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教学10年,才知道所有的学生都是在和你“逢场作戏”!(实用好文)

 公众号_好教师 2020-10-24
他们其中好多都是演技了得的“演员”,用自己擅长的方式去让老师把自己和其他人区别开。作为教师的我们,千万别被这群“机灵鬼”左右,否则学生将沉迷“逢场作戏”,教师将难以开展教学活动。

“上蹿下跳”

的目的是扰乱课堂吗?


渴望被关注是每一个孩子的内心诉求,但是该如何受到关注,却不是每个孩子擅长的。

于是,有些孩子发现了一条捷径——制造声音。具体的表现有以下几个典型方面:

交头接耳说话,老师怕他影响其他同学,肯定会制止,这就引起了老师的关注。


在班级中没有规矩的接话和打断老师教学。看似是在配合老师的问题进行回答,其实真实的目的是为了告诉老师,他在认真听课没有溜号走神。也是为了引起老师的关注。

平时上课的时候,如果有突发事件,他们马上发表意见参与其中,频繁刷“存在感”,努力成为班级的中心,老师眼前的焦点人物。其实这也是为了引起老师的关注。

相信这样的学生,同行们在教学中都遇到过,他们看似热心,其实并没有更好的切实可行的办法,他们貌似配合度极高,实际上成绩平平甚至是不尽如人意。

这样的学生,其实是可怜的,他们有表现自己的欲望,却不知道该如何引起关注。他们也同样渴望老师的赞美,但是却适得其反往往更容易遭到老师的排斥。

建议:作为十年教龄的我,给大家的建议是,首先我们要理解他们的初衷,他们并不是真的想扰乱课堂,而是为了表现自己的存在。

那不妨宽容一些,以奖励的形式制造一些机会,引领他们走上正确的刷“存在感”之路。

后记:往往这样的孩子都比较热心,给他们机会后,通常会特别努力的去准备。也许老师给他的机会,会带给老师和他自己双重的惊喜。

“目中无人”

真的是对教师不够尊重吗?



教学中总会遇到看似“目中无人”的学生,他们或许会斜着眼睛打量着老师的言行,或许会歪着身子懒散的应对课程,或许会沉浸在自己的“学业”中对讲台上老师“无动于衷”。

他们真的是如此“唯我独尊”吗?我更觉得是师生间还没有找到彼此的“闪光点”。

这类学生,往往内心真的很有自己的想法。我们不妨假设一个场景,曾经他发现了一道习题的解题新思路,可惜上课时打断老师教学,被严厉批评,从此一蹶不振,和老师这个职业产生了隔阂。

那个老师有错吗?学生影响了课堂教学,制止学生没错。这个学生有错吗?他有了新的思路想和老师探讨,也没有错。所以这种事情不是错误,只不过是学生成长中的误会罢了。

既然是误会,就有解开的机会。没有哪个学生不希望得到老师的关注和指导,也没有哪个孩子真的想和自己的老师“对立而战”,只不过他们委屈过罢了,期待被安慰一次。

建议:作为十年教龄的我,给大家的建议是,我们不妨大度一点,何必要和一个学生置气呢?


耐心的和他谈谈,就算替那个你不认识的同行安抚一下这颗年轻的心。或许他们不会轻易敞开心扉,毕竟已经筑起了心灵的堡垒,但是水可透顽石,柔能克金钢,你的温柔以待或许会改变学生的一生。

后记:这类学生往往极具伪装性,虽然不容易接触,但是当他们真的意识到我们的诚意后,或许能给我们不一样的惊喜,有可能会成为你课堂上的“铁杆粉丝”,他们不是不想被关注,他们是在用自己的小倔强捍卫着曾经失去的过往。

“与世无争”

难道是喜欢默默无闻?



班级中总有那种看似“文静”的学生,他们不会大声喧闹,制造麻烦。他们在活动中永远是 跟随者的身份,没有意见也不挑剔任务。

他们不会让老师和同学为难,他们通常不会拒绝任何人的求助。他们成了我们课堂的“隐形人”,但其实他们同样渴望得到老师的特别关爱。

这类孩子往往从小被贴上过“懂事”、“乖巧”、“听话”的标签。因为顺从家长,她们受到过夸奖,因为“纪律好”她们从未被老师严厉训斥过,因为“中规中矩”她们始终享受着所谓的“课堂安逸”。

可是这类孩子,内心深处绝不是真的想这样平淡无奇的生活。很多时候那双紧紧盯着你的大眼睛告诉你,他们也希望被叫起来回答问题,他们只是不善于举手罢了。

很多时候那种小声嘀咕出的答案,或许是他们思量再三之后的精雕细琢。很多时候那鼓足勇气与你打的一次招呼,或许他们已经在内心模拟了无数次。很多时候你随口的一句称赞,他们能回忆好多遍开心一整天。

建议:给这种看似“文静”的孩子一个需要活跃气氛的班级职位,在他开展活动的时候,指导他该如何去完成活动。


这种乖巧的学生或许最初会因为害怕受到指责畏手畏脚,多鼓励多给建议,相信一旦转变就会成就他不一样的人生。

后记:伪装成“内向”型学生,可以很好的保护自己。这也让很多孩子愿意把自己定义为“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可是,事实真的如此吗?只不过他们不敢承担“犯错”后的结果罢了。

希望同行们能给这类孩子一个机会,毕竟社会上的竞争可谓龙争虎斗,谁又会真的有耐心去慢慢发现另一个人的所有优点呢?

“活泼开朗”

的背后你确定不是在伪装?


班级中总有那类“热心”的学生,他们热衷于班级的建设,擅长成为老师的小助手,习惯了以班级的领导者的身份存在,也知道该如何调动同学们的积极性。他们看似忙碌且充实,但是他们真的乐在其中吗?未必!

这类孩子其实内心可能非常的不自信,所以要通过多做一些事情来获得老师的认可。

们的成绩或许不是特别的优秀,但是却总能在班级的建设中给出独到的意见。往往忙到最后,确实是能力提高了很多,但是最重要的学业却荒废了。

越是想获得什么,就越是要炫耀什么,这一点不但在成年人的世界中得到印证,在学生们的世界里同样行得通。他们有时宁愿不上课,也愿意去参加一些活动的筹备;

他们可以中午不吃饭,也希望能帮老师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他们可以把自己的事情放置一旁,也会把班级的事情处理的井井有条。

如果你只是觉得那是“热心”或者是有“责任心”那很有可能你被蒙蔽了,他那是在掩盖内心的迷茫。

建议:面对这种活动时特别积极的学生,可以劝他把时间尽量放在学习上。并且告诉他,学生时间的光阴是宝贵的,不要都荒废到除了学习之外的其他事务上。


你的能力老师认可,你的热心老师欣赏,你的付出老师感谢,你的前程老师关注。

后记:一旦这种“动起来”的学生呢能“静下来”,往往成绩会有很大幅度的提高。毕竟他们希望得到的是老师的认可,同学们的关注,而活跃只是手段,不是目的。

成绩提高后获得了赞赏和存在感,自然就达到了心中的最初的期待。

教师是一场为他人甘当人梯的修行,它需要我们细心,发现学生们的真实需求。它需要我们耐心,用行动感化学生。

它需要我们发现,用鼓励去激发学生的潜力。它更需要我们耕耘,教书育人,用自己的青春去成就别人的人生。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