归,

藻枳贝桔蛤地硝,薄荷连翘制大黄。

【组成】 夏枯草250克,玄参150克,天花粉30克,甘草30克,青盐150克,白蔹30克,当归30克,海藻30克,枳壳30克,桔梗30克,川贝母30克,制大黄30克,薄荷30克,连翘30克,海蛤粉30克,生地30克,硝石 30克。

【用法】 上药共研细末,酒糊为丸,如梧桐子大。每服6~9克,日服2次,温开水送服。

【功效】 软坚散结,化痰消瘿。

【方解】 方用贝母、夏枯草、海藻、海蛤粉、桔梗化痰散结;生地、玄参、天花粉、白蔹清热养阴;青盐、连翘清热解毒;当归、制大黄活血行瘀;桔梗、甘草、薄荷散热利咽;枳壳理气宽中;硝石软坚散结。诸药合用,共奏软坚散结,化痰消瘿之功。

【主治】 瘰疬肿大、按之软或坚实有疼痛、或瘿瘤按之软或坚、伴有低热,或痰核。可用于颈淋巴结结核、单纯性甲状腺肿大、甲状腺腺瘤、甲状腺囊肿、乳腺增生病等病症。

5散肿溃坚汤

【来源】 金·李东垣《李东垣试效方》

【歌诀】 散肿溃坚知柏连,花粉黄芩龙胆宣,

升柴翘葛兼甘桔,归芍棱莪昆布全。

【组成】 黄芩(半酒炒,半生用)24克,知母15克,黄柏(酒炒)15克,龙胆草(酒炒)15克,天花粉15克,桔梗15克,昆布(酒炒)15克,柴胡12克,升麻9克,连翘9克,甘草9克,三棱(酒炒)9克,莪术(酒炒)9克,葛根6克,当归尾6克,芍药6克,黄连3克。

【用法】 上药共研细末。每服18~21克,先用水浸半日后煎,热服,日服2次。

【功效】 行气活血,消肿化坚,清热泻火,化痰散结。

【方解】 瘰疬结核,多发生在耳后颈部,甚或下连肩部,小者为瘰,大者为疬,连贯如串者为瘰疬。本方是内消散肿溃坚之剂。方中黄芩、黄柏、黄连、龙胆草、知母等清泻肝胆三焦实火;柴胡、连翘清热散结;升麻、葛根解毒升阳;天花粉、桔梗化痰排脓;当归尾、赤芍、乳香、没药行气活血,散结消肿而止痛;昆布软坚散结;甘草解毒和中。且桔梗能载药上行,柴胡可引药入肝胆之经络。所以本方对瘰疬化脓、或未化脓肿痛而体质壮实者均可用之。

【主治】 瘰疬,马刀结硬如石或已破流脓水者。

【附记】 本方苦寒,不宜久服;如属病久正虚者,忌服。

6软坚散结汤

【来源】 张梦侬《临症会要》

【歌诀】 软坚散结橘核葵,昆藻牡枯煨莪术,

贝母枳实地丁草,公英半夏白花投。

【组成】 炒橘核(打)10克,天葵子10克,海藻15克,昆布15克,牡蛎粉30克,夏枯草60克,煨莪术10克,浙贝母10克,炒枳实10克,蒲公英30克,法半夏10克,地丁草30克,白花蛇舌草60克。

【用法】 水煎服。两日1剂,分6次服。10剂为1疗程。无论已破末破,均可服用。

【功效】 行气散结,化痰软坚,清热解毒。

【方解】 由于本病为痰核结聚,故方中以夏枯草清热散结为治疗瘰疬的要药。《本经逢原》曰:“本药主寒热瘰疬,鼠瘘头疮”,《本草图解》亦说:“夏枯草苦辛微寒,独入厥阴,消瘰疬,散结气。”昆布、海藻、牡蛎、贝母、法半夏,有清热化痰,软坚散结之功;配夏枯草,则消瘰疬、痰核效果更佳;由于肝郁气滞,故方中用橘核、枳实、莪术行气散结,使肝木条达;天葵子、地丁草、蒲公英、白花蛇舌草皆能清热败毒,消瘀散结。诸药合之,共奏化痰软坚,行气散结,清热败毒之功。

【主治】 瘰疬,症见颈项一侧或两侧起多个坚硬结节,大小相连,小者如粟,大者如豆,甚则溃烂浸淫,久不收口。俗名“老鼠疮”或“瓜藤疮”、“九子痒”。

【附记】 在服用本方同时,若配用外治法,效果更佳。一是刺法:先将陈香墨浓磨,用毛笔涂在初起之母核根周围一圈留头,继用七星针(梅花针)消毒后,重叩刺墨记处,务令有少许血出为度。每膈7日一、二次,最多不过7次。二是灸法:先将独蒜实横切成片(约一分厚)贴在最后发生的瘰疬上,继用艾绒如扣子大安蒜片上,灸七壮,依次递灸至初起之母瘰疬为止。隔二、三日灸一次,自然消散

                                                                                    【3】治鹤膝风妙方

1四神煎

【来源】 清·鲍相璈《验方新编》

【歌诀】 四神煎治鹤膝风,远志石斛川牛膝,

黄芪银花共一炉,如鼓应桴获效奇。

【组成】 生黄芪240克,川牛膝90克,远志肉90克,石斛120克,金银花30克(后入)。

【用法】 水煎服。每日1剂,日服2次或顿服。

【功效】 清热除湿,消肿止痛。

【方解】 方中黄芪补中益气,气行则血行,利水祛湿,湿去则肿消;牛膝活血行瘀,瘀祛则肿消;远志祛痰通络,善消痈肿;石斛清热养阴;金银花清热解毒。诸药合用,治疗膝关节红肿,步履维艰的鹤膝风恒效。岳美中教授云:“历年来余与同人用此方治此病,每随治随效,难以枚举”(《岳美中医话集》),足见其效应不凡也。本方投药剂量超越常规10倍,正是其收效甚速的原因。重兵驱贼,一鼓荡平;贼众兵寡,难以建功。用药如用兵,医者且勿虑其药量大而置良方于高阁,应知常达变,放胆用之。现代研究,远志皂甙能刺激胃黏膜而反射地引起轻度恶心,故胃炎、胃溃疡病人应慎用。

【主治】 鹤膝风,症见膝髌肿大,而上下肌肉枯瘦,如鹤膝。可用于鹤膝风、急性关节炎、慢性关节炎活动期、术后关节腔积液等病症。

2独活汤

【来源】 清·《马培之外科医案》

【歌诀】 独活汤中用防风,苍柏赤芍威灵仙,

萆薢膝断木瓜入,桑枝防己薏苡仁。

【组成】 独活3克, 防风4 5克, 苍术4 5克, 黄柏6克, 赤芍9克, 威灵仙9克, 萆薢9克, 淮牛膝9克, 川断9克, 木瓜9克, 苡仁12克, 桑枝15克, 防己9克。

【用法】 水煎服。每日1剂,日服2次。

【功效】 疏风邪,祛湿热,通经络。

【方解】 方用防风、独活、苍术疏风湿;黄柏、威灵仙、萆薢、木瓜、苡仁、防己祛湿热;赤芍、牛膝、川断活血通络;桑枝清热通络。合而用之,共奏疏风邪,祛湿热,通经络之功。

【主治】 鹤膝风初起,膝关节肿痛,恶寒发热者。

【附记】 许覆和临床验证效佳。

3通络利湿汤

【来源】 清·《马培之外科医案》

【歌诀】 通络利湿苡仁萆,防己灵仙赤猪苓,

滑石通草泽兰泻,豆卷艽柏丝瓜络。

【组成】 生苡仁12克,防己9克,川萆薢9克,赤苓9克,猪苓9克,威灵仙9克,飞滑石15克(包煎),通草3克,泽兰9克,泽泻9克,大豆卷9克,川黄柏4 5克,秦艽4 5克,丝瓜络9克。

【用法】 水煎服。每日1剂,日服2次。

【功效】 清热利湿、活血通络。

【方解】 方用滑石、黄柏清热利湿;生苡仁、防己、川萆薢、赤苓、猪苓、通草、泽泻、大豆卷渗湿利水;威灵仙、秦艽祛风除湿;泽兰、丝瓜络活血通络利水。诸药合用,共奏清热利湿,活血通络之功。

【主治】 鹤膝风,症见膝关节肿痛、按之烘热、不恶寒而但热者。

【加减】 若身热未解、苔厚腻者,加制半夏、橘红格、青蒿。

【附记】 许履和临床验证效佳。

【1】治下肢溃疡(臁疮)妙方【2】治血栓闭塞性脉管炎(脱疽)妙方 【3】治血栓性静脉炎妙方

                                                                              【1】治下肢溃疡(臁疮)妙方

1臁疮膏

【来源】 《古今名方》(梁静山方)

【歌诀】 活血解毒臁疮膏,炙乳香与炙没药,

轻粉铅丹真铜绿,血余蜂蜡香油熬。

【组成】 净轻粉25克,铅丹25克,真铜绿15克,炙乳香15克,炙没药15克(以上共研细末),血余50克(净水洗清后晒干),蜂蜡50克,香油100毫升。

【用法】 取大勺一把,将香油倒入勺内,用炭火熔化。待开滚时,把血余缓缓倒入油中,并回旋搅拌。当血余炸至白丝状,油色变红时即捞除余渣,将药勺离火,趁热撒下药末搅拌之。随着把切成小块的蜂蜡边搅边放入油内,待药油能滴水成珠,即可放置冷水中凝膏。若膏尚稀,可再加入少许蜂蜡。用时,先用艾叶煎水或温开水洗净患处,外敷药膏适量。敷药后宜休息。

【功效】 活血解毒,祛腐生肌。

【方解】 方中用轻粉、铅丹、铜绿杀虫,解毒,祛腐;乳香、没药、血余止血,活血,生肌。诸药熬制成膏,直接敷于疮面,有利于药效之发挥,用以治疗臁疮,收效颇佳。

【主治】 臁疮(下肢溃疡)日久不愈、甚至溃烂见骨、腥臭、难闻、皮肉乌黑者。

2萆薢渗湿汤

【来源】 清·鲍相璈《疡科心得集》

【歌诀】 萆薢渗湿薏苡仁,黄柏丹皮赤茯苓,

泽泻滑石与通草,清热渗湿佐凉血。

【组成】 萆薢15克,薏苡仁15克,黄柏9克,赤茯苓15克,丹皮9~15克,泽泻9克,滑石15克,通草6克。

【用法】 水煎服。每日1剂,日服2次。

【功效】 清热渗湿,凉血活血。

【方解】 方用萆薢、苡仁、滑石、通草、赤苓、泽泻清热渗湿利水为主;配以黄柏解毒而除下焦湿热;丹皮凉血活血。综观全方,集解湿毒,利水湿,祛血滞于一方,共奏清热渗湿,凉血活血之功。

【主治】 下部或下肢红肿热痛、渗流滋水、舌苔黄腻。可用于小腿慢性溃疡(臁疮)、下肢丹毒、湿疹、髂股静脉血栓形成等病症。

【加减】 若见湿重者,加黄连、黄芩、苍术;焮热甚者,加生地、赤芍;小便黄赤者,加车前子、木通;大便秘结者,加生大黄。

                                                                  【2】治血栓闭塞性脉管炎(脱疽)妙方

1四妙勇安汤

来源】 清·鲍相璈《验方新编》

【歌诀】 四妙勇安效堪夸,玄参归草金银花,

脱疽溃烂热毒蕴,取效还须剂量大。

【组成】 金银花30克,玄参30克,当归15克,甘草10克。

【用法】 水煎服。每日1剂,分2~3次口服。外用大甘草研极细末,香麻油调敷患处,要敷极厚,一日一换,不可间断。

【功效】 清热解毒,活血止痛。

【方解】 本方所治之脱疽, 乃因血行不畅, 火毒内蕴而成。 治宜清热解毒为主, 兼以活血止痛。 方中重用金银花清气分之热, 解血分之毒; 当归行血气之凝滞, 活血养血, 祛瘀生新; 重用玄参清热滋阴, 泻火解毒, 软坚散结; 甘草泻火解毒, 调和诸药。 药仅四味, 力专效宏, 治脱疽溃烂, 毒热正盛, 阴血耗伤者最为适宜。

【主治】 脱疽,症见患处黯红、微热微肿、痛甚、烦热口渴,甚则溃烂,脓水淋沥、舌红、脉数。可用于血栓闭塞性脉管炎、丹毒、慢性肝炎、慢性骨髓炎、动脉硬化性坏疽、下肢溃疡、红斑性肢痛症、血栓性静脉炎等病症。

【加减】 应用时剂量宜大,若用量小则疗效不显;并可适当加入丹参、红花、桃仁、毛冬青等,增加清热解毒、活血祛瘀作用。临床如见痛剧者,加乳香、没药;烦热口渴,加生地、牡丹皮;瘀阻显著者,加桃仁、红花、丹参;患肢肿胀明显者,加防己、黄柏;气虚者,加党参、黄芪;溃烂坏死及有死骨者,须清洁疮面,摘除死骨,并敷以外用药物。

【附记】 凡证属虚寒及气血两虚型的脱疽病人,不宜服用本方。

2顾步汤

【来源】 清·邹岳《外科真诠》

【歌诀】 顾步汤中用参芪,石斛当归与牛膝,

银花菊花生甘草,公英地丁奏效奇。

【组成】 黄芪30克,人参9克,金钗石斛30克,当归30克,金银花90克,牛膝30克,菊花15克,甘草9克,蒲公英15克,紫花地丁30克。

【用法】 水煎服。每日1剂,分2~3次温服。

【功效】 益气活血,清热解毒。

【方解】 方中人参、黄芪、当归补气生血,扶正固本;石斛滋阴养胃,清热生津;牛膝活血行瘀,消肿止痛;银花、菊花、蒲公英、紫花地丁清热解毒,消毒散结;甘草解毒缓急,调合诸药。本方重点在于清热解毒,但又兼及补气活血,标本兼顾,故用于脱疽热毒证者极效。另外,《傅青主秘方》中亦有顾步汤一首,方药为紫花地丁、连翘茎、乳香、没药、防风、白蔹叶、白芷、蒲公英各12克,葱头10个。痒者加蜀椒9克,煎洗,治脱疽甚效,亦治臁疮。岳美中教授曾用此方治愈脚趾发黑,长期不愈之重患。

【主治】 脱疽(热毒型),症见局部皮色黯红、肿胀、趾如煮熟红枣,渐变紫黑,浸润蔓延、五趾相传、呈干性坏死、剧痛难忍、日夜不能安睡,或伴有发热、口渴、苔黄舌红或鲜红无苔、脑弦数或细数。可用于血栓闭塞性脉管炎、栓塞性大静脉炎等病症。

【加减】 原书称:“口渴者,加天花粉三钱(9克)”。临床如见血虚者,加熟地黄、白芍等;瘀滞未溃者,加穿山甲、皂角刺等;疼痛剧烈者,加乳香、没药等;兼有湿热者,加黄芩、黄柏等;兼有血热者,加赤芍、丹皮等。此外,还可加入清热通络之品,如络石藤、桑枝等。

原书记载:在内服本方同时,尚可用大粟米煮饭,拌芙蓉叶、菊花叶外敷。

3茜草通脉汤

【来源】 李文亮《千家妙方·下》(翁逎恭方)

【歌诀】 茜草通脉地鳖虫,丹参木瓜不留行,

苡仁牛膝与黄柏,再加茯苓清风藤。

【组成】 茜草12克,丹参12克,地鳖虫6克,王不留行12克,木瓜9克,薏苡仁20克,清风藤9克,川牛膝9克,茯苓12克,黄柏6克。

【用法】 水煎服。每日1剂,日服2次。

【功效】 通络利湿,活血化瘀。

【方解】 方用丹参、地鳖虫、茜草、王不留行、川牛膝活血化瘀,且牛膝还有导药下行之功;配以木瓜、薏苡仁、清风藤、茯苓、黄柏通络利湿。诸药合用,共奏活血化瘀,通络利湿之功。

【主治】 血栓闭塞性脉管炎(湿壅血瘀型)。

【附记】 多年应用,疗效颇佳。待症状缓解后,可用单味茜草15克,煎水代茶饮,每日1剂,以至痊愈。

4鸡香汤

【来源】 李文亮《千家妙方·下》(郭俊田方)

【歌诀】 鸡香汤中鸡血藤,玄参双花土茯苓,

再加乳香生甘草,清热解毒佐化瘀。

【组成】 鸡血藤30克,玄参60克,双花(即金银花)60克,甘草30克,乳香10克,土茯苓60克。

【用法】 水煎服。每日1剂,日服2次。

【功效】 清热解毒,活血化瘀。

【方解】 脱疽,临床上一般分为虚寒型、血瘀型和热毒型三型。本方适用于热毒型脱疽。故方用双花、玄参、甘草清热解毒;再配以鸡血藤、乳香活血化瘀;尤妙在重用土茯苓渗湿利水,使毒邪以小便排出,所以坏死的组织能自行脱落。

【主治】 血栓闭塞性脉管炎。

【附记】 在服用本方同时,可随症配用外治方治疗。溃烂期用甘草末油膏(先洗后涂药),外涂患处,每日2~3次;生肌期,外涂蛋黄油以保护新生肉芽组织,促使早期愈合。

                                                                                    【3】治血栓性静脉炎妙方

1五香流气饮

【来源】 清·吴谦《医宗金鉴》

【歌诀】 五香流气茴银翘,僵蚕羌活栝蒌仁,

独活藿香生甘草,丁香木香与沉香。

【组成】 金银花6克,小茴香4 5克,连翘4 5克,炒僵蚕4 5克;羌活4 5克,独活4 5克,栝蒌仁4 5克,藿香6克,丁香3克,木香3克,沉香3克,甘草3克。

【用法】 水煎服。每日1剂,日服2次。

【功效】 清热祛风,理气通络。

【方解】 方用金银花、连翘清热解毒;配以僵蚕、羌活、独活散风祛湿;丁香、藿香、木香、小茴香、沉香理气通络;瓜蒌仁化痰;甘草调和诸药。诸药合用,共奏清热祛风,理气通络之功。方中突出以五香理气走窜,使气行则血行,则邪无着落的配方特点。

【主治】 局部肿胀、疼痛、发红或组织深部痈疡。可用于血栓性静脉炎、肢体深部组织的化脓性疾病、骨结核、流注等病症。

【加减】 若见红肿甚者,加蒲公英、地丁草;局部瘀肿,加炙甲片、皂角刺、桃仁。

2消炎通脉汤

【来源】 李文亮《千家妙方·下》(吕奎杰方)

【歌诀】 消炎通脉银花藤,桃红归芍汉防己,

川芎牛膝元参草,威灵仙与青风藤。

【组成】 银花藤45~60克,元参20~30克,当归20~30克,川芎10~12克,赤芍12~15克,桃仁12克,红花10克,牛膝15克,汉防己10~12克,威灵仙12克,青风藤18克,甘草12克。

【用法】 水煎服。每日1剂,日服2次。

【功效】 活血化瘀,清热祛湿通络。

【方解】 方用银花藤清热通络;当归、川芎、赤芍、桃仁、红花活血化瘀;汉防己、威灵仙、青风藤祛风湿,通经络;元参滋阴降火;牛膝导药下行,甘草调和诸药。诸药合用,共奏活血化瘀,清热祛湿通络之功。

【主治】 血栓性静脉炎。

【加减】 深部静脉炎而患肢肿胀明显者,加土茯苓(或生苡仁)30克;红肿疼痛局部有灼热感者,加连翘20克;疼痛甚者,加土元、乳香、没药;兼脾肾虚者,加黄芪20克,桑寄生20~30克;偏阴虚者,如舌红少苔、脉细数等减威灵仙,加生地、石斛各20~30克。

同时配用脉管炎外洗剂:透骨草30克,防风12克,艾叶12克,当归12克,乳香10克,没药10克,苏木20克,大黄10克,芒硝30克(后下)。水煎,熏洗患处,每日熏洗2次。每剂可用2~3天。

【附记】 多年应用,治验甚多,疗效显著。

3茵陈赤小豆汤

【来源】 李文亮《千家妙方·下》(李廷来方)

【歌诀】 茵陈赤小豆汤方,苡仁泽泻黄柏苍,

苦参防己佩兰叶,木通甘草白蔻投。

【组成】 茵陈30克,赤小豆12克,炒苡仁24克,泽泻9克,炒苍术9克,炒黄柏9克,苦参12克,防己9克,佩兰9克,木通9克,白蔻9克,生甘草3克。

【用法】 水煎服。每日1剂,日服2次。

【功效】 清热利湿,芳香化浊。

【方解】 方用茵陈、炒苡仁、泽泻、苍术、黄柏、苦参、防己、佩兰、木通清热利湿;赤小豆活血利水;白蔻芳香化浊;甘草解毒,并调和诸药。诸药合用,共奏清热利湿,芳香化浊之功。

【主治】 血栓性静脉炎。

【附记】 本方李氏临床应用已30余年,经观察治疗血栓性静脉炎疗效颇著。而对于凡是因湿邪(热)而形成的一切下肢疾患,诸如深、浅静脉炎、淋巴管炎、小腿丹毒、下肢溃疡、湿疹、脚气等,均有较好疗效。

4清营解瘀汤

【来源】 胡熙明《中国中医秘方大全·中》(奚九一方)

【歌诀】 清营解瘀紫地丁,紫草赤芍生大黄,

丹皮草七益母草,随证【加减】疗效奇。

【组成】 益母草60克,紫草15克,紫地丁30克,赤芍15克,丹皮15克,生甘草30克,生大黄5~10克,三七粉3克(分吞)。

【用法】 水煎服。每日1剂,日服2次。

【功效】 清热凉血,解瘀消肿。

【方解】 深静脉血栓形成的急性阶段,热壅络脉致瘀,热不去则瘀不减,故清营凉血,以解瘀热为主。方用紫草、赤芍、丹皮清营凉血;益母草、三七粉活血解瘀;紫地丁、生甘草清热解毒;生大黄凉血泄热。合而用之,共奏清湿络热,凉血解瘀消肿之功。待肿胀缓解后,可以加用益气的黄芪、茯苓巩固疗效。

【主治】 急性血栓性深静脉炎(热壅血瘀证)。

【加减】 热肿显著、舌质红、脉滑数、热偏重者,加牛角片30克,生石膏60克,柴胡15克;灼热肿痛已减退者,去紫地丁、生大黄,可加生黄芪30克,茯苓皮30克。

【附记】 用本方治疗急性35例(发病2周以内),亚急性25例(发病在2周以上,患肢灼热肿痛仍明显),疗效均较显著,患肢灼热肿痛症状5~10天基本消退。

5张氏归芪通络汤

【来源】 胡熙明《中国中医秘方大全·中》(张荣增方)

【歌诀】 张氏归芪通络汤,桃仁红花草银花,

赤芍虻虫皂角刺,公英水蛭穿山甲。

【组成】 生黄芪30克, 当归尾15克, 银花15克, 甘草9克, 桃仁12克, 赤芍9克, 红花9克, 皂角刺9克, 虻虫6克, 蒲公英15克, 山甲9克, 水蛭9克。

【用法】 水煎服。每日1剂,日服2次。

【功效】 清热化瘀通络。

【方解】 血栓性浅静脉炎之临床表现,多有较坚硬之条索结节,初起多伴红肿,属“瘀热”之证。故方用银花、蒲公英清热解毒;当归尾、桃仁、赤芍、红花、皂角刺、虻虫、山甲、水蛭活逐血逐瘀,消坚通络;生黄芪益气升阳托毒;甘草调和诸药。综观全方,既有较强的散瘀消坚通络【功效】,又具有清热解毒作用,故用于血栓性静脉炎有条索、红肿痛者较为适宜。

【主治】 血栓性浅静脉炎,症见局部条索、红肿疼痛。

【加减】 痛甚加乳香10克,没药10克;红肿明显,加紫地丁15克,玄参15克,天花粉15克。

【附记】 用本方治疗7例,均治愈。服药最少10剂,最多64剂。

【1】治血栓性静脉炎妙方【2】治慢性囊性乳腺病妙方 【3】治蜂窝组织炎妙方

【1】治血栓性静脉炎妙方

1五香流气饮

【来源】 清·吴谦《医宗金鉴》

【歌诀】 五香流气茴银翘,僵蚕羌活栝蒌仁,

独活藿香生甘草,丁香木香与沉香。

【组成】 金银花6克,小茴香4 5克,连翘4 5克,炒僵蚕4 5克;羌活4 5克,独活4 5克,栝蒌仁4 5克,藿香6克,丁香3克,木香3克,沉香3克,甘草3克。

【用法】 水煎服。每日1剂,日服2次。

【功效】 清热祛风,理气通络。

【方解】 方用金银花、连翘清热解毒;配以僵蚕、羌活、独活散风祛湿;丁香、藿香、木香、小茴香、沉香理气通络;瓜蒌仁化痰;甘草调和诸药。诸药合用,共奏清热祛风,理气通络之功。方中突出以五香理气走窜,使气行则血行,则邪无着落的配方特点。

【主治】 局部肿胀、疼痛、发红或组织深部痈疡。可用于血栓性静脉炎、肢体深部组织的化脓性疾病、骨结核、流注等病症。

【加减】 若见红肿甚者,加蒲公英、地丁草;局部瘀肿,加炙甲片、皂角刺、桃仁。

2消炎通脉汤

【来源】 李文亮《千家妙方·下》(吕奎杰方)

【歌诀】 消炎通脉银花藤,桃红归芍汉防己,

川芎牛膝元参草,威灵仙与青风藤。

【组成】 银花藤45~60克,元参20~30克,当归20~30克,川芎10~12克,赤芍12~15克,桃仁12克,红花10克,牛膝15克,汉防己10~12克,威灵仙12克,青风藤18克,甘草12克。

【用法】 水煎服。每日1剂,日服2次。

【功效】 活血化瘀,清热祛湿通络。

【方解】 方用银花藤清热通络;当归、川芎、赤芍、桃仁、红花活血化瘀;汉防己、威灵仙、青风藤祛风湿,通经络;元参滋阴降火;牛膝导药下行,甘草调和诸药。诸药合用,共奏活血化瘀,清热祛湿通络之功。

【主治】 血栓性静脉炎。

【加减】 深部静脉炎而患肢肿胀明显者,加土茯苓(或生苡仁)30克;红肿疼痛局部有灼热感者,加连翘20克;疼痛甚者,加土元、乳香、没药;兼脾肾虚者,加黄芪20克,桑寄生20~30克;偏阴虚者,如舌红少苔、脉细数等减威灵仙,加生地、石斛各20~30克。

同时配用脉管炎外洗剂:透骨草30克,防风12克,艾叶12克,当归12克,乳香10克,没药10克,苏木20克,大黄10克,芒硝30克(后下)。水煎,熏洗患处,每日熏洗2次。每剂可用2~3天。

【附记】 多年应用,治验甚多,疗效显著。

3茵陈赤小豆汤

【来源】 李文亮《千家妙方·下》(李廷来方)

【歌诀】 茵陈赤小豆汤方,苡仁泽泻黄柏苍,

苦参防己佩兰叶,木通甘草白蔻投。

【组成】 茵陈30克,赤小豆12克,炒苡仁24克,泽泻9克,炒苍术9克,炒黄柏9克,苦参12克,防己9克,佩兰9克,木通9克,白蔻9克,生甘草3克。

【用法】 水煎服。每日1剂,日服2次。

【功效】 清热利湿,芳香化浊。

【方解】 方用茵陈、炒苡仁、泽泻、苍术、黄柏、苦参、防己、佩兰、木通清热利湿;赤小豆活血利水;白蔻芳香化浊;甘草解毒,并调和诸药。诸药合用,共奏清热利湿,芳香化浊之功。

【主治】 血栓性静脉炎。

【附记】 本方李氏临床应用已30余年,经观察治疗血栓性静脉炎疗效颇著。而对于凡是因湿邪(热)而形成的一切下肢疾患,诸如深、浅静脉炎、淋巴管炎、小腿丹毒、下肢溃疡、湿疹、脚气等,均有较好疗效。

4清营解瘀汤

【来源】 胡熙明《中国中医秘方大全·中》(奚九一方)

【歌诀】 清营解瘀紫地丁,紫草赤芍生大黄,

丹皮草七益母草,随证【加减】疗效奇。

【组成】 益母草60克,紫草15克,紫地丁30克,赤芍15克,丹皮15克,生甘草30克,生大黄5~10克,三七粉3克(分吞)。

【用法】 水煎服。每日1剂,日服2次。

【功效】 清热凉血,解瘀消肿。

【方解】 深静脉血栓形成的急性阶段,热壅络脉致瘀,热不去则瘀不减,故清营凉血,以解瘀热为主。方用紫草、赤芍、丹皮清营凉血;益母草、三七粉活血解瘀;紫地丁、生甘草清热解毒;生大黄凉血泄热。合而用之,共奏清湿络热,凉血解瘀消肿之功。待肿胀缓解后,可以加用益气的黄芪、茯苓巩固疗效。

【主治】 急性血栓性深静脉炎(热壅血瘀证)。

【加减】 热肿显著、舌质红、脉滑数、热偏重者,加牛角片30克,生石膏60克,柴胡15克;灼热肿痛已减退者,去紫地丁、生大黄,可加生黄芪30克,茯苓皮30克。

【附记】 用本方治疗急性35例(发病2周以内),亚急性25例(发病在2周以上,患肢灼热肿痛仍明显),疗效均较显著,患肢灼热肿痛症状5~10天基本消退。

5张氏归芪通络汤

【来源】 胡熙明《中国中医秘方大全·中》(张荣增方)

【歌诀】 张氏归芪通络汤,桃仁红花草银花,

赤芍虻虫皂角刺,公英水蛭穿山甲。

【组成】 生黄芪30克, 当归尾15克, 银花15克, 甘草9克, 桃仁12克, 赤芍9克, 红花9克, 皂角刺9克, 虻虫6克, 蒲公英15克, 山甲9克, 水蛭9克。

【用法】 水煎服。每日1剂,日服2次。

【功效】 清热化瘀通络。

【方解】 血栓性浅静脉炎之临床表现,多有较坚硬之条索结节,初起多伴红肿,属“瘀热”之证。故方用银花、蒲公英清热解毒;当归尾、桃仁、赤芍、红花、皂角刺、虻虫、山甲、水蛭活逐血逐瘀,消坚通络;生黄芪益气升阳托毒;甘草调和诸药。综观全方,既有较强的散瘀消坚通络【功效】,又具有清热解毒作用,故用于血栓性静脉炎有条索、红肿痛者较为适宜。

【主治】 血栓性浅静脉炎,症见局部条索、红肿疼痛。

【加减】 痛甚加乳香10克,没药10克;红肿明显,加紫地丁15克,玄参15克,天花粉15克。

【附记】 用本方治疗7例,均治愈。服药最少10剂,最多64剂。

                                                                                          【2】治慢性囊性乳腺病妙方

1当归昆布汤

【来源】 《治验百病良方》

【歌诀】 当归昆布用丹参,柴芍郁金荔枝核,

芎附薄藻青陈皮,乳香没药橘核投。

【组成】 当归、丹参、赤芍、柴胡、郁金、青皮、陈皮、荔枝核、橘核各9克,川芎、香附、薄荷各6克,昆布、海藻各15克,制乳香、制没药各4 5克。

【用法】 水煎服。每日1剂,日服2次。20剂为1个疗程。

【功效】 活血化瘀,理气散结。

【方解】 方用当归、丹参、赤芍、乳香、没药、川芎活血祛瘀;柴胡、香附、郁金、青皮、陈皮疏肝理气,通络散结;荔枝核、橘核、昆布、海藻软坚化结;薄荷疏散风热。诸药合用,共奏活血化瘀,理气通络,软坚散结之功。

【主治】 慢性囊性乳腺病。

【附记】 屡用效佳,一般用1~4个疗程即愈。

2夏枯草汤

【来源】 《程氏医学笔记》

【歌诀】 夏枯草汤用丹参,玄牡归芍熟地黄,

桃红贝桔柴枳草,牛膝留行路路通。

【组成】 丹参、夏枯草、玄参、生牡蛎(先煎30分钟)各30克,全当归、白芍、红花、桃仁各20克,熟地、川贝母、桔梗、枳壳、柴胡、王不留行、路路通各15克,牛膝、生甘草各10克。

【用法】 水煎服。每日1剂,日服3次。20天为1个疗程。

【功效】 活血祛瘀,理气散结。

【方解】 方用桃红四物汤去川芎,加丹参活血化瘀;夏枯草、川贝母清热化痰散结;牡蛎软坚化结;柴胡、枳壳、桔梗疏肝理气;王不留行、路路通、牛膝行瘀通络;甘草解毒,并调和诸药。诸药合用,共奏活血祛瘀,理气散结之功。

【主治】 慢性囊性乳腺病。

【加减】 若肿块偏硬而活动差者,加制黄药子10克;若肿痛伴双腋下淋巴结肿大者,加土鳖虫、蜈蚣、地龙各10克;若乳头有血性溢液者,加薏苡仁、仙鹤草、茜草各15克;若乳头有黄色溢液者,加泽兰、木通、败酱草各10克。

【附记】 用本方治疗149例,经用药2~4个疗程后,结果治愈者140例;显效者5例,有效者3例,无效者1例。总有效率达99 33%,其中治愈率为93 96%。

3二甲散结汤

【来源】 《程氏医学笔记》

【歌诀】 二甲散结用丹参,二芍橘核夏枯草,

枳壳郁金与青皮,半夏陈皮柴胡襄。

【组成】 夏枯草、穿山甲、鳖甲各30克;白芍、丹参、赤芍、橘核、枳壳各15克,郁金、青皮、半夏、陈皮、柴胡各10克。

【用法】 水煎服。每日1剂,日服3次。1个月为1疗程。

【功效】 活血养阴,通络散结。

【方解】 方用夏枯草、穿山甲、鳖甲、橘核清热养阴,通络散结;丹参、赤芍、白芍活血缓急;柴胡、枳壳、郁金、青皮、陈皮、半夏疏肝理气,化痰散结。合而用之,共奏活血养阴,通络散结之功。

【主治】 慢性囊性乳腺病。

【加减】 若肿块大而硬者,加莪术、路路通、三棱各10克;若乳头溢液者,加半枝莲、生麦芽各15克。

【附记】 临床屡用,疗效显著。

4归红散

【来源】 《治验百病良方》

【歌诀】 归红汤中瓜蒌仁,乳没甲珠不留行,

木香木通生甘草,香附苡仁路路通。

【组成】 全当归、红花、瓜蒌仁各250克,乳香、没药、制甲珠、路路通、木通、制香附各150克,王不留行、木通各120克,薏苡仁300克,生甘草100克。

【用法】 上药共研极细末,贮瓶备用。用时,每服10克,开水送服,每日早、晚各服1次。1个月为1疗程。

【功效】 活血化瘀,散结消胀。

【方解】 方用全当归、红花、乳香、没药、路路通、王不留行活血化瘀,通络散结;瓜蒌仁、制甲珠化痰通络散结;香附、木香理气消胀;木通、苡仁渗湿利水健脾消胀;甘草解毒,并调和诸药。诸药合用,共奏活血化瘀,散结消胀之功。

【主治】 慢性囊性乳腺病。

【附记】 一般用药1~2个疗程即可见效或痊愈。

5麦芽牡蛎汤

【来源】 《治验百病良方》

【歌诀】 麦芽牡蛎汤山楂,鳖甲赤芍丹参襄,

通草陈皮夏枯草,再加一味鸡血藤。

【组成】 麦芽30~60克,山楂、夏枯草各20克,鸡血藤、生牡蛎、鳖甲各30克,赤芍、丹参各15克,陈皮、通草各10克。

【用法】 水煎服。每日1剂,日服2次。20天为1疗程。

【功效】 消胀散结,活血通络。

【方解】 方用麦芽、山楂消食健胃,回乳消胀;配以丹参、赤芍、鸡血藤活血通络;生牡蛎、鳖甲软坚散结;夏枯草、陈皮化痰散结;通草利水。诸药合用,共奏消胀散结,活血通络之功。

【主治】 慢性囊性乳腺病。

【加减】 若素体虚弱者,酌加黄芪、党参、当归;若乳房胀痛较甚者,酌加川楝子、延胡索;若乳房胀痛而灼热或低热者,酌加丹皮、山栀;若肿块较大、硬实,而且身体又壮实者,酌加三棱、莪术;若伴有胃脘痛者,宜者山楂,加白芍、甘草。

【附记】 临床屡用,疗效显著。

                                                                                               【3】治蜂窝组织炎妙方

1仙方活命饮

【来源】 宋·陈自明《妇人良方大全》

【歌诀】 仙方活命金银花,皂刺花粉穿山甲,

乳没归芍陈贝草,白芷防风效堪夸。

【组成】 穿山甲9克,皂角刺9克,天花粉9克,乳香9克,没药9克,白芷9克,赤芍9克,贝母9克,防风9克,当归尾9克,甘草9克,陈皮9克,金银花30克。

【用法】 水煎服。每日1剂,日服2次,黄酒为引。

【功效】 清热解毒,散结消肿,活血化瘀。

【方解】 本方为疮疡初起,治以散结消肿的代表方剂,被誉为“外科之首方,疮疡之圣药”。方中用防风、白芷疏散消肿,调和营卫;银花、甘草清热解毒;归尾、赤芍、乳香、没药行瘀活血止痛;穿山甲、皂角刺、天花粉、贝母软坚散结;陈皮行气破滞。诸药合用,可使气血通畅,肿消痛止。凡疮疡初起,红肿热痛,体质壮实者均可使用。脓未成者,服之可消;脓已成者,服之可排。

【主治】 疮疡肿毒初起,红肿热痛、或伴恶寒发热、或疮疡已经化脓、肿痛未溃者。可用于急性蜂窝组织炎、深部脓肿、疖肿、脓疱疮、急性乳腺炎、扁桃体炎、急、慢性阑尾炎、阑尾脓肿初起化脓性炎症、有头疽、化脓性骨髓炎、急性淋巴结炎、阑尾周围脓肿、术后腹膜或腹直肌血肿、血管性皮肤病、白塞氏综合征、消化性溃疡、下痢脓血、胃黏膜脱垂、急性食道炎、急性风湿热肾周围炎、急性肾盂肾炎、急性胰腺炎、带下、阴痒等病症。

【加减】 临床如见热毒壅盛、症情较重者,加蒲公英、紫花地丁、马齿苋、野菊花、连翘等增强清热解毒作用;若肿块范围不太深者,可减去穿山甲、皂角刺;若大热、大渴伤津者,宜减去白芷、防风、陈皮、黄酒;若病程太长,久治不愈者的多发性疖肿,可去甘草,加昆布、海藻、夏枯草等;兼有血热,加牡丹皮、生地黄;兼有便秘,加大黄;脓熟将溃,或兼有气虚,加生黄芪。此外,根据疮疡发生的部位不同,适当加入引经药,使药力直达病所,以提高疗效。例如,发生于头部,加川芎;颈项,加羌活、葛根;胸部,加瓜蒌皮、白芥子;胁部,加柴胡、青皮;腰背,加秦艽;上肢,加姜黄;下肢,加牛膝等。

本方除内服外,还可将药渣捣烂,敷于患处。

【附记】 阴证疮疡忌服本方;脾胃虚寒,气血不足者须慎用;疮疡已溃亦不宜服用。

2五神汤

【来源】 清·陈士铎《洞天奥旨》

【歌诀】 下肢疮痈五神汤,紫花地丁金银花,

茯苓牛膝车前子,清热解毒利湿热。

【组成】 金银花15~30克,紫花地丁15~30克,茯苓15克,车前15克,牛膝9~15克。

【用法】 水煎服。每日1剂,日服2次。

【功效】 清热解毒,分利湿热。

【方解】 方用金银花、紫花地丁清热解毒;合以茯苓、车前子利水渗湿;更配以牛膝引药下行,达于病所。合而用之,共奏清热解毒,分利湿热之功。

【主治】 疮疡生于膝部或委中穴处而见红肿焮痛、小便赤涩、舌苔黄腻,证属湿热凝结者。可用于多种化脓性炎症、蜂窝组织炎、疖肿、深部脓肿、下肢丹毒、骼窝流注以及泌尿系感染(热淋)等病症。

【加减】 如见局部红肿,加赤芍、丹皮;疼痛较剧,加乳香、没药;脓熟将溃,加穿山甲、皂角刺;兼有发热,加蒲公英、连翘或黄芩、山栀。用治下肢丹毒,可加生苡仁、赤小豆、或黄柏、苍术。

【附记】 在服本方同时,宜配合外敷药物治疗。阴证疮疡及未夹湿热证者,不宜使用本方。

3飞龙夺命丹

【来源】 明·龚廷贤《增补万病回春》

【歌诀】 飞龙夺命用蟾酥,冰轻麝竭寒水香,

铜绿没药胆矾配,蜈蚣雄黄朱砂 。

【组成】 蟾酥6克,冰片1 5克,轻粉1 5克,麝香1 5克,血竭9克,寒水石(煅)9克,铜绿9克,乳香9克,没药9克,胆矾9克,雄黄6克,朱砂9克,蜗牛21个,蜈蚣(酒浸炙黄)1条。

【用法】 上药各研为极细末,将蜗牛研烂加蟾酥合研成黏稠状,再加入轻粉等各药粉,反复研磨到极均匀,做成绿豆大的药丸。内服:每服20丸(约0 15~0 2克),用葱白15厘米捣烂,包裹为丸药,用无灰酒烧热,候能饮送服,盖被取汗。病在身体上部者饭后服,病在下部者饭前服。外用:用醋研调涂患处,或用针将疮刺破,再将药淀插入疮口内。

【功效】 拔毒祛腐,消肿止痛。

【方解】 方用蟾酥、雄黄、轻粉攻毒散结,消肿止痛;合以麝香、冰片走窜行散,以助消肿;乳香、没药、血竭活血行瘀;寒水石、铜绿、胆矾、蜗牛清热消肿,祛腐生肌;朱砂镇心安神;蜈蚣通络止痛。诸药合用,共奏拔毒祛腐,消肿止痛之功。

【主治】 疔毒恶疮、脑疽发背、对口疮疡、乳痈、乳岩、附骨阴疽,及一切无名肿毒、溃烂疼痛,麻木昏愦等症。可用于蜂窝组织炎、疔疮、痈疽、乳腺炎、多发性疖肿以及其他化脓性感染等病症。也可用于治癌,抗癌。

【加减】 如见局部红肿,可用金银花、连翘壳、蒲公英煎汤送服;痰湿积聚,可用制半夏、天南星、贝母煎汤送服。

【附记】 孕妇忌服。本品有毒,内服用量不可过大。

4神功内托散

【来源】 明·陈实功《外科正宗》

【歌诀】 神功内托参归芪,茯苓白术川芎投,

陈皮甘草穿山甲、木香白芍及附子。

【组成】 当归6克,白术4 5克,黄芪4 5克,人参4 5克,白芍药3克,茯苓3克,陈皮3克,川芎3克,附子3克,木香1 5克,炙甘草1 5克,穿山甲2 5克。

【用法】 上药共研细末。每取12克,加煨姜3片,大枣2枚,水煎服。也可改用饮片水煎服,各药用量按常规剂量酌定。

【功效】 补气益气,温阳托毒。

【方解】 本方用于治疗疮疡日久,气血两虚,寒邪凝滞,不散不溃之证。故方用四君子汤(参、苓、术、草)加黄芪益气健脾;当归、白芍、川芎活血养血;伍以附子温阳散寒;木香理气止痛;穿山甲散结透脓。诸药合用,共奏补益气血,托毒外透之功。

【主治】 疮疡平塌、不散不溃、漫肿钝痛、日久不愈、舌淡、脉细。可用于蜂窝组织炎、乳腺炎、多种化脓性疮疡等病症。

【加减】 若见畏寒肢冷,加鹿角、肉桂,以温阳托毒;疼痛,加乳香、没药;身有寒热,加麻黄、白芷。

【附记】 服用本方时,还可配用外敷温散箍毒之药。

 【1】治破伤风妙方【2】治骨质增生妙方 【3】治脑震荡后遗症妙方

                                                               【1】治破伤风妙方

1玉真散

【来源】 明·陈实功《外科正宗》

【歌诀】 玉真散治破伤风,牙关紧急体角弓,

天麻星附羌防芷,祛风止痉有奇功。

【组成】 南星、防风、白芷、天麻、羌活、白附子各等份。

【用法】 上药共研细末。每服6克,日服2~3次,热酒调服。也可改作汤剂水煎服,各药用量按常规剂量酌定。

【功效】 祛风痰,镇痉搐。

【方解】 破伤风一证,是因风毒之邪,侵入破伤之处而成。治疗上应采取祛风止痉,引邪外出为主。方中白附子、天南星祛风化痰,定痛止痉;配以羌活、防风、白芷协助附星疏散经络中之风邪,导邪外出;天麻协助附星熄风解痉;热酒、童便疏通经络。诸药合用,使风散搐定,诸症可图缓解。

【主治】 破伤风,症见牙关紧闭、口撮唇紧、身体强直、角弓反张、脉弦紧。可用于破伤风、面神经麻痹、狂犬病、跌打损伤、外伤性腱鞘炎、百日咳等病症。

【加减】 若需增强解痉止搐之力,可加全蝎、蜈蚣、白僵蚕;治疯犬咬伤,用漱口水洗净伤口,以本散搽伤口处亦效。外伤性腱鞘炎,倍白附子;百日咳,去白芷、天麻、羌活、白附子,加百部、天冬。

【附记】 方中所用白附子、天南星均生用,有毒性,服用不宜过量。药性偏于辛燥,津气耗伤者慎用。孕妇忌服。

2止痉散

【来源】 《方剂学》

【歌诀】 止痉散治破伤风,祛风镇痉又止痛,

药仅全蝎与蜈蚣,临床屡用有奇功。

【组成】 全蝎、蜈蚣各等份。

【用法】 上药共研细末。每服1~1 5克,日服2次,温开水调服。

【功效】 祛风解痉止痛。

【方解】 方用蜈蚣、全蝎,皆为祛风止痉止痛功力较强之品,药简效宏,疗效甚佳。

【主治】 痉厥、四肢抽搐、角弓反张以及头痛、关节疼痛等症。可用于破伤风、癫痫、三叉神经痛以及流脑、乙脑过程中发生的痉厥、抽搐等病症。

【加减】 本品可用随证汤药送下。如治急性热病、热极动风,可用桑叶、菊花、龙胆草、钩藤、天麻,或配合白虎汤、黄连解毒汤等煎汤送服;治破伤风抽搐,可与玉真散同用;治小儿脾虚慢惊风,可配合附子理中汤等方;痉厥兼神昏者,可与开窍剂合用。

3五虎追风散

【来源】 《中医杂志》(10)1955年(史传恩家传方)

【歌诀】 五虎追风用蝉蜕,全蝎僵蚕明天麻,

再加一味制南星,祛风止搐效堪奇。

【组成】 蝉蜕30克,制南星6克,明天麻6克,全蝎7~9个,僵蚕(炒)7~9个。

【用法】 上药用水煎,另用朱砂1 5克,研细,分2次冲服。每日1剂,日服2次。服后五心汗出即有效,但无论出汗与否,应于第2日再服,连服3日。

【功效】 祛风痰,止抽搐。

【方解】 方用蝉蜕、全蝎、天麻祛风止痉;合以天南星、僵蚕祛除风痰。诸药合用,具有较强的止痉熄风【功效】。

【主治】 破伤风,症见牙关紧急、身体强直、角弓反张等症。可用于破伤风、偏头痛、荨麻疹、面神经瘫痪等病症。

【加减】 为加强本方祛风止痉功效,可加用蜈蚣、地龙、钩藤等。同时还可随症加减。

【附记】 用治破伤风,服用本方后要观察患者是否有“五心出汗”,痉挛发作时间与次数是否有缩短或减少。如药后,特别服3剂后,五心出汗不完全者,应仔细分析原因,采取措施,否则预后不良。

                                                                             【2】治骨质增生妙方

1趁痛丸

【来源】 宋·朱佐《朱氏集验方》

【歌诀】 趁痛丸中用麝香,川乌没药赤芍药,

再加一味五灵脂,散瘀蠲痹此方殊。

【组成】 麝香3克,没药12克,五灵脂15克,川乌1个,赤芍药15克。

【用法】 上药(麝香后入)共研细末,酒糊为丸如绿豆大。每服1~3克,日服2次,空腹时用温酒或温开水送服。

【功效】 活血散瘀,蠲痹止痛。

【方解】 方用麝香芳香走窜, 利脉络, 透筋骨;配以五灵脂、没药、赤芍活血散瘀, 助其止痛之功;川乌除痹止痛。诸药合用, 使瘀血散, 痹阻通, 共奏止痛之功。

【主治】 痹痛较剧、痛有定处。可用于腰椎骨质增生、颈椎综合征、胸部损伤以及氟骨症等病症。

【附记】 妇女月经期宜慎用。孕妇忌服。

2坎离砂

【来源】 《中药制剂手册》

【歌诀】 坎离砂中附铁砂,归红麻姜桂枝佳,

荆防芷膝透骨草,羌独木瓜生艾绒。

【组成】 麻黄、当归尾、附子、透骨草、红花、干姜、桂枝、牛膝、白芷、荆芥、防风、木瓜、生艾绒、羌活、独活、铁砂各等份。

【用法】 外用。上药用醋、水各半熬成浓汁,再将铁砂炒红后,搅拌制成。用时加醋10~15毫升拌匀,装入布袋内,自然发热,敷在患处。

【功效】 祛风散寒止痛。

【方解】 方用羌活、独活、荆芥、防风、白芷散风祛寒;配以附子、干姜、桂枝、艾绒、麻黄、铁砂温经止痛;透骨草、木瓜祛风湿,通经络;牛膝散瘀,并导药下行。诸药合用,共奏散寒止痛之功。

【主治】 肩周、腰腿疼痛、关节疼痛、得寒加剧、得温则止、扭伤等。可用于腰腿痛、腰椎肥大、骨质增生、坐骨神经疼痛、腰肌劳损、风湿性关节酸痛、肩背痛、肩关节周围炎等病症。

【附记】 本品用醋拌和,宜用布包裹二层后敷于患处,以免过热,难以忍受。局部红肿者,忌用。

3通经除痹汤

【来源】 李宝顺《名医名方录》(第四辑,李裕蕃方)

【歌诀】 通经除痹用二藤,当归丹参威灵仙,

乳没连翘姜黄片,川乌南星广地龙。

【组成】 丹参15克,当归15克,鸡血藤15克,海风藤15克,连翘30克,乳香10克,没药10克,片姜黄10克,威灵仙10克,地龙10克,川乌10克,南星10克。

【用法】 水煎服。每日1剂,早、晚各服1次。

【功效】 活血化瘀,通经除痹。

【方解】 方用丹参、当归、鸡血藤、乳香、没药活血祛瘀;配以海风藤、威灵仙祛风湿,通络经络;姜黄、川乌、南星散寒除痹,温经止痛;地龙搜风通络;连翘清热解毒。诸药合用,共奏活血化瘀,通经除痹之功。

【主治】 通治各种骨质增生。

【加减】 病在肩颈上肢者,加葛根、桑枝、桂枝各10克;在腰背者,加杜仲、川断、狗脊各10克;病在下肢者,加独活、牛膝、木瓜。

【附记】 验之临床,确有良效。同时,用药渣煎水熏洗患部,每日1次,每次洗20~30分钟,可提高疗效。

4骨刺丸

【来源】 《现代难治病中医诊疗学》

【歌诀】 骨刺丸中熟地黄,碎补马钱肉苁蓉,

乳没川芎三七入,再加一味鸡血藤。

【组成】 熟地黄、骨碎补、炙马钱子、鸡血藤、肉苁蓉各60克,三七、乳香、没药、川芎各30克。

【用法】 上药共研细末,炼蜜为丸,每丸重6克,每日早、晚各服1丸,3个月为1疗程。

【功效】 益肾散瘀,温经止痛。

【方解】 方用熟地、骨碎补、肉苁蓉益肾壮骨;配以鸡血藤、三七、乳香、没香、川芎活血散瘀;更妙在一味马钱子温经通络,消刺止痛。诸药合用,共奏益肾散瘀,温经止痛之功。

【主治】 骨质增生。

【附记】 多年应用,屡用有效。

5十味骨刺汤

【来源】 《治验百病良方》

【歌诀】 十味骨刺用葛根,秦艽灵仙制川乌,

当归白芍延胡索,独活蜈蚣天麻襄。

【组成】 粉葛根20克,秦艽20克,威灵仙20克,当归20克,白芍30克,延胡索10克,制川乌10克,蜈蚣3条(去头足),天麻6克(为末分3次吞服)。

【用法】 水煎服。每日1剂,日服3次。

【功效】 祛风通络,活血止痛。

【方解】 方用葛根、秦艽、威灵仙、制川乌祛风湿,通经络;配以当归、白芍活血缓急;延胡索理气止痛;蜈蚣、天麻祛风止痛。诸药合用,共奏祛风通络,活血缓急,理气止痛之功。

【主治】 颈椎骨质增生。

【加减】 若偏寒者,加桂枝、细辛、白芥子、制附片、淫羊藿;若偏热者,酌加板蓝根、银花、连翘;若偏湿者,酌加茯苓、薏苡仁、苍术;若气虚血滞者,加党参、丹参;若肾虚者,加枸杞子、巴戟天。

【附记】 临床屡用,疗效尚属满意,治愈率达86%以上。

6骨刺散

【来源】 《治验百病良方》

【歌诀】 骨刺散中用乳没,二乌川芎白芍红,

杜羌防己川断芷,牛膝冰姜秦艽添。

【组成】 川芎、没药、乳香、红花、白芍各60克,草乌、川乌、防己、杜仲、川续断、牛膝各30克,羌活、白芷、干姜、秦艽各20克,冰片3克。

【用法】 外用,上药共研细末。每取本散适量,用陈醋和白酒各半调和成糊膏状,外敷患处,外盖纱布,胶布固定。每日换药1次,7次为1疗程。

【功效】 活血祛瘀,温经通络,补肾缓急。

【方解】 方用川芎、没药、乳香、红花活血化瘀,通络消肿;配以草乌、川乌、秦艽、羌活、防己、白芷、干姜祛风除湿,温经散寒;白芍、杜仲、川续断、牛膝补肾缓急;冰片消炎通络止痛。诸药合用,共奏活血祛瘀,温经通络,补肾缓急之功。

【主治】 骨质增生。

【加减】 若伴颈椎病和高血压者,去白芷、干姜,加葛根、透骨草各20克;若腰酸痛者,加鸡血藤、狗脊各20克。

【附记】 临床屡用,效果颇佳。据临床观察,治愈率达92%以上。

7浴足汤

【来源】 《外治汇要》(内部资料)

【歌诀】 浴足汤中地鳖虫,二灵乌芥三棱配,

楮苏带皂马鞭己,公英葱白醋延胡。

【组成】 地鳖虫40克,五灵脂、白芥子、制草乌、三棱各30克,威灵仙、楮实子、马鞭草、苏木、海带、皂角刺、蒲公英、延胡索、汉防己各60克,食醋100毫升,鲜葱100克。

【用法】 外用。先将前14味药加入清水约2倍量,用旺火煎沸后,再煎3~5分钟即可。再将鲜葱连根须洗净,摘断放入脚盆内,再倒进食醋100毫升(约3两左右);然后将煎好的药渣、药汁一起倒进放有醋葱的脚盆内。趁药液温热时,把患脚放进盆内,浸泡半小时至1小时以上,浸后揩干。每天浸泡2次。继续浸用时,可将药再煎之后用。每包药浸泡2天后,应更换新药,如上法用之。

【功效】 活血通络,软坚散结,温经止痛。

【方解】 方用地鳖虫、五灵脂、苏木、马鞭草活血散瘀;配以草乌、威灵仙、白芥子、汉防己祛风湿,温经散寒,除痹通络;三棱、延胡索、皂角刺、海带理气破瘀,软坚散结;楮实子益肾;蒲公英清热解毒;食醋散瘀;鲜葱通阳。诸药合用,共奏活血通络,软坚散结,温经止痛之功。而蒲公英一味为反佐药,以防炎症感染之复起。

【主治】 足跟骨刺、跟部筋膜炎、跟腱炎以及其他部位骨质增生。

【附记】 据临床观察,上述各症,一般用药1~5次即可止痛或痊愈。

8浴足煎

【来源】 《外治汇要》(内部资料)

【歌诀】 浴足煎中赤白芍,乳没二乌延胡索,

龙蝎参麻苍耳子,红藤桂芎穿山甲。

【组成】 赤、白芍各30克,制乳香、制没药各25克,制川乌、制草乌各20克,全蝎、地龙、穿山甲各15克,丹参40克,麻黄、桂枝、延胡索、川芎、苍耳子(捣烂)、红藤各18克。

【用法】 外用。先将上药物加清水3500毫升浸泡30分钟后,再煎浓缩至2000毫升,倒入脚盆内,待药液温热时(以能忍受为度,切勿烫伤),即将患足浸入盆内。如药液凉后,再加热并浸泡。每次浸泡30分钟,每日泡2次。1剂药可连用两天,10剂为1疗程。

【功效】 益肾散瘀,搜风通络,散寒止痛。

【方解】 方用赤、 白芍益肝肾,缓疼痛;乳香、 没药、 川芎、 丹参活血祛瘀;配以川乌、 草乌、 麻黄、 桂枝、 苍耳子祛风除湿,散寒止痛;全蝎、 地龙、 穿山甲、 红藤搜风通络止痛。诸药合用,共奏益肾散瘀,搜风通络,散寒止痛之功。

【主治】 足跟骨刺。

【附记】 多年使用,效果甚佳。据临床观察,一般用1~2个疗程即可获愈或显效。

9骨刺膏

【来源】 《治验百病良方》

【歌诀】 骨刺膏中大黄芎,桃红姜栀白蒺藜,

全蝎郁金穿山甲,牡蛎冰片陈醋调。

【组成】 生大黄、川芎、栀子、姜黄、白蒺藜、红花、桃仁各50克,炮穿山甲、全蝎、郁金、生牡蛎各30克,冰片15克,陈醋适量。

【用法】 外用。上药共研极细末,过100目筛后,装瓶密封备用。用时,每取药末40克,以醋调成膏状,外敷于痛处,覆以塑料薄膜,外用胶布固定。隔日换药1次。10次为1疗程。

【功效】 活血散瘀,通络散结。

【方解】 方用桃仁、红花、川芎活血化瘀;配以生大黄、栀子、冰片、陈醋清热解毒散瘀;穿山甲、全蝎、郁金、姜黄、白蒺藜、生牡蛎搜风通络,软坚散结。诸药合用,共奏活血散瘀,通络散结之功。

【主治】 骨质增生,尤以足跟骨刺为宜。

【附记】 临床屡用,疗效显著,治愈率达90%以上。

                                                                       【3】治脑震荡后遗症妙方

1镇逆消瘀汤

【来源】 张梦侬《临症会要》

【歌诀】 镇逆消瘀膝龙牡,首乌磁石龟板襄,

女贞草决菊芍茶,蒺藜石斛珍珠母。

【组成】 制首乌、制龟板、煅滋石各25克,女贞子、草决明、白芍、龙骨粉、牡蛎粉各15克,杭菊花、苦丁茶、白蒺藜、牛膝、石斛各10克,珍珠母粉30克。

【用法】 水煎服。每日1剂,日服3次,连服5~10剂。

【功效】 镇逆消瘀,活血通络。

【方解】 头部受伤,震荡其脑,当时各种险恶症状,虽经治愈,但脑内神经与血管所受损伤,未能得到根治,瘀血遗留为患。所以每遇气候变化,即发生头脑昏闷痛胀,甚则呕逆。因肝主筋,肾主骨,脑为髓海,不足则脑转耳鸣,眩昏。所以从肝肾两经论治,采取镇降滋潜,消瘀活血之法。故方用磁石、龙骨、牡蛎、龟板、珍珠母粉镇逆平肝,滋阴潜阳;配以首乌、女贞子、白芍、草决明、石斛滋补肝肾,强阴益精,养血祛风;白蒺藜、白芍、牛膝、苦丁茶(角刺茶)散瘀活血,降逆敛阴。诸药合用,共奏镇逆消瘀,活血通络,滋阴潜阳之功。

【主治】 脑震荡后遗头痛、昏闷胀痛、呕逆,尤以颞顶部及后脑部为甚。

【加减】 一般可加浮小麦30克,或随症加减。

2葛根桃仁汤

【来源】 龚志贤《龚志贤临床经验集》

【歌诀】 葛根桃仁酒大黄,白芷竹茹滑石襄,

再加羌活与甘草,祛瘀通络化湿浊。

【组成】 酒制大黄15克,白芷10克,葛根粉25克,竹茹10克,滑石18克,桃仁12克,羌活10克,甘草5克。

【用法】 水煎服。每日1剂,日服2次。

【功效】 祛风通络,祛瘀化湿。

【方解】 方中取白芷、羌活、葛根辛温走散之性,上巅顶,以通经络;配以酒军、桃仁,取其散血祛瘀之功;佐竹茹、六一散兼化湿浊;久病气血瘀滞者必多挟湿,故授之。诸药合用,共奏祛风通络,祛瘀化湿之功。

【主治】 经常眩晕、头痛、甚或伴见恶心呕吐、失眠等症状,尤以头晕、头痛为主。甚则头痛欲裂、头昏倒地、唇口发绀、舌暗有瘀点、脉象寸微浮、关弦涩。可用于脑震荡后遗症(气滞血瘀型)。

【加减】 若大便溏稀者,减大黄为10克;先煎半小时,加姜黄10克,恶心呕吐者,加法半夏10克,陈皮12克;失眠者,加川芎10克,炒枣仁12克,茯苓12克。

3白芷川芎汤

【来源】 龚志贤《龚志贤临床经验集》

【歌诀】 白芷川芎用菊花,防风蔓荆上羌活,

麻黄细辛配藁本,祛风散寒善通络。

【组成】 川芎12克,菊花18克,防风12克,蔓荆子15克,羌活10克,白芷12克,藁本12克,细辛3克,麻黄3克。

【用法】 水煎服。每日1剂,日服2次。

【功效】 疏风散寒,通络止痛。

【方解】 本方乃宋代《和剂局方》的川芎茶调散方加味而来。方用羌活通太阳经络;川芎通少阳经络,白芷通阳明经络;以细辛、藁本、蔓荆子、防风、菊花、麻黄等诸多辛散

 【1】治遗精妙方【2】治前列腺增生妙方【3】治脱肛妙方

【1】治遗精妙方

1金锁固精丸

【来源】 清·汪昂《医方集解》

【歌诀】 金锁固精芡莲须,龙骨蒺藜牡蛎需,

莲须糊丸盐酒下,涩精秘气滑遗无。

【组成】 沙苑蒺藜(炒)60克,芡实(蒸)60克,莲须60克,龙骨(酥炙)30克,牡蛎(盐水煮一日一夜,煅粉)30克。

【用法】 上药共研细末,莲子粉煮糊为丸,如梧桐子大。每次服9克,用淡盐汤或温开水送下。也可改用饮片作汤剂,加入适量莲子肉水煎服,各药用量按常规剂量酌定。

【功效】 固肾涩精。

【方解】 本方所治遗精为肾虚精关不固所致。方中沙苑蒺藜补肾涩精;莲子、芡实清心固肾,培补脾土;莲须、煅龙骨、煅牡蛎性涩收敛,专以涩精为用。综观全方,既可涩精液之外泄,又能补肾精之不足,补涩同用,标本兼顾,共奏固肾涩精之功。但本方毕竟是以固涩为主,故一俟遗精滑泄已止,便需用补肾之品,补虚固肾以治其本。

【主治】 遗精滑泄、腰酸耳鸣、神疲乏力、四肢酸软、舌淡苔白、脉细弱者。可用于男子不育症、遗精、滑精、妇女带下、重症肌无力以及乳糜尿、乳溢症、慢性前列腺炎等病症。

【加减】 若见尿频、畏寒、脉沉弱而偏于肾阳虚者,加补骨脂、山萸肉;有梦而遗、心烦不眠、舌红少津、脉细数而偏于肾阴虚者,加龟板、女贞子;肾阴虚有火,加知母、黄柏;腰痛甚者,加狗脊、桑寄生、杜仲、续断;兼见阳痿,加锁阳、巴戟天、淫羊藿、仙茅。

【附记】 若因湿热下注,或相火偏旺而遗精者,忌用。

2五子衍宗丸

【来源】 清·《清太医院配方》(验方)

【歌诀】 五子衍宗菟车前,覆盆枸杞五味全,

再加熟地泽茯苓,山萸山药炼蜜团。

【组成】 菟丝子、车前子、覆盆子、枸杞子、五味子各15克,熟地24克,茯苓90克,泽泻90克,山萸肉120克,山药120克。

【用法】 上药共研细末,炼蜜为丸。每服9克,日服2次,温开水或淡盐汤送下,冬月酒送服。

【功效】 添精补髓,疏利肾气。

【方解】 五子衍宗丸,方名最先见于《千金要方》一书,其药味为覆盆子、车前子、五味子、菟丝子、蒺藜子;《医学入门》去蒺藜子加入枸杞子仍用其名,后世遵之。其中枸杞子、覆盆子、菟丝子补肾养阴,填精益髓;五味子滋肾涩精、振奋肾阳;车前子利水滋阴,其性润通,制其他滋补药之黏腻,使之补而不滞;本方未更其名,又加入了六味地黄丸去性味苦寒之丹皮,滋阴补肾,收敛元气之力大增,与诸子生发之气相合,当有种子衍宗之能。肾主骨生髓,其华在发,故本方亦强壮筋骨,乌须发的作用。

【主治】 肾虚遗精、阳痿早泄、小便后余沥不尽、久不生育及气血两虚、须发早白。

【加减】 本方加鹿角胶、龟板胶效果更好;本方加鹿茸、桑螵蛸,对精虫异常,成活率不高者确有疗效。

3水陆二仙丹

【来源】 宋·《洪氏集验方》

【歌诀】 水际二仙用芡实,再加一味金樱子,

药仅两味力专宏,重在固涩止遗殊。

【组成】 芡实、金樱子各等份。

【用法】 先将芡实研细末,金樱子熬膏,烂和制成丸。每服6~9克,日服2次,盐汤送下。

【功效】 固涩止遗。

【方解】 本方主要用于治疗肾虚精关不固,妇女白带过多之证。故方用芡实性甘味涩,金樱子酸涩收敛,甘能益肾,涩能固脱。共达固涩止遗之功。

【主治】 肾虚遗精、滑精、腰酸乏力、带下、脉沉软无力者。可用于遗精、滑精、膀胱癌、妇女阴道炎、宫颈炎等病症。

【加减】 若见头昏目眩、耳鸣腰酸、形瘦、舌红少津、脉弦细带数的肾阴亏虚证者,可合知柏地黄丸或本方加知母、黄柏、丹皮、地黄、山药、山萸肉等水煎送服;滑精频作、精神萎靡、畏寒肢冷、脉沉细而弱的肾阳不足证者,用菟丝子、家韭子、补骨脂、鹿角胶等煎汤送服。

4茯菟丸

【来源】 宋·陈师文《太平惠民和剂局方》

【歌诀】 茯菟丸疗精滑脱,菟苓五味石莲末,

酒煮山药为糊丸,亦治强中及消渴。

【组成】 菟丝子500克,五味子240克,茯苓90克,石莲肉90克,山药180克。

【用法】 先将菟丝子用酒浸,浸过余酒,煮山药为糊,余药研细末,合和为丸,如梧桐子大。每服30丸(或9克),遗精用盐汤送下;赤浊用灯心汤送下;白浊用茯苓汤送下;消渴,强中则米汤送下。均为空腹时服。也可用饮片作汤剂水煎服,各药用量按比例酌减。

【功效】 健脾补肾,涩精止浊。

【方解】 本方【主治】心肾不变、下元不固、心虚有热、肾虚有寒,以致滑精、赤白浊及强中消渴等证。方中菟丝子补肾益精;五味子涩精生津;石莲肉清心止浊;山药、茯苓健脾渗湿。合而用之,共奏固肾涩精,渗湿止浊之【功效】。本方与金锁固精丸功用相近,但金锁固精丸补肾兼以固涩为主,本方则是除益肾涩精外,尚有健脾渗湿止浊的作用,故不但能治遗精,也能治强中及消渴。

【主治】 遗精或白带伴面色少华、精神萎软、苔白、舌淡、脉细弱者。可用于遗精、滑精、阴道炎、宫颈炎等病症。

【加减】 若见腰膝酸软等肾虚证者,加沙苑蒺藜、山茱萸、芡实、金樱子;带下色白而稀、头晕乏力之脾虚证者,加党参、白术、白芍、萆薢。

【附记】 凡肝火偏胜、湿热下注、阴虚火旺引起的遗精、白带过多者,不宜应用本方。

5三才封髓丹

【来源】 元·罗天益《卫生宝鉴》

【歌诀】 三才封髓天门冬,熟地人参黄柏添,

再加砂仁炙甘草,益气养阴涩精灵。

【组成】 天门冬15克,熟地黄15克,人参15克,黄柏90克,砂仁45克,炙甘草22 5克。

【用法】 上药共研细末,面糊为丸。每次服9克,以肉苁蓉15克,煎汤去渣,食前送下。也可改用饮片作汤剂水煎服,各药用量按常规剂量酌减。

【功效】 益气养阴,降火涩精。

【方解】 方用人参补气;天门冬、熟地黄、黄柏滋阴降火;砂仁理气和胃;肉苁蓉补肾助阳;炙甘草补中益气,调和诸药。合而用之,俾气阴资而虚火降,共达益气养阴,降火涩精之效。

【主治】 气阴亏虚、遗精、伴体倦神疲、头晕耳鸣、腰腿酸软、口干、苔薄舌红、脉细无力者。可用于遗精、早泄、口腔及咽喉溃疡等病症。

【加减】 若见小便短黄有热感等心移热于小肠证者,加黄连、灯心、淡竹叶;眩晕、腰酸、耳鸣等肾阴亏虚证者,加知母、山萸肉、淮山药;头晕、头痛者,加天麻、菊花、钩藤等。

【附记】 本方还可用于因神经衰弱、前列腺炎、精囊炎等引起的遗精。

6固真丸

【来源】 明·张介宾《景岳全书》

【歌诀】 固真丸中用菟丝,牡蛎茯苓与金樱,

研末为丸温酒下,补肾固精疗效高。

【组成】 菟丝子500克,牡蛎(煅)120克,金樱子(去子、蒸熟)120克,茯苓120克。

【用法】 上药共研细末,为丸。每服9克,日服2次,温酒或盐开水送下。亦可改用饮片作汤剂水煎服,各药用量按常规剂量酌定。

【功效】 补肾固精。

【方解】 方用菟丝子、茯苓补肾健脾;配以金樱子、牡蛎收敛固精。合而用之,共奏补肾固精之功。

【主治】 肾虚遗精、滑精、腰膝酸软、面白少华、苔白舌淡、脉细弱者。可用于遗精、滑精、神经衰弱、前列腺炎、精囊炎等病症。

【加减】 若见头昏、耳鸣、舌红、脉细数等阴虚证,加知母、黄柏、丹皮、地黄;畏寒肢冷等阳虚证,加补骨脂、家韭子、鹿角胶、芡实。

【附记】 凡肝火偏盛,湿热下注,痰火内蕴引起的遗精证,不宜应用本方。

7秘元煎

【来源】 明·张介宾《景岳全书》

【歌诀】 秘元煎中远志山,芡实枣仁苓术草,

人参五味金樱子,固精止遗补心脾。

【组成】 远志(炒)2 4克,山药(炒)6克,芡实(炒)6克,枣仁(炒、捣碎)6克,白术(炒)4 5克,茯苓4 5克,炙甘草3克,人参6克,五味子14粒,金樱子(去核)6克。

【用法】 水煎服。每日1剂,日服2次。

【功效】 调补心脾,固精止遗。

【方解】 方用远志、枣仁、五味子养心安神定志;配以人参、白术、茯苓、炙甘草重在补益脾气;山药、芡实、金樱子收敛固涩。诸药合用,共奏补益心脾,固精止遗之效。

【主治】 遗精、滑精、尿浊及妇女白带过多,伴神疲乏力、健忘、心神恍惚、舌淡苔白、脉细弱者。可用神经衰弱、遗精、滑泄、糖尿病、妇女阴道炎、慢性宫颈炎、乳糜尿等病症。

【加减】 若见气短、乏力明显,加黄芪、党参;腰膝酸软、耳鸣者,加沙苑蒺藜、莲肉;口干、尿黄者,加苦参、黄柏、知母、萆薢。

【附记】 凡阴虚火旺之遗精,下焦湿热之白带、尿浊,不宜应用。

8无名丹

【来源】 元·危亦林《世医得效方》

【歌诀】 无名丹中苍术龙,赤石川乌破故纸,

茴香莲肉川楝子,再加茯苓与远志。

【组成】 苍术500克,龙骨30克,赤石脂60克,大川乌30克,破故纸60克,川楝子90克,茴香30克,莲肉30克,茯苓30克,远志30克。

【用法】 上药共研细末,酒煮面糊为丸,如梧桐子大,朱砂为衣。每服30丸,渐加至100丸,食前服,温酒、米饮或盐汤送服。也可改用饮片作汤剂水煎服,各药用量按常规剂量酌减。

【功效】 温阳健脾,固精止带。

【方解】 方用川乌、破故纸、茴香益肾温阳;配以苍术、莲肉、茯苓健脾化湿;龙骨、赤石脂涩精止带;川楝子顺气;远志安神。诸药合用,共奏温阳健脾,固精止带之功。

【主治】 遗精或白带、兼有畏寒、肢冷、舌苔薄白,或带下清稀者。可用于遗精、白带、性功能减退,以及不育、不孕症等病症。

【加减】 若遗精,加芡实、金樱子;腰酸、加杜仲、川断;伴气虚者,加黄芪、党参;不育、不孕症,加仙灵脾、仙茅;腰膝酸软,加巴戟天、肉苁蓉、菟丝子。

                                                                  【2】治前列腺增生妙方

1蒲灰散

【来源】 汉·张仲景《金匮要略》

【歌诀】 蒲灰散中用滑石,药仅两味功效佳,

下焦湿热挟瘀血,此方为宗随症裁。

【组成】 蒲黄12克,滑石6克。

【用法】 上药共研细末。每服3克,日服3次。也可改用饮片作汤剂水煎服,各药用量按常规剂量酌定。

【功效】 化瘀泄热,通淋止血。

【方解】 方用蒲黄活血化瘀止血;配以滑石清热通淋利尿。合而用之,共奏化瘀泄热,通淋止血之功。

【主治】 小便不利、茎中疼痛、皮水等。可用于前列腺肥大、尿潴留、泌尿系统感染、尿路结石、淋证、血精、黄疸型肝炎等病症。

【加减】 若见湿热偏重,加大黄、萹蓄草、瞿麦、车前草;气虚,加黄芪、党参、白术;阴虚,加生地、山茱萸、黄精。

【附记】 脾肾虚亏者慎用。

2化阴煎

【来源】 明·张介宾《景岳全书》

【歌诀】 化阴煎中生熟地,猪苓泽泻怀牛膝,

黄柏知母龙胆草,再加绿豆车前子。

【组成】 生地黄6克,熟地黄6克,牛膝6克,猪苓6克,泽泻6克,黄柏6克,知母6克,绿豆9克,龙胆草4 5克,车前子3克。食盐少许。

【用法】 水煎服。每日1剂,日服2次。

【功效】 清热养阴,利水通淋。

【方解】 本方主要用于治疗湿热下注,阴虚火旺之小便癃闭或淋痛之症。故方中用猪苓、泽泻、车前子利水通淋;龙胆草清泻肝胆之湿热;配以生地、熟地滋养肾阴;知母、黄柏清泻虚火;绿豆解毒,并调和诸药。诸药合用,泻中寓补,养中有泄,共奏清热养阴,利水通淋之功。

【主治】 阴虚火旺、小便癃闭、或小便淋痛、手足心热、舌质光红、脉细数者。可用于前列腺肥大,急、慢性肾盂肾炎,急、慢性泌尿系统感染,肾结石等病症。

【加减】 若见腰酸痛,加续断、杜仲;面肢浮肿,加苡仁、防己、冬瓜皮;尿液混浊,加萆薢;尿道涩痛,加石韦、萹蓄、瞿麦;血尿、蛋白尿,加阿胶、三七、龙骨、牡骨;小腹胀痛,加川楝子、乌药、木香。

3益气通关汤

【来源】 《治验百病良方》(张升平方)

【歌诀】 益气通关用参芪,苓术柴胡升麻随,

知母肉桂冬葵子,通草甘草配石花。

【组成】 黄芪30~60克,党参15~20克,白术10克,茯苓12克,柴胡6克,升麻3~6克,知母10克,肉桂3~6克,通草3~6克,冬葵子20克,石花(地衣)10克,甘草3克。

【用法】 水煎服。每日1剂,日服2次。

【功效】 益气健脾,补肾利尿。

【方解】 方用黄芪、党参、白术、茯苓益气健脾;配以柴胡、升麻和解升提启闭;肉桂、石花补肾助阳;知母清热养阴;冬葵子清热散结;通草利尿;甘草解毒,并调和诸药。诸药合用,共奏益气健脾,补肾通关之功。

【主治】 前列腺肥大并发尿潴留。

【加减】 若舌质有瘀斑或紫暗,或前列腺坚硬,加桃仁、红花、莪术、三棱;若血压偏高,去参、术、升、柴,加钩藤、石决明、牛膝。

【附记】 多年应用,效果满意,治愈率达96%以上。

                                                                                   【3】治脱肛妙方

1升阳固脱汤

【来源】 张梦侬《临症会要》

【歌诀】 升阳固脱用参芪,归草升术柴胡随,

樗皮陈皮罂粟壳,内外并治效堪殊。

【组成】 黄芪15克,当归10克,党参15克,白术10克,升麻10克,柴胡10克,炙甘草10克,樗白皮10克,陈皮10克,罂粟壳10克。

【用法】 水煎服。每日1剂,分3次温服,连服数剂。同时配用外治法:①凡脱肛不回缩者,用生卷柏120克,熬水,分3次,先熏后洗,连洗数日,每次各将已干黏膜熏洗润滑,能缩回少许为佳。②五倍子60克,白矾30克,蛇床子30克。熬水,分3次先熏后洗。余同第一项。③煅枯白矾15克,煅枯五倍子30克,共研极细末,香油调匀,涂布肛门上。

【功效】 益气升阳,补涩固脱。

【方解】 脱肛以肛门括约肌松弛为标,以正气大虚下陷为本。因肺主气,与大肠相表里,大气虚而下陷则脱肛。故方用补中益气汤之党参、黄芪、白术、甘草以补气;当归以补血,升麻、柴胡以升提,陈皮同升药则升,补药则补而理气;加罂粟壳与樗根白皮之收敛涩肠而固气。然必须配合外治之法,如脱肛不收之重症,当先用生则破血散瘀、熟则止血治肠风脱肛之卷柏熬水熏洗;继用味酸咸气寒性涩能治脱肛之白矾同五倍子二味煅枯研末外擦;或再加辛苦而温能治脱肛之蛇床子熬水熏洗。此皆民间相传,屡用皆效之方,不可以其药味简单平凡而忽视之。

【主治】 脱肛。一般可分为轻度,中度和重度。

【附记】 本方名为编者拟加。屡用皆验。

2健脾益气汤

【来源】 《治验百病良方》(程宗德方)

【歌诀】 健脾益气用党参,白术谷麦炒山楂,

黄芪甘草升麻炙,配合外治效更宏。

【组成】 党参、炒白术、炒谷芽、炒山楂各10克,炙黄芪15克,炙升麻3克,炙甘草5克。

【用法】 水煎服。每日1剂,日服2~3次。同时配合外治法:①熏洗。乌梅10克,明矾6克,加水2000毫升煎液,候温坐浴,并以手指将脱垂的黏膜纳入肛内。②肛外加压包扎;以消毒纱布折叠衬垫于肛口,外贴胶布,并以纱布绷带作丁字带包扎。

【功效】 健脾益气,升举固涩。

【方解】 方用党参、白术、谷芽、山楂、黄芪、炙甘草健脾益气;升麻合黄芪升举;外以乌梅、明矾固涩。合而用之,共奏健脾益气,升举固涩之功。临床屡用,疗效满意。

【主治】 脱肛。

【加减】 若见大便完谷不化者,加炒扁豆、焦神曲、怀山药、茯苓、炒苡仁、红枣等;消瘦、嗜食、大便常规见蛔虫卵者,加使君子、雷丸、苦楝根皮。以上不必全加,可酌情选用。

【附记】 治疗期间,嘱患儿食流质或半流质,无渣或少渣食物,并减少排便次数,以免影响治疗效果。

【1】治小儿鹅口疮妙方【2】治绕虫病妙方【3】治绦虫病妙方 【4】治小儿蛔虫病妙方

【1】治小儿鹅口疮妙方

1清热泻脾散

【来源】 清·吴谦《医宗金鉴》

【歌诀】 清热泻脾用黄连,栀子石膏生地黄,

黄芩茯苓灯芯草,清热泻火热毒消。

【组成】 栀子9克,生石膏15克,黄连3克,生地9克,黄芩9克,茯苓9克,灯芯3克。

【用法】 上药共研细末。每次3~6克,水煎服。也可用饮片作汤剂水煎服,各药用量按常规剂量酌定。

【功效】 清热泻火,凉血解毒。

【方解】 方用栀子、石膏、黄连、黄芩清热泻火;佐以茯苓健脾渗湿;灯芯清心安神;生地凉血清热。合而用之,共奏清热泻火解毒之功。

【主治】 小儿鹅口,症见满口生白屑、舌红苔白腻、脉细数者。可用于小儿鹅口疮、口腔疱疹、口腔溃疡等病症。

【加减】 若见胃纳不香,加薏苡仁、麦芽、莱菔子;大便秘结,加大黄。

【附记】 本方虽为小儿而设,但也可治心脾蕴热的病症。

2青梅散

【来源】 张奇文《幼科条辨》(蒯仰山家传方)

【歌诀】 青梅散中生石膏,青黛黄连人中白,

乳没硼砂上冰片,清热活血敛疮肌。

【组成】 生石膏,硼砂各2 5克,人中白、青黛、黄连、没药、乳香各1克,冰片0 3克。

【用法】 上药共研细末。每取少许搽口中,日数次。

【功效】 清热泻火,活血敛疮。

【方解】 方用生石膏、青黛、黄连清热泻火;没药、乳香活血散瘀;人中白、冰片、硼砂解毒敛疮生肌。合而用之,共奏清热泻火,活血敛疮之功。

【主治】 小儿鹅口疮以及口腔溃疡等病症。

3甘露饮

【来源】 张奇文《幼科条辨》(李乐园方)

【歌诀】 甘露饮中天麦冬,芩翘生地茵陈斛,

枳实山栀淡竹叶,灯心甘草莲子芯。

【组成】 生地15克,天麦冬、茵陈、石斛各9克,酒黄芩、连翘各6克,枳实、炒山栀、竹叶各5克,莲子心、甘草各3克,灯心1克。

【用法】 水煎服。每日1剂,日服2~3次。

【功效】 清热解毒,养阴生津。

【方解】 方用生地、天麦冬、石斛养阴生津,凉血解毒;配以酒芩、连翘、山栀、竹叶、灯心清心脾之火;茵陈清湿热;枳实畅气机;莲子心清心安神;甘草解毒,并调和诸药。诸药合用,共奏清热解毒,养阴生津之功。

【主治】 口腔舌上白屑散布,兼见形神怯弱、五心烦热、口干不渴、舌质红。

【加减】 一般可加桂心少许,以引火归原。

                                               【2】治绕虫病妙方

1百部煎

【来源】 赵建宗《陕西中医》(9)1986年

【歌诀】 百部煎中用槟榔,苦楝根皮鹤虱囊,

药棉浸汁肛门入,药简力专杀虫强。

【组成】 生百部6克,槟榔6克,苦楝根皮6克,鹤虱5克。

【用法】 上药加水适量,煎45分钟左右,取煎液10毫升备用。用时先将肛门用温水洗涤,用适量之棉球系一根粗线,留头约15cm长,将药棉蘸足药液(余药液涂于肛门周围),然后将棉球纳入肛门内约4~6cm深处,留线头于肛门外。每服临睡前纳入,次日晨起拉线头取出棉球,连用5天。

