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袁绍(三十三):试论刘虞被杀的时间与原因,袁绍放弃迎献帝真相

 四地闲夫 2020-10-23

小A点评三国风云人物:袁绍(三十三)刘虞之死

文:小A斯蒂芬

我在本系列袁绍第三十篇中曾经提出过一个观点,就是袁绍曾经在刘虞被公孙瓒擒获之后,在政治层面上发起过一场以营救刘虞为目的的联盟性质的号召,在文章中我称之为袁绍的政治整合。

在这场号召中,袁绍不但获得了包括许多中原诸侯在内的支持,更是得到了许多幽州本土势力乃至北方少数民族的支持。为此,袁绍甚至还发动了攻围幽州故安的故安之战。虽然这场战役袁绍打败了,而且也的确是袁绍率先破坏了赵岐和解关东时候他与公孙瓒所签订的和平条约,并引起了公孙瓒的不满,进而发生了拒马水之战。公孙瓒一怒之下引兵再次南下一直打到了青州,恢复了自己赵岐和解关东之前的地盘。

但是,由于当时刘虞在北方乃至整个东汉帝国中的威望,处在一个很高的层次上,再加上袁绍自身的世家背景,使得袁绍在这一时段从政治上又一次成为了中原领袖。至少也是一个北方的领袖。袁绍的这种状态让他在处理北方事务的时候非常方便,这是他一贯坚持以刘虞为首,甚至在必要的时候都会拥护刘虞为帝的原因。

不过,袁绍的这种政治上的整合虽然在政治号召力上取得了非常大的成果,却没有取得任何与公孙瓒争霸上的实质性进展。充其量他与公孙瓒也就是半斤对八两,谁也没有占到上风。究其主要原因就是公孙瓒在抓获刘虞之后非常妥善的采取了“挟州牧以令州郡”的做法,非常正确的利用了刘虞这张王牌。

据《后汉书刘虞传》记载,公孙瓒在居庸抓获刘虞返回蓟城之后“使领州文书”,也就是说公孙瓒是把刘虞作为一个傀儡州牧,自此而后他所下达的所有命令都是以刘虞的身份来发出的。这一点让公孙瓒掌握了很大的主动权,使得他对幽州的统治同样非常的方便。更是让支持刘虞的各方势力对公孙瓒采取了相对保守的态势,尤其是让幽州的本土势力对袁绍的结盟号召并没有表现出过分的积极。可以说故安之战的失败应该正是与这件事情有关。

刘虞是在初平四年的年底被公孙瓒所擒获的,一直到兴平二年的年初,近一年多的时间里袁绍都没有再发动过针对幽州本土的直接战争。袁绍只是在青州,先后通过臧洪和袁谭这两任“青州刺史”与公孙瓒的田楷所部有过旷日持久的鏖战,却也并没有能够取得胜利。而对于幽州本土,他只能采取了被迫观望的态度,或者说他是希望幽州本土势力能够自己采取积极的行动。可是幽州本土势力由于顾及到刘虞的处境,而采取了表面顺从公孙瓒又相对迎合袁绍的状态。

那么,这种状态一直持续到什么时候呢?个人观点认为,袁绍与公孙瓒之间的这种状态,要一直持续到刘虞被公孙瓒所杀死为止。

关于刘虞被公孙瓒所杀的原因和时间问题,我在本系列公孙瓒篇中已经有过系统的阐述。不过,由于这件事与袁绍的切身利益相关,所以我们不得不在这里再次讨论这一话题,以保证袁绍篇的完整性。

在《三国志公孙瓒传》的记载中,刘虞是在被公孙瓒所擒获后不久,就被公孙瓒斩杀了的。《后汉书》把这个时间点确定在了初平四年的冬天,也就是刘虞被擒获后不久。实际上范晔也不是第一个这样做的人,在《袁宏汉纪》中也是把这个时间点安排在了初平四年的冬天。

