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55讲 温燥 肺卫证治 气分证治(1)

 als的图书 2020-10-24

同学们,咱们上节课讲了温燥病的概念、病因病理,和总的辨证论治原则。下面咱们就讲各个阶段,各种证候类型的辨证论治:

     3.辨证论治

     ①邪在肺卫

第一个,是邪在肺卫。温燥初起,燥热邪气侵袭肺卫,导致卫分的表证。

临床表现

它的临床表现:发热,微恶风寒,头痛,呛咳,痰少而粘,或者是咯痰带血,咽干鼻燥,口渴,舌红苔薄白,或者薄黄,右脉数大。

(病因病机)

发热道理很简单。燥热邪气侵袭,表有邪,正气调动到体表抗邪,正邪相争,功能亢奋,所以体温升高。但是因为它邪浅,病轻,所以不会是高热,一般不超过三十八度,低热,或者中等度的热,不高。因为表有邪气,表郁,卫气的敷布发生障碍,卫外失司,就出现微恶风寒。燥热邪气上攻,头部气血逆乱,头痛。这个表现哪很类似于风温,但是呢风温多发生在春季,温燥多发生在秋季,春天有没有呢?春天也照样有燥热邪气。但是它区别在哪?它(温燥)津液不足的表现非常突出。

呛咳少痰。外感风热邪气也可以有咳,但是它那个咳轻,就偶尔有一、两声咳嗽,所谓呛咳,是刺激性的干咳,就好象炸辣椒,刺激了鼻子,一连串地咳嗽。那种咳,象呛了一样,而且痰很少,或者没有痰,或者痰少而粘,咯半天,咯了一小块来,甚至于那痰是块,很少。什么原因呢?燥伤津液,痰很不容易咯出,有的时候咯痰,咯伤了肺络,可以痰中带血,痰里面有血丝。这个不要怕,不是肺结核,咯出一点血没有关系,是咯伤肺络。同时,口干、鼻干、咽干、想喝水。风热邪气没有这么严重,有点口微渴,也不至于鼻干,鼻子干燥。舌红也是边尖红,因为它邪在表,不会是整个舌头红。苔薄白,或者是薄黄,那就看它邪气的轻重,如果邪气深入一点,可以见薄黄苔,但是苔不会厚,而且呢,没有津液,苔很干。

为什么右手的脉数大?左手寸、关、尺和右手寸、关、尺比较,右手的脉比左手的脉搏大,数,当然是两边都数。左(手)候血,右(手)候气,它(邪)在气分,因为左手是心、肝、肾的脉,心、肝、肾都主阴血呀,右手是肺、脾、命,肺、脾、命门都主气呀,所以右脉数大,因为病在卫、气,因为它在肺。

这个证候初起,主要是和风温鉴别。风温病如果继续发展,可以传气分,出现肺热,或者肺胃热炽,那开始喘了,高热,大汗,喘。如果发展,逆传,也可以入心包。秋燥没有那么严重,很少出现逆传心包,一般没有。

治疗

治疗,用清宣凉润法,清宣凉润。清宣是宣透燥热邪气,凉润是润燥生津。

方剂

代表方剂:《温病条辨》的桑杏汤。这个方剂呀就是桑菊饮化裁而来的。它的组成:桑叶、杏仁、沙参、象贝、豆豉、栀子皮、梨皮。桑叶和豆豉清宣透热,它是燥热邪气呀,用这两个药来透表,使表邪从表而解。杏仁降肺气以止咳,既能降肺气,又能够润燥,杏仁是润燥药,润肺的,因为它含有油脂。润燥不等于生津,杏仁能够润燥,但是它不生津。因为它有津液伤,用沙参和梨皮,甘寒清养,生津,沙参不腻,梨皮更不腻。但是这梨皮用一钱,也太少了点,咱们一般用一个大甜梨,把皮削下来和药一块煮,大雪花梨,一钱太少。象贝,就是浙贝母,因为它产于浙江的象山,所以叫象贝,也叫浙贝,因为它和川贝母比较起来,个大,所以也叫大贝,化痰、散结。燥痰毕竟是热痰哪,因为它是燥热邪气嘛,这种痰属于燥痰,但是它和热有关,象贝是寒性的,所以它既能寒凉清肺,又能够化痰,还能软坚,燥痰很硬啊,很不容易咯出来。栀子用皮,为什么呢?栀子是大苦大寒的药,在这儿用皮呢,它的凉性小,能够清热泻火,同时呢,皮很轻啊,又轻扬宣透,既能泄热,又能透邪。这个方子所有的药物应该说作用都不是太重,所以它还是一个辛凉轻剂,它和桑菊饮很类似,不过桑菊饮没有润燥的药,没有生津的药,它没有用沙参、梨皮,就这点区别。