【功效】 杀虫。

【方解】 方中4药均有杀虫作用,而且杀虫力强。又因用药外入,直达病所,奏效尤捷。用以治绕虫,不仅疗效较好,且无毒副反应,简便易行。

【主治】 小儿绕虫病。

2苦百煎

【来源】 龚志贤《龚志贤临床经验集》

【歌诀】 苦百煎中有两方,一加六神一雄黄,

前用十五后三十,一熏一塞效均佳。

【组成】 百部15~30克,苦参15~30克。

【用法】 上两药,方①各用15克,煎水,每晚熏洗肛门,再将六神丸一粒塞入肛门内,连用1周。方②各30克,入清毒药棉30克,一并加水合煮2小时,取药棉烘干,然后用雄黄末6克拌和,做成15~20个小棉球。每晚将棉球1个塞入肛门内,连用15~20次。任选一法,效果均佳。

【功效】 燥湿,解毒,杀虫。

【方解】 方中百部,苦参燥湿解毒杀虫;方①六神丸清热解毒,燥湿杀虫;方②雄黄解毒杀虫。两方均有解毒杀虫燥湿之功。

【主治】 绕虫病。

                                                                                   【3】治绦虫病妙方

1连梅安蛔汤

【来源】 近代·俞根初《通俗伤寒论》

【歌诀】 连梅安蛔用川椒,雷丸槟榔黄柏添,

清热安蛔驱绦虫,多种虫病一道医。

【组成】 胡黄连3克,炒川椒1克,雷丸6克(研粉冲服),乌梅30克,黄柏3克,槟榔12克。

【用法】 水煎服。每日1剂,日服2次。

【功效】 清热安蛔,驱绦蛔虫。

【方解】 方用川椒、雷丸、乌梅、槟榔驱蛔(绦)涤虫;配以胡黄连、黄柏泄热,合而能清热安蛔,尤以驱绦较强。

【主治】 绦虫病、蛔虫病、钩虫病及丝虫病等。

2驱绦汤

【来源】 《中医方剂临床手册》(验方)

【歌诀】 驱绦使用偏验方,南瓜子肉花槟榔,

还可加入元明粉,促虫排出体复康。

【组成】 南瓜子肉60~120克,槟榔30~60克。

【用法】 先将南瓜子肉略炒,嚼碎吞服,隔2小时后再服槟榔煎成的浓汁。服药后4~5小时可见腹泻排出虫体。若无腹泻可再服元明粉9克(冲)。如虫头节未驱下,隔半月再服。

【功效】 驱绦。

【方解】 方中南瓜子肉、槟榔均有驱绦虫作用,前者对绦虫的中段或后段有麻痹作用,而对其头节及未成熟片节则无此作用,故与后者协同,驱绦虫作用更强。且槟榔能降气行滞,并有泻下作用,利于虫体的排出。

【主治】 绦虫病。

                                                                      【4】治小儿蛔虫病妙方

1椒梅汤

【来源】 清·吴鞠通《温病条辨》

【歌诀】 椒梅汤中白芍药,黄芩黄连与人参,

干姜半夏枳实配,驱蛔祛暑效果优。

【组成】 川椒9克,乌梅9克,白芍药9克,人参6克,黄连6克,黄芩6克,干姜6克,半夏6克,枳实4 5克。

【用法】 水煎服。每日1剂,日服2次或顿服。

【功效】 驱蛔,祛暑。

【方解】 方用川椒、乌梅、黄连、黄芩、白芍,辛、酸、苦合味,具有杀虫驱蛔之功;人参补气扶正,枳实消痞,干姜温中,半夏降逆。综观全方,寒热并投,消补兼施,扶正祛邪,共奏驱蛔,祛暑之功。

【主治】 上热下寒、胸痞呕恶、寒热夹杂、或脐周腹痛、吐蛔下利等。可用于蛔虫病,急、慢性胃炎,以及房室早搏,眩晕等病症。

【加减】 临床应用,人参可易党参。胸痞胀满者,加木香、青皮、陈皮;呕恶甚者,加代赭石、竹茹;下利,加木香、茯苓、白术等。

2使君子丸

【来源】 宋·陈师文《太平惠民和剂局方》

【歌诀】 使君子丸治蛔虫,厚朴陈皮川芎随,

杀虫化疳兼行气,随症【加减】效堪夸。

【组成】 使君子30克,厚朴1克,陈皮1克,川芎5克。

【用法】 上药共研细末,炼蜜为丸,如皂子大。3岁以上小儿每服1粒,3岁以下小儿每服半粒,陈米汤化下。也可改用饮片作汤剂水煎服,各药用量各适量。

【功效】 杀虫疗疳,健脾行气。

【方解】 方中重用使君子杀虫疗疳;配以厚朴、陈皮、川芎健脾行气。合而用之,共奏杀虫疗疳,健脾行气之功。

【主治】 蛔虫腹痛、时作时辍、或不进饮食、渐至羸瘦者。可用于小儿蛔虫病,消化不良等病症。

【加减】 若蛔虫病,一般可加雷丸、苦楝根皮;消化不良,可加焦山楂、鸡内金。

3集效丸

【来源】 宋·陈师文《太平惠民和剂局方》

【歌诀】 集效丸中用大黄,木香槟榔诃黎勒,

附羌干姜鹤虱配,驱蛔通腑病自痊。

【组成】 大黄450克,木香315克,槟榔315克,诃黎勒315克,附子315克,羌活315克(一作芜荑),鹤虱315克,干姜315克。

【用法】 上药共研细末,炼蜜为丸,如梧桐子大。每服30丸,橘皮汤下,妇女醋汤下。也可改用饮片作汤剂水煎服,各药用量按常规剂量酌定。

【功效】 驱蛔杀虫,理气通腑。

【方解】 方中鹤虱、槟榔驱蛔杀虫;配以大黄清热通腑导滞;木香理气止痛;附子、干姜、诃黎勒温脾涩肠。合而用之,共奏驱蛔杀虫,理气通腑之功。

【主治】 蛔虫搅动、脘腹作痛、往来上下、痛有休止、烦热、吐涎沫以及痔疮痒痛者。可用于蛔虫病、痔疮等病症。

4安蛔汤

【来源】 明·龚廷贤《万病回春》

【歌诀】 安蛔汤中用人参,白术干姜川椒添,

再加乌梅与茯苓,温中安蛔此方良。

【组成】 人参9克, 白术3克, 干姜4 5克, 川椒 (炒) 14粒, 乌梅3个, 茯苓9克。

【用法】 水煎服。每日1剂,日服2次。

【功效】 温中安蛔。

【方解】 方用理中汤去甘草,加茯苓,温养脾胃之寒而祛中焦之寒;乌梅、川椒酸辛伏虫,使中焦寒去,虫伏而安。共达温中安蛔之效。

【主治】 脾胃虚寒、蛔虫腹痛、便溏溲清、手足不温、舌白脉虚者。可用于小儿蛔虫病。

【附记】 本方药性偏温,阴虚者慎用。

5化虫丸

【来源】 宋·陈师文《太平惠民和剂局方》

【歌诀】 化虫丸中苦楝皮,鹤虱槟榔铅粉配,

再加一味煅枯矾,驱杀肠虫奏效捷。

【组成】 苦楝皮30克,鹤虱30克,槟榔30克,铅粉(炒)30克,枯矾8克。

【用法】 上药共研细末,面糊或水泛为丸。每服3~6克,根据小儿年龄酌定,空腹时开水或米饮送服。每日1次,中病即止。

【功效】 驱杀肠寄生虫。

【方解】 方中铅粉杀虫,枯矾燥湿,二药均为矿石类药物,于驱虫常用方中较为少见,且杀虫力强,加之配以苦楝皮、鹤虱、槟榔驱虫杀虫,以增强驱杀肠寄生虫之【功效】。力专效宏,用之必效。

【主治】 肠道多种寄生虫病,症见腹痛时作、或吐蛔、或肛门瘙痒、或嗜食异物等。可用于小儿蛔虫病、蛲虫病、绦虫病、姜片虫、寸白虫病等病症。

【附记】 方中铅粉有毒,不宜过量及持久服用;大便秘结者慎用。

6布袋丸

【来源】 明·《补要袖珍小儿方论》

【歌诀】 布袋丸内用四君,芜荑芦荟共调匀,

夜明砂与使君子,虫去疳消法可循。

【组成】 使君子60克,芜荑60克,夜明砂60克,人参15克,白术15克,茯苓15克,甘草15克,芦荟15克。

【用法】 上药共研细末,汤浸蒸饼和丸,如弹子大,每丸重6克。每服1丸,用绢袋盛之,另取精猪肉60克,同药一起煮,候肉熟烂,去袋将所煮肉并汁,令小儿食肉饮汤。亦可作散剂,服【用法】同上。又可用饮片作汤剂水煎服,各药用量按常规剂量酌减。

【功效】 驱虫消疳,补益脾胃。

【方解】 本方是以驱虫药物为主,配合补气健脾之四君子汤而成。主要用于虫积肠中,导致体虚者较为恰当。因其虫积内停,久则损伤脾胃,致使中气不足,形成身体虚弱之早疳症,不驱虫则病不除,不补虚则正不复。方中以使君子、芜荑、夜明砂驱虫消疳为君药;配伍党参、白术、茯苓补中健脾为臣药;复用芦荟驱虫泻下,使虫体从大便排出为佐;佐以甘草蜜炙者,既能补中益气,又可调和诸药。诸药合用,共奏驱虫补虚之效,使杀虫之功寓于补养脾气之中,则疳消而正不伤。

【主治】 小儿虫疳,症见体热面黄、倦怠乏力、腹大肢细、发焦目暗、或有低热、舌淡脉弱者。可用于小儿蛔虫病以及消化不良、小儿疳积等病症。

【加减】 若改为汤剂,须去芦荟,猪肉。如见伴有虚热,加胡黄连;尚有虫积腹痛,加槟榔、鹤虱;脾胃虚弱,纳呆少食,加山楂、元曲;动风抽搐,加全蝎、蜈蚣。

7肥儿丸

【来源】 宋·陈师文《太平惠民和剂局方》

【歌诀】 肥儿丸中用神曲,黄连麦芽使君子,

木香槟榔肉豆蔻,杀虫消积兼健脾。

【组成】 神曲300克,黄连300克,肉豆蔻(面裹煨)150克,使君子150克,麦芽(炒)150克,槟榔20个,木香60克。

【用法】 上药共研细末,猪胆汁为丸。每服3~6克,量小儿岁数酌定,空腹时开水调化服。

【功效】 杀虫消积,健脾清热。

【方解】 方用使君子、槟榔驱虫;神曲、麦芽、木香、肉豆蔻消积行气;黄连清热燥湿。综观全方,既能驱虫,又能促进消化机能,因而可改善营养状况,增进患儿的健康。

【主治】 小儿虫病日久成疳,并有积热之证,症见腹痛时作、腹胀、食难消化、面黄肌瘦、发热口臭、大便稀溏者。可用于小儿蛔虫症、消化不良、疳积,以及婴幼儿腹泻等病症。

【加减】 若无内热,可去黄连;脾气虚弱,宜加党参、白术;大便秘结,酌加大黄。

【1】治小儿脐风妙方 【2】治疳积妙方 【3】治百日咳妙方

          【1】治小儿脐风妙方

1摄风散

【来源】 明·王肯堂《证治准绳》

【歌诀】 摄风散中用蜈蚣,钩藤朱砂僵蚕同,

再加蝎尾麝香配,熄风镇痉效堪夸。

【组成】 炙蜈蚣半条,钩藤7 5克,朱砂3克,僵蚕3克,蝎尾3克,麝香0 3克。

【用法】 上药共研细末。每服0 3克,日服3次,竹沥汁调下。

【功效】 熄风镇痉。

【方解】 方用蜈蚣、蝎尾、钩藤、僵蚕熄风镇痉;配以朱砂安神,麝香开窍回苏。合而用之,共奏熄风镇痉之功。

【主治】 小儿口摄如襄、吮乳不得、舌强唇青、手足抽搐、脉弦紧者。可用于小儿脐风、高热抽搐、惊厥等病症。

2蜈蝉散

【来源】 《治验百病良方》(王灼性方)

【歌诀】 蜈蝉散中天南星,再加全蝎与朱砂,

药专力宏善攻毒,熄风镇痉疗效佳。

【组成】 蜈蚣1条(焙干黄)蝉蜕10个,全蝎10个,天南星3克,朱砂1 5克。

【用法】 上药共研细末,备用。每次服0 3~0 6克,每日3次,开水或随奶汁服下。

【功效】 熄风镇痉,祛风定痉。

【方解】 方用蜈蚣、全蝎、蝉蜕熄风镇痉;天南星祛风解痉;朱砂重镇定惊。诸药并用,以毒攻毒,药专力宏,故疗效较为显著。

【主治】 新生儿破伤风(脐风)。症见四肢抽搐、颈项强直、角弓反张等。

                                                                       【2】治疳积妙方

1启脾散

【来源】 清·《成方便读》

【歌诀】 启脾散中五谷虫,人参白术莲子肉,

陈皮砂仁山楂炭,健脾消积疗效佳。

【组成】 人参90克,制白术90克,莲子肉90克,山楂炭60克,五谷虫炭60克,陈皮30克,砂仁30克。

【用法】 上药共研细末。每次服6克,温开水送服。也可改用饮片作汤剂水煎服,各药用量按常规剂量酌定。

【功效】 健脾消积。

【方解】 方用人参、白术、莲子肉益气健脾;配以山楂、陈皮、五谷虫、砂仁消食醒脾。诸药合用,共奏健脾消积之功。

【主治】 因病致虚,食少形羸,将成疳疾;或禀赋素亏,脾胃虚弱,常易生病者。可用于小儿疳证、厌食、消化不良等病症。

【加减】 临床应用,可随症加减。

2鸡肝散

【来源】 清·《胡庆余堂丸散膏丹全集》

【歌诀】 鸡肝散中胡黄连,肉果雷丸夜明砂,

石决鸡肝使君肉,清肝明目除疳良。

【组成】 胡黄连6克,芙蓉叶15克,肉果(煨)3克,白雷丸6克,夜明砂4 5克,石决明(煅)9克,使君子肉6克,鸡肝1具。

【用法】 先用酒酿1杯,将鸡肝打烂,另将其余药物研成细末,两者拌和后晒干,再砂成细末。每服6~9克,日服2次,开水送下。

【功效】 养肝清热,除疳明目。

【方解】 方用使君子肉、雷丸驱虫;石决明,夜明砂清肝明目;胡黄连养阴清热,芙蓉叶清热解毒;更用鸡肝补脏养肝明目。综观全方,扶正祛邪,标本兼顾,共达养肝清热,除疳明目之效。

【主治】 小儿疳积,症见腹大泄泻、面黄肌瘦、双目干涩、久而成盲者。可用于因蛔虫所致的消化功能减退,并兼有明显营养不良的疳积症以及小儿低热,营养不良所致的角膜干燥等病症。

3疳积汤

【来源】 龚志贤《龚志贤临床经验集》

【歌诀】 疳积汤中鸡矢藤,鱼鳅侧耳隔山橇,

再加一味车前草,健脾消积利水功。

【组成】 鸡矢藤30克,鱼鳅串30克,侧耳根30克,隔山橇30克,车前草30克。

【用法】 水煎服。每日1剂,日服2次。

【功效】 健脾和胃,消食利水。

【方解】 此方有健脾消积利水之功。方中鸡矢藤性味酸甘平,消食导滞;鱼鳅串(马兰)性味辛微苦,除湿利水,消食积腹胀;侧耳根(鱼腥草)辛寒,去食积,补虚弱,消腹胀;隔山橇(隔山消、隔山锹)甘苦平,养阴补虚,健脾消食;更加车前草利水通淋。

【主治】 小儿疳积。

【加减】 大便溏泻者,加石菖蒲10克,水灯芯15克;小便清长者,去车前草。

【附记】 本方名为笔者拟加。屡投屡效。

4小儿调胃散

【来源】 张奇文《幼科条辨》(周凤梧方)

【歌诀】 小儿调胃山药曲,半夏藿香炒枳壳,

谷麦二芽香陈皮,消食化积病可痊。

【组成】 炒山药、建曲各18克,半夏15克,藿香、炒枳壳各12克,炒谷芽、炒麦芽、陈皮各10克,木香6克。

【用法】 上药共研细末。3~6岁每次服1 5克,3岁以下每次1克,加白糖水调服,久服乃效。

【功效】 健脾调胃,消食化积。

【方解】 方用炒山药、建曲,炒谷芽、炒麦芽消食健脾;藿香芳香化浊醒脾;枳壳、陈皮、木香、半夏理气和胃,化积消胀。诸药合用,共奏健脾调胃,消食化积之功。

【主治】 小儿疳证轻症(积热较轻者)。

5五积片

【来源】 《治验百病良方》(蒯仰山家传经验方)

【歌诀】 五积片中楂麦曲,槟蒌内金使君药,

翘芩半夏砂仁草,莪棱胡连酒大黄。

【组成】 山楂、神曲、麦芽、瓜蒌皮、槟榔各9克,使君子、白芍、鸡内金、连翘各8克,砂仁、酒炒黄芩、半夏、三棱、莪术各6克,胡连、酒大黄各4 克,甘草3克。

【用法】 上药共研细末,炼蜜打成片剂,每片重0 3克。2岁小儿每次可服3片。3岁小儿,每次可服4片,日服2~3次,每岁递增1片,以10片为最大剂量。半月为1疗程。

【功效】 消积驱虫,健脾和胃。

【方解】 方用山楂、神曲、麦芽、鸡内金消食化积;瓜蒌皮、槟榔、使君子利水驱虫;连翘、黄芩、酒军、甘草清热导滞;白芍、胡连、甘草养阴柔肝;砂仁理气和胃;更加三棱、莪术破结消积。诸药合用,消积驱虫,健脾和胃,清热养阴之功。本方适用于疳积初起,积滞尚存之证。

【主治】 小儿积滞、疳积。

                                                                            【3】治百日咳妙方

1鹭鸶涎丸

【来源】 清·《胡庆余堂丸散膏丹全集》

【歌诀】 鹭鸶涎丸用杏仁,栀子石膏天花粉,

蛤粉甘麻牛蒡子,青黛射干与细辛。

【组成】 杏仁、栀子、石膏、蛤粉、天花粉各60克,牛蒡子90克,甘草12克,麻黄24克,青黛、射干各30克,细辛15克,鹭鸶涎90克。

【用法】 上药共研细末,炼蜜为丸,如弹子大。每服1丸,温开水送服,或竹叶、灯心煎汤送服。

【功效】 宣肺清热,止咳平喘。

【方解】 方用麻黄、杏仁、牛蒡子宣肺止咳;配以射干、鹭鸶涎清热化痰;栀子石膏、青黛、甘草清热;细辛温肾散寒;蛤粉纳气归肾,止咳平喘。诸药合用,共奏宣肺清热、止咳平喘之功。

【主治】 小儿百日咳,症见阵发性痉挛性咳嗽,伴发热、喘息、气急烦躁、脉数者。

2痉咳汤

【来源】 张梦侬《临症会要》

【歌诀】 痉咳汤中百部冬,菀款知枳杏仁襄,

桑叶前胡桔梗草,再加竹茹鲜苇根。

【组成】 天冬、百部、紫菀、款冬花、枳壳、知母、杏仁、桑叶、前胡、甘草各10克,桔梗6克,鲜苇根60克,竹茹15克。

【用法】 每日1剂,加水浓煎,分数次服,可连服三至五剂。同时用猪腰子一对,剖开切四片,洗净煨汤吃。

【功效】 泻火清热,降逆止咳。

【方解】 本病以火热为主,是由肾中伏火,胃中积热,挟温邪上犯肺经,致使肺气失其肃降而上逆所致,治以清热泻火,滋阴化痰,降逆止咳。凡辛温辛热祛风散寒及温补之法,皆所当忌。本方是根据紫菀汤【加减】而成。方中紫菀辛温润肺,苦温下气,能润肺泻火,止咳化痰;款冬花辛温纯阳,泻热润肺,消痰除烦,为治咳嗽要药;二药气味辛而不燥,润而不寒,补而不滞,治肺经虚热,咳逆上气,多同时并用;又用百部甘苦微温,加强润肺、泻热、止咳的作用;天门冬甘苦大寒,清金降火,滋肾润燥;知母辛苦寒滑,上清肺金而泻火,下润肾燥而滋阴,以除顿呛之源;又用甘寒多液之芦根清胃降火,竹茹甘而微寒,开胃土之郁而清胃热,二药润燥清热,益胃润肺,补土生金;再佐以桑叶、杏仁、桔梗、前胡、枳壳等辛凉轻清之药,宣降肺气治各种咳嗽而解郁滞;甘草气味甘平润燥泻热,调和诸药。至于用猪腰子煨汤是民间验方。无非是以肾补肾,肾气充则肺气旺,阴精强则火热自退,又可防止久咳肺伤及肾之虑。本方仅适用于肺热阴伤即顿呛中期阶段。

【主治】 百日咳痉咳期(顿呛中期)。

【附记】 本方名为笔者拟加。多年应用,效果甚佳。如病在初期单纯肺热气郁或中期久热炽盛以及后期肺虚为主者,则非本方所宜。

 【1】治小儿脐风妙方 【2】治疳积妙方 【3】治百日咳妙方

          【1】治小儿脐风妙方

1摄风散

【来源】 明·王肯堂《证治准绳》

【歌诀】 摄风散中用蜈蚣,钩藤朱砂僵蚕同,

再加蝎尾麝香配,熄风镇痉效堪夸。

【组成】 炙蜈蚣半条,钩藤7 5克,朱砂3克,僵蚕3克,蝎尾3克,麝香0 3克。

【用法】 上药共研细末。每服0 3克,日服3次,竹沥汁调下。

【功效】 熄风镇痉。

【方解】 方用蜈蚣、蝎尾、钩藤、僵蚕熄风镇痉;配以朱砂安神,麝香开窍回苏。合而用之,共奏熄风镇痉之功。

【主治】 小儿口摄如襄、吮乳不得、舌强唇青、手足抽搐、脉弦紧者。可用于小儿脐风、高热抽搐、惊厥等病症。

2蜈蝉散

【来源】 《治验百病良方》(王灼性方)

【歌诀】 蜈蝉散中天南星,再加全蝎与朱砂,

药专力宏善攻毒,熄风镇痉疗效佳。

【组成】 蜈蚣1条(焙干黄)蝉蜕10个,全蝎10个,天南星3克,朱砂1 5克。

【用法】 上药共研细末,备用。每次服0 3~0 6克,每日3次,开水或随奶汁服下。

【功效】 熄风镇痉,祛风定痉。

【方解】 方用蜈蚣、全蝎、蝉蜕熄风镇痉;天南星祛风解痉;朱砂重镇定惊。诸药并用,以毒攻毒,药专力宏,故疗效较为显著。

【主治】 新生儿破伤风(脐风)。症见四肢抽搐、颈项强直、角弓反张等。

                                                                       【2】治疳积妙方

1启脾散

【来源】 清·《成方便读》

【歌诀】 启脾散中五谷虫,人参白术莲子肉,

陈皮砂仁山楂炭,健脾消积疗效佳。

【组成】 人参90克,制白术90克,莲子肉90克,山楂炭60克,五谷虫炭60克,陈皮30克,砂仁30克。

【用法】 上药共研细末。每次服6克,温开水送服。也可改用饮片作汤剂水煎服,各药用量按常规剂量酌定。

【功效】 健脾消积。

【方解】 方用人参、白术、莲子肉益气健脾;配以山楂、陈皮、五谷虫、砂仁消食醒脾。诸药合用,共奏健脾消积之功。

【主治】 因病致虚,食少形羸,将成疳疾;或禀赋素亏,脾胃虚弱,常易生病者。可用于小儿疳证、厌食、消化不良等病症。

【加减】 临床应用,可随症加减。

2鸡肝散

【来源】 清·《胡庆余堂丸散膏丹全集》

【歌诀】 鸡肝散中胡黄连,肉果雷丸夜明砂,

石决鸡肝使君肉,清肝明目除疳良。

【组成】 胡黄连6克,芙蓉叶15克,肉果(煨)3克,白雷丸6克,夜明砂4 5克,石决明(煅)9克,使君子肉6克,鸡肝1具。

【用法】 先用酒酿1杯,将鸡肝打烂,另将其余药物研成细末,两者拌和后晒干,再砂成细末。每服6~9克,日服2次,开水送下。

【功效】 养肝清热,除疳明目。

【方解】 方用使君子肉、雷丸驱虫;石决明,夜明砂清肝明目;胡黄连养阴清热,芙蓉叶清热解毒;更用鸡肝补脏养肝明目。综观全方,扶正祛邪,标本兼顾,共达养肝清热,除疳明目之效。

【主治】 小儿疳积,症见腹大泄泻、面黄肌瘦、双目干涩、久而成盲者。可用于因蛔虫所致的消化功能减退,并兼有明显营养不良的疳积症以及小儿低热,营养不良所致的角膜干燥等病症。

3疳积汤

【来源】 龚志贤《龚志贤临床经验集》

【歌诀】 疳积汤中鸡矢藤,鱼鳅侧耳隔山橇,

再加一味车前草,健脾消积利水功。

【组成】 鸡矢藤30克,鱼鳅串30克,侧耳根30克,隔山橇30克,车前草30克。

【用法】 水煎服。每日1剂,日服2次。

【功效】 健脾和胃,消食利水。

【方解】 此方有健脾消积利水之功。方中鸡矢藤性味酸甘平,消食导滞;鱼鳅串(马兰)性味辛微苦,除湿利水,消食积腹胀;侧耳根(鱼腥草)辛寒,去食积,补虚弱,消腹胀;隔山橇(隔山消、隔山锹)甘苦平,养阴补虚,健脾消食;更加车前草利水通淋。

【主治】 小儿疳积。

【加减】 大便溏泻者,加石菖蒲10克,水灯芯15克;小便清长者,去车前草。

【附记】 本方名为笔者拟加。屡投屡效。

4小儿调胃散

【来源】 张奇文《幼科条辨》(周凤梧方)

【歌诀】 小儿调胃山药曲,半夏藿香炒枳壳,

谷麦二芽香陈皮,消食化积病可痊。

【组成】 炒山药、建曲各18克,半夏15克,藿香、炒枳壳各12克,炒谷芽、炒麦芽、陈皮各10克,木香6克。

【用法】 上药共研细末。3~6岁每次服1 5克,3岁以下每次1克,加白糖水调服,久服乃效。

【功效】 健脾调胃,消食化积。

【方解】 方用炒山药、建曲,炒谷芽、炒麦芽消食健脾;藿香芳香化浊醒脾;枳壳、陈皮、木香、半夏理气和胃,化积消胀。诸药合用,共奏健脾调胃,消食化积之功。

【主治】 小儿疳证轻症(积热较轻者)。

5五积片

【来源】 《治验百病良方》(蒯仰山家传经验方)

【歌诀】 五积片中楂麦曲,槟蒌内金使君药,

翘芩半夏砂仁草,莪棱胡连酒大黄。

【组成】 山楂、神曲、麦芽、瓜蒌皮、槟榔各9克,使君子、白芍、鸡内金、连翘各8克,砂仁、酒炒黄芩、半夏、三棱、莪术各6克,胡连、酒大黄各4 克,甘草3克。

【用法】 上药共研细末,炼蜜打成片剂,每片重0 3克。2岁小儿每次可服3片。3岁小儿,每次可服4片,日服2~3次,每岁递增1片,以10片为最大剂量。半月为1疗程。

【功效】 消积驱虫,健脾和胃。

【方解】 方用山楂、神曲、麦芽、鸡内金消食化积;瓜蒌皮、槟榔、使君子利水驱虫;连翘、黄芩、酒军、甘草清热导滞;白芍、胡连、甘草养阴柔肝;砂仁理气和胃;更加三棱、莪术破结消积。诸药合用,消积驱虫,健脾和胃,清热养阴之功。本方适用于疳积初起,积滞尚存之证。

【主治】 小儿积滞、疳积。

                                                                            【3】治百日咳妙方

1鹭鸶涎丸

【来源】 清·《胡庆余堂丸散膏丹全集》

【歌诀】 鹭鸶涎丸用杏仁,栀子石膏天花粉,

蛤粉甘麻牛蒡子,青黛射干与细辛。

【组成】 杏仁、栀子、石膏、蛤粉、天花粉各60克,牛蒡子90克,甘草12克,麻黄24克,青黛、射干各30克,细辛15克,鹭鸶涎90克。

【用法】 上药共研细末,炼蜜为丸,如弹子大。每服1丸,温开水送服,或竹叶、灯心煎汤送服。

【功效】 宣肺清热,止咳平喘。

【方解】 方用麻黄、杏仁、牛蒡子宣肺止咳;配以射干、鹭鸶涎清热化痰;栀子石膏、青黛、甘草清热;细辛温肾散寒;蛤粉纳气归肾,止咳平喘。诸药合用,共奏宣肺清热、止咳平喘之功。

【主治】 小儿百日咳,症见阵发性痉挛性咳嗽,伴发热、喘息、气急烦躁、脉数者。

2痉咳汤

【来源】 张梦侬《临症会要》

【歌诀】 痉咳汤中百部冬,菀款知枳杏仁襄,

桑叶前胡桔梗草,再加竹茹鲜苇根。

【组成】 天冬、百部、紫菀、款冬花、枳壳、知母、杏仁、桑叶、前胡、甘草各10克,桔梗6克,鲜苇根60克,竹茹15克。

【用法】 每日1剂,加水浓煎,分数次服,可连服三至五剂。同时用猪腰子一对,剖开切四片,洗净煨汤吃。

【功效】 泻火清热,降逆止咳。

【方解】 本病以火热为主,是由肾中伏火,胃中积热,挟温邪上犯肺经,致使肺气失其肃降而上逆所致,治以清热泻火,滋阴化痰,降逆止咳。凡辛温辛热祛风散寒及温补之法,皆所当忌。本方是根据紫菀汤【加减】而成。方中紫菀辛温润肺,苦温下气,能润肺泻火,止咳化痰;款冬花辛温纯阳,泻热润肺,消痰除烦,为治咳嗽要药;二药气味辛而不燥,润而不寒,补而不滞,治肺经虚热,咳逆上气,多同时并用;又用百部甘苦微温,加强润肺、泻热、止咳的作用;天门冬甘苦大寒,清金降火,滋肾润燥;知母辛苦寒滑,上清肺金而泻火,下润肾燥而滋阴,以除顿呛之源;又用甘寒多液之芦根清胃降火,竹茹甘而微寒,开胃土之郁而清胃热,二药润燥清热,益胃润肺,补土生金;再佐以桑叶、杏仁、桔梗、前胡、枳壳等辛凉轻清之药,宣降肺气治各种咳嗽而解郁滞;甘草气味甘平润燥泻热,调和诸药。至于用猪腰子煨汤是民间验方。无非是以肾补肾,肾气充则肺气旺,阴精强则火热自退,又可防止久咳肺伤及肾之虑。本方仅适用于肺热阴伤即顿呛中期阶段。

【主治】 百日咳痉咳期(顿呛中期)。

【附记】 本方名为笔者拟加。多年应用,效果甚佳。如病在初期单纯肺热气郁或中期久热炽盛以及后期肺虚为主者,则非本方所宜。

【1】治流行性脑脊髓膜炎妙方【2】治小儿惊风妙方【3】治流行性乙型脑炎妙方

【1】治流行性脑脊髓膜炎妙方

1小儿回春丹

【来源】 现代·郑显庭《丸散膏丹集成》

【歌诀】 回春丹用附雄黄,冰麝羌防蛇蝎襄,

朱贝竺黄天胆共,犀黄蚕草钩藤良。

【组成】 牛黄3克,冰片4 5克,朱砂9克,羌活9克,僵蚕9克,天麻9克,防风9克,麝香4 5克,雄黄9克,胆星60克,天竺黄30克,川贝母30克,全蝎9克,制白附子9克,蛇含石24克。

【用法】 上药共研细末,再用甘草30克,钩藤60克,煎水,和蜜作丸,如花椒大,晒干后用蜡封固。小儿1~2岁每服2粒,3~4岁每服3粒,5岁以上每服5粒,温开水调服,日服1~2次。周岁以内小儿,可将此丹化开1粒,搽乳头上吮下。

【功效】 清热化痰,镇惊熄风,醒神开窍。

【方解】 方用羌活、防风、全蝎、天麻、僵蚕、钩藤疏风解惊;白附子、川贝母、天竺黄、胆南星化痰散结;雄黄、朱砂、蛇含石解毒熄风;冰片、麝香芳香开窍;牛黄清心解毒,豁痰定惊。诸药合用,共奏清热化痰,镇惊熄风,醒神开窍之功。

【主治】 急惊风,症见四肢抽搐、神志昏迷、痰热壅盛、发热烦躁、痰喘气急等。可用于小儿发热惊风、呼吸道感染、流行性脑脊髓膜炎、婴儿手足抽搐症、流行性乙型脑炎以及中毒性菌痢、破伤风、顽固性头痛、三叉神经痛、面神经麻痹等病症。

【附记】 若属虚寒性慢惊风者忌用。

2清热熄风汤

【来源】 张梦侬《临症会要》

【歌诀】 清热熄风翘菊斛,芍地寸冬石菖蒲,

玄参竹茹忍花藤,钩藤僵蚕川黄连。

【组成】 带心连翘、菊花、鲜石斛、石芍、寸冬、生地、玄参、竹茹各15克,忍冬花、忍冬藤各30克,石菖蒲、川黄连、钩藤、白僵蚕各10克。另加局方至宝丹2粒。

【用法】 每日1剂,上药加水浓煎,频频灌服。至宝丹分2次化服。

【功效】 清热泻火,增液熄风,宁神开窍。

【方解】 本病痉厥是因温热化燥,生火动风所致。故方用生地、玄参、麦冬,增液以滋阴;鲜石斛、白芍、菊花、钩藤平肝以熄风;忍冬藤、忍冬花、连翘、竹茹清热败毒;黄连泻火;石菖蒲透窍,更加至宝丹芳香通络,开窍清神。

【主治】 流行性脑脊髓膜炎,症见初起神疲体乏、头背微痛、憎寒、继以剧烈头痛、恶寒、战栗、高烧渐至颈背强直角弓反张、肢体痉挛、搐搦咬牙、神昏妄见、谵语、呕吐、皮下有出血点、苔白而薄、舌色深红、脉弦数。

【附记】 本方名为笔者拟加。多年应用,治验甚多,疗效肯定。

3银花解毒汤

【来源】 《百病治验良方》(颜文明方)

【歌诀】 银花解毒用石膏,芦根连翘龙胆草,

黄芩黄柏大青叶,薄荷栀子板蓝根。

【组成】 生石膏、鲜芦根各60克,金银花、连翘各12克,大青叶15克,龙胆草6克,黄芩、黄柏、栀子、板蓝根各9克,薄荷3克。

【用法】 水煎服。每日1~2剂,口服或鼻饲。婴儿用量酌减。

【功效】 解毒逐秽,清热保津。

【方解】 方中重用生石膏、鲜芦根,旨在清气退热;配以金银花、连翘、大青叶、板蓝根,清热解毒;黄芩、黄柏、栀子、龙胆草清热泻火;薄荷辛凉散热。合而用之,共奏解毒逐秽,清热保津之功,故对热毒炽盛,充斥三焦之证,用之有较显著的疗效。

【主治】 流行性脑脊髓膜炎。

【加减】 若表未解者,加荆芥、防风、葱白、麻黄;里热盛者,加大黄、芒硝;呕吐者,加竹茹、代赭石;抽搐者,加全蝎、蜈蚣;昏迷者,加安宫牛黄丸、紫雪丹、犀角;舌赤绛干者,加生地、丹皮、赤芍、玄参。

【2】治小儿惊风妙方

1猴枣散

【来源】 现代·郑显庭《丸散膏丹集成》

【歌诀】 猴枣散中用沉香,半夏川贝与朱砂,

再加一味天竺黄,清热镇凉兼消痰。

【组成】 猴枣0 9克,仙半夏6克,沉香6克,天竺黄4 5克,川贝母6克,朱砂0 9克。

【用法】 上药共研极细末。每服0 3~0 6克,每日1次,开水送服。

【功效】 清热镇惊消痰。

【方解】 方用猴枣、天竺黄清热化痰定惊;配以川贝化痰、沉香、朱砂镇惊。合而用之,共奏清热镇惊消痰之功。

【主治】 痰热惊风、突然昏厥、痰多气急、咳喘、面红舌赤、脉弦滑而数、苔黄。可用于昏厥、小儿惊风、肺炎、支气管炎、咽喉炎等病症。

【附记】 本方性味寒凉,为祛热痰之要药。故症见痰色清稀、畏寒、舌淡胖、脉沉细滑等寒痰症象者,不宜应用。

2千金散

【来源】 明·龚廷贤《寿世保元》

【歌诀】 千金散中白僵蚕,全蝎天麻与朱砂,

牛黄冰片黄连入,再加胆星生甘草。

【组成】 全蝎0 9克,白僵蚕0 9克,朱砂1 3克,天麻1 3克,冰片0 6克,牛黄0 18克,黄连1 2克,胆星0 9克,甘草0 9克。

【用法】 上药共研细末。每服0 15~0 2克,用薄荷、灯心、金银花煎汤送服。日服3~5次。

【功效】 祛风止痉,豁痰定惊。

【方解】 方用全蝎、僵蚕、天麻、胆星熄风止痉;配以牛黄、黄连、朱砂、冰片清心定惊。合而用之,具有较强的止痉定惊之功。

【主治】 小儿急惊风,症见抽搐烦躁、痰多气喘、神昏发热、虎口脉纹青紫者。可用于乙型脑炎、流行性脑脊髓膜炎、破伤风、暑温以及癫痫等病症。

【附记】 脾肾虚寒之慢惊风,不宜用。

3可保立劳汤

【来源】 清·王清任《医林改错》

【歌诀】 可保立苏故纸枣,术归芍药参芪草,

山萸枸杞水煎服,一个核桃带壳捣。

【组成】 黄芪、党参、白术、白芍、补骨脂各12克,当归、枣仁、山茱萸、枸杞、胡桃肉各9克,炙甘草6克。

【用法】 水煎服。每日1剂,2次分服。

【功效】 益气补血,温养脾肾。

【方解】 方牛黄芪补气,参术益气健脾;当归、白芍养血;山茱萸、枸杞、故纸、核桃益肾,枣仁安神镇惊;甘草和中。诸药合用,共奏补益气血,温养脾肾之功。用于治疗气虚所致慢脾风,有较好疗效。

【主治】 慢惊风,气血亏损,似抽非抽、似搐非搐、皮肤干燥、筋脉拘急、屈伸不利,面色苍白、昏睡露晴或冷汗淋漓、舌质淡、苔白者。可用于慢惊风、营养不良、贫血、癔病、神经衰弱等病症。

4急惊丸

【来源】 程宝书《新编汤头歌诀》(验方)

【歌诀】 急惊丸用青蒿虫,僵蚕全蝎朱砂轻,

熄风定惊止痉厥,劫痰消积热毒清。

【组成】 飞朱砂9克,轻粉9克,炙僵蚕5个,炙全蝎3个,青蒿虫适量。

【用法】 上四味研极细末,以适量青蒿虫捣和为丸,如绿豆大,阴干。每服1~3粒,一般周岁以内服1粒,2~3岁服2粒,4~5岁服3粒。1日1~2次,人乳或开水送下。

【功效】 熄风定惊,清热解毒,劫痰消积。

【方解】 方中青蒿虫善解风热,清血中郁热,合僵蚕、全蝎有较强的熄风定惊,止痉,解毒作用;朱砂镇静安神,解毒定惊;轻粉劫痰消积,攻毒通便。合而用之,效果甚佳。

【主治】 凡小儿急惊风,高热、痉厥、搐搦、烦躁不安、气急痰壅、腹胀便秘、苔黄腻、脉滑数者,均可用之。

【附记】 本方对小儿因高热而致惊搐,或由痰热,积滞而致发热,惊惕搐搦者,服1~2次后,即奏显效,值得推广应用。

5逐寒荡惊汤

【来源】 清·庄夔《福幼编》

【歌诀】 逐寒荡惊用炮姜,胡椒肉桂与丁香,

灶心黄土煎汤服,温开痰闭可回阳。

【组成】 胡椒(打)、炮姜、肉桂各3克,丁香10粒。

【用法】 用灶心黄土(伏龙肝)150克,煎汤代水煎药,频频饮服。

【功效】 破阴回阳,温开痰闭。

【方解】 慢惊风多因脾胃亏虚,阴寒内盛,阳气衰微而成。故方中用大辛大热之炮姜发表散寒,温中止呕,消痰下气;肉桂暖脾胃,除积冷,通血脉;丁香温中降逆,芳香化浊;胡椒温化寒痰,止呕止泻;伏龙肝温中和胃,降逆止呕。本方集中了辛热药物,有破阴回阳,温开痰闭之殊功,只要药证合拍,便能挽救垂危之证。

【主治】 慢惊风,症见面色青白、口鼻气冷、昏睡露晴、痰声漉漉、口噤不开、呕吐不纳、二便清稀、萎顿肢冷、奄奄一息;或角弓反张、手足瘛疭;或汗出如洗;或囟门下陷等虚寒危象毕露者。可用于慢惊风、婴幼儿慢性腹泻、营养不良而见四肢抽搐、或睡时露晴者,均可用本方急救之。

【加减】 若脾胃虚弱明显者,加人参、白术以健运中州;抽搐较严重者,加全蝎、蜈蚣以熄风止痉。

6钩藤饮

【来源】 明·王肯堂《证治准绳》

【歌诀】 钩藤饮中用犀角,全蝎人参与天麻,

再加一味生甘草,熄风镇惊热可清。

【组成】 钩藤15克,人参15克,犀角15克,全蝎0 6克,天麻0 6克,甘草 0 15克。

【用法】 上药共研细末。每次9克,水煎服,或改用饮片作汤剂水煎服,各药用量按常规剂量酌定。

【功效】 熄风镇惊,清热安神。

【方解】 热盛动风,故方用钩藤、天麻、全蝎清热平肝,熄风镇惊;配以犀角凉血清热;人参补气;甘草解毒,调和诸药。综观全方,凉血与熄风并投,扶正与祛邪兼施,共奏熄风镇惊,清热安神之功。

【主治】 小儿惊风、发热、四肢抽搐、两目上翻、舌红、脉弦数者。可用于小儿惊风、发热或受惊引起的痉厥、四肢抽搐等病症。

【加减】 如见头痛、咽红、脉浮数之风热证者,加银花、连翘、牛蒡子;壮热、无汗、苔薄黄、脉滑数之暑热证者,加香薷、大青叶、石菖蒲;灼热肢冷、神志昏迷、舌红绛之热陷营血证者,加羚羊角、川连、大生地,或与紫雪丹、安宫牛黄丸同用。

【附记】 凡精神萎软、面色白、四肢厥冷、时或抽搐之慢惊风症,不宜服用。

7急风汤

【来源】 张梦侬《临症会要》

【歌诀】 急风汤中用桑菊,银翘钩藤鲜石斛,

莲茹玄参龙胆草,竹叶苇根生石膏。

【组成】 冬桑叶、杭菊花、金银花、带心连翘、钩藤、玄参、淡竹叶、鲜石斛、竹茹、莲子芯各10克,龙胆草1 5克,生石膏粉15克,鲜苇根30克。另用牛黄清心丸(安宫牛黄丸更好)一粒。

【用法】 上药加水浓煎,代茶频饮。先用开水少许,兑入姜汁3滴,将丸化开,再兑开水适量,缓缓灌服。一岁以内小儿分3次服,一岁以上小儿分2次服。

【功效】 祛风清热,清滞化痰,镇惊安神;平肝熄风。

【方解】 《素问·至真要大论第七十四》云:“诸暴强直,皆属于风”,“诸热瞀瘛,皆属于火”。急惊风一证,虽病因繁多,但急不外木火内燔,内火相煽和热痰客于心胃为其根本。故制方当宗《内经》“风淫于内,治以辛凉,佐以苦,以甘缓之,以辛散之”之旨,故方用桑叶、菊花、钩藤气味甘寒,清透风热,平肝熄风;龙胆草气味苦寒,专解肝胆热毒;银花、连翘、竹叶、莲心气味辛甘苦寒,清心肺之热;配辛甘大寒之石膏等清肺胃燥热;更佐芦根、玄参、石斛以濡养胃阴滋水涵木,生津润燥。诸药相合,共奏祛风清热,平肝镇惊之功,令其热清而风熄,其病自愈。

【主治】 急惊风,症见小儿突然面红耳赤、目睛窜视、口眼 斜、肢体抽搐掣搦、痰梗喉中、气闭吐沫。此病病发急骤,故名急惊风。

【附记】 本方名为笔者拟加。先用推拿法急救,以开其闭。医者以左手扶住儿后脑,再以右拇指按在患儿天突穴上,突然用力一推,儿即应手咳呛一声,痰随咳动而气自转,其搐掣自平。

8慢惊汤

【来源】 张梦侬《临症会要》

【歌诀】 慢惊汤中用参芪,淮山炙草薏苡仁,

茯神竹姜大红枣,白芍白术桂陈皮。

【组成】 炙党参、炙黄芪、淮山药、炙甘草、云茯神、玉竹、白芍、白术各10克,陈皮6克,桂枝2克,薏苡仁15克,生姜3片,大红枣3个。

【用法】 每日1剂,水煎浓汁,分数次温服。

【功效】 缓肝理脾,温中扶阳。

【方解】 本病多由急惊风转化,致脾胃虚损,土衰木乘所致。其治当宗《内经》“衰者补之”,“劳者温之”之旨。故方用参芪甘温之品扶正(益气)补虚;山药、白术、玉竹、茯神、炙甘草益中气,补脾胃,使正气恢复证自缓解;更佐桂枝、白芍、生姜、大枣泻肝平木,调和营卫,缓痉通络。诸药相合,可使肝气条达,脾胃健运,木平土旺,病自获愈。

【主治】 慢惊风、症见搐掣较缓慢、时发时止、神气倦怠、不欲纳食、脉迟缓、面色淡黄、舌嫩苔白、大便稀溏。

【附记】 本方名为笔者拟加。验之临床多效。

9慢脾汤

【来源】 张梦侬《临症会要》

【歌诀】 慢脾汤中用参芪,附片炙草苡仁米,

白芍苓术首乌陈,再加木瓜炮干姜。

【组成】 米炒党参、炙黄芪、熟附片、炙甘草、炒白芍、制首乌、白茯苓、焦白术、广陈皮、木瓜各10克,薏苡仁15克,炮干姜3克。

【用法】 上药加水慢火浓煎两小时,少量频服,两日1剂。如服此方后,肢体转温、神气转好,则可连续再服二至三剂如前法。

【功效】 培元固本,益气回阳,补火生土,缓肝滋肾。

【方解】 急惊风属实,本病则属虚寒,多由慢惊风失治而成,治当益气温肾,柔肝熄。方以附子理中汤为主,内寓四逆汤、茯苓四逆汤之义。理中汤功专温补脾胃,是疗中焦虚寒的要方;加气味大辛大热之附片扶阳抑阴,补火生土;参、芪甘温益气;白芍、首乌、木瓜、苡仁柔肝缓急,养血熄风,健脾止泻;白芍合甘草名芍药甘草汤,有酸甘化阴缓解挛急之效,与附片同用能温经和营。小儿属纯阳之体,而用大辛大热者,因微阳欲绝,非此大温药物不足以回阳救逆;配以柔润之药,则刚柔相济,热不伤阴,润不碍邪,但应注意,中病即止,不可过剂。

【主治】 慢脾风,症见患儿表情冷淡神气疲乏、睡眼半开半合、似醒非醒、手时一摆、头时一摇、脚时一掷、手足指稍逆冷、脉沉细迟、苔白、时欲吐,不进食、便溏气腥。

【附记】 本方名为笔者拟加。多年应用,每获良效。

10牛黄抱龙丸

【来源】 明·《明医杂著》

【歌诀】 牛黄抱龙天竺黄,雄黄麝香胆星砂,

化痰开窍兼清热,痰热痉厥此方投。

【组成】 天竺黄30克,牛黄3克,雄黄3克,朱砂15克,麝香15克,陈胆星120克。

【用法】 上药共研细末,炼蜜为丸,每丸重1 5克。周岁以内每服半丸,1~2岁每服1丸,3岁以上小儿每服2丸,温开水送下。

【功效】 化痰开窍,清热安神。

【方解】 方用陈胆星、天竺黄、牛黄、雄黄清热化痰;配以麝香、朱砂开窍安神。合而用之,共奏化痰开窍、清热安神之功。

【主治】 小儿急惊风,症见手足抽搐、痰迷心窍、神昏口噤、谵言狂语、痰涎壅阻、喘促不安、身热气粗、舌红苔黄浊、脉弦滑数者。可用于小儿急惊风、手足抽搐、脑膜炎、流行性乙型脑炎、癫痫等病症。

【加减】 若见风热外袭之证明显的,可用薄荷煎汤化服本丸;身热烦躁明显的,可用灯心煎汤化服本丸;四肢抽搐明显的,可用钩藤煎汤化服本丸。

【附记】 脾胃虚寒之慢惊风,不宜应用本方。

11回春丹

【来源】 清·汪昂《汤头歌诀》(广州钱树田验方)

【歌诀】 回春星蔻枳竹陈,大半钩麻蝎僵沉,

檀木麝朱牛贝草,惊风痰热此方珍。

【组成】 川贝母、陈皮、木香、白豆蔻、枳壳、法半夏、沉香、天竹黄、僵蚕、全蝎、檀香各38克,牛黄、麝香各12克,胆南星60克,钩藤240克,大黄60克,天麻38克,甘草26克,朱砂适量。

【用法】 上药研细末,制成小丸,每丸重0 09克,周岁以下,每次1丸,1~2岁,每次2丸,每日服2~3次。

【功效】 清热化痰,开窍定惊。

【方解】 本方所治之急惊风,系痰热壅盛,内闭心窍而致。治宜清热化痰,开窍定惊。方中牛黄清心解毒,豁痰定惊,天竹黄、川贝母、胆南星清热化痰,麝香芳香开窍,上述相配,其清热、豁痰,开窍之力更强,为方中君药;钩藤、天麻、全蝎、僵蚕熄风镇痉;朱砂重镇安神、并助牛黄以清心定惊;更用大黄清热泻火、去积导滞;陈皮、法半夏和胃化痰;白豆蔻、枳壳、木香、沉香、檀香调理肠胃气机,使气畅痰消,痰热不致内生;甘草清热调药,以上均为臣佐部分。各药合用,共成清热化痰,开窍定惊之剂。

【主治】 小儿急惊,痰热蒙蔽。症见发热气喘、烦躁神昏、或反胃呕吐、夜啼吐乳、腹痛泄泻、或满口痰涎、喉间痰鸣等症。

【3】治流行性乙型脑炎妙方

1大定风珠

【来源】 清·吴鞠通《温病条辨》

【歌诀】 大定风珠鸡子黄,生地牡蛎龟鳖草,

麻仁阿胶芍麦味,育阴潜阳是妙方。

【组成】 生白芍18克,阿胶9克(烊化),生龟板12克(先煎),干地黄18克,麻仁6克,五味子6克,生牡蛎12克(先煎),麦冬(连芯)18克,炙甘草12克,生鳖甲12克(先煎),鸡子黄2枚(冲)。

【用法】 水煎服。每日1剂,水煎去渣,再入阿胶烊化,鸡子黄搅匀服。日分2次服。

【功效】 滋阴潜阳,养血熄风。

【方解】 本方证是因邪热久留,灼伤真伤,或因误下,重伤阴液所致。阴液受伤,不能荣筋而虚风内动,故手足瘛疭;气阴两伤,故神疲脉虚;真阴大亏,故舌绛苔少。此时邪气已去八、九,真阴仅存一、二。故方中用生地、白芍、阿胶、麦冬、五味子、鸡子黄、麻仁等滋阴润燥、养血柔肝之品,大队滋补,以救下元真阴;再以生牡蛎、生龟板、生鳖甲育阴填精,潜镇浮阳;鸡子黄滋养为用,又兼交通心肾水火之妙,使阴阳既济;甘草清热补中,合白芍为“芍药甘草汤”,有益阴荣筋,缓急止痉之功;麦冬、五味同用,有“生脉散”之意,能强心生脉。全方救阴潜阳,使水火相济,则无阴阳离决之意;木得水涵,则不生肝风内动之变。

【主治】 外感热病后期,或因误用攻下,以致虚风内动,出现手足心热、神倦痉厥、或四肢蠕动、舌绛苔少或光剥、脉虚无力、时时欲脱等症。或妇人产后阴血大亏,肝风内动之痉厥、郁冒等症。可用于流行性乙型脑炎、流行性脑脊髓膜炎、震颤性麻痹、伤寒等病症。

【加减】 若兼见气虚而喘者, 加人参; 自汗者, 加龙骨、 党参、 浮小麦; 心悸者, 加茯神、 党参、 浮小麦; 有痰者, 加天竺黄、 竹茹; 低热者, 加白薇、 地骨皮。

【附记】 ①本方为虚风内动之首方,用治多种杂病,如咯血、虚烦、惊恐、不寐等,收到较好效果。②乙型脑炎后遗失语症,加菖蒲,效佳。③壮火尚盛者,不得用定风珠。

2夺痰定惊散

【来源】 程宝书《新编汤头歌诀》(验方)

【歌诀】 奇痰定惊巴豆霜,犀黄雄黄天竺黄,

朱砂硼砂陈胆星,全蝎川贝好麝香。

【组成】 炙全蝎15克,巴豆霜0 25克,犀黄0 25克,硼砂1克,飞朱砂1 5克,飞雄黄1 2克,陈胆星3克,川贝1 5克,天竺黄1 5克,麝香0 15克(后入)。

【用法】 上药共研极细末,密贮。每服0 7克,幼儿0 4克,每日1~2次。一般鼻饲后3~4小时排出黑色而杂有黄白色黏液的大便,即痰消神苏。若未排便者,可续服1次。

【功效】 涤痰泄热,清心开闭。

【方解】 方中全蝎祛风定惊,涤痰开瘀解痉;巴豆霜扫膈上之痰涎,下胃肠之壅滞,开气道之闭塞;胆星祛风痰;川贝、天竺黄、硼砂清热痰;雄黄、朱砂解毒坠痰;犀黄镇惊解毒化痰;麝香开窍醒神。诸药合用,具有化痰开闭,通腑泄浊,熄风定惊之功。朱良春氏通过实践证实,该方“不仅可用于乙脑极期,且对肺炎、中毒性菌痢、百日咳脑病、脊髓灰质炎等痰浊交阻、痰鸣如嘶之症,亦有泄化浊痰,防止窒息之效。历年使用,屡获佳效”(《中医杂志》(1)1984年)。

【主治】 暑温、暑痉,症见邪毒炽盛、痰浊阻滞、清窍被蒙、高热神昏、喉间痰如拽锯,惊厥频作。可用于乙型脑炎极期。

3阿胶鸡子黄汤

【来源】 清·俞根初《通俗伤寒论》

【歌诀】 阿胶鸡黄是妙方,白芍钩藤石决襄,

生地炙草生牡蛎,再加茯神络石藤。

【组成】 阿胶(烊冲)6克,生白芍9克,石决明(杵)15克,钩藤6克,大生地12克,炙甘草1 8克,生牡蛎(杵)12克,络石藤9克,茯神12克,鸡子黄2枚(冲)。

【用法】 水煎服。每日1剂,分2次服。

【功效】 滋阴养血,柔肝熄风。

【方解】 方用阿胶、鸡子黄、生地滋阴血,熄内风;白芍、甘草酸甘化阴,柔肝熄风;佐以钩藤、石决明、生牡蛎平肝潜阳;茯神宁心安神;络石藤祛风通络。诸药合用,共奏滋阴养血,柔肝熄风之功。

【主治】 邪热久留、灼伤阴血,症见筋脉拘急、舌绛苔少、脉细者。可用于流行性乙型脑炎、流行性脑脊髓膜炎等病后期引起的肢体抽搐、手足活动不能自如等。

【加减】 如见筋脉拘急、肢体抽搐等动风证者,可加生龟板、生鳖甲、生龙骨。

【附记】 凡阳热亢盛,热极动风引起的手足抽搐,不宜使用本方。

4二鳖山甲汤

【来源】 张梦侬《临症会要》

【歌诀】 二鳖山甲用桃仁,银柴僵蚕带心翘,

石菖蒲根茹青蒿,另加一味炼雄丹。

【组成】 土鳖虫3个,制鳖甲15克,土炒穿山甲、桃仁泥、银柴胡、白僵蚕、带心连翘、鲜石菖蒲根、青蒿、竹茹各10克。另用炼雄丹10克(分作10包)。

【用法】 上药共研粗末,加水用急水煎三沸,代茶频频灌服。

炼雄丹(净芒硝180克,水飞明雄黄30克。将上药入铜勺内,微火熔化,用柳根不住手搅匀如水,离火,俟冷定,研细,瓷瓶收贮)。每取1克。先取陈雨水十碗,只用一碗煮通草、木通各10克,再兑入九碗陈雨水中,另磨犀角10克,取汁兑入药水中,每药水一碗加炼雄丹1克搅匀,继续与服,日以继夜,能在三天服完为好。(注:现在真犀角甚少,价亦昂贵,拙见可用升麻10克,代替之)。

【功效】 通络逐瘀,破滞行气,泄热清神。

【方解】 本病以昏睡不醒为特征。陈平伯曰:“昏愦不知人,不语如尸厥,脉数者,此热邪内蕴,走窜心包络。”薛生白亦云:“湿热证,七、八日,口不渴,声不出,与饮食亦不却,默默不语,神识昏迷,进辛香惊泄,芳香逐秽,俱不效。此邪入厥阴。”方用能去五脏积热咸寒纯阴之芒硝,与能杀恶邪百蛊毒辛温纯阳之雄黄二味,火上熔化,俟冷研细,以陈雨水化服;更用异类灵物之鳖甲入厥阴经,引以银柴胡、土鳖虫入血分,引以桃仁、穿山甲入络脉,引以僵蚕为剂;更加连翘、石菖蒲、青蒿、竹茹,使深入厥阴之邪,由里达表而散。

【主治】 流行性乙型脑炎,症见初起头痛、眩晕作呕、发热、精神疲乏、继则嗜睡、日夜不醒。轻证在唤醒时,神识语言饮食清楚,但移时仍入睡乡;较重证在唤醒时,神识似尚清楚,问之能答,与之饮食亦不却,但食物含在口内未吞咽时,又已熟睡;更重证则出现高烧,昏迷抽搐等症,如此有经过数日或数周得到自愈者,有病后遗留多种后遗症者。

【附记】 本方名为笔者拟加。多年应用,效果甚佳。

【1】治麻疹妙方【2】治难产妙方【3】治妊娠子嗽、子烦、转胞妙方

【1】治麻疹妙方

1竹叶柳蒡汤

【来源】 明·缪希雍《先醒斋医学广笔记》

【歌诀】 竹叶柳蒡汤蝉衣,荆芥干葛薄荷随,

知母玄参生甘草,养阴生津麦门冬。

【组成】 西河柳5克,荆芥3克,干葛1 5克,蝉衣3克,薄荷3克,炒牛蒡子10克,知母3克,玄参6克,甘草3克,麦冬9克,淡竹叶30克。

【用法】 水煎服。每日1剂,日服2~3次。

【功效】 透疹解毒,清泄肺胃。

【方解】 肺胃郁热,痧疹不透。方用西河柳、葛根、荆芥、蝉衣、薄荷解肌透疹;配以竹叶、知母、玄参、麦冬清泄肺胃,养阴生津;牛蒡子宣肺透表,化痰止咳;甘草解毒,并调和诸药。综观全方,使透疹不致过于发散,汗出而无伤津之虞,共奏透疹解毒,清泄肺胃,养阴生津之功。

【主治】 痧疹透发不出、烦热躁乱、咽喉肿痛者。可用于麻疹、风疹、荨麻疹以及皮炎、皮肤瘙痒症等病症。

【加减】 原书注云:“热甚,加石膏15克,冬米1摄”,旨在清阳明之热且和胃气。如咽痛甚者,加银花、连翘;热甚伤津者,加沙参、生地;气虚者,加西洋参;喘嗽剧烈者,加杏仁、前胡等。

2宣毒发表汤

【来源】 清·吴谦《医宗金鉴》

【歌诀】 宣毒发表用升麻,荆防葛根桔前胡,

枳薄木通淡竹叶,翘蒡芫荽生甘草。

【组成】 升麻、葛根、前胡、桔梗、枳壳、荆芥、防风、薄荷、木通、连翘、淡竹叶、牛蒡子、生甘草、芫荽。(剂量可随证酌定)。

【用法】 水煎服。每日1剂,日服2次。

【功效】 疏风解表,清热透疹。

【方解】 方用升麻、葛根、芫荽透发麻疹;助以荆芥、防风、薄荷疏风解表;更佐以木通、淡竹叶清热利水,以泄邪热;桔梗、前胡、牛蒡子、甘草宣肺化痰;连翘清热;枳壳理气。诸药合用,共奏疏风解表,清热透疹之功。

【主治】 麻疹初起、恶寒发热、疹点隐而不发、烦闷躁乱、小便短涩或黄赤、苔薄白、脉浮数者。可用于麻疹、水痘以及上呼吸道感染等病症。

【加减】 原书【加减】法: “感寒, 加麻黄, 夏月勿用; 食滞, 加南山楂; 内热, 加黄芩。”

【附记】 凡麻疹已透,身热已退以及气短亏虚者,不宜服用。

3宣肺透疹汤

【来源】 《治验百病良方》(王东方)

【歌诀】 宣肺透疹用连翘,葛根紫草配牛蒡,

银花甘草荆芥穗,桔梗蝉蜕淡豆豉。

【组成】 连翘、牛蒡子、紫草、葛根、桔梗、银花、甘草、淡豆豉各3克,蝉蜕12克,荆芥5克。

【用法】 水煎服。每日1剂。此为1~3岁剂量,4~6岁适当加量,7~12岁加倍。服至疹收热退为止。

【功效】 宣肺透疹,清热解毒。

【方解】 麻疹重在透达,故出疹之顺逆至关重要,应以迅速透达为首务。故方用葛根、蝉蜕、荆芥、淡豆豉、桔梗、牛蒡子疏风宣肺透疹;连翘、银花、紫草、甘草清热解毒,且紫草善清血分之热邪。综观全方,集宣肺透疹与清热解毒于一体,用于疹出不畅者疗效显著。

【主治】 麻疹初期,麻疹将出隐现于肌肤之间,发而不透或出而即没者。

【附记】 有严重并发症者忌用。

4解毒透疹汤

【来源】 《治验百病良方》(舒忠民方)

【歌诀】 解毒透疹用蝉蜕,银花连翘桑叶施,

再加一味牛蒡子,麻疹可透效堪夸。

【组成】 银花10克,连翘10克,牛蒡子6克,蝉蜕6克,桑叶5克。

【用法】 水煎服。每日1剂,日服2~3次。

【功效】 清热解毒,疏风透疹。

【方解】 麻疹以透为贵。故方用蝉蜕、桑叶疏风透疹、牛蒡子宣肺化痰,调畅气机;配以银花、连翘清热解毒,且有透热之功,助疹透发。合而用之,共奏清热解毒,疏风透疹之功。

【主治】 麻疹。

【加减】 若热毒甚或疹点隐晦, 加紫草、 丹皮; 面红目赤, 加菊花; 口渴无汗, 加葛根; 表证明显者, 加荆芥; 咳嗽甚, 加鱼腥草、 川贝母或重用桑叶; 喘促痰多, 加生石膏、 麻黄、 杏仁; 高热或有惊风, 谵语配用至宝丹或安宫牛黄丸。

【附记】 麻疹初中期阶段,只要是顺证者,必有发热,咳嗽,泄泻。此3症缺一都不是佳象。若3症均见,不必过早用退热、止咳、止泻的药物,以避免有闭门留蔻之弊。

麻疹病人应避风,又要保持空气畅通;保持安静环境,切勿惊忧患儿。应禁食油腻、鱼腥及辛辣之品,少食生冷。对素体虚弱的患儿,反嘱食适量的鸡蛋,瘦肉等,以扶助正气,驱邪外出。

【2】治难产妙方

1保产无忧方

【来源】 清·傅山《傅青主女科》

【歌诀】 保产无忧归芎芍,黄芪川朴生甘草,

贝母羌活菟丝子,蕲艾荆芥姜枳壳。

【组成】 制川朴2克,蕲艾(醋炒)2克,当归(酒炒)4 5克,川芎(炒)4 5克,生黄芪2 4克,荆芥2 4克,川贝母(去心研冲)3克,菟丝子(酒炖)3克,羌活1 5克,甘草1 5克,枳壳(炒)2克,白芍(酒炒)6克,生姜3片。

【用法】 水煎服。每日1剂,日服2次。

【功效】 安胎保产,顺气催产。

【方解】 本方为安胎妙剂,制方实寓深意。方中当归、川芎、白芍养血活血;黄芪补气举胎;羌活、荆芥升举胎元;艾炭暖宫;川贝利肺气;菟丝子益肾固胎;厚朴宽胸理气;枳壳利气安胎。妇人妊娠六、七月服之,能使胎气安和;临产不下者,服后可以催生。

【主治】 胎动不安、势欲小产以及临盆难艰、横生倒产、儿死腹中者。可用于先兆流产、习惯性流产、胎位异常、难产、胎死腹中、妊娠小便不通等病症。

【附记】 本方对绝大多数无大虚大实证的孕产妇皆可应用,而阴阳气血偏颇严重者,则需辨证【加减】或更方。

2达生饮

【来源】 元·朱丹溪《丹溪心法》

【歌诀】 达生紫苏大腹皮,参术甘陈归芍随,

再加葱叶黄杨脑,孕妇临盆先服之。

【组成】 紫苏叶3克,人参3克,白术(土炒)3克,陈皮3克,当归3克,芍药(酒炒)3克,大腹皮9克,炙甘草6克,青葱叶5茎,黄杨脑(即黄杨树枝的梢子)7个。

【用法】 水煎服。每日1剂,日服2次。

【功效】 补气养血,顺气助产。

【方解】 方中人参、白术、甘草补气健脾;当归、芍药补血养阴;紫苏叶、大腹皮、陈皮、葱叶疏利气机壅滞;黄杨木能助顺产。所以临产前预先服用本方,可使生产顺利,故方名“达生饮”。

【主治】 孕妇临产之时,由于气血虚弱,营卫滞涩,而生产不顺之证。

3脱花煎

【来源】 明·张介宾《景岳全书》

【歌诀】 脱花煎中用当归,肉桂川芎与牛膝,

再入红花车前子,活血行滞能催生。

【组成】 当归20克,肉桂3克,川芎6克,牛膝6克,车前子6克,红花3克。

【用法】 水煎服。每日1剂,日服2次。

【功效】 活血行滞,催生下胎。

【方解】 方用当归、红花、川芎活血祛瘀;肉桂、车前子温阳利水;牛膝引血下行。合而用之,共奏活血行滞,催生下胎之功。

【主治】 久产不下、胎死腹中、伴出血、舌紫黯、脉沉涩者。可用于难产、死胎不下、胎盘残留、慢性盆腔炎等病症。

【加减】 若见久产不下伴气郁,加枳壳、大腹皮、白芷以行气活血;胎死腹中,还可加急性子;气虚,加党参、黄芪;盆腔炎,加红藤、虎杖。

【3】治妊娠子嗽、子烦、转胞妙方

1紫菀汤

【来源】 宋·陈自明《校注妇人良方》

【歌诀】 紫菀汤方治子嗽,天冬桔梗淡竹茹,

桑杏蜂蜜炙甘草,孕妇咳逆此方投。

【组成】 紫菀6克,天冬6克,桔梗1 5克,炙甘草3克,桑白皮3天,杏仁3克,竹茹1 5克。

【用法】 水煎去渣,加蜂蜜半匙,再煎温服。每日1剂,2次分服。

【功效】 清火润肺,下气止嗽。

【方解】 方中紫菀、桑白皮、杏仁宣肺止咳;天冬、竹茹清火除烦;桔梗化痰止咳;白蜜润肺,甘草和中。诸药协同,清火润肺,肺中清宁,嗽症自消。

【主治】 子嗽,症见咳逆上气、久而不已、口渴心烦。

【附记】 本方还可用于常人因肺热津伤失于清降而产生的咳嗽喘逆,效果亦佳。

2竹叶汤

【来源】 明·王肯堂《证治准绳》

【歌诀】 竹叶汤能治子烦,参苓麦芩共水煎,

有痰竹沥加少许,胆怯烦闷症自减。

【组成】 人参1 5克,麦冬4 5克,茯苓3克,黄芩3克,淡竹叶10片。

【用法】 水煎服。每日1剂,日服2次。

【功效】 清热生津,止渴除烦。

【方解】 方中竹叶清心除烦,黄芩泻火安胎,茯苓宁心安神,麦冬生津止渴,人参补气扶正。合而用之,共奏清热生津,止渴除烦之功。子烦因心胆火旺所致者,宜用此方。

【主治】 妊娠五六个月心惊胆怯、虚烦而渴的子烦症。

【加减】 夹痰者,可加竹沥少许。

【附记】 若因痰热停蓄而致烦躁者,断非本方所宜。

3参术饮

【来源】 元·朱丹溪《丹溪心法》

【歌诀】 妊娠转胞参术饮,芎芍当归熟地黄,

炙草陈皮兼半夏,气升胎举自如常。

【组成】 人参3克,白术(土炒)6克,甘草2克,当归9克,熟地黄9克,川芎5克,陈皮3克,姜半夏6克,白芍9克,加生姜3片。

【用法】 水煎服。每日1剂,日服2次。

【功效】 补气养血,健脾祛湿。

【方解】 妊娠转胞,是由于孕妇气血不足,痰饮壅滞,以致胎位压迫胞室(即膀胱),造成脐下急痛,小便不利。方中用四物汤养血安胎;人参、白术、甘草补中益气;半夏、陈皮健脾化痰。于是气顺胎举,胞室不受压迫,小便自然如常。

【主治】 妊娠转胞,症见脐下急痛、小便不通。

 【1】治宫颈炎妙方【2】治更年期综合征妙方【3】宫外孕妙方

【1】治宫颈炎妙方

1侧柏樗皮丸

【来源】 明·李《医学入门》

【歌诀】 侧柏樗皮用黄连,香附白术黄柏投,

再入白芷白芍药,清热燥湿止带神。

【组成】 樗皮60克,侧柏叶15克,黄连15克,香附30克,白术30克,白芍药30克,白芷9克。

【用法】 上药共研细末,粥糊为丸。每服9克,日服2次,米汤送服。或用饮片作汤剂水煎服,各药用量按常规剂量酌减。

【功效】 清热燥湿止带。

【方解】 方用樗皮、侧柏叶清热除湿,收敛止带;配以黄柏、黄连清热泻火;白术健脾燥湿;香附理气;白芍养阴柔肝;白芷祛风胜湿。合而用之,共奏清热燥湿,收敛止带之功。

【主治】 白带过多、质黏气秽、苔黄、脉濡数者。可用于慢性宫颈炎、慢性阴道炎等病症。

【加减】 若见白带色黄、阴痒、小便短赤湿热证者,本方改汤剂,加茵陈、栀子、猪芩、茯苓;兼头晕、烦躁易怒等肝火上炎证,加龙胆草、黄芩、木通、车前子。

【附记】 凡白带清冷、质稀薄、小腹冷感、小便清长、舌淡、脉沉迟之肾阳虚证,带下赤白、质黏、舌红、脉细数之肾阴虚证,均不宜应用本方。

2愈带丸

【来源】 元·朱丹溪《丹溪心法》(原名“樗树根丸”)

【歌诀】 愈带丸中椿根皮,白芍黄柏良姜入,

清热利湿止带下,黄白赤带病可痊。

【组成】 椿根皮45克,白芍6克,良姜炭9克,黄柏6克。

【用法】 上药共研细末,面糊为丸。每服9克,日服2次,温开水送服。或作汤剂,水煎服,各药用量按常规剂量。

【功效】 清湿热,止带下。

【方解】 方用椿根皮清化湿热,固涩止带;配以黄柏清热利湿;白芍养阴缓急;并以辛热散寒止痛的良姜炭为反佐。合而用之,共奏清湿热,止带下之功。

【主治】 黄白赤带下、淋漓不断、质稠秽味、舌红苔黄、脉弦数者。可用于宫颈炎、阴道炎等病症。

【加减】 如见胸胁胀满、口苦咽干等肝经火热证,加龙胆草、山栀、黄芩、木通;带下赤色者,加生地、阿胶、丹皮、牛膝;带下色黄绿黏稠、小溲短赤之湿毒下注者,加土茯苓、苦参、泽泻、车前子。

【附记】 凡由脾气虚弱或肾气不足所引起的白带过多者,均不宜应用本方。

【2】治更年期综合征妙方

1二丹丸

【来源】 金·刘完素《素问病机气宜保命集》

【歌诀】 二丹丸中熟地黄,丹参朱砂天麦冬,

远志人参石菖蒲,再入茯神生甘草。

【组成】 丹参45克,熟地黄45克,天门冬45克,朱砂(为衣)6克,远志15克,人参15克,菖蒲15克,茯神30克,麦门冬30克,甘草30克。

【用法】 上药共研细末,炼蜜为丸,如梧桐子大,朱砂为衣。每服6~9克,空腹时服,日服2次,温开水送下。

【功效】 益气养阴,安神定志。

【方解】 本方由三才丸合定志丸加味而成。主要用于气阴不足,致心怯善恐,虚劳健忘之证。方用人参、熟地、天门冬、麦门冬益气养阴;配以丹参、远志、菖蒲、茯神、朱砂安神定志;甘草调和诸药。诸药合用,共奏益气养阴,安神定志之功。

【主治】 健忘失眠、心悸怔忡、舌红、苔薄白、脉虚数者。可用于更年期综合征、神经衰弱等病症。

2甘麦大枣合剂

【来源】 杜怀棠《中国当代名医验方大全》(丁蔚然方)

【歌诀】 甘麦大枣合剂好,菖蒲远志夏枯草,

丹皮龙齿茺蔚子,蒺藜白芍医脏躁。

【组成】 夏枯草、白芍、菖蒲、远志、丹皮、茺蔚子、白蒺藜各10克,浮小麦30克,甘草3克,大枣5枚,龙齿15克。

【用法】 先将上药用清水浸泡30分钟,再煎煮30分钟,每剂煎2次,将2次煎出的药液混合。每日1剂,早晚各服1次。

【功效】 养心安神,平肝潜阳。

【方解】 更年期综合征即为阴血亏损,五脏失养所出现的脏躁证。故方用甘麦大枣汤调养心神;加菖蒲、远志、白蒺藜、茺蔚子、龙齿安神定志;白芍、夏枯草、丹皮平肝潜阳。合而用之,可收到预期的效果。

【主治】 更年期综合征,症见绝经前后,头晕、心烦、失眠、口干、烘热汗出、腰痛、便秘、血压波动、舌红苔少、脉细数或细弦等。

【加减】 若阴虚较重,可加生地、玄参、麦冬;心悸失眠甚者,加枣仁、柏子仁。

3妙香散

【来源】 宋·陈师文《太平惠民和剂局方》

【歌诀】 妙香散中用麝香,山药茯苓煨木香,

茯神黄芪炒远志,人参甘桔另研砂。

【组成】 麝香(另研)3克,煨木香75克,山药(姜汁炒)30克,茯苓30克,茯神30克,黄芪30克,远志(炒)30克,人参15克,桔梗15克,炙甘草15克,朱砂(另研)9克。

【用法】 上药共研细末。每服6克,温酒调下。日服2次。

【功效】 益气宁心,安神镇惊。

【方解】 方用人参、黄芪补气;远志、茯神、朱砂安神镇惊;山药、茯苓健脾宁心;木香、桔梗宣肺理气,调畅气机;麝香开窍醒神。综观全方,用药标本兼顾,安神与醒神并投,共奏益气宁心,安神镇惊之功。

【主治】 心气不足、惊悸不安、虚烦少寐、喜怒无常、夜多盗汗、饮食无味、头目昏眩、舌红苔薄白、脉细数者。可用于更年期综合征、胃神经官能症以及淋证等病症。

【附记】 孕妇忌服。

【3】宫外孕妙方

1宫外孕方

【来源】 《方剂学》

【歌诀】 宫外孕方赤芍桃,更入丹参乳没熬,

活血祛瘀消肿块,异位妊娠治效高。

【组成】 丹参15克,赤芍9克,桃仁9克,乳香6克,没药6克。

【用法】 水煎服。每日1剂,日服2次。

【功效】 活血化瘀,消癥止痛。

【方解】 方用丹参、赤芍、桃仁活血祛瘀,配以乳香,没药祛瘀止痛。合而用之,共奏活血化瘀,消癥止痛之功。

【主治】 宫外孕破裂,突发性剧烈腹痛,并见月经过多、漏下不畅、血色暗红、舌紫暗、脉涩等。可用于宫外孕、卵巢肿块、子宫肌瘤以及痛经、闭经、子宫内膜异位症、附件炎、功能失调性子宫出血、盆腔炎等病症。

【加减】 如见气滞者,加香附、郁金、青皮、陈皮、川芎、延胡索;寒凝者,加桂枝、肉桂、干姜;热灼者,加黄芩、黄连、丹皮、败酱草;痰阻者,加苍术、半夏、南星、象贝;体虚者,加党参、黄芪、当归、熟地;癥瘕积块者,加夏枯草、石见穿、刘寄奴、三棱、莪术、牡蛎;疼痛剧烈者,加玄胡索、细辛、全蝎、蜈蚣等。

【附记】 ①孕妇忌用;体弱,出血过多者慎用。②方中乳没改为各9克,加三棱、莪术各6克,即为Ⅱ号方,适用于宫外孕包块型。又用于盆腔炎性包块,输卵管积水、积脓,亦获得良好效果。

2下瘀血汤

【来源】 汉·张仲景《金匮要略》

【歌诀】 下瘀血汤用大黄,更入桃仁与虫,

炼蜜为丸酒煎服,破血下瘀力专宏。

【组成】 大黄90克,桃仁20克,虫(炒,去足)20枚。

【用法】 上药研为细末,炼蜜和为4丸。用酒200毫升煎1丸,取150毫升,顿服。也可用饮片作汤剂水煎服,各药用量,按比例酌减。

【功效】 祛瘀活血,泻下通经。

【方解】 方用桃仁、虫活血破瘀;配以大黄行瘀通便。药仅3味,力专效宏。

【主治】 产妇瘀滞腹痛,或瘀血阻滞所致诸症者。可用于宫外孕、痛经、胎盘残留、输卵管炎、子宫内膜增生、肝硬化以及感染性精神病等病症。

【加减】 若见气虚,加党参、黄芪;血虚,加当归、阿胶;夹热,加山栀、丹皮;气滞,加枳实、青皮、香附;腹痛且有包块,加乳香、没药;腰酸,加川续断,桑寄生。

【附记】 本方破血下瘀之力颇峻猛,须慎用;且应中病即止,不可攻伐太过。孕妇忌用。

【1】治经前期紧张综合征妙方【2】治习惯性流产妙方【3】治先兆流产妙方

【1】治经前期紧张综合征妙方

1知柏四物汤

【来源】 明·《症因脉治》

【歌诀】 知柏四物用生地,当归川芎共白芍,

阴虚火旺月经病,滋阴降火兼调经。

【组成】 生地15克,当归9克,川芎6克,白芍9克,知母9克,黄柏9克。

【用法】 水煎服。每日1剂,日服2次。

【功效】 滋阴降火,调经和血。

【方解】 方用四物汤和血养血以调经;配以知母、黄柏养阴清热以降火,共达滋阴降火,调经和血之效。

【主治】 阴虚火旺、月经先期量多、舌红苔黄脉数。可用于月经先期、功能失调性子宫出血、经前期综合征,以及原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血尿等病症。

【加减】 若见血热者,加荆芥、黄芩、黄连、山栀;血瘀者,加蒲黄、大黄、丹皮、丹参;出血量多者,加旱莲草、地榆、藕节;阴虚者,加天冬、麦冬、阿胶。

【附记】 血寒者忌用;月经后期量少痛经者,慎用。

2四制香附丸

【来源】 明·张介宾《景岳全书》

【歌诀】 四制香附熟地黄,当归白芍川芎襄,

陈皮白术生甘草,再配黄柏泽艾叶。

【组成】 香附500克,熟地120克,白芍120克,当归120克,川芎120克,陈皮90克,白术90克,甘草30克,黄柏30克,泽艾叶90克。

【用法】 上药共研细末,以酒糊丸。每服6克,日服2~3次。或用饮片作汤剂水煎服,各药用量按常规剂量酌减。

【功效】 养血行瘀,顺气调经。

【方解】 方用四物汤养血,活血,行瘀;配以香附、陈皮舒肝理气;白术健脾;黄柏清热燥湿坚阴;艾叶暖宫调经;甘草调和诸药。合而用之,养血与理气并重,寓补于泻之中,共奏养血行瘀,顺气调经之功。

【主治】 气血阻滞、月经不调、腹胀腹痛、乳房作胀结块、或胁肋胀痛、舌暗、脉弦。可用于月经不调、痛经、经前期紧张综合征、乳房胀痛、乳腺增生病以及慢性肝炎、肝硬化所致的胁痛等病症。

【加减】 若见胁腹胀痛显著者,加青皮、郁金、柴胡、枳实;瘀血明显者,加三棱、莪术、丹参、三七;癥块坚硬者,加鸡内金、象贝母、牡蛎、穿山甲、人参鳖甲煎丸;热证明显者,加黄芩、黄连、红藤、败酱草、白花蛇舌草;寒证明显者,加桂枝、干姜;气血虚者,加党参、黄芪、山药;疼痛剧烈者,加乳香、没药、失笑散。

【2】治习惯性流产妙方

1保胎丸

【来源】 杜怀棠《中国当代名医验方大全》(张灿岬方)

【歌诀】 保胎丸中用杜仲,续断山药合为功,

补肾健脾滋化源,药物虽简疗效宏。

【组成】 杜仲 (糯米煎汤浸透炒去丝) 240克,续断 (酒浸焙干) 60克,山药180克。

【用法】 方中杜仲、续断共研细末,另以山药末作糊,调药末为丸如梧桐子大。亦可将3味药共为散剂。每日空腹服6克,米汤送服。

【功效】 补肾保胎。

【方解】 本方在《本草纲目》杜仲下收载,云出《杨氏简便方》,无方名。《达生篇》名保胎丸,谢观《中国医学大辞典》名保孕丸,云出《千金》,但查今《千金方·妇人方》中无。诸书药味虽同,但剂量不一,今所列以《本草纲目》为准。本方主要用于肾气不足、胎元不固之频惯堕胎证。方中杜仲、续断有壮肾固胎作用;山药补脾以资化源,共达补肾保胎之【功效】。

【主治】 频惯堕胎。可用于习惯性流产。

【加减】 若染淋毒,湿热内蕴,可加金银花、土茯苓等清热解毒药。

2新定所以载丸

【来源】 清·《妇科要旨》

【歌诀】 所以载丸滑胎用,人参白术桑寄生,

大枣杜仲白茯苓,胎气不安服之宁。

【组成】 白术500克,人参250克,桑寄生180克,茯苓180克,川杜仲240克。

【用法】 上药共为细末,以大枣500克,擘开用水熬汁为丸,每丸9克重。每服1丸,米汤冲服,日服2~3次。流产前一个月服药,连服三月。

【功效】 益气健脾,补肾固胎。

【方解】 本方适应证是指脾虚肾弱,化源不足,而致胎失所养者。故方中用白术健脾,脾健而能载胎;茯苓、人参益气补中,气足脾运,则余脏受荫;桑寄生、杜仲滋补肝肾,益精安胎。本方补脾胃,强肝肾,以增强载胎之功能,自无滑胎之患矣。

【主治】 胎气不安不长, 妇人半产, 或三月、 或五月按期而堕者。可用于习惯性流产。

3补肾固胎散

【来源】 《刘奉五妇科经验》(刘奉五方)