袁宏和范晔的这种判断影响了后世许多的史学家,司马光在《资治通鉴》中就采用了这一观点。但是司马光在《资治通鉴》中对这段记载进行了一定的加强处理,他的这种处理我认为代表了司马光的一种态度。我们先来看一下四本史书中这段记载的原文。

《三国志公孙瓒传》:瓒攻拔居庸,生获虞,执虞还蓟。会卓死,天子遣使者段训增虞邑,督六州;瓒迁前将军,封易侯。瓒诬虞欲称尊号,胁训斩虞。

《袁宏汉纪》:瓒引兵围之,生执虞而归。是时朝廷遣使者殷训增虞封邑,督六州事,以瓒为前将军,封易侯。瓒诬虞欲称尊号,胁训诛之。

《后汉书刘虞传》:瓒追攻之,三日城陷,遂执虞并妻子还蓟,犹使领州文书。会天子遣使者段训增虞封邑,督六州事;拜瓒前将军,封易侯,假节督幽、并、青、冀。瓒乃诬虞前与袁绍等欲称尊号,胁训斩虞于蓟市。

《资治通鉴汉纪五十二》:虞与官属北奔居庸,瓒追攻之,三日,城陷,执虞并妻子还蓟,犹使领州文书。会诏遣使者段训增虞封邑,督六州事;拜瓒前将军,封易侯。瓒乃诬虞前与袁绍等谋称尊号,胁训斩虞及妻子于蓟市。

从创作年代上来说,《三国志》的成书年代肯定要早于后三本书,虽然不排除还有其他史料存在过的可能,但是我们目前能够看到的最早的史料就是《三国志》中的记载。所以我们可以肯定的判断,《袁宏汉纪》、《后汉书》和《资治通鉴》一定都是参考过《三国志》来进行记载的。

从这些记载的表面上看,公孙瓒之所以要杀死刘虞是因为他认为刘虞曾经与袁绍密谋称尊号,是属于大逆不道的行为,所以才会将其斩杀。但是如果你仔细咀嚼就会发现,公孙瓒杀刘虞的真正原因乃是段训所带到幽州的这份封赏刘虞的诏书。

在这份诏书中,公孙瓒虽然也被授予了前将军封易侯的封赏,但是与刘虞的增封邑督六州相比,显然不在一个级别之上。这份封赏诏书是把刘虞的地位置于了公孙瓒之上的。这是引起公孙瓒不满的关键因素。也是导致公孙瓒杀死刘虞的真正原因。

个人猜想,公孙瓒在擒获刘虞之后肯定是要给朝廷上一份正名表章的,以为自己擒获刘虞的不得已进行阐述和辩解,同时也一定会把刘虞的种种罪行呈报上去,以为自己邀功请赏。所以公孙瓒满心期待的朝廷封赏诏书应该是重赏自己的,纵然不会要求自己杀掉刘虞,也总会给自己一个置在刘虞之上的地位。可是我们看这份封赏诏书虽然加封了公孙瓒,却把刘虞依然放在了一个高于公孙瓒的地位之上。要知道当时的刘虞已经失去了自由,沦为了公孙瓒的傀儡阶下囚。所以这份诏书是让公孙瓒非常的没有面子,于是就在一怒之下,在向朝廷的使者段训说明了刘虞曾经与袁绍合谋欲要称尊号的事实,并胁迫段训杀死了刘虞。

所以刘虞的真正死因乃是这份朝廷的封赏诏书。

那么问题来了,朝廷发出这份封赏刘虞的诏书的真实目的是什么?也就是说这份诏书是真心的要封赏刘虞,还是要故意激怒公孙瓒以取得借刀杀人的效果。我的观点是后一种可能,也就是朝廷发出这份诏书的目的就是要激怒公孙瓒让他杀死刘虞。因为从朝廷的角度来说,刘虞的存在是一种威胁,毕竟当时刘虞“当为天子”的呼声非常之高,这是汉献帝这个只有十几岁的孩子所无法超越的,也很容易就会发生谋朝篡位的事情。无论是刘虞如何的辩驳阐明自己没有这种想法的真心,也依然会让朝廷里的掌权者们如坐针毡。换句话说只要刘虞还活着,朝廷里就会有人连睡觉都不踏实,只有他死了才会让朝廷安心。

