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管理的丛林与“窃糟

 商坛论衡 2020-10-25

                    管理的丛林与“窃糟”

       公众微信号zhq540605 

    从管理界刮起了“韦尔奇旋风”,到据说有一本“都是韦尔奇意得祸”一书的问世,我们仿佛经历了一场梦幻。曾几何时,诸多杂志、专栏都有韦尔奇管理之道的介绍或推崇,韦尔奇的成功成了CEO们的神话。然而,买高价门票聆听了韦尔奇在中国的传经布道之后,一些企业精英们却发现,从韦尔奇那里并没有得到解决中国企业现实问题的灵丹妙药,学术界也开始怀疑韦尔奇管理方法在中国的适用性,甚至把贪大求洋的躁动所造成的失误也算在韦尔奇“数一数二”观点的账号。诸如此类的例子倒使我想起了“窃糟”的寓言故事,或许韦尔奇的“酒”真不错,只是我们把人家剔除的“酒糟”当成了“真菌”。

    明代刘基在《郁离子》一书中记载,古代中山国盛产美酒。有一个鲁国人想把中山国的美酒引进到鲁国。但是中山国严守“商业秘密”,鲁国人求方不得。他在焦急中偶然看见一堆酒糟无人看管,以为里面一定含有真菌,便悄悄地弄出一些,像宝贝一样带在身上,回国酿酒。酒果然被酿了出来,鲁国人便到处夸耀,声称自己也能造出中山国那样的美酒。适逢中山国的一个酿酒人来到此地,尝了鲁国人造的酒后,便笑道,这怎么像我们中山国酒糟的味道呀。

    当年鲁国的窃糟者大概是不会承认自己弄巧成拙的,如今努力将外国的管理理念“拿来”的人们也不会真的闹出窃糟的笑话来。但是管理之道,理论纷呈,有管理“理论的丛林”之称,从其适用性来讲难免有其不确定性。如果我们自己还没有完全弄明白,就纷纷拿将过来,国人也就很难弄清哪一个是对自己有用的精华。况且这些“精华”又让人应接不暇,难以消化。比如MBA尚没有显出多大优势,又有ENBA在吊人们的胃口;除了现在耳熟能详的CEO之外,还有CFO(首席财务官)、CFP(注册理财规划师),以及EOA、CBC、ERP、EVA、OEM、DIY、MRQ……这些在我等看来如同天书般的洋三字经纷至沓来,大有倾城之势。不知有多少管理者能看得懂,记得住。在这乱纷纷你方唱罢我登场的情况下,有谁能保证其中不会泥沙俱下、鱼目混珠呢?我们当然不能拒绝将各种各样的西方管理理念介绍到中国来,但是,我们也应弄明白,这些主要源于西方特色组织的管理理论与方法中,哪些适用于快速变动的中国环境,哪些需要修正,哪些完全不适用。

    想来学者们推介这些新鲜的管理理念也不容易,他们所选择的大概在他们看来也的确属于精华,但是那效果却大有不尽人意之处,甚至于在客观上起到了“窃糟”的作用。首先,任何管理理念的产生和运用都是在一定背景下进行的,如同各地的名酒往往离不开本地独特的水质、原料一样,离开了特定的背景和环境,精华的作用就有可能失效。例如美英的独立董事制度的出现,是基于“一元制”公司结构的实际,用以弥补没有监事会的缺陷。而我国的公司治理结构,既不是一元制,也不是典型的二元制,如果照搬美英独立董事的做法,在监事会形同虚设的情况下,同样无法保证独立董事能够发挥应有的作用。其次,管理理念的应用也存在着随形势的变化由盛而衰的周期,一些管理理念虽然热闹了一阵子,但时过境迁,如果我们还像当初那样对待,拿来的岂不是一支昨日黄花?例如随着美国安然公司之类的财务丑闻频频曝光,CEO的神话已经破灭,如果现在进行CEO偶像崇拜,就会让那些难以监督的“老总”们更加有恃无恐。CEO就有可能成为专制的糟粕。再次,有些本来很有针对性的管理理念,如果把它说成包治百病的精华,炒作过度,可能会适得其反,正好可以被那些善于翻云覆雨的“老总”们拉大旗作虎皮,塞进自己的私货,将真菌变成了酒糟。例如风险投资、资本运营,原本需要艰苦卓绝的努力,结果被“空手道”高手有意识地变成好大喜功的投机术。至于将MB0灾变成为国有资产流失的糟粕,引起了人们的普遍关注,已不是个别现象。

