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古诗十九首》第四首《今日良宴会》

 古风泊客 2020-10-24

【篇目】

  [作品介绍]

  [注释]

  [译文]

  [赏析一]~~[赏析五

【古风泊客一席谈】

   今日良宴会


        [昭明文选·东汉·五言诗】

今日良宴会,欢乐难具陈。

弹筝奋逸响,新声妙入神。

令德唱高言,识曲听其真。

齐心同所愿,含意俱未申。

人生寄一世,奄忽若飚尘。

何不策高足,先据要路津,

无为守穷贱,轗轲长苦辛。

[作品介绍]

《今日良宴会》是产生于汉代的一首文人五言诗,是《古诗十九首》之一。此诗所歌咏的是听曲感心,写客中对酒听歌的感慨,托为阐明曲中的真意,发了一番议论,表现出“贫士失职而志不平”的愤慨。全诗质直中见婉曲,结构浑然一体,不以一字一句争奇斗胜,诗中每一个形象、每一个词语和整首诗结合起来形成一种感发的力量。

      [注释]

  1. ⑴良宴会:犹言热闹的宴会。良,善也。

  2. ⑵难具陈:犹言难以一一述说。具,备也。陈,列。

  3. ⑶筝:乐器。奋逸:不同凡俗的音响。‘

  4. ⑷新声:指当时最流行的曲调。指西北邻族传来的胡乐。妙入神:称赞乐调旋律达到高度的完满调和。

  5. ⑸令德:有令德的人,就是指知音者。令,善也。唱高言:犹言首发高论。唱,古作“倡”,这里泛用于言谈。

  6. ⑹真:谓曲中真意。指知音的人不仅欣赏音乐的悦耳,而是能用体会所得发为高论。

  7. ⑺“齐心”句:下面感慨为人人心中所有。同,一致。

  8. ⑻申:表达出来。

  9. ⑼奄忽:急遽也。飙(biāo)尘:指狂风里被卷起来的尘土。用此比喻人生,言其短促、空虚。

  10. ⑽策高足:就是“捷足先得”的意思。高足,良马的代称。

  11. ⑾据要路津:是说占住重要的位置。要想“先据要路津”,就必须“策高足”。路,路口。津,渡口。

  12. ⑿“无为”句:不要守贫贱,是劝诫的语气,和‘何不策高足’的反诘语气相称应,表示一种迫切的心情。

  13. ⒀轗(kǎn)轲:指困顿,不得志。

  [译文]

今天这么好的宴会真是美极了,这种欢乐的场面简直说不完。

这首筝曲的声调是多么地飘逸,这是最时髦的乐曲出神入化。

有美德的人通过乐曲发表高论,知音者能体会出音乐的真意。

音乐的真意是大家的共同心愿,只是谁都不愿意真诚说出来。

人生像寄旅一样只有一世犹如尘土,刹那间便被那疾风吹散。

为什么不想办法捷足先登,先高踞要位而安乐享富贵荣华呢?

不要因贫贱而常忧愁失意,不要因不得志而辛苦地煎熬自己。

赏析

这首诗写得很别致。全诗十四句,是主人公一口气说完的,这当然很质直。所说的内容,不过是在宴会上听曲以及他对曲意的理解,这当然很浅近。然而诗歌看似简朴,实则却婉曲;看似浅近,实则深远。

此诗开头六句说:今天的宴会啊,真是太棒了!那个欢乐劲,简直说不安,光说弹筝吧,弹出的声调多飘逸!那是最时髦的乐曲,妙极了!有美德的人通过乐曲发表了高论,懂得音乐,便能听出其真意。这里,诗人首先就讲了宴会及其音乐的美妙。通过宴会音乐,引出了懂得音乐的人。

接着抒情主人公说:那真意,其实是当前一般人的共同心愿,只是谁也不肯明白地说出。大家都能体会,但并不是可意会不可言传,而是不愿意说出来。这样,不但突出了“新声妙入神”,而都是能“识曲听其真”,为后面表现自己的认识和对人生的思考奠定基础,做了坚实的铺垫。

后面就是对人生的思考:人生一世,有如旅客住店。又像尘土,一忽儿便被疾风吹散。诗人在此是说,人生短暂的,但漂泊不定,长年累月,浪费光阴,人生的价值又没有得到很好的体现。

既然“人生寄一世,奄忽若飙尘”,那么“何不策高足,先踞要路津?”为什么不捷足先登,高踞要位?这样不但安享富贵荣华,而且也不再浪费生命,体现出人生的价值。

最后主人公说:不要因贫贱而常忧愁失意,,不要因不得志而辛苦的煎熬自己,要把自己的想法说出来,不要憋在心里。“不要守贫贱”就是劝诫士人不要死抱贫贱不放。可以说,诗人在劝诫士人,这与“何不策高足”的反诘语气相应,更好地强调了“策高足、踞路津”的迫切心情。也就是说,人生应该有所作为,要说出来,要行动。人具备了“令德唱高言,识曲听其真”的能力,就要表现出来。

