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教学设计】基于“目标、教学、评价一致性”的深度备课

 基础教育研究 2020-10-24

深度备课是帮助学生实现深度学习的前提。我理解的深度备课是基于课程标准和学情来确定教学目标,基于教学目标和学情来设计相应评价活动和学习活动,实现目标、教学和评价一致性。在此基础上引发的教学活动,能够实现关注知识学习的广度(知识本身的无界定性)、深度(知识本身的学科本质)与关联度(知识本身的逻辑体系);还能实现学习者深层次理解、构建和迁移知识的学习状态和过程。引起学生在认知、情感、技能等方面发生系统的变化,学科核心素养和关键能力得到整体提升,从而实现深度学习。

下面就以鲁科版《植物的生殖》一课为例,谈一下基于“目标、教学、评价一致性”的深度备课的实施过程。

一、基于课标、教材、学情的综合分析确定目标。

(一)课标解读

课程标准对本节课的具体要求是:列举植物的无性生殖;尝试植物的扦插或嫁接;描述植物的有性生殖。

“列举和描述”行为动词是“了解”水平。列举是罗列1个以上(大于1)的例子或对象,例子可以不进行深入解析,只需纲目式的罗列数上,形式笼统,一笔带过。描述1个(大于或等于1)很有代表性的例子或对象,并可能需要进行深一层的解析,例子需要具体细致。列举是在观察、媒体、体验等多种形式获得例子,描述是在观察的基础上获得素材。

“尝试”是技能性目标中的“模仿”水平,在原型示范和具体指导下完成操作。需要学生在教师或者其他人指导下动手操作扦插或者嫁接,获得体验。

(二)教材分析

本节有三个主要的任务,一是学生通过回忆被子植物开花结果过程、观察南瓜生殖发育示意图,总结出有性生殖的概念,初步感知有性生殖具有双亲的遗传特性。二是观察椒草、甘薯、竹子通过根茎叶等繁殖后代,总结出无性生殖的定义,初步感知无性生殖的特点和优点。三是介绍农业生产上无性生殖常用的扦插、嫁接、压条等方式。并通过探究活动引导学生尝试无性生殖的过程和分析影响无性生殖的因素。

教材内容与《课程标准》要求不完全吻合之处:

1.给出了概念就需要对概念加以理解,这在学习要求上属于“理解水平”。

2.教材介绍了农业生产应用无性生殖的原因是能够保持亲本的优良性状,这是“列举”达不成的要求

教材要求:

不能仅仅举出例子,还需要在“列举”的基础上,归纳概括出无性生殖和有性生殖的概念和特点。

(三)学情分析

1.学生的经验基础:常见花卉、农作物、蔬菜的繁殖方式,与人类生活联系密切,对无性生殖和有性生殖有一定的经验积累。

2.学生的知识基础:被子植物的开花结果、人的生殖、细菌的分裂生殖、真菌的孢子生殖等。学生对生殖有了一定的认识,但是认识不全面。

3.学生的认知水平

八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逻辑思维能力,掌握了一定的归纳和演绎的方法,这使得他们根据实例运用归纳的方法概括出有性生殖和无性生殖的概念,再通过演绎的方法判断各种生殖类型。

(四)教学目标

1.教学目标的提出:依据课程标准、分析教材中学习内容整体设置的逻辑、结合学生已有的经验、知识和认知水平。可知,本节课教学目标设定的需达到《课程标准》规定的“列举和描述”,又要高于《课程标准》的要求,即要形成和理解“有性生殖和无性生殖”的概念。

2.教学目标的内容

1)描述植物的有性生殖。

2)列举植物的无性生殖。

3)举例说明植物的无性生殖在农业生产中的应用。

4)尝试植物的扦插或嫁接。

二、基于目标设计逆向评价

所谓逆向评价,就是评价先于教学设计,这样做的目的是通过评价来研判教学目标的制定是否是“虚目标”,能否进行评价。如果发现目标无法被评价,或者不容易依据现有的学习资源、学情评价,那么目标的定位就可能有问题,需要重新修订目标。但是,评价活动也是教学活动的一部分,评价和教学是相伴而生的,评价贯穿于教学的整个过程,所以评价还需要在教学活动中不断调适。另外,先于教学的评价有可能笼统,也需要在教学活动设计中进一步精细化。(具体阐述见三)

例如,依据上述目标确定的逆向评价如下:

1.通过指图描述被子植物传粉、受精、种子形成过程,并完成流程图,评价学生对被子植物生殖和发育过程的掌握。达成目标1.

2.通过学生举例生活中常见的无性生殖的例子,达成目标2.

3. 通过相关例子让学生区分有性生殖和无性生殖,评价学生对有性生殖和无性生殖概念的理解,达成目标1和2。

4. 通过举例说明扦插、嫁接等方式能够保持亲本的优良性状、繁殖速度快,达成目标3.