但是朝廷却并不能直接赐死刘虞,因为刘虞的宗室身份非常的敏感,搞不好就会出现宗室内斗的舆论风潮,对朝廷里汉献帝的地位同样会产生威胁,或者会出现一更为不利,更为不可控的因素。

所以以这种名义上封赏刘虞的掩人耳目,实际上却是要激怒公孙瓒,以达到杀死刘虞目的的诏书的形式,让公孙瓒来背上这个“害贤”的罪名,对于朝廷来说是最好不过的选择。

这样一来刘虞被杀的原因我们“似乎”是解决了。我们先把这个问题放在一边,我们先来关注一下刘虞被杀的时间问题。

这四本史书都对刘虞被杀的时间做了各自的交代,《袁宏汉纪》、《后汉书》和《资治通鉴》都把刘虞被杀的时间判断在了初平四年的冬天,这也成为后世的一个普遍的认知。但是比这三本书成书要早的《三国志》却不这么认为。《三国志》在给出刘虞被杀时间点的时候,非常特别、特意的提到了一个词“会卓死”。也就是说《三国志》认为,段训是在“会卓死”的时候被派到幽州蓟城传达封赏刘虞和公孙瓒的诏书的,所以就给读者造成了一种刘虞是死在董卓被杀后的时间点上的感觉。

但是这却具有很明显的错误。因为董卓被杀是在初平三年(即公元192年)的四月份,那时候刚刚发生了公孙瓒与袁绍之间的界桥之战,可以证明公孙瓒不在幽州。接着长安朝廷发生了李傕、郭汜等人围攻长安,王允被杀,吕布出逃等一系列的动乱事件。

李傕、郭汜主政之后的八月份,朝廷派遣马日磾和赵岐持节慰抚天下、和解关东,一直到第二年,也就是初平四年(即公元193年)的春天,赵岐才算是完成了任务。袁绍引军南还,公孙瓒则北归幽州蓟城。北方出现了短暂的和平时期。这是赵岐和解关东所取得的政治成果。也是当时尽人皆知的事情。而在这之后才发生了刘虞攻打公孙瓒,结果却被公孙瓒反过来击败,并在居庸刘虞被公孙瓒擒获的一系列事件。刘虞被杀也应该是在这之后的某个时间点上。所以,刘虞被公孙瓒杀死在“会卓死”的时间点上的观点,具有非常明显的漏洞,是属于《三国志》的一种明显的错误记载。

那公孙瓒在初平四年冬天杀死刘虞的这种观点正不正确呢?个人认为,这种观点同样值得推敲。

据《典略》记载,公孙瓒杀刘虞的时候曾经有过一次作秀的表现。说是公孙瓒把刘虞暴晒在街市上,并向上天祷祝说:“若应为天子者,天当降雨救之。”假如刘虞应该为天子的话,那就请老天爷下一场雨来拯救他吧!