燥热在表,不需要过早地用寒凉药,太凉不行。另外大量的滋腻药也不行。所以轻描淡写,这个方剂很轻,因为他病轻。

②邪在气分

(1)燥气化火,上干清窍

如果表证不解,就可以入气分。下边咱们讲第二个类型,邪在气分。邪在气分的范围很广,凡是不在表,又不入营、血,都属于气分,它的范围很广。

咱们先讲第一个类型,燥气化火,上干清窍。“燥气化火”这个名词来自于《温病条辨》,是吴鞠通在《温病条辨·上焦篇》(秋燥篇)里边提出来的。所谓燥气化火,是有火热的表现,它就不光是燥了,有火热的表现,是燥热邪气入里以后,发散不出去,热郁化火,向上,因为火性上炎哪,它表现为上部有火热的症状,所以叫燥气化火。

在哪个部位呢?清窍。这个问题咱们讨论讨论,因为温病里边啊涉及到窍的内容太多了,窍指的是什么?窍指的是孔,合称叫孔窍,就是咱们常说的窟窿眼,就是窟窿。人身有多少窍?七窍不对,九窍也不对,在温病里边涉及的窍太多了,所有的窍都能涉及。首先,窍分内、外,有内窍吧,有外窍,凡是暴露在外边的叫外窍,这个是九。内窍是指的什么?内窍指的是心。咱们常说呀,神昏窍闭,窍闭神昏,这个词翻来覆去说了多少遍了,指的是什么窍?——指的心窍,“热陷包络神昏,非痰迷心窍,既瘀阻心孔”,不都是指的孔窍嘛,心有孔窍,所以它也叫窍,但是呢因为它在体内,它不暴露于外,是内窍。外窍是九个,这九个分布在哪儿?上边有,下边有,上边叫清窍,下边叫浊窍。清窍是几个?清窍是七个。浊窍是两个,浊窍是指前、后二阴。在温病里边,浊窍的病变也不少,大便闭,小便不通,那都是浊窍的病,需要宣清,需要导浊,需要利尿。上边的清窍,七个,都有哪些?这咱们分析分析,耳、鼻、目,这是几个了?2、2、6,还有哪个?还有一个口,这是2、2、这加一块是6,再加一个是七窍,这没错。但是咱们中医讲,五脏六腑,特别是五脏,和体表的组织、器官,器官是指的窍,都有联系,脏在内,官窍在外,怎么联系?肝开窍于目吧,肺开窍于鼻,肾开窍于耳,谁开窍于口?——脾、胃啊,你吃饭从哪儿进来的?脾胃开窍于口,心开窍于哪儿?心开窍于舌,这句话对吗?这么些窍里面有没有这个舌?有没有舌窍?没有啊,那就是说,心开窍于舌是不对的,舌不是窍,所以古人也发现了这个问题了,舌不是窍,说心开窍于舌不合适。那怎么办?舌为心之苗,所以《中医诊断学》,讲望诊,要望苗窍,就它(舌)是苗,别的都是窍。咱们这所涉及到的,燥气化火,上犯清窍,指的是这个(上七窍)。所谓清窍,涉及到耳,涉及到目,涉及到口里面的齿龈,因为齿龈在口里边,它出现了什么表现呢?耳鸣,目赤,齿龈肿。燥气化火,上犯清窍,什么表现呢?耳鸣,目赤,齿龈肿。突然的,暴发性的耳鸣;眼睛发红,齿龈肿痛,是这类的表现。因为它都在头部,笼统地说,头为清窍,因为七窍都在头部,有这些表现。为什么说不叫燥,而叫火?因为它们都有红肿的表现,而且都在上部,体现了火性上炎,火热充斥,这种表现。为什么会出现耳鸣?少阳病,这可不是肾,与肾无关,它不是肾虚,是少阳经枢不利,因为耳前、耳后是手、足少阳循行的部位,热邪上犯,阻塞了少阳经。为什么阻塞少阳经呢?因为燥热化火,上炎,鼓动气血上行,气血充斥了经脉,经脉就不通利。少阳经枢不利,就出现耳鸣,甚至于耳聋。耳聋就更重了。目赤,肝开窍于目,火性上炎,上炎以后,使气血上冲,血脉里面的血液充斥,所以眼睛发红。就是充血了,结膜充血。龈肿,足阳明胃经进入齿龈,胃经的经气不利,因为是气血壅滞,牙龈就肿,肿就是不通啊,不通则痛,所以出现齿龈肿痛,这一系列表现,咱们俗称就叫上火了。火性上炎,使气血上冲,壅滞不通的表现。

