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谈审美鉴赏中的知人论世

 江山携手 2019-08-28
谈审美鉴赏中的知人论世

“知人论世”作为一种文学欣赏方法,是孟子提出来的。孟子说:“诵其诗,读其书,不知其人,可乎?是以论其世也,是尚友也。”现代文学大家鲁迅说:“倘要论文,最好是顾及全篇,并且顾及作者的全人,以及他所处的社会状态,这才较为确凿。要不然,是很容易近乎说梦的。”他们都强调了在文学鉴赏中必须了解作者的性格、生平经历,了解作者所处的时代社会环境等。

1、知人

文学作品是一定社会生活和作家生活历程在作家头脑中的反映。作品反映的生活,一般都是作家感受、体验、理解、认识了的社会生活,有些内容甚至是作家的亲身经历。因此,在鉴赏文学作品主题的时候,了解作家的经历、思想、创作意图,对于深入理解文学作品的主题是非常重要的。如,柳宗元的《江雪》:

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

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

这首诗是柳宗元因参加以王叔文为首的革新集团被贬,到达永州时写的。因为革新失败,诗人被削官降职,流放荒蛮。此时他虽然到了江南,但保守派对他政治上的打击迫害并未停止,面对严酷的政治环境,柳宗元毫不屈服。因此,写作《江雪》一诗来表达自己的思想情感。作者在诗歌中,刻画了一个身披蓑衣、头戴斗笠,不惧风雪严寒,独自江边垂钓的老渔翁的意象。我们在阅读这首诗歌时,不会认为这是真实的人或事。因而,老渔翁是诗歌的焦点,客观上说,老渔翁是一个象征体。他是诗人用来表现了自己身处逆境而坚持操守、毫不妥协的精神品格。

2、论世

文学作品是作者对现实生活的感受或对人生的感悟的结果。在作品中,不管作家写的是现实题材,还是历史题材,抑或是神话题材,都是作家对所处时代精神的体现或外化,都不可避免地或直接或间接地打上时代烙印。因此,在文学鉴赏中,注重考察作品产生的时代背景,即作品是在什么历史背景下写出了作品。

如,杜甫的《三吏》、《三别》,就是在“安史之乱”的特殊背景下写出来的,认识到这一点,才能感受到诗歌的意蕴以及诗人所蕴含的忧国忧民的情怀。

如,《古诗十九首》主要内容是反映东汉末年动乱不安之中中小地主阶级知识分子的思想感情。诗歌除了表现游子思妇离别相思的惆怅,还有表现人生无常、功名不就的苦闷以及及时行乐的思想。现在不知道诗歌的作者情况,对这些思想这样理解?对此,如果能论世,问题就迎刃而解。从历史来看,东汉末期,政治黑暗,文人失意,加上当时道家思想盛行,所以滋生出人生无常,及时行乐的思想就是很自然了。因此,在教学中,注重知人论世,对于学生了解作品的深层意义具有重要的作用。

附,《古诗十九首·今日良宴会》审美赏析

读到《古诗十九首》中的这首诗歌,自然有独特的感受。诗歌的内容很明显,就是写了主人公(诗人)在宴会上听曲以及对曲意的理解而生发出对人生及其价值的认识。可以说,诗歌看似简朴,实则却婉曲;看似浅近,实则深远。全诗如下:

今日良宴会,欢乐难具陈。

弹筝奋逸响,新声妙入神。

令德唱高言,识曲听其真。

齐心同所愿,含意俱未伸。

人生寄一世,奄忽若飙尘。

何不策高足,先踞要路津?

无为守贫贱,轗轲常苦辛。

诗歌首先写道:“今日良宴会,欢乐难具陈。弹筝奋逸响,新声妙入神。令德唱高言,识曲听其真。”“良”即善,好。“良宴会”就是热闹的宴会。“具”即备。“陈就是列,陈列。“杂具陈”也就是难以一一述说。“奋逸”也就是不同凡俗的音响。“新声”指当时最流行的曲调。指西北邻族传来的胡乐。“妙入神”就是称赞乐调旋律达到高度的完满调和。“令”即善,美好。“令望”就是美好的声望。“令德”就是有令德的人,就是指知音者。“唱”古作“倡”这里用于言谈。“唱高言”就是首发高论。“真”说曲中真意。指知音的人不仅欣赏音乐的悦耳,而是能用体会所得发为高论。这几句的意思是说,今天这么好的宴会,真是美极了,这种欢乐的场面简直说不完。这场弹筝的声调多么的飘逸,这是最时兴的乐曲出神又妙化。只有美德的人通过乐曲发表高论,懂得音乐者便能听出其真意。这里,诗人首先就讲了宴会及其音乐的美妙。通过宴会音乐,引出了懂得音乐的人。

