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黎族纹身正在消逝的文化符号

 老鄧子 2020-10-24

  龙年正月初八早晨7点半,90岁的黎族阿婆符阿队起床。半小时后,她就到了那棵被船形茅舍包围的大榕树下,整理织锦工具,像此前的日子一样,开始了在保亭一天的织锦生活。

  伴随着锦线游动,她那手上蓝黑色线条组成的图案,显得异常醒目而神秘。

  每当有游客走近,身边的乐队中响起鼻箫声,符阿队就放下手中的活计,摇动身后架子上悬挂着的木头牛铃,与她搭档的75岁黎族阿婆符阿烈,就双手敲打牛角“叮咚”。

  顿时,山歌飘飞,笑容灿烂……两位阿婆脸上,与皱纹和老年斑交结在一起的图案,显得特别生动而灵性。

  这两位符阿婆所在景区30多位来自各地的黎族阿婆,一起过着快乐的群居生活。她们的黎锦自织自销。游客对类似于“模特秀”的她们感兴趣的,不仅是她们独特的服饰、织锦、歌声,还有她们身上的文身。

  那文身,是刺绣图案,在脸上、脖子上、手上、脚上,甚至在前胸和后背。图案有青蛙、龙、花朵,甚至是弯来绕去的线条。有的浓墨重彩,有的浅显简单,都是深嵌在肌肤中的记忆。

  纹身的魅惑

  黎族的习俗历史悠久。自汉代开始,已经有文字记载。东汉杨孚所撰《异物志》关于的记载最为明确:“雕题国,画其面及身,刻其肌而青之,或若锦衣,或若鱼鳞”。

  阿婆们大多不懂的历史,但她们几乎都清楚是族群的标志,是对祖先的纪念和崇拜,是成年的象征和美的追求,是消灾避邪、祈求平安的图腾。不同氏族,图案不同。自古以来,黎族人往往就是看服饰和文身证明是否是“自己人”。

  84岁的黎族阿婆符亚认说,她祖母就跟她说过,黎族人普遍认为:如果女性不,则被视为容貌不美,在社会上没有地位,男人不娶,终身受到歧视,死后得不到祖宗的相认而成为孤魂野鬼。因此,她们黎族女子长到十一二岁至十四五岁时,必须按照祖先遗规接受文身。

  如今,在海南各个景区和黎村,作为黎族女子一生中的大事,充满庄重、神秘色彩的文身,对黎家年轻女子来说却是很遥远的事情了,几乎没有人再文身。特定的历史条件中的黎族文身师也已难觅,那种富有想像与创造力的精湛技艺已经失传。

  专家的忧虑

  ,黎语叫做“打登”,亦叫“模噢”。作为一种传统文化,它是黎族母系氏族社会的遗存,是原始宗教——自然崇拜、祖先崇拜、图腾崇拜的艺术结晶,也是黎族的一笔宝贵的非物质文化遗产。

  著名民族学家吴泽霖教授说:“文身是海南岛黎族的‘敦煌壁画’,世界上还不知道有哪个民族像黎族这样保存了三千多年,至今还能找到它的遗存,实在是一个奇迹”。

  然而,这种奇迹正在悄悄消失,消失的力量无法阻挡。上了年纪的阿婆可能今晚在世,明晨就撒手人寰,五指山、保亭等地有黎族文身阿婆的景区的人说:“希望她们能延年益寿,但我们明白,终有一天,这真实的人文特色景观,会被影像或雕塑所替代!

  致力于用镜头“抢救”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海南省民俗摄影协会副会长胡亚玲说,随着时代的变迁和社会的发展,黎族传统文化的多样性已逐步消失。如今所能见到的文身妇女也都是70岁以上的耄耋老人,文身文化已经到了濒临绝迹的境地,现存的每一幅文身图案,都成为急待破译的密码。

  去年底,海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专家指出,目前在世的黎族文身妇女只剩一千人左右,也许再过10多年,这种特有的文化就会永远消失。当黎族妇女文身历史划上句号时,此后的人们只能在历史中去回味了。

有关黎族纹身的一些知识:

  常见的文身多呈黑色或蓝黑色,因此,人们称之为“刺青”或“扎青”。在古籍中有多种名称,如“雕题”、“雕身”、“镂颊”、“黥颊”、“缕面”、“涅面”、“纹面”等,海南汉族民间又有“刺花”、“勾花”、“画花”、“刮花”等说法。黎族实施文身的主要对象是年轻女子,女孩子在黎语中称“欧”或“翁”等,因此,黎语又称文身为“抬欧”、“登欧”、“横欧”、“抬翁”等,直译是“画女孩子”,意思是给女孩子“画脸”。

  黎族用于的工具主要是植物的利刺和木棒,颜料多取自烟灰和染色草的沤汁。部位多在面部、胸部和四肢,有虫蛾、鸟兽、花卉等图形,以点线结构成形。过程是在预定的部位先用色料绘上底图,用一根筷子般大小的木棒敲击带刺的藤刺或木刺,使利刺沿着线条扎破皮层,刺刻出图形,然后涂上烟灰或色料,让色素渗入皮层里,在伤口愈合后,呈现出图案,形成永久性花纹。

  染色汁多以具有消炎功效的植物叶片(如蓼蓝)沤制发酵而成,烟灰也有止血的功能。许多人在施文之后,着针的部位要受到感染,引发红肿疼痛,象得了一场大病一样,引起全身发热达数天。若是口腔部位红肿,几天内将难于嚼食,只喂以稀糊。施文的部位,在痊愈后也要蜕掉一层表皮。

  古书中说,“男文臂腿,女文身面”(明代戴 《广东通志》)。男子接受文身的年龄没有明确要求,图式也较为简单,身体方面也没有多大伤痛,而女子就大为不同。接受文身的女孩子多在十来岁就已开始,个别的可能要推迟若干年。施文的部位都有相应的工序和固定的文饰,需要逐期进行才能最终完成,往往要历经数年。施文的最佳时间,多选在每年秋季农闲时的吉日。被文身的女孩子多仰躺在地,由技艺娴熟的师傅(多为老妇女)坐在旁边施文,身边还需几个伙伴,以备在刺痛难忍以致挣扎时,帮其摁住身体(可想而知,受文者的痛苦)。

  黎族同胞基本上都认为,文身是一个女人一生中,必须完成的一桩大事,马虎不得。据说,妇女在世不纹身,死后祖先不认,成了无家可归的孤魂,所以未受纹身的妇女,死后必须在身上脸上用木炭划些图案才能入殓。纹身是一件很纯洁的事,要选吉日,还有一些禁忌,一般是在秋季,还要选日子,如龙日、猪日、牛日,但不能在虫日刺纹,那是要被虫咬溃烂的。在施文前,要“置酒会亲属”,把这事当喜事,让大家知道,并设祭告会祖宗;在伤口愈合后,要用龙眼叶煮水净身,又设祭答谢先人,还“集亲家相庆贺”,定了亲的女子,当然不能让亲家不知道。不文身的女子,多会被众人非议和歧视,成年后也难于出嫁。黎族同胞认为女人死后都要回到娘家的祖先身边,如果没有明确的祖传文身标记,将难让祖先认领。不能进入祖先的群体,意味着成为孤魂野鬼。黎族同胞都认为,文身是为了彰显女性的美,文身的“完整”和“完美”与否,成了评判一个女性是否美的标准。具有完美文身的女子,将成为众多追求者角逐的对象。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