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王英军:《采桑子 . 重阳》赏析

 书香雅韵 2021-07-10

采桑子 . 重阳

毛泽东

人生易老天难老,岁岁重阳。

今又重阳,战地黄花分外香。

一年一度秋风劲,不似春光。

胜似春光,廖廓江天万里霜。

《采桑子 . 重阳》赏析

文:王英军

       人生在世,奋斗而已,但是,在奋斗中也难免会遇到挫折。如果在挫折面前沉沦下去,我们就毫无希望;如果在挫折中坚持乐观主义精神,我们就能绝处逢生,创造奇迹,干成一翻大事业!而毛泽东则属于后者。他的乐观主义精神,超乎我们一般人的想象。在《采桑子 · 重阳》中,我们就能从中感受到毛泽东那宽广的胸怀与伟大的抱负。

       毛泽东的《采桑子 · 重阳》写于1929年的10月,当时中国革命正处在低潮,他的人生也是坎坷不平。可是,毛泽东并没有灰心丧气,郁郁消沉。他仍然坚持自信,高扬革命乐观主义精神,从容直面困境,在曲折中砥砺前行,在艰难中矢志不移!

一、无限宇宙与有限人生相统一的世界观

       词一开篇,就点明了人与空间、人与时间的关系。“今又重阳”,在此被诗人赋予了特殊的意义,特指战地之重阳,即1929年的重阳。联系历史我们可知,这一年的重阳,对于毛泽东来说,意义非同寻常。1929年6月下旬,在闽西龙岩召开的红四军第七次党代会上,毛泽东未能继续当选红四军前委书记,“很难堪”地离开了红四军的主要领导岗位。毛泽东离开红四军领导岗位后,生了一场大病,此时也是他与贺子珍结成夫妻的喜庆日子。他在闽西一边养病,一边思考革命的前途。1929年10月,他深入农村基层搞调查研究和指导农村基层开展土地革命。在1929年重阳节前,即阳历10月11日前,毛泽东坐担架离开永定地区的合溪,前往由朱德、陈毅率领的红四军主力刚解放不久的上杭县城,而此时的他,心情颇为复杂。

       就是在这样的艰难条件下,毛泽东凭借对革命战争发展规律的深刻认识和准确把握,才产生了“战地黄花分外香”的感想。面对时光易逝,人生易老的自然规律,诗人毛泽东遂发出了“岁岁重阳”的感叹!“人生易老天难老,岁岁重阳。”一句,催人奋发,气势磅礴,生动反映了他以马克思主义的宇宙观俯瞰人生的宏大视野和战略格局,以及导航中国革命不断走向光明坦途的坚定信念。       “人生易老”与“天难老”形成鲜明对比,不仅未流露出丝毫消极感伤的情调,而且又打破了中国传统古诗词伤春悲秋、嗟贫叹老之俗套,令人眼前为之一亮。在诗人笔下,洋溢的是昂扬向上、意气风发的豪情壮志和奋斗精神。

       “天难老”,意指宇宙间一切事物发展变化、生生不息的无限运动的普遍规律。将有限的人生置于莽莽宇宙中进行思考,既是毛泽东运用马克思辩证唯物主义审视人生、引领中国革命的诗化表达,也是他不畏艰险、敢于奋斗的精神阐释,充分体现了他把无限宇宙与有限人生相统一的世界观。

二、乐观向上的人生观

      “与天奋斗,其乐无穷;与地奋斗,其乐无穷;与人奋斗,其乐无穷”。在毛泽东看来,人生的全部意义正在于奋斗二字。“人生易老天难老”一句,诗人信手拈来,就把有限生命与无限壮丽革命事业顺其自然的融为一体,就把化小我为大我,以有涯为无涯的乐观向上的人生观刻画得淋漓尽致。这是何等崇高的人格魅力!

     不仅如此,诗人触景生情,继续展开对人生的深入感悟。“一年一度秋风劲,不似春光。”则紧承上片之意,转入现实。虽然眼前一片秋风劲厉之象,但境由心生,诗人由“战地黄花分外香”,发出了不似春光,胜似春光的感慨!原因者何?“寥廓江天万里霜”是也。以景语做结,神完气足,气象万千,境界大开。这与自古悲秋伤寂寥的传统诗词风格迥乎不同,别具一格,令人称奇!

       纵观全词,毛泽东以秋比春所作出的审美评价,其依据显然不是春与秋的自然属性,而是人生积极进取的乐观奋斗精神。在“战地黄花分外香”的人生中,毛泽东借景抒情,既是对中国革命形势发展和中国革命力量壮大的展望;同时,也寄托了他对中国革命必胜的乐观自信,对未来美好生活的热切想往。因此,“不似春光,胜似春光”,便是逻辑推进的必然,亦无不折射出毛泽东乐观向上的人生态度。

       总之,毛泽东的这首《采桑子 · 重阳》,缘情而写景,因景而择义,以义而造境,热情赞扬了人生奋斗精神之伟大,这在我们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今天,仍然具有广泛的现实意义,是鼓舞我们勇往直前的强大精神动力!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