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易经》底蕴有不同的层次(序) 《易经》思路坐标:揭秘与今用之一 看过《易经》的人都知道,它是一部难读的书,这主要是因为古文的深奥以及其中记载的卜筮事件离我们过于久远。实际上,她是来自于社会生活与实践的原始资料,更像是我们现在所经常见到的纪录卡片的集锦;而她为什么被尊为群经之首、诸子百家的开始、中华文化的活水源头?显然,这不是仅仅由于诸种占筮“卡片”本身,而在于“集锦”背后的底蕴,古人对有关预测、决策活动的原始资料下过一番颇为精心的梳理功夫。自孔子以降,历代圣师先贤围绕着《易经》所要阐发的,就是背后的底蕴,而不是教我们怎样去算命。 然而,《易经》背后的底蕴有不同的层次和侧面。几千年来,传统文化所彰显的《易经》底蕴主要是孔子(或者相传为孔子)阐发的内容,即《易传》的内涵。后者的影响非常深远,乃至人们将《易经》与《易传》等同了起来,合称《周易》。 应当承认,《易传》对《易经》的传播功莫大焉;然而,如果以为《易经》的底蕴仅限于《易传》的阐发,那也是一种误区。《易经》底蕴的价值应当是包罗万象的,并不局限于社会领域,在人们对认识自然以及对这种认识本身的过程中,同样适用。此后,人类文明以及科学技术的每一次进步,都可以在《易经》中找到自己的基因,或者被认为是在印证《易经》的“先见之明”。所以有人得出一个结论,《易经》不仅是中国进入文明社会的重要标志,更是人类思维的样本;否则中华民族就难以被称为智慧的民族。 从易学发展的脉络也可以看出,每当社会发生较大变化时,《易经》或者易学就会热起来一阵子。当人类社会进入知识经济、智能时代之后同样如此。只不过与封建时代拿着《易经》算命,在紫微斗数、奇门遁甲、生辰八字中钻营升官发财之道不同,在思维、智慧、创新成为科技进步关键词的情况下,观察、思考宇宙和人生问题的思维方式则成为其中应有之义,成为制胜利器。 法国的伟大作家雨果早就说过:“中国是个保存胎儿的酒精瓶”。如果说《易经》的文字犹如“酒精瓶”,那么“胎儿”就是其中蕴含的思维框架。毫无疑问,《易经》就是智慧的结晶,其经久不衰的生命力表明其更深层次的底蕴当是创新思维的胚胎或者基因。近代以来,我们在科学传统方面的确落后了许多;但是如果将这种中落归之于思维方式的陈旧,乃至断定国人不太讲究逻辑的思维方式妨碍了中国的现代化,或者认定中国的逻辑是逻辑的天敌,那如果不是别有用心就是出于无知或者偏见。逻辑和语言是联系在一起的,中国人有自己的一套说话规则,当然有自己的逻辑。许多哲学家相信逻辑其实是语言的一种深层语法,只要有语言能力,就必定有逻辑能力。更为重要的是,汉语是语境逻辑,是在一定语境次序中决定这个词的词性和含义,而不是脱离了语境去抽象地分析某个词,语境的形式化正是《易经》蕴含的思维框架。 当然,创新思维基因的存在不等于创新成功的现实;与其说西方人没有认识到中国文化有中国的逻辑,不如说我们自己没有将传统逻辑中创新思维的基因深挖出来并且更好地普及,或者说没有将传统思维方法中的智力潜能主要用在对于自然科学的研究。而要赶超世界科研领域的先进水平,在科技前沿阵地占有应有的地位,实现每一个人的中国梦,就必须补上这一课。 针对于此,本书力图做一点探颐索隐、沿波讨源的工作:就是从思维的角度,透析《易经》背后的思路坐标,既钩深致远而又力求浅显易懂。全书分三个部分:第一部分是根据“河图”“洛书”生发出来的思路坐标,揭示其朴素意义;第二部分是分析古人对思路坐标的把握与运用,探讨其理论思维的基本脉络;第三部分是从今天的立场解读思路坐标的基本规律,为人们提供一个在创新活动中可资利用的思维工具。 思路坐标,这是我们今天在各项创新活动中耳熟能详的概念;然而将其从一个日常用语演绎成一个有着具体规定性的可操作的思维工具,显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这没有现成的答案,本书所做的努力含有“六经注我”的尝试意义。可以肯定的是,《易经》作为一部历史文献,将其作为一种原始资料,从思维的角度加以梳理,有助于锻炼人们的思维能力,有助于丰富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如果说在同西方的哲学接触之前,中国人的理论思维水平主要是通过对《周易》的研究得到锻炼与提高的;那么赋予思路坐标特有的民族形式和中国特色,应当具有积极的意义。 2018/1/1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