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白话老子》连载第14期:【视之不见】章

 投沙斋 2020-10-25

《白话老子》14期:【视之不见】章

黄晓明

【原文】

视之不见名曰夷

听之不闻名曰希

搏之不得名曰微

此三者不可致诘

故混而为一

其上不皎

其下不昧

绳绳不可名

复归于无物

是谓:

无状之状

无物之象

是谓惚恍

迎之不见其首

随之不见其后

执古之道以御今之有

能知古始

是谓道纪

【解读】

通过前面13章的学习,我们会发现,从第1章到第12章,还是感觉到它的章节的结构、字数都是比较少的。论道章节讲述的问题,也是比较单一的问题。从13章就开始出现了一些比较长的章节。在这个长的章节中间,我一般把它分为好几段,一段讲述老子的一个思想、一个观点。那么同样的,14章我也给它分为了5段。最后,我们会总结这5段讲述的是一个怎样主要的观点。我们先来学习第一个自然段。

视之不见名曰夷

这一章是论道,“视之”这个“之”指的是道。白话翻译这句话,就是:用眼睛来看这个道,但是看不见它,这个特点给它起个名,叫做夷。那为什么是“夷”?在甲骨文当中,“夷”是一个弓和一个箭构成。这个箭射出去了,看不见,这叫做夷。箭射出去还有一个特点,就是非常的笔直,比喻“大道甚夷”,表示大道是非常笔直的、非常平坦的。所以“夷”在老子81章当中有两个含义。在这句话,夷是取“看不见”的含义。

听之不闻名曰希

拿耳朵去听这个道,实际上是听不到的,这个特点给它起个名,叫作希。41章有“大音希声”,第2章有“音声相和”,41章有“上士道勤而行之”。那么我们就知道:原来耳朵只能听得到声,听不到这个音,因为大音希声。所以说,现代汉语的词组有“声音”,而在老子五千言中:声和音是不一样的,听和闻是不一样的。

搏之不得名曰微

这个搏是什么含义呢?搏有个提手旁,表示我去拿手抓挠一下、摸一下。实际上就是表示用我们的身体,用我们的四肢,是感受不到大道的存在的。用手去抓挠一下,这个东西是抓不到的,给这个特点起个名,叫做微。这个微,到了15章还会出现:古之善为士者,微妙玄通,深不可识。

这三句话指出,道有什么特点?道是你用眼睛看不见、耳朵听不到、鼻子闻不到;你用舌头去尝一下,也是品味不到的;你用身体去触摸,用四肢去抓挠,你也感受不到它的存在。换句话说,我们生命的形而下的感官是无法触及到大道的存在。

很明显,这一段的中心思想就是:大道无法用形而下的感官去感知。一般人对大道如何感应?这是一个难题。

那我们到底应该如何感应呢?所以在其它章节我们会学到,比如说12章刚学的“是以圣人为腹不为目”;到了52章、56章,就要“塞其兑,闭其门”,才能够“挫其锐,解其纷,和其光,同其尘”。它暗示了要关闭感知形而下的器官,才能够逐渐开启去感知形而上的大道,这种无形的感官的感应能力。

此三者不可致诘

故混而为一

夷、希、微这三个特点,就没有必要再进一步深究,要把这三个特点重新作为一个整体来认识,所以叫做“故混而为一”,形成一个整体去认知它。那么后面暗示老子是用返观的能力去感受到大道的一些特点、性状。

其上不皎

其下不昧

皎”,就是比较光亮一点;“昧”,就是暗昧一点。我们这个三维空间,上面一定会更光亮一点,下面一定会更暗淡一些。为什么呢?因为太阳出来的时候,一定是上面先接到天光。那么这里老子用了一个文学的修辞手法?这叫做“遮诠法”,借“遮诠法”来告诉大家:大道实际上是没有上下的,不能用我们人类对空间的认识来认识大道。在时空当中,一定有上下、左右、前后。按照三维坐标来说,我们叫X轴、Y轴、Z轴。也就是说,大道不存在空间概念,我们不能用三维空间的任何概念、任何思维去认知大道。在我们所认知的时空范围内,一切物体都有一定的空间特征,比如无线电波一定会随着距离而衰减它的能量。但是,如果大道显现出它的能量的话,它是没有距离限制的,不受空间束缚的。