5.通过探究实验的设计和实施,评价学生对扦插或嫁接的掌握,达成目标4。

6.通过对终结性评价题目的训练,评价学生的思维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基于目标达成和现实教学资源设计教学活动

(一)课前前置性体验活动:扦插或嫁接

活动要求:课前完成甘薯、土豆、葱、姜、蒜、家庭花卉等的扦插,将植物的根、茎、叶插在土里或者水里,直至生根发芽成活。或者模仿课外实践尝试仙人掌类的嫁接,或者查阅资料、视频尝试月季等植物的嫁接。以图片或者实物形式交流展示。

学生活动:将作品上传qq群,或者带实物到学校。

教师活动:1查看学生作品,监督完成情况.

2挑选适当的作品作为课程资源,制成课件,上课备用。

设计意图:一些植物的扦插活动,简单易行,让学生体验植物利用根茎叶繁殖后代,与种种子不同。嫁接活动难一些,但是很多同学模仿课本课外实践,初步感受嫁接是将两种生物接到一起。让学生课前体验,获得原始的事实性知识,将学生的生活经验转化为知识,激发兴趣,为构建无性生殖概念打下基础,为达成目标2和目标3做准备。

(二)导入:我们曾经学过哪些生物的生殖方式?这些生殖方式都一样吗?

学生活动:学生举例人的十月怀胎、植物的开花结果种子萌发、细菌的分裂生殖、真菌的孢子生殖等。

教师活动:引领学生分析人的和植物的开花结果是要经过受精作用,细菌和真菌由母体或者母体产生的孢子完成生殖过程。学生初步感知自然界中有两种不同的生殖方式。由此引出有性生殖和无性生殖的这两种生殖方式。

评价活动:根据学生的描述,教师及时研判学生对前知识的了解情况。

评价反馈:学生对人的受精作用很熟悉,对植物的只知道要经过传粉和受精,不了解受精的具体过程和受精后受精卵的发育过程。

根据评价结果的生成:调整下面的教学任务——复习被子植物的受精过程和种子萌发过程,帮助学生描述植物的有性生殖过程。

设计意图:导入环节相当于一个小小的前知展示,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可以了解对植物受精和种子形成过程的掌握程度,也可以了解对有性生殖和无性生殖感知的程度。根据评价结果安排下一环节的学习任务,体现了评价的诊断和导向功能,能根据评价结果,有效的安排后续的教学活动。

(三)新授

环节一:描述植物的有性生殖。

学习任务:1观察被子植物受精过程和种子萌发过程示意图,思考种子的哪个结构发育成一个新的植物体呢?这个结构是怎样形成的?

2完成被子植物有性生殖过程框架图。

学生活动:完成任务1、2,并随机上台指图交流展示。

教师活动:师引导学生总结:用种子来繁殖的本质是,由两性生殖细胞结合形成受精卵,再由受精卵发育成新个体。这种生殖方式就是有性生殖。

评价活动:学生在交流任务1和2的过程,就是评价构建有性生殖的过程。

设计意图:植物的有性生殖在初一已经学过,针对学生的遗忘情况,采取有效的提示,并通过引导让学生能够用关键词描述有性生殖的过程。评价设计与学习目标相匹配,与教学活动相整合。

环节二:列举植物的无性生殖

学习任务:出示大家的扦插作品(图片或者实物),请做过的同学和我们分享一下是用什么器官繁殖出来的?思考这些植物的生殖方式有什么共同点?(提示:与有性生殖方式比较)

学生活动:交流利用根、茎、叶等器官来繁殖后代,由母体的一部分发育成新个体。

教师活动:根据学生的交流,板书有用根的、叶、茎等。并随时评价学生的错误。例如甘薯是根、土豆是茎等、吊兰时候茎和叶、落地生根是叶、葱蒜是茎和叶等。帮助学生纠正对器官的认识。

评价活动1:学生交流自己完成的无性生殖的器官,由于多人交流,交流的种类很多,达成列举这一目标。

评价活动2:教师出示办公室和教室的图片或者实物(有小麦、天竺葵、吊兰、多肉、仙人掌类等,这里的小麦、天竺葵都是学生参与的校本课程作品),让学生判断属于有性生殖还是无性生殖?为什么?

评价活动3(生成性评价):回归课的开头,再次用学到的知识判断属于哪种生殖方式?为什么?

设计意图:评价1将学生的体验转化为知识,不仅为构建概念提供事实性知识,还激发了学生参与的兴趣,看到自己的作品被当做上课是素材,学生很是兴奋。当学生交流的器官出错时,教师及时评价。评价2和3,通过知识的迁移,让学生判断现实中的各种生殖方式,其中的评价3是根据学生的课堂生成产生的新的评价任务,体现了评价的反馈条件功能。评价设计与学习目标相匹配,与教学活动相整合。

环节三:举例说明植物的无性生殖在农业生产中的应用

学习任务:

1.出示学生的扦插图片或者实物,请问扦插成活的标志是什么?

2.出示学生的嫁接图片或者实物,请问哪是接穗、哪是砧木?嫁接成活的关键是什么?

3.出示资料1:果农将红富士的枝条嫁接到国光苹果上,结果当年长出的果实是红富士的口味。请问果树嫁接后,果实表现出来的是谁的特征?

