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外滩源黄埔路红砖

 乔茗星 2020-10-25

外滩本来是有源头的,平白无故的搞了一个外滩源,人们会被带到阴沟洞里去了。(阴沟相对于阳沟。露天的水道叫阳沟,盖到地下的看不见的水道就是阴沟。)

如果真有外滩源这一说法的话,黄埔路应该在正宗的源头。

开埠以后外滩房屋平均每30年翻造一次。从最北面的日本领事馆到最南面的百年红楼太古洋行仓库,随着产权人的变更除少数机构如海关、怡和洋行和英国领事馆从设立之初就一直在原址矗立以外,其余土地使用者均有变化。

19世纪中叶工部局筑路,黄浦路因位于黄浦江北岸而得名。

东西走向西起大名路东至青浦路,长456米宽11.5米到22米有仓库、海员俱乐部等,沿路原为各国驻沪领事馆集中分布区。

浦江畔一条小小的黄浦路,为何当时设立如此众多的领事馆?

航运年代黄浦路,进退可从黄浦江直达东海。一边临江一边靠河具有地理上的优势,是天然港口。后来外国人多了,他们希望在侨民多的地方设立领事馆方便联系,也是各国把黄浦路作为他们的领事馆馆址所在地的另一个重要原因。

奥匈帝国驻上海领事馆曾被拆除重建,当时为两幢三层坡顶洋房。30年代奥地利被德国吞并,领事馆关闭。

1861年德国在黄浦路9号(今60号)建立领事馆。

1885年原址建新馆,领事馆坐西朝东,面向黄浦江畔。领馆高三层由一幢住宅楼和一幢办公楼相连接,临江的全部房间都能眺望江面的景色。建筑立面上以券拱外廊为主要处理,南立面有通风遮阴的券拱外廊。住宅楼和办公楼风格协调,似一对姐妹楼。1911年《字林行号录》载的各国领事馆地址:

20号俄国领事馆、

丹麦领事馆(现黄浦路25号)、

奥匈帝国领事馆(现黄浦路42—44号)、

80号德国领事馆旧址、

106日本领事馆

第一次世界大战前,美国领事馆也设于此路。

千禧年开始一直到九龙路所有江边楼房全部拆除,沿江边建假人文景观--江宾大道。专业学者呼救保留百年历史建筑,但是黄浦路110号、120号、178号和掦子江码头一去不复返。

俄罗斯联邦驻沪总领事馆:

黄浦路20号是上海开埠以来,以多事之秋闻名于上海滩的外国领事馆。

铁打的营盘流水的兵。从1917年落馆到1991年重新开馆,变化的只是帝国两字被联邦代替。

图片为外白渡桥北墩黄浦路界面无沙俄领事馆建筑。可以看到的是德国领事馆西侧的大花园,苏州河南岸能見到黄浦路15号的礼查饭店。

1962年苏联关闭了20号的领馆。

1985年苏驻华使馆要求归还总领馆原馆舍。

1986年上海市房产管理局与苏驻华使馆签订房屋及房屋附属设备“交接书”,苏方只接收到主楼等建筑物。

主楼东侧的大花园和宿舍楼等附属建筑物已无踪影。(交恶时期有关部门将这栋哥徳式典雅风格的建筑分配二至四层楼面给上海合唱团,随后成立的上海市群众艺术馆也进驻了主楼的底层。)

1984年市总工会在原有的苏联领事馆大花园,德国领事馆和美国领事馆地块上建起对内称新上海国际海员俱乐部。

2020年开始拆除重建。

美国驻上海领事馆:

1854年美国驻上海领事馆在黄浦路举行升旗仪式。

1867年美国驻上海领事馆内设邮政署,并在多家上海洋行内设立投递处,这种外国在上海建立的邮政当时被称为“客邮”。

1916美领馆搬到黄浦路13-14号新楼。

1933年美领馆80年来第一次离开了公共租界,迁至苏州河南岸。最初坐落在江西路248-250号的Kalee酒店旧址,从此再也没有搬回原址。

德国领事馆:

1886年德国领事馆在原址(今黄浦路40号~60号)上建新馆,整体建筑融合了巴洛克式和德国复兴时期的风格和元素。坐西朝东面向黄浦江畔,高三层由一幢住宅楼和一幢办公楼相连接,两楼风格协调貌似一对姐妹楼。

楼的南立面有通风遮阴的券拱外廊,临江的全部房间都能眺望江面的景色,朝南建筑立面上以券拱外廊为两楼建筑的主要特征,一度成为苏州河北岸的地标。

1917年中国对德宣战,北洋政府没收了德国领馆的两栋楼和对面的德国基督教新福音堂教堂。

1920年复馆,30年代初期教堂拆除。

1937年德领馆迁北京路和外滩交叉口的怡泰大楼办公,6月旧楼被拆除。

日本领事馆:

1871年日本领事馆始建于扬子江路1号。

1911年迁入黄浦路25号A(今黄浦路106号)。该处原南北各有一幢红楼,砖混结构四层立面分段对称,坐北朝南古典主义风格。

南立面底层为弧拱门窗,二、三层为连续的券柱式拱廊。中部屋顶作长方形双尖拱。主入口上楣有精美的石雕山墙花,檐口、柱头、勒脚、栏杆等细部均有精致的石雕装饰,清水红砖墙。

1941年日领馆扩建,北面一幢红楼重建成灰楼。与红楼隔一小天井,四层,早期现代派风格,主立面中部饰六根有凹槽的巨柱式壁柱,花岗岩饰面。

1945年该处由国民党政府中央信托局接管。

1946年后为联合国善后救济总署办公室。

1947年亚洲和远东经济委员会(后改名联合国亚洲和太平洋经济社会委员会)秘书处设于此。

入驻此楼的还有:国际儿童紧急救济基金中国办事处、国际劳工组织远东分局、国际难民组织远东分局、敎科卫组织、粮农组织和世卫组织等联合国属下最主要分机构等,106号有小联合国之大楼之称。

解放后扬子江码头成了新中国海军的军用码头。红楼和灰楼成了海军后勤机关的办公楼。改革开放后,灰楼上加盖了一层成了对外营业的黄浦饭店。

但凡留到现在的红砖房,冠以百年建筑是肯定没有问题的。

上海看到有年份有模有样的红砖房,就喜欢叫做安妮女王风格,其他的建筑就胡乱给个名字。比如徐家汇公园的小洋楼,又叫做小红楼。

英国没有安妮女王这一说法,红砖建筑他们就叫做红砖房,因为这是个很好的年代划分。最美红砖房,泰来里位于康定东路东首的石门二路,背靠苏州河。30年代建造,旧式里弄砖木二、三层清水红砖墙面,砖雕花饰做工细腻,入口门洞为叠涩式样。

衡复区的远东第一红砖房徐家汇天主教堂、百代红砖房、鸿英图书馆都为红砖房,宝昌路救火会是红砖房、杜月笙银行中汇大厦是红砖房,马立斯花园三井洋行大班住宅为红砖房,德、美、日领事馆、现在号称的外滩源都是红砖向我们提出一个问题,为什么长城不使用红砖。

秦砖汉瓦,意思就是秦朝的砖和汉朝的瓦是最好的。如果万里长城使用红砖的话,根本就不可能坚持到现在。

古代建筑大多不太使用红砖而使用青砖,为什么?

青砖和红砖烧制所需要的原料,工艺流程基本相同。都是由黏土、页岩等原料粉碎后混合经过高温烧制而成。

红砖:

砖窑中的空气流通,砖中含有的铁元素会氧化成红色,自然冷却后就形成了红砖。

古代砖窑技术不足,自然冷却的话很难得到颜色统一的红砖。红砖放在室外不耐冻,气温太低砖头就会发泡容易碎,有的砖头甚至用手都能直接抠动。农村建房使用红砖的话,外面都会涂刷表面增加使用寿命。

青砖:

青砖需要再加一个过程。密封1天浇5-7天的水,铁元素不完全氧化出来的颜色就是青色。

青砖的抗冻性抗风化的性能好,烧制远比红砖更复杂。它的烧制不仅改变了砖头的色泽,还提高了它的硬度。

秦朝尚黑,按照五行来划分属于水。青砖烧制出来的颜色更均匀统一,耐水性抗冻性等性能好有着更长的寿命。带有各种花纹和图案,庄严中透露着稳重、庄严符合中国古代的儒家思想。

大秦帝国也因此大量使用各种青砖来做建筑,青砖的使用也就慢慢地流传下来了。

此一时彼一时开埠后烧窑的技术没问题了,魔都建筑大都为红砖了。图片为:
1民立中学、2百代唱片小红楼、3公审公廨、4利康大楼、5静安别墅、6沪宁铁路老北站、7爱文公寓、8瑞泰里公寓、9浙江电影院、10慕尔堂、11业广地产公司大楼、12上海市特别政府、13仁和洋行、14滨江。

PS:《红砖外滩百年第一仓库》

英国利物浦十九世纪初成立太古集团。

太古:远古的意思英文名Taikoo。

清朝同治五年,英国人William Swire和巴特费R.S.Butterfield在上海开办Butterfield Swire Co,太古洋行。

图片为兴国宾馆一号楼英商的“大班楼”,大办类似于今天的跨国公司驻华首席代表。

图片2、3、4为中山东二路外滩22号,百年红楼太古洋行仓库。

1906年新瑞和洋行设计。初为四层折中主义建筑,地下金库曾是上海趋之若鹜的藏金的宝地。

1930年建了西部的南、北侧两幢仓库。

1949年划归丰华圆珠笔厂,坊间称为丰华大楼。

1986年三幢独立建筑合并为一体。

2012年餐饮等店铺相继入驻。

2020年因安全问题三天内停业。

外滩、外滩源的改造基础部分没花大血本早晚是要出问题的。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