绳绳不可名

绳绳不可名”中的“绳”字,长得像绳子的“绳”,实际上是读min,依据是任继愈老的《老子绎读》。绳绳不可名表示什么呢?绳,通冥,意思是:幽微深远、难以测度。绳也可以为绳索,有两股交叉的意思,也有绵绵不绝之意。表示老子顺着这种螺旋状的一种返观,逐渐深入到了大道的最深度的状态、无法命名的状态。

复归于无物

重新回到没有物的状态层面去认知大道。它是一种暗示,暗示老子返观到了大道,非常深层的那个状态。那么在这个状态下,他认识到了什么呢?

是谓无状之状

无物之象

是谓”,就是说,在这个状态下,老子返观到了什么?老子返观到了“无状之状,无物之象”。我们已经学过的章节,第4章出现了“象”:湛兮似或存,吾不知谁之子,象帝之先。“湛”在“象帝”出现之先就已经存在了。那么,老子在14章论述到了“象”这个状态,但是,在“象”状态下是没有物的。没有物,叫作“无状之状”。为什么?实际上,我们要通过21章来理解“状”和“物”。

21章:

孔德之容,惟道是从

道之为物,惟恍惟惚

兮恍兮,其中有

兮惚兮,其中有

兮,其中有

其精甚真,其中有

那我们看到了,在21章出现了:惚、恍、窈、冥、象、物、精、信。老子用这个顺序表示大道演化万物,先有惚、恍,再有象、有物、有精、有信。

自今及古

其名不去

以阅众

吾何以知众甫之哉?

以此

这里出现了一个状,这个众甫,就是表示“物”的最初始的样子,叫做状。

那么在无物的状态下只有象,所以这个阶段叫做无状之状。这个时候的物,还处于连萌芽都没有的一个状态,是连成一个整体的状,叫做无状之状,无物之象。

现代汉语有个词叫做形状,我们也经常用“状态”这个词组来表示我们心中的一个理念。我刚才也是用了很多“状态”,因为我没有办法不用这个词组。因为这个阶段不能用时刻,不能用时间,因为大道既没有空间概念,也没有时间概念,我们只能说她有先后的演化顺序。

我们可以跟第4章做对比,很明显的看出来,这个时候只有象,没有物,也没有状,所以叫做无状之状,无物之象,物还没有出现。

什么叫做物?听我讲课的、这个群里面的所有人都叫做“物”。因为我们最初始的生命,就是在大道当中孕育出来的“物”。

是谓惚恍

有象,没有物,但是这个状态下是一种惚恍的状态。那我们说“惚恍”跟现代汉语中的“惚恍”含义已经完全不同。现代汉语惚恍的意思是好像喝醉了酒,惚惚恍恍的,神志不清。惚、恍这两个汉字有什么特征呢?都是竖心旁加一个忽然的忽,都是竖心旁加一个光明的光,都是用心才能感受到了这个东西。

那为什么说中国人学老子没有任何困难呢?因为所有的汉字古汉语的含义,基本上非常完整地继承在现代的汉语当中。当我们解读到“湛兮似或存”的时候,我们借助了两个现代的汉语词组来认识它:技艺精湛,湛蓝的天空。我们就能懂得“湛”最初的含义。

恍然大悟”的“恍”,实际上就是内心感觉到有光一闪,内心一亮,我们可能会对生命当中曾经百思不得其解的一个问题或一个难题,突然间恍然大悟。好像我们的内心也有一道灵光闪过,心里一亮,突然就明白了。“恍”的含义是什么?恍,实际上就是内心感觉到大道原来有一种光的存在,但这个光是你内心感觉到的,而不是你用眼睛看到的。

同样,惚,表示老子用心返观到忽的存在。那忽是什么?“忽”在现代汉语词组中有忽然、疏忽、飘忽的意思。实际上,忽,是一个计量单位,叫做:一丝名十忽,十丝为一毫。也就是说,一个丝的直径是十个忽,表示非常的微小。那跟忽然有什么关系呢?忽然有一种突然的转折的意思,因为这个东西很小,所以很容易有一种突然的转折变化,好像受到一种外力作用,它就有一个突然的转折。那为什么叫飘忽?因为很小,随着风飘忽不定,它有种飘忽不定的轨迹。那为什么叫疏忽?因为这个东西很小,很容易被忽略。