4.出示资料2:果农将红富士苹果的种子种下去,过了四年后才开始结果,而且果实的口味并不是甜脆的红富士口味,而是又小又酸。请问这种繁殖方式相比无性生殖的缺点是什么

5.比较资料34,说明了无性生殖的优点是什么?

学生活动:通过独立思考举出例子;小组内交流,并汇总组内各个同学的意见;以小组为单位在全班交流。

教师活动:1.在学生小组内交流时,深入到小组中倾听;在全班交流时,组织不同的小组交流;最后解决学生统一的疑问。

2. 与学生共同总结:有性生殖的特点、无性生殖的特点和优点。其中有性生殖和无性生殖的特点,由教师给出,学生意会。因为学生还没有学到遗传规律。

3. 选择学生典型作品,如有的讲仙人掌嫁接到土豆上,或者将月季嫁接到菊花上,引导学生课后查阅资料,这样的嫁接能成功吗?为什么?

评价活动1:学生交流问题的过程就是评价的过程.

评价活动2:1)在公园里,我们经常看到一株菊花的植株上能结出黄色、红色、粉色等不同颜色的花,这是采用了哪种生殖方式?

2)无锡的水蜜桃特别好吃。于是,小明到无锡游玩的时候,吃过水蜜桃把种子带回了威海。但是将种子种下去长出来的桃树却没有结出无锡一样的蜜桃。你知道这是为什么吗?你认为繁殖水蜜桃最好采用什么方法呢?

评价活动3:除上述例子外,举例说明生活中还有那些常见无性生殖方式?

    设计意图:教材中强调植物的无性生殖在农业生产中的应用,是由于能够保持亲本的优良性状、繁殖速度快,就是无性生殖的特点,这个靠“列举”是无法完成的,所以增加一个目标“说明”,让学生理解无性生殖的特点。同时在这个环节通过评价2,让学生知道有性生殖和无性生殖的特点,初步从现象感知,但是具体的解释需要在学完遗传和变异以后,学生才能知道无性生殖为什么能够保持亲本的优良性状,有性生殖为什么能发生性状的分离。所以评价1和2既是评价环节,也是教学环节,并且是针对目标设定,体现一致性。通过课后让学生查阅资源,增加知识的广度和深度;通过评价3引出分株繁殖和压条,增加无性生殖的广度。同时学生还有丰富的实践体验,提升技能,实现深度学习。

环节四:尝试植物的扦插

学习任务:1通过课前的体验,我们知道无性生殖需要适宜的环境条件,那么对扦插枝条本身需要什么条件呢?阅读课本探究,提出疑问。

2. 请小组合作按要求处理冬青枝条,准备上台交流展示。

3. 课后再次完成对照实验,观察处理过的枝条成活率是否提高。

学生活动:学生按科学探究的步骤设计实验,提出疑问,并按要求对冬青枝条进行处理,上台展示交流处理结果。

教师活动:引导学生了解为什么要这样处理枝条,在学生动手体验过程中,深入到小组巡视、指导。课后随时网上指导,并统计数据。

评价活动:1.学生交流实验设计过程。

2. 学生尝试处理扦插枝条。

3. 课后继续扦插,记录数据,完成探究。

设计意图:尝试属于技能性目标,需要学生的动手体验,在前期体验的基础上,让学生根据知识来处理枝条,提高成活率,在动手体验中,再一次实践扦插的过程,并在动手中让学生感受到知识能够指导生活,感受到生物学对生活、生产的价值。

环节五:综合检测。

1.下列几组植物的繁殖,哪组属于无性繁殖(  )①鼠尾草靠丸花蜂传粉繁殖后代;  ②玉米种子种下去长出玉米植株;③小麦靠风力传播花粉进行繁殖; ④马铃薯块茎上的芽眼里会发出芽来;⑤竹鞭节上的芽可以形成竹笋,进而长成新竹子;⑥秋海棠的叶子发出芽和根,进而长出新的秋海棠植株。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③④⑤  D.④⑤⑥

2.判断组织培养是什么生殖?(出示组织培养资料)

3.进行无性生殖的生物能否进行有性生殖。

设计意图:评价1让学生区分有性生殖和无性生殖,评价2通过让学生阅读资料组织培养,让学生判断属于哪种生殖方式?同时拓宽学生视野,增加知识的广度。评价3,让学生明确自然界主要的生殖方式还是有性生殖,通过教师的拓展延伸,让学生理解有性生殖的适应性和有利于进化的特点,增加知识的深度。

四、课后反思

    纵观本节课的备课,教学目标源于课程标准与学情实际,教学评价依据教学目标,教学过程始终围绕教学目标的达成进行,通过评价关注、引导学习过程,始终以学生的“学”为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直接指向学生学习质量,从而达成教学目标。在这样备课的指导下,学生在能够实现知识的深度、广度和关联度;同时在体验中形成技能,让学科核心素养和关键能力不断提升,最终实现学生的深度学习。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