治疗

那么怎么治疗?你要找原因哪,是因为燥气化火,外感的燥热邪气化火上冲,而且是在上部。所以选择药物,一个要上行,要有上行的作用。再一个,它必须有向外透的作用,透发,使邪气外达。再一个,它必须有清的作用。因为是燥邪化火,要有清热作用,泻火作用。但是又不能太凉。为什么呢?因为是火郁,这个化火啊,火气上炎,鼓动气血上行,气血壅滞不通,火发散不出去,它才出现红肿,它(治疗)必须得透发,石膏、黄连、黄芩,这药不能用,为什么?太凉,大寒的药,闭住了,导致凉遏,或者叫寒凝。寒凉遏阻气机。(用凉药)一凉,把血积住了,反而不运行了,不仅邪没出路,气血凝滞了。再严重了,也可以叫冰伏,就把血冻住了。所以太凉的药不行。这个药啊必须灵动,具有宣透作用,还得能清热泻火,还不能遏伤阳气。所以选药啊吴鞠通组了个翘荷汤,这个在《温病条辨·上焦篇》第五十七条,在秋燥病里边,他说:“燥气化火,清窍不利者,翘荷汤主之”。什么叫清窍不利呢?他在分注里边说,“如耳鸣,目赤,龈肿,咽痛之类”, 还可以出现咽喉肿痛,那舌苔啊是薄黄的,脉象是数的。

翘荷汤的组成:薄荷、连翘、生甘草、黑栀皮、桔梗、绿豆皮。薄荷辛凉,连翘微苦寒,这两个药都是轻凉宣透的药,性凉,质轻,清宣透热,泻火,透火热邪气,使它外达。栀子皮清热泻火。同学们注意,栀子皮(这里)是黑的,栀子皮本身并不黑,黑栀皮是什么?炒一下,为什么?栀子皮本来就不是栀子,就不那么凉,再炒一下,就更减低了它的凉性,能够泻火,但是不大寒,还能透。绿豆皮,清热解毒。生甘草配桔梗,利咽喉,止疼痛,利咽止痛。所以你看这药,很轻,不是大寒,就个栀子皮凉,还炒了一下,就是怕它出现凉遏,或者冰伏。

加减

在《温病条辨》里边,吴鞠通对这个方剂有个加减,如果说,是以耳鸣为主症的,加羚羊角、苦丁茶。羚羊角能够清肝胆热,苦丁茶能够泻火。目赤为主症的,加鲜菊叶、苦丁茶、夏枯草。鲜菊叶不太好找,菊叶药房一般就没有,它的叶鲜嫩,不太好找,可以用菊花,菊花明目而清头风嘛,清风热,明目。(目赤)用菊花、苦丁茶、夏枯草。咽痛,除了用甘草、桔梗之外,可以加牛蒡子、黄芩。(加)黄芩要慎重,能不加就不加,牛蒡子没问题,辛平,清风热,利咽喉。

这个方剂就可以了。

注意事项

同学们临床使用的时候,一定要注意,象这类的,燥气化火,上犯清窍,出现红肿的,都属于气血壅滞,要发散,要宣透,但是不能大寒。如果(用)寒凉(会)出现什么结果?使气血凝滞,反而不好办了。