【歌诀】 补肾固胎桑寄生,川断阿胶菟丝子,

椿根白皮共同研,习惯流产属肾虚。

【组成】 桑寄生45克,川续断45克,阿胶块45克,菟丝子45克,椿根白皮15克。

【用法】 上药共研细末。每服9克,每月逢1、2、3日,11、12、13日,21、22、23日各服1次。

【功效】 补肾安胎。

【方解】 习惯性流产多属肾虚, 肾虚则冲任不固, 冲为血海, 任主胞胎, 肾虚则失所养, 不能系胎而致流产。主要表现为妊娠期间腰部酸胀、小腹下坠、甚或有阴道下血、头晕耳鸣、两腿酸软、或有数次滑胎史、舌淡、苔白滑、尺脉沉弱。鉴于这种流产, 尤其是阴道下血后发展较快者, 使用寿胎丸治疗虽然效果不错, 但仍有进一步提高药效, 增强保胎作用的必要。从剂型上, 将丸剂改为散剂, 使药量、药力增加(每服9克, 实际剂量较丸剂为大), 疗效也会相应提高;从药物【组成】上, 在原方基础上加椿根白皮、阿胶, 加强凉血止血作用;最主要的是改变了服用的方法, 上述服法, 实际上是每10天中服药3天, 这是因为妊娠多胎热, 而习惯性流产又是因为肾虚不能系胎所致。在治则上, 胎热宜清, 肾虚宜补。但是, 过于清热则伤正气, 过于补虚则助胎热, 实属矛盾。如果处理不当, 顾此失彼, 反而弄巧成拙。同时, 习惯性流产的主要矛盾是肾虚而不是胎热, 所以方中桑寄生、川续断滋补肝肾,益肾安胎;阿胶块凉血固涩而止血,又能养血而安胎;菟丝子辛甘平微温,既补肾阳又能益肾阴,温而不燥,补而不滞,上述四药均为补益之剂;另加椿根白皮是取其性寒能凉血固涩止血之效,出血时可以止血,未出血时可以预防出血。从药量上分析,补益剂每味药均为一两半共计六两,而清热固涩剂仅有五钱,突出了补肾的主要作用以治其本,稍佐清热固涩之剂以治其标,治本为主,治标为辅。改变服用的方法,为的是吃吃停停,不会因为过于补益而增加胎热。这样,既突出了补肾的特点,稍佐以清热固涩之品,又在药量上加以限制,完全解决了补清之间的矛盾,不但提高了疗效,而且节约药源。

【主治】 习惯性流产(证属肾虚者)。

4安胎汤

【来源】 张梦侬《临症会要》

【歌诀】 安胎汤中生黄芪,芩术续断芍归身,

菟丝阿胶明玉竹,芎甘杜仲桑寄生。

【组成】 生黄芪10克,炒黄芩10克,炒续断10克,当归身10克,白术10克,白芍10克,甘草10克,桑寄生15克,菟丝子15克,阿胶珠15克,明玉竹15克,杜仲15克,川芎5克。

【用法】 水煎服。每日1剂,分3次服。

【功效】 养血安胎。

【方解】 《类证治裁·胎前诸疾·胎坠》中载:“胎动不安,势必下坠,多由妊母衰病,或触损颠仆所致。……须早服养气血,护胎元之剂。”本方由寿胎丸合安胎饮【加减】而成。方中黄芪、白术、玉竹、炙甘草健脾益气载胎;续断、菟丝子、桑寄生、杜仲补肾填精固胎;当归身、阿胶、白芍、黄芩养血止血,清热安胎;佐川芎少许,使补中有行,散瘀血而止痛。合而用之,共奏益气,养血,安胎之效。

【主治】 妊娠胎动见红、腰骶酸胀、腹中作痛。

【附记】 本方名为笔者拟加。验之临床,效果甚佳。

【3】治先兆流产妙方

1泰山磐石饮

【来源】 明·张介宾《景岳全书》

【歌诀】 泰山磐石参黄芪,当归白芍熟地黄,

续断芩术正川芎,砂仁糯米炙甘草。

【组成】 人参10克,黄芪15克,当归8克,续断8克,黄芩6克,白术10克,川芎3克,白芍6克,熟地黄10克,砂仁3克,炙甘草5克,糯米5克。

【用法】 水煎服。每日1剂,煎3次,早、中、晚空腹各服1次。

【功效】 益气健脾,养血安胎。

【方解】 方用人参、黄芪、白术益气健脾;配以当归、熟地、白芍、川芎养血安胎;续断补肾固胎;黄芩清热安胎;砂仁、炙草、糯米理气和胃。诸药合用,共奏益气健脾,养血安胎之功。

【主治】 妇女妊娠、气血两虚、胎动不安、或屡有流产、面色淡白、倦怠少食、舌质淡、脉滑无力或沉弱。可用于先兆流产、习惯性流产以及妊娠恶阻、血小板减少性紫癜、腰肌劳损等病症。

【加减】 若见血热,可加重黄芩剂量,并加生地、白茅根;肝肾阴虚,加黄精、女贞子;寒凝胞宫,加炮姜、附子等。

【附记】 习惯性流产者,宜从妊娠起,每周服1~2剂,连服3~4个月。

2寿胎丸

【来源】 近代·张锡纯《医学衷中参西录》

【歌诀】 补肾养血寿胎丸,善治习惯性流产,

水化阿胶后三味,菟丝寄生川续断。

【组成】 菟丝子125克,桑寄生60克,川续断60克,真阿胶60克。

【用法】 先将前3味药共研细末,过100目筛,水化阿胶和丸。每次服6克,日服2次,温开水送下。

【功效】 补肾,养血,安胎。

【方解】 方中菟丝子补肾益精,安胎;桑寄生滋补肝肾,养血安胎;川续断补肝脏,调血脉,止胎漏;真阿胶补血止血,养阴安胎。应用本方治疗滑胎,效果颇佳。张锡纯云:“保胎所用之药,当注重于胎,以变化胎之性情气质,使其善吸其母之气化以自养、自无流产之虞。……或流产、或不流产、不尽关于妊妇身体之强弱、实兼视所受之胎吸取其母之气化否也。由斯而论,愚于千百味药中,得一最善治流产之药,乃菟丝子是也。”

【主治】 妊娠期腰酸腿软、小腹下坠、头晕耳鸣、或阴道流血、势欲小产。可用于先兆流产、习惯性流产等病症。

【加减】 先兆流产,加太子参、白芍各15克,山药10克,焦白术9克,炙甘草3克于汤剂中即可。丸剂:气虚者,加人参100克;大气下陷者,加生黄芪150克;食少者,加炒白术100克;凉者,加炒补骨脂100克;热者,加生地100克。

【附记】 据报道:此方具有较强的补肾作用,用治妇科诸疾之因于肾虚者,如闭经、带下、滑胎、胎位不正、产后腰痛等,辄获良效。

验之临床,本方对胎已动,甚至见红者,亦有较好安胎效果。

3当归散

【来源】 汉·张仲景《金匮要略》

【歌诀】 当归散益妇人妊,术芍芎归及于芩,

安胎养血宜常服,产后胎前【功效】深。

【组成】 当归500克,黄芩500克,芍药500克,川芎500克,白术250克。

【用法】 上药共研细末。每服1 5克,日服2次,酒或温开水送下,也可用饮片作汤剂水煎服,各药用量按常规剂量酌减。

【功效】 养血安胎,清热调经。

【方解】 本方专为安胎而设。方中当归、芍药、川芎都是养血和血的药物,有安养胎元的作用;白术、黄芩、一能补脾除湿,一能清泻胃热,二者相合,可以防止湿热伤动胎元,且能使脾胃健运,促进运化饮食的精华来养胎,是安胎的要药。诸药相伍,有养血清热,去湿安胎之【功效】。对于妇人怀孕,血少有热,胎动不安以及曾经数次半产的,常服本方可以养血安胎,使临盆易产。若产后有病,本方也可治疗。

【主治】 妊娠血虚有热、胎动不安、难产或月经先期腹痛或产后虚弱、恶露不行、舌红、脉滑小数。可用于先兆流产、习惯性流产、月经不调、痛经、难产以及产后恶露不行等病症。

【加减】 若见腰酸,加桑寄生、菟丝子;泛恶,加苏梗、砂仁;见红,去川芎,加阿胶、苎麻根。

【附记】 临床应用本方,应随证加味,用治宫内胎儿生长迟缓,效果亦佳。

4安胎和气饮

【来源】 清·《伤科补要》

【歌诀】 安胎和气用当归,生地白芍与川芎,

黄芩白术西砂仁,养血理伤能安胎。

【组成】 当归15克,白芍15克,生地20克,川芎6~9克,黄芩9克,白术9克,砂仁8克。

【用法】 水煎服。每日1剂,日服2次。

【功效】 养血理伤,和气安胎。

【方解】 本方由《金匮要略》当归散加味而成,主要为孕妇跌仆损伤而设。方用当归、川芎、生地、白芍养血安胎,理血和伤;配以黄芩清热,白术健脾,砂仁和胃,三味合用以安胎。综观全方,理伤与安胎并进,共奏养血理伤,和气安胎之功。

【主治】 孕妇跌打损伤、胎动不安、舌有瘀斑。可用于妊娠期跌打损伤、先兆流产等病症。

【加减】 若见腰酸、腰痛,加川断、杜仲、桑寄生、菟丝子;腹痛见红,加阿胶、苎麻根等。

5安奠二天汤

【来源】 清·傅山《傅青主女科》

【歌诀】 安奠二天熟地黄,人参白术淮山药,

滋补肝肾山萸肉,枸甘杜仲扁豆襄。

【组成】 人参30克,熟地30克,白术30克,山药15克,山萸肉15克,炙甘草3克,杜仲9克,枸杞子6克,扁豆15克。

【用法】 水煎服。每日1剂,日服2次。

【功效】 健脾,益肾,安胎。

【方解】 方用人参、白术、山药、扁豆益气健脾,且山药益肾,白术安胎;配以熟地、山萸肉、枸杞子、杜仲滋阴益肾;炙甘草补中,调和诸药。“脾为后天,肾为先天,脾非先天之气不能化,肾非后天之气不能生,补肾而不补脾,则肾之精何以处生也,是补后天之脾,正所以补先天之肾也;补先后二天之脾与肾,正所以固胞胎之气与血,脾肾可不均补平”(《傅青主女科》)。本方妙在重用参、术、熟地补阴补阳之品,使气血充盈,脾肾健运,自无堕胎之患矣!综观全方,补肾为固胎之本,培脾为益血之源,本固血充,则胎可安,诸症自愈。

【主治】 妊娠胎动、小腹作痛、且有下坠之状、或有见红、腰酸。可用于先兆流产。

【加减】 气虚,加黄芪;血虚,加阿胶;血热,加黄芩;腹痛加白芍;腰酸,加川断、菟丝子;出血,加苎麻根、仙鹤草;恶心呕吐,加竹茹、砂仁。

6苎根汤

【来源】 唐·王焘《外台秘要》

【歌诀】 苎根汤中用当归,芍药阿胶干生地,

补中和药炙甘草,劳损胎动定能痊。

【组成】 苎麻根15克,干地黄15克,当归9克,芍药9克,阿胶9克(另烊化分2次冲),炙甘草9克。

【用法】 水煎服。每日1剂,日服2次。

【功效】 养血安胎止漏。

【方解】 方用苎麻根止血安胎;配以阿胶、地黄、当归、芍药养血安胎;炙甘草补中和药。合而用之,共奏养血安胎止漏之功。

【主治】 劳损胎动、漏红不止、腹痛腰酸。可用于先兆流产、习惯性流产、妊娠腹痛以及血小板减小性紫癜等病症。

【加减】 若见食少泛恶,加白术、砂仁;肾虚腰痛,加菟丝子、杜仲;气虚,加黄芪、党参。

【附记】 凡脾胃虚弱,大便溏薄者,慎用。

7寄生安胎汤

【来源】 龚志贤《龚志贤临床经验集》

【歌诀】 寄生安胎用参芪,当归杜仲与阿胶,

续断白术菟丝饼,黄芩配入陈艾叶。

【组成】 党参12克,黄芪12克,当归9克,阿胶珠9克,炒杜仲15克,川续断15克,桑寄生15克,菟丝饼6克,土炒白术15克,黄芩9克,陈艾叶3克。

【用法】 水煎服。每日1剂,日服2次。

【功效】 益气血,补脾肾固冲任,安胎元。

【方解】 妊娠之后,其胎要靠脾、肾、冲任气血之固养才能不断地生长发育。若脾胃不健,气血不足;或嗜食辛燥之品,血分有热;或房事不节而伤肾气;或劳力太过;或跌仆闪挫耗伤气血,损及冲任,胎元失养皆可致发胎动不安。本方乃张景岳“泰石磐石散”【加减】而成。方用杜仲、川断、桑寄考、菟丝子补肾固胎为主药;党参、黄芪、当归健脾培土,益气补血,固冲任,养胎元;并用阿胶珠、艾叶止血;黄芩、白术安胎共为辅佐。诸药配合,有补气血,健脾肾,固冲任,安胎元,止漏血之【功效】。

【主治】 胎动不安。妊娠之后七个月以内出现阴道流血、胎动下坠、或轻微腹部胀痛、腰酸等症状。可用于先兆流产。

【加减】 脾土虚、纳差、便溏者,加砂仁3克,广藿香6克,黄芩减为6克;血热扰及胎元,胎动腹痛、舌红、口干者,加生地9克,白芍9克;小便黄赤者,加茯苓12克,均去黄芪。

【附记】 本方名为笔者拟加。如出血量多、腹痛剧烈、羊水流出,则已发展为不可避免性流产。如出血持续不止或出血虽已停止,而胎动消失,则应考虑为死胎。胎当保则保,若胎已死,则为“邪气”,留则伤正,其害非浅。为医者临床之时,当详诊辨之。

【1】治痛经妙方【2】治月经不调妙方【3】治疝气妙方

【1】治痛经妙方

1姜附四物汤

【来源】 元·《医垒元戎》

【歌诀】 姜附四物用干姜,附子当归熟地黄,

川芎再配白芍药,温经养血止痛痊。

【组成】 干姜3克,附子6克,当归9克,川芎9克,熟地黄9克,白芍药9克。

【用法】 水煎服。每日1剂,日服2次。

【功效】 温经散寒,养血止痛。

【方解】 方用四物汤养血活血;配以干姜、附子温经祛寒。合而用之,共奏温经祛寒、养血止痛之功。

【主治】 冲任虚寒、痛经、月经后期、量少、色暗淡有块、腹冷痛、四肢不温、关节冷痛、剧痛、舌暗淡、脉沉迟涩。可用于痛经、闭经、不孕症、产后腹痛、产后恶露不下、痹证、痿证、癃闭、骨质增生、重症肌无力、肩周炎等病症。

【加减】 若见寒甚,加桂枝、细辛、乌头;瘀甚,加三棱、莪术、乳香、没药;痛甚,加蒲黄、五灵脂、全蝎、蜈蚣;气虚,加党参、黄芪、白术;血虚,加鸡血藤、丹参、阿胶;阳虚,加仙灵脾、仙茅、补骨脂、鹿角片。

【附记】 凡属舌红、苔黄、脉数、出血量多等热性病症忌用。

2妇科调经片

【来源】 现代·《上海药品标准》

【歌诀】 妇科调经片当归,香附川芎二芍随,

白术熟地甘红枣,理气止痛延胡索。

【组成】 香附50克,当归18克,川芎2克,白术3克,生白芍1 5克,赤芍1 5克,延胡索4克,熟地6克,红枣10克,甘草1 5克。

【用法】 上药共研细末,制成片剂。每服4片,日服3次。

【功效】 养血调经,疏肝止痛。

【方解】 方用熟地、白芍、赤芍、当归、川芎活血调经;配以香附、延胡索疏肝止痛;白术、红枣健脾和胃;甘草调和诸药。诸药协同,共奏活血调经,疏肝止痛之功。

【主治】 气滞血瘀、月经不调、经期腹痛、经量少、经色黯黑有血块、舌暗红有瘀点。可用于痛经、闭经、经量过少、月经后期等病症。

3镇痛笑颜丹

【来源】 杜怀棠《中国当代名医验方大全》(金梦贤方)

【歌诀】 镇痛笑颜丹如宝,灵脂元胡乳没药,

当归香附蒲黄炭,木通大枣生甘草。

【组成】 五灵脂炭200克,元胡20克,蒲黄炭20克,乳香15克,没药20克,香附20克,当归20克,木通10克,大枣15克,甘草6克。

【用法】 上药共研细末,酒糊为丸,如梧桐子大。每次服10克或30~50粒,每日2次,白开水送下。经期腹痛绵绵者,可用黄酒或白开水送下,每日3次。

【功效】 温经散寒,活血止痛。

【方解】 该方为30余年临床验方,主要用于治疗寒凝血瘀之痛经,疗效显著。痛经一证,主要是气血运行不畅所致,而又以气滞血瘀,寒湿凝滞者症状表现为剧。故本方以蒲黄、五灵脂活血理气止疼,以调经水。二者均用炭者为存其用,缓其性,祛瘀而不伤正。重用五灵脂因其味甘无毒,气味俱厚,性专行血,故主女子血闭,味甘而温,能疗心腹冷气,并有通利血脉之功;当归、木通、甘草、大枣以养血通脉,温经散寒;木通利窍通脉;当归为血中之气药,通脉散逆;甘草和诸药,益中气;加乳香、没药、香附、元胡温中理气,活血止疼。诸药配伍,功专温中理气,祛瘀散结,养血活血,调经止痛。

【主治】 痛经(寒凝血瘀型),症见行经前后少腹疼痛如绞、周身不适、寒热往来、四肢厥逆、呕吐不休、甚则昏厥。

4桃仁散

【来源】 唐·孙思邈《千金要方》

【歌诀】 桃仁散中用虫,桂心茯苓薏苡仁,

大黄牛膝代赭石,活血通经止痛灵。

【组成】 桃仁50枚,虫20枚,桂心15克,茯苓15克,牛膝30克,代赭石30克,薏苡仁30克,大黄120克。

【用法】 上药共研细末。每服2克,日服3次,用温酒调下。也可改用饮片作汤剂水煎服,各药用量按常规剂量酌减。

【功效】 活血化瘀,通经止痛。

【方解】 方用桃仁、虫、大黄破血祛瘀导滞;配以桂心温阳散寒;茯苓、薏苡仁利湿健脾;牛膝、代赭石导药下行,降逆通经。诸药协同,共奏活血化瘀,通经止痛之功。

【主治】 经来腹痛、量少有块、或癥瘕结块、或往来寒热、舌暗、脉细涩。可用于痛经、闭经、子宫肌瘤、不孕症、产后腹痛、产后恶露不下、产后小便不通、卵巢囊肿、盆腔炎、跌打损伤、慢性肾炎、肝脾肿大、前列腺肥大等病症。

【加减】 若见寒证明显,去大黄,加重桂心剂量;虚证明显,去虫,加黄芪、当归;气滞,加香附、郁金、柴胡;疼痛剧烈,加没药、乳香、失笑散、全蝎、蜈蚣;肿块明显,加穿山甲、刘寄奴、象贝、鸡内金。

【附记】 凡体虚者慎用;孕妇忌用。

5加味当归芍药散

【来源】 龚志贤《龚志贤临床经验集》

【歌诀】 当归芍药加味方,川芎茯苓白术襄,

泽泻艾叶佛手片,通草香附炒小茴。

【组成】 当归10克,川芎10克,白芍12克,茯苓12克,白术10克,泽泻12克,陈艾叶10克,炒小茴10克,佛手片10克,白通草6克,制香附12克。

【用法】 水煎服。每日1剂,日服2次。

【功效】 健脾利水,行瘀导滞。

【方解】 本方从《金匮要略》当归芍药散加陈艾叶、炒小茴、佛手片、白通草、制香附而成。方中当归补血和血,调经止痛;白芍柔肝止痛,养血敛阴;川芎活血行气止痛;茯苓健脾补中,利水渗湿;白术健脾燥湿;泽泻利水,渗湿,健脾;艾叶温经散寒;小茴理气止痛,调中和胃;香附理气解郁、调经止痛;佛手片和中理气;白通草利水通气。全方合奏健脾利水,行瘀导滞之功。

【主治】 痛经。妇人经水将至之前,先现腰腹胀痛,或少腹胀而腹不痛,或先下黑色血块,或先有黄白带下。待经水行,则诸痛渐渐停息。

【加减】 大便畅去,去佛手片;气虚弱者,去艾叶,可酌加广木香;若有其他见症,可随症加减。

【2】治月经不调妙方

1毓麟珠

【来源】 明·张介宾《景岳全书》

【歌诀】 毓麟珠中参术苓,川芎芍甘熟地黄,

当归杜仲菟丝子,川椒再配鹿角霜。

【组成】 人参60克,白术(土炒)60克,茯苓60克,芍药(酒炒)60克,川芎30克,炙甘草30克,当归120克,熟地(蒸捣)120克,菟丝子(制)120克,杜仲(酒炒)60克,鹿角霜60克,川椒60克。

【用法】 上药共研细末,炼蜜为丸。每服6~9克,日服2~3次,温开水送服。

【功效】 益气补血,温肾养肝,调补冲任。

【方解】 方用八珍丸补益气血,配以菟丝子、杜仲、鹿角霜、川椒温养肝肾。综观全方,既补先天以益肾精,又补后天以生气血,使精充血足,冲任调摄。

【主治】 气血俱虚、肝肾不足,症见月经不调(后期)、量少色淡、腰腿酸软、少腹冷感、性欲减退、食少体瘦、小便清长、舌淡苔白、脉沉细。可用于月经不调、不孕等病症。

【加减】 原书【加减】法:“如男子服用,宜加枸杞、胡桃肉、鹿角胶、山药、山茱萸、巴戟肉各60克;如女人经迟腹痛,宜加酒炒破故纸、肉桂各30克,甚者,再加吴茱萸15克(汤泡一宿,炒用);如带多腹痛,加破故纸30克,北五味15克,或加龙骨30克(醋煅用);如子宫寒甚,或泄或痛,加制附子、炮干姜随宜;如多郁怒、气有不顺而为胀为滞者,宜加酒炒香附60克,或甚者再加沉香15克;如血热多火、经早内热者,加川续断、地骨皮各60克,或另以汤剂暂清其火,而后服此,或以汤引酌量送下亦可”。

2益母丸

【来源】 清·程国彭《集验良方》

【歌诀】 益母丸中益母草,当归芍药与木香,

活血调经兼止痛,月经病时用时多。

【组成】 益母草40克,当归5克,赤芍药10克,木香10克。

【用法】 上药共研细末,制成丸剂,每粒4 5克,每服1丸,日服2次,温开水送服。

【功效】 活血调经,祛瘀止痛。

【方解】 方用益母草活血散瘀,配以当归、赤芍活血调经;木香理气止痛,助归芍以调经。合而用之,共奏活血调经,祛瘀止痛之功。

【主治】 月经不调、经行腹痛或产后瘀滞腹痛、经色黯红夹有血块、舌暗红有瘀点,脉细。可用于月经不调、痛经、功能性子宫出现、不孕症、子宫肌瘤、产后腹痛等病症。

3四物益母丸

【来源】 现代·《全国中药成药处方集》

【歌诀】 四物益母熟地黄,白芍川芎益母膏,

补血调经祛瘀血,药少力专效称佳。

【组成】 熟地20克,白芍药5克,川芎5克,益母草膏40克。

【用法】 上药制成丸剂。每服6克,日服2次。膏剂,每服15克,日服2次。

【功效】 补血调经,祛瘀生新。

【方解】 方用熟地、白芍、川芎滋阴活血,补血调经;配以益母草活血调经。合而用之,共奏补血调经,祛瘀生新之功。药仅4味,其效不凡。

【主治】 月经不调或经闭不行、或经行腹痛、经量少而色淡、产后恶露淋漓、小腹疼痛、舌淡苔溥、脉细。可用于月经不调、闭经、痛经、产后恶露淋漓、腹痛等病症。

【加减】 改作汤剂,临床如见心悸、头晕、眠差等血虚明显者,加鸡血藤、大枣、酸枣仁;肾虚腰腿酸软,加菟丝子、川续断、桑寄生;经行胁痛乳胀、小腹胀痛者,加川楝子、柴胡、小茴香、乌药。

4益母胜金丹

【来源】 清·吴谦《医学心悟》

【歌诀】 益母胜金用当归,熟地川芎与白芍,

丹参术附茺蔚子,活血调经用时多。

【组成】 益母草12克,茺蔚子9克,当归9克,熟地12克,白芍9克,川芎6克,丹参9克,白术9克,香附9克。

【用法】 水煎服。每日1剂,日服2次。

【功效】 活血调经。

【方解】 方用四物汤(当归、熟地、白芍、川芎)养血活血;益母草、茺蔚子、丹参活血调经;配以香附疏肝理气,调经止痛;白术健脾益气。诸药合用,共奏活血调经之功。

【主治】 月经不调或前或后、经行不畅、闭经、小腹隐痛、胸胁胀痛。可用于月经不调、闭经等病症。

【加减】 若见血热者,加丹皮、生地;血寒者,加厚朴、肉桂;潮热盗汗心烦者,加女贞子、旱莲草、何首乌、地骨皮;脾运不健、食少便溏者,加白术、扁豆、砂仁;心悸不寐者,加远志、五味子等。

5荆芩四物汤

【来源】 清·《医宗金鉴》

【歌诀】 荆芩四物用生地,当归川芎白芍随,

再加荆芥与黄芩,养血清热止血良。

【组成】 生地15克,当归9克,川芎6克,白芍9克,荆芥9克,黄芩9克。

【用法】 水煎服。每日1剂,日服2次。

【功效】 清热止血,养血调经。

【方解】 方用四物汤养血调经,配以荆芥祛风,黄芩清热,合生地清热凉血止血。合而用之,共奏清热止血,养血调经之功。

【主治】 月经先期、色鲜红、量多、舌红苔黄、脉滑数。可用于月经不调、月经过多、功能性子宫出血、子宫肌瘤、子宫肌炎以及痤疮、荨麻疹、皮肤瘙痒症等病症。

【加减】 若见血热,加黄连、犀角、紫草、丹皮;风热,加桑叶、钩藤、白蒺藜;虚热,加麦冬、玄参、阿胶;出血量多,加旱莲草、地榆、茜草、三七、血余炭;血瘀,加大黄、蒲黄、赤芍、桃仁、红花。

【附记】 凡虚寒证者慎用本方。

6清经散

【来源】 清·傅山《傅青主女科》

【歌诀】 清经散中牡丹皮,青蒿白芍与地骨,

茯苓黄柏熟地黄,清热凉血疗效殊。

【组成】 牡丹皮9克,地骨皮15克,白芍药9克,熟地黄6克,青蒿6克,茯苓3克,黄柏(盐水炒)1 5克。

【用法】 水煎服。每日1剂,日服2次。

【功效】 清热凉血。

【方解】 热伏冲任,月经先期。故方用丹皮清经凉血;配以地骨皮、青蒿、黄柏泻虚火;白芍、熟地养血敛营;茯苓淡渗宁心。综观全方,使火平则血静,不致妄行,共奏清热凉血之功。

【主治】 月经先期、月经过多、色红或有块、舌质红、脉细数。可用于月经先期、倒经、月经过多、行经期浮肿、下利等病症。

【加减】 若经末腹痛,加制香附、合乌药;经来量多,加生熟蒲黄、茜草根;热甚,加知母。

【附记】 若属气血虚弱不能摄血所致的月经先期等,不宜应用。

7先期汤

【来源】 明·王肯堂《证治准绳》

【歌诀】 先期汤中生地归,白芍黄柏知母随,

黄芩黄连川芎配,艾叶甘附阿胶烊。

【组成】 生地黄、当归、白芍药各6克,黄柏、知母、黄芩、黄连、川芎、阿胶(烊冲)各3克,艾叶、香附、炙甘草各2克。

【用法】 水煎服。每日1剂,日服2次。

【功效】 凉血固经。

【方解】 阴虚血热,月经先期。方用胶艾四物汤养血止血;配以知母、黄柏、黄芩、黄连清热泻火;香附理气解郁;炙甘草益气和中,既可防苦寒伤阴之弊,又可调和诸药。诸药合用,共奏凉血固经之功。

【主治】 月经先期、色鲜量多、或经行血多如崩、经水色紫而稠。可用于月经先期、月经过多、痛经等病症。

【加减】 若见经量多,加仙鹤草、生侧柏、生地榆;阴血不足,加女贞子、旱莲草。

【附记】 凡阳虚寒盛、舌淡、苔白者,忌用。

8正气天香散

【来源】 《绀珠经》

【歌诀】 绀珠正气天香散,香附干姜苏叶陈,

乌药舒郁兼除痛,气行血活自经匀。

【组成】 香附240克,乌药60克,陈皮、紫苏叶各30克,干姜15克。

【用法】 上药共研细末。每次15~18克,水煎服,日服2次。也可改用饮片作汤剂水煎服,各药用量按常规剂量酌定。

【功效】 顺气调经。

【方解】 妇女多忧郁,忧郁则气滞,气滞则血涩不行,故胸胁胀痛、或胁肋刺痛、月经不调。方中乌药、陈皮专入气分以行气舒郁;香附、紫苏兼能入血而行气和血;干姜温中散寒,以增通经活血之力。五药相合,使气畅血和,月经自调,余症亦除。

【主治】 女子气郁不舒、胸胁胀痛、或胁肋刺痛、月经不调。

9坤顺丹

【来源】 清·《集验良方》

【歌诀】 坤顺丹益木紫阿,琥砂甘附术苓乌,

归芎二地川牛膝,芩橘人参与沉香。

【组成】 益母草(带子)90克,木香7 5克,紫苏(茎、子)7 5克,阿胶珠7 5克,琥珀7 5克,砂仁4 5克,甘草4 5克,香附15克,茯苓15克,乌药15克,炒白术15克,白芍药15克,当归15克,川芎15克,生地黄15克,熟地黄15克,黄芩15克,橘红15克,人参6克,川牛膝6克,沉香 1 5克。

【用法】 上药共研细末,炼蜜为丸。每服7 5克,日服2次。

【功效】 补气养血,活血行气。

【方解】 方用人参、白术、白芍、生熟地、阿胶益气补血;配以益母草、当归、川芎、琥珀活血调经;紫苏、砂仁、橘红、木香、香附、乌药、沉香调理气机;黄芩清热;甘草、茯苓渗湿健脾。诸药合用,共奏补气养血,活血行气之功。

【主治】 妇女胎前产后诸疾,兼见疲乏无力、头目眩晕、面色萎黄、脉细弱。可用于月经不调、痛经、闭经、白带、先兆流产、产后腹痛等病症。

【加减】 原书注称:“喘嗽,杏仁、桑白皮煎汤送下;呕吐,淡姜汤送下;气喘,苏子煎汤送下;咳嗽,款冬花、贝母煎汤送下;泄泻,米汤送下;不思饮食、身体羸瘦、手足厥冷、骨节酸软,开水送下;遍身虚肿、赤小豆煎汤送下;气血虚衰、月经不调,当归、地黄煎汤送下;赤白痢疾,连翘煎汤送下;大便秘结,陈皮煎汤送下;小便不利,木通、灯心煎汤送下;赤白带下,阿胶、艾叶煎汤送下;月经闭止,桃仁、红花、当归尾煎汤送下;行经时身疼腰痛,防风、羌活煎汤送下;胎动下血,阿胶汤送下;胎前脐腹刺痛、胎动不安、下血不止,糯米煎汤送下;横逆难产,葵子煎汤送下;胞衣不下及产后恶血不尽,脐腹刺痛,童便送下;产后不能饮食,山楂、麦芽煎汤送下;产后便秘、郁李仁煎汤送下;产后恶血上冲、心胸疼闷、结瘀血块、脐腹刺痛、发寒热,紫苏煎汤合童便、陈酒送下;产后中风、牙关紧闭、半身不遂、失音不语,童便、酒送下;产后血崩漏下,糯米煎汤或荆芥、蒲黄煎汤送下;产后血晕、不省人事,当归煎汤合童便送下”。

【3】治疝气妙方

1疝气汤

【来源】 元·朱丹溪《丹溪心法》

【歌诀】 疝气方用荔枝核,栀子山楂枳壳益,

再入吴茱入厥阴,长流水煎疝痛释。

【组成】 荔枝核、栀子、炒山楂、枳壳、吴茱萸各等份。

【用法】 上药共为粗末。每服6~9克,水煎服。今多改用饮片作汤剂水煎服,各药用量按常规剂量酌定。

【功效】 温经散寒,燥湿破结。

【方解】 本方所治疝气疼痛由寒湿所致。方中荔枝核入肝肾二经,除寒散滞;栀子泻三焦火热而利湿从小便出;山楂散瘀消积;枳壳下气破结;吴茱萸入肝经,温散寒邪,燥湿散结。诸药相伍,使下元得温,寒湿得除,诸症自愈。

【主治】 疝气疼痛。

【加减】 若系急性睾丸炎,可加入银花、地丁、当归等清热活血之品;若兼气血两虚者,可加补气养血之品。

2当归生姜羊肉汤

【来源】 汉·张仲景《金匮要略》

【歌诀】 当归生姜羊肉汤,血虚有寒疾病生,

可随疾病细加减,温中补血止痛良。

【组成】 当归9克,生姜15克,羊肉100克。

【用法】 水煎服。每日1剂,日服2次。

【功效】 温中补血,祛寒止痛。

【方解】 血虚有寒,少腹疼痛。故方用当归、羊肉温中补血,合以生姜温中祛寒。共奏温中补血,祛寒止痛之功。

【主治】 寒疝腹痛、胁痛里急、或产后少腹痛、痛及腰胁,喜按喜按、舌苔白、脉虚大或沉弦而涩。可用于疝气、产后腹痛、闭经、崩漏等病症。

【加减】 若寒甚,重用生姜或加肉桂、附子;痛剧,加乌药、沉香、川楝子;痛而呕者,加橘皮、白术;气虚,加人参、黄芪等。

【1】治腰痛妙方【2】治甲状腺功能亢进妙方【3】治甲状腺肿大妙方【1】治腰痛妙方

1壮本丹秘方

【来源】 金·李东垣《兰室秘藏》

【歌诀】 壮本丹中用杜仲,巴戟故纸肉苁蓉,

茴香再与青盐配,益肾强筋腰痛痊。

【组成】 杜仲30克,肉苁蓉15克,巴戟天15克,破故纸(盐水炒)30克,茴香30克,青盐15克。

【用法】 上药为细末,将猪腰子剖开,入药在内,缝住,纸包煨熟。每服1个,黄酒送下。也可改用饮片作汤剂水煎服,各药用量按常规剂量酌减。

【功效】 益肾补腰,强筋壮骨。

【方解】 方用肉苁蓉、巴戟天温肾壮阳;配以杜仲、破故纸、茴香、青盐壮骨强筋,温通气血。合而用之,共奏益肾补腰,强筋壮骨之功。

【主治】 肾虚腰痛、畏寒。可用于肾虚腰痛和老年腰椎骨质增生、腰肌劳肌以及肾下垂所致之腰痛。

【加减】 若腰椎骨质增生,加五加皮、宣木瓜;肾下垂,加黄芪、升麻;腰痛甚者,加威灵仙、川牛膝;腰膝酸软,加桑寄生、川续断。

2栝楼桂枝汤

【来源】 汉·张仲景《金匮要略》

【歌诀】 栝楼桂枝汤芍药,甘草姜枣天花粉,

外感风寒脉沉迟,解肌发表效堪夸。

【组成】 天花粉60克, 甘草60克, 桂枝90克, 芍药90克, 生姜90克, 大枣12克。

【用法】 水煎服。每日1剂,日服2次。各药用量须根据现今常用剂量酌减。

【功效】 解肌发表,生津舒筋。

【方解】 方用桂枝、生姜散寒解表;配以天花粉(即栝楼根)、芍药养血生津;芍药配甘草缓急止痛;生姜配大枣暖胃和中。合而用之,共奏解肌发表,生津舒筋之力。

【主治】 外感风寒、发热恶风、头痛汗出、身体牵强、脉沉迟。可用于抽搐、腰痛、颈椎综合征等病症。

【加减】 若见骨节疼痛明显,加威灵仙、桑枝;气虚,加黄芪、党参;血虚,加当归;阴虚,加石斛;脾虚,加白术。

【附记】 血热妄行者,忌用。

                【2】治甲状腺功能亢进妙方

1育阴制亢汤

【来源】 杜怀棠《中国当代名医验方大全》(章真如方)

【歌诀】 育阴制亢用玄参,归芍生地海藻昆,

牡蛎贝母黄药子,麦冬浮石广郁金。

【组成】 生地、玄参各15克,麦冬、黄药子、贝母、昆布、海藻、当归、白芍、郁金、海浮石各10克,生牡蛎20克。

【用法】 上药用冷水浸泡30分钟,再煎煮30分钟,每剂煎2次。每日1剂,头两煎分早晚服。亦可加倍剂量,作成成药。

【功效】 软坚散结,化痰消瘿。

【方解】 中医称“甲亢”为“瘿气”,其病机为肝郁化火,肝阳上亢,气结血郁,治应育阴潜阳,制其亢奋之气,软坚散结,化其脉络之瘀。本方以生地、玄参、麦冬养阴制阳;黄药子、牡蛎、昆布、海藻、贝母、海浮石软坚化瘀;伍以当归、白芍、郁金引药入肝生血解郁,使肝气舒展,瘀去结散,阳平阴复,而病告愈。

【主治】 甲状腺功能亢进(瘿气),症见阴虚阳亢、烦扰不安、善怒、目突、善食而瘦、手颤、失眠等。

【加减】 甲状腺肿大或腺瘤,可加三棱、莪术或小金丸。

【附记】 服药期间,应嘱患者注意情绪勿激动,饮食忌发物,如公鸡、鲤鱼等。多吃海带,避免复发。

2甲亢汤

【来源】 张梦侬《临症会要》

【歌诀】 甲亢汤用夏枯草,牡蛎公英黄药子,

橘贝银柴天葵子,藻昆甘丁野菊花。

【组成】 牡蛎粉24克,夏枯草60克,蒲公英30克,黄药子10克,炒橘核10克,浙贝母10克,天葵子15克,银柴胡10克,海藻15克,昆布15克,地丁30克,野菊花10克,甘草10克。

【用法】 水煎服。每日1剂,分3次服。

【功效】 清热化痰,软坚散结。

【方解】 本病为肝胆火郁,灼津为痰,凝聚颈项前所致。故方中以昆布、海藻咸寒,消痰结,散瘿瘤,为治本病主药;夏枯草清热散结,贝母化痰散结,橘核理气散结,牡蛎软坚散结,合之共助昆布、海藻消痰结,散瘿瘤之功;黄药子凉血降火,散瘀解毒;银柴胡清肝热;蒲公英、天葵子、地丁、野菊花皆有清热解毒,消瘀散肿之功;甘草调和诸药。诸药合用,共奏清热泻火,理气化痰,软坚散结之效。

【主治】 瘿瘤(甲状腺功能亢进),症见颈项前一侧或两侧肿大、常觉心慌烦热、容易激动、汗多口渴、饮食倍增、甚则眼球作胀、外观明显突出。

【附记】 屡用效佳,一般进服30剂左右可愈。

前人有海藻、昆布反甘草之说,但用于临床,不仅没有不良反应,而且能提高疗效。如个别病人有不良反应,则甘草可以不用。

【3】治甲状腺肿大妙方

1夏枯草膏

【来源】 清·吴谦《医宗金鉴》

【歌诀】 夏枯草膏甘桔梗,归芍红花昆布芎,

玄参香附象贝母,陈僵乌药蜂蜜收。

【组成】 夏枯草700克,当归45克,甘草15克,桔梗15克,白芍30克,红花30克,陈皮30克,昆布50克,川芎30克,玄参30~50克,香附50克,象贝母50克,僵蚕50克,乌药30克,蜂蜜适量。

【用法】 上药(蜂蜜除外)加水先浸泡2~3小时,再煎30分钟,水煎浓汁2~3次,将2~3次煎出液混合,再慢火浓缩成稠膏状,再入蜂蜜(约250克左右),收膏。每次服9~15克,日服2次,用开水化服。

【功效】 化痰活血,软坚散结。

【方解】 方用夏枯草、昆布、贝母、僵蚕、陈皮清热化痰,软坚散结;配以当归、红花、川芎、白芍活血行瘀;香附、乌药理气解郁;桔梗、甘草消肿利咽;玄参滋阴泻火。诸药合用,共奏化痰活血,软坚散结之功。

【主治】 瘿瘤、瘰疬、痰核。可用于单纯性甲状腺肿大、甲状腺腺瘤、淋巴结结核等病症。

2海藻玉壶汤

【来源】 明·陈实功《外科正宗》

【歌诀】 海藻玉壶贝母陈,当归川芎与青皮,

昆布半夏配海带,连翘独活甘草节。

【组成】 海藻、贝母、陈皮、昆布、青皮、川芎、当归、半夏、连翘、甘草节、独活各3克,海带1 5克。

【用法】 水煎服。每日1剂,日服2次。

【功效】 化痰行气,消瘿散结。

【方解】 方用海藻、海带、昆布、贝母、半夏化痰软坚消瘿;配以青皮、陈皮行气化痰;当归、川芎活血调血;连翘、甘草节、独活清热除湿。综观全方,可使痰消湿除,气血通畅而瘿瘤渐消,尤其方中甘草反海藻,两药同用于一方,取其相反相激,使瘿散瘤消而不伤正。

【主治】 瘿瘤初起、或肿或硬、或赤或不赤、但未破者。可用于单纯性甲状腺肿大、甲状腺功能亢进、甲状腺腺瘤、甲状腺炎、甲状腺囊肿、石瘿(甲状腺癌)、乳腺增生病等病症。

【加减】 若见胸闷不舒,加香附、郁金;脉数心悸易汗,加茯神、酸枣仁、熟地黄;舌震颤,加钩藤、珍珠母、白芍;能食善饥,加生石膏、知母;消瘦乏力便溏,加白术、山药、扁豆;月经不调,加鹿角、肉苁蓉、益母草、菟丝子;肿块坚块,加赤芍、露蜂房、蛇六谷;病久虚弱者,宜配补养之品。

3四海舒郁丸

【来源】 清·顾世澄《疡医大全》

【歌诀】 四海舒郁海藻昆,海带海螵海蛤粉,

陈皮再配青木香,行气化痰散结良。

【组成】 青木香15克,陈皮9克,海蛤粉9克,海带60克,海藻60克,昆布60克,海螵蛸60克。

【用法】 上药共研细末,水泛为丸。每次服6~9克,日服3次,温开水送服。亦可改用饮片作汤剂水煎服,各药用量按常规剂量酌定。并用药渣外敷患处。

【功效】 行气化痰,散结破瘿。

【方解】 方用海带、海藻、海螵蛸、昆布、海蛤粉化痰软坚散结,助以陈皮、木香行气和中。综观全方,既有行散之力,又具健脾和中之功,共奏行气化痰,散结消瘿之功。

【主治】 肝气郁滞、痰气凝结所致之瘿瘤、瘰疬等,症见颈前肿大、皮色如常、按之柔软。可用于单纯性甲状腺肿大、甲状腺结节、甲状腺肿瘤以及乳腺增生、乳房纤维腺瘤等病症。

【加减】 若见患者为青春发育期、妊娠期、哺乳期、兼有头晕、腰酸、神疲乏力者,加菟丝子、补骨脂、制首乌、肉苁蓉;伴有结节及表浅静脉明显扩张者,加当归、赤芍、丹参;伴有甲状腺功能亢进、体重减轻、脉率变快、心情不畅,加炙黄芪、党参、生地、玄参、钩藤、珍珠母、生石决明;为加强疗效,还可加入黄药子煎服;若兼肝气郁结,可合逍遥散同用。

4消瘿五海饮

【来源】 明·龚信《古今医鉴》

【歌诀】 消瘿五海乌贼骨,海藻海带海蛤粉,

三棱莪术与昆布,辛附木香猪胰方。

【组成】 海藻105克,乌贼骨105克,昆布105克,海带105克,海蛤壳105克,三棱60克,莪术60克,木香60克,细辛60克,香附60克,猪胰子7个。

【用法】 上药共研细末。每服2~3克,每日2次,米汤送服。

【功效】 化痰破瘀,消瘿化坚。

【方解】 方用海藻、昆布、海带、海蛤壳、乌贼骨化痰消瘿,软坚散结;配以三棱、莪术祛瘀消癥;香附、木香理气解郁;细辛温经通络。诸药合用,共奏化瘀破瘀,消瘿化坚之功。

【主治】 瘿瘤、瘰疬、乳结肿块等处皮色不变、逐日增大、按之坚硬、推之不动、不痛不痒。可用于单纯性甲状腺大、甲状腺腺瘤、乳腺增生病、淋巴结核等病症。

【附记】 孕妇忌服。在服药期间勿食生冷油腻之物。

【1】治精神分裂症(癫狂)妙方【2】治休克妙方【3】治神经官能症妙方

【1】治精神分裂症(癫狂)妙方

1泻心温胆汤

【来源】 《马培之医案精华》(马培之方)

【歌诀】 泻心温胆治癫症,郁金粉草连麦冬,

元参琥珀猪心血,橘沥枳贝葛决明。

【组成】 朱砂拌麦冬9克,石菖蒲9克,黄连4 5克,琥珀4 5克,川贝9克,郁金12克,橘红9克,石决明18克,枳实9克,粉甘草4 5克,元参15克,猪心血50克,竹沥15克。

【用法】 水煎服。每日1剂,日服2次。

【功效】 泻心温阳,和胃化痰,镇惊安神。

【方解】 方中朱砂拌麦冬清心安神;猪心血补心;郁金、菖蒲开心窍;橘红、川贝理气化痰;石决明、琥珀镇惊安神;枳实理气消痞;黄连泻心火;玄参养阴液;竹沥化痰涎;甘草解毒和中。合而用之,具有泻火温阳,和胃化痰,镇惊安神之效。本方由甘草泻心汤、黄连泻心汤、温胆汤化裁而成,匠心独具,其效不凡。

【主治】 癫症,症见神志昏乱、语无伦次、夜不成寐、或歌、或笑、或泣、或悲。可用于精神分裂症。

2癫狂梦醒汤

【来源】 清·王清任《医林改错》

【歌诀】 癫狂梦醒桃仁功,香附青柴半木通,

陈腹赤桑苏子炒,倍加甘草缓其中。

【组成】 桃仁24克,柴胡9克,香附6克,木通9克,赤芍9克,半夏6克,腹皮6克,青皮6克,陈皮6克,桑白皮9克,苏子(炒、研)12克,甘草 15克。

【用法】 水煎服。每日1剂,日服2次。

【功效】 活血化瘀,疏肝解郁,理气化痰。

【方解】 “癫狂一症,哭笑不休,詈骂歌唱,不避亲疏,许多恶态,乃气血凝滞,脑气与脏腑气不接,如同做梦一样”(《医林改错》)。故方中用桃仁、赤芍活血祛瘀;柴胡、香附疏肝解郁;青皮、陈皮开胸行气;半夏、苏子、桑白皮燥湿化痰,降逆下气;木通、腹皮利水渗湿;甘草缓急建中。诸药配合,可使湿去痰化,清阳上升,腑气通畅,气行则血行,瘀血去而气滞行,神志自清,有如大梦之初醒。

【主治】 癫狂,症见面色晦滞、舌质紫暗、舌下脉络瘀阻、脉沉涩者;或痰气郁结、表情淡漠、神志呆痴、不思饮食、脉弦滑者。可用于精神分裂症。

3生铁落饮

【来源】 清·程国彭《医学心悟》

【歌诀】 生铁落饮天麦冬,贝母橘红胆南星,

远翘苓玄石菖蒲,茯神丹钩配朱砂。

【组成】 生铁落60克,天门冬9克,麦门冬9克,贝母9克,胆南星3克,橘红3克,远志3克,石菖蒲3克,连翘3克,茯苓3克,茯神3克,玄参4 5克,钩藤4 5克,丹参4 5克,朱砂1克。

【用法】 先将生铁落加水煎1小时,取汁煎余药。每日1剂,日服2~3次。

【功效】 镇心坠痰,安神定志。

【方解】 方用生铁落、朱砂、茯神镇心安神定志;配以贝母、胆南星、橘红清化痰火;连翘、远志清心安神;石菖蒲、茯苓淡渗,开窍宁心;麦冬、天冬、玄参养心阴,泻心火;丹参活血化瘀;钩藤清热平肝。诸药合用,共奏镇心坠痰,安神定志之功。

【主治】 痰火上扰之癫狂症,症见神志错乱、狂躁、渴喜冷饮、少食不眠、舌红苔黄腻、脉弦滑数。可用于狂躁型精神分裂症、癫痫等病症。

4加味礞石滚痰汤

【来源】 杜怀棠《中国当代名医验方大全》(董建华方)

【歌诀】 加味礞石滚痰汤,清热豁痰治癫狂,

礞石琥珀朱砂粉,黄芩酒军与沉香。

【组成】 礞石15克,琥珀粉1 5克(分冲),朱砂粉1克(分冲),黄芩10克,酒军3克,沉香3克。

【用法】 先将上药(琥珀粉、朱砂粉除外)用水浸泡30分钟,再煎30分钟,每剂煎2次,将2次煎出药液混合。每日1剂,日服2次,并分2次冲服琥珀粉、朱砂粉。

【功效】 清热豁痰,安神定志。

【方解】 本病属中医“癫狂”范畴,其主要病机为七情内伤、气机不畅、痰火扰心、蒙蔽心包。五志之火不得宣泄,炼液成痰,痰结日久,清窍闭塞,神明逆乱而发癫狂。方中以礞石清热豁痰开窍;大黄通腑泄热;黄芩苦寒直折火势;琥珀粉、朱砂粉重镇安神定志;沉香降气调中。诸药配合,泻火豁痰,镇心安神,是治疗痰火扰心型精神分裂症之良方。

【主治】 精神分裂症等。

【加减】 若肝阳上亢而头痛头晕者,加生石决明、珍珠母;口苦心烦者,加龙胆草、山栀、丹皮;胸闷憋气者,加旋覆花、郁金;失眠多梦者,加丹参、炒枣仁;脘痞苔腻者,加藿香、佩兰、砂仁;情志失调者,加柴胡、香附。

【附记】 服药期间,对病人做耐心细致的思想工作,调动其主观能动性,解除忧虑,增强患者战胜疾病的信心,是本病治疗的重要环节。

5黄连温胆汤

【来源】 清·《六因条辨》

【歌诀】 黄连温胆用竹茹,半夏枳实与陈皮,

茯苓甘草生姜配,临证治疗用时多。

【组成】 黄连5克,半夏9克,竹茹9克,枳实9克,陈皮6克,茯苓9克,甘草3克,生姜2片。

【用法】 水煎服。每日1剂,日服2次。

【功效】 清热燥湿,化痰和中。

【方解】 方用黄连、竹茹清心泻火;配以半夏、陈皮、茯苓、甘草化痰除湿;枳实理气;生姜暖胃。综观全方,既除内热,又祛痰湿,共奏清热燥湿,化痰和中之功。

【主治】 虚烦不眠、惊悸不安、口苦心烦、眩晕、舌苔黄腻、脉弦滑数。可用于癫狂(精神分裂症)、癫痫、眩晕、失眠、肺炎、浅表性胃炎、口甘、流涎、舌痛、夜磨牙、小儿夜啼、皮肤痛等病症。

【加减】 若失眠较甚者,加远志、龙齿、朱砂、茯神、夜交藤;神情忧郁,加木香、郁金、白蒺藜、菊花、菖蒲。

6加味三一承气汤

【来源】 张梦侬《临症会要》

【歌诀】 加味三一承气汤,柴朴郁栀苦丹参,

枳甘赭茅军硝铁,另吞牛黄清心丸。

【组成】 柴胡、厚朴、山栀仁、郁金、枳壳、生甘草各10克,苦参、丹参各15克,赭石粉、白茅根各60克,绵纹大黄(另用水煎,分3次兑服)、净芒硝(分3次冲入药中服)各30克。另用铁落半斤,万氏牛黄清心丸30粒。

【用法】 将铁落入瓦钵中,加水用棒磨研成墨水,即用此水煎上药(除大黄、芒硝外)。铁渣可加水再研,煎药渣时也加此水。每日1剂,日服3次。以3剂为1疗程。服药后,大便泻,不必止,泻出水邪,则能止狂。

另吞万氏牛黄清心丸,每次1丸,每日3次,开水化下。可连服10日。

【功效】 解郁,泻火,平肝,镇逆,安神,祛痰。

【方解】 《素问·宣明五气篇》云:“邪入于阳则狂。”本病由五志过极之邪火内燔,痰随火动,上蒙清窍,致精神失常,发为癫狂。本方由三一承气汤加柴胡、山栀仁、郁金、苦参、丹参、赭石粉、白茅根、生铁落而成。故方用平肝去怯、治善怒发狂之铁落,用水磨取汁入药,此即《素问·病志篇》生铁落饮,因生铁落下气最速,取金能制木之义,使肝火不上炎;用三一承气汤大泻阳明实火;佐以栀子、苦参泻火之力更强;赭石佐铁落以平肝;丹参、郁金安神解郁;茅根滋阴、柴胡疏肝解郁,使木平火降,则癫狂自平。上皆金石草木之品,又加万氏牛黄清心丸,以异类有情之物,能治邪入心包,痰火郁结之病,其效更大。

【主治】 癫狂(精神分裂症),症见有初起不饥、失眠、便燥、终日郁闷无言、若有所思;或喃喃自语,无故窃笑;甚则饥不知食,食不知饱;或气力倍增,逾垣上屋,登高而歌,弃衣而走,毁物伤人,詈骂不避亲疏等各种类型,均可用之。

【附记】 多年应用,治验甚多,疗效显著。必要时,加用针刺,其效更佳。

【2】治休克妙方

1回阳救急汤

【来源】 明·陶节庵《伤寒六书》

【歌诀】 回阳救急用六君,桂附干姜五味群,

加麝三厘或胆汁,益气复脉第一方。

【组成】 熟附子9克,干姜6克,肉桂3克,人参6克,炒白术9克,茯苓9克,姜半夏9克,陈皮6克,炙甘草5克,五味子(打碎)3克、生姜3片、麝香0 09克(冲服)。

【用法】 水煎服。每日1剂,日服2次。

【功效】 回阳救逆,益气复脉。

【方解】 本方【主治】纯是一派阴寒内盛、阳微欲脱之危象。“揣其方义,虽仍以四逆汤(附子、干姜、炙草)加肉桂温补回阳为君,而以千金生脉散为臣者,以参能益气生脉,麦冬能续胃络绝脉,五味子能引阳归根也;佐以白术、二陈(夏、陈、苓、草)健脾和胃,上止干呕,下止泻痢;妙在使些许麝香,斩关直入,助参、附、姜、桂以速奏殊功。浅学者每畏其散气而不敢用,岂知麝香同冰片及诸香药用,固属散气,同参、术、附、桂、麦、味等温补收敛药用,但显其助气之功,而无散气之弊矣。此回阳固脱,益气生脉之第一良方”(余无言)。

【主治】 寒邪直中三阴,而见四肢厥冷、恶寒蜷卧、腹痛吐泻、不渴、或指端口唇发绀、舌淡、苔白滑、脉来沉迟无力或无脉等症。可用于休克、心力衰竭。肾病综合征、哮病危证、中暑阴证等病症。

【加减】 原书注称:“呕吐涎沫,或有小腹痛,加盐炒吴茱萸;无脉者,加猪胆汁一匙;泄泻不止,加升麻、黄芪;呕吐不止,加姜汁。”

【附记】 服用本方如手足已温,必须中病即止,不可多服。孕妇慎用。

2六味回阳饮

【来源】 明·张介宾《景岳全书》

【歌诀】 六味回阳用人参,附子炮姜熟地黄,

当归身配炙甘草,益气养血效堪奇。

【组成】 人参15克,制附子9克,炮姜6克,炙甘草3克,熟地黄30克,当归身 9克。

【用法】 水煎服。每日1剂,日服2次。

【功效】 回阳救逆,益气养血。

【方解】 本方为四逆汤加人参、熟地黄、当归身而成。用于治疗阳气暴脱、血虚不足之证。故方用四逆汤回阳救逆,佐以人参、当归、熟地黄补益气血。合而用之,共奏回阳救逆,益气养血之功。

【主治】 气阳暴脱、血虚不足,症见吐衄、崩漏、亡阳暴脱、或素体气血不足,又见亡阳暴脱之证。可用于休克。

【加减】 原书注称:“泄泻或血动者,去当归,加白术。”此外,若见吐衄崩漏,亡阳暴脱,可加陈棕炭、藕节炭、大蓟炭、侧柏炭;素体气血不足,而见亡阳暴脱,加黄芪、白术、阿胶、鸡血藤。

3回阳返本汤

【来源】 明·陶节庵《伤寒六书》

【歌诀】 回阳返本附子姜,人参五味麦门冬,

腊茶甘陈蜂蜜配,回阳救阴建殊功。

【组成】 熟附子9克,干姜6克,甘草3克,人参9克,麦门冬9克,五味子6克,腊茶6克,陈皮9克,蜂蜜5匙。

【用法】 水煎服。每日1剂,日服2次。

【功效】 回阳救阴。

【方解】 本方由四逆汤合生脉散加腊茶、陈皮、蜂蜜而成。方用四逆汤回阳救逆,合以生脉散加蜂蜜益气养阴;腊茶、陈皮理气醒脑。合而用之,共奏回阳救阴之功。

【主治】 肾阳衰微、阴亏不足,症见四肢逆冷、面赤烦热、烦躁口渴、舌光滑少苔、脉微细欲绝。可用于休克。

【加减】 若见大汗亡阳、汗出不止,加煅龙骨、煅牡蛎;暴吐暴泻,加黄连、半夏、灶心土;阴虚较甚,加玉竹、天门冬;口渴甚,加石斛、天花粉。

【附记】 阴虚火旺,四肢不冷及阴寒里盛,虚阳不守,症见戴阳、格阳而舌不光滑者,均不可用本方。

4茯苓四逆汤

【来源】 汉·张仲景《伤寒论》

【歌诀】 茯苓四逆用人参,附子炙草与干姜,

回阳救逆与宁心,少阴病兼烦躁安。

【组成】 茯苓12克,人参3克,生附子5克,炙甘草6克,干姜4 5克。

【用法】 水煎服。每日1剂,日服2次。

【功效】 回阳救逆,宁心除烦。

【方解】 方“用四逆汤以补少阴之阳,阳长则阴消,阴不迫阳而烦躁可自止;人参、茯苓补脾以益中气,俾正气足则邪自去矣。

此方近似附子汤,以温脾肾为专任,故能匡正消阴而治阳虚烦躁之证”(《伤寒挈要》)。功能回阳救逆,宁心安神。

【主治】 亡阳厥逆、或肾阳不足、兼见心悸怔忡、烦躁不安。可用于休克、急性脑血管病以及内耳眩晕症等病症。

【加减】 若见心悸怔忡,加生龙骨、灵磁石;烦躁不安,加琥珀;气阳暴脱、或阳虚畏寒,加肉桂或桂枝;脾肾虚寒泄泻,加白术。

【3】治神经官能症妙方

1朱砂安神丸

【来源】 金·李东垣《内外伤辨惑论》

【歌诀】 朱砂安神用黄连,当归甘草生地黄,

蒸饼为丸朱砂衣,养阴清热能安神。

【组成】 朱砂 (水飞, 为衣) 15克, 甘草16克, 黄连18克, 当归8克, 生地黄4 5克。

【用法】 上药除朱砂外,余药共研细末,汤浸蒸饼为丸,黍米大,再用朱砂为衣。每服6~9克,睡前开水送下。或用饮片作汤剂水煎服,各药用量按常规剂量酌定,但方中朱砂以不超过3克为宜。

【功效】 养阴清热,镇心安神。

【方解】 方用朱砂、黄连泻火清热除烦,重镇安神;合以当归、生地滋阴养血。综观全方,既补又泻,共奏养阴清热,镇心安神之功。

【主治】 心火亢盛、阴血不足、惊悸怔忡、失眠多梦、胸中烦热、舌质红、脉细数。可用于神经衰弱、癔病、抑郁症、更年期综合征、盗汗、经期发狂、产后久热等病症。

【加减】 若阴虚偏甚,可加重生地、当归用量以养血滋阴;心火偏旺,加丹皮、栀子、连翘清心火;心悸易惊,加龙骨、牡蛎重镇安神。

【附记】 丸中朱砂含硫化汞,不宜多服、久服,以防汞中毒。此外,不宜与碘化钾及其他含碘、含溴化钾药物同用,否则,有可能导致严重的医源性肠炎。

2柏子养心丸

【来源】 明·《体仁汇编》

【歌诀】 柏子养心麦门冬,枸杞当归石菖蒲,

茯神甘玄与熟地,补肾滋阴养心神。

【组成】 柏子仁120克,枸杞子90克,麦门冬30克,当归30克,石菖蒲30克,茯神30克,玄参60克,熟地60克,甘草15克。

【用法】 上药共研细末,炼蜜为丸,如梧桐子大。每服9~12克,临睡前温开水送下。

【功效】 养心安神,补肾滋阴。

【方解】 方用柏子仁、茯神养心安神;配以熟地、枸杞子、麦门冬补肾养阴;玄参、甘草滋阴泻火;当归养血;石菖蒲祛痰开窍。合而用之,共奏养心安神,补肾滋阴之功。

【主治】 营血不足,心肾失调,症见精神恍惚、惊悸怔忡、失眠多梦、健忘盗汗、舌淡苔燥、脉虚数。可用于神经衰弱、神经官能症、更年期综合征以及贫血、肾虚遗精,血虚肠燥便秘等病症。

【附记】 脾胃湿滞、肠滑便溏者忌用。

3琥珀养心丹

【来源】 明·王肯堂《证治准绳》

【歌诀】 琥珀养心酸枣仁,龙齿远志柏子仁,

参归茯神石菖蒲,牛黄朱连生地黄。

【组成】 琥珀6克,龙齿30克,远志15克,石菖蒲15克,茯神15克,人参15克,酸枣仁15克,柏子仁15克,当归20克,生地黄20克,黄连10克,朱砂10克,牛黄3克。

【用法】 上药共研细末,以猪心血和丸,金箔为衣。每服9克,日服2次,灯芯煎汤送服。

【功效】 养心安神,清热除惊。

【方解】 方用人参、生地、当归补心气,养心血;配以黄连、牛黄清心火;朱砂、琥珀、龙齿镇心安神;酸枣仁、柏子仁、远志、茯神养心安神;石菖蒲祛痰开窍。诸药合用,共奏养心安神,清热除惊之功。

【主治】 心血不足、短气自汗、心烦口干、善惊易怒、舌质淡红、尖生芒刺、脉细数。可用于神经官能症、神经衰弱、更年期综合征等病症。

4滋阴宁神汤

【来源】 清·徐洄溪《杂病源流犀烛》

【歌诀】 滋阴宁神熟地黄,归芍川芎茯神投,

术远参枣甘草配,天南星与生姜连。

【组成】 当归、白芍、熟地黄、茯神、白术、远志、酸枣仁各10克,川芎、人参各6克,天南星、甘草、黄连各3克,生姜3片。

【用法】 水煎服。每日1剂,日服2次。

【功效】 益气养阴,清心化痰,除烦安神。

【方解】 方用四物汤(归、芍、地、芎)养血;人参、甘草、白术、茯神益气健脾;合以酸枣仁、远志安神;天南星化痰;黄连清热除烦;生姜暖胃。诸药合用,共奏益气养阴,清心化痰,除烦安神之功。

【主治】 气阴两虚、阴虚内热、心烦、怔忡、失眠、低热盗汗、口干痰多、倦怠乏力、舌红苔腻、脉细数。可用于神经官能症、神经衰弱、结核病、贫血、低热等病症。

【加减】 若见失眠较甚,加夜交藤、柏子仁、合欢皮;心悸怔忡,加龙骨、琥珀;低热,加白薇、银柴胡;痰热,天南星改胆南星,加天竺黄、贝母。

5定志丸

【来源】 唐·孙思邈《千金要方》

【歌诀】 定志丸中用菖蒲,人参茯苓远志投,

为丸为汤皆可用,益气养心宁神奇。

【组成】 菖蒲60克,远志60克,茯苓90克,人参90克。

【用法】 上药共研细末,炼蜜为丸,如梧桐子大。每服6克,日服3次。或改用饮片作汤剂水煎服。各药用量按常规剂量酌减。

【功效】 益气养心,定志宁神。

【方解】 方用人参、茯苓益气养心;配以菖蒲、远志定志宁神。药仅4味,其效不凡。

【主治】 心气不足、痰浊阻窍,症见惊悸恍惚、心怯善恐、夜卧不安、健忘、甚则忧愁悲伤、语失伦次、喜笑发狂、舌淡苔薄白、脉小弦。可用于神经衰弱、中风舌强不语、老年性痴呆、精神分裂症、遗精白浊等病症。

【附记】 胃溃疡者慎用。

6孔圣枕中丹

【来源】 唐·孙思邈《千金要方》

【歌诀】 孔圣枕中龟板襄,菖蒲龙骨远志投,

等分为末酒送服,心肾同补潜安神。

【组成】 龟板、龙骨、远志、菖蒲各等份。

【用法】 上药共研细末。每服1~2克,水或酒送服。也可改用饮片作汤剂水煎服。各药用量按常规剂量酌定。

【功效】 补心肾,宁心潜镇安神。

【方解】 方用龟板、龙骨育阴潜阳;配以菖蒲、远志定志开窍。综观全方,以宁心益智与潜镇安神并用,以交通心肾,共奏补肾宁心,潜镇安神之功。

【主治】 心肾不足、心悸不安、失眠健忘、舌红少苔、脉细数。可用于神经衰弱、小儿遗尿、梦游症、多动症、学习障碍症等病症。

【加减】 遗尿,加覆盆子;梦游症,加莲子;多动症,加磁石;学习障碍症,加益智仁。均为等份加入。

7清心丸

【来源】 清·程国彭《医学心悟》

【歌诀】 清心丸中生地黄,丹参黄柏牡蛎襄,

山苓麦味车前子,茯神远志酸枣仁。

【组成】 生地黄120克,丹参60克,黄柏15克,牡蛎45克,山药45克,酸枣仁45克,茯苓45克,茯神30克,麦冬45克,北五味子30克,车前子30克,远志30克。

【用法】 上药共研细末,用金樱膏为丸。每服9克,用水送服。或改用饮片作汤剂水煎服。各药用量按常规剂量酌减。

【功效】 清心安神,收涩固精。

【方解】 方用生地、麦冬养阴清心;配以酸枣仁、茯神、远志养心安神;牡蛎、五味子收涩固精;丹参活血;黄柏、茯苓、车前子利水宁心;山药补肾健脾。诸药合用,共奏清心安神,收涩固精之功。

【主治】 烦热、遗精、失眠、多梦、舌尖红绛。可用于神经官能症所致的遗精、失眠等症。

【1】治乳糜尿妙方【2】治尿失禁妙方【3】治癃闭(尿潴留)妙方【4】治泌尿系统感染妙方

【1】治乳糜尿妙方

1治浊固本丸

【来源】 明·虞搏《医学正传》

【歌诀】 治浊固本莲蕊须,砂仁连柏二苓俱,

益智半夏同甘草,清热利湿固兼驱。

【组成】 莲须60克,黄连60克,白茯苓30克,砂仁30克,益智仁30克,姜半夏30克,黄柏30克,猪苓30克(一法75克),炙甘草90克。

【用法】 上药共研细末,汤浸蒸饼为丸如梧桐子大。每服9~12克,日服2~3次,空腹温酒或温开水送服。亦可用饮片作汤剂水煎服,各药用量按常规剂量酌减。

【功效】 清热利湿,固肾健脾,驱除浊精。

【方解】 本方【主治】由于饮食不节,损伤脾胃,湿热内蕴,以致湿热和败精下行,引起的小便浑浊不止之证。方中用黄连、黄柏苦寒清利湿热,祛浊;茯苓、猪苓渗湿健脾;半夏燥湿除痰,是正本清源的方法;由于湿热郁滞会伤脾,下行又会伤肾,故用砂仁、益智仁利气,益脾固肾;莲须收涩以止下浊;炙甘草益气和中,还可监制黄连、黄柏苦寒伤胃。本方具有补而不留邪,利而不伤阴之妙。因其既有清热利湿以驱浊精之作用,又有健脾温肾以固本之【功效】,可使湿热去,清浊分,肾元阖,故以“治浊固本丸”名之(乔模)。

【主治】 小便混浊、遗精、神疲腰酸、苔腻。可用于乳糜尿、慢性前列腺炎、遗精等病症。

【加减】 若见小便混浊、白如米泔、凝如膏糊者,加萆薢;下元虚冷者加乌药;兼小便淋沥者,加车前子、木通。

2秘精丸

【来源】 宋·严用和《济生方》

【歌诀】 秘精丸中白茯苓,龙骨牡蛎子菟丝,

五味韭螵煅石脂,温肾固涩效堪奇。

【组成】 煅牡蛎、菟丝子、生龙骨、五味子、韭子(炒)、桑螵蛸、白茯苓、白石脂(煅)各等份。

【用法】 上药共研细末,酒糊为丸,如梧桐子大。每服9克,日服2次,盐酒、盐汤或温开水送服。

【功效】 温肾补虚固涩。

【方解】 方用韭子、菟丝子、五味子、桑螵蛸温阳益肾固精;配以煅牡蛎、龙骨、白石脂、白茯苓秘精固涩健脾。合而用之,共奏温肾补虚固涩之功。

【主治】 肾虚腰膝酸软、下焦虚寒、肾元不固、小便白浊、或如米泔、或如脂如膏、或小便失禁、尿液清长频数、余沥不尽、小便不畅、遗精早泄、阳事不举、女子带下、月经崩漏不止等。可用于乳糜尿、前列腺炎、前列腺肥大、小儿遗尿、男子性功能失调、肾虚带下、月经崩漏等病症。

【加减】 若治乳糜尿,可用萆薢、车前子、乌药、益智仁等煎汤送服;前列腺炎小便不爽,可用木通、黄柏、泽泻、路路通等煎汤送服。

【附记】 凡属湿热下注、肾虚火旺等症,均忌用。

【2】治尿失禁妙方

1桑螵蛸散

【来源】 宋·《本草衍义》

【歌诀】 桑螵蛸散治便数,参苓龙骨同龟壳,

菖蒲远志及当归,补肾宁心健忘觉。

【组成】 桑螵蛸、远志、菖蒲、龙骨、人参、茯神、当归、龟板(醋炙)各30克。

【用法】 上药共研细末。每晚睡前用党参汤调下6克。或用饮片作汤剂水煎服,各药用量按常规剂量酌定。

【功效】 调补心肾,固精止遗。

【方解】 本方治证乃由心肾两虚,水火不相交济所致。治宜调补心肾,涩精止遗。方中桑螵蛸、龙骨补肾涩精;人参补气;当归补血;龟板滋阴清热;茯苓、远志、菖蒲安神定志,交通心肾。诸药相合,既能补肾益精,涩精止遗,又能补心安神,从而起到两调心肾,交通上下,收敛固涩的作用。对于心肾两虚,肾关不固,心神失养的小便频数,遗尿滑精,神恍健忘等症,有很好的疗效(乔模)。

【主治】 心肾两虚、小便频数、或如米泔色、心神恍惚、健忘食少以及遗尿、滑精、舌淡苔白、脉细弱。可用于老人排尿失禁、小儿遗尿、肾功能减退的夜尿增多、遗精以及子宫脱垂等病症。

【加减】 若见遗精、脉细弱者,加山萸肉、沙菀蒺藜;滑精、健志、心悸、失眠等,加五味子、枣仁;小便频数,属心肾不足者,加淮山药、山萸肉。

【附记】 凡下焦火盛以致小便短赤或肾阳不足涩痛者,不宜用本方。

本方在应用时,还可酌加菟丝子、沙苑子、覆盆子、芡实、益智仁、五味子等补肾缩尿药,以增其补涩之力。体质不十分虚弱者,人参、当归可以不用;糖尿病人小便频数,加山药、山萸肉以固肾填精;神经衰弱的滑精、健忘、失眠等,可加入五味子、枣仁以养心安神。

2鹿茸丸

【来源】 宋·陈无择《三因极一病证方论》

【歌诀】 鹿茸丸能治尿崩,参芪麦地大芸苓,

山萸山药元参补,地骨五味内金茸。

【组成】 熟地15克,黄芪24克,五味子6克,山药50克,麦冬18克,山萸肉9克,元参9克,补骨脂9克,牛膝9克,大芸9克,地骨皮9克,人参6克,鸡内金3克(研冲),鹿茸粉1克。

【用法】 水煎服。每日1剂,日服2次。

【功效】 补气生津,滋阴润燥,固肾缩泉。

【方解】 方中熟地、元参、麦冬滋阴;人参、黄芪补气;五味、内金固肾缩尿;山萸肉大补元气;鹿茸、补骨脂补肾助阳;山药健脾胃,补肾;茯苓健脾和肺,补土制水;牛膝补肝肾,强筋骨;大芸补肾阳,益精血;地骨皮清虚热。气血足,肾气旺,固摄有权,尿崩可止。本方是针对肾失蒸化之病因和饮一溲一之证候而设,药证相符,切中病情,故能收效。

【主治】 尿崩症。

3巩隄丸

【来源】 明·张介宾《景岳全书》

【歌诀】 巩隄丸中莵丝子,熟地白术北五味,

附子茯苓益智仁,破故纸与家韭子。

【组成】 熟地黄60克,菟丝子(酒煮)60克,白术(炒)60克,北五味子30克,益智仁(酒炒)30克,破故纸(酒炒)30克,附子(制)30克,茯苓30克,家韭子(炒)30克。

【用法】 上药共研细末,以山药粉糊为丸。每服9克,日服2次,温酒或温开水送服。亦可用饮片作汤剂水煎服,各药用量按常规剂量酌减。

【功效】 温阳益肾,固涩止遗。

【方解】 方用熟地、菟丝子补肾益精;益智仁、破故纸、家韭子、附子温肾助阳;配以五味子固精止遗;白术、茯苓渗湿健脾。诸药合用,共奏温阳益肾,固涩止遗之功。

【主治】 命门火衰、肾阳不足、小便频数、遗尿或排尿不禁、伴腰酸、形寒、舌淡、脉虚软而迟。可用于肾功能减退引起的夜尿增多,老人排尿失禁及小儿习惯性遗尿等病症。

【加减】 若见神疲乏力、 气短等气虚证者, 加党参、 黄芪; 畏寒肢冷明显, 加仙茅、 仙灵脾、 巴戟天、 鹿角胶; 遗精、 滑精者, 加煅龙骨、 煅牡蛎、 金樱子、 芡实。

【附记】 凡湿热下注引起的小便频数, 肺中痰热以致肺气不宣而遗尿者, 不宜应用本方。

4固脬汤

【来源】 洪广祥《豫章医萃——名老中医临床经验精选》(张志钧方)

【歌诀】 固脬汤中益智仁,黄芪党参与升麻,

金樱桑螵覆盆子,芡实鹿衔制马钱。

【组成】 黄芪20~30克,党参15克,升麻15克,金樱子15克,桑螵蛸15克,益智仁15克,芡实15克,覆盆子15克,鹿衔草15克,制马钱子3克。

【用法】 水煎服。每日1剂,日服2次。

【功效】 益气健脾,温肾固涩。

【方解】 小便不禁之治,古方多用固涩,然固涩之剂不过固其门户,此乃治标之举,而非塞源之道。前列腺摘除术后,由于机体受手术创伤,气虚更甚而阴虚亦现,此时小便失禁乃由多方面因素所致,如肺虚不能化气则膀胱不约;脾虚则中气下陷而尿自遗;肾虚不能温摄水液而尿失禁;手术创伤、下焦蓄血,脉络受损则小便淋漓。正如《诸病源候论小便不禁候》所云:“小便不禁者,肾气虚,下焦受冷也。肾主水,其气下通于阴,肾虚下焦冷,不能温制其水液,故小便不禁也。”《仁斋直指附遗方论》亦云:“下焦蓄血,与其虚劳内损,则便溺自遗而不知。”张老根据《景岳全书》的“治水者必须治气,治肾者必须治肺”的理论及长期临床探索,认为塞源之道,首当益气固堤;正本清源,理气兼与活血。自拟固脬汤,方用党参、黄芪益气健脾;配以鹿衔草、益智仁、升麻、桑螵蛸、金樱子、芡实米温肾固涩,使气虚得补,三焦气化得复,阴阳互济,膀胱气化与约束力恢复正常;尤其是使用制马钱子活血通络,振奋已麻痹之膀胱及尿道,使之气化功能正常。

【主治】 前列腺摘除术后尿失禁。

【附记】 在服药内治的同时,针刺手的夜尿点(位于掌面小指第一指关节横纹中点处),双侧均用强刺激捻转法,留针20~30分钟。或加补法针刺关元、三阴交(双),隔日1次。

张氏用此方(固脬汤)几十年来,均未发现有慢性及蓄积中毒现象,而且疗效确实。

【3】治癃闭(尿潴留)妙方

1温通汤

【来源】 近代·张锡纯《医学衷中参西录》

【歌诀】 下焦受寒便不通,椒目茴香与威灵,

凉甚桂附干姜加,气虚人参易为功。

【组成】 椒目(炒捣)24克,小茴香(炒捣)6克,威灵仙9克。

【用法】 水煎服。每日1剂,日服2次。

【功效】 温肾散寒,利水通便。

【方解】 方中“以椒目之滑而温,茴香之香而热者,散其凝寒,即以通其窍络。更佐以威灵仙温窜之力,化三焦之凝滞,以达膀胱,即化膀胱之凝滞,以达溺管也”(《医学衷中参西录》)。溺管之寒凝化解,水道自通,其症自愈。

【主治】 下焦受寒,小便不通。

【加减】 凉甚者,加附子、肉桂、干姜;气虚者,加人参。

2桔梗启闭汤【来源】 张奇文《幼科条辨》(张子仪方)

【歌诀】 肺窍闭塞便不通,桔梗再配炒杏仁,

上窍通后下窍开,肺开气化便自通。

【组成】 桔梗10克,炒杏仁6克。

【用法】 水煎服。每日1剂,日服2次。中病即止。

【功效】 宣肺启闭。

【方解】 若肺失宣降、肺窍闭塞,方用桔梗、杏仁开提肺气,肺气开,气化利,小便自通。

【主治】 肺热不盛、微有咳喘、小便量少不畅。

【加减】 本方用于癃闭,无论成人、小孩均可适用,而且效果很好。必要时,还可配用下列方法,即:①葱姜泥敷腹法:葱白500克,生姜30~60克。切碎捣烂炒热,纱布包,敷小腹部,上压以热水袋保暖,半小时后,小便即可排出。此方适用于各种癃闭证,对下元虚寒证尤宜。此为邵子亮经验。②点压利尿法:用拇指按压中极穴,缓缓压下,缓缓抬起,反复操作,至小便排出。适用于各种癃闭证。此为侯英祥经验。上两法,单用效果亦佳。

【4】治泌尿系统感染妙方

1小蓟饮子

【来源】 宋·严用和《济生方》

【歌诀】 小蓟饮子药清凉,热结血淋最堪尝,

归栀生地炙甘草,竹藕滑通炒蒲黄。

【组成】 生地24克,小蓟15克,滑石12克,木通6克,炒蒲黄9克,淡竹叶6克,藕节9克,当归(酒浸)6克,炒栀子9克,炙甘草6克。

【用法】 水煎服。每日1剂,日服2次。

【功效】 凉血止血,利尿通淋。

【方解】 血淋为五淋之一,以小便涩痛有血为主要临床特征。小蓟饮子适用于瘀热蕴结下焦所致的血淋。方中生地、小蓟、藕节清热凉血止血,且生地又能滋阴养血,以防利尿伤阴;木通、滑石、淡竹叶清热利尿通淋;栀子清三焦之火,引热下行;蒲黄活血祛瘀;当归养血活血,兼能化瘀;甘草泻火,缓急止痛,并能护中调药。诸药合用,凉血止血寓以化瘀,泻火通淋兼养阴血,止血不留瘀,泻火不伤正,使下焦瘀热俱去,自然小便通畅,血止痛除。《医方论》云:本方能“清心与小肠之热,滋肾水而通膀胱,自可以止淋而止痛”。

【主治】 下焦热结血淋症,症见尿血、小便频数、赤涩不畅热痛、舌红、苔薄白、脉数。可用于急性泌尿系感染、泌尿系结石、急性肾炎、蛋白尿以及血尿、血精、肾结核等病症。

【加减】 若见血多痛甚者,可另吞参三七、琥珀粉;尿道结石,疼痛难忍者,加金钱草、海金砂、鸡内金;腰腹酸痛者,加芍药、甘草;急性肾炎,加紫浮萍、白茅根、银花、连翘,或钩藤、夏枯草;血精,合二妙散;蛋白尿,加荷蒂;尿路感染,加白茅根。

2清肠汤

【来源】 明·龚廷贤《寿世保元》

【歌诀】 清肠汤中生地黄,当归栀子黄连襄,

瞿柏苓芍甘知母,麦灯乌梅蓄木通。

【组成】 当归、生地黄、炒栀子、黄连、芍药、黄柏、瞿麦、赤茯苓、木通、萹蓄、知母各3克,甘草1 5克,麦冬3克,灯芯1 5克,乌梅3克。

【用法】 水煎服。每日1剂,日服2次。

【功效】 清热通淋,凉血止血。

【方解】 方用当归、生地、芍药滋阴凉血活血;配以黄柏、黄连、栀子清热泻火燥湿;麦冬、知母养阴清热;瞿麦、萹蓄、赤茯苓、木通通淋利尿;灯芯清心火;乌梅敛阴以调寒热;甘草泻火,并调和诸药。综观全方,清利之中,寓以养阴,凉血之中寓以止血,共奏清热通淋,凉血止血之功。

【主治】 下焦血热、尿血、淋症。可用于尿路感染、肾盂肾炎、乳糜尿、前列腺炎、口腔炎等病症。

【加减】 原书注称:“溺血茎中痛,加滑石、枳壳,去芍药、茯苓”;若见尿道剧痛,加琥珀粉、海金砂;少腹急痛,加桃仁、石韦;尿血不止,加白茅根、小蓟草;腰痛,加杜仲、川断、桑寄生;浮肿,加车前子、泽泻。

【附记】 凡虚寒性出血者,忌用本方。

3黄芩滑石汤

【来源】 清·吴鞠通《温病条辨》

【歌诀】 黄芩滑石茯苓皮,猪苓蔻通大腹皮,

泌尿感染湿热重,清热利湿效堪奇。

【组成】 黄芩9克,滑石9克,茯苓皮9克,大腹皮6克,白蔻仁3克(后下),通草3克,猪苓9克。

【用法】 水煎服。每日1剂,日服2次。

【功效】 清热利湿。

【方解】 “方中黄芩清热燥湿;滑石清热利湿;茯苓皮、通草、猪苓淡渗利湿;大腹皮燥湿行气,使气行则湿易祛;白蔻仁辛温芳香,有醒脾胃,开湿郁之功。诸药相配,化湿清热,宣通气机,气机通畅,则胶着之邪可分消而解。本方用药,以滑石、茯苓皮、通草、猪苓淡渗通利;以大腹皮、白蔻仁行气。其组方立意,旨在畅气机、通三焦、利小便,使湿热胶着之邪,从小便而祛。正如吴鞠通所说:‘共成宣气利小便之功,气化则湿化,小便利则火腑通而热自清矣。’”(《温病纵横》)。

【主治】 湿温发热身痛,汗出热解,继而复热,渴不多饮,或竟不渴,苔淡黄而滑,脉缓。可用于泌尿系统感染、急性肾功能衰竭等病症。

【加减】 若兼烦躁不安,可加黄连、木通;兼有暑湿,加鲜藿香、鲜佩兰;寒热反复或朝凉暮热,加青蒿、白薇。

4大分清饮

【来源】 明·张介宾《景岳全书》

【歌诀】 大分清饮用茯苓,泽泻木通与猪苓,

栀子枳壳车前子,清热利水通淋良。

【组成】 茯苓9克,泽泻9克,木通9克,猪苓3克,栀子3克,枳壳3克,车前子3克。

【用法】 水煎服。每日1剂,日服2次。

【功效】 清热利水通淋。

【方解】 方用木通、车前子、泽泻、茯苓、猪苓清热利水通淋为主;配以栀子清热泻火;枳壳行气以助水道通利。通淋、泻火、行气同用,共奏清热利水通淋之功。

【主治】 积热夹湿、 蕴结于里、 小便不利、 淋沥涩痛, 或溺血、 腰腹疼痛、 黄疸、 舌苔黄腻。可用于泌尿系统感染、 肝炎、 尿闭症、 精浊症、 腰痛、 疝气等病症。