诗人写道:“齐心同所愿,含意俱未伸。” 意思是说,人人心中所有,但大家都没有把它说出来。也就是说,音乐的真意是大家的共同心愿,只是谁都不愿意真诚说出来。大家都能体会,但并不是可意会不可言传,而是不愿意说出来。这样,不但突出了“新声妙入神”,而都是能“识曲听其真”,为后面表现自己的认识和对人生的思考奠定基础,做了坚实的铺垫。

接着诗人写道:“人生寄一世,奄忽若飙尘。” “奄忽”就是“急遽”的意思。“飙尘”指狂风里被卷起来的尘土。用此比喻人生,言其短促、空虚。意思是说,人生一世,有如旅客住店,来去匆匆,漂泊不定,又像尘土,一忽儿便被疾风吹散。诗人在此是说,人生短暂的,但漂泊不定,长年累月,浪费光阴,人生的价值又没有得到很好的体现。

既然有这样的深刻认识,也有这样难得的感受,于是诗人就借此写道:“何不策高足,先踞要路津?”“路”即路口。“津”即渡口。“据要路津”是说占住重要的位置。要想“先据要路津”就必须“策高足”。“高足”即良马的代称。“策高足”就是快马加鞭,“捷足先得”的意思。也就是说,既然“人生寄一世,奄忽若飙尘”,那么为什么不捷足先登,高踞要位?这样不但安享富贵荣华,而且也不再浪费生命,体现出人生的价值。

于是,诗歌最后写道:“无为守贫贱,轗轲常苦辛。”“轗轲”亦作“ 輱轲 ”、“埳轲”,意思是困顿,不得志。《楚辞·东方朔》中写道:“年既已过太半兮,然埳轲而留滞。”意思是说,不要因贫贱而常忧愁失意,,不要因不得志而辛苦的煎熬自己,要把自己的想法说出来,不要憋在心里。“不要守贫贱”就是劝诫士人不要死抱贫贱不放。可以说,诗人在劝诫士人,这与“何不策高足”的反诘语气相应,更好地强调了“策高足、踞路津”的迫切心情。也就是说,人生应该有所作为,要说出来,要行动。人具备了“令德唱高言,识曲听其真”的能力,就要表现出来。整个诗歌就借音乐之美妙,告诉士人们,或者有志之士们,要勇于说出自己的心里话,要勇于奋斗而“先踞要路津”,不要死要面子活受罪。这样,对于人生来说,才是有意义的,有价值的。

在艺术上,这首诗歌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首先,联想丰富

主人公是在听音乐而生发的联想。有“识曲听其真”的能力,可就是不说出来,由此想到人生苦短,劳累奔波,为什么不把自己的理想愿望表达出来,先“踞要路津”。诗人由听音乐而想到人生,想到仕途。

其次,形象鲜明

在说道“策高足而先踞要路津”的时候,诗人用了很美的比喻,即快马加鞭踞要津。其实是诗人在鼓励士人,人生苦短,要争朝夕,要努力实现人生价值。

再次,言辞委婉

比如,在后面“不要守贫贱,轗轲常苦辛”,就是劝诫的语气。这一句和“何不策高足”的反问语气相应,目的是强调了一种迫切的心情。。同时,借听音乐延伸而来,也是“言在此而意在彼”,可以说,既很委婉,也很含蓄。

第四,用词精到

诗歌中,诗人有用了不少赞美词,比如,写“宴会”,用“良”,用“欢乐”、而且“难具陈”,突出了宴会音乐的美好。写“弹筝”,用“逸响”,用“新声”,用“妙入神”等,描写出了音乐之美,为突出“齐心同所愿,含意俱未伸”奠定了基础。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