我举个病例。(19)81年,北京市东城区办了一个四部经典温课班,在讲温病的时候,就讲的是翘荷汤,我就讲这个方剂不是大寒,轻扬宣透,清热泻火解毒,不能用大寒的药。下了课呀,一位女大夫。因为他们都是东城区的大夫。一位女大夫就找我来了。她说,我那个孩子啊,两个月前,急性扁桃体炎,扁桃体红肿,高烧,当时我挺着急,给他用的什么呢?——紫雪,烧很快就退了,但是留了个什么毛病呢?烧退了,扁桃体也不红了,一边一个大硬疙瘩这么大(桃核大),堵着嗓子眼了,吃饭喝水都困难,两月了也不消,什么原因?我说,你用的药也太凉了,象石膏、黄连这类药都不能用,你用紫雪!紫雪里面都有什么呀?太凉了,石膏、寒水石这类的东西呀,大凉,那等于什么呢?冰伏,他本来气血壅滞,热邪上壅,你应该发散啊,你当初要用银翘散,甚至于羚翘解毒都行,它都有透的作用,能把热透出去。你用紫雪,大量的寒凉药,是把热给压住了,但是气血凝住了,而且这个疙瘩里面都有什么?从咱们中医角度说里面都是什么?气滞有吧?血瘀有吧?还有痰,因为他津液凝聚呀,津液的循环发生了障碍了,凝聚成痰,所以这个大硬疙瘩是气、血、痰凝结,被紫雪给冰伏了。

她说,那怎么办呢?我说,这你就别着急了,慢慢来,得慢慢消。怎么消?得用温药,但是又不能大热,荆芥、防风,发散,宣通气机。当归、川芎活血,都得偏温的。还得加化痰软坚的,浙贝母、夏枯草,牡蛎可以用,这类的药吧,或者加点元参,你自己掂量吧,因为她自己也是中医大夫啊,但总归要发散,要活血,活血还不能用凉血药,要化痰,要软坚,因为大疙瘩太硬了,你慢慢来,大概是需要半个月到一个月才能消。

她就用这个方法,自己弄的药,大概吃了半个多月,慢慢地消了。

所以临床上大家注意,尽管是气分证,只要是初起,有气血壅滞表现的,热邪没有自己向外发越,不能早用石膏、黄连这类的药,都不能早用,石膏、黄连这一类的清热药,它是用于清脏腑,是脏腑热,肺、胃的热用石膏,心、胃、肠的热用黄连、黄芩。他这个热不在脏腑,他是在上部,而且是在血脉里面,导致气血凝滞,热邪并没有入血,但是呢它使气血壅滞了,你要使气血散开,越凉它越不散,所以要用轻凉透发,也就是叶天士说的,“到气才可清气”,叶天士为什么这么讲?“到气才可清气”,气分证用清气法是名正言顺哪,他前面为什么要用个“到气”?那就是说,你要看准,真正的气分高热才能用清气的药,如果说是气分证的初起,或者是没有到气分,千万不能早用寒凉,别一见热就是清、就是寒,它也同样出问题。这就是给大家提醒,今后临床上大家要注意。

(2)肺热犯肺

第二个类型,燥热犯肺。燥热犯肺,就是说热邪由肺的卫分进入到肺的气分,它是典型的温燥的气分证。

临床表现

临床表现。身热,干咳无痰或痰少而燥,咯痰带血,气逆而喘,咽喉干燥,鼻燥,齿燥,胸闷胁痛,心烦口渴,舌苔薄白而燥,或者是薄黄而燥,舌红,脉数。

病因病机

燥热邪气由肺卫进入肺脏,气分证,燥热盛而津气两伤,他以燥热盛为主,但是肺津、肺气损伤,这个身热是高热,体温三十九度,或者更高,是热入气分,正邪相争,由于肺有燥热,一方面是热迫肺气上逆,一方面是津气不足,肺气也可以上逆,就导致气逆,咳、喘,甚至于鼻翼搧动,肺气上逆而喘,它的原因既有热邪的逼迫,又有津液的不足。肺燥,肺燥就气逆,它宣发功能就不好。因为它是燥热损伤了肺津,使津液凝聚成痰,肺里面的津液损伤得很严重,所以痰很粘,燥痰。甚至于燥热损伤肺络,咯痰带血。由于肺津不足,咽喉、鼻腔都干燥。咽喉干燥嘛,当然就口渴。齿燥,是怎么个燥法?是齿燥如枯骨?还是光燥如石?——光燥如石,因为它热在肺,伤的是肺、胃的津液,没有伤肾精,所以尽管它燥,它有光泽,里边不枯,不是干枯。由于燥热壅滞在肺,肺失宣降,所以胸满胁痛,这胁痛啊随着呼吸还可以加重,胸膜刺激征。热扰心神,可以出现心烦。舌苔初起是薄白,逐渐就是薄黄,干燥。因为热邪迫肺,气血壅盛,气血向上逆,舌红,脉数。这个证候类型啊他就不是个气管炎哪,就涉及到肺了,是支气管肺炎,是肺部有感染了。