主人公这段话,是兴致勃勃地说的,是满心欢喜地说的,是直截了当地说的。中间有用了不少褒意词、赞美词。讲“宴会”,用“良”,用“欢乐”、而且“难具陈”。讲“弹筝”,用“逸响”,用“新声”,用“妙入神”,用“令(美)德”,用“高言”。讲抢占高位要职,也用了很美的比喻:快马加鞭,先踞要津。整个诗歌就借音乐之美妙,告诉士人们,或者有志之士们,要勇于说出自己的心里话,要勇于奋斗而“先踞要路津”,不要死要面子活受罪。这样,对于人生来说,才是有意义的,有价值的。由此可见,这首诗的确很婉曲、很深远。它含有哲理,涉及一系列人生问题、社会问题,引人深思。

佚名

赏析

这首诗本来是写一种人生经验与失意不得志的哀伤,但开端几句却写得意气发扬。先写“宴会”是“良宴会”,“欢乐”是“难具陈”。又写“弹筝”的音乐演奏,而奏出的乐曲是“逸响”和“新声”。“逸响”二字既表现了发扬之意,而所谓“新声”者,则是还没有在大众之间流行,还没有被世俗所接受的曲子。所以你看,它表面上是写宴会上的弹筝,但实际上并非只写弹筝,甚至也不是只写音乐,它还含有一种很幽微的意思在里边。然而,它又不是以一字一句争奇斗胜的,它的每一个形象、每一个词语和整个一首诗结合起来形成一种感发的力量。什么是“新声妙入神”?杜甫曾说“笔落惊风雨,诗成泣鬼神”,又说“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那个“神”,是写一种造诣的境界。有的人写诗非常死板,一个字一个字摆在那里都是死的。但有的人就不同,他写的每一个字都是可以跳起来的,都像生龙活虎一样。你读他的诗,就觉得自己的心灵好像跟整个茫茫宇宙都结合起来了。有这种感发力量的,才是真正达到了那种“神”的境界的好诗。音乐也是一样,好的音乐也可以有这样的造诣,达到这样的境界。

下面的“令德唱高言,识曲听其真”,也是用音乐来作比喻的。“令德”这两个字,在过去的注解中有很多种不同的说法。在《五臣注文选》中吕延济的注解说:“令德谓妙歌者。”他的意思是,“令德”指的是那个唱歌的人。但是还有人认为,“令德”指的是人生的富贵显达,就是说,这些人在这个宴会上所歌唱的内容乃是追求人生的富贵显达。具体讲就是指后边的“何不策高足,先据要路津”。吕延济的注解是按一般的文法来做解释,即动词“唱”的前边是施事的主语,后边是受事的宾语。这在文章中一般是对的,但在诗歌里就不一定如此。因为诗歌里可以有倒装的句法,可以把受事的宾语放到动词前边去。那么,这个“令德”就不是歌唱者而是歌唱的内容了。在这一点上,我同意后一种解释方法。然而后一种解释认为“令德”的内容就是指人生的富贵显达,这我就不同意了。我以为,这个“令德”不是反话而正面的意思,它直接指的就是人生中一种美好的理想和德行。因为,这首诗整个所表达的是一个完整的意思,这两句是与前边几句接下来的。“今日良宴会,欢乐难具陈。弹筝奋逸响,新声妙入神”,写得一直是意气发扬,而且既然说是宴会,就一定不只是两个人,一定有许多性情、理想都比较相近的朋友聚集在一起,所以才这么开心,这么欢乐。我们可以设想,这是一群有抱负、有理想的年轻人,他们聚会在一起高谈阔论,意气风发,弹奏的是“新声”,歌唱的是“令德”。“令”,是美好的意思。“令德唱高言”是说,我们把我们美好的德行和理想都通过歌曲唱出来。“识曲听其真”是说,你就会听得出我们弹奏这音乐、歌唱这曲子时内心真正的感受。大家都知道俞伯牙和钟子期的故事,俞伯牙弹琴的时候志在高山,钟子期听了就说:“善哉,峨峨兮若泰山。”俞伯牙弹琴的时候志在流水,钟子期听了就说:“善哉,洋洋兮若江河。”这就叫做“知音”,他听音乐时不是只听那外表声音的美妙,而是能够听出弹奏者内心志意之所在。

那么,假如真的有一个人能够“识曲听其真”,能够听懂这些年轻人在弹奏和歌唱时心中所存的志意,则他所听到的是什么呢?是——“齐心同所愿,含意俱未申”。这句写得真好!不过,你一定要把“令德”两个字按我所讲的这样理解,才能够贯通下来,才能够看出这两句的感发。否则,全首诗就是支离破碎的了。这些人,他们的弹筝“奋逸响”;他们的新声“妙入神”;他们在曲子里所表现的是“令德”和“高言”的美好理想;他们说真正理解我们的人能懂得我们的追求。所以,从“今日良宴会”到“识曲听其真”,这首诗一直是飞扬的、追求的。可是现在,他们失望了;因为他们这一群人虽然有着共同的美好愿望和理想,可是却没有一个人能够完成这种理想。这真是一种典型的“衰世之音”——战乱还没有兴起,生活还相对安宁,所以这些读书人还可以有自己的理想,还可以追求自己的理想;但社会正一天天走向下坡,任何美好的理想都无法实现。而且,不是你一个人没有实现,也不是我一个人没有实现,而是我们这些“弹筝奋逸响,新声妙入神”的人都没有办法实现那些理想。那么,这就是一个社会问题了!所以,你不要看到他写的都是宴会、弹筝、唱歌等,就以为这首诗只写及时行乐。其实,他写到了社会,也写到了人生。