【加减】 原书注称:“如内热甚者,加黄芩、黄柏、龙胆草之属;如大便坚硬、腹满者,加大黄二三钱;如黄疸、小水不利、热甚者,加茵陈二钱;如邪热蓄血腹痛者,加红花、青皮各一钱五分。”

5栝楼瞿麦丸

【来源】 汉·张仲景《金匮要略》

【歌诀】 栝楼瞿麦是丸方,茯苓山药炮附子,

炼蜜为丸梧桐大,润燥通淋此方施。

【组成】 天花粉60克,茯苓90克,淮山药90克,炮附子15克,瞿麦30克。

【用法】 上药共研细末,炼蜜为丸,如梧桐子大。每服3丸,日服3次;无效,渐增至7~8丸,以小便利,腹中温为度。或用饮片作汤剂水煎服,各药用量按常规剂量酌定。

【功效】 润燥化气,利水通淋。

【方解】 方用天花粉(即栝楼根)润燥生津;合以附子温肾化气,山药滋肾健脾,瞿麦、茯苓利水通淋。综观全方,润燥以资上源,温肾以助气化,而达通淋之效。

【主治】 下焦阳虚、小便不利、腹中冷、口渴者。可用于尿路感染、肾盂肾炎、尿路结石、前列腺炎等病症。

【加减】 若见气虚,加黄芪、党参;蛋白尿,加鹿含草、莵丝子;浮肿,加泽泻、赤茯苓、猪苓。

【附记】 凡热毒内盛者忌用。

【1】治泌尿系统结石妙方【2】治肾病综合征妙方【3】治肾盂肾炎妙方

【1】治泌尿系统结石妙方

1石韦散

【来源】 唐·《外台秘要》

【歌诀】 石韦散中用滑石,瞿麦车前冬葵子,

热淋石淋一并治,清利排石效堪夸。

【组成】 石韦60克,冬葵子60克,滑石150克,瞿麦30克,车前子90克。

【用法】 上药共研细末。每服9克,日服3次,温开水送服。亦可用饮片作汤剂水煎服,各药用量按常规剂量酌定。

【功效】 清热利水,排石通淋。

【方解】 方中五药皆为利水通淋要药,既含清热利水之意,又有排石通淋之效,力专效宏,其效甚者。

【主治】 热淋、石淋,症见小便频数、淋沥涩痛或尿中见有砂石、苔黄尿赤、或有发热。可用于泌尿系统结石、泌尿系统感染等病症。

【加减】 若见热淋,加萹蓄、生甘草;发热,加黄芩、栀子或鱼腥草、蒲公英;石淋,加金钱草、海金砂、生鸡金;尿血,加琥珀、小蓟。

【附记】 孕妇慎用。一方有木通、榆白皮、甘草、赤茯苓。

2滑石黄柏散

【来源】 现代·《中医方剂手册》(验方)

【歌诀】 滑石黄柏海金砂,清热通淋配甘草,

小便涩痛尿频黄,药少力专效堪夸。

【组成】 滑石30克,甘草5克,黄柏9克,海金砂10克。

【用法】 上药共研细末。每服6~9克,早晚服用,温开水送服。也可改用饮片,水煎服,每日1剂。

【功效】 清热通淋。

【方解】 方用黄柏清热解毒燥湿;配以滑石、海金砂通淋利水,使邪有出路,有相得益彰之功;甘草泻火,并调和诸药。合而用之,共奏清热通淋之功。

【主治】 小便频数短赤、淋痛不畅、烦躁口渴、甚则恶寒发热、舌红苔黄。可用于输尿管结石、尿路结石、银屑病等病症。

【加减】 若见小便带血,加金钱草、大蓟、小蓟;尿道灼痛、口渴烦躁,加黄连、木通;大便秘结,加生大黄。

【附记】 临床应用,若诊断为输尿管结石,再加金钱草、鸡内金;尿路结石,再加冬葵子、石韦、通草、车前子;银屑病,加苍术、生苡仁、丹皮、连翘。可供参考。

3琥珀散

【来源】 宋·王怀隐《太平圣惠方》

【歌诀】 琥珀散中用石韦,滑石瞿麦与当归,

木香赤芍冬葵子,利水活血通淋痊。

【组成】 琥珀30克,石韦30克,滑石30克,冬葵子30克,瞿麦30克,当归15克,赤芍15克,木香15克。

【用法】 上药共研细末。每服6克,葱白汤调下。或用饮片作汤剂水煎服,各药用量按常规剂量酌定。

【功效】 利水通淋,活血行气。

【方解】 方用琥珀、石韦、滑石、冬葵子、瞿麦清热利水通淋;配合当归、赤芍活血;木香行气止痛。综观全方,可使气行血活,而助蕴热,水湿下利,诸症自愈。

【主治】 小便淋沥、脐腹急痛。可用于急性膀胱炎、泌尿系统结石等病症。

【加减】 临床应用,可随症【加减】。

4如圣散

【来源】 明·《奇效良方》

【歌诀】 如圣散中马蔺花,麦冬车前白茅根,

檀香连翘葶苈子,甜苦葶苈两相加。

【组成】 马蔺花、麦门冬、白茅根、车前子、甜葶苈子、炒苦葶苈子、檀香、连翘各15克。

【用法】 上药共研为末。每服12克,水煎服,或用饮片作汤剂水煎服。各药用量按常规剂量酌定。

【功效】 清热解毒,利水通淋。

【方解】 方用马蔺花清热解毒,利尿止血为主药;配以连翘、白茅根清热凉血;车前子、葶苈子利水通淋;再佐以檀香理气止痛。诸药合用,共奏清热解毒,利水通淋之功。

【主治】 砂淋,症见尿频、尿血、尿痛。可用于尿路结石,尿路感染等病症。

【加减】 临床应用,可随症【加减】。

5三金汤

【来源】 现代·《方剂学》(验方)

【歌诀】 三金汤中金钱草,海金砂与鸡内金,

石韦瞿麦冬葵子,通淋排石效堪夸。

【组成】 金钱草30~60克,海金砂15~30克,鸡内金(研末吞)6~9克,冬葵子9~12克,石韦9~12克,瞿麦9~12克。

【用法】 水煎服。每日1剂,日服2次。

【功效】 清热通淋,利尿排石。

【方解】 方中以金钱草利尿通淋排石为主;辅以冬葵子、海金砂、石韦、瞿麦清热利水,促进结石从尿中排出;鸡内金化石,以助金钱草排石之功。诸药合用,共奏清热通淋,利尿排石之功。

【主治】 石淋,症见腰痛、小便淋痛、尿血或尿中有砂石者。可用于泌尿系统结石。

【加减】 若见胃肠病者,去石韦、冬葵子,加山药、茯苓、白术;肾阴虚者,加熟地、枸杞子;肾阳虚者,加鹿角霜、骨碎补;肾绞痛者,加延胡索、乌药、川楝子。

【附记】 本方如减去利尿药,加入郁金、枳壳、木香等疏肝理气药,亦可用于胆道结石症。运用本方排出结石后,常以知柏地黄丸、大菟丝子丸等补肾方剂调理,也可经常用金钱草、陈皮泡茶饮服,以防复发。

6寒通汤

【来源】 近代·张锡纯《医学衷中参西录》

【歌诀】 寒通汤方疗效好,知柏滑石生杭芍,

下焦实热小便闭,投之立马见功劳。

【组成】 滑石50克,生杭芍50克,知母24克,黄柏24克。

【用法】 水煎服。每日1剂,日服2次。

【功效】 清热化湿,利水通淋。

【方解】 方用知母、黄柏滋补肾水,清利下焦湿热;滑石利水渗湿,清热通窍;杭芍敛阴补肾,和血止痛,通利小便(大剂量)。四药合用,有较强的清利湿热和利尿作用,用治因下焦实热郁结引起的小便淋涩不利诸症,效若桴鼓,医者且莫以药味平淡而轻视之。

【主治】 下焦蕴蓄实热、膀胱肿胀、溺管闭塞、小便滴沥不通。可用于膀胱结石及老年前列腺肥大而见尿痛淋涩、不爽偏于湿热者。

【加减】 可酌加木通、海金砂各6克。结石宜加金钱草60克。

【2】治肾病综合征妙方

1乌韭茅根大黄汤

【来源】 洪广祥《豫章医萃——名老中医临床经验精选》(林鹤和方)

【歌诀】 乌韭茅根大黄汤,连翘甘草蒲公英,

枳壳木通赤小豆,车前草兼益母草。

【组成】 鲜乌韭60克,鲜茅根30克,蒲公英30克,大黄10克,枳壳9克,木通9克,赤小豆15克,车前草15克,连翘15克,益母草15克,甘草3克。

【用法】 水煎服。每日1剂,日服2次。

【功效】 清利通腑,化浊解毒。

【方解】 方用乌韭、白茅根、益母草活血凉血;赤小豆,车前草、大黄清利通腑;配以蒲公英、连翘、甘草、木通合车前草化浊解毒;枳壳理气宽中,气行则水行。诸药合用,共奏清利通腑,化浊解毒之功。

【主治】 肾病综合征。

【加减】 临床应用,应辨证论治,随证加减。

2黄芪活血汤

【来源】 《治验百病良方》(樊友焜方)

【歌诀】 黄芪活血汤丹参,石韦再配益母草,

药仅四味力专宏,主治肾病综合征。

【组成】 丹参30克,石韦15克,益母草15克,黄芪15克。

【用法】 水煎服。每日1剂,日服2次。

【功效】 补脾益气,活血祛瘀,清热通淋。

【方解】 方用黄芪补脾益气,改善机体新陈代谢机能,提高机体对激素的反应性;丹参、益母草活血祛瘀,改善肾脏的微循环,提高肾小球对免疫制剂的药理效应,与免疫抑制剂起配合作用;石韦清热利水通淋,对肾小管发挥有益作用。合而用之,共奏补脾益气,活血祛瘀,清热通淋之功。故对难治性肾病综合征有较好疗效。

【主治】 难治性肾病综合征。

【加减】 蛋白尿长期不转阴者,重用石韦、黄芪,同时持续使用消炎痛1mg/kg/次,1天3次;肾功能不全者,重用丹参、益母草,加当归、桃仁;反复发作者,则本方延长疗程。必要时,可配合西药治疗。

【3】治肾盂肾炎妙方

1八正散

【来源】 宋·陈师文《太平惠民和剂局方》

【歌诀】 八正木通与车前,萹蓄大黄滑石研,

草稍瞿麦兼栀子,煎加灯草痛淋蠲。

【组成】 车前子12克,木通9克,萹蓄12克,瞿麦12克,滑石18克,栀子9克,大黄6克,甘草3克,灯草引。

【用法】 水煎服。每日1剂,日服2次。原各药为等份,共为粗末。每次6克,加灯草,水煎服。

【功效】 清热利湿,通淋止痛。

【方解】 此证为相火郁闭,湿热下注,累及于肾,传之于膀胱所致。热邪陷于膀胱,则溺涩而淋痛,以其原与壬水同经相连者也。然,寒者以补脾利水为【主治】之;热者以清肝通淋以治之。此证为木郁化火,湿热下注膀胱为病,故方用大黄、栀子导瘀滞而通便涩,清君相而导炎热;木通、甘草稍、灯草上清心火,下通壬水;萹蓄、车前、滑石、瞿麦清利滑窍而走水道也。综观全方,利尿作用显著,共奏清热利湿,通淋止痛之功。

【主治】 湿热下注,症见尿频、尿痛、尿涩、或尿中夹有砂石、小便艰涩、或小便癃闭、小腹胀满、舌红、苔黄腻。可用于急性肾盂肾炎、膀胱炎、尿道炎、前列腺炎、泌尿系统结石、尿潴留、肾炎等病症。

【加减】 若见尿中带血者,加白茅根、茜草、大蓟、小蓟;尿路结石者,加金钱草、海金砂;腹痛甚者,加白芍;小腹作胀者,加乌药、青皮;日久气滞血瘀者,加红花、赤芍;病延日久、肾阴亏损者,加生地、阿胶;小便混浊如米泔水者,加萆薢、菖蒲;腰膝酸软、头昏无力者,加续断、牛膝等。马有度使用本方,常加黄芩、柴胡以增强抑菌、解热、抗炎作用。

2膏淋汤

【来源】 近代·张锡纯《医学衷中参西录》

【歌诀】 膏淋汤中生地黄,山药芡实龙骨襄,

杭芍牡蛎与党参,固涩止淋此方求。

【组成】 生山药30克,生芡实15克,生龙骨(捣细)18克,生牡蛎(捣细)18克,大生地(切片)18克,路党参9克,生杭芍9克。

【用法】 水煎服。每日1剂,日服2次。

【功效】 益肾健脾,固涩止淋。

【方解】 方用山药、生地、党参、杭芍益肾健脾;配以芡实、龙骨、牡蛎缩泉固脱涩精。合而用之,共奏益肾健脾,固涩止淋之功。

【主治】 膏淋,症见小便不畅、尿如脂膏、形体消瘦、舌淡、脉细数无力。可用于肾盂肾炎、膀胱炎、肾结核、泌尿系统结石,以及乳糜尿等病症。

【加减】 若见淋出如脂、形疲乏力、腰膝酸软等肾虚证者,加山萸肉、沙菀、蒺藜、莲须;腹胀尿涩不畅者,加乌药、益智仁、小茴香。

【附记】 凡小便灼热疼痛、苔黄腻、舌质红之实证膏淋症,不宜应用本方。

3导赤清心汤

【来源】 《名医特色经验精华》(时逸人方)

【歌诀】 导赤清心治热淋,生地麦冬玄沙参,

丹竹茯苓益元散,灯芯通草莲子心。

【组成】 鲜生地30克,麦冬9克,玄参12克,沙参30克,丹皮9克,竹叶6克,莲子心12克,茯苓9克,益元散3克,灯芯6克,通草6克。

【用法】 水煎服。每日1剂,日服2次。

【功效】 滋阴,清热,通淋。

【方解】 下焦热毒炽盛猖獗,伤及阴血,故尿血。方中用生地、麦冬、玄参滋阴润燥;丹皮清血中郁热,合生地能凉血止血;茯苓、益元散(滑石、甘草、辰砂)渗湿利尿;竹叶、莲子心、灯芯通草清心火,导赤浊。诸药合用,能滋阴清热,泻火通淋,可使血尿迅速消失。

【主治】 热淋尿血。可用于慢性肾盂肾炎急性发作,心火移热于小肠而出现血尿者。

【1】治消化不良妙方【2】治胃肠炎妙方【3】治肠套叠妙方【4】治肠麻痹妙方

 【1】治消化不良妙方

1开胸顺气丸

【来源】 现代·《全国中药成药处方集》

【歌诀】 开胸顺气用槟榔,枳实厚朴广木香,

青乌大黄六神曲,麦甘山楂子莱菔。

【组成】 槟榔、枳实、厚朴、木香各500克,大黄、乌药、青皮各750克,六神曲、麦芽各500克,莱菔子750克,山楂500克,甘草250克。

【用法】 上药共研细末,水泛为丸。每服6克,日服1~2次,饭前用温开水送服。

【功效】 开胸顺气,消积导滞。

【方解】 方用木香、厚朴、乌药、枳实、青皮健脾理气;配以槟榔、山楂、麦芽、六神曲消食和胃;莱菔子理气开胸消胀;大黄通便导滞,甘草调和诸药。诸药合用,共奏开胸顺气,消积导滞之功。

【主治】 食积停滞、胸腹胀满、呕吐恶心、大便秘结。可用于消化不良、急、慢性胃炎等病症。

【附记】 气虚者及孕妇忌用。

2健脾丸

【来源】 明·王肯堂《证治准绳》

【歌诀】 健脾丸中用白术,木连苓甘与人参,

神曲陈皮砂仁麦,肉蔻再配山药楂。

【组成】 炒白术75克,木香、黄连(酒炒)、甘草各22 5克,茯苓60克,人参45克,炒神曲、陈皮、砂仁、炒麦芽、山楂、山药、肉豆蔻(煨)各30克。

【用法】 上药共研细末,水泛为丸,如绿豆大。每服6~9克,日服2次,温开水送下。也可用饮片作汤剂水煎服,各药用量按常规剂量酌定。

【功效】 健脾消食。

【方解】 脾主运化而升,胃主受纳而降,总司水谷的腐熟、吸收和输布。若脾胃素虚,胃虚则不能容受,脾虚则升运无力,故食少不化,饮食内停。故方用人参、白术、茯苓、甘草益气健脾;配以山楂、麦芽、神曲消食化积;木香、陈皮、砂仁理气和胃;黄连清热;山药、肉豆蔻补肾健脾。综观全方,消补兼施,寒热并用,以补为主,消不伤正,补而不滞,使脾胃健,升降复,饮食归于正化,气机得以调畅,诸症自愈。

【主治】 消化不良,症见纳呆、脘腹痞胀、大便溏薄、倦怠乏力、苔腻微黄、脉虚弱。可用于消化不良、胃下垂、腹泻、小儿厌食等病症。

【加减】 若气虚较甚,加黄芪;气滞甚者,加枳壳;阳虚,加附子、干姜;脾胃虚寒,去黄连。

3保和丸

【来源】 元·朱丹溪《丹溪心法》

【歌诀】 保和神曲与山楂,苓夏陈翘菔子加,

曲糊为丸麦汤下,消食和胃效堪夸。

【组成】 山楂180克,神曲60克,半夏90克,茯苓90克,陈皮30克,连翘30克,炒莱菔子30克。

【用法】 上药共研细末,水泛为丸,如梧桐子大。每服6~9克,日服2次,炒麦芽煎汤或温开水送下。也可用饮片作汤剂水煎服,各药用量按常规剂量酌减。

【功效】 消食和胃。

【方解】 《素问·痹论》云:“饮食自倍,肠胃乃伤。”饮食过度,脾运不及,必致积滞内停,气机痞塞,胃失和降。保和丸专为伤食积滞之证而设。方中山楂、神曲、莱菔子均是消食化滞之品;且山楂能消各种饮食积滞,尤擅消肉食油腻之积;神曲消食醒酒,健脾和胃,善化酒谷陈腐之积;莱菔子消食化痰,下气除胀,长于消麦面痰气之积。三味合用,能除一切新久积滞。水谷不化,则生湿生痰,故配茯苓、陈皮、半夏渗湿健脾,理气化滞,祛痰和胃,而除内生之痰湿;食滞气阻,易于化热,故又以连翘清热散结。诸药合用,共奏消食和胃之功。若更以麦芽汤送服,或于方中再增炒麦芽一味,则消食和胃之效益佳。

【主治】 食积停滞,症见胸脘痞满胀痛、喛腐吞酸、恶食呕逆、大便不调、舌苔厚腻、脉滑。可用于消化不良、小儿疳、小儿腹泻、慢性胃炎、小儿咳嗽、急性胆道感染、神经性呕吐、胃柿石、出门不完全梗阻荨麻疹等病症。

【加减】 改作汤剂,若见食积腹胀较重,加枳实、厚朴;食积化热甚者,加黄芩、黄连;便秘,加大黄;兼脾虚,加白术;伴虫积,加乌梅、槟榔;食欲不振,加鸡内金、炒谷芽、炒麦芽;呕吐,加砂仁、竹茹。

4柴芩四仙汤

【来源】 《名医治验良方》(焦树德方)

【歌诀】 柴芩四仙白芍归,白术茯苓青陈皮,

泽附木香川楝子,疏肝健脾消食奇。

【组成】 柴胡9克, 黄芩9克, 炒川楝子9克, 白芍12克, 当归6克, 焦白术6克, 茯苓12克, 泽泻9克, 香附9克, 青陈皮各6克, 焦四仙各9克,木香6克。

【用法】 水煎服。每日1剂,日服2次。

【功效】 疏肝理气,清热柔肝,健脾消食。

【方解】 本方由逍遥散减炙甘草,加黄芩、炒川楝子、泽泻、香附、青陈皮、焦四仙、木香而成。方用柴胡、川楝子、香附、木香、青陈皮疏肝理气;配以当归、白芍养血敛阴而柔肝,柴胡合白芍以疏肝;白术、茯苓、泽泻渗湿健脾;黄芩清热,以防肝郁化热;合柴胡和解表里;妙在焦四仙消食和胃。诸药合用,共奏疏肝理气,清热柔肝,健脾消食之功。

【主治】 消化不良,症见食欲不振、脘胁胀痛、喛气吞酸、大便时溏时干、悒悒不乐、胃部不适、舌苔薄白、脉弦细或弦滑。可用于消化不良及慢性肝胆疾病等病症。

【附记】 本方名为笔者拟加。临床屡用,每收满意效果。

【2】治胃肠炎妙方

1连朴饮

【来源】 清·王孟英《霍乱论》

【歌诀】 连朴饮中石菖蒲,半夏香豉焦栀子,

清热化湿和中顾,预防伤阴配芦根。

【组成】 黄连(姜汁炒)3克,制厚朴6克,制半夏3克,石菖蒲3克,香豉(炒)9克,焦栀子9克,芦根60克。

【用法】 水煎服。每日1剂,日服2次。

【功效】 清热化湿,理气和中。

【方解】 方用黄连合厚朴功能清热燥湿,兼有行气除痞之功;黄连合半夏亦能清热燥湿,且有降逆和中之效;更佐以栀子助黄连清泄邪热;石菖蒲以助厚朴化湿畅中;香豉宣郁透热;芦根清热生津。诸药合用,共奏清热化湿,理气和中之功。

【主治】 湿热内蕴、霍乱吐泻、脘腹痞闷、胃呆、小便黄赤、舌苔黄腻。可用于消化道感染性疾病,如急性胃肠炎、肠伤寒、细菌性痢疾、霍乱以及胃肠功能紊乱等病症。

【加减】 若见发热恶寒,加紫苏叶、藿香;兼有暑湿,加鲜藿香、鲜荷叶;胃脘嘈杂,加砂仁、陈皮;呕吐剧,加竹茹、生姜,去香豉;腹泻剧者,加车前子、六一散;口渴,加天花粉、茅根。

【附记】 若见,吐泻物清紫沏冷证属虚寒者,不宜服用;大吐大泻而见亡阳暴脱,脉微欲绝,尤非所宜。

2蚕矢汤

【来源】 清·王孟英《霍乱论》

【歌诀】 蚕矢汤中生苡仁,黄卷木瓜姜黄连,

半夏黄芩吴茱萸,通草再配焦山栀。

【组成】 蚕砂 (包) 15克,生苡仁12克,大豆黄卷12克,木瓜9克,黄连 (姜汁炒) 6克,半夏3克,黄芩 (酒炒) 3克,通草3克,焦山栀5克,吴茱萸1克。

【用法】 水煎服。每日1剂,候稍凉,徐徐饮服。

【功效】 清热利湿,升清降浊,和中舒筋。

【方解】 主要用于治疗湿蕴脾胃,运化失常,清浊不分所致的吐泻。故方用蚕砂、木瓜化湿和中,并除霍乱转筋;配以黄芩、黄连、栀子清热燥湿;半夏、吴茱萸降逆止呕;生苡仁、通草、大豆黄卷利湿健脾止泻。诸药合用,可达湿除热清,清升浊降,使转筋得止,吐泻得愈。

【主治】 湿热内蕴、霍乱吐泻、腹痛转筋、口渴烦躁、苔黄厚而干、脉濡数。可用于急性胃肠炎、霍乱、肾炎等病症。

3理阴煎

【来源】 明·张介宾《景岳全书》

【歌诀】 理阴煎中用当归,炮姜甘草熟地黄,

温中祛寒益阴血,临症加减用时多。

【组成】 熟地黄30克,当归9克,炙甘草4 5克,炮姜6克。

【用法】 水煎服。每日1剂,日服2次。

【功效】 温中祛寒,益阴养血。

【方解】 方用炮姜温中散寒;炙甘草益气温中;合以熟地黄、当归滋阴养血。合而用之,共奏温中祛寒,益阴养血之功。药少力专,其功不凡。

【主治】 素体阴血不足、眩晕乏力、兼见脾胃虚寒、脘腹冷痛、恶心呕吐、寒泻腹痛以及妇女月经延期、量少色淡腹痛等症。可用于慢性胃肠炎、地中海贫血、月经不调、痛经等病症。

【加减】 若见脘腹冷痛,加高良姜、吴茱萸,或荜菝、毕澄茄;恶心呕吐,炮姜改用干姜或再加半夏、吴茱萸;腹痛泄泻,加肉豆蔻;经迟腹痛,加白芍、川芎或艾叶、香附。

4人马平安散

【来源】 清·《清太医院配方》

【歌诀】 人马平安朱砂雄,硼砂冰片火硝襄,

再配麝香与牛黄,急救之后另改方。

【组成】 雄黄36克,朱砂125克,硼砂36克,冰片9克,火硝36克,麝香3克,牛黄3克。

【用法】 上药共研细末,贮瓶勿泄气。内服:每服0 5~1克,温开水送服;外用:每取药粉少许,吸入鼻中,取嚏开窍。

【功效】 解毒辟秽,开窍安神。

【方解】 方用雄黄、硼砂、火硝解毒辟秽,泻热攻积;配以牛黄清热解毒,清心开窍;麝香、冰片、朱砂芳香辟浊,开窍安神。合而用之,共奏解毒辟秽,开窍安神之功。

【主治】 霍乱痧胀、呕吐泄泻、头晕目眩、胸闷泛恶、腹痛脘闷、烦躁不宁、神志迷蒙、猝然昏倒、不省人事、肢体厥冷等。可用于中暑、昏厥、急性肠炎、急性胃炎、急性胃肠炎等病症。

【附记】 本品主要作为救急之用,待症情缓解后,可根据辨证,另用其他方药治疗。孕妇忌用。

5麝香救疫散

【来源】 现代·《全国中药成药处方集》

【歌诀】 麝香救疫冰牛黄,皂藿夏薄陈朱砂,

贯仲防风枯矾配,白芷甘草茅术襄。

【组成】 麝香0 6克,冰片0 6克,牛黄0 6克,朱砂6克,牙皂4 5克,藿香4 5克,半夏3克,薄荷3克,陈皮3克,贯仲3克,防风3克,枯矾3克,白芷3克,甘草3克,茅术1 5克。

【用法】 上药共研极细末。每服3克,日服2~3次,温开水送服。

【功效】 清暑辟浊,开窍安神。

【方解】 方用牛黄、贯仲清热解毒;配以藿香、白芷、防风芳香化湿,祛风辟浊;麝香、冰片、朱砂、牙皂芳香开窍,安神定惊;薄荷开窍醒脑;陈皮、半夏理气降逆;茅术化湿;甘草和中。诸药协同,共奏清暑辟浊,开窍安神之功。

【主治】 暑湿霍乱、 上吐下泻、 腹痛转筋、 流行时疫、 水土不服、 伤暑中恶、 头晕目眩、 猝然昏倒、 不省人事、 牙关紧闭、 时有谵语、 脘腹闷胀、 欲呕、 苔腻等。 可用于中暑、 急性胃肠炎、 急性肠炎、 各种昏厥、 伤寒、 副伤寒等病症。

【附记】 凡热毒炽盛、邪入心包的神昏惊厥患者,忌用;对阴血不足,舌红少苔、神昏烦躁者,也不可应用。孕妇忌用。

6圣济十香丸

【来源】 宋·《圣济总录》

【歌诀】 圣济十香苏合香,丁檀沉木安息香,

术附良麝朱冰朴,荜诃犀角熏陆香。

【组成】 丁香15克, 苏合香15克, 檀香15克, 沉香15克, 木香15克, 安息香15克, 香附15克, 白术15克, 高良姜15克, 麝香15克, 熏陆香15克, 朱砂15克, 冰片15克, 荜茇30克, 诃子皮30克, 犀角屑30克, 姜厚朴30克。

【用法】 上药共研细末,炼蜜为丸,如梧桐子大。每服5丸,日服4~5次,温开水送下。

【功效】 温通开窍,理气止痛。

【方解】 方用麝香、冰片、苏合香、安息香、荜茇、高良姜、熏陆香温通开窍,散寒止痛;配以丁香、檀香、木香、厚朴、沉香、香附理气止痛;白术健脾;犀角屑清热;诃子皮收敛。诸药协同,共奏温通开窍,理气止痛之功。

【主治】 中恶、霍乱不识人、脘腹胀痛、心胸闷痛、泛泛欲呕、不思饮食、两胁胀痛、喛气不舒、胸痛、呕吐、泄泻、呃逆及猝然昏倒、不省人事等。可用于暑病夹痧、暑病兼寒、急性胃肠炎、昏厥、胃脘痛、胸胁痛、冠心病心绞痛等病症。

【加减】 若见暑病兼痧者,可用藿香、通草、省头草、大腹皮、紫苏、连翘等煎汤送服;暑病兼寒者,可用香薷、藿香、白芷、厚朴、苍术、淡豆豉等煎汤送服;呕恶、喛气、呃逆明显者,用生姜、竹茹煎汤送服。

【附记】 凡痰热内盛的神昏窍闭,阴虚的胸胁脘腹诸痛等忌用。孕妇忌用。

【3】治肠套叠妙方

1治肠套叠方

【来源】 邓铁涛《邓铁涛临床经验辑要》

【歌诀】 治肠套叠旋覆花,党参法夏代赭石,

生姜大枣炙甘草,降逆理肠效可奇。

【组成】 旋覆花5克,代赭石15克(先煎),党参9克,炙甘草5克,生姜2片,大枣3枚,法半夏9克。

【用法】 上药慢煎,服后半小时,继用下法。

【功效】 降逆理肠,调畅气机。

【方解】 方用旋覆花、代赭石、法半夏降逆理肠,调畅气机;配以党参、甘草、生姜、大枣益气护胃,胃健又可促进肠功能恢复,共达降逆理肠之功。

【主治】 肠套叠(小儿尤多)。

【加减】 服药后30分钟,另用蜂蜜100毫升,加开水200毫升,待温度为37℃时,灌肠,与此同时,用梅花针扣击腹部肿块。

【附记】 屡用屡验,疗效甚佳。

2丑牛黄莱汤

【来源】 《治验百病良方》(杨守昌方)

【歌诀】 肠套叠方丑牛黄,陈皮木香砂仁襄,

枳实厚朴莱菔子,黄连白芍甘草蜂。

【组成】 牵牛粉6克,大黄3克,陈皮4克,木香2克,砂仁3克,枳实4克,厚朴4克,莱菔子8克,黄连3克,白芍8克,甘草2克,蜂蜜30克(兑入)。

【用法】 水煎服。每日1剂,日服2次,蜂蜜分2次兑服。痛减停止。

【功效】 理气止痛,润下泄热。

【方解】 盘肠气痛系邪热之气搏结小肠,凝滞气机,盘结肠间,发而为痛。故方用枳实、厚朴、木香、莱菔子、砂仁、陈皮理气止痛;配以黄连清热;牵牛、大黄、蜂蜜润导,通肠泄热;佐以白芍、甘草缓急止痛。诸药合用,共奏理气止痛,润通泄热之功。

【主治】 肠套叠(盘肠气痛)。

【加减】 腹胀已减、痛势已止,去牵牛、蜂蜜,加藿香3克,法半夏5克。

【附记】 此为婴幼儿剂量。但病急证危,须顿挫病势,收到速效,非大剂难当此任。

【4】治肠麻痹妙方

1厚朴三物汤

【来源】 汉·张仲景《金匮要略》

【歌诀】 厚朴三物是经方,大黄再配枳实良,

行滞通便宽中使,腹胀便秘服之安。

【组成】 厚朴15克,大黄9克(后下),枳实9克。

【用法】 水煎服。每日1剂,日服2次。以利为度。

【功效】 行气宽中,行滞通便。

【方解】 方用厚朴、枳实行气除胀,宽中消痞;大黄泄实通便,荡涤胃肠。合而用之,共奏行气宽中,行滞通便之功。

【主治】 腹满胀痛、大便秘结、苔腻而黄、脉沉实。可用于肠麻痹、肠便阻、肠功能紊乱、便秘等病症。

【加减】 若见腹胀明显,加大腹皮,花槟榔。

【附记】 凡虚寒性便秘忌用,体虚者慎用。又李德启用本方加桃仁、丹参、红花。气虚者,加党参、黄芪;阴虚津亏者,加玄参、麦冬、生地;大便次数增多后,去大黄。每日1剂,水煎服。用治中毒性肠麻痹28例,痊愈24例,显效3例,无效1例。

2枳朴桃红汤

【来源】 《治验百病良方》(眭相河方)

【歌诀】 枳朴桃红经验方,陈皮再配花槟榔,

病中并发肠麻痹,理气活血消胀良。

【组成】 川厚朴8克,槟榔8克,陈皮6克,枳实6克,桃仁6克,红花3克。

【用法】 水煎服。每日1剂,日服2次。若不能口服者可鼻饲或保留灌肠。

【功效】 活血化瘀,理气消胀。

【方解】 中毒性肠麻痹多属气滞,气滞则血瘀,治宜理气活血、疏畅气机,以消除腹胀。故方用桃仁、红花活血化瘀;厚朴、枳实、槟榔、陈皮理气消胀。合而用之,共达消胀之功。尤其是枳实、厚朴,对于消胀有较好效果。

【主治】 中毒性痢疾、肠炎、重症肺炎并发之中毒性肠麻痹。

【加减】 若素体虚则酌加药量或加扶正之药物;若为重症肺炎后期之肠麻痹,多属于虚胀,可加醋炒白芍10克,生牡蛎30克,党参15克。

【附记】 若配用外敷消胀散(鲜橘叶100克,小茴香、麸皮各30克,食盐30克。前二味研粗末,一并炒热,装入纱布口袋),外敷脐部,每次3~4小时。内外并治,效果尤佳。

3肠粘连缓解汤

【来源】 现代·《中西医结合治疗急腹症》

【歌诀】 治肠粘连缓解汤,川朴木香番泻叶,

桃仁赤芍乌药配,芒硝再配子莱菔。

【组成】 川厚朴9~15克,木香9克,乌药9克,炒莱菔子9~15克,桃仁9克,赤芍9克,芒硝6克,番泻叶9克。

【用法】 水煎服。每日1剂,日服2次,或经胃管注入。方中芒硝不入水煎,可分2次冲入汤液中,待溶化后服用。

【功效】 行气活血,通里攻下。

【方解】 方用川朴、木香、乌药、莱菔子理气宽中;桃仁、赤芍活血化瘀;芒硝、番泻叶通里攻下。诸药合用,共奏行气活血,通里攻下之功。

【主治】 腹痛、腹胀、呕吐。可用于轻型肠粘连、部分性肠梗阻,肠麻痹等病症。

【加减】 腹胀甚者,加枳实;大便通畅者,去芒硝,番泻叶。

【附记】 胃管注入,应按常规操作。经治疗后未见显著缓解,而出现手术指征者,应及时转手术治疗。

【1】治肠梗阻妙方【2】治痢疾妙方【3】治结肠炎妙方

【1】治肠梗阻妙方

1复方大承气汤

【来源】 现代·《中西医结合治疗急腹症》

【歌诀】 大承气汤用复方,川朴赤芍生大黄,

枳实桃仁莱菔子,芒硝冲服通结肠。

【组成】 川厚朴15~30克,莱菔子15~30克,枳实15克,桃仁9克,赤芍15克,生大黄15克(后下),芒硝10~15克(冲服)。

【用法】 水煎服。每日1剂,日服2次。

【功效】 泻热攻下,行气活血。

【方解】 方中川厚朴、枳实、莱菔子宽肠下气,针对气胀而设;大黄、芒硝软坚润燥、泻热荡积;赤芍、桃仁活血行瘀,有利于推陈致新,恢复胃肠功能。诸药合用,急下邪热积滞,承顺胃气下行,使闭塞畅通,一鼓荡平。

【主治】 单纯性机械性肠梗阻、阻塞性肠梗阻、麻痹性肠梗阻、气胀较重者。亦可用于胆囊炎、急性阑尾炎以及某些热病过程中出现的高热、昏迷、惊厥、谵语等见有阳明腑实证者。

【加减】 若见血热瘀结者,加丹皮、红藤;气胀甚者,加槟榔、木香;热盛者,加黄芩、黄连、蒲公英;痛甚者,加川楝子、延胡索。

【附记】 对于绞窄性肠梗阻、外疝嵌顿性肠梗阻先天畸形及肿瘤所致之肠梗阻,以及病程久,一般情况不良的单纯性肠梗阻均无效,应及时转手术治疗。

2甘遂通结汤

【来源】 现代·《中西医结合治疗急腹症》

【歌诀】 甘遂通结川朴襄,桃仁赤芍生大黄,

木香再配生牛膝,攻水逐饮化瘀良。

【组成】 甘遂末0 6~0 9克(冲服),桃仁9克,赤芍15克,生牛膝9克,川朴15~30克,生大黄9~24克(后下),木香9克。

【用法】 水煎服。每日1剂,日服2次。或经胃管注入。

【功效】 攻水逐饮,活血化瘀。

【方解】 方用甘遂、大黄攻水逐实,使邪结从二便分消;配以川朴、木香行气导滞而止痛,以助大黄通便逐实之力;桃仁、赤芍、牛膝活血化热,且牛膝又能导热下行。诸药合用,攻逐之力甚强,共奏攻水逐实,活血化瘀之功。

【主治】 粘连性、动力性、蛔虫性、粪便阻塞性等病情较重的肠梗阻,症见便秘、呕吐、腹痛、腹胀、脉实有力等症。

【附记】 在治疗中,应密切观察病人全身状态。如经治疗,病情发展或症状不见显著缓解,出现手术指征者,应及时转手术治疗,切不可延误病情。

3万应丸

【来源】 明·虞搏《医学正传》

【歌诀】 万应丸中用槟榔,大黄配入黑牵牛,

苦楝根皮与皂角,驱虫攻积力专宏。

【组成】 槟榔150克,大黄250克,黑牵牛子120克,皂角10枚,苦楝根皮500克。

【用法】 上药前3味共研细末,后2味水煎熬膏,拌和制丸,再用沉香、木香、雷丸各30克,分别研末为衣。每服3克,清晨空腹用砂糖汤送服。今多用饮片作汤剂水煎服,各药用量按常规剂量酌减。

【功效】 驱虫攻积。

【方解】 方用槟榔、苦楝根皮杀虫;佐以大黄、牵牛通便;皂角活血。综观全方,既可杀虫,又能驱虫,并及时将虫体排出体外,其效甚著。

【主治】 虫积内阻、腹痛拒按、大便秘结。可用于蛔虫性肠梗阻以及囊虫病等。

【加减】 改作汤剂,可去皂角、雷丸,改为研末冲服,并加鹤虱、芜荑;若见体虚乏力,加党参、白术;食欲不振,加山楂、神曲;腹痛较甚,加枳壳、厚朴。

【附记】 方中诸药性较猛峻,虫积日久,体虚羸弱者慎用;大便泄泻者及孕妇忌用。

4导滞承气汤

【来源】 《治验百病良方》(罗时来方)

【歌诀】 导滞承气川厚朴,大黄枳实广木香,

槟榔橘皮沉黄连,保留灌肠此方优。

【组成】 厚朴7克,大黄7克,枳实5克,黄连5克,沉香5克,广木香5克,槟榔6克,橘皮3克(此为小儿剂量)。

【用法】 保留灌肠。上药加水100毫升,煎取60毫升,分2次灌,每次30毫升,每6小时1次,每日2次。

【功效】 理气导滞,清热通下。

【方解】 本方系小承气汤加槟榔、沉香、广木香、橘皮、黄连而成。方中大黄苦寒清热,导滞通便;黄连助清热之力;厚朴、枳实、广木香、沉香理气导滞,消痞除满,以助大黄导滞通便之功;橘皮和胃宽中,行气而不损正气。合而成方,共奏理气导滞,清热通下之功。

【主治】 麻痹性肠梗阻。

【附记】 本方【用法】另辟一途,既可解决小儿服药难的困难,又可使汤药直达病所而迅速发挥作用。但应注意的是:①剂量适宜;②灌速应慢。否则可因肠腔胀气又突然加大肠管张力而致肠穿孔。

5大黄木香汤

【来源】 《治验百病良方》(彭必富方)

【歌诀】 大黄木香汤桃仁,当归乌药广陈皮,

栀子陈皮玄胡索,以通为用是良方。

【组成】 大黄10~50克,全当归6克,桃仁6克,玄胡索9克,乌药6克,木香6克,栀子12克,陈皮6克。

【用法】 胃管注入。每日1剂,水煎分2次或3次。从胃管注入后,夹闭胃管半小时至1小时,每4至6小时1次,至肠功能恢复,腹胀减轻后,停止胃肠减压,改为口服。

【功效】 清热通下,理气止痛,活血化瘀。

【方解】 中医认为,六腑泻而不藏,以通为用。故方中重用大黄配木香、乌药、青陈皮以通腑顺气泻热;佐以当归、桃仁、玄胡索活血化瘀,理气止痛;栀子配大黄加强了清热消肿止痛之效。合而用之,共奏清热通下,理气止痛,活血化瘀之功。

【主治】 粘连性肠梗阻。

【加减】 若发热,腹部有压痛,但无肌紧张,加黄芩12克,麦冬9克,滑石9克;大便泻下频繁,小便少者,去大黄,桃仁去尖,加木通9克,金银花9克。

【2】治痢疾妙方

1白头翁汤

【来源】 汉·张仲景《伤寒论》

【歌诀】 白头翁汤热痢方,连柏秦皮四药施,

味苦性寒能凉血,坚阴治痢在清肠。

【组成】 白头翁15克,黄柏12克,黄连6克,秦皮12克。

【用法】 水煎服。每日1剂,日服2次。

【功效】 清热解毒,凉血止痢。

【方解】 本方所治湿热痢,为热毒深陷血分,纯下血痢之证。治疗重在清热解毒凉血,俾热毒除,则血痢自止。方中以白头翁清热解毒,凉血止痛,为治热毒赤痢之要药;配以黄连、黄柏、秦皮清热燥湿,以助白头翁清热解毒以止痢。合而用之,具有清热解毒,凉血止痢之效。

【主治】 热毒下痢、腹痛、里急后重、肛门灼热、泻下脓血、赤多白少、渴欲饮水、舌红苔黄、脉弦数。可用于急性肠炎、细菌性痢疾、阿米巴痢疾、中毒性痢疾、溃疡性结肠炎、急性坏死性肠炎、急性结膜炎、肺炎、泌尿系感染、滴虫性阴道炎、阳痿、角膜炎等病症。

【加减】 若见恶寒发热、表邪未解、里热又炽盛者,加葛根、银花以增强解肌清热作用;腹痛、里急后重明显,加木香、槟榔、大腹皮以行气导滞;夹有食滞、腹痛拒按、苔厚腻,加枳实、山楂以消食导滞;发病急骤、下痢鲜紫脓血、壮热口渴、烦躁舌绛属疫毒痢者,加生地、紫草、丹皮、赤芍以滋阴凉血。

2芍药汤

【来源】 金·刘完素《素问病机气宜保命集》

【歌诀】 芍药汤中用芩连,当归槟榔与绵纹,

木香甘草配肉桂,湿热痢疾疗效优。

【组成】 芍药15克,当归9克,黄连9克,黄芩9克,大黄6克,木香5克,槟榔9克,肉桂2克,炙甘草5克。

【用法】 水煎服。每日1剂,日服2次。

【功效】 清热燥湿,调气和血。

【方解】 痢疾初起,多由湿热之邪所致,湿郁化热,郁腐肠道、中焦失运、气血失调、发为痢疾。治宜清热燥湿,调气和血。故方用芍药、黄芩、黄连、大黄(即绵纹)清热燥湿,且大黄又能通里导滞而缓里急;芍药又与当归、木香、槟榔合用,理气血而行郁滞;芍药与甘草相伍,缓急止痛,和中调药;妙在配入少量之肉桂,性热反佐而且诱导之功;服后痢下不减者,因积滞较重,可再酌情增加大黄之量以攻下去积。诸药合用,共奏清热燥湿,调气和血,通里导滞之功。

【主治】 湿热泻痢、腹痛便脓血、赤白相兼、里急后重、肛门灼热、小便短赤、苔腻微黄。可用于细菌性痢疾、阿米巴痢疾、过敏性结肠炎、急性肠炎、肠梗阻等病症。

【加减】 若见舌苔黄干、热甚伤津者,去肉桂之温燥;苔腻脉滑、兼有食滞者,去甘草,加山楂;腹胀满、气滞较重者,去肉桂、甘草,加枳壳;泻下赤多白少,甚或纯下赤冻者,改当归为归尾,并加丹皮以加强止血之力;伴有表证者,加葛根。

【附记】 若表证重者,不宜应用本方。

3香连化滞丸

【来源】 清·沈金鳌《妇科玉尺》

【歌诀】 香连化滞青陈皮,厚朴枳实配黄芩,

当归白芍生甘草,槟榔再与滑石襄。

【组成】 青皮、陈皮、厚朴、枳实、黄芩、黄连、当归、白芍、滑石、木香、甘草、槟榔各等份。

【用法】 上药共研细末,水泛为丸。每服6~9克,日服2次,温开水送下。也可用饮片作汤剂水煎服,各药用量按常规剂量酌定。

【功效】 理气化滞,清热燥湿。

【方解】 方用木香、槟榔、青皮、陈皮、厚朴、枳实理气化湿而导滞;配以黄芩、黄连清热燥湿;当归、白芍和血;滑石、甘草清热利湿。诸药合用,共奏理气化滞,清热燥湿之功。

【主治】 湿热壅滞、气机不畅、腹痛肠鸣、泄泻呕恶、下痢赤白、稠黏臭秽、里急后重、发热口苦、肛门灼热、心烦口渴、小便短赤、腹胀,胃纳减退、胃脘疼痛、大便不畅,甚或便秘、消化不良、胁肋疼痛、喛气脘闷、饮食停滞、胸中烦热痞闷、脏毒便血、舌苔黄腻、脉滑数等。可用于细菌性痢疾、阿米巴痢疾、急性肠炎、消化不良、慢性肝炎、慢性胆囊炎等病症。

【加减】 若见急性肠炎较重,可加车前草、小飞蓬、鸡眼草、葛根;细菌性痢疾便下脓血明显,加地榆、马齿苋、赤芍、丹皮;阿米巴痢疾,加白头翁、秦皮、黄柏、地榆。

【附记】 凡属脾气虚弱,脾失健运的泄泻;肾阳虚衰的溏泄以及寒湿阻滞的腹泻、痢疾,均非本方所宜。孕妇忌服。

4参连开噤汤

【来源】 清·吴谦《医宗金鉴》

【歌诀】 参连开噤汤石莲,湿热疫毒蕴结肠,

脾胃已虚噤口痢,扶正祛邪两皆宜。

【组成】 人参9克,黄连3克,石莲子9克。

【用法】 水煎服。每日1剂,日服2次。

【功效】 益气健脾,清热止泻。

【方解】 方用人参益气补虚;黄连清热燥湿;石莲子健脾涩肠,既助人参益气健脾之力,又增黄连清热止泻之功。综观全方,扶正祛邪,药少力专,其效不凡。

【主治】 噤口痢,症见呕不能食、发热口渴、舌红。可用于慢性痢疾、慢性胃肠炎、慢性结肠炎、胃肠神经官能症、尿崩症、系统性红斑狼疮等病症。

【加减】 若见口渴明显,加麦冬、石斛、芦根养阴生津;呕吐不止,加半夏、姜、竹茹和中降逆;肢怠乏力,加扁豆、山药、粳米健脾和中;屡饮屡吐,可先服少量玉枢丹,再服本方。

5燮理汤

【来源】 近代·张锡纯《医学衷中参西录》

【歌诀】 燮理汤方止痢好,金银花与生山药,

萸连肉桂寒热用,牛蒡白芍生甘草。

【组成】 生山药24克,金银花15克,生杭芍18克,牛蒡子(炒捣)6克,甘草6克,黄连4 5克,肉桂(去粗末)4 5克。

【用法】 水煎服。每日1剂,日服2次。

【功效】 燮理阴阳,清热止痢。

【方解】 痢证是因为寒火凝结下焦,瘀为脓血,留滞不下,而寒火交战之力又逼迫之,使之下也。故方中黄连以治其火,肉桂以治其寒,二药等分并用,阴阳燮理于顷刻矣;白芍能泻肝胆之火,协同甘草(芍药甘草汤)缓急止痛。痢证之噤口不食者,必是胆火逆冲胃口;里急后重者,必是肝火下迫大肠,故白芍能治之。滞下久则阴分必亏,气化不固,故用山药滋脏腑之真阴,固下焦之气化;牛蒡子能通大便,以泻寒火之凝结;金银花善解热毒,以防肠中之溃烂。单白痢,病在气分,故加生姜以行气;单赤痢,病在血分,故加地榆以凉血;痢中多带鲜血,其血分尤热,故加鸭蛋子,大清血分之热。此方治痢,卓有成效,尤宜于妇幼老弱之患者,至剧者,连服数剂亦必向愈。

【主治】 红白痢,噤口痢。

【加减】 单红痢,加生地榆6克;单白痢,加干姜6克;血痢,加鸭蛋子20粒(去皮),药汁送服。

【附记】 据(《陕西中医》(7)1987年)报道:用本方治疗急性细菌性痢疾100例,分别服药3~5剂,治愈率95%。

6黄芩汤

【来源】 汉·张仲景《伤寒论》

【歌诀】 黄芩汤用芍甘并,二阳合痢枣加煮,

此方遂为治痢祖,后人加味或更名。

【组成】 黄芩9克,芍药6克,炙甘草6克,大枣12枚。

【用法】 水煎服。每日1剂,日服2次。

【功效】 清热止痢,和中止痛。

【方解】 太阳、少阳合病,虽无先后次第之分,然受邪有轻重、主次之别。本方之治,是以少阳受邪为主,少阳火郁较重而太阳表邪不著,少阳郁热内迫阳明,下趋大肠,传化失司,故自利腹痛或大便脓血、肛门灼热、里急后重。方中黄芩苦寒,清泄少阳、阳明之热;芍药酸寒,益阴和营,土中泻木;甘草、大枣益脾和中,顾护正气。综观全方,可使少阳邪热得清,枢机得利,里气因和则腹痛下利诸症可愈,太阳表邪自然解除。后世治痢之方,多是从本方化裁而成。

【主治】 太阳、少阳合病,症见身热口苦、腹痛下利、或热痢后重、大便脓血、肛门灼热、舌红苔黄、脉弦数。

【加减】 若兼呕吐,加半夏、生姜(即黄芩加生姜半夏汤);若腹痛者,去大枣,加木香、槟榔;大便脓血者,加山楂、炒地榆;湿食交阻而小便短少者,去大枣合四苓散,再加陈皮、厚朴、木香。

【附记】 寒湿痢疾、舌苔白滑、脉迟而缓、口不渴者,不宜使用本方。

7驻车丸

【来源】 唐·孙思邈《千金要方》

【歌诀】 驻车丸中用黄连,干姜阿胶与当归,

久痢伤阴兼便血,清热养阴止痢良。

【组成】 黄连180克,干姜60克,当归90克,阿胶90克。

【用法】 上药(前3味)共研为细末,以醋烊化阿胶为丸。每服9克,日服3次,米汤送服。今多用饮片作汤剂水煎服。各药用量按常规剂量酌定。

【功效】 清热养阴止痢。

【方解】 方用黄连清热止痢;配以当归、阿胶养阴和血,并佐干姜温中止血。合而用之,共奏清热养阴、止痢止血之功。

【主治】 久痢伤阴、便血、或有滑脱不禁、或泻下不畅、舌红少苔、脉细数者。可用于慢性细菌性痢疾、慢性肠炎、过敏性结肠炎以及便血等病症。

【加减】 若久痢不愈、脓血黏稠或下鲜血、烦渴、舌红绛少津等阴虚证者,加炒白芍、熟地黄、麦冬、山药。

【附记】 凡急性痢疾、泄泻,或慢性痢疾、泄泻而证属脏腑虚寒者,不宜应用。

8没食子丸

【来源】 宋·陈师文《太平惠民和剂局方》

【歌诀】 没食子丸用黄连,黄柏再配生地榆,

肠虚血热痢下证,收涩止痢石榴皮。

【组成】 没食子15克,地榆15克,黄柏60克,黄连45克,石榴皮30克。

【用法】 上药共研细末,醋煮面糊为丸,如麻子大。每服10~20丸,温米汤送下,空腹时服。今多用饮片作汤剂水煎服,各药用量按常规剂量酌减。

【功效】 清热凉血,收涩止痢。

【方解】 方用没食子、石榴皮收涩止痢;配以地榆、黄连清热凉血;黄柏清热坚阴止痢。综观全方,清中有敛,共奏清热凉血,收涩止痢之功。

【主治】 肠虚血热、泄痢频数、大便夹有鲜血、或便赤汁、腹痛不甚剧者。可用于慢性细菌性痢疾、慢性肠炎等病症。

【加减】 一般可酌加木香、槟榔。若见脾虚证者,加党参、白术、扁豆;血多者,加黄芩炭、丹皮炭。

【附记】 若痢下初起,实邪积滞者,不宜应用。

9清利消食汤

【来源】 龚志贤《龚志贤临床经验集》

【歌诀】 清利消食高良姜,木香槟榔肉蔻襄,

山楂建曲石菖蒲,秦皮黄芩水灯芯。

【组成】 煨肉豆蔻10克,广木香9克,槟榔9克,山楂炭12克,建神曲12克,秦皮12克,高良姜12克,黄芩10克,石菖蒲15克,水灯芯30克。

【用法】 水煎服。每日1剂,分2次温服。

【功效】 消食化积,清解湿热。

【方解】 方用肉豆蔻、神曲、山楂、槟榔消食化积散瘀;配以广木香、高良姜行气止痛,以消中焦之积食;秦皮、黄芩、石菖蒲清热燥湿,泻火解毒;水灯芯清热利水;广木香、槟榔还有理气行水的作用,气机畅,水气行,则湿可除,下焦湿热可解。合而用之,共奏消化中焦之积食,清解下焦郁滞之湿热之功。

【主治】 痢疾(积滞湿热型),症见腹部微痛、大便泻白色稠黏液汁、坠胀欲解、解便次多量少,一昼夜达八、九次至二、三十次不等,小便色微黄不畅,或与大便同解,中脘常微胀痛、噫气多、矢气少、或口干苦、手心发热、舌苔微白或痰黄,脉沉或微沉不浮,或微弦或微紧,或涩。

【加减】 积食甚者,去肉豆蔻,加草果仁9克;湿甚、小便不利者,加茯苓12克,苍术9克。

【附记】 本方名为笔者拟加。此为积食与湿热兼杂之病,非寒与热感染之病,不可用黄连、黄柏、栀子一类苦寒之品,免伤脾胃之阳气;亦不可用干姜、肉桂、吴茱萸等辛热之药,以防耗伤阴津。

10养阴凉血汤

【来源】 张梦侬《临症会要》

【歌诀】 养阴凉血生地黄,银花地榆枯黄芩,

芍首甘麦明玉竹,沙旱阿胶茜草根。

【组成】 金银花30克,生地榆10克,干生地15克,枯黄芩10克,杭白芍15克,生首乌24克,生甘草10克,杭寸冬10克,南沙参15克,明玉竹15克,旱莲草15克,茜草根10克,阿胶15克(另烊化分冲)。

【用法】 水煎服。每日1剂,分3次温服。

【功效】 养阴增液,败毒泻火,清热凉血。

【方解】 痢下多日,全为血便,有时带花红冻子,口干不欲饮,为热毒深入血分,脉数舌红,不饥不食,为肺、脾、胃与大肠之阴皆伤,故方中重用金银花甘寒无毒,能治肠澼血痢;佐以干生地甘寒泻火,润燥补阴,凉血生血;白芍善收阴气,和血脉,能止下痢腹痛;阿胶滋肾养肝,益气和血,治肠风下血,为治热痢调大肠之佳品;地榆能治诸血疾、冷热痢、疳痢与血痢不止;茜草根既能补中止血,又能活血行血;旱莲草益阴止血,为治血痢之妙品;更用寸冬、甘草、沙参、玉竹益气养阴;仅以一味黄芩,泻大肠之火,善治澼痢腹痛;用何首乌,能治肠风脏毒,下血不止。考首乌人皆用以为滋补肝肾之良药,少有知其为“消痈肿”、“肠风脏毒”之妙药者。《纲目》名此为疮帚,亦名红内消,草药家多生用捣敷恶疮有效;《太平圣惠方》用“治大肠风毒,泻血不止”。故本方中亦加之。本证为阴虚血痢,正气大亏,真阴大伤,所以不用黄连、黄柏等恐苦寒化燥,更伤其已耗之阴,故只用既能止血、止痢,又能养阴生血之品,复加甘平益气,养阴生津之味,组合成方,用之颇验。

【主治】 阴虚血痢,症见痢下多日不愈、全为血便、有时带红花冻子、脉沉细数、舌红苔少、口干不欲饮、不欲食、小便短赤。

【附记】 本方名为笔者拟加。屡用屡验,其效如神。

【3】治结肠炎妙方

1慢性结肠炎方

【来源】 杜怀棠《中国当代名医验方大全》(盛循卿方)

【歌诀】 久泻柴胡白术芍,防风木香甘草襄,

槐花黄连青椿皮,肝脾同理疗效好。

【组成】 柴胡10克,白芍10克,白术10克,防风10克,木香6克,甘草6克,椿白皮12克,青陈皮5克,槐花15克,黄连3克。

【用法】 上药用冷水浸泡30分钟,再煎30分钟,每剂煎2次,将2次煎出的药液混合。每日1剂,饭前半小时分服。

【功效】 健脾止泻,调和胃肠。

【方解】 慢性非特异性结肠炎,属中医“久泻”范畴,久泻一证,责于肝脾,治当健脾止泻,疏肝达木,调和胃肠,双管齐下,方为肝脾同治之法。本方为痛泻要方合香连丸加味,前者柔肝实脾,泻木扶正,后者清湿热,理肠腑,二方相伍,祛邪扶正,待邪退正复,则转手调脾,脾胃为后天之本,脾健胃和,则肝木无复克也,肝脾调和,久泻亦止。

【主治】 慢性结肠炎,症见腹痛肠鸣、便下溏薄、挟带黏液或脓血。

【附记】 服药期间,须忌食不消化食物及油腻、辛辣、烟酒等食品。

2调脾止泻汤

【来源】 杜怀棠《中国当代名医验方大全》(岺鹤龄方)

【歌诀】 调脾止泻用川连,白术苍术与车前,

健脾止泻清湿热,慢性肠炎此方安。

【组成】 白术30克,苍术30克,车前子30克(纱布包),川连10克。

【用法】 先将上药用适量清水浸泡30分钟,再用慢火煎1小时,每剂煎2次,将2次煎出的药液混合。每日1剂,分2次温服。

【功效】 清热利湿,健脾止泻。

【方解】 慢性结肠炎之临床表现,往往既可见脾虚之本象,又可见湿热结滞蕴阻肠间之标象。病势缠绵,必须坚持服药,方可根治。此方之特点,以苍、白术健脾运中为主;配合车前子分利小便,以实大便;伍入黄连清热燥湿,坚肠止泻,堪为标本兼顾之良方。苍、白术对慢性结肠炎之泄泻,必须量大才能奏效,二术既可通便,亦能止泻,有双向调节作用,总与其能健运脾气有关。

【主治】 慢性结肠炎,症见腹泻常作、夹有黏液、纳谷不馨、口苦、溺黄。

【加减】 伴有腹痛者,加广木香10克;粪便中夹有不消化食物者,加神曲、焦山楂各15克;肠鸣矢气者,加防风12克,白芍15克,甘草6克。

【附记】 服药期间注意防寒保温,避免感冒,禁食辛辣、生冷、油腻饮食。

3升阳除湿防风汤

【来源】 金·李东垣《脾胃论》

【歌诀】 升阳除湿防风汤,白术苍术与茯苓,

健脾止泻佐白芍,腹泻便血可两痊。

【组成】 防风6克,白术3克,苍术12克(一法用120克),茯苓3克,白芍药 3克。

【用法】 水煎服。每日1剂,日服几次,食前空腹服。

【功效】 健脾燥湿,升阳和血。

【方解】 方用苍术健脾燥湿为主药;配以防风、茯苓、白术、白芍祛风和血利湿。合而用之,共奏健脾燥湿,升阳和血之功。

【主治】 肠澼下血、大便闭塞或里急后重、或少有脓或少有血。可用于慢性结肠炎、细菌性痢疾、肠功能紊乱等病症。

【加减】 若腹痛甚者,加木香、延胡索、乌药;泄泻甚者,加灶心土、煨肉果;脓血便甚者,加白头翁、秦艽、地绵草;病久体虚者,加党参、黄芪。一般慢性结肠炎,加黄芩、黄连;肠功能紊乱,加焦山楂、焦麦芽。

4胃关煎

【来源】 明·张介宾《景岳全书》

【歌诀】 胃关煎用熟地黄,白术干姜炒山药,

扁豆甘草与吴萸,脾肾虚寒用之良。

【组成】 熟地黄30克,炒白术9克,干姜9克,吴茱萸1 5克,炙甘草6克,炒扁豆6克,炒山药6克。

【用法】 水煎服。每日1剂,日服2次。

【功效】 温中散寒,健脾益肾。

【方解】 方用干姜、吴茱萸温中散寒;配以熟地黄益肾;白术、扁豆、甘草健脾止泻。合而用之,共奏温中散寒,健脾益肾之功。

【主治】 脾肾虚寒泄泻、痢疾、日久不止、兼见畏寒、喜热饮、疲乏无力。可用于慢性结肠炎、慢性腹泻、肠功能紊乱等病症。

【加减】 若见阳虚肢冷,加附子、肉桂;久泻不止,加肉豆蔻、石榴皮;腹部胀痛,加煨木香、枳壳;完谷不化,加山楂、神曲;见有粘液,加马齿苋、败酱草。

5赤石脂禹余粮汤

【来源】 汉·张仲景《伤寒论》

【歌诀】 赤石脂禹余粮汤,药仅二味是经方,

虚寒泄泻时日久,涩肠止泻能建功。

【组成】 赤石脂(碎)30克,禹余粮(碎)30克。

【用法】 水煎服。每日1剂,日服2次。

【功效】 涩肠止泻。

【方解】 方用赤石脂、禹余粮涩肠止泻,收敛止血。二药【功效】基本相同,相须为用,力专效宏,其效不凡。

【主治】 虚寒性痢疾日久、滑泄不禁、带下崩漏、伴面色萎黄、舌淡脉虚无力。可用于慢性肠炎、慢性结肠炎、功能性子宫出血、阴道炎、宫颈炎等病症。

【加减】 若见体倦乏力、气短等气虚证者,加党参、黄芪、白术;形寒肢冷、腰膝酸软等肾阳虚衰证者,加补骨脂、肉豆蔻、吴茱萸;面色晦滞、舌有瘀斑或舌质暗红、脉弦小涩者,加蒲黄、五灵脂、当归、川芎。

【附记】 凡急性泄泻等实证,不宜应用本方。

6桃花汤

【来源】 汉·张仲景《伤寒论》

【歌诀】 桃花汤用赤石脂,粳米干姜配合宜,

专温虚寒滑脱痢,湿热滞下慎勿施。

【组成】 赤石脂24克,干姜6克,粳米30粒。

【用法】 每日一剂,先取赤石脂一半,与干姜、粳米加水同煎,米熟后,倾出汤汁,调入另一半赤石脂末,分2次饮用。

【功效】 温中涩肠止泻。

【方解】 方用赤石脂涩肠止泻止血,合以干姜温中,粳米和胃,共奏温中涩肠止泻之功。

【主治】 久泻久痢、腹痛、便脓血、滑脱不禁、喜温喜按、舌淡苔白、脉迟弱或微细。可用于慢性结肠炎、慢性痢疾、胃及十二指肠溃疡出血、宫颈炎等病症。

【加减】 若见手足厥冷、脉沉微者,加附子;腹痛者,加白芍、桂枝、炙甘草;泄泻不止,加党参、煨肉豆蔻或与真人养脏汤合方【加减】。

【附记】 本方重在温涩固脱,如属湿热泄泻或下痢,不宜应用。

7真人养脏汤

【来源】 宋·陈师文《太平惠民和剂局方》

【歌诀】 真人养脏用参归,术蔻甘草与白芍,

肉桂木香诃子肉,涩剂再配罂粟壳。

【组成】 人参18克,当归18克,白术18克,肉豆蔻15克,肉桂24克,炙甘草24克,白芍48克,木香42克,诃子36克,罂粟壳(蜜炙)108克。

【用法】 上药共研为粗末。每用6克,水煎服,日服2次。也可用饮片作汤剂水煎服,各药用量按常规剂量酌减。

【功效】 温中补虚,涩肠止泻。

【方解】 “本方治证,乃脾肾虚寒,不能固摄所致。其虽以脾肾虚寒为本,但已至久痢滑脱,所以治法上亦应以涩肠固脱为主。方中重用罂粟壳涩肠止泻,同时配伍温肾暖脾的肉桂以增其功;肉豆蔻、诃子涩肠止泻;人参、白术、炙甘草健脾益气;当归、白芍和血;木香调气导滞;甘草还能调和诸药,与芍药相伍又能缓急止痛。若脾肾阳虚较甚的泻痢滑泄不止者,可加用炮附子,温补命门之火,助温阳祛寒之力。其与肉桂相伍,有补火生土之功。凡脱肛、久痢确是虚寒性的及早煎尝都可以痊愈”(《汤头【歌诀】》)。

【主治】 脾肾虚寒之泄泻、痢疾,症见大便滑脱不禁、腹痛喜温喜按或下痢赤白、或便脓血、日夜无度、里急后重、脐腹疼痛、倦怠食少、舌淡苔白、脉沉迟。可用于慢性结肠炎、慢性肠炎、小儿泄泻、慢性痢疾、痢疾后综合征、肠结核以及脱肛等病症。

【加减】 若见久泻脱肛,加黄芪、柴胡、升麻;泄泻无度、完谷不化、四肢不温、脉沉微者,加干姜、炮附子、补骨脂、菟丝子;兼食积者,加神曲、山楂。

【附记】 下痢,泄泻初起,邪气盛实,积滞未去或脾胃未虚者,禁用本方。湿热引起的泄泻或痢疾,亦禁用。

8敦复汤

【来源】 张锡纯《医学衷中参西录》

【歌诀】 敦复汤中用党参,骨脂山萸核桃仁,

山药茯苓熟附子,振奋脾气鸡内金。

【组成】 野党参、补骨脂、山茱萸各12克,熟附子、核桃仁各9克,山药15克,茯苓、鸡内金各3克。

【用法】 水煎服。每日1剂,2次分服。方中鸡内金研细末,分2次冲服。

【功效】 温肾补脾。

【方解】 “方中以人参为君,与山萸肉、茯苓并用,借用收敛下行之力,能大补肾中元气,元气既旺相火自生。又用乌附子、补骨脂之大热纯阳,直达下焦,以助相火之热力。核桃仁之温润多脂,峻补肾脏,以厚相火之基址。且附子与人参同用,名参附汤,为回元阳之神丹;补骨脂与核桃仁并用名青娥丸,为助相火之妙品。又恐药性太热,于下焦真阴久而有碍,故又重用生山药,取其浆汁黏稠,能滋下焦真阴,其气味甘温,又有因下焦气化也。至于鸡内金,其健运脾胃之力,既能流通补药之滞,其收摄膀胱之力又能逗留热药之性也”(《医学衷中参西录》)。故本方为补相火之专用方,治疗一切虚寒诸症,多可获效。

【主治】 肾阳虚弱、相火衰微、脾气不振所致的黎明泄泻、腹部隐痛、形寒肢冷等一切虚寒诸症。可用于慢性结肠炎、慢性肠炎腹泻属脾肾虚寒者。

9治慢性结肠炎方

【来源】 邓铁涛《邓铁涛临床经验辑要》

【歌诀】 慢性结肠炎方好,木香川连太子参,

柴胡白芍生甘草,白术枳壳云茯苓。

【组成】 木香5克(后下),川连5克,柴胡10克,白芍15克,枳壳6克,甘草5克,太子参30克,白术15克,云茯苓15克。

【用法】 水煎服。每日1剂,日服2次。

【功效】 健脾舒肝,行气止痛。

【方解】 方用太子参、白术、云苓、甘草健脾益气;配以柴胡、白芍、川连清热舒肝;木香、枳壳行气止痛。合而用之,共奏健脾舒肝,行气止痛之功。

【主治】 慢性结肠炎。

【加减】 若腹痛明显者,加砂仁、元胡、救必应;泄泻较甚者,加番石榴叶15~30克;纳差者,加麦芽、鸡内金、布渣叶;久泻不止者,加赤石脂30克,补骨脂10克。

【1】治呕吐妙方【2】治慢性胃炎(胃脘痛)妙方【3】治老年性痴呆症妙方

【1】治呕吐妙方

1小半夏加茯苓汤

【来源】 汉·张仲景《金匮要略》

【歌诀】 小半夏加茯苓汤,行水散痞有生姜,

猝然呕吐心痞满,和胃止呕消痞良。

【组成】 半夏18克,生姜24克,茯苓9克(一法12克)。

【用法】 水煎服。每日1剂,分2次温服。

【功效】 和胃止呕,行水消痞。

【方解】 小半夏加茯苓汤所治猝然呕吐、痞满眩悸之证,乃水饮停于膈间、胃失和降、清阳不升、水气凌心所致。方中半夏、生姜(即小半夏汤)温中和胃,散饮消痞,降逆止呕;茯苓渗湿利水,导膈间水饮下行而出。三药合用,俾饮去胃和,清阳得升,自然呕平痞散,头眩心悸亦止。药仅3味,力专效佳。

【主治】 猝然呕吐、心下痞满、头眩心悸者。可用于神经性呕吐、妊娠呕吐、慢性胃炎、病毒性心肌炎等病症。

【加减】 若呕吐偏于虚寒证者,可与理中丸合并运用;若寒热错杂的呕吐,加黄芩、黄连;胃虚呕吐,加人参、陈皮;挟有食滞者,加枳壳、神曲、麦芽。

2丁沉透膈汤

【来源】 宋·陈师文《太平惠民和剂局方》

【歌诀】 丁沉透膈香附术,参砂麦蘖两豆蔻,

木香陈皮甘半夏,神藿陈果炒厚朴。

【组成】 丁香(炙)45克,沉香23克,白术60克,香附(炒)30克,人参30克,缩砂仁30克,麦蘖15克,肉豆蔻(煨)15克,白豆蔻15克,木香15克,青皮15克,炙甘草45克,半夏8克,藿香23克,厚朴(姜炒)23克,神曲(炒)8克,草果8克,陈皮23克。

【用法】 上药共研为粗末。每取12~15克,加生姜、大枣水煎服,日服2次。今多改用饮片水煎服,各药用量可按常规剂量酌定。

【功效】 降逆和中,健脾燥湿。

【方解】 本方主要用于治疗脾胃虚寒、气滞湿阻、饮食不化、气机逆乱所致的呕吐反胃之证。方用丁香、沉香、半夏、藿香理气降逆,温中散寒;佐以厚朴、砂仁、白豆蔻、肉豆蔻化湿行气;木香、香附、青皮、陈皮行气散满;人参、白术、炙甘草、大枣健脾补中,神曲、麦蘖消食和胃。诸药合用,共奏行气、降逆、燥湿、补脾、和胃之功。

【主治】 恶心呕吐、食后脘腹胀满、朝食暮吐、暮食朝吐、吐后即觉舒服、全身乏力、肢体困重、舌淡苔白腻、脉濡弱。可用于反胃(由胃及十二指肠溃疡,胃、十二指肠憩室,急、慢性胃炎,胃粘膜脱垂,十二指肠郁积症、胃部肿瘤、胃神经官能征等引起)、神经性呕吐、幽门痉挛或梗阻等病症。

【附记】 本方药物多苦温香燥,易伤津耗气,对久吐伤津、气阴两虚者,不宜单独使用。

3温胃汤

【来源】 张梦侬《临症会要》

【歌诀】 温胃汤用吴萸姜,连夏苍陈炒建曲,

麦芽厚朴炙甘草,藿香茯苓焦山楂。

【组成】 吴茱萸10克,炮姜10克,黄连炭5克,法半夏10克,苍术10克,陈皮10克,藿香10克,茯苓15克,焦山楂15克,炒建曲10克,炒麦芽10克,厚朴10克,炙甘草10克。

【用法】 水煎服。每日1剂,分3次温服。

【功效】 苦辛甘热,扶阳和中,温胃散寒。

【方解】 寒邪客于胃中,胃失和降,致饭后胀满喛饱,吐食方快。本方由不换金正气散和保和丸【加减】而成。故方用苍术、厚朴、陈皮、炙草、半夏、藿香温胃散寒,理气止呕;茯苓、神曲、山楂、麦芽开胃调中,消食除胀;更加吴茱萸、炮姜以温中焦而下气,除胃冷而守中,以增温胃散寒止呕之功;妙在借黄连炒炭减轻苦寒之性味为引,导入胃以逐寒而止吐。合而用之,共奏扶阳和中,温胃散寒之功。

【主治】 胃寒呕吐,症见每日饭后觉脘腹胀闷作痛、气逆喛饱、食物随之吐出方快。

【附记】 本方名为笔者拟加。临床验证效佳。

4橘皮竹茹汤

【来源】 汉·张仲景《金匮要略》

【歌诀】 橘皮竹茹汤姜枣,人参再配生甘草,

和胃降逆止呕吐,胃虚有热此方好。

【组成】 橘皮9克,竹茹9克,大枣5枚,生姜9克,甘草6克,人参3克。

【用法】 水煎服。每日1剂,日服2次。

【功效】 和胃降逆,清热益气。

【方解】 方用橘皮和胃理气降逆;竹茹清胃热,降逆气,止呕吐;合以人参、甘草、大枣补益胃气;生姜止呕。综观全方,清补降逆,但以降逆为主,清而不寒,补而不滞,共奏和胃降逆,清热益气之功。

【主治】 胃虚有热、气逆不降、呃逆或干呕、苔薄黄。可用于呕吐、慢性胃炎、膈肌痉挛、妊娠恶阻、碱性返流性胃炎、胃下垂、胃癌等病症。

【加减】 若胃气不虚,去人参、甘草、大枣;痰多者,加半夏、茯苓;胃阴不足而见舌红少苔者,加麦冬、石斛;呕秽不止者,加枇杷叶;呃逆持续者,加柿蒂。

【附记】 凡由实热或虚寒所致呃逆、干呕者,非本方所宜。

【2】治慢性胃炎(胃脘痛)妙方

1良附丸

【来源】 清·《良方集腋》

【歌诀】 良姜香附等分研,姜汁为丸或水煎,

脘腹诸疼因寒滞,清凉方法莫沾边。

【组成】 高良姜(酒洗、焙研)、香附(醋洗、焙研)各等份。

【用法】 上药共为细末,或姜汁或水泛为丸。每服6克,日服1~2次,温开水送服。亦可改用饮片作汤剂水煎服,各药用量按常规剂量酌定。

【功效】 温中散寒,行气止痛。

【方解】 本方【主治】肝郁气滞、胃有寒凝之胃脘及胸胁诸痛,而以胃脘痛为主。方中用高良姜温胃散寒;香附疏肝行气;以米汤饮与生姜汁和食盐为丸者,取其兼以和胃之意。气行寒散,胃气调和,其痛自止。

【主治】 寒凝气滞、胃脘疼痛、得温痛减、胸闷胁痛、痛经、苔白、脉弦。可用于慢性胃炎、消化性溃疡、胃肠神经官能症、肋间神经痛、痛经等病症。

【加减】 方中主药可根据寒凝气滞偏重来决定。偏于寒凝者以高良姜为主药;偏于气滞者以香附为主药;若寒凝气滞并重,则两药等份。若见瘀滞,加延胡索、川楝子、九香虫等;气虚,加党参、白术。

【附记】 若肝胃有郁火、或胃阴亏竭、舌质红绛者,不宜应用。

2良附丸

【来源】 宋·《宋代验方》

【歌诀】 良附丸传宋代方,青皮归姜木沉香,

理气和胃解肝郁,温中散寒止痛良。

【组成】 高良姜20克,香附20克,青皮15克,当归15克,木香15克,干姜10克,沉香5克。

【用法】 上药共研细末,水泛和丸,如梧桐子大。每服9克,米汤送下。日服2~3次。

【功效】 理气和胃,温中散寒。

【方解】 本方适用于肝郁气滞、胃中有寒的胃脘痛。方中高良姜、干姜温中暖胃,散寒止痛;香附理气开郁,消食止痛;当归活血止痛,温里散寒;青皮、木香、沉香疏肝气,破滞气,止气痛。诸药协同,共奏散寒,行气,活血之功,脘腹疼痛自愈。

【主治】 肝胃气滞寒凝、胃脘疼痛、经年不愈、苔白、脉沉滞者。可用于慢性胃炎、胃及十二指肠溃疡等病症。

【附记】 在临床上只要是舌苔白而舌质不红,脉沉滞而不弦劲的肝胃气痛,投以此方无不奏效。

3枳实消痞丸

【来源】 金·李东垣《兰室秘藏》

【歌诀】 枳实消痞除积滞,参苓白术姜黄连,

半夏厚朴麦芽草,消补兼施效非丸。

【组成】 干生姜3克,炙甘草、麦芽、茯苓、白术各6克,半夏、人参各9克,厚朴(炙)12克,枳实、黄连各15克。

【用法】 上药共研细末,汤浸蒸饼为丸,如梧桐子大。每服6~9克,日服2次,温开水送服。亦可改用饮片作汤剂水煎服,各药用量按常规剂量酌定。

【功效】 消痞除滞,健脾和胃。

【方解】 方中枳实、厚朴消痞除满,行气导浊;黄连、半夏辛开苦降,调寒热,除胀满;参、苓、术、麦扶助脾胃,帮助消化;生姜温胃祛寒;甘草和中。诸药配伍,寒温并用,消补兼施,适用于虚实相兼,寒热错杂的心下痞满症。陈秉成云:“夫满而不痛者为痞,痞属无形之邪,自外而入,客于脾胃之间,未经有形之痰血饮食互结,仅与正气搏聚一处为患,故以黄连、干姜并用,一辛一苦、一散一降,则无论寒热之邪,皆可开泄,二味实为治痞之主药;然痞结于中,则气壅湿聚,必渐至痰食交阻,故以枳实破气,厚朴散湿,麦芽化食,半夏行痰,自无胶固难愈之热;但邪之所凑,其气必虚,故必以四君子坐镇中州,祛邪扶正,并驾齐驱。故此方无论虚实之痞,皆可用之。用蒸饼糊丸者,以谷气助胃之蒸化耳。”

【主治】 脾胃虚弱、寒热互结所致的心下痞满、不欲饮食、体弱倦怠、或胸腹痞胀、食少不化、大便不畅者。可用于慢性胃炎、慢性腹泻等病症。

4益中活血汤

【来源】 《名医特色经验精华》(孙咸茂方)

【歌诀】 益中活血治胃炎,芪桂吴萸乳没丹,

三棱莪术生蒲黄,川芎乌药祛虚寒。

【组成】 黄芪30克,肉桂8克,吴茱萸10克,丹参15克,乳香8克,没药8克,生蒲黄15克,三棱10克,莪术10克,川芎12克,乌药12克。

【用法】 水煎服。每日1剂,日服2次。

【功效】 益中散寒,理气活血,消肿生肌。

【方解】 方中黄芪补气和中;肉桂、吴茱萸温胃祛寒;丹参、川芎养血活血;三棱、莪术破瘀行气,消积止痛;乳香、没药散血消肿,生肌定痛;生蒲黄活血祛瘀;乌药顺气止痛,散寒温中。诸药合用,攻补兼施,理气与活血并用,温散寒邪而不伤正,活血化瘀而痛自宁。用以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疗效甚佳。

【主治】 因中气虚、中焦寒、血瘀引起胃脘疼痛。可用于慢性萎缩性胃炎。

【加减】 气虚者,重用黄芪,加党参;胃阴虚者,加寸冬、石斛;纳呆者,加山楂;肠液返流者,加川厚朴、姜半夏、柿蒂、柴胡、白芍;血瘀明显者,加水蛭、干膝粉(冲)。

【附记】 孙教授临床观察300余例,治愈率约75%,总有效率95%左右。本方对病情较轻者疗效尤佳。

【3】治老年性痴呆症妙方

1寿星丸

【来源】 清·徐洄溪《杂病源流犀烛》

【歌诀】 寿星丸中远参芪,苓术甘草生地归,

白芍陈皮五味子,桂琥朱砂胆南星。

【组成】 远志100克,人参300克,黄芪300克,白术300克,甘草100克,当归300克,生地黄300克,白芍药300克,茯苓300克,陈皮100克,肉桂100克,胆南星200克,琥珀50克,朱砂50克,五味子100克。

【用法】 上药共研细末,用猪心血、生姜汁各半调和为丸。每服6克,日服2次。也可改用饮片作汤剂水煎服,各药用量按常规剂量酌减。

【功效】 补气养血,化痰开窍。

【方解】 方用人参、黄芪、生地、当归、白芍补气养血;配以胆南星、琥珀、朱砂、远志豁痰开窍,宁心安神;白术、茯苓、甘草配人参健脾益气;陈皮理气化痰;肉桂温助脾肾以益气;五味子益肾助肺,收敛气阴。诸药合用,共奏补气养血,化痰开窍之功。

【主治】 痰迷心窍,言语如痴而健忘、神疲。可用于老年性痴呆、脑动脉硬化、中风后遗症、帕金森氏病等病症。

【加减】 痴呆,一般可加桂仲、丹参、首乌;若痴甚者,加黄连、龙胆草、夏枯草、磁石;呆甚者,加石菖蒲、天竺黄、枳壳;阳虚者,加附子、仙灵脾。若中风后遗症见半身不遂、精神痴呆者,可加天麻、钩藤、地龙;如阴虚者,加首乌、知母、麦冬;阳虚者,加仙灵脾、干姜。

2补肾益智方

【来源】 《长春中医学院学报》(2)1995年(王兰茹方)

【歌诀】 补肾益智熟地黄,砂仁枸杞山萸肉,

膝麦肉桂巴戟肉,远龟苁蓉石菖蒲。

【组成】 熟地黄15克,砂仁10克,山萸肉10克,枸杞子15克,牛膝20克,寸冬15克,巴戟肉10克,肉苁蓉20克,肉桂3克,远志5克,石菖蒲20克,龟板10克。

【用法】 水煎服。每日1剂,日服2次。

【功效】 补肾填精。

【方解】 中风后痴呆究其因不外乎三:一是年老肾气虚,不能生精化液,致髓海失充,神机失用;二是先天不足,或房劳过度,损伤肾阴,阳盛则热,热耗肾精,精少不能生髓;三是中风后脑之血脉不畅,津液受阻,为痰为饮,致清气不入,浊气不出,神机失司发为本病。治宜补肾生精,豁痰化浊,故方用熟地、山萸肉、枸杞子、寸冬、龟板滋补肾阴;配以巴戟肉、肉苁蓉、肉桂温肾助阳;砂仁、远志、石菖蒲豁痰化浊,开窍宁心。合而用之,共奏补肾填精之功。

【主治】 中风性痴呆,症见记忆力、计算能力、思维、智能障碍等。

【加减】 若肾精亏损者,可同时服用填精两仪膏以补肾填精,益髓养脑;肾气亏耗者,可同时服用长春广嗣丸以补肾壮阳,益肾固本;痰瘀互结者,同时服用活络豁痰饮以活络化瘀,理气豁痰;元真衰竭者,则配以救危煎以填精补阳,益肾和脾。

3化呆汤

【来源】 《北京中医学院学报》(5)1992年(张铁忠方)

【歌诀】 化呆汤用白附子,半夏陈皮石菖蒲,

当归郁金配远志,红花赤芍与川芎。

【组成】 白附子6~9克,半夏12克,陈皮12克,石菖蒲12克,远志6克,郁金12克,当归12克,赤芍12克,红花10克,川芎6克。

【用法】 水煎服。每日1剂,日服2次。

【功效】 化痰祛瘀。

【方解】 痴呆多源于“风伤积损”,老年人脏腑功能失调,气血亏虚,运化无力则湿聚成痰;气血亏虚运行不畅则致气滞血瘀;因此,痰瘀互结、脉络瘀阻是本病基本病机。故方用白附子、半夏、陈皮、石菖蒲、远志祛风化痰,开窍宁心;配以郁金、当归、赤芍、红花、川芎活血化瘀。综观本方,化痰祛瘀并重,使痰去瘀清,络通窍开,诸症恶除。然风伤积损,髓海痹阻,神明失职所致之病症,治疗非一朝一夕,宜久以持之,其效始著。

