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陈厚忠讲中医诊断学[脉诊]-病理脉象:大脉、细脉及其类似脉

 恒则成167 2020-10-23

     第七个脉就是洪脉。洪脉就是脉体宽大而肥,充实有力,来盛去衰,状如波涛汹涌。洪脉的特点主要表现在它的部位、形态、气势这三个方面。脉体宽大搏动部位浅表,指下有力,这是第一个表现。它就是脉体宽大,搏动的部位浅表,指下有力。所以《伤寒论》中就讲,白虎汤有“四大症”,即脉洪大、大汗出、大烦渴、大热等4大症状,这“四大”是白虎汤的“汤证”。我有时候在临床上选用白虎汤,特别是口渴、汗出。

     昨天还是前天,我接诊了一个出汗的病人,他自己说是“出虚汗”,我就讲啊,我讲你就别加这个“虚”字咯。他就又讲这是出盗汗,我讲你这怎么叫出盗汗呢?你白天也出了汗,而盗汗要是晚上睡中出的。当然咯,他不是学医的,所以他不懂,他说不出具体的汗证。这个出汗,白虎汤我为什么要用? 

陈厚忠医师讲头汗证“蒸笼头”:

     就是他头都易出汗,吃饭或者是看到辣椒都出汗。还有,口渴则喜欢喝水。他这个情况,没有早晚之分,以白天出汗多见,有同学就问“教材上讲,这个属于小孩子的蒸笼头”,我认为把它用到这里还有待商榷,我不是批判教材,因为“蒸笼头”,就说明阳明胃经有热,它这个热气上蒸,引起头部出汗,像蒸笼一样,故曰头部出热气。蒸笼头。小孩子是纯阳之体,晚上出汗多些,多见于睡着后一两个小时就出汗,出了汗之后就不出汗了,所以我们认为这可能是与夹食、食积有关,是胃有问题,属于阴和阳、属于营和卫,属于腠理有问题。

      所以我们开九味汤效果比较好,这也是我们这里一个主打。什么是主打呢?就是这样的病,在我们这吃了几副药就好了,很自信,但是有些人没有掌握这个规律,我们在这方面比较自信。


     那么脉洪大,他不一定出大汗,即使没有出大汗也可以用白虎汤。所以有时候也用“柴桂各半汤”合“白虎汤”,再加龙骨、牡蛎,效果还比较好。当然这里还有某些药,比如冬桑叶,我们用得多。为什么要用冬桑叶?冬桑叶能清热疏风,效果很好啊。还有中药“枣皮”酸收,利阴又养阴。考虑到“汗为心之液”,血汗同源,那么我们为何不可用呢?所以这些都是临床上的一些个人见解,也可以说呢,是临床上的一点体会。所以希望你们以后在我这里跟诊的时候,把我的用药机理详细整理、发掘,形成一些新的理论。

     洪脉的特点主要表现在它的部位、形态、气势这三个方面。洪脉的第一个特点就是脉体宽大,指下有力。第二就是脉来状如波涛汹涌,充实有力;第三个呢,脉落下之波涛较来时之波涛,势缓而力弱,这就是这是来盛去衰:来时强盛,去时衰减。所以脉势较正常脉要盛,这是病脉。从临床意义上讲,阳明气分经热盛,也见于邪盛正衰。洪脉在时应夏,尽管白天很热,但早、晚都比较凉爽一点。所以啊,这个洪脉在时应夏,在脏应心,所以多见于外感热病的气分阶段,与伤寒阳明相对应,包括温病的气分热盛证。因此,阳有余,邪正剧烈交争,气盛血壅,血行脉道充实而有力。如果是久病气虚,或者虚劳、失血、久泄都有可能出现洪脉,必浮取洪大,而沉取无力,或见数急,这个都为阴津耗尽,孤阳有外越之象,多属危侯。若在夏天见阳气亢盛,肤表开泄,气血向外,故脉象洪大,为夏之平脉。

洪脉的相类脉:大脉

     与洪脉相类的脉:有大脉。大脉脉体宽大,但无脉来汹涌之象。大脉的特点呢,就是寸关尺三部和缓有力,洪脉是来盛去衰,我们要记特点,这个你们平时就可以相互问一下:八纲脉中的洪脉是什么特点?来盛去衰,脉体宽大,搏动部位表浅,应指有力,犹如波涛;而大脉是脉体宽大而无汹涌之象。大脉多见于正常人或者是病进。


细脉

       脉细如丝、应指明显。但是这个脉在临床很好诊脉,你记住这个脉象的特点,脉道很细,往来如线,按之不绝,但应指明显,这就是细脉。细脉在临床上来讲,多见于虚证。虚脉啊,气虚则无力鼓动血行,故阴血亏虚,不能够充盈脉道,脉来细小或如丝且无力。《诊家枢要》中说“来往微细如线,盖血冷气虚,不足以充故也。”这是气血运行不利而致脉体细小而缓。

      我们在临床上经常可以遇到。昨天接诊了几例病人,都感觉倦怠乏力,周身疼痛呐,精神不振。像这样的一般都与湿邪有关,那么从脉象上来看呢,它细小,治疗要利湿、利小便。治湿不利小便,非其治也。所以治湿邪你不利小便,如果不给邪以出路,怎么能收到疗效呢?气血运行不利导致的脉体细小而缓,如果是温热病,神昏,谵语,脉细数,那就是热邪深入营血,或者邪犯心包之征象。所以我们说温病里面,有没有邪热到营分就是看有没有神昏的症状,以及舌质红不红绛。如果有,就是热邪深入营血。所以临床上,包括很多病都有一个特点,你把特点掌握了,治疗时就胸有成竹了。这是讲了细脉。


细脉的相类脉:濡脉、弱脉、微脉

     与细脉相类的脉,就是濡脉、弱脉、微脉。

     首先我们看濡脉,就是浮细无力而软,其位置是浮,形状细,脉势软,这就是濡脉。濡脉的搏动部位在脉管浅表部位,形细,势软而无力,如棉絮漂浮在水,轻取即得,重按不显,这就是濡脉。所以《脉诀刊误》中讲“濡者阴也……极软而浮细,轻手乃得,不任寻按。”濡脉多见于虚证、湿证。我个人认为,像这种样子的细脉、“濡”脉,或者濡细脉,多见于虚证,而湿证要少见一些。

     与细脉相类似的第二个脉是弱脉。弱脉的特点,就是沉细无力而软,濡脉是浮细无力而软,一字之差,脉位不同,病证不同,要记好,即:一个浮一个沉:濡脉脉位浮,弱脉脉位沉。弱脉由于脉管细小不充盈,弱脉搏动的部位在皮肉之下,靠近筋骨的地方,指下感到细而无力,这就是弱脉的特征。弱脉多见于阳气虚衰、气血两虚之证。

     与细脉相类似的第三个脉象是微脉。脉形极细,按之若有若无,微脉脉形极细,脉势极微弱,仅仅有稍微的搏动,似有若无。《脉理求真》中里说过“微则似有若无,欲绝不绝,指下按之,稍有模糊之象。”这是我们讲细脉时要注意的三个相类似的脉。一个是浮细无力的濡脉,一个是沉细无力的弱脉,一个是极细极软,按之若有若无的微脉,这三个脉容易混淆,要注意区分辨别。

【未完待续】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