上一次我说过,《古诗十九首》所写的感情基本上有三类:离别、失意、人生的无常。这也可以说是它的三个主题,而实际上,在一首诗里往往是结合两个或三个主题一起来写的。在这里,从“齐心同所愿,含意俱未申”起,就转入了人生无常的悲哀。其实,我上一次讲的《行行重行行》虽然是离别的主题,但也不是单纯写离别,也是结合了人生无常一起来写的。“思君令人老,岁月忽已晚”,就是写人生无常的悲哀。然而那一首诗所写的心理状态却与这一首不同。那一首说:我虽然得不到我所期待的东西,我虽然受到人生无常的威胁恐惧,可是我不放弃,也不改变。而现在这首诗所写的则是另外一种心理状态,他说,“人生寄一世,奄忽若飙尘”——人生世间就如同一个过客在旅店里住一晚一样,一夜的时间是如此短暂,到明天你就该离开了。“奄忽”是非常快的样子;“飙”是疾风。你就像一粒小小的尘土一样,被那强劲的风一下子就吹走了。很多古人都说过类似的话。李陵对苏武说:“人生如朝露,何久自苦如此?”曹孟德说:“对酒当歌,人生几何!”既然人生这么短暂,是否还需要如此认真对待呢?你的那些“令德”、“高言”之类,难道就不可以改变吗?于是他就产生了一个疑问,“何不策高足,先据要路津”——要不要赶着你的快马,抢先去占据一个高官厚禄的地位?需要注意的是这乃是一个疑问,并不是一个行动。不是说他现在就去走那条路了,而是他在人生的三叉路口上产生了困惑和犹豫。人非圣贤,每个人在人生选择的紧要关头都难免产生困惑和犹豫。当然,有的人就走上了富贵显达的那一条路,为了享受人生的快乐而牺牲了原来的理想,出卖了自己的人格。而如果坚持走你原来所选择的那一条路呢?说不定你就会遇到很多忧患和不幸。“无为守贫贱,辖轲长苦辛”——为什么你不去享受人生的快乐反而要自找痛苦!不过,你们一定要注意他这几句的口气:“何不”是为什么不那样做,凡是说这种话的时候,是因为你还没有那样做;“无为”是不要这样做,而这也恰好证明你现在还正在这样做。想一想对不对?

所以,这首诗的结尾和《青青河畔草》那一首的结尾一样,都不是表现真正的堕落而是表现一种在人生歧路上的徘徊。这两首诗好就好在它们提出了人生中十分重要的一个问题:在失意的情况下,面对短暂的人生,还要不要坚持你的理想?这个问题实在是古往今来一切人都很难回避的。然而作者又没有直截了当地把这个问题说出来,它所含蓄的这种幽深委婉的情意,读者必须很仔细地去体会才可以得到。

佚名

赏析

   

全诗十四句,可分作三层。

笫一层(1-4句),简括地描写了诗人对宴会的感受。

“今日良宴会,欢乐难具陈”。“良宴会”:“良”, 作美好讲。“良宴会”,犹言美好热闹、菜肴丰盛的宴会。“难具陈”:“具”,备也。“陈”,述说。“难具陈”,犹言难以一一述说。首起两句便简括地描写了诗人对今天宴会的感受。首先诗人用一“良” 字对今日的宴会进行了评述。宴会的好与孬,一般说来主要体现在与宴之人是否为同道好友、桌上的酒和菜肴是否丰盛和味美,否则则不能称之为好。联系下文来看,参与今日宴会的人,应该都是一帮同为流落京都、仕宦失意、有着共同遭遇惺惺相惜的读书人;宴席上不仅有丰盛的美酒佳肴,而且还有娱兴佐酒“新声妙入神”的歌妓。因此,诗人对今日宴会的感受是认为今日与宴带给他的欢乐确实是太多了,以致于难也一一地述说。