【主治】 中风后遗症的痴呆,表现为精神失常和智能低下、记忆力减退、表情淡漠或抑郁、动作缓慢、主动活动减少、构音障碍、呛咳、吞咽困难、强哭强笑等。

【加减】 痰重者,加胆南星10克;瘀重者,加桃仁9克;大便干燥,加全瓜蒌15克。

4健脑丸

【来源】 《北京中医》(1)1996年(王三森方)

【歌诀】 健脑丸甘参芪龟,鹿七蛭蜈戟红杞,

芎苍曲附远菖杜,苁天地枣精首菟。

【组成】 红参、生黄芪、龟胶、鹿胶、滇三七、水蛭、川蜈蚣、北枸杞、正川芎、漂苍术、六神曲、制香附、远志肉、石菖蒲、肉苁蓉、绵杜仲、明天麻、熟地黄、酸枣皮、黄精、制首乌、菟丝子、巴戟天、紫丹参、湘红花、生甘草各适量。

【用法】 上药共研细末,炼蜜为丸,每次服9克,每日服3次,温开水送服。

【功效】 补虚损,解郁结,活气血,开清窍。

【方解】 大脑疾患多虚、多瘀,多伴神经功能不全,难于恢复。本方即用龟鹿二仙丹加活血通络、开窍醒神药物【组成】,药味众多,功能全面。但治巅顶之疾,凡以缓之,每次仅服用9克,古人云治上焦病宜轻而扬之,治上焦如羽,补上治上制以缓,此之谓也。本方具有养脑、清脑、通脑、醒脑的【功效】。临床运用适用于中风后遗症见偏瘫、语謇、神呆、精神失常者。

【主治】 中风后痴呆。

【加减】 舌质淡苔白腻者,加法半夏;舌质红,加女贞子;舌苔黄厚,加栀子。

【1】治肥胖症妙方【2】治胸膜炎妙方【3】治胆道蛔虫症妙方

【1】治肥胖症妙方

1活血涤痰汤

【来源】 杨思澍《中国现代名医验方汇海》(王鸿烈方)

【歌诀】 活血涤痰汤丹参,川芎郁金草决明,

柴胡茵陈生牡蛎,泽泻山楂何首乌。

【组成】 丹参30克,川芎15克,郁金15克,柴胡15克,茵陈15克,草决明20克,生牡蛎20克,泽泻20克,生山楂20克,何首乌20克。

【用法】 水煎服。每日1剂,日服2次。

【功效】 活血化瘀,涤痰散结。

【方解】 本方集理气、活血、疏肝、健脾、利湿、降浊诸法于一体,且诸药物中多有调整血脂,减少脂肪的作用。运用此方可降低高脂血症患者的血清脂质含量,改善血液黏稠度,降低脂肪,对于防治动脉粥样硬化及冠心病的发生具有一定的临床意义。

【主治】 高脂血症并发肥胖,症见身体肥胖、头目眩晕、肢体麻木、心前区疼痛、舌质紫暗等。

【加减】 气虚者,加生黄芪、枸杞子、党参、桑寄生;兼阴虚火旺、寐差多梦者,加夜交藤、炒枣仁;兼纳差者,加焦三仙、砂仁、广木香、香附等。

2五子涤痰汤

【来源】 邱德文《中国名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集》(赵绍琴方)

【歌诀】 五子涤痰用苏子,丹参茜草莱菔子,

赤芍三仙冬瓜子,皂角子配白芥子。

【组成】 莱菔子、苏子、冬瓜子、丹参、茜草、赤芍、焦三仙各10克,白芥子、皂角子各6克。

【用法】 水煎服。每日1剂,日服2次。

【功效】 涤痰,活血化瘀。

【方解】 本方由三子养亲汤化裁而来,对于痰瘀互结型高脂血症,有良好的效果。方中多为植物种仁,富含油脂,能润肠通便,有利于痰湿积滞的排泄;配以丹参、茜草、赤芍活血化瘀,焦三仙消食健胃,共奏涤痰活血化瘀之功,从而达到轻身祛脂,健运脾胃之作用。

【主治】 高脂血症、单纯性肥胖,症见形体肥胖、面色潮红、舌红苔黄垢厚、脉弦滑数、按之有力。

【加减】 瘀血明显者,重用赤芍、丹参、茜草;肝热盛者,加柴胡、黄芩、川楝子;三焦气机失调者,重用焦三仙,加水红花子;大黄以疏调三焦。

3健脾益肾散

【来源】 米一鹗《首批国家级名老中医效验秘方精选》(葛文津方)

【歌诀】 健脾益肾用山药,茯苓大豆黑米襄,

荞麦山楂黑芝麻,祛肥降脂效堪夸。

【组成】 山药30克,茯苓30克,大豆30克,黑米30克,山楂20克,黑芝麻30克。

【用法】 将上品烘干,研极细末,制成散剂,可采取两种减肥法:①快速减肥:1日3餐仅食本品,每餐10克,用开水调成粥状,细嚼慢咽服下。每日加500~1000克蔬菜、水果。②缓慢减肥:在快速减肥方法的基础上,每日增加鸡蛋1个,瘦肉、鱼、豆制品总量不超过100克,再加牛奶250毫升。一个减肥周期为10天。

【功效】 补脾益肾,祛肥降脂。

【方解】 中医认为肥胖的病机,多烽脾肾气虚,运化输布失司,清浊相混,不化精血膏脂所致总为脾肾不足,痰湿有余。本方从中医“补脾肾不足,祛痰湿有余”着手,以轻身耐饥,健脾和胃,滋阴补肾,祛肥降脂,防衰益寿为原则,选用药食两用天然品配伍而成,其减肥、降脂、轻身效果确切,营养、强壮、健美作用显著。临床观察与动物实验一致,表现为体重下降,血清胆固醇、甘油三酯下降,病理观测到肝脏内脂肪的减少和脂肪细胞内脂肪减少细胞缩小,电镜显示本品对肝细胞无损伤作用,结合患者肝肾功能正常,无腹泻、厌食、疲乏,说明本品符合国际安全减肥原则。

【主治】 肥胖症伴高脂血症。

4肠溶减肥降脂散

【来源】 杨思澍《中国现代名医验方汇海》(奚凤霖方)

【歌诀】 肠溶减肥降脂散,皂荚炙酥生明矾,

消食护胃平胃散,枣汤浓煎可调服。

【组成】 皂荚(去皮)1克,炙酥1克,明矾0 6克,平胃散1 6克。

【用法】 上药共研细末,贮瓶备用,亦可加糖衣制成肠溶片。取大枣煎浓汤调服药粉。上药为1日量,早、晚饭后分服;片剂每日服3次,每次4~5片,食后服。

【功效】 健胃燥湿,祛痰化浊。

【方解】 《本草纲目》称明矾“炼饵服之,轻身不老延年,消痰饮癖”,《中国医学大辞典》载皂荚能治“胸腹胀满,欲食瘦长”,两药使用有独到之处,具有“化痰涤垢,和畅气血”作用;因恐二药峻烈伤胃,故合以平胃散护胃,以浓枣汤调服,属护正之法。药简力宏,其效不凡。

【主治】 肥胖型高脂血症,症见肥胖乏力、胸闷气短、可伴有头晕目眩、高血压等。

【附记】 本散制成肠溶片可免伤胃、呕吐之副作用。此外,还应注意:①形体肥胖而正气未衰者可用,反之慎用;②无严重脾胃病者可用,反之则禁用;③应在饭后服药,可减轻胃肠道不良反应;④配制和服药必须得法,服用本方须节制饮食,适当增加活动量。

【2】治胸膜炎妙方

1十枣汤

【来源】 汉·张仲景《伤寒论》

【歌诀】 十枣汤中用芫花,甘遂再配入大戟,

枣肉为丸中病止,强人伏饮效堪夸。

【组成】 甘遂0 5克,大戟0 5克,芫花0 5克,大枣30克。

【用法】 先将前3味药共研细末。每服0 5~1克,最多3克,用大枣煎汤调服(或用胶囊盛之,再用枣汤送服),每日1次,清晨空腹服。若属年者体虚,可酌减用量。若下少病不减者,次日再服。得快下利后,则以糜粥调养。

【功效】 攻逐水饮。

【方解】 水饮内停,正盛邪实之证,治宜速战速决,攻逐水饮。故方用甘遂善行经隧之水湿;大戟善泻脏腑之水温,芫花善消胸胁伏饮痰癖;三药性烈有毒,易伤正气,故配以大枣,缓和诸药峻烈之性,使攻下而不伤正。合而用之,共奏攻下逐饮,祛痰定喘之效。

【主治】 悬饮、胁下有水气,症见咳唾、胸胁引痛或胸背掣痛不得息、舌苔滑、脉沉弦、或蛊胀腹肿属于实证者。可用于渗出性胸膜炎、肝硬化腹水、慢性肾炎水肿以及晚期血吸虫病所致的腹水肿满等病症。

【附记】 本方药性峻猛,一般宜从小剂量开始,视病情需要逐渐增加。如泻后精神疲倦,食欲减退,则暂停服用;服药后泻下不止者,可服冷稀粥或冷开水以止之;中病即止,不可多服久服;体虚及孕妇忌用;甘遂等药不能与大枣同煎,否则可增加腹痛吐泻的副作用;本方忌与甘草同用。服本方后须忌食盐、酱油等物,以免复发。

2加味十枣汤

【来源】 杜怀棠《中国当代名医验方大全》(沙星垣方)

【歌诀】 加味十枣善攻下,逐水大戟配芫花,

商陆甘遂合为功,中病即止量勿过。

【组成】 大戟10克,芫花10克,商陆10克,甘遂10克。

【用法】 将上药各捣筛后合研细末备用,如装胶囊吞服更佳。用大枣10枚,以水300毫升煮取150毫升,去枣,纳药末冲服,或装入胶囊吞服。本药具有耐受性,故服时宜递加剂量。第1天1 2克,1日1次;第2天1 5克,1日1次;第3天1 8克,1日1次。连服3天后休息2天,再连服3天为1疗程,胸水净者,可再服1疗程。本药作用常因人而殊,年壮体强者以2克为基数,以0 3克增减为佳;老人、小儿、体弱者,应酌减其量。药效以轻泻二三次为适度,过多者可饮米汤,并减少用量。

【功效】 攻下逐水。

【方解】 本方乃仲景“十枣汤”加逐水消肿的商陆而成,是传统的攻下逐水方。凡胸腹诸水,体壮证实者,皆可用之。但应严格掌握用量,切不可自行加大剂量,导致伤脾败胃,毒损肝肾。因枣汤纳药末冲服,病人多有呕吐之弊,故不如枣汤冲服装药胶囊,可避免胃刺激。

【主治】 悬饮(渗出性胸膜炎)。

【附记】 本方毒性较强,只宜暂用,中病即止,不可久服。逐水之后,尚需调养脾胃,以防饮邪再起。若服用2~3个疗程,效果仍不佳者,则当停用,以免攻伐太过。

3控涎丹

【来源】 宋·陈无择《三因极一病证方论》

【歌诀】 控涎丹用白芥子,甘遂再与大戟配,

祛痰逐饮双【功效】,临证应用姜汤下。

【组成】 甘遂、大戟、白芥子各等份。

【用法】 上药共研细末,面糊为丸。每服1 5~4 5克,每日或隔日服1次,临睡前用生姜汤送服。

【功效】 祛痰逐饮。

【方解】 本方为水饮痰涎停伏胸胁之证而设。方用甘遂、大戟祛痰逐饮,合以白芥子祛痰止咳。合而用之,共奏祛痰逐饮之功,药少力宏,效果甚捷。

【主治】 胁肋疼痛、苔黏腻、脉弦或滑。可用于渗出性胸膜炎、肝硬化腹水、哮喘、肾病水肿、癫狂等病症。

【附记】 本方过服能引起恶心、呕吐、胸脘难受等反应。服药后1小时宜进食稀粥以和胃气,胃脘不适时可服枣汤。服药期间宜卧床休息。

4秦艽扶羸汤

【来源】 宋·《杨氏家藏方》

【歌诀】 秦艽扶羸鳖甲柴,地骨当归紫菀偕,

半夏人参兼炙草,劳瘵蒸嗽服之谐。

【组成】 柴胡6克,秦艽4 5克,人参4 5克,当归4 5克,鳖甲4 5克,地骨皮4 5克,紫菀3克,半夏3克,炙甘草3克。加生姜3片,大枣1枚。一方再加乌梅1枚。

【用法】 水煎服。每日1剂,日服2次。

【功效】 养阴除蒸,补气肃肺。

【方解】 方用柴胡、秦艽解肌散热;鳖甲、地骨皮益阴除热;人参、当归、炙甘草益气和血;紫菀、半夏化痰止嗽。煎加姜枣,调和营卫。合而用之,共奏滋阴退热,益气补血,化痰止嗽之功,俾阴复热去,气血渐充,肺气清肃,诸症自除。

【主治】 肺痿骨蒸劳嗽、或寒或热、声哑羸瘦、自汗、四肢倦怠、不思饮食、舌干红、脉虚数。可用于结核性胸膜炎、支气管扩张咯血、肺结核、小儿夏季热等病症。

【加减】 若汗出明显,加黄芪、牡蛎益气固表;咳嗽有痰,加川贝、百部止咳化痰;午后低热,加银柴胡、白薇清退虚热。

【3】治胆道蛔虫症妙方

1乌梅丸

【来源】 汉·张仲景《伤寒论》

【歌诀】 乌梅丸用细辛姜,黄连当归附子襄,

蜀椒参桂川黄柏,寒热夹杂用时多。

【组成】 乌梅480克,细辛180克,干姜300克,黄连500克,当归120克,附子180克,蜀椒120克,桂枝180克,人参180克,黄柏180克。

【用法】 先将乌梅用50%醋浸一宿,去核打烂,余药研末加入乌梅,拌匀,炼蜜为丸,如梧桐子大。每服9克,日服1~3次,温开水送下。亦可用饮片作汤剂水煎服。各药用量按常规剂量酌减。

【功效】 安蛔止痛。

【方解】 蛔厥乃素有蛔疾,上焦有热而胃肠虚寒,蛔虫避寒喜热,窜入胆道所致。方中乌梅味酸,醋渍而重用,酸能制蛔,安其扰动,使蛔静而痛止;细辛、蜀椒辛热,辛可驱蛔,热可温脏去寒,更具杀虫之用,又助乌梅安蛔止痛之效;下焦肝肾,内寄相火,过用辛热,易致火动,火动则助其上热,故佐以黄连、黄柏苦寒清热,兼制辛热之药伤阴动火,且蛔得苦则下,二药皆大苦之品,又可下蛔;桂枝、附子以加强温脏去寒之力;素病蛔疾,必损气血,故又用人参、当归益气养血,扶正补虚;加蜜为丸者,补虚养中,缓急和药,更寓“以甘诱之”之义。柯琴曰:“蛔得酸则静,得辛则伏,得苦则下。”本方辛、酸、苦味兼备,立法重在安蛔止痛,使虫静下行,疼痛自止,厥道可消。综观全方,寒热并用,邪正兼顾,酸苦辛俱备,实为安蛔要方。又本方能治久痢,是因乌梅有涩肠止泻作用,凡证属寒热错杂,均可选用治疗。

【主治】 蛔厥证,症见烦闷呕吐,时发时止,得食则呕,常自吐蛔,腹痛时作,手足厥逆,久痢不止。可用于胆道蛔虫症、蛔虫性肠梗阻、非特异性溃疡性结肠炎、细菌性痢疾、慢性肠炎、多发性直肠息肉、胃及十二指肠球部溃疡、肺源性心脏病、原发性高血压病、神经性头痛、妊娠恶阻、崩漏、消渴病、慢性咽炎、慢性角膜炎、角膜溃疡、过敏性紫癜、顽固性痒疹等病症。

【加减】 服用本方,可使蛔厥疼痛得到缓解,但无直接杀虫、驱虫【功效】。为增加驱虫作用,临床改用汤剂,且酌加使君子、苦楝皮、榧子等药。如无热象,可去黄连、黄柏;如无寒象,可去附子、干姜;如无虚象,可去人参、当归。

2当归龙荟丸

【来源】 元·朱丹溪《丹溪心法》

【歌诀】 当归龙荟用四黄,龙胆芦荟木麝香,

黑栀青黛姜汤下,一切肝火尽能攘。

【组成】 当归30克,龙胆草30克,栀子30克,黄连30克,黄柏30克,黄芩30克,大黄15克,芦荟15克,木香4 5克,麝香1 5克。

【用法】 上药共研细末,糊丸或炼蜜为丸。每服3~6克,日服1~2次,以生姜汤或温开水送下。也可去芦荟、麝香,改作汤剂水煎服,各药用量须酌减至汤剂常规剂量。

【功效】 清热泻肝,通利大便。

【方解】 本方是以黄连解毒汤为基础加味而成,适用于肝胆实火所致之疾。故方用当归、木香疏肝解郁;芦荟、大黄清热凉肝,泻下通便;龙胆草、黄芩、黄柏、黄连、栀子、青黛等大队苦寒之品,能清泻由肝引起的一切脏腑实热火邪;佐入麝香,芳香通窍,能解热毒;生姜辛温,既和胃气,又助疏散,更防寒凉伤中也。诸药合用,共奏清热泻肝,通利大便之功。

【主治】 肝胆实火、头晕目眩、神志不宁、甚则惊悸抽搐、谵语发狂、或胸腹胀痛、大便秘结、小便赤涩、舌红苔黄。可用于急、慢性胆囊炎、胆石症、胆道蛔虫症、习惯性便秘、白血病、真性红细胞增多症、精神分裂、多囊卵巢综合征等病。

【加减】 改作汤剂,如见胁痛目赤者,加菊花、柴胡清热明目疏肝;小便短涩刺痛者,加木通、生地黄汁清热养阴;肝火旺盛的高血压者,加天麻、钩藤平肝熄风。

【附记】 本方药多苦寒,易伤脾胃,应中病即止;胃寒患者及孕妇忌用。体弱者勿服。

3胆道蛔虫汤

【来源】 程爵棠《临床验方集》

【歌诀】 胆道蛔虫用乌梅,苦楝使君当归栀,

龙胆丹香槟榔柴,二青二黄朴延胡。

【组成】 乌梅18克,苦楝皮15克,使君子15克,当归15克,龙胆草15克,栀子15克,丹参15克,木香15克,槟榔15克,柴胡9克,青皮15克,厚朴15克,黄芩12克,大黄12克,延胡索10克,青黛9克。

【用法】 水煎服。每日1剂,3~6小时服1次,儿童酌减。

【功效】 理气活血,清热驱虫。

【方解】 方用乌梅、苦楝皮、使君子安虫杀虫;龙胆草、栀子、黄芩、青黛清热泻火,杀虫驱虫;当归、丹参活血;木香、槟榔、青皮、厚朴、延胡索理气止痛;大黄通便排虫;柴胡舒肝,并引诸药直达病所。综观全方,本方理气止痛,杀虫驱虫之力甚著。本方应用多年常收佳效。一般服药2~6剂,均能治愈。

【主治】 胆道蛔虫症。

【1】治痛风性关节炎妙方【2】治风湿性关节炎妙方【3】治大叶性肺炎妙方

【1】治痛风性关节炎妙方

1上下通用痛风方

【来源】 元·朱丹溪《丹溪心法》

【歌诀】 上下通用痛风方,柏苍星桂神曲红,

川芎桃仁龙胆草,芷防己威灵仙。

【组成】 黄柏(酒炒)、苍术(泔洗)、南星(姜制)各60克,神曲(炒)、川芎、桃仁、龙胆草、防己、白芷各30克,羌活、威灵仙、桂枝各9克,红花6克。

【用法】 上药共研细末,面糊为丸。每服9~12克,日服2~3次,温开水送下。也可改用饮片作汤剂水煎服。各药用量按常规剂量酌减。

【功效】 祛风散寒,清热除湿,化痰行瘀,通络止痛。

【方解】 痛风,痹证之一,以全身骨节疼痛为主要临床特征,故又有“白虎厉节”之名。其病因有风、寒、湿、热、挟痰、兼瘀等不同。故方用黄柏、苍术清热燥湿;龙胆草、防己泻火行水;南星化痰散风;桃仁、红花活血祛瘀;羌活、白芷散头面骨节风湿;桂枝、威灵仙祛手臂足胫游风寒湿;神曲消食化滞,合南星可增祛痰之效;川芎行气和血,配桂枝、威灵仙犹有温经散寒,通络止痛之效。诸药同用,既可祛风散寒,清热除湿,又能化痰行瘀,通络止痛,全身上中下各部之痹痛,皆可以此通治。但临症应用,应随症【加减】,务求药证相符。

【主治】 痛风。还可用于风湿性与类风湿性关节炎等病症。

【加减】 若属体虚可加扶正之品。灵活【加减】,务求对证。

2加减苍术石膏知母汤

【来源】 现代·《中医方剂临床手册》

【歌诀】 苍术石膏知母汤,通过加减效更彰,

二活赤芍鸭跖草,甘草防己西河柳。

【组成】 羌活9克,独活9克,鸭跖草30克,赤芍15克,苍术15克,石膏30克,知母9克,防己9克,西河柳15克,生甘草9克。

【用法】 水煎服。每日1剂,日服2次。

【功效】 祛风化湿,清热止痛。

【方解】 方用白虎加苍术汤清热化湿为主;配以羌活、独活、西河柳、防己祛风除湿;赤芍凉血,鸭跖草清退邪热;以臻祛风除湿、凉血清热并重。

【主治】 热痹,症见关节红肿热痛、发热、口渴、舌质红、苔腻而润、脉数。可用于风湿性关节炎、类风湿性关节炎、骨关节炎、痛风性关节炎以及劳损性腰背痛等病症。

【加减】 如见局部焮红,加牡丹皮、紫草、地骨皮以凉血清热;高热,加金银花、连翘、黄连以清热解毒;高热汗多,正气已虚,加黄芪、太子参、当归、生地等补养气血药;疼痛明显,加重防己、甘草用量;病在上肢,加桑枝、姜黄;病在下肢,加牛膝、黄柏、苡仁。

【2】治风湿性关节炎妙方

1附子汤

【来源】 汉·张仲景《伤寒论》

【歌诀】 附子汤里用人参,茯苓白术芍药增,

三令杂至各有因,寒湿内侵乘阳虚。

【组成】 附子9克,茯苓9克,人参6克,白术12克,芍药9克。

【用法】 水煎服。每日1剂,日服2次。方中附子先煎30分钟。

【功效】 温阳散寒,化湿利痹。

【方解】 方用附子温阳散寒,化痰止痛;配以人参、白术、茯苓益气健脾,化湿利痹;芍药缓急止痛。药仅5味,合用则标本并治,补泻兼施,力专而效宏。

【主治】 寒湿内侵、身体骨节疼痛、恶寒肢冷、苔白滑、脉沉微无力。可用于慢性风湿性关节炎、舌血管神经性水肿、羊水过多等病症。

【加减】 本方可酌加羌活、独活、威灵仙、豨莶草等祛风湿药同用;如寒湿较甚,加桂枝、制川乌、制草乌;痹痛日久,血行留滞,加乳香、没药;痰湿入络,加天南星、白附子。

2桂枝附子汤

【来源】 汉·张仲景《金匮要略》

【歌诀】 桂枝附子是经方,生姜大枣甘草相,

桂枝汤中附易药,温经散寒此方宗。

【组成】 桂枝12克,附子6~9克,炙甘草6克,生姜9克,大枣3枚。

【用法】 水煎服。每日1剂,日服2次。

【功效】 祛风除湿,温经散寒。

【方解】 方用桂枝、附子祛除寒湿,温经通络,且桂枝还能祛在表之风寒;佐以生姜大枣调和营卫,炙甘草温中和药。药简力宏,效果甚佳。

【主治】 风寒湿外袭肌表、身体烦疼、不得转侧或自汗出以及虚寒性胸腹痛、喘咳、泄泻、苔薄白、脉虚浮而数。可用于风湿性关节炎、感冒、自汗、哮喘、肠炎、鼻衄、胸痹、心源性水肿、尿路结石、荨麻疹以及虚寒性疾病等病症。

3蠲痹汤

【来源】 清·程国彭《医学心悟》

【歌诀】 蠲痹汤里用二活,桂心秦艽海风藤,

当归川芎甘草配,桑枝乳香与木香。

【组成】 羌活6克,独活6克,桂心1 5克,秦艽9克,当归9克,川芎6克,甘草3克,桑枝9克,海风藤9克,乳香6克,木香6克。

【用法】 水煎服。每日1剂,日服2次。

【功效】 祛风除湿,散寒通络。

【方解】 方用羌活、独活、秦艽、海风藤、桑枝祛风除湿,且桑枝又有通经活络之功;桂心温经散寒;当归、川芎、乳香养血活血止痛,行血以助祛除风寒湿;木香行气止痛;甘草温中和药。诸药合用,共奏祛风除湿,散寒通络之功。验之临床颇效,不失为一首治痹良方。

【主治】 风寒湿痹,症见肢体重着、关节酸痛、活动不利、得热则减、遇阴雨寒冷则加剧、舌苔白腻、脉弦紧。可用于风湿性关节炎、肩臂痛、腰腿痛等病症。

【加减】 若风气胜者,痛处游走不定,加荆芥、防风,倍秦艽;寒气胜者,疼痛剧烈,关节不可屈伸,加附子、细辛或川乌、草乌;湿气胜者,关节肢体重着,肌肤麻木,加防己、苍术、苡仁、萆薢;病在上者,去独活,加荆芥、姜黄、威灵仙;病在下者,去羌活,加牛膝、川断;病久化热,间有湿热者,其人舌干喜冷、关节红肿、口渴溺赤,去桂心,加知母、黄柏、石膏、防己、桂枝。

4五痹汤

【来源】 宋·陈师文《太平惠民和剂局方》

【歌诀】 五痹汤用片姜黄,甘术羌活与防己,

祛风除湿止痛捷,风湿痹痛此方灵。

【组成】 片姜黄30克,炙甘草15克,羌活30克,白术30克,防己30克。

【用法】 上药共为粗末。每用12克,加生姜10片,水煎服。亦可改用饮片作汤剂水煎服。各药用量按常规剂量酌减。

【功效】 祛风除湿,通络止痛。

【方解】 方用羌活、姜黄、防己祛除风湿,且姜黄又有通络止痛之功;配以白术健脾祛湿;生姜辛温散寒。合而用之,共奏祛风除湿,通络止痛之功。

【主治】 风寒湿痹、经络不利、肢节疼痛(尤以上肢肩臂痛甚)、麻痹不仁。可用于风湿性关节炎、肩周炎等病症。

【加减】 如见腰骶痛,加杜仲、桑寄生;腰腿痛,加牛膝、川断、威灵仙。

5薏苡仁汤

【来源】 清·《类证治裁》

【歌诀】 薏苡仁汤用当归,独活羌活与桂枝,

川芎防风白术配,川乌草乌麻黄姜。

【组成】 薏苡仁15克,白术(或苍术)6克,麻黄4 5克,桂枝4 5克,羌活4 5克,独活4 5克,防风6克,川乌4 5克,草乌4 5克,当归9克,川芎4 5克,生姜3片(原书未著用量,今据《中医方剂手册》辑入)。

【用法】 水煎服。每日1剂,日服2次。

【功效】 祛风除湿,散寒通络。

【方解】 方用薏苡仁、白术(或苍术)、羌活、独活祛风除湿;配以麻黄、桂枝、防风、生姜祛风散寒;川乌、草乌温散寒湿,通络止痛;当归、川芎活血祛风,通络止痛。诸药合用,共奏祛风除湿,散寒通络之功。

【主治】 风寒湿痹,症见关节肿胀、重着、疼痛、痛有定处,肌肉、四肢麻木不仁、活动不便,苔白腻、脉濡缓。可用于风湿性关节炎、类风湿性关节炎以及腰椎间盘突出等病症。

【加减】 若湿气偏甚,再加防己、萆薢,以加强祛湿利痹之功。

【附记】 若局部红肿、舌苔黄腻、甚则发热者,忌服。一方去草乌,加甘草。

6加味三妙丸

【来源】 明·虞搏《医学正传》

【歌诀】 加味三妙逐湿痹,苍术黄柏川牛膝,

归尾萆薢炙龟板,再加防己奏效奇。

【组成】 苍术120克(米泔浸),黄柏60克(酒浸、晒干),川牛膝30克(去芦),当归尾30克(酒洗),川萆薢30克,防己30克,龟板30克(酥炙)。

【用法】 上药共为细面,酒煮面糊为丸,如梧桐子大,每服10丸,空腹姜、盐汤下,日服2~3次。

【功效】 祛湿热,止痹痛。

【方解】 《素问·生气通天论》云:“湿热不攘,大筋软短,小筋弛张,痿弱。”治当清热燥湿。故方中用黄柏苦寒以清热,苍术苦温以燥湿,合牛膝导湿热下行,湿热得清、得燥、得导,无有不除矣,故名“三妙”,又加萆薢、防己助导湿热下行,当归活血宣痹,龟板坚筋骨,且能监制燥湿药伤阴之弊。诸药配伍,丝丝入扣,可祛湿热,止痹痛。验之临床,常收卓效。

【主治】 两足湿痹疼痛,或如火燎,从足跗热起,逐渐至腰胯,或麻痹酸软。可用于风湿性关节炎、类风湿性关节炎、骨性关节炎、痛风等湿热痹阻所致之病症。

7肾着汤

【来源】 汉·张仲景《金匮要略》(又名甘姜苓术汤)

【歌诀】 肾着汤中用干姜,茯苓甘草白术襄,

伤湿身痛与腰冷,亦名甘姜苓术汤。

【组成】 甘草6克,干姜12克,茯苓12克,白术6克。

【用法】 水煎服。每日1剂,日服2次。

【功效】 温脾,散寒,除湿。

【方解】 肾着病,即寒湿痹着于腰部的病证。因腰为肾之外府,故名“肾着”,属着痹范畴。本病多由劳累汗出后,汗湿沾衣,湿冷外袭,久而阳气痹阻所致。病虽属下焦,但寒湿在经,内脏无病,故小便自利,饮食如故。治不必温肾,但去经中寒湿即可。方中干姜温中祛寒;茯苓、白术、甘草健脾祛湿,合而用之,使寒湿去,则肾着自愈,身重、腰中冷痛遂除。后世医家用本方治疗呕吐腹泻、妊娠水肿、妇女腰冷带下、老年人小便失禁或遗尿等,证属脾阳不足而有寒湿者,也有较好效果。

【主治】 肾着病,症见身重、腰及腰以下重坠冷痛、口不渴、小便自利、苔白。还可治痿证、妇女带下日久、腰部冷痛;慢性胃肠炎、肠功能紊乱、妊娠下肢浮肿、老年人小便失禁、男女遗尿等病症。

【加减】 如遇冷较剧,加附子、肉桂;疼痛较剧,加川乌、草乌;兼有腰酸,加杜仲、补骨脂。

8桑枝虎杖汤

【来源】 现代·《方剂学》(验方)

【歌诀】 桑枝虎杖金雀根,再配红枣臭梧桐。

风湿劳损互因果,此方临证用时多。

【组成】 桑枝30克,虎杖根15克,金雀根30克,臭梧桐30克,红枣10枚。

【用法】 水煎服。每日1剂,日服2次。

【功效】 祛风湿,通经络,止疼痛。

【方解】 方用桑枝、臭梧桐祛风湿,利经络;虎村根、金雀根祛风利湿,活血通脉;配以红枣滋养,能补正气之虚。本方药性平和而无寒热之偏。合而用之,可祛风湿,通经络,止疼痛。药简力宏,屡收奇效。

【主治】 风湿或劳损,症见关节肌肉痹痛、手脚麻木、动作不利(尤其感受风湿或气候转换时,以及劳累后则疼痛加重)。可用于风湿性关节炎、劳损性肌肉痛或关节痛、风湿性关节痛、骨性关节炎、肩臂痛、腰腿痛等病症。

【加减】 如见偏寒者,加桂枝、细辛;偏热者,加知母、石膏;体虚者,加黄芪、防风。

【附记】 原书注称:桑枝用“新鲜者更好,可用至60克”,“还可再加乌梢蛇肉同煎,或酒浸服,效果更佳”。

9宣痹汤

【来源】 清·吴鞠通《温病条辨》

【歌诀】 宣痹汤用防己薏,蚕沙半夏滑翘栀,

赤豆杏仁同配入,湿热痹证此方施。

【组成】 防己15克,杏仁15克,滑石15克,连翘9克,山栀9克,薏苡仁15克,半夏9克(醋炒),晚蚕沙9克,赤小豆皮9~15克。

【用法】 水煎服。每日1剂,日服2次。

【功效】 清热祛湿,宣通经络。

【方解】 本方治疗湿热之邪郁阻骨节经络所致的湿热痹痛之候。治宜清化湿热,宣痹止痛。方中防己苦辛而寒,祛湿清热,通利关节,宣痹止痛;杏仁入上焦降肺气,通调水道,滑石入下焦清利湿热,二药配伍,上下相应,畅达三焦之气,使水道通调,湿热有外泄之路;山栀泄热而通利三焦,导湿热从小便而泄;薏苡仁健脾而清利经络中湿热,赤小豆皮利经络之湿,二药配伍,有清利骨节经络之湿而通痹之功;半夏、晚蚕沙相伍,开郁化湿;连翘轻清宣泄,透邪外达。诸药共用,共奏清化湿热,通利关节,宣痹止痛之功。

【主治】 湿热痹痛,症见高热寒战、面色萎黄晦暗、骨节疼痛、局部灼热红肿、小便短赤、苔灰腻或黄腻、脉濡数。可用于风湿性关节炎、热痹及湿热下注的脚膝肿痛、下肢结节病、肠粘连等病症。

【加减】 本方虽名“宣痹”,但通利经络作用稍逊,若疼痛较甚,加桑枝、虎杖徐长卿、海桐皮;骨节痛甚,加片姜黄,可增行气活血止痛之力,加海桐皮有祛湿宣痹之功;湿热下注,脚膝酸痛,合二妙散(黄柏、苍术)。

【附记】 方中赤小豆皮一药,现临床一般改用赤小豆。

10舒筋保安散

【来源】 宋·陈无择《三因极一病证方论》

【歌诀】 舒筋保安松节虎,萆脂膝断僵蚕芍,

天麻乌药瓜防风,当归灵仙配黄芪。

【组成】 虎骨30克(今为禁品,可用狗胫骨倍量代之),萆薢30克,五灵脂30克,牛膝30克,续断30克,白僵蚕30克,松节30克,白芍30克,乌药30克,天麻30克,威灵仙30克,黄芪30克,当归30克,防风30克,木瓜150克。

【用法】 上药用白酒5000毫升浸泡,封口扎紧。14日后,取出药材焙干,捣为细末。每服6克,用浸药酒调下,酒尽,用米汤调下。也可改用饮片作汤剂水煎,各药用量按常规剂量酌减。

【功效】 益气血,壮筋骨,祛风湿,通经络。

【方解】 方用虎骨、木瓜、续断、五灵脂强健筋骨;佐以防风、威灵仙、萆薢、天麻、松节、白僵蚕祛风湿,通经络;乌药理气散寒;黄芪、当归、白芍补益气血;牛膝引血(邪)下行。诸药合用,共奏益气血,壮筋骨,祛风湿,通经络之功。

【主治】 风湿阻络、气血不足、筋脉拘挛、骨节酸痛、腿脚无力、身体不遂、病程较长、或骨折伤筋后期、舌淡脉细。可用于老年性骨关节炎、风寒湿性关节痛、伤筋骨折后期、腰背劳损、中风后遗症等病证。

11小活络丹

【来源】 宋·陈师文《太平惠民和剂局方》

【歌诀】 小活络丹用南星,川乌草乌广地龙,

乳香再与没药配,风湿损伤此方施。

【组成】 制川乌180克,制草乌180克,制南星180克,地龙180克,乳香66克,没药66克。

【用法】 上药研为细末,酒面糊为丸。每服1丸(约3克);片剂,每服3~5片。日服2次,温开水送服。亦可用饮片作汤剂水煎服,各药用量按常规剂量。

【功效】 祛风除湿,化痰通络,活血止痛。

【方解】 瘀血湿痰或风寒湿邪留阻经络,致使气血不得宣通,营卫失其流畅。治宜温经逐瘀,搜风祛湿。方中以川乌、草乌温经活络,以散络中风寒湿邪;配以南星燥湿活络,以祛络中之痰,并能祛风;佐以乳香、没药行气活血,以化络中之瘀血,并能止痛;使以地龙通经活络,并加用陈酒以助药势,引导诸药直达病所。合而用之,则风寒、痰湿与瘀血均得以祛除,使经络得通,通则不痛,营卫调和,肢体自得濡养温煦,诸症可愈。

【主治】 风湿痰瘀痹阻经络、筋骨疼痛、肢体麻木、关节屈伸不利。可用于风湿性关节炎、肩周炎、伤筋或骨折后期、中风后肢体失用以及胃肠功能紊乱等病症。

【加减】 改作汤剂,如见偏风盛者,加防风或合大秦艽汤;偏寒盛者,加附子、桂枝;偏湿盛者,加苍术、防己、苡仁;疼痛较盛者,加全蝎、细辛;肝肾气血俱亏者,合独活寄生汤。

【附记】 孕妇忌用。体虚者不宜单独使用,阴虚有热及血虚者慎用。

方中川乌、草乌炮制不严则有毒性,过量服用可导致窦性心动过缓、完全性左束支传导阻滞伴频发室早及不完全房室分离,可用银花、甘草或生姜、红糖水、苦参30克,水煎服解救,纠正心律失常。

【3】治大叶性肺炎妙方

1加味麻杏石甘汤

【来源】 印会河《中医内科新论》

【歌诀】 加味麻杏石甘汤,大青山豆鱼腥草,

宣降肺热治肺炎,列抓主症常用方。

【组成】 麻黄6克,杏仁9克,生石膏30克(先煎),生甘草6克,大青叶15克,山豆根30克,鱼腥草30克。

【用法】 水煎服。每日1剂,日服2次。

【功效】 宣降肺热。

【方解】 方用麻杏石甘汤宣降肺气,因有恶寒表证未罢;邪热入肺,故加鱼腥草、山豆根以清热解毒;合大青叶以加强清热解毒作用。

【主治】 肺热咳喘,症见高热微寒、咳喘少痰、胸满口渴、苔薄白或黄,脉浮数,甚者呼吸有声。可用于大叶性肺炎。

【加减】 喘促甚者,加葶苈子9克,桑白皮15克以降肺平喘。

【附记】 本方已列为印氏“抓主症”常用方,凡外感热病,咳喘痰鸣而痰不甚多者,基本都是使用本方治疗,效果较为满意。

又麻杏石甘汤加葶苈子10克,桑白皮12克,亦列为印氏“抓主症”常用方,凡见咳嗽不能平卧,喉间痰鸣,吐痰少的即可投用此方,效果良好。若有上感症状及肺炎者,再加鱼腥草30克,山豆根30克,用治哮喘不得平卧,痰少者,效佳。

2清咽宁嗽汤

【来源】 清·吴澄《不居集》

【歌诀】 清咽宁嗽用桔梗,栀子黄芩桑白皮,

二母前胡生甘草,肺热咳嗽服之痊。

【组成】 桔梗6克,栀子3克,黄芩3克,桑白皮3克,甘草3克,前胡3克,知母3克,贝母3克。

【用法】 水煎服。每日1剂,日服2次。

【功效】 清热利咽,止咳化痰。

【方解】 方用甘桔汤合二母散清咽化痰;复以桑白皮、黄芩、栀子清泻肺热;前胡合贝母止咳化痰。诸药合用,共奏清热利咽,止咳化痰之功。

【主治】 热壅肺气,症见咳嗽痰黄、咽喉不利、声音嘶哑。可用于大叶性肺炎、外感发热、流行性腮腺炎、急性咽喉炎、喉炎等病症。

【加减】 若痰多而黏,加全瓜蒌、海浮石;声音嘶哑,加蝉衣、玉蝴蝶;咽喉疼痛、乳娥焮红,加板蓝根、连翘。

 【1】治高血压病妙方【2】治喘息性支气管炎(咳喘)妙方【3】治失血症妙方

【1】治高血压病妙方

1羚羊角汤

【来源】 近代·丁甘仁《新编经验方》(费伯雄方)

【歌诀】 羚羊角汤治头痛,龟蝉生地石决明,

夏菊丹芍柴薄枣,清热滋肾肝风熄。

【组成】 羚羊角3克,龟板24克,生地18克,白芍6克,丹皮5克,柴胡3克,薄荷(后下)3克,菊花6克,夏枯草6克,蝉衣3克,红枣10枚,生石决明30克(打碎先煎)。

【用法】 水煎服。每日1剂,日服2次。

【功效】 清肝益肾,潜阳祛风。

【方解】 方用羚羊角祛肝风;龟板、生地滋肾阴;丹皮、白芍、菊花清热凉血;夏枯草、柴胡、薄荷清肝散火;石决明镇肝潜阳;蝉衣搜风。合而为凉肝增液,潜阳祛风之剂以治本,则头痛、头晕等因肝阳上亢所致的症状,自当化为乌有矣。方中羚羊角价格昂贵,可用珍珠母50克,生龙齿20克(打碎先煎)代之,或用羚羊角粉1克冲服,同样有效。

【主治】 肝阳上亢所致之头痛、头晕。可用于高血压头痛。

2磁石五草汤

【来源】 杨思澍《中国现代名医验方汇海》(窦国祥方)

【歌诀】 磁石五草汤中求,稀莶草加车前草,

玄蓟益母夏枯草,平肝利尿降压灵。

【组成】 磁石30~60克(先煎),稀莶草20~30克,车前草20~30克,小蓟草20~30克,益母草20~30克,玄参10克,夏枯草20~30克。

【用法】 水煎服。每日1剂,日服2次。

【功效】 平肝,利尿,降压。

【方解】 方用磁石平肝潜阳,镇静安神;配以稀莶草、车前草、小蓟草、益母草、夏枯草,经药理实验证实均有利尿,降压作用;玄参滋阴泻火,并对肾性高血压有降压效果。故本方既可改善症状,又能降低血压。

【主治】 肝火亢盛,阴虚阳亢乃更年期的高血压。

【加减】 肝火亢盛者,加黄芩、栀子、龙胆草;阴虚阳亢者,加天麻、钩藤、地黄;阴阳两虚,加枸杞子、石斛或补骨脂、杜仲;痰湿壅盛,加半夏、茯苓、白术;痰热挟瘀,加贝母、胆星、竹茹、丹参;头痛眩晕、步行不稳者,加泽泻、牛膝;头剧痛、血压升高、有出血倾向者,加黄芩、蚕砂、槐花;舒张压明显升高,加马兜铃或青木香。

3芩仲降压汤

【来源】 杜怀棠《中国当代名医验方大全》(余瀛鳌方)

【歌诀】 芩仲降压石决明,茱牛生地钩钩藤,

牡丹甘菊柏子仁,安神除烦茯神苓。

【组成】 黄芩15克,杜仲15克,生地15克,山茱萸10克,牡丹皮8克,生石决明10克(先煎),钩藤10克(后下),甘菊花10克,川牛膝12克,茯苓10克,茯神10克,柏子仁10克。

【用法】 先把药用水浸泡30分钟,再放火上煎20分钟,下钩藤,再煎10分钟。每剂煎2次,将2次煎出的药液混合。每日1剂,分2次服用。

【功效】 滋阴潜阳,平肝泻火。

【方解】 高血压多是阴虚阳亢者,若见舌质偏红,脉微数,则是欲化火之象;持物手颤是欲动风之征;如进一步发展,阳亢风动,气血上冲,则有中风卒倒之虑。本方以钩藤、菊花、生石决明平肝潜阳;生地、牡丹皮滋阴凉血;黄芩泻火;川牛膝引血下行;柏子仁、茯苓、茯神安神除烦;杜仲、山茱萸补肝肾以固本。全方具有滋阴潜阳,平肝泻火,补益肝肾之功,标本兼治,防中风于未然,为治疗阴虚阳亢型高血压的良方。药理试验亦证实,方中黄芩、钩藤、生石决明、牡丹皮、茯苓、牛膝、菊花、山茱萸、杜仲等,均有不同程度的降压作用。

【主治】 高血压(阴虚阳亢型),症见头晕目眩、心烦急躁、甚则耳鸣震颤、舌质稍红、脉弦微数。

【加减】 如眩晕重者,加生牡蛎18克,天麻8~10克;头痛者,加夏枯草、白芷各10克;胸闷痰多者,去山茱萸,加瓜蒌皮10克,枳壳6克;心悸者,加炙甘草、麦冬各10克;大便燥结者,加当归12克、枳实6克。

【附记】 本方亦可制成蜜丸常服。服用本方应忌烟、酒、辛辣等刺激品,不宜饮浓茶,少吃鸡和飞禽等动风之品。

4清降汤

【来源】 杜怀棠《中国当代名医验方大全》(屠揆先方)

【歌诀】 清降汤中桑白皮,方中再配地骨皮,

清肺化痰泻肝热,药简力宏效更奇。

【组成】 桑白皮30克,地骨皮30克。

【用法】 水煎3次,将3次煎液混合。每日1剂,分别于上午8时服第1次,下午3时服第2次,晚上8时服第3次。20天为1疗程,可连续服用。

【功效】 清肺化痰,泻肝凉血。

【方解】 本方是一个极具特色的组方。用桑白皮煎服治高血压是民间流传的单方,配入地骨皮,取名清降汤,其降压效果更佳。本方性寒,可泻肺清肝凉血,又可散瘀下气,通利二便。“二皮”药少力专,能使肠清、火降、瘀散。治病当先驱邪,邪去则正安,气血平调,血压自降。药理研究证明,这两味药都有降血压的作用,地骨皮通过直接扩张血管而有中度降压作用。临床应用时,无论胖人痰火生风之高血压或瘦人阴虚阳亢之高血压,均可选用,但要掌握下述症状指征。

【主治】 原发型高血压(肝阳上亢或痰火上扰型),症见头痛、眩晕、烦躁、口渴、心悸、胸闷、肢麻、舌红苔黄腻、脉弱数者。

【加减】 若阴虚口干者,加生地、玄参各15克;头晕、头痛甚者,加天麻10克,钩藤15克;手指发麻,加川芎、丹皮各10克;失眠,加酸枣仁15克,莲子芯10克;血脂高者,加生山楂30克,泽泻15克,竹沥、半夏各10克;对顽固性高血压,桑白皮和地骨皮之用量可各加至50克。

【附记】 服用本方须忌烟酒和面粉制品,宜低盐饮食。因本方性寒,肺虚中寒无火之人或有表邪者忌用。

5益气养肝汤

【来源】 《中国现代名医验方汇海》(孙伯扬方)

【歌诀】 益气养肝生黄芪,芎夏橘苓钩钩藤,

山楂郁金石菖蒲,地龙夏枯甘菊花。

【组成】 生黄芪20克,川芎10克,半夏15克,橘红10克,茯苓15克,山楂15克,菖蒲10克,郁金12克,地龙12克,钩藤12克,菊花12克,夏枯草15克。

【用法】 水煎服。每日1剂,日服2~3次。

【功效】 益气化痰,平肝醒脑。

【方解】 方中以黄芪为主药,合半夏、橘红、茯苓益气化痰;配以菖蒲、郁金、地龙合川芎活血化痰通脉以醒脑;钩藤、菊花、夏枯草平肝降压。合而用之,共奏益气化痰,活血醒脑,平肝降压之功。

【主治】 高血压(气虚痰阻型),症见眩晕或兼头重,胸部痞闷或憋痛、或兼恶心、食少、多寐或有肢麻、舌较暗淡、苔白或白腻,脉多弦细滑或弦滑无力。

【加减】 若心胸闷痛者,去钩藤、菊花,加栝蒌、薤白、丹参宣畅胸阳以通心脉;肢麻者,去夏枯草,加稀莶草以活络通筋降压;尿少肢肿者,加泽泻、车前子利湿降压;肝肾阳虚,见舌暗淡,肢冷恶寒者,加肉桂、仙灵脾温肾阳,或熟地、磁石纳气潜阳以降压。

6化瘀清散汤

【来源】 杨思澍《中国现代名医验方汇海》(李润民方)

【歌诀】 化瘀清散柴葛根,二丹杭菊与桑枝,

龙芍薄荷川红花,证属瘀热效堪夸。

【组成】 柴胡6~10克,葛根10~15克,丹参10~15克,丹皮10~12克,杭菊花12~15克,桑枝12~15克,赤芍10~12克,红花10~12克,地龙10~12克,薄荷6克(后下)。

【用法】 水煎服。每日1剂,日服2次。

【功效】 化瘀清热,辛凉升散。

【方解】 瘀热内阻型高血压的辨证要点主要为有舌下静脉曲张,加上有热象的表现,诊断即可成立。方用丹参、丹皮、赤芍、红花化瘀清热;配以柴胡、葛根、杭菊、薄荷辛凉升散,取其清脑明目,并且可加强化瘀药的祛瘀作用;佐以桑枝、地龙清热搜风通络。诸药相伍,共奏化瘀清热,辛凉升散之功,其配伍组方确有其独到之处。

【主治】 高血压(瘀热内阻型),症见头晕头痛、胸闷心悸、心烦少寐、手足发麻、溲黄便干、面色晦暗、唇紫、有热上冲感、脉弦数、舌质暗红、苔黄、舌下脉络曲张。

【加减】 瘀象明显者,加甲珠、三棱、莪术;热象明显者,加黄芩;便秘者,加大黄;头痛甚者,加蔓荆子;浮肿者,加益母草、泽兰;夹痰者,加天竺黄、解竹沥、胆南星。治疗获效,血压下降后,去薄荷、柴胡、地龙、红花。

7活络蠲痹饮

【来源】 柴国钊《中华当代名医妙方精华》(郭振球方)

【歌诀】 活络蠲痹钩天麻,归芍续断威灵仙,

木瓜萆薢生黄芪,僵蚕松节川牛膝。

【组成】 天麻10克, 钩藤20克, 木瓜10克, 萆薢15克, 当归15克, 白芍15克, 续断12克, 黄芪15克, 川牛膝10克, 僵蚕12克, 松节15克, 威灵仙15克。

【用法】 水煎服。每日1剂,日服2次。

【功效】 熄风蠲痹,养血活络。

【方解】 高血压病兼见中风,其病机是肝风内动,或风阳上冒,或内风袭络,血虚不能荣筋,或风盛激液为痰为湿,流窜关节。故方用天麻、钩藤、僵蚕平肝息风;配以当归、白芍养血柔肝;木瓜、萆薢、松节、威灵仙祛风湿,蠲痹,通络止痛;黄芪、牛膝益气活血,补益肝肾,且牛膝导邪下行。据此立论,使风痰湿都得蠲除,则血脉正气可复常。

【主治】 高血压病,症见中风半身不遂、手足不能举动、麻木不仁、关节酸痛或咯吐痰涎者。

8加味建瓴汤

【来源】 杨思澍《中国现代名医验方汇海》(沈济苍方)

【歌诀】 加味建瓴生地黄,白芍郁金柏子仁,

丹参牛膝代赭石,高血压病服之康。

【组成】 生地黄30克,生白芍15克,柏子仁12克,川牛膝15克,代赭石30克(先煎),紫丹参15克,郁金9克。

【用法】 水煎服。每日1剂,日服2次。

【功效】 镇肝熄风,滋阴安神。

【方解】 建瓴汤出自《医学衷中参西录》,采用生地、生白芍、柏子仁、牛膝、代赭石为基础,加丹参、郁金理气活血而解郁滞。诸药合用,共奏镇肝熄风,滋阴安神之效。

【主治】 原发性高血压(肝阳上亢型)。

【加减】 血压过高、头痛剧烈,加钩藤、生石决明;神志恍惚不清,加生龙齿;失眠,加夜交藤、景三七;腰脊酸痛,加杜仲、桑寄生。

9玉石汤

【来源】 杨思澍《中国现代名医验方汇海》(来春茂方)

【歌诀】 玉石汤用生石膏,玉竹钩藤车前草,

玄参配入女贞子,高血压病肝火炎。

【组成】 生石膏30克(先煎),玉竹30克,钩藤30克,玄参15克,女贞子12克,车前草24克(鲜草【功效】尤佳,用60克)。

【用法】 水煎服。每日1剂,日服2次。

【功效】 平肝潜阳,泄热熄风,滋阴益肾。

【方解】 方中以入肺、胃二经的生石膏为主药是其组方的特色,取其辛甘大寒,质重而能清降头目之风火,且能泄热解烦,经配伍变化,可清肝火,可以验之。又玄参、女贞子、车前草三味取六味丸“三补三泄”之意;玉竹、女贞子、玄参滋阴益肾;钩藤平肝,合石膏平肝潜阳;车前草利尿泄热以熄风。合而用之,共奏平肝潜阳,泄热熄风,滋阴益肾之功。

【主治】 高血压(肝火上炎型),症见头部胀痛、面红目赤、眩晕、口苦咽干、气粗便秘、烦躁易怒、睡眠不安或夜梦纷纭、小便短赤、舌红苔黄干、脉弦数有力者。

【加减】 若烦热甚者,加生地、粉丹皮、地骨皮、知母以滋阴凉血;眩晕如处舟中,加珍珠母或石决明以平肝潜阳;失眠、肢体酸楚,加酸枣仁、夜交藤以养血安神,或加紫丹参活血通络,引阳入阴,镇静催眠;便秘腹胀,加生军,以涤垢泄火;痰多者,加胆南星、竹沥或天竺黄,以清热涤痰,除烦止晕;内风萌动,可择加夏枯草、黑芝麻、桑叶、白菊花、天冬、麦冬以清热熄风,养阴柔肝。

【附记】 血压稳定后,可用决明子炒香研成粉剂,泡开水当茶饮,每次6克,长期服用,以巩固疗效。

10七子降压汤

【来源】 随殿军《中国当代名医秘验方精粹》(罗致强方)

【歌诀】 七子降压汤决明,枸杞菟丝女贞子,

金樱沙苑桑椹子,七子组方降压良。

【组成】 决明子24克,枸杞子12克,菟丝子12克,女贞子12克,沙苑子12克,桑椹子12克,金樱子9克。

【用法】 水煎服。每日1剂,日服2次。

【功效】 滋补肝肾,降压熄风。

【方解】 方中皆为种子类药物,性质柔润平和,合成平肝熄风补益之剂。据报道,决明子有降压作用,金樱子有降血脂、胆固醇的作用,枸杞子有减少脂肪在肝细胞内沉积的作用。

【主治】 高血压(肝肾不足型),症见头晕、头痛、性情急躁易怒、失梦多梦、腰膝酸软、四肢麻木、面色潮红、五心烦热、舌红、苔薄黄、脉弦细数者。

11莲椹汤

【来源】 柴国钊《中华当代名医妙方精华》(邓铁清方)

【歌诀】 莲椹汤中旱莲草,女贞山药川牛膝,

龟板牡蛎均先煎,滋阴潜阳服之平。

【组成】 莲须12克,桑椹子12克,女贞子12克,旱莲草12克,山药15克,牛膝15克,龟板30克(先煎),生牡蛎30克(先煎)。

【用法】 水煎服。每日1剂,日服2次。

【功效】 滋阴补肾,平肝潜阳。

【方解】 因肝阳上亢而致眩晕者,一般多由身心过动,或由情志郁结,或由年高肾液已衰,水不涵木,以致头晕目眩。邓氏认为,眩晕之治法,一般以滋养肝肾为主,至若肝阳上亢,化火生风者,则宜清之,镇之,潜之,降之。从本方可见,滋、清、潜、降俱全,可见构思巧妙,配伍严谨,疗效亦令人满意。

【主治】 高血压(阴虚阳亢型),症见眩晕、精神不振、记忆力减退、耳鸣、心悸失眠、盗汗、腰膝酸软无力、脉细数者。

12龟甲养阴煎

【来源】 柴国钊《中华当代名医妙方精华》(李宏仁方)

【歌诀】 龟甲养阴二至丸,枸杞桑椹山萸肉,

滋阴补肾止眩法,再配淡菜高血压。

【组成】 龟板25克,鳖甲25克,女贞子20克,旱莲草20克,枸杞子20克,山萸肉15克,桑椹子15克,淡菜30克。

【用法】 每日1剂,水煎3次,3次煎液混合,分2次口服。其中龟板、鳖甲宜先煎30分钟。

【功效】 滋阴补肾止眩。

【方解】 本方证属肾精不足,髓失所养,虚热内生,上扰清窍。诸药合用则肾阴得补,精血得养,其证自解。对于此类病证,李氏擅用龟板、鳖甲、淡菜等血肉有情之品填精补髓,每获良效。

【主治】 高血压(肾阴亏损型),症见眩晕耳鸣、失眠、健忘、精神萎靡、口燥咽干、腰膝酸软、发落齿摇、五心烦热、舌体瘦红、无苔、脉细数者。

【加减】 若视物昏花者,加菊花;盗汗者,加地骨皮;遗精者,加芡实、莲须。

13建瓴汤

【来源】 近代·张锡纯《医学衷中参西录》

【歌诀】 镇肝熄风建瓴汤,龙牡膝赭生地黄,

山药白芍柏子仁,功能育阴又潜阳。

【组成】 生山药30克,怀牛膝30克,代赭石24克(先煎),生龙骨18克(先煎),生牡蛎18克(先煎),生地黄18克,白芍药12克,柏子仁12克。

【用法】 水煎服。每日1剂,日服2次。

【功效】 镇肝熄风,育阴潜阳。

【方解】 方中重用牛膝引血下行,为治标之主药;重用山药大滋真阴,此为治本之主药;又用龙骨、牡蛎镇肝熄风;赭石降胃止逆;生地助山药滋补肝肾,白芍舒肝敛阳和阴;柏子仁养心润燥。诸药合用,能使肝木调和,肾水充沛,肝阳下降,肝风平熄,头晕诸症自除。

【主治】 肝阳上亢之头晕目眩、耳鸣目胀、心悸健忘、梦多失眠、口干、舌稍红、脉弦劲而长等症。可用于高血压、神经衰弱、眩晕症属肝阳上亢者。

【加减】 便秘者,加莱菔子30克;心中热甚者,加生石膏30克;有痰者,加胆南星6克;初次服药感觉气血上攻而病加剧者,加麦芽15克,茵陈9克,川楝子9克。若偏肝肾阴虚者,加熟地、山萸肉、龟板;肝火偏盛者,加龙胆草、丹皮、钩藤、生大黄。

【2】治喘息性支气管炎(咳喘)妙方

1降气止喘方

【来源】 《上海国医学院药物学讲义》(验方)

【歌诀】 降气止喘用麻黄,款冬杏仁半夏姜,

白果紫菀制川朴,苏子甘草共煎尝。

【组成】 麻黄3克,炙款冬6克,杏仁6克,白果3粒(去壳打碎),炙紫菀6克,制川朴3克,炒苏子6克,姜半夏6克,甘草3克。

【用法】 水煎服。每日1剂,日服2次。

【功效】 镇咳定喘。

【方解】 方中麻黄、 白果为治喘要药; 厚朴去胸满; 杏仁、 苏子降肺气, 止咳喘; 紫菀、 款冬镇咳逆; 半夏降逆化痰涎。 合而用之, 镇咳定喘之药具备, 故能奏效。

【主治】 咳喘。对痰饮倚息不得卧者,用之无有不验。

2苏葶滚痰丸

【来源】 清·《医宗金鉴》

【歌诀】 金鉴苏葶滚痰丸,大黄沉香黄芩研,

青礞石需用火煅,姜汤送下平咳喘。

【组成】 苏子(炒)50克,苦葶苈(微炒)50克,大黄(酒蒸一次)200克,沉香16克,黄芩200克,青礞石(火煅如金为度)16克。

【用法】 上药共研为细末,水泛为丸。视患儿病情虚实服之(一般约0 5~3克),姜汤送下。

【功效】 降气化痰,止咳平喘。

【方解】 方中苏子下气消痰,润肺宽肠,除咳定喘;葶苈子破滞开结,定逆止喘,利水消肿;大黄“通宜一切气,调血脉,利关节,泄壅滞水气……”(《日华子本草》),泻热毒,破积滞,行瘀血;沉香“温而不燥,行而不泄,扶脾而运行不倦,达肾而导火归元,有降气之功,无破气之害,询为良品”(《本草通玄》);黄芩清上焦之火,消痰利气定喘嗽;青礞石坠痰消食,下气平喘。诸药合用,既能通利大肠而泄肺热,又能化痰降气而平咳喘。

【主治】 小儿食积生痰、热气熏蒸肺气,气促痰壅、频频咳嗽、便秘者;又治小儿痰壅气逆,痰饮作喘,其音如潮响,声如拽锯者。可用于喘息性支气管炎、咳喘等病症。

3酥蜜膏酒

【来源】 唐·孙思邈《千金要方》

【歌诀】 酥蜜膏酒同饴糖,二汁百部及生姜,

杏枣补脾兼润肺,声嘶气惫酒喝尝。

【组成】 酥蜜、饴糖、枣肉、杏仁(研)、百部汁、生姜汁各30克。

【用法】 上药共煎熬如膏状。每次服3克,温酒细细咽下,日服3次。

【功效】 温肺化痰,补脾润肺。

【方解】 本方【主治】肺脏虚寒,复被风寒所伤,以致气息喘惫,语声嘶哑,并见咳吐痰沫等症。方中酥蜜、饴糖、杏仁、枣肉都是补脾润肺之药品,配伍百部能清肺止咳嗽;生姜能散寒化痰;酒能助药力上行于胸膈之间。诸药合用,【组成】一首补脾润肺,止咳化痰的方剂,用于肺虚咳喘,咽喉欠润之证较为合适(《汤头歌诀》)。

【主治】 肺脏虚寒、咳喘上气、肺津不足、语声嘶哑(塞)、或寒郁热邪、声音不出之证。

【附记】 若为外感实证的喘咳、声嘶,则不可服用。

【3】治失血症妙方

1化血丹

【来源】 近代·张锡纯《医学衷中参西录》

【歌诀】 化瘀止血化血丹,蕊石三七血余炭,

共研细末水冲服,吐衄便血服之痊。

【组成】 花蕊石(煅)、三七各6克,血余炭3克。

【用法】 上药共研细末,分2次开水冲服。

【功效】 化瘀止血。

【方解】 张锡纯云: “世医多谓三七为强止吐衄之药, 不可轻用, 非也。 盖三七与花蕊石, 同为止血之圣药, 又同为化血之圣药, 且又化瘀血而不伤新血, 以治吐衄, 愈后必无他患。 此余从屡次经验中得来, 故敢确实言之。 即单用三七12~15克,或至30克,以治吐血、衄血及大小便下血皆效。常常服之,并治妇女经闭成癥瘕。至血余炭,其化瘀之力不如花蕊石、三七,而其补血之功则过之。以其原为人身之血所生,而能自化还原,且煅之为炭,而又有止血之力也。”

【主治】 咳血、吐衄、二便下血。

2止血丹

【来源】 清·徐洄溪《洄溪秘方》

【歌诀】 止血阿胶百草霜,白芨三七草蒲黄,

川军艾绒血余炭,丹参侧柏白皮桑。

【组成】 阿胶100克(炒),百草霜50克,白芨200克(炒炭),三七50克(焙),炙甘草18克,蒲黄50克(蜜炙),桑白皮50克,大黄50克,艾绒18克,血余炭18克,丹参50克,侧柏50克。

【用法】 上药共研细末。每服6克,童便调服,或白茅根汤送下,或加琼玉膏(党参、茯苓、生地、白蜜)调藕汤中送下更妙。

【功效】 和血,止血,凉血,去瘀生新。

【方解】 方用阿胶和血,童便降火;丹参治血虚,白芨止肺血;桑白皮泻肺火;血余、三七散瘀止血;大黄入血泻热;侧柏、艾叶、蒲黄、百草霜功专止血。诸药配伍,止血甚效。

【主治】 一切血症,对肺络伤之吐血(咳血、咯血),尤为合宜。

3四红丹

【来源】 清·《清太医院配方》(验方)

【歌诀】 四窍出血四红丹,妇女崩漏亦灵验,

当归蒲黄槐花米,阿胶生军炼蜜团。

【组成】 当归、蒲黄、阿胶、槐花、生军各等份。

【用法】 上药共研细末,炼蜜和丸。每次服6~9克,日服2~3次,温水送服。

【功效】 凉血,止血,养血。

【方解】 “血出口中,谓之吐血、咳血、咯血、唾血,乃肾水不足,虚火积热也;血出鼻中,谓之衄血,乃肺经郁热也;血出大便,谓之便血,乃脏腑蕴积湿热也;血出小便,谓之溺血,乃心经移热于小肠也。”(《清太医院配方》)。故方用当归补血活血,使血有所归;蒲黄活血祛瘀,收敛止血;阿胶补血止血,养阴止咳;槐花清热,凉血,止血;生军泻热荡积,行瘀止血。诸药配伍,通涩并用,补泻兼施,可使瘀血去而新血生,郁热除而血归经,自无出血之患矣。

【主治】 吐血、衄血、便血、尿血及妇女崩漏。

4秘红丹

【来源】 近代·张锡纯《医学衷中参西录》

【歌诀】 秘红丹中药三味,大黄赭石油肉桂,

研末和匀冷水服,凉血止血和胃痊。

【组成】 川大黄3克,油肉桂3克,生赭石18克。

【用法】 将大黄、肉桂研细和匀,用赭石末煎汤分3次送服。

【功效】 平肝和胃,凉血止血。

【方解】 “平肝之药,以柱为最要……,而单用之则失于热。降胃止血之药,以大黄为最要(观《金匮要略》治吐衄有泻心汤重用大黄可知),胃气不上逆,血即不逆行也,而单用之又失于苦寒。二药并用,则寒热相济,性归和平,降胃和肝,兼顾无遗。”“而再以重坠之药(生赭石)辅之,则力专下行,其效当更捷也”(《医学衷中参西录》)。

【主治】 肝郁多怒、胃郁气逆、吐血、衄血等吐衄之症屡服他药不效者,无论因凉因热,服之皆有效。

5清咽太平丸

【来源】 清·汪昂《汤头歌诀》

【歌诀】 清咽太平薄荷芎,柿霜甘桔及防风,

犀角蜜丸治膈热,早间咯血常颊红。

【组成】 薄荷30克,川芎60克,柿霜60克,甘草60克,防风60克,犀角60克(用代用品),桔梗90克。

【用法】 上药共研细末,蜜和为丸,如弹子大。每服一丸(约3克),温开水送下。也可改用饮片作汤剂水煎服(犀角粉冲服),各药用量按常规剂量用之。

【功效】 清咽利膈。

【方解】 肺火咯血之证,一是火热,二是咯血。从火生于木,肝藏血而心主血来看,肺火咯血与心肝有关,即木火刑克肺金,肺失肃降,肝热失藏,心热失主,血热妄行,故致肺火咯血,治宜清心肝,凉肺金,利咽膈。方用性寒之犀角,入心肝而归肺,解心热而清肝肺,凉血止血;川芎、防风、薄荷入肝归肺、疏散风热,清利咽膈;柿霜、白蜜生津润肺;桔梗不但载药上行,且与甘草、柿霜相伍而清利咽喉;甘草和中而调和诸药。诸药合用,具有清火凉血,清利咽喉的功效,对于肺火亢旺、阴液灼伤、肺络受损,而见早间咯血、咽喉不利、两颊常泛红色等症,最为适宜。

【主治】 肺火亢盛,症见咽喉不利、咯血、颊红。

【附记】 本方还对风热内郁所致的咳嗽带血有效。如属阴虚火旺所致者,则不宜使用。

【1】治肺痈妙方【2】治支气管哮喘妙方治肺结核妙方【3】治肺结核妙方【1】治肺痈妙方

1清肺汤

【来源】 宋·陈无择《三因极一病证方论》

【歌诀】 清肺汤是肺痈方,杏仁防己冬瓜仁,

鸡子白皮薏苡仁,清肺化痰此方奇。

【组成】 薏苡仁9克,防己9克,杏仁9克,冬瓜仁9克,鸡子白皮3克。

【用法】 上药共研为末。每用12克,加韦叶半握,水煎服,日服2次。或用饮片水煎服。

【功效】 清肺化痰。

【方解】 方用薏苡仁清泄肺热;佐以冬瓜仁、杏仁、防己、鸡蛋白皮化痰止咳,以助苡仁清泄肺热之功。合而用之,共奏清肺,化痰,止咳之功。

【主治】 痰热壅肺、咳嗽、喘逆上气、发热汗出、咽中如有异物感、苔黄腻、脉滑数。可用于肺脓疡、肺炎、支气管炎、上呼吸道感染等病症。

【加减】 若发热较甚,加蒲公英、金银花、连翘;咳痰黄稠较甚,加黄芩、桑白皮、浙贝母;咳唾脓血,加桃仁、苇茎等。

【附记】 本方适用于肺实热证,若属虚证、寒证之咳嗽、气急,均不宜使用。

2桔梗汤

【来源】 汉·张仲景《伤寒论》

【歌诀】 桔梗汤方是经方,桔梗甘草两相参,

宣肺利咽又止痛,肺痈咽痛服之瘥。

【组成】 桔梗9克,甘草6克。

【用法】 水煎服。每日1剂,日服2次。

【功效】 宣肺化痰,利咽止痛。

【方解】 方用桔梗宣肺利咽,甘草清热解毒,共奏清热利咽之功;且两者又均有祛痰之功,一宣一清,相得益彰。药仅两味,力专效宏。

【主治】 咳嗽有痰、咽喉肿痛。可用于肺脓疡(肺痈)、肺炎、咽喉炎、扁桃体炎等病症。

【加减】 若兼有恶寒发热者,加薄荷、牛蒡子、马勃;咽喉红肿较剧,加黄芩、丹皮、赤芍;疼痛较剧,加射干、山豆根;咽喉干燥,加玄参、藏青果;痰多咳嗽兼有恶寒发热,加桑叶、蝉衣;痰稠而黏,加鱼腥草、黄芩;肺痈,加金银花、连翘、黄芩、大黄、败酱草、芦根、桃仁、苇茎等。

3桔梗汤(二)

【来源】 宋·严用和《济生方》

【歌诀】 桔梗汤中用防己,桑皮贝母栝蒌子,

甘枳当归薏杏仁,黄芪百合姜煎此。

肺痈吐脓或咽干,便秘大黄可加使。

【组成】 桔梗3克,防己3克,桑白皮3克,贝母3克,栝蒌子3克,枳壳3克,当归3克,薏苡仁3克,黄芪5克,杏仁2克,百合2克,甘草2克。

【用法】 上药加生姜水煎服。每日1剂,日服2次。

【功效】 利肺止咳,排脓消痈。

【方解】 肺痈多为热毒瘀血壅结,蕴酿成脓所致。治宜清热解毒,化瘀排脓。若肺痈日久,亦有气阴大伤,面色不华,形体消瘦,咯吐脓血,口燥咽干,脉转虚数者,此为正虚邪恋,急当扶正托邪,当于补养气阴之中,配合排脓解毒之品。故方中用黄芪补肺气;杏仁、桑白皮、薏苡仁、百合补肺利气而清火;栝蒌子(即瓜蒌仁)、贝母润肺化痰;甘草、桔梗升提肺气,清利咽喉;防己祛风除湿;当归和血;枳壳利气。诸药合用,于养肺滋阴之外,兼能补养气血、清化痰热,共奏清热补肺,利气除痰消痈排脓之功,是为调理之方(《汤头歌诀》)。

【主治】 肺痈,症见咳吐脓血,咽干口燥。

【加减】 便秘加大黄。本方常与千金苇茎汤互为加减运用。

【附记】 凡体弱正虚者,服之能扶正托毒,为治疗肺痈虚证的优良方剂。实热证忌用。

4银苇合剂

【来源】 《方剂学》

【歌诀】 银苇合剂是验方,翘桔杏红冬瓜仁,

桃仁再与鱼腥草,肺痈服之效堪灵。

【组成】 金银花15克,连翘15克,桔梗9克,杏仁9克,红藤30克,鱼腥草30克,冬瓜子9克,桃仁9克,鲜芦根2尺。

【用法】 水煎服。每日1剂,日服2次。

【功效】 清热解毒,祛痰清痈。

【方解】 肺痈胸痛、咳吐脓痰者,治宜清热解毒,祛痰消痈。故方用金银花、连翘、鱼腥草清热解毒;配以桔梗、杏仁、冬瓜子排脓止咳;红藤、桃仁活血祛瘀;芦根清热生津。合而用之,共奏清热解毒,祛痰消痈之功。

【主治】 肺痈,症见咳吐脓痰、胸中隐痛、发热、痰多、舌苔黄腻、脉数。

【加减】 若高热,痰腥臭,加桑白皮、地骨皮各15~30克;心烦、咯吐脓血,加百合30克,麦冬、阿胶各9克;胸痛,加瓜蒌9克,枳实4 5克,丹参12克。

5葶苈大枣泻肺汤

【来源】 汉·张仲景《金匮要略》

【歌诀】 葶苈大枣泻肺汤,痰涎壅肺最堪尝,

喘不得卧病势急,取效如鼓应桴响。

【组成】 葶苈子15克(或10~15克),大枣15克(或10枚)。

【用法】 水煎服。每日1剂,日服2次。

【功效】 泻肺行水,降气平喘。

【方解】 方中葶苈子味苦,其性剽悍,能泻肺中之水气,逐痰开闭;大枣味甘,其性缓和,能守护中州,益气健脾。二药一急一缓,一攻一补,甘苦化合,相须相成,制方之巧者也。诸病危急阶段往往出现邪实气闭,痰涎壅盛的肺实证,表现为咳逆上气,喘鸣壅塞,舌苔白腻或黄腻,脉弦滑,或周身浮肿,或胸腹积水等,在治疗原发病的同时,及时采用本方,泻其肺实,常可使病情转急为缓,转危为安。药仅二味,其效不同凡响,乃经方中之精华也。清代喻嘉言云:“此治肺痈吃紧之方也。肺中生痈,不泻其肺,更欲何待?恐日久痈脓未成,当急以泻肺之法夺之,亦必其人表证尽入于里,因势利导,乃可为功。”指明了使用该方的恰当时机。

【主治】 痰涎壅盛、咳喘胸满不得卧、或心悸、面目浮肿、苔腻、脉弦滑。可用于肺脓疡、哮喘病、上呼吸道感染、肺气肿、支气管扩张、胸膜炎、液气胸、急性肺水肿、风湿性心脏病、肺源性心脏病、心包积液、肥厚性心肌病、心力衰竭、中毒性肺炎、败血症等病症。

【加减】 若咳痰黄稠、舌红苔黄腻,加黄芩、黄连、桑白皮;咳痰稀白,形寒肢冷,与苓桂术甘同用;胸痛明显,加丹参、赤芍、延胡索;呼吸困难、不能平卧,加甘遂末吞服,或加用苏子、白芥子、莱服子、厚朴、杏仁;体弱正虚者,加黄芪、党参、白术。

【附记】 本方不宜久服,应中病即止。

6苇茎汤

【来源】 唐·孙思邈《千金要方》

【歌诀】 苇茎汤方出千金,桃仁薏苡冬瓜仁,

瘀热肺脏成痈毒,清热排脓病自宁。

【组成】 苇茎30克,薏苡仁30克,冬瓜仁24克,桃仁9克。

【用法】 水煎服。每日1剂,日服2次。

【功效】 清肺化痰,逐瘀排脓。

【方解】 肺痈多由痰热瘀血壅结于肺,蕴蓄成痈所致。治宜清热化痰,逐瘀排脓。方中以苇茎清热泄热为君,乃治肺痈要药;以冬瓜仁祛痰排脓为臣;薏苡仁清热利湿;桃仁活血祛瘀,为佐使药。药虽四味,性味亦属平淡,但其清热化痰、逐瘀排脓之功,却很全面,对于肺痈将成者,服之可使消散,已成脓者,服之可使脓排瘀去,痈自可愈。

【主治】 肺痈,症见咳吐腥臭、黄痰脓血、胸中隐痛、咳时尤甚、舌红苔黄腻、脉滑数。可用于肺脓疡、大叶性肺炎、急性支气管炎、胸腔积液、肺源性心脏病、百日咳及眼科疾患等病症。

【加减】 若见壮热,加金银花、连翘、鱼腥草、天花粉;胸痛较剧,加丹参、赤芍;脓痰排出不多,加桔梗、甘草、金芥麦;气血不足,加黄芪、当归;麻疹透发、咳嗽痰多,加贝母、桑白皮;壮热喘咳,可合麻杏石甘汤同用;小儿连咳、痰涎壅盛、气喉回转,合葶苈大枣泻肺汤同用;咳嗽而咯血,合丹溪咳血方同用。

【附记】 方中原用苇茎,目前临床均改用芦根。芦根宜用鲜者,症情较重可适量加大剂量。

7加味千金苇茎汤

【来源】 印会河《中医内科新论》

【歌诀】 加味千金苇茎汤,桃仁苡仁冬瓜仁,

芦根再加大青鱼,祛瘀清肺效更优。

【组成】 桃仁泥9克,生苡仁30克,冬瓜子30克(打碎),芦根30克,鱼腥草30克,大青叶30克。

【用法】 水煎服。每日1剂,日服2次。

【功效】 祛瘀清肺。

【方解】 苇茎汤去瘀清肺排脓,加鱼腥草、大青叶,清热解毒,使清肺消痈之力颇著。

【主治】 肺痈咳吐脓血,症见发热咳嗽、胸痛、吐痰(初为铁锈色或为血痰,继则痰味变腥、变臭,吐出脓痰)。

【加减】 大量吐脓,加桔梗9克,甘草6克,以助排脓解毒;肺热甚,加桑白皮、地骨皮各15克,以清肺热;胸痛,加郁金9克,橘络3克,以活瘀通络。

【附记】 本方已列为印氏“抓主症”常用方,凡外感热病、咳吐痰腥、引胸作痛者多用之,效果良好。

【2】治支气管哮喘妙方

1定喘汤

【来源】 明·张时微《摄生众妙方》

【歌诀】 定喘白果与麻黄,款冬半夏白皮桑,

苏子杏仁黄芩草,肺寒膈热喘哮尝。

【组成】 白果(去壳炒黄捣碎)21枚,麻黄9克,款冬花9克,桑白皮9克,制半夏9克,苏子6克,杏仁6克,甘草3克,黄芩6克。

【用法】 水煎服。每日1剂,日服2次。

【功效】 宣肺降气,祛痰平喘。

【方解】 本方治疗之哮喘,是因风寒外束、痰热内蕴所致。故方中用麻黄宣降肺气,解表定喘;杏仁宣肺降逆,止咳平喘;桑白皮、黄芩清肺热,化痰涎;苏子、半夏、款冬花降气平喘,止咳化痰;白果敛肺定喘,与麻黄相伍,一收一散,既能加强平喘之效,又能防止麻黄耗散之弊;甘草调和诸药,兼能止咳化痰。本方能散表寒、清膈热、降逆气、化痰涎,故治“寒包热哮”,效果良好。

【主治】 风寒外束、痰热内蕴的哮喘证,症见痰多气急、痰稠色黄、或有表证恶寒发热、舌苔黄腻、脉滑数。可用于支气管哮喘、急、慢性支气管炎、肺脓疡,肺源性心脏病、喘息性支气管炎等病症。

【加减】 痰稠不利,加胆南星、瓜蒌皮、沙参、前胡;胸膈闷甚者,加枳壳、厚朴;肺热重者,加石膏,鱼腥草;顽痰胶结,饮食减少,加莱菔子、白芥子;痰壅而呕吐者,加旋覆花、代赭石。

2定喘丸

【来源】 清·《清太医院配方》

【歌诀】 定喘苏梗桑陈皮,芥子苏子术苓芪,

阿胶川贝百合杏,冬夏知母归生地。

【组成】 苏梗、白芥子、苏子、桑白皮、百合、杏仁、陈皮、川贝母、白术、茯苓各120克,阿胶、黄芪各180克,天冬、知母、半夏、当归、生地各60克。

【用法】 上药共研细末,炼蜜和丸。每次服9克,日服2~3次。

【功效】 润肺止嗽,化痰平喘。

【方解】 方中苏梗、陈皮理气舒郁,健脾和胃;白芥子、苏子、杏仁、川贝祛痰止咳,下气平喘;白术、茯苓、半夏健脾益气,燥湿化痰;当归、生地、黄芪、阿胶补气活血,滋肾养阴;百合、天冬、知母润肺止咳,清热安神。诸药配合,既能补气养血以固本,又能止咳平喘以治标,是一首标本兼顾的定喘良方。《清太医院配方》云其“润肺止嗽,化痰止喘,立见神效。定喘后再服益气养元丸,男加人参健脾丸,女加安神赞育丸,常服喘嗽不发,屡经屡验,【功效】难尽。”

【主治】 一切喘症。可用于支气管哮喘、肺气肿、支气管扩张、喘息性支气管炎等病症。

3三拗汤

【来源】 宋·陈师文《太平惠民和剂局方》

【歌诀】 三拗汤里生甘草,麻黄杏仁与生姜,

宣肺平喘止咳嗽,药仅三味力专宏。

【组成】 麻黄6克,杏仁9克,甘草3克。

【用法】 水煎服。每日1剂,日服2次。

【功效】 宣肺平喘,解表止咳。

【方解】 方用麻黄辛温发汗,宣肺平喘;配以杏仁苦温降气化痰,助麻黄止咳平喘;甘草调和诸药,化痰止咳。本方为治疗风寒咳嗽气喘之常用方,是由麻黄汤减桂枝而成,因不用桂枝,故发汗解表之功弱于麻黄汤,而重在宣肺平喘止咳。

【主治】 外感风寒,客于肺卫,症见恶寒无汗、鼻塞声重、或有发热、咳嗽痰多、头痛目眩、四肢拘倦、胸满气短、咳喘气促、苔白腻、脉滑浮数。可用于支气管哮喘、伤风感冒、肺炎、气管炎、支气管炎、肺气肿、鼻窦炎等病症。

4苏子降气汤

【来源】 宋·陈师文《太平惠民和剂局方》

【歌诀】 苏子降气橘半归,前胡桂朴草姜依,

下虚上盛痰嗽喘,亦有加参贵合机。

【组成】 紫苏子、制半夏各75克,炙甘草60克,当归、肉桂、橘红各45克,前胡、厚朴各30克。一方有陈皮45克。

【用法】 上药共研粗末。每用6克,加生姜2片,大枣1枚,苏叶5片,水煎服,日服2次。亦可改用饮片作汤剂水煎服,各药用量按常规剂量酌减。

【功效】 降气平喘,温化寒痰。

【方解】 本方所治,系下虚上实之痰壅喘咳证。上实为痰涎壅阻于上,下虚为下焦肝肾两虚,一则肾不纳气,二则肝虚不能疏泄,三则命门火不生土,脾虚不运,化生痰浊,痰壅于上,故致喘促。治宜降逆平喘,温肾纳气,养血补肝,化湿和中。故方用苏子降逆平喘;配以橘红、厚朴、前胡、半夏、炙甘草、生姜理气散满,祛痰止咳,化湿和中;肉桂温肾纳气;当归养血补肝,共奏降逆平喘,温肾纳气之功。

【主治】 上实下虚的痰涎壅盛的咳喘证,症见咳喘短气、动则气促、胸闷膈满、腰疼脚软、舌苔白滑或白腻。可用于支气管哮喘、肺气肿、心源性喘息、慢性支气管炎、支气管扩张老年性喘咳、肺源性心脏病等病症。

【加减】 若肾阳衰弱,形寒肢冷、声低息短、多汗气促者,加重肉桂用量,并伍沉香、白果、杏仁、五味子;若肾气未虚,则去肉桂,加炙麻黄、茯苓;黄痰、咯血者,去肉桂、生姜、当归,加葶苈子、生大黄、黄芩;久病体弱者,加服金匮肾气丸及胡桃肉;如兼风痰表证,加麻黄、杏仁;痰涎壅盛,咳嗽气逆,不能平卧者,去肉桂,加沉香;气虚者,加党参、五味子;小便不利者,加车前子、冬瓜皮。