大家比较一下,它和麻杏石甘汤证有什么不同?麻杏石甘汤(证)也喘哪,喘急鼻搧,麻杏石甘汤(证)是热邪壅肺,是这么个证候。这个是燥热犯肺。热邪壅肺,是一派肺热壅滞的表现,气逆而喘,可以有汗出,他没什么痰,也没什么痰,因为是肺热。这个证候(燥热犯肺)是干咳无痰,咯痰带血,胸胁疼痛,口渴,鼻燥、齿燥,他燥象非常严重。那就不能用麻黄了,燥象非常严重。

治疗

治疗呢,清肺润燥。清肺热,润肺燥,养阴益气,因为他有气、阴两伤。燥热邪气耗气伤阴,养阴益气。

代表方剂

代表方剂,喻嘉言《医门法律》的清燥救肺汤,这是治燥病最早出现的方子,是一个非常好的方子。生石膏、冬桑叶、甘草、人参、胡麻仁、真阿胶、麦门冬、杏仁、枇杷叶(去毛,蜜炙,就是炙杷叶)。

用石膏和桑叶清宣肺热,石膏辛寒,既能够清肺,又能够透热。桑叶呢轻扬宣透,它两个配起来,石膏重在清,桑叶重在宣。这是清肺宣肺。

润燥用阿胶、麦冬、杏仁、胡麻仁,这四个药啊是润燥生津,它们作用不一样啊,阿胶能滋肺阴,润肺燥,还能够止血,他不咯痰带血嘛,是这个作用,滋肺阴,润肺燥,止血。杏仁润肺。麻仁润肠,肺与大肠相表里,润肺也润肠。麦冬是生津。合起来,养阴、润肺、生津。杏仁还有降气止咳作用,它配枇杷叶,枇杷叶是降肺气的,在叶里面,枇杷叶特殊,是降肺气,杏仁配枇杷叶降肺气,止咳逆。石膏清肺就能平喘哪,因为它是肺燥热的喘哪,所以止咳平喘这些药。人参、甘草益肺气,为什么益肺气呢?肺主一身之气,肺气最容易损伤,肺为娇脏嘛,所以燥热邪气进入到肺,它不仅损伤肺津,也耗伤肺气。所以用小剂量的人参、甘草,“损其肺者,益其气”,这句话是《难经·十四难》讲的,肺气损伤的,要益气——人参、甘草。

随证加减

这个方剂总的来说,清肺热、透热、润燥、生津、益气,重点在于清热、润燥。初起,如果燥象很重,热势很盛,阿胶可以不用,它毕竟是粘腻的药,你看他用八分,量很小,可以不用。

如果说干咳,有痰,老咯不出来,嗓子这儿老觉得粘,象贴着一块一样,那是燥痰,可以加化痰药,加什么呢?——瓜蒌皮、贝母,用全瓜蒌也行,全瓜蒌也能润燥、瓜蒌仁也能润燥,根据情况,临床上大家斟酌考虑。

总而言之,要侧重在清和宣,在祛邪,千万不能大剂量的滋阴药,大剂量的滋补不行,敛邪。这个方剂很好用。

(3)肺燥咳血,肠热下利

第三个类型,肺与大肠同病。因为肺与大肠相表里,肺有燥热,很容易下移到大肠。下移到大肠,就导致肠燥、肠热。肠有热,也容易影响到肺。所以这相表里的脏腑啊互相影响。

临床表现

它的临床表现是肺有燥热,损伤了肺络而咯血。大肠有燥热而导致下利、泄泻。这个下利别看成痢疾啊,是泄泻。临床表现,初起发热,咽痒,干咳,继则因咳甚而痰粘带血,胸胁牵痛,腹部灼热,疼痛,大便泄泻,舌红,苔薄黄而干,脉数。