“弹筝奋逸响,新声妙入神”。“筝”:是拨弦乐器,战国时已流行于秦地,故又称“秦筝”。“奋逸响”: “奋”,作振动、发出讲。“逸响”,不同凡俗的音响。“新声”:即指当时最时尚流行的曲调或歌谣。“妙入神”: 形容乐调旋律达到高度的完美调和。三、四句着重描写席间弹唱娱兴的美妙。由于宴会中的乐事太多,难以一-述说;因此,诗人仅就宴会中歌妓佐酒娱兴的弹唱来说。歌妓弹奏的乐器是秦筝,秦筝风格细腻,委婉中多悲怨;慷慨急楚,激越中有抒情。弹奏的曲子或歌谣是时下最时尚最流行的“新声”。从“奋逸响”、“妙入神”这些评语可以看出,在诗人看来歌妓的弹奏和演唱一方面是倾注了她满腔的感情;一方面歌妓弹奏演唱的技艺也是十分的高超、美妙和感人的;而且歌妓美妙的弹奏演唱也应该是引起了与宴之人心中强烈的共鸣了的,与宴的听曲者故而人人也应该是沉醉于其中了的。

第二层(5-8句),写座中令德者阐发曲中真意,说出了大家的心里话。

“令德唱高言,识曲听其真”。“令德”:“令”,善也。“令德”,历来对它有多种解读。在《五臣注文选》中吕延济的注解说: “令德谓妙歌者。”他的意思是,“令德”指的是那个唱歌的人。也有人认为,“令德” 指的就是人生中一种美好的理想和德行。所谓“令德唱高言”,是采用倒装的句法,把受事的宾语“令德”放到动词前边去了,因此应作 “唱令德高言”来理解。笔者认为这里的所谓“令德”者,即指在音乐方面很有造诣的德高望重之人。“唱”,古作“倡”,这里泛用于言谈。“唱高言”:犹言发表高论。“真”:谓曲中蕴涵的真意。五、六句写有位座中在音乐方面很有造诣的德高望重的长者听曲后发表高论,阐述了他对赏听乐曲的理解---赏听乐曲知音的人不仅要会欣赏乐曲那悦耳的美妙声音,而且还能体会出美妙乐曲中所蕴涵的真意来。令德者发表了一番什么样的关于乐曲所蕴涵真意的高论呢?与座之人听了这番关于乐曲所蕴涵的真意的高论后又有什么样的反应呢?下面诗人首先是描写与座之人听了令德者这番关于乐曲所蕴涵的真意的高论后的反应,然用在诗的最后六句详细的叙写了令德者高论的具体内容。

“齐心同所愿,含意俱未申”。七、八句是描写诗人以及在座与宴的人对令德者所发议论、感慨的反应和看法。认为令德者的议论、感慨为人人心中所有,只是这种感慨大家却都埋在心中没有或不能准确地把它说出来罢了。显然可见,今日与宴之人应该是与诗人一样,都是一群有着同样流落京都、仕宦失意遭遇的人,正因为有着这样的一番共同遭遇,所以他们才能在听令德者对曲意理解的一番高论后产生共鸣,才能认为他说出了他们心中想说而又无法准确地说出来的话!

第三层(9-14句),写令德者听曲后所阐发的高论的具体内容。抒发了他们在宴会上赏听乐曲后对乐曲蕴涵真意的理解和感慨。

“人生寄一世,奄忽若飙尘”。“奄忽(yǎnhū)”:急遽(jù)也。“飙(biāo)尘”:指狂风里被卷起来的尘土。用飙尘来比喻人生,有双重涵意。飙风旋起旋止,喻其短促;被飙风卷起的尘土,旋聚旋散,喻其空虚。九、十两句极言人生之短促和空虚。人生一世就象寄住旅舍一样,是非常的短促的;短促得来就象狂风中卷起的尘土一样。

“何不策高足,先据要路津”。“何不”:为什么?语气反诘。“策高足”:策,鞭策。高足,良马的代称。“策高足”,就是捷足先得的意思。“据要路津”: “据”,占据。“要”,显要、重要。“路”,路口。“津”,渡口。“据要路津”,是说占住重要、或显要的位置。十一、十二两句用反诘的语气,强调人生既然那么地短暂和空虚,那么人们为什么不赶快去想尽千方百计采用一切手段,去捷足先登,占据高官显要的位置呢?

“无为守贫贱,轗轲(kǎn kē)长苦辛”。“无为”:“无”,通作毋。“为”,语助词。“无为”, 即当“不要”讲。“轗轲”:亦作“坎坷”。本义为车行不利,引申作人的不得志,遭遇的不幸讲。结尾十三、十四两句,用劝诫的语气告诫人们千万不要死守贫贱,一辈子都遭受坎坷过着辛苦劳累的生活呢!

这首诗写得很别致。全诗十四句犹如一气哈成。所说的内容十分质直浅近,不过是在宴会上听曲以及他对曲意的理解而已。然而细读全诗,便发现质直中见婉曲,浅近中寓深远。

全诗的重点是诗的最后六句,表面上看这六句诗表现了诗人对人生短暂与空虚的感慨和对富贵功名的图谋和追求。因而有人据此评析此诗是太过庸俗直露,认为是“鄙之尤”(王国维语),其实不然。实质上这几句诗正反映了东汉末年社会动乱、政治腐败、门阀势族横行中出生于中下层知识分子的共同遭遇。人生苦短宛若飙尘,是动乱时代人生共同的悲哀;策高足据要津图谋功名富贵,是封建社会知识分子的共同愿望和追求。然而这个愿望和追求对处于东汉末年中出生于中下层知识分子来说,却是永远无法实现的一个梦想。因为当时社会动乱、政治腐败,门阀豪族卖官鬻爵,中下层知识分子希望进入仕途,搏得功名富贵是非常的困难。诗人这样写,无非是愤激不平之余下所聊作的一番快语罢了。因而细读全诗,我们可以体味出,今日所谓的“欢乐难俱陈”的“良宴会”,只不过是一群郁郁不得志、贫贱而长苦辛的知识分子,凑在一起寻求暂时的刺激和欢乐罢了。

