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道德经在讲什么(二)

 逻辑解古文 2020-10-24

​    老子在论述道的时候说,道是天地之始,是万物之母,也就是说道是天地万物的思想和准则,而天地万物是道的载体。道的特点是“常”,也就是永恒,所以道的载体、也就是天地万物也是永恒的,符合道的事物都是永恒的,这里的天地万物是个集合的概念,不是个体概念,是说天地万物这个集合永存,而不是说某块石头、某块云彩、某棵树永存,集合整体上符合道,不代表集合内部每个个体都符合。所以老子在后面也提出了“不道”的概念,就是不符合道的事物怎么样呢?“不道早已”,不符合道德事物也存在,但是很快就消失了,后面也用“兵强则灭,木强则折”举了例子,而这俩就是个体“不道早已”的例子。所以我们眼前看到的事物未必是符合道的,这就需要我们主动的去探索道、挖掘道,不能凭表象进行判断,更不能不懂装懂,主观臆造。到这里《道德经》的逻辑就很明显了,那就是个体要通过所在集合来探究集合所遵循的道,然后按照道去想去做,从而获得道的永恒性,如果不按照道去做,偏离了道,就会消亡。当然了,老子那个年代不会拥有我们现在的科学知识,对一些客观事物,它会赋予一些主观色彩,这是很正常的。而且老子对于道的解释也很聪明,说“道之为物,惟恍惟惚”、“吾不知谁之子,象帝之先”、“道法自然”,道什么样的?看不清,好像能看见,又好像看不见。道从哪来的?不知道,反正有天地万物之前就有了。道为什么是这样的呢?不知道,反正它从一开始就是这个样的。

    老子讲完道以后,把那个逻辑套用到人类社会中,他的意思是人类社会发展是有其内在的道的,在这里称为“人道”吧,统治者要按照人道去治理国家,而不能只按照自己的主观想法去做,能知晓人道,按照人道去做去管理国家的人就是圣人,就是天下之主,如果不符合人道,只按照自己的想法去管理国家,那么自己的统治地位也会不保,会被推翻,这里就是说人的第二世界和行为决定要符合人道。老子这里说的也很聪明,谁也不得罪,既给那些觊觎天子位的诸侯一个争位的借口,也让能百姓称赞,因为他说“吾有三宝”,其实这三宝都是对百姓有利的。老子后面也说了“使我介然有知,行于大道,唯施是畏”,意思是就算老子哪天知晓了道,让他去管理管国家,也管不好,他管不了国家,也不了圣人,老子这是把自己给择出去,省的诸侯们追杀他。

    总的来说,老子在《道德经》里提出了几个对现代社会来讲非常重要的思想,可以应用在社会的各个方面:

    第一,不要被表象迷惑,要透过表象看本质。“失道而后德”说的就是如果不能理解本质的话,也就只能模仿表面了。这一点的发散性非常强,应用也特别广。首先,对自己而言,在看待别人或别的事物的时候,要透过现象抓本质,不要被表象迷惑。其次,要懂得利用表象来保护自己,不要暴露自己的核心。最后,要学会利用表象麦大成自己的真实目的,这个不一定是对别人有害的,广告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对表象的利用,其实就是通过影响别人的第三世界从而改变他的第二世界,进而影响他的行为选择。

     第二,人是可以探索和掌握客观规律的,并且可以主动的按照客观规律去做,利用客观规律去达成客观规律所能达成的结果,这个意思是说,人可以利用客观规律来达成自己的目的,但是前提是要了解和掌握这个客观规律,并按照它去做。我们人类今天的一切成果都是主动探索客观规律并利用客观规律的结果。所以我无论做什么事都不能蛮干,要先学规律,先掌握方法,再去做事。

    第三,对这个世界多一些理解和包容。每个人的行为都取决于自己的思想,对一个人而言,不是我们想他怎么样他就能怎么样的,他怎么做取决于他个人怎么想,如果你想改变他,那首先先要理解他是怎么想的,然后想办法去改变他的想法,最终才能改变他的行为。行为其实就是一个人思想的表象,只有抓本质才能解决问题。一个人生气往往是因为结果达到自己的预期,甚至与预期想反,但是个人的逾期和想法能决定客观的结果吗?

    就写这么多吧,还有内容很多没写,多读原著,才会有更多的感悟和收获。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