老天爷当然不会因为某个人而下起雨,所以等了一整天的时间都没有下起一滴雨,于是就这样公孙瓒杀了刘虞。

在这段记载中,非常值得注意的是其中有一个关于当时天气环境的描述,也就是“时盛暑,竟日不雨”。

所谓的“暑”就是指炎热的日子或者夏天。所以这一段记载明显的是要告诉我们刘虞是死在了夏天,而不是初平四年的冬天。

实际上《后汉书》的作者范晔也是注意到了这段记载的,并且在《后汉书刘虞传》中完整的收录了这一段故事载,其中也提到当时的情况是“旱埶炎盛”。

不过,遗憾的是范晔并没有去考证、确定这段记载的真实情况和刘虞被杀的时间,而是非常笼统的,或者说是故意的忽略了这个问题。当然,也许是范晔根本分不明白这件事的真相。

但是不管怎么说,刘虞不是死在初平四年的冬天,而是死在这之后的某一个夏天,这是一种事实。因为从公孙瓒的角度来讲,第一点他会在抓获刘虞之后给朝廷上书,以等待朝廷的命令。以初平四年的冬天刘虞被抓的时间点来讲,公孙瓒派遣使者从幽州到达长安,长安朝廷再派使者返回幽州传达命令,都需要至少半年的时间。第二点从史书记载的情况来看,公孙瓒有一个让刘虞继续处理幽州事务的“犹使领州文书”的过程,我们姑且称之为是“挟州牧以令州郡”。但是这个过程不可能是很短的情况,因为太短的话看出不效果,而史书中明确记载公孙瓒“破禽刘虞,尽有幽州之地”之后“猛志益盛”,这种状态无论如何不会是短短数十天的过程,而至少要在以“年”为单位的基础之上。

所以,刘虞死在初平四年冬天之后的某一个夏天才是最合理的情况。

那么具体到是哪一年的夏天呢?

关于这一问题,到目前为止我没有找到明确的史料证据,也就无法准确的回答这个问题。但是我在研究这段历史的时候注意到一段袁绍以及袁绍盟友的军事动向,或许可以作为确定这一时间点的旁证。这就是《后汉书公孙瓒传》中的记载。原文是这样:

“刘虞从事渔阳鲜于辅等,合率州兵,欲共报瓒。辅以燕国阎柔素有恩信,推为乌桓司马。柔招诱胡汉数万人,与瓒所置渔阳太守邹丹战于潞北,斩丹等四千余级。乌桓峭王感虞恩德,率种人及鲜卑七千余骑,共辅南迎虞子和,与袁绍将麴义合兵十万,共攻瓒。兴平二年,破瓒于鲍丘,斩首二万余级。瓒遂保易京”

这段记载很明显是袁绍一方发起的一次针对公孙瓒的联合总攻。在这场总攻中不但有袁绍所派遣的部将麴义,还有刘虞曾经的从事鲜于辅,在燕国“素有恩信”的阎柔以及乌桓峭王、鲜卑等部族。更为关键的是在这场总攻中还出现了一位重要的人物,他就是刘虞的儿子刘和。

个人认为,在正常情况下,作为刘虞的儿子,刘和是不可能在刘虞被公孙瓒所控制的情况下发动对公孙瓒的总攻的。因为那样只会加速刘虞的死亡。所以刘和的出现可以标志着刘虞要么已经脱离了公孙瓒的控制被救出,要么已经被公孙瓒所杀。而从史书记载来看刘虞最终被公孙瓒所杀是事实,所以有刘和参与的这场针对公孙瓒的总攻,应该就是发生在刘虞被杀之后。

而在这段总攻的记载中,有一个明显的时间概念,那就是“兴平二年”。虽然在《后汉书》中并没有说明是兴平二年的什么季节,但是在《资治通鉴》中司马光把这场总攻收录在了兴平二年条目的最后,说明至少在司马光的判断中这场总攻是发生在兴平二年的年底,也就是公元194年的年底。

所以我在此可以大胆的猜测,刘虞是死在兴平二年的夏天。

另外,与这场针对公孙瓒的联合总攻一同进行的,还应该有青州袁谭对田楷的总攻。田楷失去了来自公孙瓒的援助,终于在旷日持久的青州争霸战争中败下阵来,并返回了幽州。

而袁绍也应该是因为这场总攻的牵绊,放弃了郭图沮授等人迎接汉献帝东来邺城的计划。他把所有的精力都放在了这场针对公孙瓒的“最终决战”。

我之所以把“最终决战”四个字打上引号,是因为这是当时袁绍一方单方面的想法。袁绍与公孙瓒之间的争霸战争虽然从这个时候开始正式发生了逆转,但是让袁绍所没有想到的是他真正彻底的消灭公孙瓒,已经是四年以后的事情了。

小A斯蒂芬发表于2020年10月20日。

继续阅读(剩余0%)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