佚名

赏析

        

         古诗十九首之四   今日良宴会

         今日良宴会,欢乐难具陈。弹筝奋逸响,新声妙入神。

         令德唱高言,识曲听其真。齐心同所愿,含意俱未申。

         人生寄一世,奄忽若飙尘。何不策高足,先据要路津?    

         无为守贫贱,轗轲长苦辛。

可分为两部分,前八句为第一部分,描写的是良宴会的情形;后六句为第二部分,转而引发对人生的感慨,发表对人生的看法。

我们逐句来看。一般的,两句为一个完整意思。

 “今日良宴会,欢乐难具陈”。

“良”字有延续先天本性之义,所以“良”有好、善的意思,良心、天良等词也都是建立在“良”字的延续先天、使传延不断的含义基础上的。所以,“良宴会”简单地可以说是“好宴会”的意思,但诗人更深微的意思是在说这是个与天良和良心相契合的、使自己先天本性得以延续的宴会。也就是说,这不是一般的饮酒娱乐的宴会,而是高人高士探讨人生真谛的聚会,是一次高等级研讨会。

具陈,一一言说。具,备,备齐,完备。陈,陈说。

“欢乐难具陈”,其中的欢乐难以一一言说,欢乐的感受难以一一用语言表达,内部的感受不可能都表达于外。

这两句是概说,先概括交代一下。

“弹筝奋逸响,新声妙入神”。

逸响,超逸、逸出的声音,也就是非同一般的声音。奋,这里指激振、振出、激发、鼓发。弹奏过程中,弹奏本身能鼓发一些东西,一些原来没有的东西,一些现场激发而出的东西,这新东西就是逸响,逸出的超出一般的东西。“弹筝奋逸响”,弹筝者弹到情深处鼓发出超逸的音响。

新声,新的声音,迥异于旧声。实际上,这个“新声”就是那个“逸响”,“逸响”绝对属于“新声”。“新声妙入神”,这个奇妙的新声音最能直入人的心神。

越是这种高潮处、巅峰时奏出的逸响、新声,越能深入人心,直接与人的心神共鸣。

“令德唱高言,识曲听其真”。

令德,高德,大德,大德之士,高人,高士。“令德”即令德之人,拥有令德之人,即拥有让人如闻命令般地倾倒的高尚道德之人。古有词“令闻令德”、“令闻令望”,言其声闻名望与道德都是令下如山倒般地让人倾倒佩服。这里的“令德”,当是指宴会中大家公认的高人,硕德之人。

唱,高声说,高声宣讲。高言,境界高深的话语,带有真理性质的话语。

曲,曲折,弯曲。这里指高人话语中那些回转回环之处,那些不直畅、特为弯曲之处。凡是弯曲者,即有所环抱,而高人话语中特为弯曲的话必然是为了环抱、回护什么,要善于识别这样的曲折之处,善于发现其中所维护的东西,往往那个东西正是真东西,这就是“识曲听其真”。

此“真”乃真机也,前面的逸响、新声的产生也是源自“真机”的触发,而其入神产生共鸣则更是触发真机的具体表现。所以,这几句都是在说“真机”。

“齐心同所愿,含意俱未申”。

这是指众人。众人在听“令德唱高言”后,都提起自己的内心与令德高人所说的看齐,都愿达到那样的目标。大家都满含敬仰之意,但谁也没说,没在口头上申明这点。

齐,向上看齐、与上等同为齐,所以我们将“齐心”理解为内心提起劲头儿向……看齐。

“人生寄一世,奄忽若飙尘”

这时开始探讨人生了。

寄,脱离原地暂时依附于另外的地方。如住在别人家里或他乡叫寄居,依靠别人维生叫寄生,把子女托付给别人抚养叫寄养。人生如寄,是说人的一生、人生就像暂时活在世上一样,世间本不是人的家园,而是人暂时依附的地方。人活一世,其实就像父母把子女托付给别人抚养一样,我们是父母给寄养在了地球这个地方。这里本不是我们的家,我们在这里就像寄养在别人家一样。

奄,掩来,覆盖铺展过来。忽,快速闪过。奄忽,到来而又快速闪过,指不定而短暂的存在,多用来表达存在的不安定、短暂、飘忽性。飚尘,飙风吹起的尘土,或飚起的尘土。飚,突然而起且方向不定,特指那种方向狂虐地变化着的暴风。被风飚起的尘土,随着不定的风向而剧烈地动,倏忽而西,倏忽而东。人的一生,人在世间寄居的这一生,就像那被风飚起的尘土一样,倏忽西东。没有什么东西把我们维系在我们的根源本源上,也没有亲友故老护佑保护我们在这寄身的异域他乡,我们就像狂风飚起的无根尘土,没有定止地随风而动。

人生如此飘忽不定,如此变化多端、难以自主,那又该怎样做呢?人又该如何呢?