【附记】 凡属肺热,寒喘者,不宣服用本方。

5三子养亲汤

【来源】 明·韩懋《韩氏医通》

【歌诀】 三子养亲痰火方,芥苏莱菔共煎汤,

温化痰饮止咳喘,药仅三方效堪奇。

【组成】 白芥子6克,苏子9克,莱菔子9克。

【用法】 水煎服。每日1剂,日服2次。

【功效】 温化痰饮,止咳平喘。

【方解】 盖肺气宜实(正常)不宜虚,肺气实则气降而清肃,津液洒陈,朝百脉滋养脏腑;肺气虚则气逆而壅满,津液凝聚而为饮,痰壅则气郁,气郁则化火,凡痰壅喘嗽,胸膈胀塞,皆肺气虚而邪气实也。“急则治其标”,故方用白芥子、苏子、莱菔子,均系子实药,质地淳厚沉降,理肺气之逆,消痰浊以治其标,补肺气之虚,宣通百脉以治其本,使其气顺痰消,火安何来;三子并用,集化痰、顺气于一方,且有莱菔子宽胸荡胃,则肺气顺降而喘咳上逆之证自然消失而愈。

【主治】 痰壅气滞之咳喘证,症见咳嗽、喘逆、痰多胸痞、纳呆难消、舌苔白腻、脉滑。可用于支气管哮喘、支气管炎、肺气肿、胸腔积液、自发性气胸、皮肤赘瘤、梅核气、百日咳、心力衰竭等病症。

【加减】 若中焦阳虚、痰多而稀、呕吐恶心、胸膈闷满者,加半夏、干姜、细辛、砂仁、陈皮;气促痰多不利者,加杏仁、厚朴;痰阻气机,中焦不得宣通,胸闷苔腻者,合二陈汤、平胃散加减;恶风寒者,加前胡、苏叶。

6哮喘必止方

【来源】 杜怀棠《中国当代名医验方大全》(董潄六方)

【歌诀】 哮喘必止杏麻黄,射干厚朴枳茯苓,

陈皮半夏鹅管石,苏葶甘草胆南星。

【组成】 麻黄5克(后下),射干9克,杏仁9克,厚朴4 5克,苏子9克,葶苈子9克,陈皮4 5克,制半夏9克,茯苓10克,甘草4 5克,枳实4 5克,胆南星9克,鹅管石9克(煅杵包)。

【用法】 上药用水浸泡30分钟,煎沸后约10分钟,加入麻黄,再煎5~8分钟,过滤约200毫升,加水适量,煎第二次约150毫升,2次煎液混合。每日1剂,分2次食后温服。

【功效】 止咳化痰,降气平喘。

【方解】 本方由射干麻黄汤和导痰汤加减化裁而成。适用于寒证哮喘。

【主治】 咳嗽不畅、咯痰不易、喉间有哮鸣音、胸闷喘息、夜间不得平卧、舌苔白、脉浮骨。可用于支气管哮喘、慢性支气管炎急性发作期。

【加减】 如口渴、心烦、舌红、苔黄,去厚朴,加生石膏(先煎)30克,桑白皮9克;如痰白呈泡沫状,去半夏、茯苓、甘草,加干姜2 4克,细辛2 4克,五味子3克;如痰黄黏稠如细粉,去厚朴、葶苈子,加桑白皮9克,炒黄芩4 5克,制半夏改用竹沥9克;如咽痛鼻塞、喉痒,去厚朴、半夏、葶苈子,加前胡9克、蝉衣4 5克、桔梗4 5克;如咳甚、胁痛,去葶苈子、厚朴,加白芥子4 5克,橘络4 5克;如腹胀纳差停食,去葶苈子、茯苓、甘草,加莱菔子9克、大腹皮9克、焦六曲12克。

7鹅梨汤

【来源】 近代·丁甘仁《新编经验方》(费伯雄方)

【歌诀】 鹅梨汤方止喘灵,麻杏川贝夏橘红,

瓜蒌竹沥射苏子,梨汁姜汁白茯苓。

【组成】 鹅管石(煅研)3克,炙麻黄3克,瓜蒌仁12克,光杏仁9克,川贝母6克,白茯苓6克,广橘红6克,竹沥6克,半夏6克,苏子6克,射干6克,梨汁1杯,姜汗4滴(冲)。

【用法】 水煎服。每日1剂,日服2次。

【功效】 宣肺豁痰,降气定喘。

【方解】 方用鹅管石助阳温肺,能治咳逆;梨汁甘凉润肺,消痰降火;二陈(陈皮、半夏、茯苓、甘草)合杏仁、苏子降气化痰;瓜蒌、贝母清润涤痰;麻黄辛温散寒,宣肺平喘;射干泻热消痰。麻、射均为止喘庭药。诸药配伍,温凉互用,补泻兼施,用于哮喘证颇有捷效。

【主治】 哮喘。

8参赭镇气汤

【来源】 近代·张锡纯《医学衷中参西录》

【歌诀】 参赭镇气治喘息,台参龙骨生牡蛎,

山药赭石净萸肉,芡芍苏子降逆气。

【组成】 野台参12克,生赭石18克,生芡实15克,生山药15克,山萸肉18克(去净核)、生龙骨18克,生牡蛎18克,生杭芍12克,苏子(炒)6克。

【用法】 水煎服。每日1剂,日服2次。

【功效】 补肾纳气,定喘。

【方解】 方中赭石能“镇胃气上逆、开胸膈、坠痰涎、止呕吐、通燥结”,“人参借赭石下行之力,挽回将脱之元气,以镇安奠定之”(《医学衷中参西录》)。芡实、山药补脾益肾;山萸肉益气固脱,补肾;龙骨、牡蛎固脱收涩,保守元气;白芍养血敛阴;苏子清痰降逆,使逆气转而下气,引药力速于下达也。此方为张锡纯治喘息的首选之方,其效不同凡响。

【主治】 阴阳两虚,喘逆迫促,有将脱之势;亦治肾虚不摄,冲气上逆,致胃气不降满闷。可用于支气管哮喘、肺气肿、支气管扩张、喘息性支气管炎以及怔忡、呕吐等病症。

【加减】 临证应用,可随症灵活加减。

9人参蛤蚧散

【来源】 元·罗天益《卫生宝鉴》

【歌诀】 人参蛤蚧光杏仁,二母甘苓桑白皮,

补肺清热主定喘,肺肾两虚此方珍。

【组成】 蛤蚧1对,杏仁150克,甘草150克,知母60克,桑白皮60克,人参60克,茯苓60克,贝母60克。

【用法】 上药共研细末。每服6克,日服2次。如改汤剂,方中蛤蚧、人参研末另吞,余药用量各适量。

【功效】 补肺清热,化痰定喘。

【方解】 方用人参、蛤蚧补肺肾,定喘急;佐以杏仁、贝母化痰止咳;知母、桑白皮清泄肺热;茯苓渗湿化痰;甘草调和诸药,兼能化痰止咳。合而用之,共奏补肺纳气,清热化痰,止咳平喘之功。

【主治】 咳喘,症见久病上气喘息、咳嗽或咯唾脓血、或遍身浮肿者。可用于支气管哮喘、肺气肿、支气管扩张、肺结核、慢性支气管炎、心源性哮喘、肺心病咳喘等病症。

【附记】 对外感引起的咳喘,不宜应用。

10冷哮丸

【来源】 清·张路玉《张氏医通》

【歌诀】 冷哮丸方是良方,麻乌细椒半夏曲,

白矾皂角款冬花,杏甘紫菀胆南星。

【组成】 麻黄30克,川乌30克,细辛30克,蜀椒30克,白矾30克,皂角30克,半夏曲30克,胆南星30克,杏仁30克,甘草30克,紫菀60克,款冬花60克。

【用法】 上药共研细末,姜汁调神曲末打糊为丸。每服3~6克,日服2次。

【功效】 温肺散寒,祛痰平喘。

【方解】 本方为寒饮内蓄,肺失肃降之病症而设。方用麻黄、杏仁、细辛、蜀椒、川乌温肺散寒,化痰平喘;配以半夏、胆南星、皂角祛痰化饮,降逆平喘;白矾清热化饮;杏仁、紫菀、款冬花止咳平喘;甘草调和诸药。诸药合用,共奏温肺散寒,祛痰化饮,止咳平喘之功。

【主治】 寒痰哮喘、遇冷即发、胸膈痞满、倚息不得卧、苔白腻、脉滑紧。可用于支气管哮喘、哮喘性支气管炎等病症。

【附记】 本方不可久用,以免损伤正气。体质极度虚弱者、孕妇以及痰热壅肺者禁用。

【3】治肺结核妙方

1紫菀汤

【来源】 明·王肯堂《证治准绳》

【歌诀】 紫菀汤中知贝母,参苓五味阿胶偶,

再加甘桔疗肺伤,咳血吐痰劳热久。

【组成】 炒紫菀3克,阿胶(蛤粉炒成珠)3克,知母3克,贝母3克,桔梗1 5克,人参1 5克,茯苓1 5克,甘草1克,五味子12粒。一方加莲子肉。

【用法】 水煎服。每日1剂,分2次温服。

【功效】 养阴保肺,化痰止咳。

【方解】 方用紫菀、贝母、桔梗化痰止咳;配以阿胶养肺阴,兼可止血;知母清热养阴;人参、茯苓、甘草补脾益肺,培土生金;桔梗载药上行,合甘草又能化痰利咽;五味子滋肾水而敛肺气,更防气阴耗散。诸药相配,使气阴复,虚火清,久嗽痰血诸症可愈。

【主治】 肺虚久咳、痰中带血、口干咽燥、形瘦乏力、体虚劳热。可用于肺结核、支气管炎、肺痿、肺痈等病证。

【加减】 若偏阴虚,加沙参、生地、麦冬;痰多不利、气急,加款冬花、海蛤壳;咯血,加藕节、仙鹤草。

2柴前连梅散

【来源】 清·徐洄溪《杂病源流犀烛》

【歌诀】 柴前梅连用童便,更加猪胆猪脊髓,

韭根白入水煎服,骨蒸劳热服之痊。

【组成】 柴胡9克,前胡9克,胡黄连9克,乌梅9克。

【用法】 上药共研细末。每次6克,用童便200毫升,猪胆1枚,猪脊髓1条,韭根白1 5克煎服,或用饮片水煎服。

【功效】 清热除蒸。

【方解】 骨蒸劳热, 证属虚热。方用柴胡、 前胡辛散祛风, 化痰止嗽; 乌梅酸收反佐; 配以胡黄连、 猪胆、 童便、 猪脊髓清虚热, 降虚火, 养精髓; 韭根白活血通络。合而用之, 辛苦咸同用, 清火与补虚并投, 则虚热可清, 诸症可愈。

【主治】 骨蒸劳热、或劳风咳嗽、痰少,或吐青黄绿痰、寒热分争、脉细弦。可用于肺结核、慢性支气管炎、或其他结核病等病症。

【加减】 若劳热甚者,加地骨皮、青蒿;咳嗽,加蛤壳、海浮石、光杏仁;口干舌红,加天冬、麦冬、生地。

【附记】 方中猪脊髓,目前应用较少,可略。凡脾胃虚弱、食少便溏者,慎用本方。

3秦艽鳖甲散

【来源】 元·罗天益《卫生宝鉴》

【歌诀】 秦艽鳖甲地骨皮,柴胡青蒿知母投,

再加当归与乌梅,清热除蒸效非凡。

【组成】 秦艽15克,鳖甲30克,地骨皮30克,柴胡30克,青蒿5片(约10克),知母15克,当归15克,乌梅1枚(约9克)。

【用法】 上药共研末。每次15克,水煎服,日服2次。或用饮片水煎服,各药用量按常规剂量酌减。

【功效】 滋阴养血,清热除蒸。

【方解】 本方为阴虚潮热证而设。方用鳖甲、知母滋阴清热;佐以秦艽、柴胡解肌退热;地骨皮、青蒿清热除蒸;当归养血,乌梅敛阴止汗。诸药合用,标本兼顾既使劳热内清外透,又使阴血亏损有滋补之源,本【方解】热作用显著,尤长于解除结核病发热,并有一定的抗结核作用,故用于活动性结核病,确有祛邪扶正之功,可改善症状,加速痊愈。此方还可养血镇静,宁心安神。

【主治】 骨蒸劳热,症见肌肉消瘦、唇红颊赤、口干咽燥、困倦盗汗、咳嗽、脉细数。可用于活动性结核病、肺结核、小儿发热、闭经以及原因不明的长期反复低热(属阴虚型)等病症。

【加减】 若虚汗较多,加黄芪、牡蛎益气固表;咳嗽有痰,加川贝母、款冬花肃肺化痰;烦渴明显,加生地、麦冬养阴清热。

4芩部丹

【来源】 《方剂学》

【歌诀】 芩部丹用紫丹参,黄芩百部与水煎,

药仅三味疗效好,结核肺痰服之痊。

【组成】 黄芩9克,丹参9克,百部18克。

【用法】 水煎服。每日1剂,日服2次。也可制成片剂,日服10片,分2次服,开水送下。

【功效】 清热润肺,祛瘀生新。

【方解】 方用黄芩、百部清热止咳,且百部能杀痨虫,又能润肺;配以丹参活血祛瘀。合而用之,能清热润肺,祛瘀生新。

【主治】 肺痨潮热、咳嗽咯血。可用于肺结核、慢性支气管炎、肺炎、咽喉炎、支气管扩张咯血等病症。

【加减】 若潮热甚者,加龟板、白薇、青蒿;肺阴虚甚者,加沙参、玉竹;咯血时作者,加白芨、花蕊石、仙鹤草;胸痛者,加郁金、延胡索;盗汗者,加浮小麦、五味子、煅龙骨、煅牡蛎;痰黄黏稠者,加蛤粉、瓜蒌仁、桑白皮。

5加味犀角地黄汤

【来源】 杜怀棠《中国当代名医验方大全》(沈炎南方)

【歌诀】 加味犀角地黄汤,白芍丹皮芩蒲黄,

三七侧柏艾荷炭,茅根蕊石止血良。

【组成】 犀角(用代用品)3克(水磨冲服),生地30克,白芍12克,丹皮12克,黄芩9克,蒲黄炭12克,侧柏炭12克,艾叶炭9克,荷叶炭9克,白茅根24克,三七粉9克(分冲),花蕊石9克。

【用法】 先将上药用水800毫升,浸泡30分钟,再煎煮30分钟,每剂煎2次,共滤取药液400毫升,两煎混合。每日1剂,凉服。少量多次,缓缓饮下。

【功效】 凉血止血。

【方解】 本方系《千金要方》之犀角地黄汤加味而成。犀角地黄汤为清热解毒、凉血止血之名方,凡温热燔于血分,阳络伤而血外溢,阴络伤而血内溢,所引起的咳、吐、衄、便诸般血证皆可应用。加蒲黄、侧柏叶、艾叶、藕节、茜草、荷叶、大小蓟等炭剂,以加强收敛止血之力;又合白茅根、花蕊石、三七活血止血。本方药专力宏,疗效显著。

【主治】 肺结核大咯血,症见咳嗽气逆、咯血不止、胸闷不舒、烦热神倦、面颊潮红、舌质红、苔黄、脉虚数。

【加减】 临床应用若见出血过量,有气随血脱之势者,加党参60克(或人参10克),煎汤内服。

6肺痨汤

【来源】 张梦侬《临症会要》

【歌诀】 肺痨汤里菀冬桑,款甘枇杏百部根,

桔前茅根川贝母,膏剂善后病自痊。

【组成】 冬桑叶、天门冬、紫菀、款冬花、百部根、甘草、枇杷叶、甜杏仁、桔梗、前胡各10克,白茅根30克,川贝母6克。

【用法】 水煎服(浓煎)。每日1剂,分3次温服。可连服十数剂,亦可间日服1剂。

善后用膏剂:太子参、北沙参、明玉竹、怀山药、白茯苓、天门冬、甜杏仁、生熟地各120克,生甘草、紫菀、百合各60克,五味子、川贝母各30克,白茅根240克。

上药加水浓煎2次,滤去渣。另用冰糖1500克,先烊化熬至滴水成珠,后加入药汁收成膏,瓷瓶蜜贮,埋入土中7日后取出。每次服1大匙,滚水化下,日服3次。

【功效】 清热养阴,润燥化痰,止血镇咳。继用膏剂:培元固本,补土生金,肺肾双补。

【方解】 本病以肺损络伤,咳血潮热,食少形瘦为特征。故方用白茅根、甘草、天门冬清热滋阴,凉血止血;贝母、紫菀、款冬花润肺止血,化痰止咳;桑叶、桔梗、前胡开畅肺气;枇杷叶利气消痰;百部根既能清肺止咳嗽,又能治骨蒸潮热之传尸痨。但此汤药方先用以治肺痨病之标,还须膏药方续服以治肺痨病之本。前人常借五行相生相克之理,来代表五脏相互促进,相互制约之用,认为肺以脾为母、肾为子,如脾虚则肺之生气失养,肺虚则肾之化源告竭。治法以虚则补母,是肾虚当补肺,肺虚当补脾,故用生熟二地与五味子以补肾;北沙参、太子参、天门冬、百合、玉竹、甜杏仁(即巴旦杏仁)以补肺;山药、茯苓、甘草以补脾;更加紫菀、贝母、白茅根以止血润肺,重用补中益气,止痛解毒;除众病和百药之蜂蜜合上药熬膏常服,使土旺,金生水足,土旺则脾不受制,金生则肺不受刑,水足以滋肺则百脉调和,肺痨自然可愈。

【主治】 肺痨(肺结核),症见经常咳嗽、痰中带血、胸中隐痛、午后潮热、颊赤盗汗、食少形瘦、神疲乏力、舌红苔少、脉细数。

7补肺阿胶散

【来源】 宋·钱乙《小儿药证直诀》

【歌诀】 补肺阿胶马兜铃,鼠粘甘草杏糯停,

肺虚火盛人当服,顺气生津嗽哽宁。

【组成】 阿胶(用糯米粉拌炒为胶珠)45克,黍粘子(炒香)、炙甘草各7 5克,马兜铃(焙)15克,杏仁(炒)7粒,糯米30克。

【用法】 水煎服。每日1剂,日服2次。饭后温服。

【功效】 养阴补肺,镇咳止血。

【方解】 肺为娇脏,既不耐寒,更不耐热,受火炎则失其清肃宣降,故咳嗽痰少,咽干气哽;若久咳不愈,肺络受损,则痰中带血。方用阿胶珠滋阴补肺,养血止血;马兜铃清肺降火,化痰止咳;黍粘子(即牛蒡子)宣肺滑痰,清热利咽;杏仁润肺化痰,降气止咳;炙甘草、糯米补脾益肺,培土生金。诸药配伍为用,可使火退肺宁,气顺津生,则诸症自愈。

【主治】 阴虚火盛、咳嗽气喘、干咳少痰、或痰中带血、咽喉干燥疼痛、舌红少苔、脉细数。可用于肺结核、慢性支气管炎、支气管扩张、百日咳、咽喉炎以及内痔出血等病症。

【加减】 若虚火旺者,加青蒿、地骨皮、白薇;痰中带血者,加白芨、白茅根;咽痛者,加生地、玄参;肺阴亏者,加麦冬、玉竹;久咳气虚者,加五味子、黄芪、党参;肺肾两虚者,合用参蛤散。

【附记】 凡肺虚无火,内寒咳嗽者忌用。

治肺结核妙方

1紫菀汤

【来源】 明·王肯堂《证治准绳》

【歌诀】 紫菀汤中知贝母,参苓五味阿胶偶,

再加甘桔疗肺伤,咳血吐痰劳热久。

【组成】 炒紫菀3克,阿胶(蛤粉炒成珠)3克,知母3克,贝母3克,桔梗1 5克,人参1 5克,茯苓1 5克,甘草1克,五味子12粒。一方加莲子肉。

【用法】 水煎服。每日1剂,分2次温服。

【功效】 养阴保肺,化痰止咳。

【方解】 方用紫菀、贝母、桔梗化痰止咳;配以阿胶养肺阴,兼可止血;知母清热养阴;人参、茯苓、甘草补脾益肺,培土生金;桔梗载药上行,合甘草又能化痰利咽;五味子滋肾水而敛肺气,更防气阴耗散。诸药相配,使气阴复,虚火清,久嗽痰血诸症可愈。

【主治】 肺虚久咳、痰中带血、口干咽燥、形瘦乏力、体虚劳热。可用于肺结核、支气管炎、肺痿、肺痈等病证。

【加减】 若偏阴虚,加沙参、生地、麦冬;痰多不利、气急,加款冬花、海蛤壳;咯血,加藕节、仙鹤草。

2柴前连梅散

【来源】 清·徐洄溪《杂病源流犀烛》

【歌诀】 柴前梅连用童便,更加猪胆猪脊髓,

韭根白入水煎服,骨蒸劳热服之痊。

【组成】 柴胡9克,前胡9克,胡黄连9克,乌梅9克。

【用法】 上药共研细末。每次6克,用童便200毫升,猪胆1枚,猪脊髓1条,韭根白1 5克煎服,或用饮片水煎服。

【功效】 清热除蒸。

【方解】 骨蒸劳热, 证属虚热。方用柴胡、 前胡辛散祛风, 化痰止嗽; 乌梅酸收反佐; 配以胡黄连、 猪胆、 童便、 猪脊髓清虚热, 降虚火, 养精髓; 韭根白活血通络。合而用之, 辛苦咸同用, 清火与补虚并投, 则虚热可清, 诸症可愈。

【主治】 骨蒸劳热、或劳风咳嗽、痰少,或吐青黄绿痰、寒热分争、脉细弦。可用于肺结核、慢性支气管炎、或其他结核病等病症。

【加减】 若劳热甚者,加地骨皮、青蒿;咳嗽,加蛤壳、海浮石、光杏仁;口干舌红,加天冬、麦冬、生地。

【附记】 方中猪脊髓,目前应用较少,可略。凡脾胃虚弱、食少便溏者,慎用本方。

3秦艽鳖甲散

【来源】 元·罗天益《卫生宝鉴》

【歌诀】 秦艽鳖甲地骨皮,柴胡青蒿知母投,

再加当归与乌梅,清热除蒸效非凡。

【组成】 秦艽15克,鳖甲30克,地骨皮30克,柴胡30克,青蒿5片(约10克),知母15克,当归15克,乌梅1枚(约9克)。

【用法】 上药共研末。每次15克,水煎服,日服2次。或用饮片水煎服,各药用量按常规剂量酌减。

【功效】 滋阴养血,清热除蒸。

【方解】 本方为阴虚潮热证而设。方用鳖甲、知母滋阴清热;佐以秦艽、柴胡解肌退热;地骨皮、青蒿清热除蒸;当归养血,乌梅敛阴止汗。诸药合用,标本兼顾既使劳热内清外透,又使阴血亏损有滋补之源,本【方解】热作用显著,尤长于解除结核病发热,并有一定的抗结核作用,故用于活动性结核病,确有祛邪扶正之功,可改善症状,加速痊愈。此方还可养血镇静,宁心安神。

【主治】 骨蒸劳热,症见肌肉消瘦、唇红颊赤、口干咽燥、困倦盗汗、咳嗽、脉细数。可用于活动性结核病、肺结核、小儿发热、闭经以及原因不明的长期反复低热(属阴虚型)等病症。

【加减】 若虚汗较多,加黄芪、牡蛎益气固表;咳嗽有痰,加川贝母、款冬花肃肺化痰;烦渴明显,加生地、麦冬养阴清热。

4芩部丹

【来源】 《方剂学》

【歌诀】 芩部丹用紫丹参,黄芩百部与水煎,

药仅三味疗效好,结核肺痰服之痊。

【组成】 黄芩9克,丹参9克,百部18克。

【用法】 水煎服。每日1剂,日服2次。也可制成片剂,日服10片,分2次服,开水送下。

【功效】 清热润肺,祛瘀生新。

【方解】 方用黄芩、百部清热止咳,且百部能杀痨虫,又能润肺;配以丹参活血祛瘀。合而用之,能清热润肺,祛瘀生新。

【主治】 肺痨潮热、咳嗽咯血。可用于肺结核、慢性支气管炎、肺炎、咽喉炎、支气管扩张咯血等病症。

【加减】 若潮热甚者,加龟板、白薇、青蒿;肺阴虚甚者,加沙参、玉竹;咯血时作者,加白芨、花蕊石、仙鹤草;胸痛者,加郁金、延胡索;盗汗者,加浮小麦、五味子、煅龙骨、煅牡蛎;痰黄黏稠者,加蛤粉、瓜蒌仁、桑白皮。

5加味犀角地黄汤

【来源】 杜怀棠《中国当代名医验方大全》(沈炎南方)

【歌诀】 加味犀角地黄汤,白芍丹皮芩蒲黄,

三七侧柏艾荷炭,茅根蕊石止血良。

【组成】 犀角(用代用品)3克(水磨冲服),生地30克,白芍12克,丹皮12克,黄芩9克,蒲黄炭12克,侧柏炭12克,艾叶炭9克,荷叶炭9克,白茅根24克,三七粉9克(分冲),花蕊石9克。

【用法】 先将上药用水800毫升,浸泡30分钟,再煎煮30分钟,每剂煎2次,共滤取药液400毫升,两煎混合。每日1剂,凉服。少量多次,缓缓饮下。

【功效】 凉血止血。

【方解】 本方系《千金要方》之犀角地黄汤加味而成。犀角地黄汤为清热解毒、凉血止血之名方,凡温热燔于血分,阳络伤而血外溢,阴络伤而血内溢,所引起的咳、吐、衄、便诸般血证皆可应用。加蒲黄、侧柏叶、艾叶、藕节、茜草、荷叶、大小蓟等炭剂,以加强收敛止血之力;又合白茅根、花蕊石、三七活血止血。本方药专力宏,疗效显著。

【主治】 肺结核大咯血,症见咳嗽气逆、咯血不止、胸闷不舒、烦热神倦、面颊潮红、舌质红、苔黄、脉虚数。

【加减】 临床应用若见出血过量,有气随血脱之势者,加党参60克(或人参10克),煎汤内服。

6肺痨汤

【来源】 张梦侬《临症会要》

【歌诀】 肺痨汤里菀冬桑,款甘枇杏百部根,

桔前茅根川贝母,膏剂善后病自痊。

【组成】 冬桑叶、天门冬、紫菀、款冬花、百部根、甘草、枇杷叶、甜杏仁、桔梗、前胡各10克,白茅根30克,川贝母6克。

【用法】 水煎服(浓煎)。每日1剂,分3次温服。可连服十数剂,亦可间日服1剂。

善后用膏剂:太子参、北沙参、明玉竹、怀山药、白茯苓、天门冬、甜杏仁、生熟地各120克,生甘草、紫菀、百合各60克,五味子、川贝母各30克,白茅根240克。

上药加水浓煎2次,滤去渣。另用冰糖1500克,先烊化熬至滴水成珠,后加入药汁收成膏,瓷瓶蜜贮,埋入土中7日后取出。每次服1大匙,滚水化下,日服3次。

【功效】 清热养阴,润燥化痰,止血镇咳。继用膏剂:培元固本,补土生金,肺肾双补。

【方解】 本病以肺损络伤,咳血潮热,食少形瘦为特征。故方用白茅根、甘草、天门冬清热滋阴,凉血止血;贝母、紫菀、款冬花润肺止血,化痰止咳;桑叶、桔梗、前胡开畅肺气;枇杷叶利气消痰;百部根既能清肺止咳嗽,又能治骨蒸潮热之传尸痨。但此汤药方先用以治肺痨病之标,还须膏药方续服以治肺痨病之本。前人常借五行相生相克之理,来代表五脏相互促进,相互制约之用,认为肺以脾为母、肾为子,如脾虚则肺之生气失养,肺虚则肾之化源告竭。治法以虚则补母,是肾虚当补肺,肺虚当补脾,故用生熟二地与五味子以补肾;北沙参、太子参、天门冬、百合、玉竹、甜杏仁(即巴旦杏仁)以补肺;山药、茯苓、甘草以补脾;更加紫菀、贝母、白茅根以止血润肺,重用补中益气,止痛解毒;除众病和百药之蜂蜜合上药熬膏常服,使土旺,金生水足,土旺则脾不受制,金生则肺不受刑,水足以滋肺则百脉调和,肺痨自然可愈。

【主治】 肺痨(肺结核),症见经常咳嗽、痰中带血、胸中隐痛、午后潮热、颊赤盗汗、食少形瘦、神疲乏力、舌红苔少、脉细数。

7补肺阿胶散

【来源】 宋·钱乙《小儿药证直诀》

【歌诀】 补肺阿胶马兜铃,鼠粘甘草杏糯停,

肺虚火盛人当服,顺气生津嗽哽宁。

【组成】 阿胶(用糯米粉拌炒为胶珠)45克,黍粘子(炒香)、炙甘草各7 5克,马兜铃(焙)15克,杏仁(炒)7粒,糯米30克。

【用法】 水煎服。每日1剂,日服2次。饭后温服。

【功效】 养阴补肺,镇咳止血。

【方解】 肺为娇脏,既不耐寒,更不耐热,受火炎则失其清肃宣降,故咳嗽痰少,咽干气哽;若久咳不愈,肺络受损,则痰中带血。方用阿胶珠滋阴补肺,养血止血;马兜铃清肺降火,化痰止咳;黍粘子(即牛蒡子)宣肺滑痰,清热利咽;杏仁润肺化痰,降气止咳;炙甘草、糯米补脾益肺,培土生金。诸药配伍为用,可使火退肺宁,气顺津生,则诸症自愈。

【主治】 阴虚火盛、咳嗽气喘、干咳少痰、或痰中带血、咽喉干燥疼痛、舌红少苔、脉细数。可用于肺结核、慢性支气管炎、支气管扩张、百日咳、咽喉炎以及内痔出血等病症。

【加减】 若虚火旺者,加青蒿、地骨皮、白薇;痰中带血者,加白芨、白茅根;咽痛者,加生地、玄参;肺阴亏者,加麦冬、玉竹;久咳气虚者,加五味子、黄芪、党参;肺肾两虚者,合用参蛤散。

【附记】 凡肺虚无火,内寒咳嗽者忌用。

1紫菀汤

【来源】 明·王肯堂《证治准绳》

【歌诀】 紫菀汤中知贝母,参苓五味阿胶偶,

再加甘桔疗肺伤,咳血吐痰劳热久。

【组成】 炒紫菀3克,阿胶(蛤粉炒成珠)3克,知母3克,贝母3克,桔梗1 5克,人参1 5克,茯苓1 5克,甘草1克,五味子12粒。一方加莲子肉。

【用法】 水煎服。每日1剂,分2次温服。

【功效】 养阴保肺,化痰止咳。

【方解】 方用紫菀、贝母、桔梗化痰止咳;配以阿胶养肺阴,兼可止血;知母清热养阴;人参、茯苓、甘草补脾益肺,培土生金;桔梗载药上行,合甘草又能化痰利咽;五味子滋肾水而敛肺气,更防气阴耗散。诸药相配,使气阴复,虚火清,久嗽痰血诸症可愈。

【主治】 肺虚久咳、痰中带血、口干咽燥、形瘦乏力、体虚劳热。可用于肺结核、支气管炎、肺痿、肺痈等病证。

【加减】 若偏阴虚,加沙参、生地、麦冬;痰多不利、气急,加款冬花、海蛤壳;咯血,加藕节、仙鹤草。

2柴前连梅散

【来源】 清·徐洄溪《杂病源流犀烛》

【歌诀】 柴前梅连用童便,更加猪胆猪脊髓,

韭根白入水煎服,骨蒸劳热服之痊。

【组成】 柴胡9克,前胡9克,胡黄连9克,乌梅9克。

【用法】 上药共研细末。每次6克,用童便200毫升,猪胆1枚,猪脊髓1条,韭根白1 5克煎服,或用饮片水煎服。

【功效】 清热除蒸。

【方解】 骨蒸劳热, 证属虚热。方用柴胡、 前胡辛散祛风, 化痰止嗽; 乌梅酸收反佐; 配以胡黄连、 猪胆、 童便、 猪脊髓清虚热, 降虚火, 养精髓; 韭根白活血通络。合而用之, 辛苦咸同用, 清火与补虚并投, 则虚热可清, 诸症可愈。

【主治】 骨蒸劳热、或劳风咳嗽、痰少,或吐青黄绿痰、寒热分争、脉细弦。可用于肺结核、慢性支气管炎、或其他结核病等病症。

【加减】 若劳热甚者,加地骨皮、青蒿;咳嗽,加蛤壳、海浮石、光杏仁;口干舌红,加天冬、麦冬、生地。

【附记】 方中猪脊髓,目前应用较少,可略。凡脾胃虚弱、食少便溏者,慎用本方。

3秦艽鳖甲散

【来源】 元·罗天益《卫生宝鉴》

【歌诀】 秦艽鳖甲地骨皮,柴胡青蒿知母投,

再加当归与乌梅,清热除蒸效非凡。

【组成】 秦艽15克,鳖甲30克,地骨皮30克,柴胡30克,青蒿5片(约10克),知母15克,当归15克,乌梅1枚(约9克)。

【用法】 上药共研末。每次15克,水煎服,日服2次。或用饮片水煎服,各药用量按常规剂量酌减。

【功效】 滋阴养血,清热除蒸。

【方解】 本方为阴虚潮热证而设。方用鳖甲、知母滋阴清热;佐以秦艽、柴胡解肌退热;地骨皮、青蒿清热除蒸;当归养血,乌梅敛阴止汗。诸药合用,标本兼顾既使劳热内清外透,又使阴血亏损有滋补之源,本【方解】热作用显著,尤长于解除结核病发热,并有一定的抗结核作用,故用于活动性结核病,确有祛邪扶正之功,可改善症状,加速痊愈。此方还可养血镇静,宁心安神。

【主治】 骨蒸劳热,症见肌肉消瘦、唇红颊赤、口干咽燥、困倦盗汗、咳嗽、脉细数。可用于活动性结核病、肺结核、小儿发热、闭经以及原因不明的长期反复低热(属阴虚型)等病症。

【加减】 若虚汗较多,加黄芪、牡蛎益气固表;咳嗽有痰,加川贝母、款冬花肃肺化痰;烦渴明显,加生地、麦冬养阴清热。

4芩部丹

【来源】 《方剂学》

【歌诀】 芩部丹用紫丹参,黄芩百部与水煎,

药仅三味疗效好,结核肺痰服之痊。

【组成】 黄芩9克,丹参9克,百部18克。

【用法】 水煎服。每日1剂,日服2次。也可制成片剂,日服10片,分2次服,开水送下。

【功效】 清热润肺,祛瘀生新。

【方解】 方用黄芩、百部清热止咳,且百部能杀痨虫,又能润肺;配以丹参活血祛瘀。合而用之,能清热润肺,祛瘀生新。

【主治】 肺痨潮热、咳嗽咯血。可用于肺结核、慢性支气管炎、肺炎、咽喉炎、支气管扩张咯血等病症。

【加减】 若潮热甚者,加龟板、白薇、青蒿;肺阴虚甚者,加沙参、玉竹;咯血时作者,加白芨、花蕊石、仙鹤草;胸痛者,加郁金、延胡索;盗汗者,加浮小麦、五味子、煅龙骨、煅牡蛎;痰黄黏稠者,加蛤粉、瓜蒌仁、桑白皮。

5加味犀角地黄汤

【来源】 杜怀棠《中国当代名医验方大全》(沈炎南方)

【歌诀】 加味犀角地黄汤,白芍丹皮芩蒲黄,

三七侧柏艾荷炭,茅根蕊石止血良。

【组成】 犀角(用代用品)3克(水磨冲服),生地30克,白芍12克,丹皮12克,黄芩9克,蒲黄炭12克,侧柏炭12克,艾叶炭9克,荷叶炭9克,白茅根24克,三七粉9克(分冲),花蕊石9克。

【用法】 先将上药用水800毫升,浸泡30分钟,再煎煮30分钟,每剂煎2次,共滤取药液400毫升,两煎混合。每日1剂,凉服。少量多次,缓缓饮下。

【功效】 凉血止血。

【方解】 本方系《千金要方》之犀角地黄汤加味而成。犀角地黄汤为清热解毒、凉血止血之名方,凡温热燔于血分,阳络伤而血外溢,阴络伤而血内溢,所引起的咳、吐、衄、便诸般血证皆可应用。加蒲黄、侧柏叶、艾叶、藕节、茜草、荷叶、大小蓟等炭剂,以加强收敛止血之力;又合白茅根、花蕊石、三七活血止血。本方药专力宏,疗效显著。

【主治】 肺结核大咯血,症见咳嗽气逆、咯血不止、胸闷不舒、烦热神倦、面颊潮红、舌质红、苔黄、脉虚数。

【加减】 临床应用若见出血过量,有气随血脱之势者,加党参60克(或人参10克),煎汤内服。

6肺痨汤

【来源】 张梦侬《临症会要》

【歌诀】 肺痨汤里菀冬桑,款甘枇杏百部根,

桔前茅根川贝母,膏剂善后病自痊。

【组成】 冬桑叶、天门冬、紫菀、款冬花、百部根、甘草、枇杷叶、甜杏仁、桔梗、前胡各10克,白茅根30克,川贝母6克。

【用法】 水煎服(浓煎)。每日1剂,分3次温服。可连服十数剂,亦可间日服1剂。

善后用膏剂:太子参、北沙参、明玉竹、怀山药、白茯苓、天门冬、甜杏仁、生熟地各120克,生甘草、紫菀、百合各60克,五味子、川贝母各30克,白茅根240克。

上药加水浓煎2次,滤去渣。另用冰糖1500克,先烊化熬至滴水成珠,后加入药汁收成膏,瓷瓶蜜贮,埋入土中7日后取出。每次服1大匙,滚水化下,日服3次。

【功效】 清热养阴,润燥化痰,止血镇咳。继用膏剂:培元固本,补土生金,肺肾双补。

【方解】 本病以肺损络伤,咳血潮热,食少形瘦为特征。故方用白茅根、甘草、天门冬清热滋阴,凉血止血;贝母、紫菀、款冬花润肺止血,化痰止咳;桑叶、桔梗、前胡开畅肺气;枇杷叶利气消痰;百部根既能清肺止咳嗽,又能治骨蒸潮热之传尸痨。但此汤药方先用以治肺痨病之标,还须膏药方续服以治肺痨病之本。前人常借五行相生相克之理,来代表五脏相互促进,相互制约之用,认为肺以脾为母、肾为子,如脾虚则肺之生气失养,肺虚则肾之化源告竭。治法以虚则补母,是肾虚当补肺,肺虚当补脾,故用生熟二地与五味子以补肾;北沙参、太子参、天门冬、百合、玉竹、甜杏仁(即巴旦杏仁)以补肺;山药、茯苓、甘草以补脾;更加紫菀、贝母、白茅根以止血润肺,重用补中益气,止痛解毒;除众病和百药之蜂蜜合上药熬膏常服,使土旺,金生水足,土旺则脾不受制,金生则肺不受刑,水足以滋肺则百脉调和,肺痨自然可愈。

【主治】 肺痨(肺结核),症见经常咳嗽、痰中带血、胸中隐痛、午后潮热、颊赤盗汗、食少形瘦、神疲乏力、舌红苔少、脉细数。

7补肺阿胶散

【来源】 宋·钱乙《小儿药证直诀》

【歌诀】 补肺阿胶马兜铃,鼠粘甘草杏糯停,

肺虚火盛人当服,顺气生津嗽哽宁。

【组成】 阿胶(用糯米粉拌炒为胶珠)45克,黍粘子(炒香)、炙甘草各7 5克,马兜铃(焙)15克,杏仁(炒)7粒,糯米30克。

【用法】 水煎服。每日1剂,日服2次。饭后温服。

【功效】 养阴补肺,镇咳止血。

【方解】 肺为娇脏,既不耐寒,更不耐热,受火炎则失其清肃宣降,故咳嗽痰少,咽干气哽;若久咳不愈,肺络受损,则痰中带血。方用阿胶珠滋阴补肺,养血止血;马兜铃清肺降火,化痰止咳;黍粘子(即牛蒡子)宣肺滑痰,清热利咽;杏仁润肺化痰,降气止咳;炙甘草、糯米补脾益肺,培土生金。诸药配伍为用,可使火退肺宁,气顺津生,则诸症自愈。

【主治】 阴虚火盛、咳嗽气喘、干咳少痰、或痰中带血、咽喉干燥疼痛、舌红少苔、脉细数。可用于肺结核、慢性支气管炎、支气管扩张、百日咳、咽喉炎以及内痔出血等病症。

【加减】 若虚火旺者,加青蒿、地骨皮、白薇;痰中带血者,加白芨、白茅根;咽痛者,加生地、玄参;肺阴亏者,加麦冬、玉竹;久咳气虚者,加五味子、黄芪、党参;肺肾两虚者,合用参蛤散。

【附记】 凡肺虚无火,内寒咳嗽者忌用。

【1】治肺气肿妙方【2】治支气管扩张妙方【3】治慢性支气管炎妙方

【1】治肺气肿妙方

1九仙散

【来源】 元·罗天益《卫生宝鉴》

【歌诀】 九仙散里款冬花,参桔味阿罂粟壳,

贝母乌梅桑白皮,敛肺止咳气阴益。

【组成】 人参30克,款冬花30克,桔梗30克,桑白皮30克,五味子30克,阿胶30克,贝母240克,乌梅30克,罂粟壳240克。

【用法】 上药共研细末。每服9克,日服2次,开水送服。现多改用汤剂水煎服,各药用量按常规剂量酌减。

【功效】 敛肺止咳,益气养阴。

【方解】 方用五味子、罂粟壳、乌梅敛肺止咳;配以桑白皮、贝母、款冬花、桔梗清宣肺热,化痰止咳;佐以人参、阿胶益气养阴。本方配伍严谨,敛肺、清肺、益肺与化痰止咳同用,治疗久咳肺虚、气阴耗伤之病症。【功效】颇佳。

【主治】 咳嗽日久不已、咳甚则气喘、无痰或痰少、自汗、舌淡苔薄或舌红少津、脉虚数。可用于支气管炎、肺气肿、支气管哮喘、喘息性支气管炎等病症。

【加减】 若咳甚者,加紫菀、枇杷叶、杏仁;午后潮热,加生地、麦冬、知母、地骨皮;腰膝酸软、怕冷,加肉桂、杜仲、巴戟天。

【附记】 本方敛肺止咳的力量较强,因此虽久咳不止,但内多痰涎、或外有表邪、或属热病汗出者,均不宜应用,以免有“闭门留寇”之患。

2五味子汤

【来源】 明·王肯堂《证治准绳》

【歌诀】 五味子汤麦人参,杏仁陈皮枣姜随,

益气养阴佐敛肺,临证加减宜变通。

【组成】 人参6克,五味子6克,麦冬3克,杏仁6克,陈皮3克,生姜3片,大枣2枚。

【用法】 水煎服。每日1剂,日服2次。

【功效】 益气生津,敛肺止咳。

【方解】 方用人参、麦冬益气养阴;五味子敛肺止咳;杏仁、陈皮、生姜温散寒痰、宣肺止咳;大枣培中。诸药合用,治疗久咳不止,气阴两虚之病症。

【主治】 气阴两虚、久咳不止、少痰或无痰、喘促自汗、口舌干燥、脉虚而数。可用于慢性支气管炎、肺气肿、支气管哮喘、肺结核、百日咳、胸膜炎等病症。

【加减】 若见久咳肺肾两虚者,加胡桃肉、紫河车、蛤蚧、补骨脂等;痰中带血者,加藕节、白茅根、侧柏叶、血余炭;伴盗汗者,加糯稻根、浮小麦、碧桃干、麻黄根;口干甚者,加玉竹、天花粉、生地、石斛;肺气虚者,加白术、山药。

【附记】 对外感咳嗽初起者,不宜应用本方。

3黑锡丹

【来源】 宋·陈师文《太平惠民和剂局方》

【歌诀】 黑锡丹中蔻硫黄,金铃桂附茴沉香,

芦巴故纸阳起木,阴盛阳虚喘逆尝。

【组成】 黑锡(即铅去滓净秤)、硫黄(透明者)各60克,沉香、木香、茴香(炒)、阳起石(酒煮一日焙干研)、葫芦巴(酒浸炒)、破故纸(酒浸炒)、肉豆蔻(面裹煨)、金铃子(即川楝子)、附子各30克,肉桂15克。

【用法】 上药共研细末,酒糊为丸。成人每服5克,小儿每服2~3克,日服2次,盐开水送服。急救每服可用至9克。

【功效】 温肾散寒,降逆定喘。

【方解】 本方【主治】肾阳虚衰、阴寒内盛之上盛下虚证。治疗之法,当温壮下元以固本,平冲降逆以治标。方中黑锡重坠为主,降逆气,坠痰涎,以平其痰壅上气喘促之势,然肾为水之脏,且证属阳衰阴盛,故又用大热扶阳之硫黄,助命门、消沉寒,黑锡甘寒镇水,硫黄大热扶阳,二者同炒,含有阴阳互根,阴中求阳,标本兼治之意,共为君药;更以肉桂、附子、葫芦巴、破故纸、茴香、阳起石等以温壮肾阳;木香、肉豆蔻温中降逆,兼顾下元,诸纯阳温燥之品,均为固肾补虚之用,俾使肾阳充旺,阴霾自散,下元得固,冲逆自平,共为臣药;然犹恐温燥太过,故用川楝子苦寒以反佐,且有利气疏肝之功;配以沉香,平冲降逆,纳气归肾,更助黑锡以降纳上盛之标证,为佐使药。合而用之,共奏温补下元,扶阳镇逆,标本兼医之功(《汤头【歌诀】》)。

【主治】 肾阳虚衰、肾不纳气,见胸中痰壅、上气喘促、四肢厥逆、冷汗不止、舌淡苔白、脉沉微等上实下虚见证。又可用治奔豚病,见气上冲胸、胁腹胀满、或寒证腹痛、肠鸣滑泄;或男子阳痿精冷,女子血海虚寒,带下清稀等症。可用于肺气肿、哮喘、阳痿、不育不孕症等病症。

【附记】 ①本方用治元阳欲脱之危重病症,见有上气喘急、四肢散逆、冷汗不止、用人参煎汤送服,效果更佳。②黑锡有毒,不宜久服、多服。③本方药味重坠、温燥,故孕妇及下焦阴亏者禁用。

4宣肺清热化痰汤

【来源】 杜怀棠《中国当代名医验方大全》(董国立方)

【歌诀】 宣肺清热化痰汤,麻杏石甘银翘傍,

前胡牛蒡川贝母,麦冬芦根白皮桑。

【组成】 炙麻黄6克,杏仁12克,生石膏25克,银花15克,连翘12克,牛蒡子12克,前胡12克,桑白皮12克,桔梗12克,麦冬12克,川贝母12克,鲜芦根30克,甘草6克。

【用法】 用清水将上药物浸泡30分钟,再煎煮30分钟,每剂煎2次,将2次煎出之药液混合。每日1剂,早晚各服1次。

【功效】 宣肺,清热,化痰止咳。

【方解】 本方由麻杏石甘汤和银翘散【加减】化裁而成。 方用炙麻黄、 生石膏、 银花、 连翘、 桔梗宣肺清热; 配以杏仁、 牛蒡子、 前胡、 川贝母、 桑白皮化痰止咳, 且川贝母润肺, 桑白皮泻肺, 一润一泻, 邪去阴复; 佐以麦冬、 芦根清热生津, 以加强润肺之力; 甘草泻火和药。 诸药合用, 共奏清热宣肺, 化痰止咳之功。

【主治】 咳嗽吐白黄痰或喘息不得卧者。可用于急、慢性支气管炎,肺气肿,肺心病(发作期),因风热外邪侵袭而急性发作者比较合适。

【加减】 喘甚者,加地龙、细辛;痰盛者,加远志、瓜蒌;痰黄稠、大便秘,肺热腑实者,加大黄、芒硝。

【附记】 本方对寒证咳吐稀白泡沫痰者,则非所宜。

5参蛤定喘散

【来源】 杜怀棠《中国当代名医验方大全》(朱良春方)

【歌诀】 参蛤定喘款麦冬,贝母河车化橘红,

沙参五味钟乳石,慢性虚喘服之宁。

【组成】 红人参、紫河车、川贝母、麦冬、北沙参、钟乳石、炙款冬花各20克,蛤蚧1对,化橘红10克,五味子15克。

【用法】 上药共研细末。每服3克,日服2次(或装胶囊,每服6粒),开水送服。

【功效】 补肾健脾,止咳定喘。

【方解】 本方为脾肾阴阳双补之剂,适用于咳喘日久,脾肾俱虚,虚多邪少之咳喘证。若有表邪,当先解表祛邪后,方可继续服用。方用红人参、紫河车、麦冬、钟乳石补肾健脾,双补阴阳;配以蛤蚧、五味子敛肾纳气;川贝母、款冬、化橘红润肺化痰,止咳定喘。全方配伍合理,补而不腻,温而不燥,可以久服,对慢性咳喘之缓解期最为适宜。

【主治】 慢性、虚性咳喘。可用于慢性支气管炎、肺心肿、心源性喘息及支气管哮喘久治不愈者。

6加味麦味地黄汤

【来源】 杜怀棠《中国当代名医验方大全》(董建华方)

【歌诀】 加味麦味地黄汤,石英肉桂与沉香,

六味地黄冬虫草,温肾平喘逆气降。

【组成】 紫石英15克, 肉桂3克, 沉香3克, 麦冬10克, 五味子5克, 熟地10克, 山萸肉10克, 茯苓10克, 泽泻10克, 丹皮10克, 山药10克, 冬虫夏草6克。

【用法】 先将上药用清水浸泡30分钟,再煎煮30分钟,每剂煎2次,将2次煎出之药液混合。每日1剂,早晚各服1次。

【功效】 温肾纳气,降逆平喘。

【方解】 咳喘一证,临床有虚实之分,在肺者多实,治以宣肺止咳平喘;在肾者多虚,治以温肾纳气佐以镇摄。老年人之喘证,总以肾虚为本。此乃肾为气之根,年老肾气先衰,且久病不愈,由肺及肾,以致肾气摄纳无权,逆气上冲而喘,故治应在温肾润肺之中佐以镇纳之味。方中熟地、五味子、冬虫夏草温肾纳气;紫石英、沉香温肾纳气,重镇降逆而平喘;麦冬润肺养阴,肉桂既能温补肾阳,又能引火归原,纳气归肾,与六味地黄相伍,肺肾同治,补肾纳气而平喘。此方治疗老年性肺气肿、支气管哮喘,每获良效。

【主治】 老年性肺气肿,支气管哮喘等。

【附记】 若属风寒、痰热等实喘者,不宜用本方。平时应慎风寒、节饮食、戒烟酒。

7加味人参蛤蚧散

【来源】 张梦侬《临症会要》

【歌诀】 加味人参蛤蚧散,贝知桑皮桔款前,

杏草苓陈二参夏,虚喘可疗服之安。

【组成】 全蛤蚧1对 (酥炙), 卜参、 川贝母、 炒知母、 桑白皮、 桔梗、 前胡、 款冬花、 苦杏仁、 粉甘草、 白茯苓、 广陈皮、 党参、 北条参各60克, 姜半夏30克。

【用法】 上药除蛤蚧酥炙令枯外,余药共炒焦,合研极细末。发病时,每次服3克,每日服3次,开水送服。不发病时,每次服1 5克,每日饭前2次。症状控制后,可停药观察。

【功效】 补肺滋肾,益气填精,止咳定喘。

【方解】 人参蛤蚧散,药只八味,原用以治肺痿失音、咳唾脓血,今用以治肺气肿。因人参甘平,大补肺中元气而治虚咳喘促;蛤蚧甘平(或云甘温),补肺滋肾定喘;茯苓、甘草甘平益气,治烦满咳逆;贝母、知母苦辛性寒而清肺化痰;杏仁苦辛甘温治咳嗽喘逆;桑白皮辛甘而寒以治肺气喘满;更加党参以补阳气,条参以补阴气;半夏、陈皮以行气化痰;前胡、桔梗以利膈止咳;款冬花润肺化痰。组合成剂,以大补肺肾而培真元之气为主,定喘止咳,降气化痰为辅,屡用临床,每获良效。

【主治】 虚喘,症见经常咳嗽、痰多色白、或稀或稠、动则呼吸促迫、步行或轻微劳动亦气短不续、吸短呼长、甚则张口抬肩、面紫汗出、胸部膨大显著向前突出、舌红苔白而滑、脉滑数。可用于肺气肿、支气管扩张、支气管哮喘等病症。

【附记】 坚持服用,必日建奇功。

8加味葶苈大枣泻肺汤

【来源】 张梦侬《临症会要》

【歌诀】 葶苈大枣泻肺汤,加桔前枳杏莱菔,

辛开苦降定喘逆,疗效更比原方优。

【组成】 葶苈子(米炒)10克,桔梗10克,前胡10克,苦杏仁15克,炒枳壳15克,炒莱菔子30克,大枣7枚。

【用法】 水煎服。每日1剂,频频灌服。

【功效】 辛开苦降,化饮泄闭,降逆定喘。

【方解】 本病为痰饮或水气阻塞肺络之喘促。 本方由葶苈大枣泻肺汤加枳壳、 前胡、 杏仁、 桔梗、 莱菔子而成。 故方用葶苈子苦辛大寒泄肺中水气以定喘, 大枣甘温补脾土; 更加枳壳、 前胡、 杏仁、 莱菔子之苦寒辛温药以利肺下气化痰; 桔梗苦平开胸利膈。 合而用之, 共奏苦降辛开, 化饮泄闭, 降逆定喘之功。

【主治】 实喘,症见喘促气急、呼吸极端困难、眼闭口张、颈项肿、面唇青、胸廓膨隆、四肢厥冷、口出白沫、喉中痰鸣如曳锯。可用于支气管哮喘、肺气肿、支气管扩张等病症。

【附记】 若配合按摩肺俞穴(双)10多分钟。再以本方代茶频频灌服,可提高疗效。

1新定养肺琼玉汤

【来源】 杜怀棠《中国当代名医验方大全》(高辉远方)

【歌诀】 新定养肺琼玉汤,参芪茯苓生地黄,

百合山药苡仁草,阿胶侧柏虎杖蜜。

【组成】 生地黄、人参、茯苓、黄芪各10克,炙甘草5克,百合、山药各10克,生苡仁15克,虎杖、阿胶珠、侧柏炭各10克,蜂蜜15克。

【用法】 先将上药用清水浸泡30分钟后,再煎煮30分钟。每剂水煎2次,将2次煎出的药液混合。每日1剂,兑入蜂蜜,早晚饭后各服1次。

【功效】 益气健脾润燥,养阴敛肺止血。

【方解】 琼玉膏是朱丹溪治疗虚劳干咳,咽燥咯血的良方。方用生地黄滋肾壮水,白蜜养肺润燥,二药配伍,有“肺肾相生”之妙;人参、茯苓益气健脾,脾健则肺虚可复,即“虚则补其母”之意;再加生黄芪、炙甘草,寓保元汤义以增强补益虚损【功效】;山药、百合、苡仁、虎杖,补中有清,涤痰化脓;阿胶珠、侧柏炭重在养阴敛肺止血,故名之曰新定养肺琼玉汤。20世纪50年代末即用之治疗支气管扩张,屡屡收效。

【主治】 咳嗽、唾脓痰、咯血,或发热、汗出等症。可用于支气管扩张。

2三鲜饮

【来源】 近代·张锡纯《医学衷中参西录》

【歌诀】 三鲜饮里鲜茅根,藕节小蓟根俱鲜,

凉血止血疗效好,临证之中用时多。

【组成】 鲜茅根120克,鲜藕节120克,鲜小蓟根60克。

【用法】 水煎服。每日1剂,日服2次。

【功效】 凉血止血。

【方解】 凡血热出血之证,治宜清热凉血止血。方中三药皆能清热凉血止血,鲜用其效更佳。相辅相使,其效不凡。

【主治】 虚劳病,症见痰中带血、血色鲜红、量多有块、兼有虚热、舌红脉数。可用于支气管扩张、肺结核、胃炎、胃及十二指肠溃疡、胃黏膜脱垂所致的出血、急性坏死性肠炎、过敏性紫癜、再生障碍性贫血、鼻衄、功能失调性子宫出血(崩漏)、子宫肌瘤等病症。

【加减】 若见感染者,加败酱草、蒲公英、白花蛇舌草、黄芩、黄连、山栀;出血量多不止者,加三七粉、血余炭、大黄;腹胀痛,加香附、玄胡索、川楝子、枳实;腹痛剧烈者,加乳香、没药、失笑散;出血日久、气血不足者,加党参、黄芪、生地、熟地、阿胶。

3咳血方

【来源】 元·朱丹溪《丹溪心法》

【歌诀】 咳血方里瓜蒌仁,诃海青黛山栀投,

呼系病变见出血,清火止血病可痊。

【组成】 青黛(水飞)、诃子各6克,瓜蒌仁、海浮石粉、墨山栀各9克(原书未载分量)。

【用法】 上药共研细末,以蜜同姜汁为丸,噙化。也可作汤剂水煎服。每日1剂,日服2次。

【功效】 清火化痰,止咳止血。

【方解】 本方所治系肝火犯肺所致的咳嗽痰中带血疾病。病变在肺, 病源在肝。多因肝火上炎, 刑克肺金, 肺热化燥, 逆而不降, 而致咳嗽吐痰带血。治宜清肝凉肺, 润肺化痰, 敛肺降逆。故方用青黛、 山栀泻肝清肺而凉血, 热除则血止;配以瓜蒌仁化痰润燥而止咳;海浮石以助清肺化痰之功;诃子苦降敛收, 可敛肺气之耗散之逆。合而用之, 可清热化痰, 敛肝止咳, 热除则血止。

【主治】 肝火灼肺,症见咳痰带血、痰稠不爽、心烦口渴、颧红便秘、舌红苔黄、脉弦数。可用于支气管扩张、肺结核等呼吸系统病症所致咳血。

【加减】 若见咳甚痰多,加杏仁、浙贝母、天竺黄;火盛伤阴,加沙参、麦冬。

【附记】 凡属由肝火灼肺所致咳嗽痰中带血者,用之皆能收效。如加入清肺止血之品,则效果更佳。

4白芨枇杷丸

【来源】 明·王肯堂《证治准绳》

【歌诀】 白芨枇杷丸生地,藕节蛤粉炒阿胶,

清肺止咳兼养阴,水泛为丸服之痊。

【组成】 白芨60克,枇杷叶60克,藕节60克,生地60克,蛤粉炒阿胶15克。

【用法】 上药共研细末,水泛为丸。每服6克,日服2次,温开水送服。也可改为汤剂水煎服,各药用药按常规剂量酌减。

【功效】 清肺止咳,凉血止血。

【方解】 方用白芨、阿胶止血;配以枇杷叶清肺止咳;生地、藕节养阴凉血止血。诸药合用,共奏清肺止咳,养阴止血之功,治疗阴虚火旺、灼伤肺络之病症。

【主治】 咳嗽、咯血不止、口干咽燥、舌红苔薄脉数。可用于支气管扩张、肺结核、支气管炎、胃及十二指肠溃疡等病症。

【加减】 若热邪偏甚,加知母、栀子;出血较多,与十灰散同用。

【3】治慢性支气管炎妙方

1顺气消食化痰丸

【来源】 清·沙图穆苏《瑞竹堂经验方》

【歌诀】 顺气消食化痰丸,青陈星夏菔苏攒,

曲麦山楂葛杏附,蒸饼为糊姜汁丸。

【组成】 胆南星、姜半夏各500克,青皮、陈皮、生莱菔子、炒苏子、炒神曲、炒麦芽、炒山楂、葛根、杏仁、制香附各30克。

【用法】 上药共研细末,用生姜汁和蒸饼煮糊为丸,如梧桐子大,备用。每次服9克,开水送服。近代【用法】:各适量,亦作汤剂,水煎服。

【功效】 消食顺气,化痰止咳。

【方解】 凡饮食不节,酒湿食积所伤,均可导致脾虚生痰为病。盖脾属土而主湿,过用或久用酒食甘肥滋腻伤中,则脾湿不运,影响及肺,肺失肃降,聚湿成痰,故有“脾为生痰之源”之说。治宜消食顺气,化痰止咳。故方用胆南星、姜半夏燥湿祛痰;青皮、香附、陈皮、杏仁、苏子降肺顺气理肺化痰,宽胸顺气,能除胀满;麦芽、神曲、山楂、莱菔子消食和中,以畅达中焦运转之枢机,使其脾升胃降而肺金顺下;配以葛根,解酒湿而苏脾胃,升清阳而爽神志,以姜汁为丸,共奏消食醒脾,顺气化痰之功。

【主治】 酒食湿积生痰,症见痰多而粘、胸膈胀闷、早晨咳嗽等症。可用于痰湿咳嗽、慢性支气管炎或酒后胸胃多种不适等病症。

【加减】 若酒食伤中,可加葛花、枳椇子,效果更好。

2导痰汤

【来源】 宋·陈自明《妇人良方》

【歌诀】 导痰汤中半夏星,苓甘枳姜化橘红,

燥湿化痰兼行气,内伤咳嗽效称奇。

【组成】 半夏6克,制南星3克,枳实3克,茯苓3克,化橘红3克,甘草1 5克,生姜3克。

【用法】 水煎服。每日1剂,日服2次。

【功效】 燥湿祛痰,行气开郁。

【方解】 本方系由二陈汤加南星、枳实、生姜而成。方用二陈汤燥湿化痰;配以天南星加强祛痰之功;枳实理气,生姜暖胃。合而用之,共奏燥湿祛痰,行气开郁之功。

【主治】 痰涎壅盛、胸膈痞塞、或咳嗽恶心、饮食少思,或肝风夹痰、呕不能食、头痛眩晕、甚或痰厥、舌苔白润、脉滑。可用于慢性支气管炎、胃炎、甲状腺功能亢进、听神经瘤、咽喉肿痛、上肢麻木等病症。

【加减】 若见咳嗽痰黄、小便短赤,加黄芩、杏仁、瓜蒌仁;咳嗽痰白清稀,加桂枝、细辛、干姜;恶心、呕吐,加竹茹;头痛眩晕较甚,加天麻、白术、川芎、石菖蒲。

3竹沥达痰丸

【来源】 明·龚信《古今医鉴》

【歌诀】 竹沥达痰半夏陈,参术苓甘川大黄,

黄芩沉香青礞石,慢支良方效堪奇。

【组成】 半夏、陈皮、白术、大黄、茯苓、黄芩各60克,甘草、人参各45克,青礞石30克,沉香15克。

【用法】 上药共研细末,以竹沥、姜汁为丸。每服6克,日服2次。或改用饮片水煎服,各药用量可按常规剂量酌减。

【功效】 清热化痰,健脾燥湿。

【方解】 盖脾虚失运,脾不化津则聚湿生痰,结于胸膈,郁久化热,累及于肺,肺失肃降,诸症随作,治宜标本兼治,清热化痰与健脾燥湿并施。因此,方用竹沥、青礞石清热涤痰;配以白术、半夏、陈皮、茯苓健脾燥湿化痰;大黄、黄芩清热燥湿;沉香降气;人参、甘草益气培中,且甘草兼调和诸药,标本兼治。

【主治】 痰结胸膈,症见吐咯不出、脘闷痞塞、不思饮食、或咳喘痰稠、或眩晕耳鸣、或癫狂昏迷、或不寐、或腹中有块、苔黄腻、脉弦滑数。可用于慢性支气管炎、喘息性支气管炎、眩晕、精神分裂症等病症。

【加减】 若继发感染,加桑白皮、贝母、瓜蒌;咯痰腥臭,加鱼腥草、薏苡仁;胸痛,加郁金,丝瓜络。

【附记】 本方泻火逐痰之力很强,需注意不可多用,应中病即止。体质虚弱者及孕妇,均应慎用。

4澄清饮

【来源】 元·危亦林《世医得效方》

【歌诀】 澄清饮里天南星,二母半夏白矾随,

清热化痰又软坚,肺逆可平效果奇。

【组成】 天南星、蚌粉、知母、贝母、半夏、白矾各等份。

【用法】 上药共研细末。每服9克,加生姜5片,水煎服。也可改用饮片,按常规剂量,作汤剂水煎服。

【功效】 清热肃肺,化痰软坚。

【方解】 方用南星、半夏燥湿化痰,肃肺止咳;配以知母、贝母、蚌粉、白矾清热化痰,澄清软坚。

【主治】 各种痰嗽证,服他药不效者,症见咳嗽痰多。可用于急、慢性支气管炎、哮喘性支气管炎、支气管扩张、肺炎等病症。

【加减】 如偏热者,加金银花、南沙参、黄芩;发热者,加生石膏、连翘;咳嗽甚者,加紫菀、款冬;咯血较多者,加旱莲草、侧柏叶、仙鹤草、阿胶;胸闷者,加旋覆花、瓜蒌。

5二母散(汤)

【来源】 元·危亦林《世医得效方》

【歌诀】 二母散汤白茯苓,人参桃仁有杏仁,

活血降逆止咳喘,产后咳喘服之灵。

【组成】 知母15克,贝母15克,茯苓15克,人参15克,桃仁0 3克,杏仁 0 3克。

【用法】 上药共研为粗末。每服9克,水煎服,日服2次。也可用饮片,按常规剂量,汤剂水煎服。

【功效】 活血降逆,止咳平喘。

【方解】 凡因产后恶露上攻引起的痰咳喘息之证,治宜活血降逆,止咳平喘。方用桃仁活血;贝母、杏仁化痰止咳;知母清热养阴;人参、茯苓益气健脾,化痰止咳。标本同治,虚实兼调,合而用之,可达益气活血,化痰止咳之功。

【主治】 产后恶露上攻,流入肺经,症见咳嗽痰多、或觉气急、腹痛。可用于支气管炎、喘息性支气管炎等病症。

【加减】 若非产后,体质尚可者,可去人参、桃仁,合二陈汤;气急喘促,加桑白皮、苏子、马兜铃。

【附记】 《证治要诀类方》所载二母散,即由知母、贝母、生姜【组成】;功能清热,化痰、止咳;【主治】遇冷或遇热咳嗽。方名同,但【主治】各异。

6射干麻黄汤

【来源】 汉·张仲景《金匮要略》

【歌诀】 射干麻黄款冬花,细辛五味制半夏,

紫菀姜枣同剂煎,温肺化痰平喘咳。

【组成】 射干6克,麻黄9克,生姜9克,细辛3克,紫菀6克,款冬花6克,大枣3枚,半夏9克,五味子3克。

【用法】 水煎服。每日1剂,日服2次。

【功效】 温肺化饮,止咳平喘。

【方解】 痰饮咳喘,治宜温肺化饮,止咳平喘。方用麻黄、细辛、生姜温肺化饮;配以射干清热利咽;紫菀、款冬花、半夏止咳平喘;姜枣暖胃培中;五味子合麻黄,宣中有敛,开中有合;射干合细辛,寒热并用。

【主治】 痰饮咳喘,症见咳而上逆、喉中有水鸣声、痰白而粘或稀薄多沫、苔白滑、脉浮紧。可用于急、慢性支气管炎,支气管哮喘,百日咳,小儿支气管肺炎,喘息性支气管炎等病症。

【加减】 喘逆甚者,可加苏子、葶苈子、白芥子、莱菔子之类;咯痰不畅者,加桔梗、瓜蒌仁;痰多,加南星、竹沥;肾虚者,加菟丝子、狗脊、补骨脂。

7半贝丸

【来源】 清·金兰生《格言联壁》

【歌诀】 半贝丸中川贝母,法半夏用姜汁丸,

燥湿化痰治咳嗽,随症【加减】效更宏。

【组成】 川贝母180克,法半夏120克。

【用法】 上药共研细末,生姜煎汁泛丸。每服6克,日服2次,凉开水送服。也可用饮片作汤剂水煎服,各药用量可按常规剂量酌定。

【功效】 燥湿,化痰,止咳。

【方解】 方用川贝母清热润肺,化痰止咳;佐以法半夏燥湿化痰,降逆止咳。药仅两味,而【功效】不凡。

【主治】 咳嗽多痰。可用于支气管炎、喘息性支气管炎、甲状腺肿大、淋巴结炎、癫痫等病症。

【加减】 若见咳嗽痰多而色黄者,加黄芩、知母、鱼腥草、大青叶以清热解毒;咳痰多而色白如泡沫者,加陈皮、茯苓以化痰除湿;咳嗽剧而伴气急者,加杏仁、苏子、葶苈子以降逆止咳化痰;久咳不止者,加百部、款冬花、紫菀以止咳;久咳而肺肾虚弱者,加黄芪、党参、五味子以补气收敛,或合用参蛤散。

【1】治急性支气管炎妙方 【2】治偏头痛妙方【3】治头痛妙方

【1】治急性支气管炎妙方

1止嗽散

【来源】 清·程国彭《医学心悟》

【歌诀】 止嗽散中百草菀,荆芥桔梗陈白前,

诸般咳嗽此方好,调肺下气兼化痰。

【组成】 桔梗、荆芥、紫菀、百部、白前各36克,甘草12克,陈皮18克。

【用法】 上药共研细末。每服6~9克,水煎服,日服2次。也可用饮片作汤剂水煎服,各药用量按常规剂量。

【功效】 止咳化痰,宣肺疏表。

【方解】 方中桔梗通肺气,泻火散寒;荆芥散风湿,除表邪;紫菀、百部止咳消痰,润肺下气;白前祛痰止咳;陈皮理气和中,导滞消痰;甘草缓急止咳,和中健脾。诸药配伍,温而不燥,润而不腻,散寒而不助热,解表而不伤正,“既无攻击过当之虑,大有启门驱贼之势,是以客邪易散,肺气安宁,宜其投之有效欤”(《医学心悟》)。

【主治】 风邪犯肺之咳嗽,症见咳嗽咽痒、微恶风发热、舌苔薄白等。可用于急、慢性支气管炎、肺炎、百日咳、胸膜炎、感冒等疾病引起的咳嗽。

【加减】 风寒咳嗽,加生姜、苏叶、防风;风热咳嗽,加连翘、桑白皮、瓜蒌皮、芦根;风燥咳嗽,加桑叶、沙参、麦冬、天冬;暑湿犯肺之咳嗽,加藿香、佩兰、香薷、西瓜翠衣;痰湿中阻之咳嗽,加半夏、茯苓、紫苏子、冬瓜仁。内伤咳嗽(慢性支气管炎),加法半夏、茯苓、杏仁、苏子;肺结核咳嗽痰多者,加桑白皮、地皮骨、北沙参、黄连。

2金佛草散

【来源】 宋·朱肱《类证活人书》

【歌诀】 金佛草散生姜枣,辛夏前胡苓荆草,

发散风寒力尤胜,化痰止咳疗效佳。

【组成】 金佛草、前胡、半夏、茯苓各9克,荆芥穗6克,细辛、甘草各3克,生姜3片,大枣2枚(擘)。

【用法】 水煎服。每日1剂,2次分服。

【功效】 发散风寒,化痰止咳。

【方解】 肺主气,司呼吸,外合皮毛。若风寒束表,毛窍闭塞,必然影响肺主气机宣降的功能,以致恶寒发热,咳嗽痰多,鼻塞声重等症丛生。治宜解表散寒,宣肺化痰。方用金佛草、前胡肃降肺胃,豁痰蠲饮;荆芥、细辛、生姜宣散肺气,发散风寒,一降一宣,肺之制节有权;半夏、茯苓燥湿化痰,且半夏降气,茯苓健脾,以杜绝生痰之源;甘草、大枣健脾和中,且甘草有调和诸药之性。诸药配合,用于风寒感冒咳嗽而夹湿痰者最宜,灵活变通,可扩大其适用范围,通治诸般咳嗽。四川名医江尔逊云:“数十年来,临床治咳嗽,毋论新久,亦遑论表里寒热虚实,恒喜用此方化裁。有的病者咳嗽缠绵2~3月,遍用中西药物无效,服此汤数贴而痊。因叹其佳妙而授他人,以致辗转传抄,依样画葫芦,竟亦屡有霍然而愈者”(《当代名医临证精华·咳喘专辑》)。

【主治】 风寒咳嗽,症见恶寒发热、头痛鼻塞、咳嗽痰多、胸闷气促、苔白脉浮。可用于感冒咳嗽痰多、哮喘、肺炎、支气管炎等病症。

【加减】 喉痒、咳嗽不爽,加桔梗;风热咳嗽,去荆芥、前胡,合桑菊饮(桑叶、菊花、杏仁、连翘、桔梗、芦根、薄荷、甘草);燥热咳嗽,去荆芥、前胡,合贝母瓜蒌散(浙贝、瓜蒌、天花粉、茯苓、桔梗、橘红);痰多而清稀,合二陈汤(陈皮、半夏、茯苓、甘草);痰黄而夹热,加黄芩,或合泻白散(桑白皮、地骨皮、生甘草、粳米);兼喘,合三拗汤(麻黄、杏仁、甘草);痰壅气促,上盛下虚,去荆芥、前胡、合苏子降气汤(苏子、前胡、制半夏、厚朴、当归、陈皮、甘草、肉桂、生姜);咳嗽日久,无明显外证,合止嗽散(百部、紫菀、陈皮、桔梗、白前、甘草);脾胃虚弱,合五味异功散(人参、白术、茯苓、甘草、陈皮);反复感冒者,合玉屏风散(黄芪、白术、防风)。

【附记】 本方性温,咳嗽而有咯血者,不宜应用。

3杏苏散

【来源】 清·吴鞠通《温病条辨》

【歌诀】 杏苏散内夏陈前,枳桔苓甘姜枣研,

轻宣温润治凉燥,止咳化痰病自痊。

【组成】 苏叶5克,制半夏、茯苓各6克,甘草3克,枳壳、桔梗各6克,陈皮5克,杏仁9克,大枣3枚,生姜5克,前胡9克(原方未注用量,今据《中医方剂手册》补入)。

【用法】 水煎服。每日1剂,日服2次。

【功效】 温散风寒,宣肺化痰。

【方解】 凡风寒燥邪袭肺之证,治宜温散风寒,宣肺化痰。方中杏仁苦温而润,能宣肺除痰止咳;苏叶辛温解表宣肺,微发其汗,使凉燥从表而解,同为君药;桔梗、枳壳,一升一降,宣畅气机,助杏仁宣肺止咳;前胡疏风降气,助杏仁、苏叶轻宣达表除痰,同为臣药;半夏、橘皮、茯苓理气健脾,化痰止咳,为佐药;生姜、大枣调和营卫,健脾安中;甘草协调诸药,同为使药。合而用之,可使表解、气畅、痰消,诸症可愈。

【主治】 外感凉燥,症见头微痛、恶寒无汗、咳嗽痰稀、鼻塞、苔白、脉弦。可用于风寒咳嗽、伤风感冒、支气管炎、肺炎、肺气肿等病症。

【加减】 若无汗、脉弦甚或紧者,加羌活,使微汗透达为度;兼泄泻腹满者,加苍术、厚朴;头痛兼眉棱骨痛者,加白芷;热甚者,加黄芩。

【附记】 本方药性偏温,发热多汗、恶热烦渴、痰黄稠、脉浮数者,不宜应用。

4清肺解毒汤

【来源】 龚志贤《龚志贤临床经验集》

【歌诀】 清肺解毒菊芩柴,地丁薄甘大青叶,

银花藤加车前草,风热咳嗽肺热炽。

【组成】 野菊花15克,黄芩12克,竹柴胡15克,紫花地丁30克,薄荷10克,大青叶30克,甘草6克,银花藤30克,车前草30克。

【用法】 水煎服。每日1剂,日服2~3次。

【功效】 清肺解毒,利湿泄热。

【方解】 风热咳嗽,是因外感风热犯肺,热郁上焦不解,而致肺热炽盛,引起咳嗽,治宜清肺解毒,顿挫病势。故方用野菊花、黄芩、紫花地丁、大青叶清肺解毒;配以薄荷、竹柴胡,疏散风热而外解;车前草清热利尿而下泄;银花藤清热解毒而通络;甘草调和诸药。诸药合用,清肺解毒之力颇著,可使风散、热清、痰消、咳止,用之效捷。

【主治】 肺系感受风热,咳嗽唾黄绿色稠痰,或胸胁疼痛,痰中带血。

【加减】 痰中带血者,去柴胡、黄芩,加焦山栀10克,大、小蓟各15克,白茅根30克。

【附记】 此系风热咳嗽之重证,热邪由表入里,则必须由里而清;热邪在表者慎用之。

5燥咳宣润汤

【来源】 龚志贤《龚志贤临床经验集》

【歌诀】 燥咳宣润玄麦翘,桔甘杏仁蝉衣入,

薄荷黄芩韦根煎,温燥咳嗽此方先。

【组成】 玄参20克,麦冬12克,桔梗10克,甘草6克,杏仁10克,连翘12克,薄荷10克,蝉衣6克,黄芩10克,韦根30克。

【用法】 水煎服,每日1剂,日服2次;甚者日夜服二剂。

【功效】 清解凉润。

【方解】 燥咳一证,由本气自病者轻,由伏气而病者重。本方为本气自病之燥咳证而设,适用于温燥初起者。方用连翘、薄荷、蝉衣辛凉疏解在表温热之邪;黄芩清肺泻火;热邪伤阴则燥象必现,故用玄参滋阴泻火,麦冬养阴凉润,韦根清热生津,三药合用,润肺养阴,热清、阴复则温燥自解;复以杏仁、桔梗、甘草宣肺利咽,化痰止咳。诸药相伍,共奏清解凉润之功。

【主治】 温燥初起,症见口苦咽干、干咳无痰、或吐痰色黄质稠、发热等症。

6清燥救肺汤

【来源】 清·喻嘉言《医门法律》

【歌诀】 清燥救肺生石膏,参草杷胶麦胡麻,

杏仁经霜冬桑叶,清燥润肺效可嘉。

【组成】 冬桑叶、生石膏各9克,甘草、人参、胡麻仁(炒研)、真阿胶各3克,麦冬6克,杏仁(炒)3克,枇杷叶(刷去毛)1片(或3克)。

【用法】 水煎服。每日1剂,频频2~3次滚热服。

【功效】 清燥润肺。

【方解】 本方证是由温燥伤肺,气阴两伤所致,此时既不能用辛香之品,以防耗气,亦不可用苦寒泻火之味,以防伤津,治宜清燥润肺。方中桑叶轻宣肺燥,石膏清肺燥热,两药合用,以治其致病之源,共为君药;阿胶、麦冬、胡麻仁润肺滋液,同为臣;《难经·十四难》云:“损其肺者益其气”,故用人参、甘草益气生津;《素问·藏气法时论》云:“肺苦气上逆、急食苦以泄之”,故用杏仁、枇杷叶味苦以泄肺气,兼润肺燥,此四味共为佐药;甘草调和诸药为使。诸药合用,使肺金之燥,得以滋润,肺气之郁者,得以肃降,则诸症自解。“诚仿此增损以救肺燥变生诸症,如沃焦救焚,不厌其频,庶克有济耳”(《医门法律》)。本方清肺润燥与养阴并用,不仅清润之力较大,且兼有益气之功。

【主治】 温燥伤肺,症见头痛身热、干咳无痰、气逆而喘、胸满胁痛、咽喉干燥、鼻燥、心烦口渴、舌干无苔、脉虚大而数。可用于急性支气管炎、支气管扩张、肺结核、肺炎恢复期、喉痹、失音、百日咳以及荨麻疹、其他急性热病后期等病症。

【加减】 若见痰多难咯,加贝母、瓜蒌;身热较甚,加栀子、犀角、羚羊角或牛黄;血枯,加生地黄;口干欲饮,加沙参、玉竹;便秘,加火麻仁、肉苁蓉、桃仁;胸闷不畅,加桔梗、枳壳;咳血,加侧柏叶、仙鹤草、白芨。

7清膈煎

【来源】 明·张介宾《景岳全书》

【歌诀】 清膈煎中胆南星,陈皮贝母海浮石,

木通再入白芥子,清化痰热效称奇。

【组成】 陈皮4 5克, 贝母9克, 胆南星6克, 海浮石6克, 白芥子2克, 木通6克。

【用法】 水煎服。每日1剂,日服2次。

【功效】 清化痰热。

【方解】 痰火壅肺、咳喘频作,治宜清热化痰。方用白芥子、陈皮燥湿化痰;胆南星、贝母、海浮石清化热痰;佐以木通清热利水。诸药合用,则痰化、热清。

【主治】 痰热壅盛、咳嗽气喘、内热烦渴、舌红脉数。可用于急、慢性支气管炎、喘息性支气管炎以及雷米封中毒等病症。

【加减】 若见胸闷气喘,加枳壳、苏子、半夏;肺热壅盛,加石膏、知母;热积便秘,加大黄。

8贝母瓜蒌散

【来源】 清·程国彭《医学心悟》

【歌诀】 贝母瓜蒌散茯苓,橘红再合天花粉,

润肺清热兼理气,肺燥咳嗽又一方。

【组成】 贝母9克,瓜蒌6克,天花粉、茯苓、橘红各4克。

【用法】 水煎服。每日1剂,日服2次。

【功效】 润肺清热,理气化痰。

【方解】 方用贝母清肺止咳;瓜蒌、天花粉润肺化痰;茯苓、橘红燥湿化痰、理气止咳。合而用之,共奏润肺清热,理气化痰之功。

【主治】 肺燥咳嗽,症见咯痰不利、咽喉干痛、舌红少苔而干。可用于支气管炎、感冒、肺炎、肺结核、肺气肿、百日咳等病症。

【加减】 若喉痒难忍者,加前胡、牛蒡子;声音嘶哑、痰中带血者,去橘红,加炒参、仙鹤草;咽干喉痛者,加芦根、麦冬、玄参。

【附记】 凡由肾阴虚,虚火上炎所致的咽干痰喘者,不宜应用。

9半夏露

【来源】 现代·叶显纯《常用中成药》

【歌诀】 半夏露中远志菀,枳桔麻陈枇杷叶,

薄荷油渗杏仁水,咳嗽痰多服之灵。

【组成】 半夏2532克,远志1620克,紫菀1512克,枳壳1314克,桔梗1008克,麻黄1008克,陈皮1512克,枇杷叶1512克,薄荷油2000毫升,杏仁水60000毫升。

【用法】 上药制成糖浆剂。每服1汤匙(10~15毫升),日服3~4次。

【功效】 温宣肺气,祛痰止咳。

【方解】 方用生半夏化湿祛痰,降气止咳为主药;配以麻黄、桔梗、紫菀、薄荷、杏仁、远志温宣肺气,化痰止咳;枳壳、陈皮、枇杷叶理气化痰止咳。诸药合用,共奏温宣肺气,祛痰止咳之功。寒痰咳嗽,用之颇验。

【主治】 痰多咳嗽。 可用于急、 慢性支气管炎、 支气管扩张、 肺炎所致的咳嗽等病症。

【附记】 胃寒疼痛者慎用。

10沙参麦冬杏贝汤

【来源】 杜怀棠《中国当代名医验方大全》(赵棣华方)

【歌诀】 沙参麦冬杏贝汤,肺胃阴虚是效方,

玉竹花粉冬桑叶,扁豆甘草止咳良。

【组成】 北沙参30克,麦冬、花粉、玉竹、冬桑叶、生扁豆、杏仁、浙贝母各15克,甘草6克。

【用法】 先将药物加清水浸泡30分钟,再用文火煎40分钟,每剂煎2次,将2次煎出的药液混合。每日1剂,早、晚各服1次。

【功效】 养阴生津,止咳化痰。

【方解】 沙参麦冬汤原为清代吴鞠通治疗“秋燥”肺胃阴伤之方剂,今加杏、贝,以治肺胃阴伤之干咳,效果亦验。由于胃津伤,则口干咽燥;肺津伤则干咳不已。本病虽证肺,而其源实本于胃,胃阴不足,则肺津不继,故方中以沙参、麦冬清养肺胃;玉竹、花粉生津解渴;扁豆、甘草益气培中;冬桑叶轻宣燥热;佐以杏仁、浙贝助津止咳化痰。诸药配伍为用,共奏清养肺胃,生津润燥,止咳化痰之功。

【主治】 肺胃阴伤之干咳,症见干咳少痰、口干咽燥,或痰不易咳出、脉略数、舌红、苔薄黄或白或苔少者。

【加减】 若伴有外感者,加葛根、连翘、白芷等以解表邪。

【附记】 凡咳嗽痰多者,本方无效。

11金水六君煎

【来源】 明·张介宾《景岳全书》

【歌诀】 金水六君煎当归,熟地陈皮半夏随,

茯苓再配炙甘草,肺肾虚寒水泛痰。

【组成】 当归6克,熟地15克,陈皮6克,半夏6克,茯苓6克,炙甘草3克。

【用法】 上药加生姜3~7片,水煎服。每日1剂,日服2次。

【功效】 滋养肺肾,祛湿化痰。

【方解】 本方为肺肾阴虚、湿痰咳喘者而设,故用当归、熟地滋肺肾阴血以治本,配以二陈汤燥湿化痰以治标,标本兼治,合用可达滋养肺肾,祛湿化痰之功。

【主治】 肺肾虚寒,水泛为痰,或年迈阴虚所致湿痰内盛、咳嗽呕恶、喘逆多痰。可用于咳嗽、急、慢性支气管炎、喘息性支气管炎、哮喘、肺炎等病症。

【加减】 若见咳喘甚者,加葶苈子、麻黄、杏仁;兼表虚者,加黄芪;咳痰黄稠者,加瓜蒌、黄芩;痰盛气滞、胸胁不快者,加白芥子;阴寒盛而嗽不愈者,加细辛;如兼表邪寒热者,加柴胡。

