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亭林先生:顾炎武的经世致用思想

 祈雨馆 2020-10-25

导语:顾炎武,字宁人。初名顾绛,字忠清,入学后改名为顾继绅,加入复社又复名顾绛。清军攻占江南后,顾炎武投身于抗清斗争中,因为非常敬仰南宋时文天祥的门生王炎午,欣赏他的品行,故改名顾炎武,又作炎午,字宁人,又字石户。为了便于抗清斗争,又化名圭年,号涂中,学者称他为亭林先生。明神宗万历四十一年(1613)出生于江苏昆山一个名门望族,清康熙二十一年(1682)病逝于山西曲沃。他的一生著作丰富,其中代表作有《日知录》、《天下郡国利病书》、《肇域记》等。本文简要分析他的经世致用思想。

亭林先生:顾炎武的经世致用思想

顾炎武

1.顾炎武经世致用思想形成的历史背景


顾炎武出身于江南大族的家庭,他的高祖、曾祖和祖父都中了进士,担任官职。顾炎武的高祖顾济是正德十二年(1517)的进士,历任行人、刑科给事中赠中宪大夫、江西饶州知府;他的曾祖顾章志是嘉靖三十二年(1553)的进士,先后担任贵州和山东的按察使、应天府尹、南京兵部右侍郎;他的祖父顾绍芳是万历五年(1577)的进士,曾做过翰林院检讨、经筵日讲官、知制诰等官职。

优越的家庭环境为顾炎武提供了安心读书的环境,家中丰富的藏书使他大大开阔了眼界,再加上祖父的悉心培养,顾炎武具有了丰富的学识。他的祖父为官,给了顾炎武接触时局的机会,他的继嗣祖父顾绍芾十分关注当时的政局变化,从万历四十八年(1620)到崇祯九年(1637)的十七年间,他为了了解最近的时局信息,专门将这十七年间的政府公报《邸报》每一期的重要内容都抄写下来,每一张草书二千字,共装订成二十五册。

亭林先生:顾炎武的经世致用思想

江苏昆山顾炎武故居

顾绍芾的经世思想对顾炎武影响很大。顾炎武在17岁时就加入了复社,复社的知识分子批评朝政,对抗宦官集团,以天下为己任,对顾炎武的思想影响很深,他在这里结交了很多志同道合的朋友,如陈子龙、归庄、方以智等,清军占领江南后 ,他先后参与南明弘光、隆武政权,积极组织抗清,但是在清军的血腥镇压下,这些抗清斗争全都失败了,残酷的现实给予顾炎武沉重的打击,使他静下心来对明朝灭亡的惨痛教训进行了反思。这些经历都对他的思想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亭林先生:顾炎武的经世致用思想

顾炎武墓地

2.经世致用思想的理论渊源


经世思想是儒家“内圣外王”理想中“外王”的表现。“经世致用”一词可以追溯至《易经》:“象曰云雷屯,君子以经纶。”顾炎武从小饱读儒家书籍,自然对儒家“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的经世思想钦佩不已。但是在他的那个时代,宋代以后程朱理学和王阳明的心学已经占据统治地位,程朱理学和王阳明心学注重个人内心修养,对儒家传统的经世致用思想不够重视,再加上科举考试中只考八股文的规定,致使知识分子读书严重脱离实际。

明末政治动荡不安,明王朝面临着内外交困的局面,内有农民起义,外有满清虎视眈眈,在这种内忧外患形势下,顾炎武更加反对空谈义理,在明朝灭亡之后,他对这种认识更加深刻,他说道““孰知今日之清谈,有甚于前代者?昔之清谈谈老庄,今之清谈谈孔孟。不习六艺之文,不考百王之典,不综当代之务。举夫子论学论政之大端一切不问,以明心见性之空言,代修己治人之实学。股肱惰而万事荒,爪牙亡而四国乱,神州荡覆,宗社丘墟。”

亭林先生:顾炎武的经世致用思想

北京顾炎武旧居

顾炎武认为是空疏无用、随势浮沉的心性之学导致了明王朝的灭亡,因此他在理论上极力提倡“实学”,主张修己治人之学才是务实本源之学,坚持学问就应该经世济民,解决国家和社会的实际问题,达到传统儒家的目标,即“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目的,这也和北宋思想家张载的目标相一致,即“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的理想抱负。

3.经世致用思想的内涵


顾炎武首先在人性论上批驳程朱理学关于灭人欲的观点,他承认人的欲望具有合理性,不能简单的一概否定。人性大多数是善的,人性可以在后天环境和主观努力下改变。统治者要想治理好天下,必须要承认个人都存在私利的现实,并采取措施予以保证人的正当欲望得到实现,为了营造人人向善的社会大环境,可以采取“以名为利”的方法,对于名节突出的人要给予物质奖励或者一定的官职,使他们名利双收,这样才能起到正面的激励作用。

亭林先生:顾炎武的经世致用思想

《日知录》

其次,顾炎武提出“理学即是经学”的观点,他认为理学可以匡正经学,经学可以纠正理学的偏颇,真正的理就是一种客观的,外在的东西。所以顾炎武反对宋明理学空谈心性,缺乏对社会现实的关照,并无实际价值。而采取经世致用的方法就是“综当代之务,修己以治人”。顾炎武对汉唐旧注、宋明新说都做了详细考证,辨伪存真。在考证经文和史实过程中,顾炎武十分注重辨明正误,审查其源流,阐释其疑义,钩沉其潜在,阐发其幽微,做到考据真实详尽。为了治史,他广泛收集史料,经史子集、邸报实录、章奏文册、笔记杂录、方志谱牒、文物古迹、金石碑刻、等等无一不仔细考察,反复筛选。除了在文献中查找资料以外,他又很重视实地考察,曾云游祖国南北十几省,考察各处军事要塞、历史遗迹。通过考史辨妄,索隐发微,使一些晦而不明、幽冥隐匿的史实得以彰显与突现。

亭林先生:顾炎武的经世致用思想

《天下郡国利病书》

第三,顾炎武提出了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思想。他认为天下的兴亡与每个人都息息相关,他对亡国和亡天下作了区分,“易姓改号谓之亡国。仁义充塞,而至于率兽食人,人将相食,谓之亡天下……是故知保天下,然后知保其国,保国者,其君其臣,肉食者谋之;保天下者,匹夫之贱与有责焉耳矣。”顾炎武的社会责任感激励者许多人为民族复兴和百姓幸福而奋斗,他在一定程度上看穿了封建王朝兴衰交替的本质,具有朴素的爱国主义情怀和爱民思想。

4.蓑翁说


顾炎武的经世致用思想开启了清初的实学之风,具有清代朴学的开山之功,他的经世致用思想在一定程度上可以看作古代儒家优秀学术传统的复兴。清代建立以后,宋明理学虽然仍占据统治地位,但是读书人的学术兴趣已经开始转向实学,清代的乾嘉学派就是其杰出代表,但是在清代文字狱的思想统治高压下,顾炎武所提倡的实学渐渐转变为考据学,知识分子开始终日埋首在故纸堆中,不敢对现实社会问题发表议论,出现了龚自珍所说的“避席畏闻文字狱,著书皆为稻粱谋”的现象。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