“何不策高足,先据要路津?”

这就是具体的做法,对策。

策,驱策,鞭策,激励。高足,向高处迈步。“足”为动词。策高足,驱策自己向高处迈步,也就是鞭策自己驱使自己向上去,提升自己,升华自己。

津,渡口。要路津,要路、津,即要道、渡口,也就是冲要之地,关键地方。

据,占据,盘据。据(據)的本义有牢牢把握、使有凭借、连缀在一起的意思,所以,这里不只是占据的意思,更主要的是让自己与“要路津”连为一体、通畅往来,也就是让自己融入关键之地,把握关键、冲要。

“先据要路津”,抢先占据要路津。何为“先据”?这个“先”是相对于什么说的?是人前抢先吗?不是,因为诗中一直没有探讨这个方面,不会突然说起人前人后来,不会突然说起人类社会中的事来。结合上句,结合刚刚给出的人生状况,我们可以认为,这里的先后是针对那个“飙风”而说的,也就是那些外来的能够左右人的因素而说的,针对那些让人不能主宰自己的因素来说的。抢先占据了要路津,就抢先把握住了关键,就能主宰自己,不再受飙风左右。

所以,这句话不是说抢先占据人间高位,获取高官厚禄,“要路津”三字也无人间高位的含义。这里不是说的人间社会当中的事,通篇站在世外的高度整体观照人生,所思所想都是在这个境界中的,并没有什么人世间的事情。

这个“要路津”,实际上就是前面所探讨的“真机”,人生的“真机”,主宰人生之途的内在真机。

这个“真机”是什么诗中没说,但需要我们“策高足”才能得到,也就是需要提升境界才能获得真机,才能把握人生关键。这是首先需要的。

所以,从这里我们知道,人生真谛、真机是什么,不同学说不同宗教不同理论有不同的说法,也可能是“令德”所说的“高言”,但所有这些都需要人首先提高自己,提升自己的人生境界、精神境界。

这两句指出了一种积极、劲健的向上的人生态度。更确切地说,提出了一种修炼的指向,当然诗中对此没有明说。

我们可以进一步推理:可以让人主宰自己、能够对抗飙风狂吹的“要路津”、“真机”,或是力量远大于飙风,或是让我们截断了飙风上身的途径,让我们不再受外界因素的影响。因此,这已经进入更为神圣的领域了,已经是修炼了。

“无为守贫贱,轗轲长苦辛”

有的版本为“无为守穷贱”,“ 轗轲常苦辛”,均非。“穷”乃走投无路,与“贫”少而无富余不同,本诗意绪与“穷”意勾连不上,故当以“贫”字为当。而“常”与“守”无对,当为“长”,生长的“长”。此处不是“长久”的“长”,更非“经常”的“常”。

怎么理解这两句话呢?需要注意的同样是:这不是在与社会中的人比较,不是说的人世间的贫富贵贱,不是。

无为,这里指无所为、不作为、不去做。守,守住,抱守。

贫,少,没有多余的。可以指缺衣少食没有钱,但这里以更抽象更广泛的含义来看更合适,那就是人生的局促、捉襟见肘、总处于缺东少西的状态中。关键是,“贫”是被缺憾所决定的一种状态,没有余裕超越于现实,总是被外界决定着推送往来。贱,低贱,与高贵相对,可以被恣意地决定和支配,不受尊重。

说到这里,我们已经明白,这里所说的“贫贱”正是前面所涉说的有若“飚尘”的人生状况。人活得像尘土一样,还不“贫贱”吗?这正是“贫”而且“贱”。

“无为守贫贱”,你若是无所作为,就只能守着你这样的犹若飚尘的贫贱人生了。

你的一生本来就是如此,你安于现状,无所作为,当然就还会这样下去,象尘土那样活着去吧。

“轗轲”二字比较难解。有的说是“车行不利”,可能是看到有“车”字旁而猜的。其实,感、可二字都是内陷走向的,感是感动,动的是自己;可,人说“可以”时,那是首先在自己心里转了一圈才说的,动的也是自己。而“车”是运载东西的,所以,“轗轲”二字应该是自陷、自陷难行之义,也可具体指车陷难行。杜甫《种莴苣》一诗前曰:“伤时君子,或晚得微禄,轗轲不进,因做此诗。”于此可见“轗轲”乃“不进”、“难行”之义,而其“不进”、“难行”,概因自陷也。结合本诗,我们定此二字之义为“自陷”、“自陷难行”。