【附记】 方中熟地黄药性滋腻,易滞脾伤胃,脾虚食少及大便溏薄者应慎用,或配合健脾运化药同用。

12葳蕤汤

【来源】 唐·孙思邈《千金要方》

【歌诀】 葳蕤汤中白薇麻,独活川芎青木香,

滋阴清热止咳喘,杏仁甘草生石膏。

【组成】 葳蕤(即玉竹)、白薇、麻黄、独活、杏仁、川芎、甘草、青木香各60克,生石膏90克。

【用法】 上药共研为粗末。每取100克,水煎服,日服2次。或用饮片,按常规剂量,水煎服。

【功效】 滋阴清热,止咳平喘。

【方解】 凡温热之邪, 客于肺卫易致发热、 咳喘、 咽痛诸症, 故方用麻黄、 杏仁宣肺化痰, 止咳平喘; 配以生石膏清热透表, 独活宣散; 葳蕤、 白薇滋阴清热, 以防热邪伤阴, 与石膏独活相伍, 一静一动, 相互为用; 青木香、 川芎理气和血, 舒畅气机; 甘草调和诸药。诸药合用, 共奏滋阴清热, 止咳平喘之功。

【主治】 风温外感,症见咳嗽喘息、咽红疼痛、汗出体重、嗜睡、发热、脉浮数者。可用于感冒咳嗽、喘息性支气管炎、急、慢性咽喉炎等病症。

【加减】 一般可去独活,加法半夏、陈皮、贝母之品,以增强化痰止咳之功。临证应用,可随症灵活加减。

         【2】治偏头痛妙方

1川芎茶调散

【来源】 宋·陈师文《太平惠民和剂局方》

【歌诀】 川芎茶调散荆防,辛芷薄荷甘草羌,

目昏鼻塞风攻上,偏正头痛悉能康。

【组成】 川芎、荆芥各120克,白芷、羌活、甘草各60克,细辛30克,防风45克,薄荷叶240克。

【用法】 上药共研细末。每服6克,食后用清茶调下,日服2次。亦可水煎服,各药用量按常规剂量。

【功效】 疏风止痛。

【方解】 头痛的原因很多,川芎茶调散所治头痛,系外感风邪所致。方中川芎善治足少阳和足厥阴经头痛,羌活善治足太阳经头痛,白芷善治足阳明经头痛,细辛善治足少阴经头痛,合而用之,可散诸经风邪,而止偏正头痛。其中川芎为头痛要药,治外感头痛尤不可缺,本方以之命名,正是强调其在方中的重要作用。“巅顶之上,惟风药可到”,所以除用以上疏风止痛之品外,又以荆芥、防风、薄荷辛散上行以助之。其中薄荷用量独重,意在搜风散热,既助疏风止痛之效,又可清利头目。然纯用一派辛散疏风之品,则恐升散太过耗损正气,故佐以甘草益气安中,和药缓峻,并以苦寒的清茶调下,既可上清头目,又能引热下行,使散中有守,升中有降,则无祛风伤正之弊。(汤头【歌诀】)

【主治】 外感风邪之头痛、偏正头痛,或巅顶头痛,症见恶风发热、目眩、鼻塞、舌苔薄白、脉浮。可用于外感引起的偏头痛、血管神经性头痛、面神经麻痹、额窦炎、感冒、流感、慢性鼻炎、过敏性鼻炎、鼻窦炎、副鼻窦炎所致头痛等病症。

【加减】 若风寒偏胜者,去薄荷,加紫苏,倍细辛;风热头痛者,去羌活、细辛,加菊花、蔓荆子、钩藤;头痛久治不愈者,加僵蚕、全蝎、桃仁等以加强搜风活血通络作用。

【附记】 汤剂不宜久煎。久病气虚、血虚或因肝肾不足而阳气亢盛所致的头痛,均非本方所宜。

2散偏汤

【来源】 清·陈士铎《辨证录》

【歌诀】 散偏专治偏头痛,妙在重用川芎。

柴草郁李白芷芍,香附芥子可建功。

【组成】 郁李仁、柴胡、甘草各3克,川芎30克,白芷5克,白芍15克,香附6克,白芥子9克。

【用法】 水煎服。每日1剂,日服2次。

【功效】 通经活络,行气止痛。

【方解】 “偏头痛一证,多因风邪上攻,病久邪入于络,经络瘀阻,则不免气滞痰凝,偶因寒暑、郁怒所触,则举发无常。此方妙在重用川芎,佐以白芷,使其辛窜走头;以香附行气,芥子涤痰,柴胡引入少阳经,使其直达病所,发挥疏导经络作用。然诸药多辛烈窜散,又以郁李仁、白芍等柔润之品佐之,甘草以协和之,则不致有偏弊之患。”(欧阳履软)

【主治】 郁气不宣,又加风邪袭于少阳经,半边头风,或痛在右,或痛在左,时轻时重等。可用于各种血管性头痛(偏头痛)。

【加减】 若见便溏者,去郁李仁;伴瘀血者,加丹参、红花;偏头痛久不愈者,加炙僵蚕、炙地龙等。

3头风汤

【来源】 杜怀棠《中国当代名医验方大全》(董建华方)

【歌诀】 头风重用石决明,木贼蒺藜钩钩藤,

菊花蚕蝎枸杞子,丹参白芍与川芎。

【组成】 木贼草、钩藤、白蒺藜、菊花、僵蚕、白芍各10克,枸杞子、川芎各10克,生石决明30克(先煎),全蝎粉3克(冲服),丹参15克。

【用法】 先用适量清水将生石决明和其他药物分别浸泡30分钟,再用火先煎生石决明30分钟,然后纳入诸药再煎(全蝎除外),取药液250毫升,再加水煎取200毫升。将2次煎出药液450毫升左右混合备用。每日1剂,分2次温服,并将全蝎粉分成等份用药液冲服。

【功效】 平肝熄风清热,化瘀通络止痛。

【方解】 血管神经性头痛是由于颅内外血管舒缩功能障碍以及某些体液物质暂时性改变所引起的反复发作性头痛。其发作特征为单侧头痛或痛由一侧转向另一侧,伴有恶心呕吐,发作前可有视觉异常、偏盲等先兆,间歇期如常人。根据临床表现,中医称偏头风,又称偏头痛。六经之病皆可致头痛,但肝经头痛较为多见,乃肝郁化火或肝阳过亢,上扰清窍使然。本方为自拟经验方,适应于肝经风火所致的偏头痛,其辨证要点为头痛暴发,痛势甚剧,或左或右,或连及眼、齿,痛止则如常人。痛时伴恶心呕吐、急躁易怒、口苦咽干、舌红苔黄、脉弦等。方中木贼草本为“去翳明目要剂”,此方乃取其“入足少阳胆,足厥阴肝,能于二经血分驱散风散”(《本草求真》)而清头目,故为主药;配菊花、僵蚕、白蒺藜、川芎助清肝熄风之力;风火缘于阳亢,故用钩藤、生石决明平肝潜阳;枸杞子、白芍养血柔肝,使木得其养,阳自潜藏;偏头痛时发时止,多经年不愈,虽无明显瘀血之外证,但宗久痛入络之理,用全蝎、丹参化瘀通络(若无全蝎,可以地龙代之)。实践证明,此法为治疗头痛一个重要法则,某些经久不愈头痛,舍化瘀通络则往往无效。综观全方具有平肝熄风清热,兼以养血柔肝,化瘀通络之功。

【主治】 血管神经性头痛(偏头风)。

【加减】 若肝火偏盛,可加黄芩、山栀、丹皮、龙胆草;如舌红中裂或神质恍惚迷蒙,可用水牛角先煎或用羚羊角粉冲服,以增强清肝熄风之力;若兼风痰内阻,苔黄腻、脉弦滑,则加苍术、半夏、全瓜蒌化痰祛湿;若痛如针刺或如鸡啄,久治不愈,舌紫暗或有瘀点瘀斑者,可加桃仁、红花、赤芍等活血化瘀,生姜10克(切碎)、葱白6克(切碎)辛温通阳,再入麝香0 15~0 3克、黄酒250克,辛温透窍,通络行瘀,引药上行,直至巅顶。临床常将原方如此【加减】以治疗血管性头痛,损伤性头痛,以及久治无效的偏正头风头痛,均获良效。煎法是先将诸药煎煮去滓,后将麝香绢布包入药汁再煎二、三沸取出(可用3次,即0 15克麝香可做3剂药用)。每日服药1剂,服3天,停3天。

【附记】 本方为肝经风火而设,如血虚寒滞及脾胃虚弱者慎用。服药期间禁辛热、荤腥及海腥等品。

4偏头痛方

【来源】 赵锡武《赵锡武医疗经验》

【歌诀】 偏头痛方生石膏,钩藤苍耳柴芩芍,

蔓荆薄荷荆芥穗,全蝎蜈蚣甘草葛。

【组成】 生石膏24克,葛根18克,赤芍、钩藤、苍耳子、柴胡、蔓荆子各12克,黄芩、荆芥穗、薄荷、生甘草各9克,全蝎6克,蜈蚣3条。

【用法】 水煎服。每日1剂,2次分服。

【功效】 驱风散火,镇静止痛。

【方解】 本方所治之偏头痛,乃风热上扰,清阳不升所致。故方中用荆芥穗、薄荷、蔓荆子、苍耳子疏散风热;石膏、黄芩清泄肺胃之热,阻其炎上之势;头侧为少阳经循行之处,故用葛根、柴胡透解少阳之热,升发清阳;赤芍清热凉血,活血化瘀,有助于疏风清热诸药作用的发挥,并有较好的镇痛作用;全蝎、蜈蚣疏风,镇痉,通络,止痛;甘草与赤芍相伍,缓急止痛,乃师仲景芍药甘草汤之意也。

【主治】 偏头痛,其痛随触随发,痛止如常。可用于偏头痛、三叉神经痛等病症。

【加减】 头痛甚,加桑叶、菊花;牙痛甚,加细辛、生地、牛膝。

5神圣散

【来源】 宋·王怀隐《太平圣惠方》

【歌诀】 神圣散里用麻黄,细辛全蝎与藿香。

共为散剂煎汤送,祛风散寒止痛良。

【组成】 麻黄、细辛、全蝎、藿香各15克。

【用法】 上药共研细末。每服3克,用薄荷或荆芥煎汤调下,日服2次,也可改用饮片作汤剂水煎服,各药用量按常规剂量。

【功效】 祛风散寒止痛。

【方解】 风寒外袭,客于空窍,则偏头痛作。故方用麻黄、细辛、藿香祛风散寒;配以全蝎通络止痛。合而用之,共奏祛风散寒,通络止痛之功。

【主治】 脑风及洗头后伤风,偏头痛甚者。可用于血管神经性头痛(偏头痛)、伤风头痛、三叉神经痛、面神经瘫痪等病症。

【加减】 一般可加川芎、白芷、藁本之品以增强祛风止痛之力。若痛甚者,加蜈蚣、蝉衣;血虚者,加当归、白芍;寒甚者,加桂枝、生姜。

【3】治头痛妙方

1清上蠲痛汤

【来源】 明·龚廷贤《寿世保元》

【歌诀】 清上蠲痛芷归芎,二活细辛苍防风,

菊蔓麦芩生甘草,祛风止痛兼清上。

【组成】 当归、川芎、白芷各3克,细辛0 3克,羌活、防风各3克,菊花、蔓荆子各1 5克,苍术、麦冬、独活各3克,生甘草0 3克,黄芩4 5克。

【用法】 水煎服。每日1剂,日服2次。

【功效】 散风热,止头痛。

【方解】 凡风热上扰之头痛,治宜祛风止痛。方用当归、川芎养血祛风,此乃“治风先治血,血行风自灭”;配以白芷、细辛、防风祛风止痛;菊花、蔓荆子清上而祛肝胆之风热;羌活、独活、苍术善祛一身上下之风湿;麦冬养阴,甘草泻火,黄芩清热,以助清上之功。合而用之,养血、祛风、清热三法共施,风热必除,诸症自愈。

【主治】 一切偏正头痛。 可用于血管神经性头痛、 上颌窦炎头痛、 三叉神经痛等病症。

【加减】 如证偏风寒,去黄芩、麦冬、苍术,加荆芥;热甚,去独活、羌活、细辛,加桑叶、连翘、银花;鼻流浊涕量多,加苍耳子、露蜂房、辛夷花。

【附记】 方中多辛燥升散之品,因此,凡属肝肾阴虚而风阳上扰之头痛以及气血虚弱之头痛,均非本方所宜。

2菊花茶调散

【来源】 宋·《银海精微》

【歌诀】 菊花茶调芷荆芎,羌防细辛甘薄荷,

风热上攻加僵蝉,头痛眼疾多可医。

【组成】 川芎、荆芥各120克,白芷、羌活、甘草各60克,细辛30克,防风、菊花各45克,僵蚕60克,蝉蜕90克,薄荷240克。

【用法】 上药共研细末。每服6克,日服2次,茶水调服。也改可用饮片水煎服,各药用量可用常规剂量酌定。

【功效】 疏散风热,清利头目。

【方解】 凡风热上攻头目,头痛目赤之症,治宜疏散风热,清利头目。故方用荆芥、防风、白芷、细辛疏风解表;川芎养血祛风止痛;菊花、薄荷、甘草清利头目;再加僵蚕、蝉蜕,以增强搜风散热之效;羌活善祛上部之风湿,可引药上达;甘草调和诸药。

【主治】 风热上攻,症见头晕目眩、偏正头痛、恶风发热、目赤流泪、视物模糊。可用于头痛、偏头痛及多种眼科病症。

【加减】 如见热邪偏盛,上攻头目,可去细辛,加蔓荆子、柴胡、忍冬藤,重用菊花;风邪偏盛、热象轻者,去羌活、细辛、白芷,加木贼、石决明、钩藤;内伤头痛,去荆芥、防风、薄荷、白芷;肝阳偏亢者,加天麻、石决明、珍珠母;肝郁化火者,加焦山栀、黄芩;清阳不升者,加党参、黄芪;一般头痛加藁本;目疾加蔓荆子。

3头痛神效丹

【来源】 陈宝田《时方的临床应用》

【歌诀】 头痛神效头痛方,桃红四物鸡血藤,

防风白芷加二活,活血祛风效堪奇。

【组成】 川芎15~20克,白芍10~20克,当归10克,生地10克,桃仁10克,红花10克,防风10克,羌活10克,独活6克,白芷10克,鸡血藤30克。

【用法】 水煎服。每日1剂,日服2~3次。

【功效】 活血祛瘀,祛风止痛。

【方解】 本方系由桃红四物汤加防风、羌活、独活、白芷、鸡血藤而成。头部之疾多瘀多风,治宜活血疏风。活血是第一位的,因疏风先活血,血活风自灭,且证以瘀血为主,活血更具有重要的作用,故方用桃红四物汤加鸡血藤活血祛瘀;配以防风、羌活、独活、白芷祛风止痛。合而用之,可使血活瘀消,风去痛止,诸症可愈。

【主治】 头部刺痛或跳痛或胀痛、或有头部外伤史、或遇心情不快、或月经前、或遇风寒则头痛发作或加剧、舌质淡暗或有瘀斑,但不必悉具。可用于血管性头痛、外伤后头痛、三叉神经痛、面神经麻痹、脑血栓形成、高血压病、颈椎病、腰椎间盘纤维环破裂、强直性脊柱炎、痛经、经前期紧张综合征等病症。

【加减】 临证应用,可随症灵活【加减】。

4清空膏

【来源】 金·李东垣《兰室秘藏》

【歌诀】 清空芎草柴芩连,羌活升之入顶巅,

为末茶调如膏服,正偏头痛一时蠲。

【组成】 川芎15克,柴胡21克,黄连30克,羌活30克,炙甘草45克,黄芩90克(一半酒制)。

【用法】 上药共研细末。每服4克,放于盏内,加入茶汁少许调如膏状,临卧用开水送下。也可改用饮片作汤剂水煎服,各药用量按常规剂量酌定。

【功效】 和血疏风,清热祛湿。

【方解】 头为诸阳之会,其象应天,喻作清空,本方专治风湿热邪上壅头目而头痛年久不愈者,故名“清空膏”。方中川芎辛香善升,活血行气,祛风止痛,为头痛之要药;羌活入足太阳经而疏风除湿;柴胡入足少阳经而升散解热,合川芎以止偏正头痛;黄芩、黄连苦寒泄热渗湿,酒炒而用,且与升散之品相配,则能上至巅顶而除头部湿热;甘草益气安中,缓痛和药;茶叶清利头目。诸药合用,可使清气上升,浊阴下降,风邪湿热俱去,则经年头痛可除。

【主治】 风湿热之邪,上壅头目,症见偏正头痛年深不愈,或风热上壅损目。可用于血管神经性头痛、感冒、脑外伤后遗症所致的各种头痛,亦可用于因风湿热上攻所致的咽喉、耳目肿痛等症。

5黄连上清丸

【来源】 清·《清太医院配方》

【歌诀】 黄连上清大黄芩,荆芍栀翘归薄荷,

桔玄芎菊天花粉,甘草黄柏生石膏。

【组成】 大黄、黄芩、赤芍、荆芥穗各125克,生山栀、连翘、当归、薄荷、桔梗、元参、黄连、石膏各75克,菊花、川芎、天花粉、甘草、黄柏各60克。

【用法】 上药共研细末,水泛为丸。每服9克,日服2次,温开水送服。也可用饮片作汤剂水煎服,各药用量可按常规剂量酌减。

【功效】 疏风清热,泻火通便。

【方解】 凡风热犯扰中上二焦及心脾热盛诸症,治宜疏风清热,泻火通便。故方用黄芩、黄连、黄柏、生栀清热泻火,合以大黄导热下行;当归、川芎、赤芍活血祛风;荆芥穗、连翘、薄荷、石膏、菊花祛风清热;桔梗、甘草清热利咽;玄参滋阴泻火,合天花粉以防止四黄苦寒太过伤阴之弊。诸药相伍,可使风热外解,里热下泄,风散、热清、火灭,诸症可愈。

【主治】 头昏头痛、心胸烦热、牙龈肿痛、口舌生疮、咽喉红肿、暴发火眼、大便燥结、小便黄赤者。可用于头痛、泌尿系统感染、阴道炎、牙龈脓肿、口腔炎、咽喉炎、急性结膜炎等病症。

【加减】 若见发热咽痛,加金银花、板蓝根以清热解毒利咽;牙龈红肿疼痛,加知母、牛膝以泻火清胃,导热下行;两眼红赤作痛,加决明子、蝉衣以清胆疏邪;小便黄赤,加木通、生地以清心利尿。

【1】治疟疾妙方【2】治高热、中暑妙方【3】治肠伤寒(湿温)妙方

【1】治疟疾妙方

1清脾饮

【来源】 宋·严用和《济生方》

【歌诀】 清脾饮用青朴柴,苓夏甘芩白术楷,

更加草果姜煎服,热多阳疟此方裁。

【组成】 青皮、厚朴各6克,白术9克,草果仁3克,柴胡9克,茯苓12克,黄芩、半夏各9克,甘草3克,生姜5片。

【用法】 水煎服。每日1剂,日服2~3次。

【功效】 燥湿化痰,和肝清脾。

【方解】 疟不离少阳,为肝胆之病,然多由脾胃受伤,痰湿阻结膜原而成。本方为脾虚痰湿内阻,少阳不和者而设。方用柴胡、黄芩清泄肝热和解少阳;青皮破滞疏肝;半夏、厚朴散满化痰而和胃;茯苓、白术、炙甘草渗湿健脾而调中;草果辛烈,既可燥湿温中,尤擅除痰截疟。合而用之,燥湿清热并施,和肝清脾,疏达少阳,祛痰止疟,为临床常用治疟妙剂。然只宜于痰湿内遏之实疟,虚疟非宜。

【主治】 疟疾,症见热多寒少、或但热不寒、胸膈满闷、口苦咽干、心烦、大便秘结、小便赤涩、舌苔白腻或黄腻、脉弦数者。可用于疟疾、胃肠炎、急性血吸虫病、淋证等病症。

2何人饮

【来源】 明·张介宾《景岳全书》

【歌诀】 何人饮是景岳方,参首陈皮归生姜,

体虚久疟无休止,扶正祛邪服可康。

【组成】 何首乌9~30克,当归9克,人参9~30克,陈皮6克,煨生姜3片。

【用法】 水煎,或酒水共煎,于疟发前2~3小时服。

【功效】 补气血,治虚疟。

【方解】 本方乃为久疟气血两虚者而设。治宜养血益气,扶正祛邪。方用养血截疟之何首乌(何首乌益阴补肝,为治疟疾要药)和补气之人参为君,可达截疟养血补气之功;配合当归为臣,协助首乌以加强养血之用;复用陈皮芳香,生姜辛散为佐使者,助本方理气和中,补而不腻,配方之妙,此之谓也。

【主治】 疟疾反复发作不止、气血两虚,症见精神疲乏、面色萎黄、舌质淡、脉缓大而虚。可用于疟疾反复发作。

【加减】 在疟疾发作之时,宜加青蒿和常山以祛邪截疟;左胁下有痞块者,可与鳖甲煎丸同用。

3常山饮

【来源】 宋·陈师文《太平惠民和剂局方》

【歌诀】 常山饮中知贝取,乌梅草果槟榔聚,

姜枣酒水煎之服,劫痰截疟功堪诩。

【组成】 常山9克(酒炒),草果9克,槟榔9克,知母9克,贝母9克,乌梅9克,煨生姜3片,大枣5枚。

【用法】 水煎,煮沸后入陈酒一匙,于疟疾发作前3小时左右服。

【功效】 截疟祛痰。

【方解】 古人有“无痰不成疟”的说法,尤其对于疟疾久发不已,而体质壮实者,多主张用劫痰的方法治疗。方用常山破除疟痰,槟榔下气破积、消食化痰,草果温脾去寒,三药合用,截疟之功甚著;合以知母滋阴清热,贝母清化热痰,助常山、槟榔除痰;乌梅生津清热;姜、枣调和营卫。诸药合用,具有劫除疟痰,截止疟疾发作之【功效】。对于疟疾屡发不止而体质不太虚弱之患者,奏效甚捷。

【主治】 疟疾发作较久不止,体质壮实,热较高,舌干口渴者。

4截疟七宝饮

【来源】 宋·杨倓《杨氏家藏方》

【歌诀】 截疟七宝饮常山,槟果朴草青陈皮,

水煎沸后再加酒,阳经实疟服之良。

【组成】 常山3克,厚朴3克,陈皮3克,青皮3克,炙甘草3克,槟榔9克,草果仁3克。

【用法】 水煎,煮沸后入黄酒一匙。于疟疾发作前2小时服用。

【功效】 截疟祛痰。

【方解】 疟疾一病,成因虽多,但每与痰湿有关。本方所治之疟,亦属痰湿所致,故理脾去湿化痰,为治疟之法。方中常山、槟榔、草果皆有截疟之效;配以厚朴、青皮、陈皮燥湿健脾,理气化痰;甘草和中。诸药合用,具有燥湿劫痰之功,为截疟常用之妙方。然本方终究属温燥之剂,只适宜治疗实疟。

【主治】 疟疾数发不止,体壮痰湿盛,舌苔白腻,脉弦滑浮大者。可用于各型疟疾。

【加减】 本方如加入青蒿或与小柴胡汤合方【加减】,可使抗疟与解热作用均明显加强,提高疗效,减轻副作用。

【附记】 对于久疟不已而属虚证,或内有郁火者,均不宜服用。

5达原饮

【来源】 明·吴又可《温疫论》(又称达原散)

【歌诀】 达原饮用朴槟芩,白芍知甘草果仁,

邪伏膜原寒热作,透邪逐秽此先行。

【组成】 槟榔6克,厚朴3克,草果仁1 5克,知母3克,芍药3克,黄芩3克,甘草1 5克。

【用法】 水煎服。每日1剂,日服2~3次。

【功效】 开达膜原,辟秽化浊。

【方解】 本方是为瘟疫秽浊毒邪伏于膜原之半表半里证而设。治以开达膜原,辟秽化浊。方用厚朴芳香化浊、祛湿理气;草果仁辛香化浊、辟秽止呕、宣透伏邪;槟榔辛散湿邪、化痰破结、使邪速溃,三药气味辛烈、可直达膜原,逐邪外出,共为君药;凡温热疫疠之邪,最易化火伤阴,故配以黄芩、白芍、知母为臣佐,泻火解毒,清热滋阴,并可防止诸辛燥药之耗散伤阴;以甘草生用为使者,既助清热解毒,又可调和诸药。全方合用,共奏开达膜原,辟秽化浊,清热解毒之功,可使秽浊得化,热毒得清,阴液得复,病邪得解,故推为治瘟疫初起,或疟疾邪伏膜原之首要方剂,实为开达膜原之妙方。

【主治】 瘟疫或疟疾邪伏膜原,症见憎寒壮热、发无定时、胸闷呕恶、头痛烦躁、脉弦数、舌边深红、舌苔垢腻或如积粉。可用于疟疾、高热、流行性感冒、淋证、湿热痢、黄疸、失眠、小儿病毒性肠炎等病症。

【加减】 如见胁痛耳聋、寒热、呕而口苦,加柴胡;腰背颈项疼痛,加羌活;眉棱骨痛、目痛、眼眶痛、鼻干不眠等,加葛根。

6柴胡达原饮

【来源】 近代·徐荣斋《重订通俗伤寒论》

【歌诀】 柴胡达原荷叶梗,枳朴青皮草果仁,

桔芩槟榔炙甘草,透达膜原效堪珍。

【组成】 柴胡6克,生枳壳6克,川厚朴6克,青皮6克,炙甘草3克,黄芩6克,桔梗3克,草果仁6克,槟榔6克,荷叶梗12克。

【用法】 水煎服。每日1剂,日服2次。

【功效】 宣湿化痰,透达膜原。

【方解】 对于湿温痰浊阻于膜原,湿遏热伏之证,治宜宣湿化痰,透达膜原为法。方用柴胡、黄芩清泄邪热;枳壳、桔梗一升一降,以开发上焦之气;川朴、草果辛烈辟秽、燥湿化痰,以宣畅中焦之气;青皮、槟榔下气破结、消痰化积,以疏利下焦之气;荷叶梗透达化浊;甘草和中。诸药相伍,具有透表和解三焦之功,湿化热清,诸症可愈。

【主治】 胸膈痞满、心烦懊、头眩口腻、咯痰不爽、间日发疟、舌苔厚如积粉、扪之糙涩、脉弦而滑者。可用于疟疾、病毒感染性发热、失眠等病症。

【加减】 热邪较重,加山栀、知母;湿浊较重,加藿香、佩兰等;也可酌加青蒿、常山,以增强解热治疟之功。

【附记】 原书云:此方用于“湿重于热,痰阻膜原,始为适宜。如湿已开、热已透、相火炽盛,再投此剂,反助相火愈炽”。故宜忌。

7四兽饮

【来源】 宋·王硕《易简方》

【歌诀】 四兽饮用参夏苓,白术草果化橘红,

乌梅姜枣同入煎,化痰截疟是良方。

【组成】 半夏、茯苓、人参、白术、草果、橘红、乌梅、生姜、大枣各等份(临床可根据各药常规剂量酌定)。

【用法】 水煎服。每日1剂,日服2次,于疟疾发作前2小时开始服用。

【功效】 健脾燥湿,化痰截疟。

【方解】 疟疾痰多,多因脾虚生湿,故治疟先治痰,治痰当理脾。方用六君子汤健脾化痰,燥湿和中;配以乌梅清热化痰柔肝;草果燥湿化痰,并能截疟。合而用之,标本兼顾,具有健脾燥湿,化痰截疟之功。

【主治】 疟疾。

【附记】 疟发热盛,体质壮实者不宜应用。

8鳖甲煎丸

【来源】 汉·张仲景《金匮要略》

【歌诀】 鳖甲煎丸乌扇芩,柴胡鼠妇牡丹皮,

姜黄芍桂亭苈子,厚瞿石韦半夏制,

紫葳蜂巢人参入,虫阿胶赤硝随,

疟母引起脾肿大,蜣螂桃仁酒和丸。

【组成】 鳖甲33克,乌扇9克,黄芩9克,柴胡18克,鼠妇9克,干姜9克,大黄9克,芍药15克,桂枝9克,葶苈子3克,石韦9克,厚朴9克,牡丹皮15克,瞿麦6克,紫葳9克,半夏3克,人参3克,虫15克,阿胶9克,蜂巢12克,赤硝36克,蜣螂18克,桃仁6克。

【用法】 先煮鳖甲令烂,余药研细末,两者合并,加清酒拌和为丸,如梧桐子大。每服6克,日服2次,温开水兑酒少许送下。

【功效】 活血消痞化积。

【方解】 疟母引发脾肿大及腹部癥瘕积聚之证,治宜活血消痞化积。方用软坚散结之鳖甲为主药;配以大黄、虫、桃仁、赤硝、蜂巢、蜣螂、芍药、紫葳等破血攻瘀;人参、阿胶补益气血。全方补气与活血同用消导与扶正并施,以消为主,以补为辅。

【主治】 疟疾日久不愈,胁下痞块,成为疟母以及各种癥瘕积聚之症。可用于因疟母引起的脾肿大、其他原因引起的肝脾肿大、原发性肝癌、腹腔肿瘤等病症。

9鳖甲饮子

【来源】 宋·严用和《济生方》

【歌诀】 鳖甲饮子治疟母,甘草芪术芍芎偶,

草果槟榔厚朴增,乌梅姜枣同煎服。

【组成】 鳖甲(醋炙)、白术(土炒)、黄芪(炙)、川芎、白芍(酒炒)、槟榔、草果(面煨)、厚朴、陈皮、甘草各等份。或炙黄芪4 5克,余药各3克,乌梅少许,加生姜3片,大枣1枚。

【用法】 水煎服,每日1剂,日服2次。

【功效】 扶正祛邪,破结治疟。

【方解】 疟久不愈,耗气搏血,顽痰扶瘀结于胁下,则成痞块,是为疟母,古云:“肝之积也”。治当活血祛瘀,行气除痰,散积消坚。然久病体虚,又当邪正兼顾、消补兼施。方中鳖甲益阴补虚,清热散结;川芎、白芍和血行瘀,敛营平肝;槟榔、厚朴攻积破坚,行气除满;草果、陈皮暖中祛湿,截疟消炎;黄芪、白术、甘草补脾益肺,扶正祛邪。诸药合用,可使痞消积散、疟疾痊愈,邪去正安。

【主治】 疟久不愈,胁下痞硬有块,成为疟母。可用于疟母引起的脾肿大及因肝脾失调,正虚邪实所致的多种痞块癥瘕之症。

【加减】 症状如属寒者可加干姜;如挟热者可加黄连;便秘者可加大黄。

【2】治高热、中暑妙方

1原因不明高热方

【来源】 杜怀棠《中国当代名医验方大全》(盛循卿方)

【歌诀】 原因不明高热方,柴胡黄芩白虎汤,

忍冬连翘生甘草,清泻里热和少阳。

【组成】 柴胡、 黄芩、 知母各10克, 生石膏、 忍冬藤各30克, 连翘15克, 甘草6克。

【用法】 加水先煎石膏30分钟,同时将余药浸泡30分钟后,加入石膏煎液中,再煎20分钟,滤取药液,加水再煎20分钟。每日1剂,将2次药液混合。在体温周期性上升前1小时服。

【功效】 清热泻火。

【方解】 本方由小柴胡汤、白虎汤、银翘散三方化裁筛选而成。对于温热邪毒,郁于气分者,甚为合适,所举验案与本方稍有出入,意在灵活应用,以作示范。

【主治】 原因不明之高热,热势上下午有波动,面红口干、苔黄、脉数。

2六和汤

【来源】 宋·陈师文《太平惠民和剂局方》

【歌诀】 六和汤里杏夏砂,藿香叶参草茯苓,

香薷厚朴白扁豆,姜枣同煎六气平。

【组成】 砂仁、半夏、杏仁、人参、炙甘草各30克,茯苓、藿香叶、白扁豆各60克,香薷、厚朴各120克。

【用法】 上药共研为粗末。每取12克,加生姜3片,大枣1枚,水煎服,日服2次。也可改用饮片作汤剂水煎服,各药用量按常规剂量酌减。

【功效】 化湿消暑,健脾和胃。

【方解】 本方能御风寒暑湿燥火之气(吴鹤臬云和六腑),故名“六和”。风寒暑湿诸邪,伤脾则泻,伤胃则吐,伤肺则咳,伤膀胱则小便赤涩。清气不升则头目昏痛,阴阳相争则寒热交作。方用藿香、砂仁、杏仁、厚朴行气舒脾,辟秽化浊;扁豆、赤苓渗湿清热,化暑和脾;半夏降逆止呕;人参、甘草益气扶正祛邪,且甘草调和诸药;姜、枣调和营卫;香薷、苏叶发汗散寒。合而用之,能健脾祛湿,理气解表,使气机和畅,清升浊降,风寒暑湿俱去,诸症可除。方中香薷、苏叶,虽皆发汗解表之品,但一善化湿祛暑,一善理气和中。若伤寒受寒,寒热无汗者,宜用香薷;若风寒束表,恶寒发热者,则宜苏叶(引自《汤头【歌诀】》)。

【主治】 霍乱转筋、呕吐泄泻、寒热交作、痰喘咳嗽、胸膈痞满、头目昏痛、肢体浮肿、嗜卧倦怠、小便赤涩者。可用于中暑疰夏、消化不良、感冒等病症。

【附记】 一方有白术30克,木瓜60克。

3行军散

【来源】 清·王士雄《霍乱论》

【歌诀】 行军散里麝牛黄,珍珠冰片硼砂随,

雄黄火硝金箔片,开窍辟秽清暑珍。

【组成】 牛黄3克,麝香3克,珍珠3克,冰片3克,硼砂3克,雄黄24克,火硝0 9克,金箔20片。

【用法】 上药共研细末。每服0 3~0 9克,日服2~3次,凉开水调下。也可搐鼻用。

【功效】 开窍辟秽,清暑解毒。

【方解】 凡暑毒秽恶,吐泻昏厥之症,治宜开窍辟秽,清暑解毒。方用麝香、冰片芳香开窍辟秽,为君药;臣以清心解毒开窍的牛黄;佐以解毒辟秽的雄黄、硼砂;火硝导浊,金箔宁神,合而用之,共奏开窍辟秽,清暑解毒之功。

【主治】 暑月霍乱痧胀、山岚瘴疠、暑热秽浊、吐泻腹痛、烦闷欲绝、头目昏晕、不省人事、腹胀腰痛、恶心呕吐等。可用于中暑、急性胃肠炎、霍乱吐泻、各种昏厥等病症。

【附记】 孕妇忌用。同时取本散少量吹鼻取嚏,有开窍辟秽解毒的作用,主治头目昏晕、不省人事、烦闷欲绝、恶心呕吐等。此外,还可用于点眼,治风热障翳,吹喉,治口疮咽痛。

【3】治肠伤寒(湿温)妙方

1三仁汤

【来源】 清·吴鞠通《温病条辨》

【歌诀】 三仁杏蔻薏苡仁,朴夏通草滑竹群,

宣化淡渗清湿热,湿温初起效堪珍。

【组成】 杏仁15克,滑石18克,白通草6克,白蔻仁6克,淡竹叶6克,川厚朴6克,薏苡仁18克,半夏15克。

【用法】 水煎服。每日1剂,日服2次。

【功效】 宣畅气机,清利湿热。

【方解】 本方乃治湿温初起,湿重热轻者,以芳香苦辛、轻宣淡渗之法,宣畅气机,渗利湿热。方中杏仁苦辛,轻开上焦肺气,益肺主一身之气,气化则湿亦化;白蔻仁芳香苦辛,行气化湿,健运中焦;薏苡仁渗利湿热,疏导下焦;半夏、厚朴行气散满,除湿消痞;滑石、通草、竹叶淡渗湿热,以增强渗利湿热之功。诸药相合,宣上畅中渗下,使湿热从三焦分消,则诸症自解。本方是以调整气化功能,化除三焦湿热为目的,所以不论是外感还是内伤,只要出现气机不畅,湿热阻滞的症状,均可使用。

【主治】 湿温初起、湿重于热,症见头痛恶寒、身重疼痛、面色淡黄、胸闷不舒、午后身热、苔白不渴、脉弦细而濡。可用于肠伤寒、胃肠炎、肾盂肾炎、波状热、急性肾炎、高山反应、荨麻疹、扁平疣、男科病等病症。

【加减】 卫分症状明显,加藿香、石菖蒲;热重,加黄芩、山栀、芦根;湿重,加苍术、陈皮、茯苓;寒热往来,加柴胡、青蒿;小便短赤,加赤茯苓、车前子;兼有暑邪,加鲜藿香、鲜佩兰。

2新定三仁汤

【来源】 张梦侬《临症会要》

【歌诀】 新定三仁厚朴花,杏蔻苡仁鲜芦根,

陈竹滑石白通草,湿温初起用之良。

【组成】 杏仁、厚朴花、白通草、淡竹叶、陈皮各10克,白蔻仁5克,苡仁18克,滑石15克,鲜芦根30克(切)。

【用法】 水煎服。每日1剂,分3次服。

【功效】 宣通气机,清利湿热。

【方解】 温病挟湿,故称湿温,温与湿合,故见下述征象。其治之方,系从三仁汤化裁而成,以陈皮易半夏,厚朴花易厚朴,加鲜芦根,故易名为新定三仁汤。方用陈皮、杏仁、白蔻仁、厚朴花等轻苦微辛之品宣畅气机,以免湿热蕴结;淡竹叶、滑石、鲜芦根、通草、苡仁等甘寒渗利,清热泄湿,使湿热之邪即从三焦分消而去,则病可早日获愈,以免蔓延。

【主治】 湿温初起,症见头痛恶寒、身重疼痛、午后热甚、或出汗、或不出汗、胸痞不饥、后但热不寒、舌苔白润不渴。亦有舌白不润、口干者热饮者,脉弦细而濡,多难速愈。

【附记】 本方名为笔者拟加。 名称:磨积圆

  拼音:Mó Jī Yuán

  处方:乾漆(炒)、丁香,各一两;青皮(去白)、京三棱(炮),各六两;蓬茂半斤。

  制法:上为细末、水糊为圆,如粟米大。

  功能主治:治小儿脏腑怯弱,内受积冷,胁肋胀痛,呕吐痰逆,肠鸣泄泻,日夜频并,四肢困倦,面无颜色,肌肉消瘦,不进饮食,及疳气羸瘦,肚大青筋,口乾烦渴,小便白浊,食不生肌,或发虚肿,寒热往来,或因食甘肥,虫动作痛,叫哭合眼,并能治之。

  用途用量:每二岁儿,可服五圆,淡姜汤吞下,不拘时候,更量岁数、虚实,加减与之。

  摘录:《宋·太平惠民和剂局方》

  备注:

  名称:虾蟆圆

  拼音:Há Má Yuán

  处方:虾蟆、使君子(炒)、皂角(烧),各二两;青黛二两半,龙胆草(去草)四两,雄黄(研、飞)二两。

  制法:上为细末,入研药令匀,水糊为圆,如粟米大。

  功能主治:治小儿五疳八痢,腹胀面黄,肌肤瘦瘁,时作寒热,不思乳食,爱吃泥土,揉鼻咬甲,头发作穗,不长肌肉,多生疮癣,大便无时,小便如泔,傔?乳食,痢色无定,或吃交奶,渐黄渐瘦,变成疳疾,并宜服之。

  用途用量:每一岁儿七粒,二岁十粒,三岁二十粒,随乳下,饭饮亦得,不计时候。

  摘录:《宋·太平惠民和剂局方》

  备注:

  名称:小驻车圆

  拼音:Xiǎo Zhù Chē Yuán

  处方:当归(去芦)二两,诃子(炮、去核)一两,乾姜(炮)、黄连(去须),各三分。

  制法:上为细末,用阿胶一两三分,水煎成汁,搜和为圆,如粟米大。

  功能主治:治小儿冷热不调,或乳哺失节,泄泻不止,或下痢鲜血,或赤多白少,腹痛後重,肠胃虚滑,便数频并,减食困倦,一切泻痢,并宜服之。

  用途用量:每一岁儿服十粒至二十、三十粒,温饭饮下,随乳亦得,更量岁数加减与服。

  摘录:《宋·太平惠民和剂局方》

  备注:

  名称:秘传神仙消痞圆

  拼音:Mì Chuán Shén Xiān Xiāo Pǐ Yuán

  处方:斑蝥二十个(去头、足、翼、用糯米半升同炒、候米焦黄色为度、去米不用),巴豆(去皮、取霜)二十粒。

  制法:上先将斑蝥碾为细末、却入巴豆霜同研令匀,用米糊为圆,如小绿豆大。

  功能主治:治小儿一切痞疾,皆因寒温不调,乳哺失节,或啖生冷、果子、黏食等物,脾胃微弱,不能消化,致五脏不利,三焦壅滞,结块腹内,坚硬如石,或发作寒热,有如疟证,不能饮食,渐致羸瘦,急宜服之。此药神妙。

  用途用量:小儿三岁以前,每服三圆,五更初,茶清下,更量岁数、虚实,加减与服。

  摘录:《宋·太平惠民和剂局方》

  备注:

  名称:五疳消食圆

  拼音:Wǔ Gān Xiāo Shí Yuán

  处方:麦蘖、使君子(去皮、炒)、黄连(去须、微炒)、橘红(焙)、草龙胆、芜荑,各等分。

  制法:为细末,粟米糊为圆,如粟米大。

  功能主治:治小儿五疳八痢,杀腹脏虫,疗疳劳及走马,牙齿唇烂,肚大青筋。此药大能进食,悦颜色,长肌肤。

  用途用量:每服二、三十圆,空心,米饮吞下,不拘时侯,量儿岁数加减。

  摘录:《宋·太平惠民和剂局方》

  备注:

  名称:蛇头圆

  拼音:Shé Tóu Yuán

  处方:蛇含石十个(煅三度、醋淬、却用甘草汤煮、出酸气、研飞、为细末),铁腻粉、五灵脂(酒浸、去砂)、神砂(研)、蝎梢、白附子(炮)、郁金(炮),各二两;龙脑(别研)半两,麝香(研)一两,花蛇头十个(酒浸、去骨、用齿并肉)。

  制法:上为细末,面糊为圆,如鸡头大。

  功能主治:治小儿急慢惊风,手足抽掣,眼睛直视,角弓反张,证候危急者。

  用途用量:每服一圆,薄荷自然汁磨,以井花水化开,量儿大小加减与服。

  摘录:《宋·太平惠民和剂局方》

  备注:

  名称:小黄连阿胶圆

  拼音:Xiǎo Huánɡ Lián ē Jiāo Yuán

  处方:肉豆蔻、茯苓(去皮)、诃子(炮、去核),各一两;黄连(去须、微炒)二两。

  制法:上为细末,用阿胶一两醋煎溶,搜为圆,如粟米大。

  功能主治:治小儿乳食无度,冷热不调,下痢赤白,或如鱼脑,白多赤少,後重腹痛,烦渴引饮,小便不利,便圊频数,食减少力。

  用途用量:每服一岁儿十粒至十五粒、二十粒,用温饮下,随乳亦得,更量岁数加减服,不计时候。

  摘录:《宋·太平惠民和剂局方》

  备注:

  名称:龙骨圆

  拼音:Lónɡ Gǔ Yuán

  处方:黄连(去须、微炒)、黄檗、白龙骨、诃黎勒皮(炮、去核)、木香,各一分;当归(微炒)、乾姜(炮)、白矾(枯研),各半两;胡粉(微炒黄)三分。

  制法:上件捣,罗为末,炼蜜和圆,如绿豆大。

  功能主治:治小儿久患赤白痢,日夜频并,腹痛羸弱,不欲饮食。

  用途用量:三岁儿每服十圆,温粥饮下,日三服、量儿大小临时加减。

  摘录:《宋·太平惠民和剂局方》

  备注:

  名称:豆蔻香连圆

  拼音:Dòu Kòu Xiānɡ Lián Yuán

  处方:黄连(去须、微炒)三分,肉豆蔻仁二枚,丁香一分,木香、诃黎勒(炮、去核),各半两。

  制法:上捣罗为末,以粟米粥和圆黍米大。

  功能主治:治小儿乳食不节,肠胃虚弱,冷热之气客於肠间,下赤白痢,肠内痛,日夜频并,不欲饮食,量儿大小加减服之。

  用途用量:三岁儿服十圆,粥饮下。

  摘录:《宋·太平惠民和剂局方》

  备注:

  名称:当归圆

  拼音:Dānɡ Guī Yuán

  处方:白芍药、当归(微炒)、人参、川芎,各三分;白术、甘草(炙),各半两。

  制法:上件捣罗为末,水煮面糊圆,如麻子大,

  功能主治:治小儿冷热不调,大便青黄,心腹多痛,或腹中气满,或时呕逆,不欲乳食。

  用途用量:三岁小儿每服十圆,粥饮下,日三服,更量儿大小加减。

  摘录:《宋·太平惠民和剂局方》

  备注:

  名称:人参圆

  拼音:Rén Shēn Yuán

  处方:人参、丁香、陈皮(去白)、乾姜(焙)、白术,各一分;半夏(汤洗七次)半两。

  制法:上件捣,罗为末,炼蜜和圆,如麻子大。

  功能主治:治小儿乳哺,饮冷过度,伤冷脾胃,腹胁胀满,多吐痰涎。

  用途用量:每三岁小儿,服一十圆,温汤下,不拘时,日二服,量儿大小加减。

  摘录:《宋·太平惠民和剂局方》

  备注:

  名称:蚵圆

  拼音:Kē Yuán

  处方:白芜荑(去皮)、黄连(去须)、蚵(酒浸、去骨、焙)、胡黄连,各一两半;青黛半两(为衣)。

  制法:上件碾为细末,猪胆汁面糊圆,如粟米大。

  功能主治:治小儿五疳八痢,乳食不节,寒温调适乖违,发竖毛焦,皮肤枯悴,脚细肚大,颅解胸陷,渐觉羸,时发寒热,盗汗咳嗽,脑後核起,腹内块生,小便泔浊,脓痢淀青;眉咬指,吃土甘酸,吐食不化,烦渴并频,心神昏瞀,鼻赤唇燥,小蛊既出,虫咬心,疳眼雀目,名曰丁奚,此药救疗,效验如神。

  用途用量:每服三十圆,用饭饮吞下,食後,临卧,日进三服。

  摘录:《宋·太平惠民和剂局方》

  备注:

  名称:小抱龙圆

  拼音:Xiǎo Bào Lónɡ Yuán

  处方:天竺黄一两,雄黄(研飞)二分,辰砂(别研)、麝香(别研),各半两;天南星(腊月酿黄牛胆中、阴乾百日者、如无、只以生者去皮、脐、炒熟用)四两。

  制法:上为细末,煮甘草水和圆,如皂子大。

  功能主治:治伤风瘟疫,身热昏睡,气粗喘满,痰实壅嗽,及惊风潮搐,蛊毒、中暑,并可服之,壮实小儿宜与服之。

  用途用量:每服一圆,温水化下,百内者作三服,或用腊雪水煮甘草和药尤佳。

  摘录:《宋·太平惠民和剂局方》

  备注:

  名称:挨积圆

  拼音:āi Jī Yuán

  处方:京三棱(炮)、丁香皮(不见火),各三两;丁香(不见火)、青皮(去白),各一两;乾姜(炮)、巴豆(去皮、膜、油),各二钱半。

  制法:上件为细末,入巴豆拌匀,面醋糊为圆,如粟米大。

  功能主治:治小儿脾胃不和,宿滞不化,腹胀肠鸣,呕逆恶心,便利不调,乳食减少,或疳泻、积泻,大便酸臭。亦治丈夫、妇人胸膈不快,酒积、食积,呕逆恶心,吐泻脾疼。此药不用大黄、汞粉之类,并是性温之药,常服消积滞,进乳食,退黄长肌。

  用途用量:每服五十圆至六十圆,二岁儿可服七圆至十圆,生姜汤吞下,熟水亦得,不拘时候,更量儿岁数加减与之。

  摘录:《宋·太平惠民和剂局方》

  备注:

  名称:肥儿圆

  拼音:Féi ér Yuán

  处方:神曲(炒)、黄连(去须),各十两;肉豆蔻(面裹、煨)、使君子(去皮)、麦蘖(炒),各五两;槟榔(不见火、细、晒)二十个,木香二两。

  制法:上为细末,猪胆为圆如粟米大。

  功能主治:治小儿疳病者,多因缺乳,食吃太早所致;或因久患脏腑,胃虚虫动,日渐羸瘦,腹大发竖,不能行步,面黄口臭发热,面无精神,此药杀虫进食。

  用途用量:每服三十圆,量岁数加减,熟水下,空心腹。

  摘录:《宋·太平惠民和剂局方》

  备注:一方黄连、神曲、使君子各一两,槟榔、肉豆蔻,各半两,木香二钱,面糊圆如萝卜子大,熟水吞下。

  名称:使君子圆

  拼音:Shǐ Jūn Zǐ Yuán

  处方:厚朴(去皮、姜汁炙)、陈皮(去白)、川芎,各一分;使君子仁(浸、去黑皮)一两。

  制法:上为细末,炼蜜圆如皂子大。

  功能主治:治小儿五疳,脾胃不和,心腹膨胀,不进饮食,渐致羸瘦,并宜服之。

  用途用量:三岁以上一粒,已下半粒,陈米饮化下。大治小儿腹痛。

  摘录:《宋·太平惠民和剂局方》

  备注:

  名称:睡惊丹

  拼音:Shuì Jīnɡ Dān

  处方:蛇黄(火煅红、米醋淬五遍、再将醋煮乾为度)、天南星(碾为粉、用薄荷汁搜和为饼、炙熟)、茯苓(去皮)、铁粉(重罗)、使君子仁。上五味捣,罗为末,各称半斤,入後项研药拌匀。脑子(别研)半两,麝香(别研)一两,银箔(研)、金箔(研),各一百片。糯米糊为圆,如皂荚子大,朱砂为衣。

  功能主治:治小儿惊邪,风热痰壅,咽膈不利,夜卧不安,睡中啼哭,惊风搐搦。常服安神镇心、定惊控痰。

  用途用量:用薄荷汤磨下,五岁儿一圆分二服,三岁以下儿一圆分三、四服,更量岁数加减。

  摘录:《宋·太平惠民和剂局方》

  备注:

  名称:大惊圆

  拼音:Dà Jīnɡ Yuán

  处方:蛇黄(火煅、醋淬九次、研飞)二钱,青礞石(研)一钱,朱砂(研飞)三钱,虾蟆、麻灰、雄黄,各一钱;铁粉(研)二钱半。

  制法:上研匀,以水浸蒸饼,圆如桐子大。

  功能主治:治惊风诸,壮热昏愦,神志恍惚,痰涎壅塞,或发搐搦,目睛直视,并皆治之。

  用途用量:每服一圆,煎薄荷水磨剪刀股化下,日二、三服。此药治惊化涎,不用银粉。小儿脏腑、口齿、肠胃柔弱,凡用银粉药,切须慎之,则无他苦。

  摘录:《宋·太平惠民和剂局方》

  备注:

  名称:太一丹

  拼音:Tài Yì Dān

  处方:天南星(炮)、乌蛇(酒炙、取肉),各三钱;天麻(去芦、酒浸一宿)、附子(炮、去皮脐)、麻黄(去根、节),各半两;乾蝎(微炒)一钱半,白附子(炮)三钱半,白僵蚕(去丝、嘴、炒)四钱。已上为细末,以水一升,调浸三日,以寒食面一斗拌匀,踏作僸,须六月六日,以楮叶罨七日取出,逐片用纸袋盛,挂当风,十四日可用,每僸末一两,入下项药:琥珀(研)一钱,辰砂(研飞)六钱,雄黄(研飞)三钱,甘草(炙、为末)半钱。上合研匀,炼蜜和圆,如鸡头大。

  功能主治:治小儿诸风惊,潮发搐搦,口眼相引,项背强直,精神昏困,痰涎不利,及一切虚风,并皆治之。

  用途用量:每服一圆,温水化下,不计时。

  摘录:《宋·太平惠民和剂局方》

  备注:

  名称:六神丹

  拼音:Liù Shén Dān

  处方:丁香、木香、肉豆蔻(去壳),各半两。上三味,用面裹同入慢灰火煨,令面熟为度,取出放冷。诃子(煨、去核)、使君子仁,各半两;芦荟(细研入药)一两。上件同杵,罗为细末,以枣肉和圆,如麻子大。

  功能主治:治小儿疳气羸瘦,脏腑怯弱,泄利虚滑,乳食减少,引饮无度,心腹胀满。

  用途用量:每服五圆至七圆,温米饮下,乳食前服。

  摘录:《宋·太平惠民和剂局方》

  备注:

  名称:辰砂半夏圆

  拼音:Chén Shā Bàn Xià Yuán

  处方:五灵脂(微炒、用酒研飞、去砂土)、朱砂(研飞),各一两;葶苈(水淘净、日乾、别杵成膏)、杏仁(汤浸、去皮、尖及双仁、麸炒、别杵成膏)、半夏(汤浸七次、去滑、焙乾),各半两。

  制法:上为末,入研药匀,以生姜汁煮面和圆,如小麻子大。

  功能主治:治小儿肺壅痰实,咳嗽喘急,胸膈痞满,心忪烦闷,痰涎不利,呀呷有声。

  用途用量:每服五圆至七圆,淡生姜汤下,食後。

  摘录:《宋·太平惠民和剂局方》

  备注:

  名称:人参半夏圆

  拼音:Rén Shēn Bàn Xià Yuán

  处方:半夏(汤洗七次、切、焙)、厚朴(去粗皮、姜汁炙)、丁香,各四两;陈皮(去瓤)、人参(去芦)、细辛(去苗),各二两。

  制法:上为细末,用生姜汁打面糊为圆,如麻子大。

  功能主治:治肺胃受冷,咳嗽气急,胸膈痞满,喉中呀呷,呕吐涎沫,乳食不下。

  用途用量:三岁儿每服二十圆,生姜汤下,食後服,量儿大小加减。

  摘录:《宋·太平惠民和剂局方》

  备注:

  名称:芦荟圆

  拼音:Lú Huì Yuán

  处方:大皂角、乾虾蟆,用各等分,同烧存性,为末,一两。入下项药。青黛(研)一分,芦荟(研)、朱砂(研飞)、麝香(研),各一钱。

  制法:上合研匀,用汤浸蒸饼和为圆,如麻子大。

  功能主治:治疳气羸瘦,面色萎黄,腹胁胀满,头发作穗,揉鼻咬甲,好吃泥土,利色无定,寒热往来,目涩口臭,齿龈烂黑。常服长肌退黄,杀疳虫,进乳食。

  用途用量:每三岁儿,服二十圆,不计时候,温米饮下,更量大小加减。

  摘录:《宋·太平惠民和剂局方》

  备注:

  名称:朱砂圆

  拼音:Zhū Shā Yuán

  处方:硼砂(研)一分,朱砂(研飞)五十两,麝香(研)、梅花脑(研),各半两;脑子(研)、牙硝(枯),各一两;甘草(浸汁熬膏)五斤,寒水石(烧通红、研)四两。

  制法:上研匀,用甘草膏和,每两作一百圆。

  功能主治:镇心神,化痰涎,利咽膈,止烦渴。

  用途用量:每服一圆,含化。小儿夜多惊啼,薄荷水化下。

  摘录:《宋·太平惠民和剂局方》

  备注:

  名称:水银扁圆子

  拼音:Shuǐ Yín Biǎn Yuán Zǐ

  处方:黄明胶(炒令黄燥)一钱三字,腻粉、乾蝎(全者)、百草霜(研)、牛黄(研)、铅霜(研)、青黛(研),各一分;巴豆(去皮、膜、脂、煮黄)、黑铅(同水银结砂子)、水银,各一两;香墨(烧、淬)三钱。

  制法:上为细末,入研药匀,以陈粟米饭为圆,如绿豆大,捏扁。

  功能主治:治小儿惊风壮热,涎盛喘粗,或发搐搦,目睛上视,及因乳哺不节,胸满呕逆,精神迷闷,发,并宜服之。

  用途用量:每一岁儿服一圆,二岁服二圆,三岁服三圆,四岁以上服四圆,用乾柿汤下,薄荷汤亦得,更量虚实加减服,利下青黏滑涎为度,乳食後服。

  注意:此药不得化破。

  摘录:《宋·太平惠民和剂局方》

  备注:

  名称:没食子圆

  拼音:Méi Shí Zǐ Yuán

  处方:没食子、地榆,各半两;黄檗(蜜炒)二两,黄连(炒)一两半,酸石榴皮一两。

  制法:上件捣,罗为细末,以醋煮面糊为圆,如麻子大。

  功能主治:治小儿肠虚受热,下痢鲜血,或便赤汁,腹痛後重,昼夜不止,遍数频多。

  用途用量:每服十圆至二十圆,温米饮下。食前服。

  摘录:《宋·太平惠民和剂局方》

  备注:

  名称:开胃圆

  拼音:Kāi Wèi Yuán

  处方:白芍药、麝香(细研),各一分;人参、木香、蓬莪(煨)、白术、当归(去苗、微炒),各半两。(一本无白术。)

  制法:上件捣,罗为末,都研令匀,汤浸炊饼和圆,如黍米大。

  功能主治:治小儿脏府怯弱,内受风冷,腹痛胀满,肠鸣泄利,或青或白,乳食不化,又治脏冷夜啼,胎寒腹痛。

  用途用量:每服十五圆,温米饮下。新生儿腹痛夜啼,可服五圆,并乳食前服。

  摘录:《宋·太平惠民和剂局方》

  备注:

  名称:紫霜圆

  拼音:Zǐ Shuānɡ Yuán

  处方:代赭石(醋淬、细研)一两,赤石脂(为末)一两,杏仁(去皮、尖、麸炒、别研)五十枚,巴豆(去皮、心、出油、炒研)三十粒。

  制法:上合研匀,汤浸?正饼,圆如黄米大。

  功能主治:治乳哺失节,宿滞不化,胸腹痞满,呕吐恶心,便利不调,乳食减少。又治伤寒温壮,内挟冷实,大便酸臭,乳食不消,或已得汗,身热不除,及变蒸发热,多日不解,因食成,先寒後热。

  用途用量:儿生三十日外,可服一圆,一岁至三岁并服二圆至三岁,乳汁送下,米饮亦得,微利为度,亦不虚人,未利再服,更量虚实加减,乳食後服。

  摘录:《宋·太平惠民和剂局方》

  备注:

  名称:香连圆

  拼音:Xiānɡ Lián Yuán

  处方:白石脂、龙骨、乾姜(炮)、黄连(去须、微炒)、白矾(煅),各半两。

  制法:上件药捣,罗为末,醋煮面糊和圆,如麻子大。

  功能主治:治小儿冷热不调,泄泻烦渴,米谷不化,腹痛肠鸣;或下痢脓血,里急後重,夜起频并,不思乳食,肌肉消瘦,渐变成疳。

  用途用量:每一岁儿服十圆,米饮下,乳食前服。如烦渴,煎人参汤下,更量儿大小,以意加减,日三、四服。

  摘录:《宋·太平惠民和剂局方》

  备注:

  名称:比金圆

  拼音:Bǐ Jīn Yuán

  处方:滑石、腻粉(研),各十五两;青黛(研)二两半,天南星(炮)一十二两半,巴豆七百个(去皮、去霜)。

  制法:上为细末,以面糊为圆,如麻子大。

  功能主治:治小儿惊风体热,喘粗涎嗽,心忪颊赤,大小便不利,夜卧不稳。

  用途用量:每服一岁一圆,薄荷温水下。如急惊风,头热足冷,口噤面青,筋脉抽掣,上膈顽涎,疾状甚者,加一、二圆,煎桃符汤下,疏利下蕴毒热涎,立便安愈。小儿疮疹後馀毒不解,宜与服,食後。

  摘录:《宋·太平惠民和剂局方》

  备注:

  名称:金箔镇心圆

  拼音:Jīn Bó Zhèn Xīn Yuán

  处方:紫河车(用黑豆煮软、切作片、焙乾)二十五两,山药一百五十两,牙硝(枯)十五两,甘草、人参(去芦)、茯苓(去皮),各五十两;朱砂(研飞)一百两,龙脑(研)十两,麝香(研)五两,金箔一千二百箔,为衣。

  制法:上为细末,炼蜜为圆,每一两半作五十圆,以金箔为衣。

  功能主治:治小儿风壅痰热,心神不宁,惊悸烦渴,唇焦颊赤,夜卧不安,谵语狂妄。常服安镇心神,散败邪热,凉咽膈,止惊啼。

  用途用量:每服一圆,薄荷汤化下,含化亦得,食後,临卧。

  摘录:《宋·太平惠民和剂局方》

  备注:

  名称:进食圆

  拼音:Jìn Shí Yuán

  处方:代赭石(烧醋淬、研)、当归(去芦、微炒)、朱砂(研、飞)、枳壳(去瓤、麸炒微黄)、木香,各半两;麝香(细研)一分,巴豆霜半分。

  制法:上件药捣,罗为末,入研药匀,面糊为圆,如麻子大。

  功能主治:治乳食不消,心腹胀满,壮热喘粗,呕吐痰逆,肠鸣泄泻,米谷不化;或下痢赤白,腹痛後重,及食症乳癖,倂气痞结,并皆治之。

  用途用量:每一岁儿服一圆,温米饮下,更量虚实加减服之,食後服。

  摘录:《宋·太平惠民和剂局方》

  备注:

  名称:化虫圆

  拼音:Huà Chónɡ Yuán

  处方:胡粉(炒)、鹤虱(去土)、槟榔、苦楝根(去浮皮),各五十两;白矾(枯)十二两半。

  制法:上为末,以面糊为圆,如麻子大。

  功能主治:治小儿疾病多有诸虫,或因腑脏虚弱而动,或因食甘肥而动,其动则腹中疼痛,发作肿聚,往来上下,痛无休止,亦攻心痛,叫哭合眼,仰身扑手,心神闷乱,呕哕涎沫,或吐清水,四肢困,面色青黄,饮食虽进,不生肌肤,或寒或热,沉沉嘿嘿,不的知病之去处。其虫不疗,则子母相生,无有休止,长一尺则害人。

  用途用量:一岁儿服五圆,温浆水入生麻油一、二点,调匀下之,温米饮下亦得,不拘时候。其虫细小者皆化为水,大者自下。

  摘录:《宋·太平惠民和剂局方》

  备注:

  名称:天麻防风圆

  拼音:Tiān Má Fánɡ Fēnɡ Yuán

  处方:白僵蚕(去丝、嘴、炒)、乾蝎(炒),各半两;天麻(去苗)、防风(去苗)、人参,各一两;朱砂(研飞)、雄黄(研)、麝香(研)、甘草(炙),各一分;牛黄一钱。

  制法:上为细末,炼蜜为圆,如梧桐子大。

  功能主治:治一切惊风,身体壮热,多睡惊悸,手足抽掣,精神昏愦,痰涎不利,及风温邪热,并宜服之。

  用途用量:每服一圆至二圆,薄荷汤化下,不拘时候。

  摘录:《宋·太平惠民和剂局方》

  备注:

  名称:虎睛圆

  拼音:Hǔ Jīnɡ Yuán

  处方:茯神(去木)、天麻(去苗)、腻粉(研)、天竺黄(研)、胡黄连,各五两;朱砂(研飞)二两,麝香(研)、白附子(炮)、天南星(炮),各三两;青黛(研)七两,使君子一百个,天浆子(微炒)四十个。

  制法:上为细末,以面糊为圆,如梧桐子大。

  功能主治:治小儿惊风壮热,痰涎壅滞,精神昏愦,睡多惊啼,或发搐搦,目睛直视。

  用途用量:每一岁儿服一圆,薄荷汤化下,更量虚实加减,乳食後服。

  摘录:《宋·太平惠民和剂局方》

  备注:

  名称:熊胆圆

  拼音:Xiónɡ Dǎn Yuán

  处方:熊胆(研)、胡黄连(木),各二钱;使君子(麸炮、为末)、天浆子(麸炒),各七个;青黛(研)一钱,寒食面三钱,麝香(研)一分,细墨(烧淬)半钱。

  制法:上件一处同研匀,用白面糊和圆,如黍米大。

  功能主治:杀疳退惊。治壮热昏愦,呕吐痰涎,颊赤面黄,鼻乾目涩,有时盗汗,或即虚惊,荏苒不除,乳食不进。

  用途用量:每服五圆至七圆,米饮下,不计时候。

  摘录:《宋·太平惠民和剂局方》

  备注:

  名称:五疳保童圆

  拼音:Wǔ Gān Bǎo Tónɡ Yuán

  处方:黄连(去须)、白鳝头(炙令焦黄、无、即炒白芜荑充代)、草龙胆(去芦)、雄黄(研飞)、青橘皮(去瓤)、五倍子、夜明砂(微炒),各一两;蟾头一枚(炙令黄色),苦楝根、天浆子(微炒)、胡黄连、麝香、青黛(研)、熊胆(研)、芦荟(研),各一两。(一本有虾蟆灰、蜗牛微炒。一方有蜗牛微炒,一分。)

  制法:上为细末,都研令匀,用糯米饭和圆,如麻子大。

  功能主治:治小儿五疳。盖其骨肉轻软,肠胃微细,若乳哺有节,则脏腑相调;或乳母寒温失理,饮食无常,醉饱喜怒,及小儿百以後,五岁以前,乳食渐多,不择生冷,好餐肥腻、甘、酸之物,即成五疳。一曰肝疳,其候摇头揉目,白膜遮睛,流汗遍身,合面而卧,目中涩痒,肉色青黄,发立头焦,筋青脑热,腹中积聚,下痢频多,久而不痊,转甚羸瘦;

  二曰心疳,其候浑身壮热,吐痢无常,颊赤面黄,胸膈烦满,鼻乾心躁,口舌生疮,痢久不痊,多下脓血,有时盗汗,或乃虚惊;

  三曰脾疳,其候腹多筋脉,喘促气粗,乳食不多,心腹胀满,多啼咳逆,面色萎黄,

  用途用量:每服一岁儿一圆,不计时候,温米饮下,日进三服尤妙。

  摘录:《宋·太平惠民和剂局方》

  备注:

  名称:大天南星圆

  拼音:Dà Tiān Nán Xīnɡ Yuán

  处方:龙脑(研)、牛黄(研)、乳香(研),各一钱;天南星(牛胆制者)半两,人参、天麻(去芦)、防风(去芦),各一分;朱砂(研)三钱,乾蝎十四个(汤浸润、去土、微炒、为末),麝香(研)一钱半。

  制法:上件研杵令匀,炼蜜和圆,如大鸡头大。

  功能主治:治小儿急慢惊风,涎潮发搐,目睛上视,口眼相引,牙关紧急,背脊强直,精神昏塞,连日不省。

  用途用量:每服一圆,荆芥薄荷汤化下。量儿大小以意加减服,不计时候。

  摘录:《宋·太平惠民和剂局方》

  备注:

  名称:阿胶枳壳圆

  拼音:ē Jiāo Zhǐ Ké Yuán

  处方:阿胶(碎炒)、枳壳(浸、去瓤、麸炒),各二两;滑石(研飞为衣)半两。

  制法:上为末,炼蜜圆,如梧桐子大。

  功能主治:治产後虚羸,大便秘涩。

  用途用量:每服二十圆,温水下,半日来未通再服。

  摘录:《宋·太平惠民和剂局方》

  备注:

  名称:交感地黄煎圆

  拼音:Jiāo Gǎn Dì Huánɡ Jiān Yuán

  处方:生地黄(净洗、研、以布裂汁留渣、以生姜汁炒地黄渣、以地黄汁炒生姜渣、,各至乾、堪为末为度)、生姜(净洗、烂研、以布裂汁留渣),各二斤;延胡索(拌糯米、炒赤、去米)、当归(去苗)、琥珀(别研),各一两;蒲黄(炒香)四两。

  制法:上为末,蜜圆,弹子大。

  功能主治:治妇人产前、产後眼见黑花,或即发狂,如见鬼状,胞衣不下,失音不语,心腹胀满,水谷不化,口乾烦渴,寒热往来,口内生疮,咽中肿痛,心虚忪悸,夜不得眠,产後中风,角弓反张,面赤,牙关紧急,崩中下血,如豚肝状,血多血少,结为症症,恍惚昏迷,四肢肿满,产前胎不安,产後血刺痛,皆治之。

  用途用量:当归汤化下一圆,食前服。

  摘录:《宋·太平惠民和剂局方》

  备注:

  名称:小地黄圆

  拼音:Xiǎo Dì Huánɡ Yuán

  处方:人参(去芦)、乾姜(炮),各等分。

  制法:上为末,用生地黄汁,圆如梧子大。

  功能主治:治妊娠酸心吐清水,腹痛不能饮食。

  用途用量:每五十圆,米汤下,食前服。

  摘录:《宋·太平惠民和剂局方》

  备注:

  名称:当归养血圆

  拼音:Dānɡ Guī Yǎnɡ Xuè Yuán

  处方:当归、牡丹皮、赤芍药、延胡索,各二两;(炒)肉桂一两。

  制法:上为细末,蜜圆如梧桐子大。

  功能主治:治产後恶血不散,发歇疼痛,及恶露不快,脐腹坚胀,兼室女经候不匀,赤白带下,心腹腰脚疼痛。

  用途用量:温酒,米饮下三十圆,食前温服。痛甚,细嚼咽下。

  摘录:《宋·太平惠民和剂局方》

  备注:

  名称:艾煎圆

  拼音:ài Jiān Yuán

  处方:人参、川芎、菖蒲(节、蜜炒),各一两;熟艾(糯米饮调作饼、焙乾)四两,食茱萸(汤洗)、当归,各七钱半;白芍药、熟乾地黄,各一两半。

  制法:上为末,煮酒糊为圆,如梧桐子大。

  功能主治:治崩伤淋沥,小肠满痛。常服补荣卫,固经脉。

  用途用量:每服五十圆,酒、饮任下。

  摘录:《宋·太平惠民和剂局方》

  备注:

  名称:人参养血圆

  拼音:Rén Shēn Yǎnɡ Xuè Yuán

  处方:乌梅肉三两,熟乾地黄五两,当归(去苗)二两,人参、川芎、赤芍药、菖蒲(微炒),各一两。

  制法:上为细末,蜜搜,杵数千下,圆如梧桐子大。

  功能主治:治女人禀受怯弱,血气虚损。常服补冲任,调血脉,宣壅破积,退邪热,除寒痹,缓中、下坚胀,安神润颜色,通气散闷。兼治妇人怀身,腹中绞痛,口乾不食,崩伤眩晕,及产出月,羸瘦不复常者。

  用途用量:每服五十圆至百圆,温酒、米汤下,食前服。

  摘录:《宋·太平惠民和剂局方》

  备注:

  名称:乌鸡煎圆

  拼音:Wū Jī Jiān Yuán

  处方:乌雄鸡一个,乌药、石床、牡丹皮、人参(去芦)、白术、黄蓍,各一两;苍术(米泔浸、切、焙)一两半,海桐皮、肉桂(去粗皮)、附子(炮、去皮、脐)、白芍药、蓬莪、川乌(炮)、红花、陈皮,各二两;延胡索、木香、琥珀、熟乾地黄(洗、焙)、肉豆蔻、草果,各半两。

  制法:上细,用乌雄鸡一只,汤去毛及肠肚,将上件药安放鸡肚中,用新瓷瓶好酒一斗同煮令乾,去鸡骨,以油箪盛,焙乾为细末,炼蜜为圆,如梧桐子大。

  功能主治:治妇人胎前、产後诸般疾患,并皆治之。

  用途用量:每服三十圆。胎前产後伤寒,蜜糖酒下;

  胎前气闷壮热,炒姜酒下;

  赤白带下,生姜地黄煮酒下;

  产後败血攻心,童子小便炒姜酒吞下;

  产後血块攻筑,心腹疼痛,延胡索酒下;

  胎前呕逆,姜汤下;

  催生,炒蜀葵子酒下;

  安胎,盐酒下;

  室女经脉当通不通,四肢疼痛,煎红花酒下;

  血气攻刺,心腹疼痛,煎当归酒下;

  血运,棕榈饶灰,酒调吞下;

  血邪,研朱砂、麝香酒下;

  血闷,煎乌梅汤研朱砂下;

  子宫久冷,温酒或枣汤下,空腹,日一服;

  血风劳

  摘录:《宋·太平惠民和剂局方》

  备注:

  名称:皱血圆

  拼音:Zhòu Xuè Yuán

  处方:菊花(去梗)、茴香、香附(炒、酒浸一宿、焙)、熟乾地黄、当归、肉桂(去粗皮)、牛膝、延胡索(炒)、芍药、蒲黄蓬,各三两。

  制法:上为细末,用乌豆一升醋煮,候乾,焙为末,再入醋二碗,煮至一碗,留为糊,圆如梧桐子大。

  功能主治:治妇人血海虚冷,百病变生,气血不调,时发寒热,或下血过多,或久闭不通,崩中不止,带下赤白,瘕瘕癖块,攻刺疼痛,小腹紧满,胁肋胀痛,腰重脚弱,面黄体虚,饮食减少,渐成劳状,及经脉不调,胎气多损,产前、产後一切病患,无不治疗。此药暖子宫,能令有子。

  用途用量:每服二十圆,温酒或醋汤下。血气攻刺,炒姜酒下。症块绞痛,当归酒下。

  注意:忌鸭肉、羊血。

  摘录:《宋·太平惠民和剂局方》

  备注:

  名称:琥珀圆

  拼音:Hǔ Pò Yuán

  处方:琥珀(研)、辰砂(别研)、沉香、阿胶(碎、炒)、肉桂(去粗皮)、石斛(去根)、附子(炮、去皮、脐)、五味子(拣净)、川芎,各半两;牛膝(去苗、酒浸一宿)当归(去苗、炒)、肉苁蓉(切、酒浸一宿、焙)、人参、续断、没药(研),各三分;熟乾地黄、木香,各一分。

  制法:上为细末,炼蜜和圆,如弹子大。

  功能主治:治妇人或老、或少,产前、产後百病,及疗三十六种血冷,七疝八瘕,心腹刺痛,卒中瘫痪,半身不遂,八风、十二痹等,手足酸疼,乳中毒结瘀血,怀胎惊动,伤犯不安,死胎不出,并衣不下,并宜服之。

  用途用量:每服一圆,空心,暖酒调下,午、晚食前再服,能生精血,去恶血。若人腹胁疼痛,绕脐如刀刺,及呕逆上气筑心,痰毒不思饮食,用姜汁少许和酒服;

  诸痢及赤白带,血冷崩中下血,漏胎下血,用生姜与艾炒令赤色,入酒同煎数沸,去渣调服;

  泄泻不止,陈米饮服;

  涩尿诸淋,煎通草灯心汤服;

  血运不知人,煎当归酒调服。上热下冷,浓煎人参汤服,遍身虚肿水气,煎赤小豆汤服。产内二毒伤寒,及中风角弓反张,身如板硬,煎麻黄汤服,使被盖出汗;

  月经不通,或间杂五色,频并而下,断续不止,饮食无味,肌肤瘦劣,面赤

  摘录:《宋·太平惠民和剂局方》

  备注:

  名称:琥珀黑龙丹

  拼音:Hǔ Pò Hēi Lónɡ Dān

  处方:五灵脂(去沙石)、当归(去芦)、川芎、乾地黄(生者)、良姜,各等分。上入砂盒内,赤石脂泯缝,纸筋盐泥固济封合,炭火十斤煅通红;去火候冷,开取合子,看成黑糟,乃取出细研,入後药。(一本云,用椽头砂盒)。花乳石(锻)、琥珀(研),各一分;乳香(别研)、硫黄(研),各一钱半;百草霜(别研)五两。上同为细末,米醋煮糊,圆如弹子大。

  功能主治:治产後一切血疾,淋露不快,儿枕不散,积瘕坚聚,按之攫手,疼痛攻心,困顿垂死者,但灌药无有不效,验不可言。

  用途用量:每服一圆,炭火烧通红,投生姜自然汁与无灰酒各一合,小便半盏,研开,顿服,立效。

  摘录:《宋·太平惠民和剂局方》

  备注:

  名称:济危上丹

  拼音:Jì Wēi Shànɡ Dān

  处方:太阴玄精、五灵脂(去沙石)、硫黄(老红色者)、乳香(研),各等分。上味,慢火炒结成砂,研极细。桑寄生(须要真者)、陈皮(去白净称)、阿胶(蛤粉炒)、卷柏(去根、生用),各等分。上四味,修事了,焙乾,为末。上八味同研,用生地黄汁和捣一千下,圆如梧桐子大。

  功能主治:《保庆集》第二十一论论产後所下过多,虚极生风者,盖皆缘妇人以荣血为主,因产,血下太多,气无所主,唇青肉冷汗出,目瞑神昏,命在须臾者,不可误用风药,急宜服此。

  用途用量:温酒或当归酒下二十圆,食前服。

  摘录:《宋·太平惠民和剂局方》

  备注:

  名称:人参鳖甲圆

  拼音:Rén Shēn Biē Jiǎ Yuán

  处方:杏仁(汤浸、去皮、尖、炒)、人参、当归(洗、焙)、赤芍药、甘草(炙)、柴胡(去苗)、桔梗(去芦),各一两;地骨皮、宣黄连(去须)、胡黄连,各一分;肉桂(去粗皮)、木香,各半两;麝香(别研)半分,鳖甲一枚(可重二两者、醋炙黄色为度)。上为细末,用青蒿一斤,研烂,绞取汁,童子小便五升,酒五升,同熬至二升以来,次入真酥三两,白沙蜜三两,再熬成膏,冷,方下众药末,搜和令匀,圆如梧桐子大。

  功能主治:治妇人一切虚损,肌肉瘦瘁,盗汗心忪,咳嗽上气,经脉不调,或作寒热,不思饮食。

  用途用量:每服五十圆,温酒送下,不拘时候。

  摘录:《宋·太平惠民和剂局方》

  备注:

  名称:诜诜圆

  拼音:Shēn Shēn Yuán

  处方:泽兰叶、白术,各一两半;肉桂(去粗皮)、乾姜(炮),各半两;熟地黄(洗、焙)、当归(洗、焙),各二两;川芎、石斛(酒浸、炒)、白芍药、牡丹皮(去心)、延胡索,各一两。

  制法:上为细末,醋煮面糊圆,如梧桐子大。

  功能主治:治妇人冲任虚寒,胎孕不成,或多损堕。

  用途用量:每服五十圆,温酒空心下。

  摘录:《宋·太平惠民和剂局方》

  备注:

  名称:暖宫圆

  拼音:Nuǎn Gōnɡ Yuán

  处方:生硫黄六两,禹馀粮(醋淬手拈为度)九两,赤石脂(火煅红)、附子(炮、去皮、脐)、海螵(去壳),各三两。

  制法:上为细末,以醋糊和圆,如梧桐子大。

  功能主治:治冲任虚损,下焦久冷,月事不调,或来多不断,或过期不至,或崩中漏血,赤白带下,或月内再行,淋沥不止,带下五色,经脉将至,腰腿沉重,痛连脐腹,小便白浊,面色萎黄,肢体倦怠,饮食不进,渐至羸弱。及治子宫久寒,不成胎孕。

  用途用量:每服十五圆至二十圆,空心,食前,温酒下,或淡醋汤亦得。

  摘录:《宋·太平惠民和剂局方》

  备注:

  名称:四顺理中圆

  拼音:Sì Shùn Lǐ Zhōnɡ Yuán

  处方:甘草(炙微赤)二两,人参(去产)、乾姜(炮)、白术,各一两。

  制法:上细末,炼蜜圆,如梧桐子大。

  功能主治:治新产血气俱伤,五脏暴虚,肢体羸乏,少气多汗。才产直至百,每日常服,壮气补虚,调养脏气,蠲除馀疾,消谷嗜食。

  用途用量:每三十圆,米饮温下,空心,食前。

  摘录:《宋·太平惠民和剂局方》

  备注:

  名称:茯苓圆

  拼音:Fú Línɡ Yuán

  处方:葛根、枳实(去瓤、麸炒黄)、白术、甘草(炙),各二两;赤茯苓(去皮)、人参、乾姜(炮)、肉桂(去粗皮)、陈皮、半夏(汤洗十遍去滑、切、焙),各一两。

  制法:上为细末,炼蜜和为圆,如梧桐子大。

  功能主治:治妊娠阻病,心中烦愦,头目眩重,憎闻食气,呕逆吐闷,颠倒不安,四肢困弱,不自胜持。常服此药,消痰水,令能食,强力养胎。

  用途用量:当先服半夏茯苓汤,次进此药。每服三十圆,温米饮空心下,食前服。

  摘录:《宋·太平惠民和剂局方》

  备注:

  名称:大通真圆

  拼音:Dà Tōnɡ Zhēn Yuán

  处方:苍术(米泔浸一宿、微炒)、蝉壳(去嘴、脚、微炒)、甘草(微炙赤)、白芜荑(微炒)、白术、白薇、芎?(微炒)、乾姜(炮),各半两;蚕纸(烧灰)二两半,人参(去苗)、川椒(去目闭口者、微炒出汗)、防风(去苗、叉)、石膏(研飞)、当归(去芦、微炒)、附子(炮、去皮、脐)、泽兰(叶)、桔梗(去苗)、柏子仁(微炒、别研),各一两;白芷、白芍药、食茱萸、厚朴(去粗皮、姜汁炙),各三分。

  制法:上件捣,罗为末,炼蜜为圆,每一两二钱分十圆。

  功能主治:治气血劳伤,荣卫不足,寒客经络,侵伤腑脏,月水不调,脐腹疼痛,容颜萎瘁,肌体瘦弱,胁肋虚胀,头目眩重,心忪短气,食减嗜卧,及因产劳伤,虚羸不复,风冷邪气乘虚客搏,腹胁时痛,肢体疼倦,乍起乍卧,渐成劳损,并宜服之。产後百日内,每日常服,能除宿血,养新血,益气补虚,调和冲任,不生诸疾。

  用途用量:每服一圆,食前,当归酒研下。

  摘录:《宋·太平惠民和剂局方》

  备注:

  名称:当归圆

  拼音:Dānɡ Guī Yuán

  处方:真蒲黄(炒)三分半,熟乾地黄十两,阿胶(捣碎、炒燥)、当归(去芦、微炒)、续断、乾姜(炮)、甘草(微炙赤)、川芎,各四两;附子(炮、去皮、脐)、白芷、白术、吴茱萸(汤洗七次、微炒),各三两;肉桂(去皮)、白芍药,各二两。

  制法:上为细末,炼蜜和圆,如梧桐子大。

  功能主治:治产後虚羸,及伤血过多,虚竭少气,脐腹拘急,痛引腰背,面白脱色,嗜卧不眠,唇口乾燥,心忪烦倦,手足寒热,头重目眩,不思饮食,或劳伤冲任,内积风冷,崩中漏下,淋沥不断,及月水将行,腰腿重疼,脐腹急痛。及治男子、妇人从高坠下,内有瘀血、吐血,下血等病。

  用途用量:每服二十圆,食前以温酒下,渐加至五十圆。

  摘录:《宋·太平惠民和剂局方》

  备注:

  名称:保生圆

  拼音:Bǎo Shēnɡ Yuán

  处方:大麻仁(去皮)一两半,贝母、黄芩、大豆黄卷、粳米、甘草(微炙赤)、乾姜(炮)、肉桂(去粗皮)、石斛(去根)、石膏(细研),各一两;当归(去芦、炒)半两,秦椒(微炒出汗)一两。