病因病机

燥热犯肺,所以发热,喉痒,干咳。因为他干咳时间久了,燥热下去,就损伤肺络,可以出现咳痰带血,但是痰很粘,是燥痰,也不是吐血啊,是咳痰带血,痰中带血,燥病一般不是吐血,不是痰里边带血。因为肺气不宣,气机不通,所以他胸部、胁部,整个胸腔啊疼痛,随着呼吸加重。肺热下移到大肠,大肠有热,就觉得腹部热痛,灼热疼痛,是大肠的气机不通。为什么会下利?他怎么不出现肠燥?出现泄泻?这不是下利纯清水,他是下利稀便,是肺热下移大肠,导致肠热下利,就是肠子里边的水分没有从体表出去,肠子里面出汗了,从下边下来了。前面咱们讲过葛根芩连汤证不是协热下利吗?热邪进入到大肠,逼迫肠道的水分下行,就是稀便。它两种形式:一种形式是热邪消耗了大肠的津液,通过出汗,津液丢失了,大便就干燥。一种形式他不出汗,热邪逼迫着水往下走,就出现大便溏泄。舌红、苔黄、干燥、脉数,这都是肺、肠有热的表现,可以说呀是表里同病,肺与大肠同病。

治疗

所以治疗呢——清肺润燥止血,清肠泄热止泻。肺有燥热,要清、要润。肠热下利,要清,通过清而止泻。

方剂

代表方剂呀是《通俗伤寒论》的阿胶黄芩汤。这个方剂组成很有意思,陈阿胶、青子芩、甜杏仁、生桑皮、生白芍、生甘草、鲜车前草、甘蔗梢。

先找这类药:清肺润燥止血的药。青子芩就是鲜黄芩,黄芩清肺。阿胶润燥止血,为什么要用陈阿胶呢?这个在《通俗伤寒论》这个方剂后边,何秀山的按语里面说,阿胶还必须用陈的,陈的不腻,就是放的时间久了,它那个滋腻的作用,腻性就小了,就这么解释。黄芩清肺热,阿胶养血润燥止血。润燥的药还有杏仁,用甜杏仁、甘蔗梢。甘蔗梢是甘寒的。这是清肺润燥。再看鲜车前草,是车前草,不是子。新鲜的车前草,甘寒,它能够清肺止咳,清肺热而止咳。这几个药(黄芩、阿胶、杏仁、甘蔗梢、车前草)合起来,清肺润燥止血。肺的燥热降下来了,肺络不损伤了,血就止了,阿胶是粘和止血。黄芩呢是通过清热,热祛了就止血,黄芩虽然是苦寒,它同这些润燥的药同用。这里边为什么没有加生地呀、麦冬啊这类的滋阴药?因为它那儿还有泄泻。

止泻用什么?清肠啊,黄芩入肺与大肠,它既能清肺止咳,又能够清肠止泻,这是一个,黄芩。车前草既能够清肺止咳,也能够清肠止泻。止泻啊用了这么两个药。

桑白皮泻气,下肺气止咳,使肺气下行。白芍配甘草,在这一个是酸甘化阴,酸甘化阴有什么作用?一个是它能够润燥,再一个它能缓急止痛,他腹痛啊,泻的同时腹痛,是有肠痉挛,芍药是一个非常好的平滑肌的解痉药,它能解除平滑肌痉挛,所以芍药配甘草止痛作用非常好。但是用多大量?芍药一钱,生甘草八分,量很小。就是说滋阴的药不要用太多,太多了就滑肠。

它怎么煎煮呢?“先用生糯米一两”,糯米就是江米呀。用糯米一两,“开水泡取汁出,代水煎药”,用一两糯米开水泡,把它泡散开,然后用这个水来煎药。有什么作用?——止血。糯米能够止血,它粘和,粘,保胃气。

整个这个方剂呀除了阿胶、黄芩用三钱,其它的药量都不大,甘蔗梢,你别看用五钱,甘蔗梢里面没有什么东西呀,那梢干巴巴的,就说它是甘寒吧,里头没有多少汁,他用的是梢,不是整个的甘蔗,所以这个量大没有关系,其它药量都很轻,所以俞根初用药就有这么个特点,量都很轻,为什么?滋阴的太重了,就滑肠,它那儿有泄泻。清热太重了,他又有燥,所以(用药轻就)两不妨碍。这个方剂组织得也很好,用于既有燥热咳血,又有泄泻,肺与大肠同病。再一个这个病,和刚才讲的清燥救肺汤证,在秋燥里边就是重证了。清燥救肺汤证,喘,高热,那是个重证,是气分证。再有这个,上边咯血,下边泄泻,也重。这两个应该说,在温燥里边就是重证,要跟别的比呢?跟风温、春温、暑温相比,这个病算不上重病,算不上重,所以呢温燥没有太严重的证候,只要掌握好了,这个病不难治。

下课!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