“轗轲”与“无为”对文,都是指的动作,人要采取的对策。“无为”是无所作为,什么也不做;“轗轲”则是自陷,自己贬低自己,自认不行,自己给自己设置障碍。

长,增长,生长。苦辛,困苦,辛酸,艰难。

“轗轲长苦辛”,你要是自认不行、自己贬低自己的话,那么就会增长苦辛,给自己增加了难度,导致自己变得更加艰难,更加寸步难行。

这两句提供了反面的对比:反之,不这样做,将会如何如何。

所以,人当如何,自己体会吧。

佚名

赏析

此诗为古诗十九首之四,有云:“极宴娱心意,戚戚何所迫。”说的是一班落魄士人,要借饮宴放纵一下自己,忘却胸中的烦恼和忧伤。这首诗则具体描写这些士人的“极宴”情形,表现他们无论怎样欢乐也无法忘怀仕宦和富贵的心态,以及高官厚禄终于无法可得的激愤情绪。

主张及时行乐是《十九首》中的一个消极主题。然而,这一消极主题却来自作者对生命的热爱,来自其理想与现实相矛盾的愤慨,因此作品于消极之中多少也涵有积极的内容。实际上,及时行乐并未使他们解脱,即使在最欢乐的时刻,他们的心情也是极为沉重的。这首诗就很能说明这一点。

诗的前八句写宴会的歌唱,其余情形仅用“难具陈”一笔带过。干净利落,直入宴会的高潮。《礼记·乐记》说:“惟乐不可以为伪。”歌声是人心声的自然表露。当酒酣耳热、弹筝高唱之际,更可以听到歌者的许多心事。“新声”指新流行的歌曲。人们正唱得、听得入神,忽然,那位具有“令德”(即美德)的贤者,唱起了更高妙的言辞。在座的“识曲”者亦即知音人,从中悟到了“真”意。这一“真”意即是他们的共同愿望。“所愿”,《文选》李善注为“富贵也”,还是古人更了解古人。这班士人为富贵而来,为无法富贵而恼。“富贵”成了他们朝思暮想、饮受折磨的字眼,没有到在这“极宴”的时刻流露出来,触及他们那根每感的神经。真是哪壶不开提哪壶,本欲忘却烦忧,烦忧总是跟踪而至。及时行乐并未疗癒其心灵的创痛,相反,倒是更激起其一腔感愤,使之化作歌声而向外倾泄。有人说,“《十九首》内快心顺意之事绝少”(张谦宜《视斋诗谈》卷四),算是说到了点子上,惜乎未揭示其原因。

在“官本位”的封建社会,作官几乎是读书人谋求富贵、改变个人命运的唯一途径。但在东汉末年,一切权力集中在豪门贵族手中,一般士人只能望而兴叹。因此极易激起他们对现实的不满。诗的后六句所表现的,正是这一思想内容。人生一世,疾速如卷在暴风中的尘埃,作者为生命的短暂和渺小而伤心。眼见得那些达官显宦高踞要位,自己也想鞭策骏马奔向前去,抢先占据一个关键位置。人没有必要拘守于贫贱之中,长期品尝奔走劳碌的苦辛。车行不利为“轗轲”。作者想摆脱这种不利的困境,唯有“据要津”才行。然而,他心里明白,现实的困境已无法改变。正如沈得潜所说:“'据要津’乃诡词也。古人感愤,每有此种。”(《古诗源》卷四)因此,这里表面所写虽是热衷仕宦,其实是“精神胜利”式的自我慰藉,而其更深一层的意向则是抒怨和感愤诗。人似乎有些觉醒,这在当时是有积极意义的。

佚名

今日良宴会》   [昭明文选·东汉五言诗]

今日良宴会,欢乐难具陈。
        今天这么好的宴会真是美极了,这种欢乐的场面简直说不完。
        良宴会:犹言热闹的宴会。良,善也。难具陈:犹言难以一一述说。具,备也。陈,列。

弹筝奋逸响,新声妙入神。
        这首筝曲的声调是多么地飘逸,这是最时髦的乐曲出神入化。
        筝:乐器。奋逸:不同凡俗的音响。‘新声:指当时最流行的曲调。指西北邻族传来的胡乐。妙入神:称赞乐调旋律达到高度的完满调和。

令德唱高言,识曲听其真。
        有美德的人通过乐曲发表高论,知音者能体会出音乐的真意。
        令德:有令德的人,就是指知音者。令,善也。唱高言:犹言首发高论。唱,古作“倡”,这里泛用于言谈。真:谓曲中真意。指知音的人不仅欣赏音乐的悦耳,而是能用体会所得发为高论。

齐心同所愿,含意俱未申。
        音乐的真意是大家的共同心愿,只是谁都不愿意真诚说出来。
        “齐心”句:下面感慨为人人心中所有。同,一致。申:表达出来。

人生寄一世,奄忽若飙尘。
        人生像寄旅一样只有一世犹如尘土,刹那间便被那疾风吹散。
        奄忽:急遽也。飙(biāo)尘:指狂风里被卷起来的尘土。用此比喻人生,言其短促、空虚。