那么,惚(忽)在《道德经》到底实指什么呢?《庄子·应帝王》中讲到:“南海之帝为倏,北海之帝为忽”。当我们判定第2章中“有”的时候,我们就借助了《庄子·应帝王》这个寓言来将“有”判定为基本粒子,因为基本粒子是带有极性的,且到了极其微小的状态。所以,“南海之帝为倏,北海之帝为忽,中央之帝为浑沌。倏与忽时相与遇于浑沌之地,浑沌待之甚善”,表示倏忽南北两个极性的基本粒子遇到一起,就回到了混沌状态。实际上,惚(忽),就是基本粒子的存在。

老子讲完第一段的大道感应难题,然后又讲了它没有空间的特征,然后深入到大道,返观到大道的最深度,基本上接近于第4章讲的“湛兮似或存”。这个阶段,有了象,有了惚、恍。在21章,我们还进一步去学习“惚恍”之后的“象物精信”。那么,到一定时候,会自然突破思维中固有的时空概念,真正地进入到大道的思维。

迎之不见其首

随之不见其后

那么,这个之是很可能是前面讲的“大象”。迎着“大象”去看,看不见它的头部;随着这个大象去看,看不见它的尾部。这一段话讲的是时间的问题。就好像是我们去迎面去看一个火车,一定能看到它的头部;火车开过去了,我们去看,它有没有尾巴。同样,这个文学修辞手法跟“其上不皎,其下不昧”是一样的,也是遮诠法。所以它讲了一个时间的问题。

大道演化了时空,但是,大道本身并不能用我们的时空概念去认知它。我们学习《道德经》,一定要打破脑子里的固有观念。我们现在所有的固有观念都是有四维时空的概念,我们往往会用形而下的、相对具体的一个物体的概念、状态,去套大道的这种形而上的东西。这都是错误的。

那什么时候能打破这个思维呢?你的今后一定会有这种超时空的感知、认知。到时候你会非常自然地突破大脑当中固有的时空概念,真正地进入到了大道思维。

所以说,大道演化天地万物,它有先后,却没有时间概念。什么时候有时间概念?第6章讲:谷神不死,是谓玄牝;玄牝之门,是谓天地根;绵绵若存,用之不勤。大道母亲把天地万物一股脑地从她的玄牝之门生出来之后,才逐渐有了空间和时间的概念。

什么叫做先天?先于天地,叫先天。什么叫后天呢?天地已经生出来了,叫后天。后天才有四维的时空。就好像我们的地球,地球形成于45亿年前,宇宙诞生于137亿年前。所以有了天地,才有了空间概念;有了日月星辰,才有了时间概念。有了太阳,有了月亮,有了地球的自转公转,才有了年月日的时间概念。但是,这还是我们的四维时空。大道她没有我们现在大脑里面固有的四维时空的概念。

在认识上,这一章解决了大道的一些难点。我们的概念和思维一定要突破时空的束缚。只有当我们的思维突破了时空的这种束缚,我们才能够进入这个众妙之门。如果我们的思维总是被时空所束缚,那么我们始终对大道的认知,永远也无法突破,永远也感受不到这个形而上的存在。

形而上”叫做状,“形而下”叫做形。

那我刚才说了:有空间的特征,它一定是会随着空间距离的拉大而衰减;有时间的特征,它一定会随着时间(的流逝)而消失。但是,真正进入到了形而上,那么它可能不会随着空间而衰减,它没有空间特征;它也不会随着时间而消失,它也没有时间特征。

执古之道

以御今之有

能知古始

是谓道纪

执,是捕捉、把握的意思。执,在《道德经》很多章节出现过,比如说35章:“执大象,天下往,往而不害,安平太。”64章:“为者败之,执者失之;无为故无败,无执故无私。”这个执还是很重要的。

现在的通行本,都是:“执古之道,以御今之有。”但是在73年马王堆出土的帛书当中,叫做:“执今之道,以御今之有。”所以这里面还有一个问题:到底是执古之道,还是执今之道?我们怎么理解这两者的差异?