    酒的发明,原来出于对自然发酵过程的认识。晋朝人江统在《酒诰》一文中说:“有饭不尽,委馀空桑;郁积成味,久蓄气芳;本出于此,不由奇方。”传说古代有个叫仪狄的女子在宫中做饭,她发现剩饭放到一定时候,有一种我们今天叫做酒的香味,便把它蒸挤出汁献给大禹喝,大受欢迎。这个普通的做饭宫女仪狄就成了酒的发明者。管理之道大概也应当是这样从务实开始的吧,针对管理中出现的问题(有了“剩饭”),采取一定的措施兴利除弊,再经过总结提高,就有可能形成一个新的管理理念,经过实践检验后就可以被大家接受。像海尔集团“日事日毕,日清日高”;邯钢公司“模拟市场核算,实行成本否决”等等。这里面都没有多少深不可测的东西,都是从管理人员每天要处理的最基本的事情做起,然而也实现了管理理念的升华,海尔的管理理念已被国外的著名学府奉为一个经典。想来外国的管理理念也是这样升华的吧,我们在介绍它们时,不能含有“月亮也是外国的圆”,“中国的企业管理不如人”的前提。

    当然,这并不是说探索管理之道没有介绍外国先进理念的必要,无论国内还是国外的好“方子”本可以兼收并蓄,为我所用。介绍外国成功的管理理念,可以使我们少走弯路,实现管理水平的跨跃式发展。但是这要从我国的国情出发,切实把握企业管理实践中需要解决的问题所在,有目的的去寻找切合我国体制改革实际的解决问题的良方。外国先进的管理理念既使是“真菌”,我们也要清醒的认识到,它们在理论上尽管有自已的理想状态,在实际运用上绝不会尽善尽美,需要结合我们的实际进行必要地校正和调整,创造性的加以运用,使其正确发酵。斯坦福大学荣誉退休教授理查德·斯科特从制度角度讨论中国企业管理时说:“新观念从来不是简单地被吸收;它们往往要被翻译:即根据当地环境和行动者的理解对其进行阐释、修改、变通和调整。”这就需要我们在研究、介绍时承担这样的责任:证明西方管理理论什么时候是有效的,什么时候需要修正,又该如何修正;然后逐渐发展出我们自己的管理知识。例如海尔集团在推广SBU(战略事业单位)经营时,把它转换概括为“每个员工都是老板”的理念,把每个员工都看作一个SBU,把企业速度和创新目标量化到每个员工身上,以每个员工的速度和创新精神来保证企业战略的实现,为SBU理念做出了新的贡献,也切实一定程度上在自己的企业内解决了新时期企业职工主人翁地位下降的一些问题。

    外国的核心技术概不外传,而一些管理理念却不吝张扬,如果我们的功夫总是放在这些理念的“拿来”上,那也是一种本末倒置。既然我们知道管理的理论是丛生的状态,我们就应当把功夫放在自己脚下这块土地上,扎牢自己的根,生出自己的新枝,而不必把别人曼生的枝条拿来当作自己的根。同时也要敢于将我们从实践中得出的管理新知放在国际平台上,与国外先进的管理理念进行科学的比较,以有利于创造和创新,彰显中国特色的现代管理之道。否则,丛生枝条“拿来”的泛滥,不仅会有“糟粕”混迹其间,引进的东西还可能与自己的根茎争夺营养。这就像盲目的引进外来的生物物种那样,不仅无助于本地原已脆弱的生物链,反而可能会因基因突变给弱势环节带来更大的侵害,其结果比“窃糟”还要糟糕。无论如何,与其为“拿来”的到底是真菌还是酒糟而争论,浪费时日和资源,不如自己做“发酵”的实验和总结。在这个意义上我们不妨说:少拿来一些时髦的主义,多解决一些现实的问题。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