何不策高足,先据要路津。
        为什么不想办法捷足先登,先高踞要位而安乐享富贵荣华呢?
        策高足:就是“捷足先得”的意思。高足,良马的代称。据要路津:是说占住重要的位置。要想“先据要路津”,就必须“策高足”。路,路口。津,渡口。

无为守穷贱,坎坷长苦辛。
        不要因贫贱而常忧愁失意,不要因不得志而辛苦地煎熬自己。
        “无为”句:不要守贫贱,是劝诫的语气,和‘何不策高足’的反诘语气相称应,表示一种迫切的心情。轗(kǎn)轲:指困顿,不得志。

很久以来,泊客一直肤浅地认为,只有唐诗宋词才是中国诗歌的巅峰。但是,自从开始系统地读诗,泊客才知道,无论哪个时代,都有出类拔萃的作品。比如这首东汉时代的今日良宴会》。

今日良宴会可以分为两个段落:

第一段,宴会之良。从首句到“含意俱未申”。

今日良宴会,欢乐难具陈。今天这么好的宴会真是美极了,这种欢乐的场面简直说不完。诗文首句点题赞美今日的宴会。引出下文。

弹筝奋逸响,新声妙入神。这首筝曲的声调是多么地飘逸,这是最时髦的乐曲出神入化。宴会之“良”具体在哪里呢?一就是宴会之音乐,宾客听到了“妙入神”的乐曲。

令德唱高言,识曲听其真。有美德的人通过乐曲发表高论,知音者能体会出音乐的真意。宴会之“良”二就是宴会之中有知音。这个知音在于,奏乐之人可以乐曲发表自己的心声,而聆听音乐之人也能明白音乐的真意。由此看,宴会之良,不仅在于美酒佳肴,更在于这是一场知音的聚会。

齐心同所愿,含意俱未申。音乐的真意是大家的共同心愿,只是谁都不愿意真诚说出来。既然是一场良宴会,既然大家都是知音,那为什么还要“含意俱未申”呢?泊客以为,主要是由于时处东汉末年,政局混乱,与(宴)会者虽然是知音,也不敢明目张胆地说出自己的心声。

从以上诗句看,“今日之良宴会”是一群出生于中下层知识分子的聚会。

第二段,曲由心生。从“人生寄一世”到末句。

这一段,是诗人参加宴会,听到新声之乐,知音之曲,而得出的感悟、感慨。

人生寄一世,奄忽若飙尘。人生像寄旅一样只有一世犹如尘土,刹那间便被那疾风吹散。这是诗人对人生苦短的感慨。泊客以为,这是本诗的佳句。

 “何不策高足,先据要路津。为什么不想办法捷足先登,先高踞要位而安乐享富贵荣华呢?这是封建社会中下层知识分子共同的心声。这也解释了第一段“令德唱高言,识曲听其真。齐心同所愿,含意俱未申。”两句的意思。因为,这是与(宴)会者大家的同感,都是同道,学而优则仕是大家共同的心声和希望。尤其是人生苦短,仕途难料,何不策高足,先据要路津。”这样的心情就来的越是迫切,越是需要。

无为守穷贱,坎坷长苦辛。不要因贫贱而常忧愁失意,不要因不得志而辛苦地煎熬自己。这是本诗的诗眼。读到此,我们读者应该恍然大悟,今日赴良宴的与会者们,都是还没有走上仕途或者仕途艰难的中下层士子们。这是诗句,既是诗人对于自己的勉励,也是对于宴会与会者甚至广大未出仕的士子们的鞭策和激励。一句话,就是要将“颓废”变为“奋进”。

今日良宴会》描写了一场士子们的欢宴,抒发了士子们对酒听歌的感慨,同时也反映了东汉末年社会动乱、政治腐败、门阀势族横行下,中下层知识分子难以出仕的共同遭遇,表现了“贫士失职而志不平”的愤激心情以及对于功名富贵强烈的共同愿望和追求

点击辑期图标,畅游古诗文世界。

《古风泊客》第一辑《文言文经典》

《古风泊客》第二辑《诗经》

《古风泊客》第三辑《楚辞》

《古风泊客》第四辑《乐府诗集》

《古诗十九首》

《古诗十九首》是中国古代文人五言诗选辑,由南朝萧统从传世无名氏古诗中选录十九首编入《文选》而成。

《古诗十九首》是乐府古诗文人化的显著标志,深刻地再现了文人在汉末社会思想大转变时期,追求的幻灭与沉沦、心灵的觉醒与痛苦,抒发了人生最基本、最普遍的几种情感和思绪。全诗语言朴素自然,描写生动真切,具有天然浑成的艺术风格,处处表现了道家与儒家的哲学意境,被刘勰称为“五言之冠冕”(《文心雕龙》)。

作者:佚名

编订:萧统

成书时间:南朝梁代

《古风泊客》第五辑《古诗十九首》
古诗十九首4

心 · 养性 · 品生活

这世上有三样东西是别人抢不走的:

一是吃进胃里的食物,二是藏在心中的梦想,三是读进大脑的书。

古风泊客 ┃ 也许是最有深度的古文赏析微刊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