  制法:上为细末,炼蜜和圆,如弹子大。

  功能主治:养胎益血,安和子脏。治妊娠将理失宜,或因劳役,胎动不安,腰腹痛重,胞阻漏胎,恶露时下,子脏挟疾,久不成胎,或受妊不能固养,痿燥不长,过年不产,日月虽满,转动不力;或致损堕,及临产节适乖宜,惊动太早,产时未至,恶露先下,胎胞枯燥,致令难产;或横或逆,痛极闷乱,连日不产,子死腹中,腹上冰冷,口唇青黑,吐出冷沫。新产恶血上冲,运闷不省,喘促出汗,及瘀血未尽,寒热往来;或因产劳损,虚羸未复,面黄肌瘦,心忪盗汗,饮食不进,渐成蓐劳。入月常服,壮气养胎,正顺产理,润胎易产。产後常服,滋养血气,和调阴阳,密腠理,实腑脏

  用途用量:每服一圆,并用温酒或枣汤化下,嚼亦得,空心,食前服。

  摘录:《宋·太平惠民和剂局方》

  备注:

  名称:阳起石圆

  拼音:Yánɡ Qǐ Shí Yuán

  处方:阳起石(酒浸半曰、细研)二两,吴茱萸(汤洗七遍、焙、微炒)三分,熟地黄一两,牛膝(去苗、酒浸、焙)、乾姜(炮)、白术,各三分。

  制法:上为细末,炼蜜和捣三百杵,圆如梧桐子大。

  功能主治:治妇人子脏虚泠,劳伤过度,风寒结搏,久不受胎,遂致绝子不产。此药服之,大益子宫,消除积冷。

  用途用量:每服二十圆至三十圆,温酒或温米饮下,空心,食前,日二服,若觉有妊,即住服。

  摘录:《宋·太平惠民和剂局方》

  备注:

  名称:紫石英圆

  拼音:Zǐ Shí Yīnɡ Yuán

  处方:乌贼鱼骨(烧灰)、山蓣、甘草(炙),各一两半;天门冬(去心、焙)、紫石英(研),各三两;紫葳、辛夷仁、熟乾地黄、卷柏(去根)、禹馀粮(烧、醋淬七遍、研)、肉桂(去粗皮)、石斛(去根)、川芎、牡蒙,各二两;茱萸、人参、续断、当归(去芦、微炒)、川乌(炮、去皮、脐)、牡丹皮、桑寄生、细辛(去苗)、厚朴(去粗皮、姜汁炙)、乾姜(炮)、牛膝(去苗),各一两一分;柏子仁(微炒、别研)一两半。

  制法:上为细末,炼蜜圆,如梧桐子大。

  功能主治:治妇人久冷无子,及数经堕胎,皆因冲任之脉虚损,胞内宿寒疾病,经水不时,暴下不止,月内再行,或月前月後,及子脏积冷,虚羸百病,崩漏带下三十六疾,积聚症瘕,脐下冷痛,少腹急重,小便白浊。已上疾证,皆令孕育不成,以至绝嗣不孕,此药并能主疗。常服除瘀血,温子脏,令人有孕,临产易生,及生子充实无病。

  用途用量:每服三十圆,温酒或温米饮下,空心,食前,日二服。

  摘录:《宋·太平惠民和剂局方》

  备注:

  名称:小白薇圆

  拼音:Xiǎo Bái Wēi Yuán

  处方:覆盆子(去梗)、菖蒲(微炒),各三分;白龙骨、熟乾地黄、川椒(去目及闭口者、微炒出汗)、白薇(去苗),各一两;蛇床子(炒)、乾姜(炮)、细辛(去苗)、当归(去芦、微炒)、车前子、川芎,各半两;远志(去心)、桃仁(去皮、尖、麸炒黄)、白茯苓(去皮)、人参、卷柏(去根)、白芷、肉桂(去粗皮),各三两;麦门冬(去心、焙)一两半。

  制法:上为细末,炼蜜和圆,如梧桐子大。

  功能主治:治妇人冲任虚损,子脏受寒,久无子息,及断续不产,此因上热下冷,百病滋生;或月水崩下,带漏五色,腰腹疼重,面黄肌瘦,或因产乳不能将护,登厕太早,或久坐湿地,并冷风从下入,血脏既虚,风邪内乘;或月水当行,失於调摄,伤动胞络,阴阳不和,上焦虚阳壅燥,下脏邪冷结伏。致使胎孕不成,冷极伤败,月水不匀,饮食减少,夜多盗汗,面生僢僣,齿摇发落,脚膝疼重,举动少力,并宜服之。常服壮筋骨,益血气,暖下脏,除风冷,令人有子。

  用途用量:每服三十圆,温酒或米饮下,空心,食前。

  摘录:《宋·太平惠民和剂局方》

  备注:

  名称:白薇圆

  拼音:Bái Wēi Yuán

  处方:秦椒(去目及闭口者、微炒出汗)半两,白薇(去苗)、熟乾地黄、当归(去芦、微炒)、姜黄,各一两七钱半;牡蒙(去苗及土)一两二钱半,禹馀粮(火煅、酒淬七遍、研)二两,人参、柏子仁(微炒)、桑寄生、附子(炮、去皮、脐)、肉桂(去粗皮)、五味子(去梗)、吴茱萸(汤浸、微炒)、石斛(去根)、甘草(炙、微赤)、牛膝(去苗、酒浸一宿、焙乾)、防风(去苗、叉)、川芎,各一两半。

  制法:上为细末,入研药匀,炼蜜为圆,如梧桐子大。

  功能主治:补调冲任,温暖子宫。治胞络伤损,宿受风寒,久无子息,或受胎不牢,多致损堕。久服去下脏风冷,令人有子。

  用途用量:每服三十圆至五十圆,温酒或米饮下。空心食前服,才觉妊娠即住服。

  注意:已怀孕者尤不宜服之。

  摘录:《宋·太平惠民和剂局方》

  备注:

  名称:禹馀粮圆

  拼音:Yǔ Yú Liánɡ Yuán

  处方:桑寄生、柏叶(微炒)、当归(去芦、微炒)、厚朴(去粗皮、涂姜汁、炙)、乾姜(炮)、白术、鳖甲(醋浸、去裙、炙黄)、附子(炮、去皮、脐),各一两;禹馀粮(烧、醋淬七遍、飞研)、白石脂,各二两;狗脊(去毛)、白芍药,各三分;吴茱萸(汤洗七次、微炒)半两。

  制法:上为细末,炼蜜和圆,如梧桐子大。

  功能主治:治妇人带下久虚,胞络伤败,月水不调,渐成崩漏,气血虚竭,面黄体瘦,脐腹里急,腰膝疼重,肢体烦痛,心忪头眩,手足寒热,不思饮食。

  用途用量:每服三十圆,温酒或米饮下,空心,食前服。

  摘录:《宋·太平惠民和剂局方》

  备注:

  名称:椒红圆

  拼音:Jiāo Hónɡ Yuán

  处方:沉香、莪术、诃黎勒(煨、去核)、椒红(微炒、出汗)、当归(去芦、酒浸、微炒)、附子(炮、去皮、脐)、白术,各一两;麝香一分(别研),丁香、肉豆蔻(炮)、高良姜(去芦、麻油炒),各半两。

  制法:上为细末,入麝香匀,酒煮面糊圆,如梧桐子大。

  功能主治:治妇人血气不调,腑脏怯弱,风冷邪气乘虚客搏,脐腹冷疼,胁肋时胀,面色痿黄,肌体羸瘦,怠惰嗜卧,不思饮食。常服补虚损,暖下脏、逐痼冷,进欲食。

  用途用量:每服三十圆,用温酒下,空心,食前。

  摘录:《宋·太平惠民和剂局方》

  备注:

  名称:牡丹煎圆

  拼音:Mǔ Dān Jiān Yuán

  处方:延胡索、缩砂仁,各半两;赤芍药、牡丹皮,各一两;山茱萸、乾姜(炮),各半两;龙骨(细研水飞)、熟乾地黄(酒浸)、槟榔、羌活,各二两;五味子、人参、白芷、当归(去芦、酒浸)、乾山药、泽泻、续断(细者)、肉桂(去粗皮)、白茯苓、白术、附子(去皮、脐)、木香、牛膝(去苗、酒浸一宿、焙、炮,为末,炒熟),各一两;石斛(去根、酒浸)三两。

  制法:上为细末,炼蜜和圆,如梧桐子大。

  功能主治:治妇人冲任本虚,少腹挟寒,或因产劳损,子脏风寒,搏於血气,结生瘕聚,块硬发歇,脐腹刺痛,胁肋紧张,腰膝疼重,拘挛肿满,背项强急,手足麻痹,或月水不调,或瘀滞涩闭,或崩漏带下,少腹冷疼,寒热盗汗,四肢酸痛,面色萎黄,多生僢僣,羸乏少力,心多惊悸,不欲饮食。

  用途用量:每服二十圆至三十圆,温酒或醋汤下,空心,食前,日二服。

  注意:妊娠不宜服。

  摘录:《宋·太平惠民和剂局方》

  备注:

  名称:钟乳泽兰圆

  拼音:Zhōnɡ Rǔ Zé Lán Yuán

  处方:钟乳粉三两,泽兰二两二钱半,芜荑(炒)半两,麦门冬(去心、焙)一两半,山茱萸一两二钱半,艾叶(醋炒)七钱半,防风一两七钱半,柏子仁(炒、别捣)、人参(去芦)、石膏(研飞)、石斛(去根)、熟乾地黄(酒蒸),各一两半;川芎、甘草(微炙赤)、牛膝(去芦、酒浸、焙)、白芷、山药、当归(去芦、炒)、细辛(去苗、不见火)、肉桂(去粗皮),各一两。

  制法:上为细末,炼蜜和为圆,如梧桐子大。

  功能主治:补虚羸,益血气。治冲任虚损,月水不调,腰腿沉重,四肢倦怠,百节酸痛,心忪恍惚,忧恚不乐,面少光泽,饮食无味。除下脏风冷,治带下三十六疾,崩中漏下五色,子宫久冷无子,及数堕胎,或因产劳损,冲任血气虚羸,肌瘦嗜卧。久服补暖元脏,润泽肌肤,长发去僢,除头风,令人有子。

  用途用量:每服三十圆至五十圆,温酒或米饮下,空心,食前,日二服。

  摘录:《宋·太平惠民和剂局方》

  备注:

  名称:泽兰圆

  拼音:Zé Lán Yuán

  处方:黄泽兰(去梗)、牛膝(去苗、酒浸一宿)、人参(去芦)、赤石脂(煅),各一两;附子(炮、去皮、脐)、木香、白茯苓(去皮)、续断,各三分;肉桂(去粗皮)、川芎、白术、乾姜(炮)、当归(去芦、微炒)、甘草(炙、微赤),各半两;熟乾地黄(净洗、酒蒸、焙)一两半。

  制法:上为末,炼蜜圆,如梧桐子大。

  功能主治:治产後劳伤,脏脐虚羸未复,气血不调,肢体瘦弱,困乏少力,面色萎黄,心常惊悸,多汗嗜卧,饮食不进。产後百日内,每日常服,壮气益血,暖下脏,进饮食。

  用途用量:每三十圆,温米饮下,空心,食前。

  摘录:《宋·太平惠民和剂局方》

  备注:

  名称:熟乾地黄圆

  拼音:Shú Qián Dì Huánɡ Yuán

  处方:熟乾地黄(酒浸)、五味子(拣净)、柏子仁(微炒、别研)、川芎,各一两半;泽兰(去梗)二两一分,禹馀粮(火烧红、醋淬七遍、细研)、防风(去芦、叉)、肉苁蓉(酒浸一宿)、白茯苓(去皮)、厚朴(去粗皮、姜汁炙)、白芷、乾姜(炮)、山药、细辛(去苗)、卷柏(去根),各一两;当归(去芦、酒浸、炒)、甘草(炙),各一两三分;蜀椒(去目及闭口者、微炒去汗)、牛膝(去苗、酒浸一宿)、人参、续断、蛇床子(拣净、微炒)、芜荑(炒)、杜仲(去粗皮、炙黄)、艾叶(炒),各三分;赤石脂(煅、醋淬)、石膏(煅、研飞),各二两;肉桂(

  制法:上件药捣,罗为末,炼蜜和捣五、七百杵,圆如梧桐子大。

  功能主治:治妇人风虚劳冷一切诸疾。或风寒邪气留滞经络,气血冷涩,不能温润肌肤;或风寒客於腹内,则脾胃冷弱,不能克消水谷;或肠虚受冷,大便时泄;或子脏挟寒,久不成胎,月水不调,乍多乍少,或月前月後,或淋沥不止,或闭断不通,积聚症瘕,面体少色,饮食进退,肌肉消瘦,百节酸疼,时发寒热,渐至羸损,带漏五色,阴中冷痛,时发肿痒,月水将行,脐腹先痛,皮肤皱涩,瘾疹瘙痒,麻痹筋挛,面生僢僣,发黄脱落,目泪自出;心忪目眩;及产後劳损未复,肌瘦寒热,颜色枯黑,饮食无味,渐成蓐劳,并皆治之。温平不热无毒,常服养血补气,和顺荣卫,充实肌

  用途用量:每服三十圆,温酒或米饮下,空心,食前服。

  注意:妊娠不宜服之。

  摘录:《宋·太平惠民和剂局方》

  备注:

  名称:小犀角圆

  拼音:Xiǎo Xī Jiǎo Yuán

  处方:巴豆二十二枚(去皮、膜、心、炒出油、细研),大黄(蒸、焙)一两一分,犀角三两,黄连(去须)、栀子(去皮)、乾蓼蓝、升麻、黄芩、防风(去芦)、人参、当归(去芦)、黄蓍(去苗)、甘草(炙),各一两。

  制法:上为细末,入巴豆匀,炼蜜搜和为圆,如梧桐子大。

  功能主治:治肠痈、乳痈、发背,一切毒肿,服之化为水。

  用途用量:每服三圆,温汤下,利三、两行,吃冷粥止之,不利,加至四、五圆,初服取快利,後渐减圆数,取微溏泄为度,老小,以意加减,肿消及和润乃止。利下黄水,觉肿处微皱色变,即是消候。一切肿毒皆内消,神验不可论。

  注意:忌热面、蒜、猪肉、芦笋、鱼、海藻、菘菜、生冷、粘食。

  摘录:《宋·太平惠民和剂局方》

  备注:

  名称:葫芦巴圆

  拼音:Hú Lu Bā Yuán

  处方:葫芦巴(炒)一斤,吴茱萸(汤洗十次、炒)十两,川楝子(炒)一斤二两,大巴戟(去心、炒)、川乌(炮、去皮、脐),各六两;茴香(淘去土、炒)十二两。

  制法:上为细末,酒煮面糊为圆,如梧桐子大。

  功能主治:治大人、小儿小肠气、蟠肠气、奔豚气、疝气,偏坠阴肿,小腹有形如卵,上下来去,痛不可忍,或绞结绕脐攻刺,呕恶闷乱,并皆治之。

  用途用量:每服十五圆,空心,温酒吞下,小儿五圆,茴香汤下。

  摘录:《宋·太平惠民和剂局方》

  备注:

  名称:麝香大戟圆

  拼音:Shè Xiānɡ Dà Jǐ Yuán

  处方:葫芦巴(炒)四两,大戟(去皮、炒黄)半两,麝香(别研)一钱,茴香(舶上者)、川楝子,各六两;槟榔(刮去底、细切、不见火)、诃子(炮、去核、酒浸、蒸、焙乾用)、附子(炮、去皮、脐)、木香,各一两。

  制法:上为末,独留川楝子,以好酒一、二升,葱白七枚,长三、四寸,煮川楝子软,去核取肉,和药捣杵,圆如梧桐子大。

  功能主治:治阴俉肿胀,或小肠气痛。

  用途用量:空心,温酒下五、七圆至十圆,姜汤亦得。潮发疼痛,炒姜热酒下十五圆。

  摘录:《宋·太平惠民和剂局方》

  备注:

  名称:茱萸内消圆

  拼音:Zhū Yú Nèi Xiāo Yuán

  处方:山茱萸(捣、去核、取肉微炒)、桔梗(水浸一伏时滤出、慢火炒乾为度)、白蒺藜(炒、去刺)、川乌(炮、去皮、脐)、肉桂(去粗皮)、茴香(舶上者、淘去沙石、焙乾)食茱萸、吴茱萸(微炒)、青皮(去白),各二两;海藻(洗、焙)、五味子(净拣)、大腹皮(酒洗、焙)、玄胡索,各二两半;桃仁(去皮、尖及双仁、麸炒、别研)、枳实(去瓤、麸炒)、陈皮(去白),各一两;川楝子(炒)三两,木香一两半。(一方无枳实、陈皮。桃仁、玄胡索、川楝子、木香)

  制法:上为末,酒糊圆,如梧桐子大。

  功能主治:治肾经虚弱,膀胱为邪气所搏,结成寒疝阴俉,偏火上攻,脐腹疼痛,肤囊肿胀,或生疮疡,时出黄水,腰脚沉重,足胫肿满,行步艰辛,服之内消,不动脏腑。

  用途用量:温酒下三十圆,食前服。

  摘录:《宋·太平惠民和剂局方》

  备注:

  名称:寸金圆

  拼音:Cùn Jīn Yuán

  处方:楮实子、川楝子(炒),各一两半;巴豆(炒)七个,全蝎(炒)四十个,当归(去芦、酒浸一宿)一两半。

  制法:上为细末,用浸当归酒打面糊和圆,如鸡头实大。

  功能主治:治元阳虚弱,寒气攻冲,膀胱、小肠发肿作痛,或在心胁,牵连小腹,连属阴间,致身体憎寒撮痛。

  用途用量:空心,温酒盐汤吞下二圆至三圆,并进二服。

  摘录:《宋·太平惠民和剂局方》

  备注:

  名称:青解毒圆

  拼音:Qīnɡ Jiě Dú Yuán

  处方:寒水石(研)、石膏(研),各十六两;青黛八两。

  制法:上件细研如粉,入青黛和匀,蒸饼七个,水调为圆,如鸡头大。

  功能主治:治大人、小儿五脏积热,毒气上攻,胸膈烦闷,咽喉肿痛,赤眼痈肿,头面发热,唇口乾燥,两颊生疮,精神恍惚,心忪闷乱,坐卧不宁,及伤暑毒,面赤身热,心躁烦渴,饮食不下。

  用途用量:每服一圆,食後新汲水化下,或细嚼,用生姜水下亦得。如中诸毒,并宜服之,及小儿惊风潮热,痰涎壅塞,心胸烦躁,颊赤多渴,睡卧不稳,每三岁儿可服半粒,更量岁数加减与之。

  摘录:《宋·太平惠民和剂局方》

  备注:

  名称:备急圆

  拼音:Bèi Jí Yuán

  处方:乾姜(炮)一两,巴豆(去皮、油、研)、大黄,各二两。

  制法:上件为末,炼蜜为圆,如梧桐子大。

  功能主治:治心腹诸卒暴百病,中恶客忤,心腹胀满,卒痛如刀所刺,气急口噤。

  用途用量:每服三圆,温水下,不拘时。

  摘录:《宋·太平惠民和剂局方》

 名称:槐角圆

  拼音:Huái Jiǎo Yuán

  处方:槐角(去枝、梗、炒)一斤,地榆、当归(酒浸一宿、焙)、防风(去芦)、黄芩、枳壳(去瓤、麸炒),各半斤。

  制法:上为末,酒糊圆,如梧桐子大。

  功能主治:治五种肠风泻血,粪前有血,名外痔,粪後有血,名内痔,大肠不收,名脱肛,谷道四面弩肉如奶,名举痔;头上有乳,名俈,并皆治之。此药治肠风疮内小虫,里急下脓血,止痒痛,消肿聚,驱湿毒,久服永除病根。

  用途用量:每服三十圆,米饮下,不拘时候。

  摘录:《宋·太平惠民和剂局方》

  备注:

  名称:钓肠圆

  拼音:Diào Chánɡ Yuán

  处方:瓜蒌二枚(烧存性),?皮两个(碎、罐内烧存性),鸡冠花(微炒)五两,胡桃(取仁一十五个、不油者、入罐内烧存性),白矾(枯)、绿矾(枯)、白附子(生用)、天南星(生用)、枳壳(去瓤、麸炒)、附子(去皮、脐、生用)、诃子(煨、去皮)、半夏,各二两。

  制法:上为细末,以醋煮面糊为圆,如梧桐子大。

  功能主治:治久新诸痔,肛边肿痛,或生疮痒,时有脓血。又治肠风下血,及肛门脱出,并宜服之。

  用途用量:每服二十圆,空心,临卧温酒下,远年不瘥者,服十日见效,久服永除根本。小可肠风等疾,一、二年内者,只十服,瘥,永不发动。

  摘录:《宋·太平惠民和剂局方》

  备注:

  名称:乌梅圆

  拼音:Wū Méi Yuán

  处方:乌梅三百个,黄檗(炙)、细辛(去苗)、肉桂(去粗皮)、附子(炮、去皮、脐)、人参(去芦),各六两;蜀椒(去目及闭口者,微炒出汗用)、当归(去芦),各四两;乾姜(炮)十两,黄连(去须)十六两。

  制法:上异捣,筛,合治之,以醋浸乌梅一宿,去核,蒸之五斗米下,饭熟,捣成泥,和药令相得,内臼中与炼蜜杵二千下,圆如梧桐子大。

  功能主治:治脏寒虫动作,上入膈中,烦闷呕吐,时发时止,得时即呕,常自吐有此证候,谓之厥,此药主之。又治久痢。

  用途用量:每服十五圆,温米饮下,食前服。

  摘录:《宋·太平惠民和剂局方》

  备注:

  名称:解毒雄黄圆

  拼音:Jiě Dú Xiónɡ Huánɡ Yuán

  处方:郁金、雄黄(研飞),各一分;巴豆(去皮、出油)十四个。

  制法:上为末,醋煮面糊为圆,如绿豆大。

  功能主治:解毒,治缠喉风及急喉痹,卒然倒仆,失音不语,或牙关紧急,不省人事。及治上膈壅热,痰涎不利,咽喉肿痛,赤眼痈肿,一切毒热,并宜服之。

  用途用量:用热茶清下七圆,吐出顽涎,立便苏省,未吐再服。如至死者,心头犹热,灌药不下,即以刀、尺、铁匙斡开口灌之,药下喉咙,无有不活,吐泻些小无妨。如小儿患喉咙赤肿,及惊热痰涎壅塞,服二圆或三圆,量儿大小加减。

  摘录:《宋·太平惠民和剂局方》

  备注:

  名称:乳香圆

  拼音:Rǔ Xiānɡ Yuán

  处方:枳壳(去瓤、麸炒)、牡蛎(火椴)、荜澄茄、芫青(去头、翅、足、糯米炒、以米黄色为度)、大黄(蒸、焙)、鹤虱(炒),各半两;白丁香、乳香(研),各一分。

  制法:上为末,粟米糊圆如梧桐子大。

  功能主治:治诸痔下血,肛边生肉,或结核肿疼,或生疮痒痛,或大便艰难。肛肠脱出。又治肠风下血,无问新久,及诸俈,根在脏腑,悉能治之。

  用途用量:每服十圆至十五圆。如冶肠风,腊茶清下。诸痔,煎薤白汤下。诸俈,煎铁屑汤下,并食前服。

  摘录:《宋·太平惠民和剂局方》

  备注:

  名称:集效圆

  拼音:Jí Xiào Yuán

  处方:大黄(炒)十五两,木香(不见火)、槟榔、诃黎勒(煨、去核、酒浸、焙乾)、附子(炮、去皮、脐)、羌活(炒、研、一本作芜荑)、鹤虱(炒)、乾姜(炮),各十两半。

  制法:上为末,炼蜜为圆,如梧桐子大。

  功能主治:治因脏腑虚弱,或多食甘肥,致虫动作,心腹搅痛,发作肿聚,往来上下,痛有休止,腹中烦热,口吐涎沫,即是咬,宜服此药,若积年不瘥,服之亦愈。又疗下部有虫,生痔痒痛。

  用途用量:每服三十圆,食前,橘皮汤下,妇人醋汤下。

  摘录:《宋·太平惠民和剂局方》

  备注:

  名称:神应圆

  拼音:Shén Yīnɡ Yuán

  处方:威灵仙(去土)二十两,当归、肉桂(去粗皮),各十两。

  制法:上为末,以酒煮面糊为圆,如梧桐子大。

  功能主治:治肾经不足,风冷乘之,腰痛如折,引背膂仰不利,转侧亦难,或因役用过多,劳伤於肾、或因寝冷湿,地气伤腰,或因坠堕伤损,或因风寒客搏,皆令腰痛,并皆治之。

  用途用量:每服十五圆,温酒或煎茴香汤下,食前服。妇人煎桂心汤下,加至二十圆。

  注意:有孕妇人不得服,忌食茗。

  摘录:《宋·太平惠民和剂局方》

  备注:

  名称:万病圆

  拼音:Wàn Bìnɡ Yuán

  处方:芍药、肉桂(去粗皮)、川芎(不见火)、川椒(去目及闭口者、微炒去汗)、乾姜(炮)、防风(去芦)、巴豆(去心、膜、炒)、当归(去芦)、生屑角(镑)、桔梗、芫花(醋炒赤)、茯苓(去皮)、桑白皮(炒)、人参(去芦)、黄芩、黄连(去须)、禹馀粮(醋淬、研飞)、蒲黄(微炒)、前胡(去芦)、大戟(炒)、葶苈(炒)、麝香(研)、细辛(去苗)、雄黄(研飞)、朱砂(研飞)、紫菀(去芦)、甘遂、牛黄(研),各一两;蜈蚣十二节(去头、足、炙),芫青二十八枚(入糯米同炒、候米色黄黑、去头、足、翅用),石蜥蜴(去头、尾、足、炙)四

  制法:上为细末,入研药匀,炼蜜为圆,如小豆大

  功能主治:治七种癖块,五种癫病,十种注忤,七种飞尸,十二种蛊毒,五种黄病,十二种疟疾,十种水病,八种大风,十二种;并风入头,眼暗漠漠,及上气咳嗽,喉中如水鸡声,不得卧,饮食不作肌肤,五脏滞气,积聚不消,壅闭不通,心腹胀满,连及胸背,鼓胀气坚结,流入四肢,或腹叉心膈气满,时定时发,十年、二十年不瘥。五种下痢,疳虫、虫、寸白虫、诸虫。上下冷热,久积痰饮,令人多眠睡,消瘦无力,荫入骨髓,便成滞疾,身体气肿,饮食呕逆,腰脚酸疼;四肢沉重,不能久行久立。妇人因产,冷入子脏,脏中不净,或闭塞不通,胞中瘀血冷滞,出流不尽,时时疼

  用途用量:疟病,未发前服一圆,未瘥,如前更服。若一岁以下小儿有疾者,令乳母服两小豆大,亦以吐利为度。近病及卒病用多服;积久疾病即少服;常服微溏利为度;卒病欲死,服一、二圆,取吐利即瘥。卒中恶,口噤,服二圆,浆一合下,利即瘥。五注鬼刺客忤,服二圆。男、女邪病歌哭,腹大如妊身,服二圆,日三、夜一,间食服之。蛊毒吐血,腹痛如刺,服二圆,不瘥,更服。诸有痰饮者,服三圆。冷癖,服三圆,日,三服,皆间食,常令微溏利。宿食不消,服二圆,取利。瘕症积聚,服二圆,日三服。拘急,心腹胀满,心痛,服三圆。上气呕逆,胸满不得卧,服二圆,不

  摘录:《宋·太平惠民和剂局方》

  备注:服此药,以三圆为一剂,服不过三剂,万病悉除,说无穷尽,故以万病圆名之。

  名称:硼砂圆

  拼音:Pénɡ Shā Yuán

  处方:麝香一两(研),硼砂(研)、甘草(浸汁、熬膏),各十两;牙硝(枯研)二两,梅花脑(别研)三分,寒水石(烧通赤红)五十两。

  制法:上为末,用甘草膏子和搜,每两作四百圆。

  功能主治:治大人、小儿风壅膈热,咽喉肿痛,舌颊生疮,口乾烦渴。常服化痰利膈,生津止渴。

  用途用量:每服一圆,含化咽津。

  摘录:《宋·太平惠民和剂局方》

  备注:

  名称:秘传羊肝圆

  拼音:Mì Chuán Yánɡ Gān Yuán

  处方:白羊子肝一具(净洗、去膜),黄连(去须、捣、罗为末)。

  来源:治目方用黄连者多矣,此方最为奇异。刘禹锡云,有崔承元者,因官治一死罪囚而活出之,囚後数年以病致死。一旦,崔忽为内障所苦,丧明逾年,後半夜叹息独坐,时闻阶除间悉之声,崔问,为谁?曰:是昔所蒙活囚,今故报恩至此,遂以此方告讫而没。崔以此方合服,不数月眼复明,

  制法:上将羊肝先入沙盆内杵烂,旋次入黄连末拌擂,乾湿得所,为圆如梧桐子大。

  功能主治:治丈夫、妇人肝经不足,风毒上攻,眼目昏暗泪出,羞明怕日,隐涩难开,或痒或痛。又治远年日近内外障眼,攀睛僜肉,箴刮不能治者,此药治之。但是诸般眼疾,及障翳、青盲者,皆主之。

  用途用量:每服十四圆,食後,以温浆水吞下,连作五剂,瘥。

  注意:禁食猪肉及冷水。

  摘录:《宋·太平惠民和剂局方》

  备注:

  名称:还睛圆

  拼音:Hái Jīnɡ Yuán

  处方:白术(生用)、菟丝子(酒浸、别研)、青葙子(去土)、防风(去芦)、甘草(炙)、羌活(去苗)、白蒺藜(炒、去尖)、密蒙花、木贼(去节),各等分。

  制法:上为细末,炼蜜为圆,如弹子大。

  功能主治:治男子、女人风毒上攻,眼目赤肿,怕日羞明,多饶眵泪,隐涩难开,眶痒赤痛,睑眦红烂,瘀肉侵睛,或患暴赤眼,睛疼不可忍者,并服立效。又治偏、正头痛,一切头风,头目眩运,皆治之。

  用途用量:每服一圆,细嚼,白汤吞下,空心,食前,日三服。

  摘录:《宋·太平惠民和剂局方》

  备注:

  名称:明睛地黄圆

  拼音:Mínɡ Jīnɡ Dì Huánɡ Yuán

  处方:生乾地黄(焙、洗)、熟乾地黄(洗、焙),各一斤;牛膝(去芦、酒浸)三两,石斛(去苗)、枳壳(去瓤、麸炒)、防风(去芦、叉),各四两;杏仁(去皮、尖、麸炒黄、细研、去油)二两。

  制法:上为细末,炼蜜为圆,如梧桐子大。

  功能主治:治男子、妇人肝脏积热,肝虚目暗,膜入水轮,漏睛眵泪,眼见黑花,视物不明,混睛冷泪,翳膜遮障,及肾脏虚惫,肝受虚热,及远年日近暴热赤眼,风毒气眼,并皆治之。兼治乾湿脚气,消中消渴,及诸风气等疾由肾气虚败者。但服此,能补肝益肾,驱风明目,其效不可具述。

  用途用量:每服三十圆,空心,食前温酒吞下,或用饭饮、盐汤亦得。

  注意:忌一切动风毒等物。

  摘录:《宋·太平惠民和剂局方》

  备注:

  名称:菊睛圆

  拼音:Jú Jīnɡ Yuán

  处方:枸杞子三两,巴戟(去心)一两,甘菊花(拣)四两,苁蓉(酒浸、去皮、炒、切、焙)二两。

  制法:上为细末,炼蜜圆,如梧桐子大。

  功能主治:治肝肾不足,眼目昏暗,瞻视不明,茫茫漠漠,常见黑花,多有冷泪。久服补不足,强目力。

  用途用量:每服三十圆至五十圆,温酒或盐汤下,空心,食前服。

  摘录:《宋·太平惠民和剂局方》

  备注:

  名称:镇肝圆

  拼音:Zhèn Gān Yuán

  处方:蔓荆子(去白皮)、地肤子、人参、茺蔚子、决明子、白茯苓(去皮)、远志(去心)、防风(去芦、叉),各一两;青葙子、地骨皮、柴胡(去芦)、山药、车前子、柏子仁(炒)、玄参、甘菊、甘草(炙),各半两;细辛(去苗)一分。

  制法:上为末,蜜水煮糊,圆如梧桐子大。

  功能主治:治肝经不足,内受风热,上攻眼目,昏暗痒痛,隐涩难开,堆眵多泪,怕日羞’明,时发肿赤,或生障翳,并宜服之。

  用途用量:每服二十圆,米饮下,食後,日二服。

  摘录:《宋·太平惠民和剂局方》

  备注:

  名称:驻景圆

  拼音:Zhù Jǐnɡ Yuán

  处方:车前子、熟乾地黄(净洗、酒蒸、焙),各三两;菟丝子(酒浸、别研为末)五两。

  制法:上为末,炼蜜为圆,如梧桐子大。

  功能主治:治肝肾俱虚,眼常昏暗,多见黑花,或生障翳,视物不明,迎风有泪。久服补肝肾,增目力。

  用途用量:每服三十圆,温酒下,空心。晚食前,日二服。

  摘录:《宋·太平惠民和剂局方》

  备注:

  名称:锦鸠圆

  拼音:Jǐn Jiū Yuán

  处方:草决明子、蕤仁(去皮)、羌活(去芦)、瞿麦,各三两;细辛(去苗)、牡蛎(洗、火煅取粉)、黄连(去须)、杜蒺藜(炒、去尖角)、防风(去芦)、肉桂(去粗皮)、甘菊花(净),各五两;白茯苓(去皮)四两,斑鸠一只(去皮、毛、肠、嘴、爪、用文武火连骨炙乾),羯羊肝一具(薄批、炙令焦),蔓荆子二升(淘洗、绢袋盛、饭甑蒸一伏时、日乾)。

  制法:上十五味为末,炼蜜和杵五百下,圆如梧桐子大。

  功能主治:治肝经不足,风邪内乘上攻,眼暗泪出,怕日羞明,隐涩痒痛,瞻视茫茫,多见黑花,或生翳膜,并皆治之。

  用途用量:每服十五圆至二十圆,以温水或温酒下,空心、日午、临卧,日三服。如久患内外障眼,服诸药无效者,渐加服五十圆,必效,暴赤眼疼痛,食後,用荆芥汤下二十圆。

  摘录:《宋·太平惠民和剂局方》

  备注:

  名称:如神止泻圆

  拼音:Rú Shén Zhǐ Xiè Yuán

  处方:半夏(汤泡七次、去滑)、苍术(米泔浸、去黑皮、焙乾),各半斤;川乌(米泔浸软、去皮、切作片、焙乾、用盐四两,同炒、黄色为度、去盐不用、净称)四两。

  制法:上为细末,姜汁糊为圆,如梧桐子大。

  功能主治:治脏腑虚寒,脾胃受湿,泄泻无度,肠鸣腹痛,不进饮食,渐致羸瘦,并宜服之。

  用途用量:每服五十圆,空心,食前饭饮吞下。

  摘录:《宋·太平惠民和剂局方》

  备注:

  名称:三神圆

  拼音:Sān Shén Yuán

  处方:草乌(三枚各去皮、尖、一生、一炮、一烧作灰用)。

  制法:上为细末,醋糊圆,如萝葡子大。

  功能主治:治清浊不分,泄泻注下,或赤或白,里急後重,并宜服之。

  用途用量:大人五、七圆,小儿三圆。水泻,倒流水下;

  赤痢,甘草汤下;

  白痢,乾姜汤下。

  摘录:《宋·太平惠民和剂局方》

  备注:

  名称:缚虎圆

  拼音:Fù Hǔ Yuán

  处方:砒(成块好者乳细)、黄蜡,各半两。

  制法:上将黄蜡熔开,下砒,以柳条七个,逐个搅,头焦即换,俟用足取起,旋圆如梧桐子大。

  功能主治:治休息痢经一、二年不瘥,羸瘦衰弱。兼治脾疼腰痛。

  用途用量:每服一圆。痢,冷水下,脾疼亦然。腰痛,冷酒下,并食前。小儿圆如黍米大,每服一圆,汤使同上。

  摘录:《宋·太平惠民和剂局方》

  备注:

  名称:僸术圆

  拼音:Jìn Shù Yuán

  处方:神僸(炒)、苍术(米泔浸一宿、焙乾),各等分。

  制法:上末,面糊为圆,如梧桐子大。

  功能主治:治时暑暴泻,壮脾温胃,进美饮食,及疗饮食所伤,胸膈痞闷。

  用途用量:每服三十圆,不拘时,米饮吞下。

  摘录:《宋·太平惠民和剂局方》

  备注:

  名称:神应黑玉丹

  拼音:Shén Yīnɡ Hēi Yù Dān

  处方:刺皮十六两,猪悬蹄一百只,牛角腮十二两,槐角六两,雷圆、脂麻,各四两;乱发(皂角水洗净、焙)、败傻,各八两;苦楝根五两。上碎用,瓮罐内烧存性,碾为细末,入乳香二两,麝香八钱,研令和匀,用酒打面糊为圆,如梧桐子大。

  功能主治:治丈夫、妇人久新肠风痔俈,着床头,痛不可忍者,服此药不过三、四次,便见功效。初得此疾发痒或疼,谷道周回多生硬核,此是痔,如破是俈,只下血是风。皆因酒、色、气、风、食五事过度,即成此疾。人多以外医涂治,病在肠自有虫,若不去根本,其病不除,此药的有功效。

  用途用量:每服八粒,先细嚼胡桃一个,以温酒吞下,空心,晚食前,日二服,如病甚,日三服。切忌别药,不过三、两日永除根本。

  摘录:《宋·太平惠民和剂局方》

  备注:

  名称:温中圆

  拼音:Wēn Zhōnɡ Yuán

  处方:良姜(去芦)、乾姜(炮)、青皮(去白)、陈皮(去白),各五两。

  制法:上为细末,用醋打面糊为圆,如梧桐子大。

  功能主治:治脾脏伤泠,宿食不消,霍乱吐泻,心腹膨胀,攻刺疼痛。

  用途用量:每服三十圆,米饮吞下,不拘时候。又疗丈夫小肠疝气,炒茴香少许,细嚼,用盐汤、盐酒任下,日进二服。

  摘录:《宋·太平惠民和剂局方》

  备注:

  名称:豆附圆

  拼音:Dòu Fù Yuán

  处方:肉豆蔻(炮)、白茯苓(焙)、附子(炮、去脐),各四两;木香(不见火)、乾姜(炮)、肉桂(去粗皮),各二两;丁香(不见火)一两。

  制法:上为细末,姜汁面糊为圆,如梧桐子大。

  功能主治:治丈夫、妇人肠胃虚弱,内受风冷,水谷不化,泄泻注下,腹痛肠鸣,手足逆冷、服诸药不效者,此药主之。

  用途用量:每服五十圆至一百圆,用生姜汤吞下,粥饮亦得,空心,食前进。

  摘录:《宋·太平惠民和剂局方》

  备注:

  名称:戊已圆

  拼音:Wù Yǐ Yuán

  处方:黄连(去须)、吴茱萸(去梗、炒)、白芍药,各五两。

  制法:上为细末,面糊为圆,如梧桐子大。

  功能主治:治脾受湿气,泄利不止,米谷迟化,脐腹刺痛。小儿有疳气下痢,亦能治之。

  用途用量:每服二十圆,浓煎米饮下,空心日三服。

  摘录:《宋·太平惠民和剂局方》

  备注:

  名称:大香连圆

  拼音:Dà Xiānɡ Lián Yuán

  处方:黄连(去芦、须)二十两(用茱萸十两同炒令赤,去茱萸不用),木香(不见火)四两八钱八分。

  制法:上件为细末,醋糊为圆,如梧桐子大。

  功能主治:治丈夫、妇人肠胃虚弱,冷热不调,泄泻烦渴,米谷不化,腹胀肠鸣,胸膈痞闷,胁肋胀满,或下痢脓血,里急後重,夜起频并,不思饮食,或小便不利。肢体怠惰,渐即瘦弱,并宜服之。

  用途用量:每服二十圆,饭饮吞下。

  摘录:《宋·太平惠民和剂局方》

  备注:

  名称:水煮木香圆

  拼音:Shuǐ Zhǔ Mù Xiānɡ Yuán

  处方:陈皮(去白)、甘草(炒)、青皮(去白)、木香,各一两一分;白芍药、当归(去芦),各二两;乾姜(炮)一两半,诃子皮(去核)二两半,罂粟壳(去蒂、盖、蜜炒黄色)八两。

  制法:上为细末,炼蜜圆,每一两作六圆。

  功能主治:治一切赤白,脓血相杂,里急後重,或脏腑滑泄,日夜无度,或积寒久冷,脐腹疼痛,不思饮食。

  用途用量:每服一圆,水一盏,煮至七分,和渣空心温服,不拘时亦可。

  摘录:《宋·太平惠民和剂局方》

  备注:

  名称:狗头骨圆

  拼音:Gǒu Tóu Gǔ Yuán

  处方:赤石脂、败龟(烧存性)、乾姜,各半两;肉豆蔻(面裹、煨)、附子(炮、去皮),各一两;狗头骨(一具、火烧存性、取末)一两。

  制法:上为末,醋糊圆,如梧桐子大。

  功能主治:治久患下痢,所下杂色,昼夜不止;或其人久虚,频下肠垢,谓之恶痢,并能治之。

  用途用量:每服五、七十圆,米饮空心下。

  摘录:《宋·太平惠民和剂局方》

  备注:

  名称:大断下圆

  拼音:Dà Duàn Xià Yuán

  处方:高良姜(去芦)、赤石脂(研)、乾姜(炮)、龙骨(研),各一两半;肉豆蔻(面裹、煨)、牡蛎(火煅)、附子(炮、去皮、脐)、白矾(枯)、诃子(煨、去核),各一两;细辛(去土、叶)七钱半,酸石榴皮(去瓢、米醋浸一宿、取出、炙令焦黄色)一两。

  制法:上为末,醋煮面糊圆如梧桐子大。

  功能主治:治脏腑停寒,肠胃虚弱,腹痛泄泻,全不思食。

  用途用量:每五十圆,空心温米饮下。

  摘录:《宋·太平惠民和剂局方》

  备注:

  名称:水煮木香圆

  拼音:Shuǐ Zhǔ Mù Xiānɡ Yuán

  处方:当归(洗、去芦)、诃子(炮、去核)、木香(不见火),各六两;青皮(去白)、甘草(赤),各二两四钱,罂粟壳(去瓢)二两八钱。

  制法:上为细末。炼蜜圆如弹子大。

  功能主治:治一切赤白,脓血相杂,里急後重,或脏腑滑泄,日夜无度,或积寒久冷,脐腹疼痛,不思饮食。

  用途用量:每服一圆,水八分盏,煎至六分,空心,食前温服。

  摘录:《宋·太平惠民和剂局方》

  备注:

  名称:育肠圆

  拼音:Yù Chánɡ Yuán

  处方:乌梅肉、黄连(去须),各一分;诃子皮、罂粟壳(去盖、筋、蜜炙)、肉豆蔻(包湿纸裹、煨),各半两;当归(去芦、酒浸一宿、焙)一两。

  制法:上为细末,炼蜜圆,如梧桐子大。

  功能主治:治肠胃虚弱,内挟生冷,腹胀泄泻,时时刺痛,里急後重,下痢赤白,或变脓血,昼夜频并,经久不瘥。

  用途用量:每服三十圆至五十圆,空心,食前饭饮下。如小儿,作小圆,煎甘草姜汤下。

  摘录:《宋·太平惠民和剂局方》

  备注:

  名称:半硫圆

  拼音:Bàn Liú Yuán

  处方:半夏(汤浸七次、焙乾、为细末)、硫黄(明净好者、研令极细、用柳木槌子杀过),上等分。

  制法:以生姜自然汁同熬,入乾蒸饼末搅和匀,入臼内杵数百下,圆如梧桐子大。

  功能主治:除积冷,暖元脏,温脾胃,进饮食。治心腹一切倂癖冷气,及年高风秘、冷秘或泄泻等,并皆治之。

  用途用量:每服空心,温酒或生姜汤下十五圆至二十圆,妇人醋汤下。

  摘录:《宋·太平惠民和剂局方》

  备注:

  名称:七宣圆

  拼音:Qī Xuān Yuán

  处方:柴胡(去苗、洗)、枳实、木香、诃黎勒皮,各五两;桃仁(去皮、尖)、甘草,各六两;大黄(面裹、煨)十五两。

  制法:上为末,炼蜜圆如梧桐子大。

  功能主治:疗风气结聚,宿食不消,兼砂石、皮毛在腹中,及积年腰脚疼痛,冷如冰石,脚气冲心,烦愦闷乱,头旋暗倒,肩背重痛,心腹胀满,胸膈闭塞,风毒肿气,连及头面,大便或秘,小便时涩,脾胃气痞,不能饮食,脚气转筋,掣痛挛急,心神恍惚,眠卧不安等疾。

  用途用量:每服二十圆,米饮下,食後临卧服,稍增至四、五十圆,取宣利为度。觉病势退,服五补圆。不问男女老少,并可服饵,量虚实加减。

  摘录:《宋·太平惠民和剂局方》

  备注:

  名称:七圣圆

  拼音:Qí Shènɡ Yuán

  处方:川芎、肉桂(去粗皮)、木香(生)、羌活(去芦)、槟榔(生),各半两;郁李仁(去皮)、大黄(蒸、焙一分生用),各一两。

  制法:上为细末,炼蜜为圆,如梧桐子大。

  功能主治:治风气壅盛,痰热结搏,头目昏重,涕唾稠粘,心烦面赤,咽乾口燥,精神不爽,夜卧不安,肩背拘急,胸膈痞闷,腹胁胀满,腰满重疼,大便秘结,小便赤涩。

  用途用量:每服十五圆至二十圆,温熟水下,食後,临卧服。岚瘴之地最宜服,更量脏腑虚实加减。

  摘录:《宋·太平惠民和剂局方》

  备注:

  名称:脾约麻仁圆

  拼音:Pí Yuē Má Rén Yuán

  处方:厚朴(去粗皮、姜汁炒)、芍药、枳实(麸炒),各半斤;大黄(蒸、焙)一斤,杏仁(去皮、尖、炒研)、麻仁(别研),各五两。

  制法:上味捣,筛,蜜和圆,如梧桐子大。

  功能主治:治肠胃燥涩,津液耗少,大便坚硬,或秘不通,脐腹胀满,腰背拘急,及有风人大便结燥。又治小便利数,大便因硬而不渴者,谓之脾约,此药主之。

  用途用量:每服二十圆,临卧温水下,以大便通利为度,未利再服。

  摘录:《宋·太平惠民和剂局方》

  备注:

  名称:麻仁圆

  拼音:Má Rén Yuán

  处方:枳壳(去瓤、麸炒)、白槟榔(煨半生)、菟丝子(酒浸、别末)、山蓣、防风(去叉、枝)、山茱萸、车前子、肉桂(去粗皮),各一两半;木香、羌活,各一两;郁李仁(去皮、别研)、大黄(半蒸半生)、麻仁(别捣研),各四两。

  制法:上为细末,入别研药匀,炼蜜和圆,如梧桐子大。

  功能主治:顺三焦,和五脏,润肠胃,除风气。治冷热壅结,津液耗少,令人大便秘难,或闭塞不通。若年高气弱,及有风人,大便秘涩,尤宜服之。

  用途用量:每服十五圆至二十圆,温水下,临卧服之。

  摘录:《宋·太平惠民和剂局方》

  备注:

  名称:神功圆

  拼音:Shén Gōnɡ Yuán

  处方:大麻仁(别捣如膏)、人参,各二两;诃黎勒皮、大黄(绵纹者、面裹、煨),各四两。

  制法:上为细末,入麻仁捣研匀,炼蜜为圆,如梧桐子大,

  功能主治:治三焦气壅,心腹痞闷,六腑风热,大便不通,腰腿疼痛,肩背重疼,头昏面热,口苦咽乾,心胸烦躁,睡卧不安,及治脚气,并素有风人,大便结燥。

  用途用量:每服二十圆,温水下,温酒、米饮皆可服,食後,临卧。如大便不通,可倍圆数,以利为度。

  摘录:《宋·太平惠民和剂局方》

  备注:

  名称:不二圆

  拼音:Bú èr Yuán

  处方:巴豆(去皮、心、膜、去油)、杏仁(浸、去皮、尖、研),各七十个;黄蜡一两三钱,砒霜(研、入磁罐子、以赤石脂固封缝、盐泥固济、烧通赤、候泠取出)一两六钱,白胶香(研细)四钱,黄丹(炒)二两半,乳香(研)六钱半,朱砂(研飞)半两,木鳖子(烧焦)十个。

  制法:上合研匀,熔蜡和圆,如黄米大,每钱作一百二十圆。

  功能主治:治大人、小儿一切泻痢,无问冷热赤白,连绵不瘥,愈而复发,腹中疼痛者,宜服之。

  用途用量:每服一圆,小儿半圆。水泻,新汲水下。赤痢,甘草汤下。白痢,乾姜汤下。赤白痢,甘草乾姜汤下。并放冷临卧服。

  注意:忌热物一、二时辰。

  摘录:《宋·太平惠民和剂局方》

  备注:

  名称:桃花圆

  拼音:Táo Huā Yuán

  处方:赤石脂、乾姜(炮),各等分。

  制法:上为末,水面糊为圆,如梧桐子大。

  功能主治:治肠胃虚弱,冷气乘之,脐腹搅痛,下痢纯白,或冷热相搏,赤白相杂,肠滑不禁,日夜无度。

  用途用量:每服三十圆,温米饮送下,空心,食前,日三服。

  摘录:《宋·太平惠民和剂局方》

  备注:

  名称:神效胡粉圆

  拼音:Shén Xiào Hú Fěn Yuán

  处方:胡粉、乌贼鱼骨、阿胶(炒焦如珠子),各四十两;白矾(煅)、龙骨(洗),各八十两;密陀僧二十两。

  制法:上为末,以粟米饭为圆,如梧桐子大。

  功能主治:治肠胃虚滑,下利无度,赤白相杂,里急後重,减食羸瘦,或经久未瘥,并宜服之。

  用途用量:每服二十圆至三十圆,温粟米饮空心下。

  摘录:《宋·太平惠民和剂局方》

  备注:

  名称:黄连阿胶圆

  拼音:Huánɡ Lián ē Jiāo Yuán

  处方:阿胶(碎炒)一两,黄连(去毛)三两,茯苓(去皮)二两。

  制法:上黄连、茯苓同为细末,水调阿胶末搜和,圆如梧桐子大。

  功能主治:治肠胃气虚,冷热不调,下痢赤白,状如鱼脑,里急後重,脐腹疼痛,口燥烦渴,小便不利。

  用途用量:每服二十圆,温米饮下,食前服。

  摘录:《宋·太平惠民和剂局方》

  备注:

  名称:大温脾圆

  拼音:Dà Wēn Pí Yuán

  处方:吴茱萸(汤七次、焙)、大麦蘖(炒)、肉桂(去粗皮),各五两;甘草(炙)、桔梗、人参、乾姜(炮),各三两;附子(炮、去皮、脐)、细辛(去苗),各二两;神僸(碎炒)三两一钱,枳实(麸炒)一分半。

  制法:上为细末,炼蜜和为圆,如梧桐子大。

  功能主治:治脾胃虚弱,冷气攻冲,饮食不化,心腹胀痛呕吐吞酸,痞噎不通,肠鸣泄利,水谷不分,面黄肌瘦,食减嗜卧,并皆治之。常服温脾益胃,消谷进食。如久虚痼冷,食少伤多,尤宜常服。

  用途用量:每服二十圆,温酒下,米饮亦得,日三服,空心,食前。

  摘录:《宋·太平惠民和剂局方》

  备注:

  名称:诃黎勒圆

  拼音:Hē Lí Lè Yuán

  处方:诃黎勒皮、川乌头(炮、去皮、脐)、缩砂仁、白矾(煅),各四十两;肉豆蔻(去皮、炮)、木香、乾姜(炮),各二十两;龙骨(洗)、赤石脂,各八十两。

  制法:上为末,用粟米饭为圆,如梧桐子大。

  功能主治:治肠胃虚弱,内受风冷,水谷不化,泄泻注下,腹痛肠呜,胸满短气。又治肠胃积寒,久利纯白,或有青黑,日夜无度,及脾胃伤冷,暴泻不止,手足逆冷,脉微欲绝,并宜服之。

  用途用量:每服二十圆至三十圆,温粟米饮下,食前服。甚者可倍加圆数。

  摘录:《宋·太平惠民和剂局方》

  备注:

  名称:驻车圆

  拼音:Zhù Chē Yuán

  处方:阿胶(捣碎、炒如珠子、为末、以醋四升熬成膏)、当归(去芦),各十五两;黄连(去毛)三十两,乾姜(炮)十两。

  制法:上为细末,以阿胶膏和,并手圆如梧桐子大。

  功能主治:治一切下痢,无问新久,及冷热脓血,肠滑里急,日夜无度,脐腹绞痛不可忍者。

  用途用量:每服三十圆,食前,温米饮下,日三服。凡小儿服,圆如麻子大,更量岁数如减。

  摘录:《宋·太平惠民和剂局方》

  备注:

  名称:钟乳健脾圆

  拼音:Zhōnɡ Rǔ Jiàn Pí Yuán

  处方:肉桂(去粗皮)、人参、黄连(去须)、乾姜(炮)、龙骨、当归(去芦)、石斛(去根)、大麦蘖(炒)、茯苓(去皮)、细辛(去苗土)、神僸(碎炒)、赤石脂(煅),各二两;蜀椒(去目及闭口者、微炒出汗)六两,附子(炮、去皮、脐)一两,钟乳粉三两。

  制法:上为细末,入钟乳粉匀,炼蜜和圆,如梧桐子大。

  功能主治:治男子、妇人虚损羸瘦,身体沉重,脾胃泠弱,饮食不消,腹胀雷鸣,泄泻不止。又治肠虚积冷,下利清谷,或下纯白,及久痢赤白,肠滑不禁,少气羸困,不思饮食,并宜服。

  用途用量:每服三十圆,温米饮下,食前,日三服。

  摘录:《宋·太平惠民和剂局方》

  备注:

  名称:导赤圆

  拼音:Dǎo Chì Yuán

  处方:赤芍药、茯苓(去皮)、滑石,各四两;生乾地黄(焙)、木通(去节),各半斤;大黄(炒)十五两,山栀子仁(炒)一十二两。

  制法:上为细末,炼蜜为圆,如梧桐子大。

  功能主治:治心肾凝滞,膀胱有热,小便不通,风热相搏,淋沥不宣;或服补药过多,水道蹇涩,出少起数,脐腹急痛,攻注阴间,或心肺壅热,面赤心忪。口乾烦渴,及痈肿发背,血脉瘀闭。服此排脓,内消肿毒,疏导心经邪热,应内蕴风热,五般淋疾,并皆治之。

  用途用量:每服二十圆至三十圆,食後,用温热水吞下。

  摘录:《宋·太平惠民和剂局方》

  备注:

  名称:三黄圆

  拼音:Sān Huánɡ Yuán

  处方:黄连(去须、芦)、黄芩(去芦)、大黄(煨),各十两。

  制法:上为细末,炼蜜为圆,如梧桐子大。

  功能主治:治丈夫、妇人三焦积热,上焦有热,攻冲眼目赤肿,头项肿痛,口舌生疮;中焦有热,心膈烦躁,不美饮食;下焦有热,小便赤涩,大便秘结,五脏俱热,即生疽疖疮痍,及治五般痔疾,粪门肿痛,或下鲜血。小儿积热,亦宜服之。

  用途用量:每服三十圆,用熟水吞下,如脏腑壅实,加服圆数。

  摘录:《宋·太平惠民和剂局方》

  备注:

  名称:消毒麻仁圆

  拼音:Xiāo Dú Má Rén Yuán

  处方:杏仁(生、去皮、尖)二两,大黄(生)五两,山栀子仁十两。

  制法:上三味,炼蜜为圆。

  功能主治:治诸般风气上壅,久积热毒,痰涎结实,胸膈不利,头旋目运;或因酒、毒食所伤,停留心肺,浸渍肠胃,蕴蓄不散,久则内郁血热,肠风五痔,外则发疮疡痈疽,赤斑游肿,浑身燥闷,面上肤赤,口乾舌裂,咽喉涩痛,消中引饮;或伤寒时疫,口鼻出血烦躁者,及风毒下注,疮肿疼痛,脚气冲心闷乱,一切风热毒气,并皆主之。此药甚稳善,不损脏腑,常服搜风顺气解毒。

  用途用量:每服三十圆至五十圆,夜卧,温汤吞下,利下赤毒胶涎为效,服时随意加减。治小儿惊热,以蜜汤化下三、五圆,极效。

  摘录:《宋·太平惠民和剂局方》

  备注:

  名称:甘露圆

  拼音:Gān Lù Yuán

  处方:铅白霜、龙脑,各三分;牙硝(枯过)三两,甘草(炙)一两,寒水石(粉)三十二两。

  制法:上为细末,用糯米糊圆,如弹子大。

  功能主治:治大人、小儿风壅痰热。心膈烦躁,夜卧不安,谵语狂妄,目赤鼻衄,口燥咽乾,疗中暑,解热毒。

  用途用量:每服用生姜蜜水磨下半圆,新汲水亦得,小儿一圆分五服,食後。

  摘录:《宋·太平惠民和剂局方》

  备注:

  名称:抱龙圆

  拼音:Bào Lónɡ Yuán

  处方:雄黄(研飞)四两,白石英(研飞)、生犀角、麝香(研)、朱砂(研飞),各一两;藿香叶二两,天南星(牛胆制)十六两,牛黄(研)半两,阿胶(碎炒如珠)三两,金箔(研)、银箔(研),各五十片。

  制法:上件为细末,入研者药令匀,用温汤搜和为圆,如鸡头实大。

  功能主治:治风壅痰实,头目昏眩,胸膈烦闷,心神不宁,恍惚惊悸,痰涎壅塞,及冶中暑烦渴,阳毒狂躁。

  用途用量:每服一圆,用新汲水化破,入盐少许服,食後。

  摘录:《宋·太平惠民和剂局方》

  备注:

  名称:牛黄凉膈圆

  拼音:Niú Huánɡ Liánɡ Gé Yuán

  处方:牛黄(研)一两一分,南星(牛胆制)七两半,甘草十两,柴石英(研飞)、麝香(研)、龙脑(研),各五两;牙硝(枯过、研细)、寒水石粉(煅)、石膏(细研),各二十两。

  制法:上为末,炼蜜为圆,每两作三十圆。

  功能主治:治风壅痰实,蕴积不散,头痛面赤,心烦潮躁,痰涎壅塞,咽膈不利,精神恍惚,睡卧不安,口乾多渴,唇焦咽痛,颔颊赤肿,口舌生疮。

  用途用量:每服一圆,温薄荷人参汤嚼下,食後服。小儿常服半圆。治急惊一圆,并用薄荷水化下。

  摘录:《宋·太平惠民和剂局方》

  备注:

  名称:龙脑鸡苏圆

  拼音:Lónɡ Nǎo Jī Sū Yuán

  处方:柴胡(要真银州者)二两(同木通以沸汤大半升浸一、二宿,绞汁後入膏),木通(同柴胡浸)、阿胶(炒微燥)、蒲黄(真者、微炒)、人参,各二两;麦门冬(汤洗、去心、焙研)四两,黄蓍(去芦)一两,鸡苏(净叶)一斤(即龙脑薄荷也),甘草(炙)一两半,生乾地黄末(六两、後入膏)。

  制法:上除别研药後入外,并捣,罗为细末,将好蜜二斤先炼一、二沸,然後下生乾地黄末,不住手搅,时时入绞下前木通、柴胡汁,慢慢熬成膏,勿令焦,然後将其馀药末同和为圆,如碗豆大。

  功能主治:除烦解劳,消谷下气,散胸中郁热,主肺热咳嗽,治鼻衄吐血,血崩下血,血淋、热淋、劳淋、气淋,止消渴,除惊悸,凉上膈,解酒毒。又治胃热口臭,肺热喉腥,脾疸口甜,胆疸口苦。常服聪耳明目,开心益智。

  用途用量:每服二十圆,嚼破热水下,不嚼亦得。虚劳烦热,消渴惊悸,煎人参汤下。咳嗽唾血,鼻衄吐血,将麦门冬汤浸去心,煎汤下,并食後、临卧服之。惟血崩下血,诸淋疾,皆空心食前服。治淋用车前子汤下。

  摘录:《宋·太平惠民和剂局方》

  备注:

  名称:妙香圆

  拼音:Miào Xiānɡ Yuán

  处方:巴豆三百一十五粒(去皮、心膜、炒熟、研如面油),牛黄(研)、龙脑(研)、腻粉(研)、麝香(研),各三两;辰砂(飞研)九两,金箔(研)九十箔。

  制法:上合研匀,炼黄蜡六两,入白沙蜜三分,同炼令匀,为圆,每两作三十圆。

  功能主治:治丈夫、妇人时疾伤寒,解五毒,治潮热、积热,及小儿惊俌,百病等疾,并皆治之。

  用途用量:如治潮热、积热,伤寒结胸发黄,狂走躁热,口乾面赤,大小便不通,煎大黄炙甘草汤下一圆,毒利下血,煎黄连汤调腻粉少许。如患酒毒、食毒、茶毒、气毒、风痰伏痞、吐逆等,并用腻粉、龙脑、米饮下;中毒吐血,闷乱烦躁欲死者,用生人血下立愈小儿百病;

  惊俌,急、慢惊风,涎潮搐搦,用龙脑、腻粉、蜜汤下绿豆大二圆。诸积食积热,颊赤烦躁,睡卧不宁,惊哭泻利,并用金银薄荷汤下,更量岁数加减。如大人及妇人因病伤寒时疾,阴阳气交结,伏毒气胃中,喘躁眼赤,潮发不定,再经日数七、八日已下至半月日未安,医所不明,证候脉息交乱者,可服

  摘录:《宋·太平惠民和剂局方》

  备注:

  名称:茯菟圆

  拼音:Fú Tú Yuán

  处方:菟丝子五两(一本作十两),白茯苓三两(一本作五两),石莲子(去壳)二两(一本作三两)。(一本有辽五味子去梗,七两)

  制法:上为细末,酒(一本用淮山药六两)煮糊为圆,如梧桐子大。

  功能主治:治心气不足,思虑太过,肾经虚损,真阳不固,溺有馀沥,小便白浊,梦寐频泄。常服镇益心神,补虚养血,清小便。

  用途用量:每服三十圆(一本作五、六十圆),空心,盐汤下。

  摘录:《宋·太平惠民和剂局方》

  备注:

  名称:十补圆

  拼音:Shí Bǔ Yuán

  处方:附子(炮、去皮、脐)、肉桂(去粗皮)、巴戟(去心)、破故纸(炒)、乾姜(炮)、远志(去心、姜汁浸、炒)、菟丝子(酒浸、别研)、赤石脂(煅)、厚朴(去粗皮、姜汁炙),各一两;川椒(去目及闭口者、炒出汗)二两。

  制法:上为末,酒糊圆,如梧桐子大。

  功能主治:治真气虚损,下焦伤竭,脐腹强急,腰脚疼痛,亡血盗汗,遗泄白浊,大便自利,小便滑数,或三消渴疾,饮食倍常,肌肉消瘦,阳事不举,颜色枯槁。久服补五脏,行荣卫,益精髓,进饮食。

  用途用量:每服三十圆至五十圆,温酒、盐汤任下。

  摘录:《宋·太平惠民和剂局方》

  备注:

  名称:巴戟圆

  拼音:Bā Jǐ Yuán

  处方:良姜六两,紫金藤十六两,巴戟三两,青盐二两,肉桂(去粗皮)、吴茱萸,各四两。

  制法:上为末,酒糊为圆。

  功能主治:补肾脏,暖丹田,兴阳道,减小便,填精益髓,驻颜润肌。治元气虚惫,面目黧黑,口乾舌涩,梦想虚惊,眼中冷泪,耳作蝉鸣,腰胯沉重,百节酸疼,项筋紧急,背胛劳倦,阴汗盗汗,四肢无力。及治妇人子宫久冷,月脉不调,或多或少,赤白带下,并宜服之。

  用途用量:每服二十圆,暖盐酒送下,盐汤亦得,日午、夜卧各一服。

  摘录:《宋·太平惠民和剂局方》

  备注:

  名称:北亭圆

  拼音:Běi Tínɡ Yuán

  处方:缩砂仁、胡椒、肉桂(去粗皮)、厚朴(去粗皮、姜汁炙)、附子(炮、去皮、脐)、川芎、当归(去芦、碎)、陈皮(去白)、乾姜(炮)、甘草(炙),各四两;青盐(别研)、北亭(醋淘去砂石,别研),各二两;白术(别研)三两,五味子(楝)一两半,阿魏(醋化、去砂石)半两。

  制法:上为末,用银、石锅,内入好酒,醋五升,白沙蜜一十两,先下北亭、阿魏、青盐三味,并好头面一升,同煎稠黏,便下药末半斤以来,更煎如稀面糊,渐渐入药末煎得所,离火取出,更以乾药末和搜成剂,更捣一千杵,圆如梧桐子大。

  功能主治:治脾元气弱,久积阴冷,心腹胁肋,胀满刺痛,面色青黄,肌体瘦弱,怠惰嗜卧,食少多伤,噫气吞酸,哕逆恶心,腹中虚鸣,大便泄利,胸膈痞塞,食饮不下,呕哕霍乱,体冷转筋,及五膈五噎,倂癖瘕聚,翻胃吐食,久痛久痢,并皆治之。

  用途用量:每服十五圆,微嚼破,用生姜盐汤下,温酒亦得,空心服之。

  注意:忌羊血。豉汁。

  摘录:《宋·太平惠民和剂局方》

  备注:

  名称:附子理中圆

  拼音:Fù Zǐ Lǐ Zhōnɡ Yuán

  处方:附子(炮、去皮、脐)、人参(去芦)、乾姜(炮)、甘草(炙)、白术,各三两。

  制法:上为细末,用炼蜜和为圆,每两作一十圆。

  功能主治:治脾胃冷弱,心腹绞痛,呕吐泄利,霍乱转筋,体冷微汗,手足厥寒,心下逆满,腹中雷鸣,呕哕不止,饮食不进,及一切沉寒痼冷,并皆治之。

  用途用量:每服一圆,以水一盏化破,煎至七分,稍热服之,空心食前。

  摘录:《宋·太平惠民和剂局方》

  备注:

  名称:橘皮煎圆

  拼音:Jú Pí Jiān Yuán

  处方:当归(去芦、先焙)、厚朴(去粗皮、姜汁制)、肉苁蓉(酒浸、微炙、切、焙乾)、肉桂(去粗皮)、附子(炮、去皮、脐)、巴戟(去心)、阳起石(酒浸、焙乾、研如粉)、石斛(去根)、牛膝(去芦、酒浸)、杜仲(去皮、姜汁炙)、吴茱萸(水淘去浮者、焙乾)、鹿茸(茄子者燎去毛、劈开、酒浸、炙乾)、乾姜(炮)、菟丝子(酒浸、焙、捣)、三棱(煨熟、乘热捣碎),各三两;甘草(炙)一两,陈橘皮(净洗、焙、为末)十五两。

  制法:上为细末,用酒五升,於银、石器内,将橘皮末煎熬如,却将诸药末人在内,一处搅和搜匀,仍入臼内,捣五百杵,圆如梧桐子大。

  功能主治:治久虚积冷,心腹疼痛,呕吐痰水,饮食减少,胁肋虚满,脐腹弦急,大肠虚滑,小便利数,肌肤瘦悴,面色痿黄,肢体怠惰,腰膝缓弱。及治倂癖积聚,上气咳嗽,久疟久利,肠风痔俈、妇人血海虚冷,赤白带下,久无子息,并宜服之。

  用途用量:每服二十圆,空心温酒下,盐汤亦得。

  摘录:《宋·太平惠民和剂局方》

  备注:

  名称:金液丹

  拼音:Jīn Yè Dān

  处方:硫黄(净拣去砂石,十两,研细飞过,用瓷盒子盛,以水和赤石脂封口,以盐泥固济,晒乾,地内先埋一小罐子,盛水令满,安盒子在上,用泥固济讫,慢火养七日七夜,候足,加顶火一斤煅,候冷取出,研为细末)

  上药末一两,用蒸饼一两,汤浸,握去水,搜为圆,如梧桐子大。

  功能主治:固真气,暖丹田,坚筋骨,壮阳道,除久寒痼冷,补劳伤虚损。治男子腰肾久冷,心腹积聚,胁下冷癖,腹中诸虫,失精遗溺,形羸力劣,脚膝疼弱,冷风顽痹,上气衄血,咳逆寒热,霍乱转筋,虚滑不利。又治痔俈湿傆縓生疮,下血不止。及妇人血结寒热,阴蚀疽痔。又治伤寒阴证,身冷脉微,手足厥逆,或吐或利,或自汗自止,或小便不禁,不拘圆数,宜并服之。

  用途用量:每服三十圆,多至百圆,温米饮下,空心服之。得身热脉出为度。

  摘录:《宋·太平惠民和剂局方》

  备注:

  名称:曹公卓钟乳圆

  拼音:Cáo Gōnɡ Zhuó Zhōnɡ Rǔ Yuán

  处方:菟丝子(酒浸、捣、焙)、石斛(去根),各一两;钟乳粉二两,吴茱萸(汤洗七次、炒)半两。

  制法:上为细末,炼蜜和圆,如梧桐子大。

  功能主治:主五劳七伤,肺损气急。疗丈夫衰老,阳气绝,手足冷,心中少气,髓虚腰疼,脚痹体烦,口乾不能食。此药下气消食,长肌和中,安五脏,除万病。

  用途用量:每服七圆,空心,温酒或温汤、米饮下,日再。服讫行数百步,饮温酒三合,复行二、三百步,觉口胸内热稍定,即食乾饭豆酱,过一日食如常,须暖将息。不得闻见尸秽等气,亦不可食粗、臭、陈恶食。初服七日内勿为阳事,过七日後任性,然亦不宜伤多。服过半剂觉有效,即相续服三剂,终身更无所忌。

  摘录:《宋·太平惠民和剂局方》

  备注:

  名称:崔氏乌头圆

  拼音:Cuī Shì Wū Tóu Yuán

  处方:附子(炮、去皮、脐)、川乌(炮、去皮、脐)、赤石脂,各三两;蜀椒(去目及闭口者、炒出汗)、肉桂(去粗皮)、乾姜(炮),各二两。

  制法:上六件捣,罗细末,蜜和为圆,如梧桐子大。

  功能主治:治风冷邪气,入乘心络,或腑脏暴感风寒,上乘於心,令人卒然心痛,或引背脊,乍瘥乍甚,经久不瘥,并宜服之。

  用途用量:每服三圆,温酒下,觉至痛处,痛即止。若不止,加至五、六圆,以知为度。若早朝服,无所觉,至午时再服三圆,夜又服三圆。若久心痛,每旦服三圆,稍加至十圆,尽一剂遂终身不发。

  注意:忌猪肉、生葱。

  摘录:《宋·太平惠民和剂局方》

  备注:

  名称:钟乳白泽圆

  拼音:Zhōnɡ Rǔ Bái Zé Yuán

  处方:白檀香(取末)、滴乳香(别研),各一两;阳起石(煅令通红、研)、附子(炮、去皮、脐),各一两;半钟乳粉二两,麝香(别研)一钱。

  制法:十和匀,滴水搜成剂,分作六十圆。

  功能主治:治丈夫诸虚百损,五劳七伤,真气不足,元脏不固,神志俱耗,筋力顿衰,头目眩晕,耳内虚鸣,心腹急痛,气逆呕吐,痰嗽喘促,胸膈胀闷,脾泄下痢,遗精便浊,厥冷自汗,脉微欲绝。妇人血海虚冷,崩漏不止,赤白带下,经候不调,脐腹时痛,面无颜色,饮食不进。但是一切虚劳之疾,并宜服之。久服补益精血,助阳消阴,安心神,定魂魄,延年增寿,起死回生。

  用途用量:每服一圆,水一盏,煎化及七分盏,空心热服,如急病,不拘时。

  摘录:《宋·太平惠民和剂局方》

  备注:

  名称:十四友圆

  拼音:Shí Sì Yǒu Yuán

  处方:熟地黄、白茯苓、白茯神(去木)、人参、酸枣仁(炒)、柏子仁(别研)、紫石英(别研)、肉桂、阿胶(蛤粉炒)、当归、黄蓍、远志(汤浸、去心、酒洒、蒸),各一两;辰砂(别研)一分,龙齿(别研)二两。

  制法:上为末,同别研四味,炼蜜为圆,如梧桐子大。

  功能主治:补心肾虚,怔忪昏愦,神志不宁,睡卧不安。故经曰:脏有所伤,情有所倚,人不能知其病,则卧不安。

  用途用量:每服三十圆,食後枣汤下。

  摘录:《宋·太平惠民和剂局方》

  备注:

  名称:苁蓉大补圆

  拼音:Cōnɡ Rónɡ Dà Bǔ Yuán

  处方:木香(炮)、附子(炮、去皮、脐)、茴香(炒)、肉苁蓉(酒浸)、川椒(炒去汗),各十两;巴戟(去心)、牛膝(酒浸)、白蒺藜(炒、去刺)、桃仁(炒、去皮、尖)黄蓍、泽泻、葫芦巴、五味子,各五两;槟榔、天麻、桂心、川芎、羌活,各二两。

  制法:上为细末,蜜圆如梧桐子大。

  功能主治:治元脏虚惫,血气不足,白浊遗泄,自汗自利,口苦舌乾,四肢羸瘦,妇人诸虚,皆主之。

  用途用量:盐酒、盐汤空腹任下三。五十圆。

  摘录:《宋·太平惠民和剂局方》

  备注:

  名称:羊肉圆

  拼音:Yánɡ Ròu Yuán

  处方:川楝子(炒)、续断(炒、去丝)、茯苓、茴香、补骨脂(炒)、附子(炮、去皮、脐)、葫芦巴(微炒),各三两;山药(炒)、桃仁(麸炒、去皮、尖、别研)、杏仁(麸炒、去皮、尖、别研)。

  制法:上为末,精羊肉四两,酒煮烂,研极细,入面煮糊,圆如梧桐子大。

  功能主治:治真阳耗竭,下元伤惫,耳轮焦枯,面色黧黑,腰重脚弱,元气衰微。常服固真补气,益精驻颜。

  用途用量:盐汤、温酒,空心任下三、五十圆。

  摘录:《宋·太平惠民和剂局方》

  备注:

  名称:玄兔丹

  拼音:Xuán Tù Dān

  处方:菟丝子(酒浸通软、乘湿研、焙乾、别取末)十两,五味子(酒浸、别为末)称七两,白茯苓、乾莲肉,各三两。上为末,别碾乾山药末六两,将所浸酒馀者添酒煮糊,搜和得所,捣数千杵,圆如梧桐子大。

  功能主治:治三消渴利神药,常服禁遗精,止白浊,延年。

  用途用量:每服五十圆,米汤下,空心食前。

  摘录:《宋·太平惠民和剂局方》

  备注:

  名称:鹿茸四斤圆

  拼音:Lù Rónɡ Sì Jīn Yuán

  处方:肉苁蓉(酒浸)、天麻、鹿茸(燎去毛、酥炙)、菟丝子(酒浸通软、别研细)、熟地黄、牛膝(酒浸)、杜仲(酒浸)、木瓜乾,各等分。

  制法:上为末,蜜圆如梧桐子大。

  功能主治:治肝肾虚热淫於内,致筋骨痿弱,不自胜持,起居须人,足不任地,惊恐战掉,潮热时作,饮食无味,不生气力,诸虚不足。

  用途用量:每服五十圆,温酒、米汤,食前下。

  摘录:《宋·太平惠民和剂局方》

  备注:

  名称:灵砂

  拼音:Línɡ Shā

  处方:水银一斤,硫黄四两。右二味,用新铁铫炒成砂子,或有烟焰即以醋洒,候研细,入水火鼎,醋调赤石脂封口,铁线扎缚晒乾,盐泥固济,用炭二十斤煅,如鼎子裂,笔蘸赤石脂频抹其处。火尽为度,经宿取出,研为细末,糯米糊为圆,如麻子大。

  功能主治:性温无毒,主五脏百病,益精养神,补气明目,安魂魄,通血脉,止烦满,杀邪魅。善治荣卫不交养,阴阳不升降,上盛下虚,头旋气促,心腹冷痛,翻胃吐逆,霍乱转筋,脏腑滑泄,赤白下痢。久服通神,轻身不老,令人心灵。此丹按仙经服饵之法,会五行符合之妙,体性轻清,不随烟焰飞走,男女老幼皆可服。

  用途用量:每服三粒,空心,枣汤、米饮、井华水、人参汤任下,量病轻重增至五、七粒。

  注意:忌猪、羊血,绿豆粉、冷滑之物。

  摘录:《宋·太平惠民和剂局方》

  备注:

  名称:小安肾圆

  拼音:Xiǎo ān Shèn Yuán

  处方:香附子、川乌、川楝子,各一斤,用盐四两,水四升同煮,候乾,焙;熟乾地黄八两,茴香十二两,川椒(去目及闭口者、微炒出汗)四两。

  制法:上六味为细末,酒糊为圆,如梧桐子大。

  功能主治:治肾气虚乏,下元冷惫,夜多旋溺,肢体倦怠,渐觉羸瘦,腰膝沉重,嗜卧少力,精神昏愦,耳作蝉鸣,面无颜色,泄泻肠鸣,眼目昏暗,牙齿蛀痛,并皆治之。常服补虚损,益下元。

  用途用量:每服二十圆至三十圆,空心卧服,盐汤、盐酒任下。

  摘录:《宋·太平惠民和剂局方》

  备注:

  名称:远志圆

  拼音:Yuǎn Zhì Yuán

  处方:远志(去心、姜汁炒)、牡蛎(煅、取粉),各二两;白茯苓(去皮)、人参、乾姜(炮)、辰砂(别研),各一两;肉苁蓉(净洗、切片、焙乾)四两。

  制法:上为细末,炼蜜为圆,如梧桐子大。

  功能主治:治丈夫、妇人心气不足,肾经虚损,思虑太过,精神恍惚,健忘多惊,睡卧不宁,气血耗败,遗沥泄精,小便白浊,虚汗盗汗,耳或聋鸣,悉主之。此药性温无毒,常服补益心肾,聪明耳目,定志安神,滋养气血。

  用途用量:每服三十粒,空心,食前,煎灯心盐汤下,温酒亦可。

  摘录:《宋·太平惠民和剂局方》

  备注:

  名称:威喜圆

  拼音:Wēi Xǐ Yuán

  处方:黄蜡四两,白茯苓(去皮)四两(作块,用猪苓一分,同於瓷器内煮二十馀沸,出,日乾,不用猪苓)。

  制法:上以茯苓为末,熔黄蜡搜为圆,如弹子大。

  功能主治:治丈夫元阳虚惫,精气不固,馀沥常流,小便白浊,梦寐频泄,及妇人血海久冷,白带、白漏、白淫,下部常湿,小便如米泔;或无子息。

  用途用量:空心细嚼,满口生津,徐徐咽服,以小便清为度。

  注意:忌米醋,只吃糠醋,切忌使性气。

  摘录:《宋·太平惠民和剂局方》

  备注:

  名称:椒附圆

  拼音:Jiāo Fù Yuán

  处方:附子(炮、去皮、脐)、川椒(去目、炒出汗)、槟榔,各半两;陈皮(去白)、牵牛(微炒)、五味子、石菖蒲、乾姜(炮),各一两。

  制法:上八味碎,以好米醋,於瓷器内,用文武火煮,令乾,焙为细末,醋煮面糊为圆,如梧桐子大。

  功能主治:补虚壮气,温和五脏。治下经不足,内挟积冷,脐腹弦急,痛引腰背,四肢倦怠,面色黧黑,唇口乾燥,目暗耳鸣,心忪短气,夜多异梦,昼少精神,时有盗汗,小便滑数,遗沥白浊,脚膝缓弱,举动乏力,心腹胀满,不进饮食,并宜服之。

  用途用量:每服三十圆,盐酒或盐汤空心食前吞下。妇人血海冷,当归酒下。泄泻,饭饮下。冷痢,姜汤下。赤痢,甘草汤下。极暖下元,治肾气亏乏,及疗腰疼。

  摘录:《宋·太平惠民和剂局方》

  备注:

  名称:沉香鹿茸圆

  拼音:Chén Xiānɡ Lù Rónɡ Yuán

  处方:沉香一两,附子(炮、去皮、脐)四两,巴戟(去心)二两,鹿茸(燎去毛、酒浸、炙)三两,熟乾地黄(净洗、酒洒、蒸、焙)六两,菟丝子(酒浸、研、焙)五两。上

  制法:件为细末,入麝香一钱半,别研入和匀,炼蜜为圆,如梧桐子大。

  功能主治:治真气不足,下水冷惫,脐腹绞痛,胁肋虚胀,脚膝缓弱,腰背拘急,肢体倦怠,面无精光,唇口乾燥,目暗耳鸣,心忪气短,夜多异梦,昼少精神,喜怒无时,悲忧不乐,虚烦盗汗,饮食无味,举动乏力,夜梦鬼交,遗泄失精,小便滑数,时有馀沥,阴间湿痒,阳事不兴,并宜服之。常服养真气,益精髓,明视听,悦色驻颜。

  用途用量:每服四。五十粒,好酒或盐汤空心吞下。

  摘录:《宋·太平惠民和剂局方》

  备注:

  名称:小菟丝子圆

  拼音:Xiǎo Tú Sī Zǐ Yuán

  处方:石莲肉二两,菟丝子(酒浸、研)五两,白茯苓(焙)一两,山药二两(内七钱半打糊)。

  制法:上为细末,用山药糊搜和为圆,如梧桐子大。

  功能主治:治肾气虚损,五劳七伤,少腹拘急,四肢酸疼,面色黧黑,唇口乾燥,目暗耳鸣,心忪气短,夜梦惊恐,精神困倦,喜怒无常,悲忧不乐,饮食无味,举动乏力,心腹胀满,脚膝痿缓,小便滑数,房室不举,股内湿痒,水道涩痛,小便出血,时有遗沥,并宜服之。久服填骨髓,续绝伤,补五脏,去万病,明视听,益颜色,轻身延年,聪耳明目。

  用途用量:每服五十圆,温酒或盐汤下,空心服。如脚膝无力,木瓜汤下,晚食前再服。

  摘录:《宋·太平惠民和剂局方》

3甘露清毒丹

【来源】 清·王孟英《温热经纬》

【歌诀】 甘露消毒治湿温,滑石菖蒲绵茵陈,

芩贝木通射连翘,薄荷藿香白蔻仁。

【组成】 滑石(水飞)450克,茵陈320克,黄芩300克,石菖蒲180克,川贝母、木通各150克,射干、连翘、薄荷、白豆蔻、藿香各120克。

【用法】 上药除茵陈外,共研细末,用茵陈煎汤泛丸。如绿豆大,或以神曲糊丸。每服9克,开水调服,日服2次。或用15克至30克纱布包煎服。亦可改用饮片水煎服,各药用量按常规剂量酌减。

【功效】 利湿化浊,清热解毒。

【方解】 本方【主治】乃湿温时疫之邪留连气分,湿热并重之证。治宜利湿化浊,清热解毒。方中滑石清热利湿并解暑;茵陈蒿、木通清热利湿于下,引湿热从小便而去;连翘、薄荷轻清透达,清热解毒于上;射干、贝母、黄芩清泻肺火,且射干、贝母清咽散结;藿香、菖蒲、白豆蔻芳香化浊,醒脾祛湿于中。诸药配合,不独清利渗泄,且可芳香化浊,使壅遏之湿热毒邪得以消散,湿祛热清,气机调和,诸症自解。所以,清热、渗湿、芳化三法,用治湿热之症,疗效颇佳。本方临床应用范围甚广,尤其是在夏令暑湿季节,凡见湿温、暑湿、时疫之属于湿热并重,邪留气分者,皆可放胆投之,无不立验。

【主治】 湿温初起、邪在气分、湿热并重,症见发热、倦怠、胸闷腹胀、肢酸咽肿、身黄、口渴、小便短赤、大便秘结或泻而不畅、便有热臭气、舌苔白腻或干黄者。可用于肠伤寒、传染性黄疸型肝炎、胆囊炎、急性胃肠炎、钩端螺旋体病、低热、血吸虫病、百日咳、尿路感染、风湿热、过敏性紫癜、病毒性心肌炎等病症。

【加减】 无咽痛,去薄荷、射干;黄疸较重,加大黄、山栀;呕吐,加半夏、生姜;时在夏令,加鲜佩兰,藿香可改用鲜者。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