我们说,道无古今。《黄帝内经》有句话叫做“将从上古,合同于道”。从对大道的领悟和把握来说,我们一定要去得到老师的传授,只有老师才能给你传授修道的方法,比如说有法于天地之法,还有先天之法。

实际上,执古之道以御今之有,从具体的操作层面讲,一定要得到明师传的法,然后才能第一步感通天地,第二步行于大道,第三步感悟先天,去感应大道母亲给我们源源不断传过来的能量和信息。

我们学习老师传授给我们的各种修身方法,往往是上古的大道传承,通过一代一代的老师一代一代地传递下来,叫做“道纪,或者说叫“道统,因为纪就是统,统就是纪。我们要顺着老师的这种传承,通过修身,才能够一步一步的返回去,一点一点地往上古去追溯,追到上古的开始的那个道的统纪,所以叫做“能知古始是谓道纪”:这就叫做继承了大道的这种传统。

随着我们行于大道,又会重新地对现在的“大象”有所领悟。所以也可以是执“大象”。表示了未来的人类社会的发展趋势,这叫做大象。所以,既可以是“执古之道以御今之有”,也可以是“执今之大象以御今之有”。

为什么帛书说“执今之道以御今之有”呢?首先是把握了未来社会的发展趋势,同时因为合同于道,那么大道母亲一定会源源不断地通过绵的通道把这种先天的能量,叫做“精”,输送过来。“精”当中包含了“信”,叫做信息。执今之大象的人,一定是能感通大道的,他一定是有能量、有信息。信息解读出来,在他的大脑中一定是有真知的,也有道母赋予的能量,所以他能够引领时代,驾御今之有。

回到第4章“道冲而用之或不盈”,大道一定是源源不断而出,去演化出更新的宇宙,推动宇宙的不断的演化和发展。现代科学认为宇宙还处于加速膨胀阶段。大道源源不断而出,在当今,一定会有更深、更新的东西出现。所以,复古肯定是没有前途,我们在当今这个时代要有全新的东西,要创新,要创造。

因此,我们通过明师的传授,包括学习《道德经》,学习修身的方法,来掌握道统。道统从何而来呢?一定是通过当今的明师口传心授,言传身教。然后,我们努力修身,行于大道。然后,我们才能够感应大道,真正地溯源,回到上古,回归到道统,寻找到最初始的记号。然后,我们才能够有所开创。

在《说文解字》当中,“纪”实际上就是蚕吐丝的时候,有个开头,这个开头就是“纪”。《说文解字》段注:纪,别丝也。别丝者,一丝必有其首,别之是为纪。众丝皆得其首,是为统。统与纪义互相足也。道统就是道纪,道纪就是道统。

但是,我对“纪”也有着我的领悟。纪,也可以理解为记号。我们能够得到道统,回归到古始,然后感通大道,把握今之大象,才能在当今时代留下属于自己的独特的刻痕、独特的脚印、独特的痕迹,属于自己的记号。

【总结】

中心思想

第一段:“视之不见,名曰夷;听之不闻,名曰希;搏之不得,名曰微,此三者不可致诘,故混而为一”,这是讲大道的感应难题

第二段:“其上不皎,其下不昧”,这是指大道没有空间特征

第三段:“绳绳不可名,复归于无物,是谓无状之状,无物之象,是谓惚恍”,这是对大道的深度描述,可与第4章互参。

第四段:“迎之不见其首,随之不见其后”,这是指大道没有时间特征

第五段:“执古之道,以御今之有,能知古始,是谓道纪”,讲的是我们需要得到道统,感通大道,执今之大象,驾御今之有,留下属于我们自己的时代的印记

知识点

1、形和状是不一样的,声和音是不一样的;

2、名的含义:夷、希、微、象、物、状、惚、恍、纪。

章序

13章,讲的是超脱宠辱对待,是贵以身为天下;14章,讲的是如何跟大道感应,一定要“塞其兑,闭其门”,突破时空概念的束缚,才能够感通大道,才能做到以身为天下。

定位

论述大道的章节一共4个章节:第4章、14章、21章、25章.14章与第4章相互辉映,重点是要突破固有的感官束缚和时空束缚,否定形而下的外在的感官,隐含着要去返观、去内求。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