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古风泊客一席谈:七律·诸将五首(其二)·杜甫

 古风泊客 2020-10-24

诸将五首(其二)》   [中唐·杜甫·七律]

韩公本意筑三城,拟绝天骄拔汉旌。

岂谓尽烦回纥马,翻然远救朔方兵。

胡来不觉潼关隘,龙起犹闻晋水清。

独使至尊忧社稷,诸君何以答升平。


《诸将五首(其二)》,《诸将五首》是一组政治抒情诗,唐代宗大历元年(766年)作于夔州。当时安史之乱虽已平定,但边患却没有根除,大诗人痛感当时的朝廷武官们平庸无能,故作诗加以讽刺。此诗为组诗的第二首。
韩公本意筑三城,拟绝天骄拔汉旌。韩国公筑三座受降城的本意,是想杜绝异族入侵,让国家永保安宁。
“天骄”:胡人自称为天之骄子,转指少数民族首领。“拔汉旌”:拔去汉人的旗帜,即侵犯。

韩公,指张仁愿(?-714年),原名仁亶,华州下邽(今陕西渭南临渭区)人,唐朝宰相、名将。张仁愿文武全才,曾任殿中侍御史,后任肃政台中丞,检校幽州都督,击退突厥默啜可汗的进犯,兼任并州大都督府长史唐中宗继位后,张仁愿被召回,授左屯卫大将军、检校洛州长史,但不久又被任命为朔方军大总管,防御突厥。唐朝张仁愿建立三受降城体系取漠南,三受降城体系是唐朝建立的进攻型军事重镇体系,使突厥汗国的根据地、政治军事经济的中心地区成为唐朝北疆内的军事地区,被唐朝控制。严重削弱了后突厥汗国。最后被唐朝与回纥联合攻灭。后突厥汗国的衰弱与灭亡,唐朝张仁愿建立三受降城是其重要原因景龙二年(708年),张仁愿拜相,任同中书门下三品左卫大将军,封韩国公,又加镇军大将军。开元二年(714年),张仁愿去世,追赠太子少傅。

岂谓尽烦回纥马,翻然远救朔方兵。怎么能总是烦外邦回纥的兵马,反而远来救助大唐的朔方军。

尽烦:犹多劳。

首联赞颂韩公的意义,在于大诗人认同其稳健抵御外敌做法,反对引回纥兵的。颌联婉转对回纥国策进行了暗讽。

胡来不觉潼关隘,龙起犹闻晋水清。胡虏来侵已经不觉得潼关是险隘了,也听说天子晋阳起兵而水清。

犹闻:过去听说,现在还听说。龙水犹闻晋水清”:听说唐高祖在晋阳起兵时,晋水清了

颈联是说,要想抵御侵略,关键在于皇帝朝廷采取正确的方针,以及英勇的唐军。

颌联与颈联的含义均是反对引狼(回纥)入室,而应采取类似韩公的军事策略,才能彻底断绝外敌的侵略。

独使至尊忧社稷,诸君何以答升平。诸君只让天子一人操心社稷,你们何以报答岂非坐享太平!
至尊:指唐代宗。
明抑诸将实讽唐代宗。大诗人忧国忧民之心跃然纸上。

《诸将五首(其二)》是唐朝大诗人杜甫写的一首七言律诗。这首诗写借兵回纥平安史之乱失策,致使其大肆入侵。诗借赞美韩国公张仁愿曾于河北筑之受降城拒绝突厥入侵,而讽刺诸将无能,只知坐享太平,而不图报效国家。

附录:

诸将五首

汉朝陵墓对南山,胡虏千秋尚入关。
昨日玉鱼蒙葬地,早时金盌出人间。
见愁汗马西戍逼,曾闪朱旗北斗殷。
多少材官守泾渭?将军且莫破愁颜。

韩公本意筑三城,拟绝天骄拔汉旌。
岂谓尽烦回纥马,翻然远救朔方兵。
胡来不觉潼关隘,龙起犹闻晋水清。
独使至尊忧社稷,诸君何以答升平。

洛阳宫殿化为烽,休道秦关百二重。
沧海未全归禹贡,蓟门何处尽尧封?
朝廷衮成虽多预,天下军储不自供。
稍喜临边王相国,肯销金甲事春农。

回首扶桑同柱标,冥冥氛祲未全销。
越震翡翠无消息,南海明珠久寂寥。
殊锡曾为大司马,总戍皆插侍中貂。
炎风朔雪天王地,只在忠良翊圣朝。

锦江春色逐人来,巫峡清秋万壑哀。
正忆往时严仆射,共迎中使望乡台。
主恩前后三持节,军令分明数举杯。
西蜀地形天下险,安危须仗出群才。


点击辑期图标,畅游古诗文世界。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