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脾胃湿热型腹胀咋治?湖北中医药叶松教授叶氏消胀汤医案,收藏

 仁和堂老军医 2020-10-26
脾胃湿热型腹胀咋治?湖北中医药叶松教授叶氏消胀汤医案,收藏

导读:北中医北辰博士话中医原创好文第14期

中医腹胀分型辩证诊疗的医案,我们已经梳理过好几个类型了,今天介绍脾胃湿热型腹胀的中医治疗,采用湖北中医药叶松教授自拟的叶氏消胀汤治疗。

脾胃湿热型腹胀咋治?湖北中医药叶松教授叶氏消胀汤医案,收藏

叶氏消胀汤治疗脾胃湿热型腹胀病因病机

湖北中医药叶松教授授认为功能性腹胀的病变脏腑关键在胃,然与肝和脾亦有重要联系。

胃居中焦,与脾以膜相连,若脾虚不能为胃行其津液则胃痞,肝主疏泄,喜条达,若肝失疏泄,气机郁滞则木旺乘土也。

功能性腹胀既与肝、脾、胃关系最为密切,故治疗时以“升降”为主导,即通过调气以维系阴阳气机之平衡;胃者,阳土,润濡以降;脾者,阴土,刚燥以升,以升为健;肝者,主疏泄,俾气机升降有常,而胃气方得安和。

三者相互影响,互为因果,如若脾胃受损,脾不升清,胃不和降,则升降气机壅塞,或逆乱失常,导致气滞中满;亦或情志不遂,肝气郁滞,则木可侮之,肝与脾乃土木乘克的关系。

如肝失疏泄,肝气横逆,势必克脾犯胃,使气机乖戾而生腹胀满。脾胃受损,失其运化,则无力推动水饮输布于全身。

水饮内停于胃,化为湿邪,湿邪郁滞而化热,而生腹脘胀满。若饮食无度,致脾胃为饮食所伤,饮食无以所化,积滞于胃中,阻碍气机,而生腹胀。

此为脾胃湿热型腹胀的病因病机。

在实际生活中还会发现部分病人体虚久病或先天禀赋即不足,素体脾胃气虚,中焦升降无力,或气虚日久渐至阳虚,寒邪伤中,中焦失于温运,或痰湿之邪、肝气郁滞日久而化火伤阴,阴津伤则胃失濡养,受纳腐熟无权,久之而见腹胀。

提到叶松教授对现代人脾胃湿热型腹胀的产生,且多见,乃是因为人们饮食结构较之前发生了巨大的差异,对后天之本产生了新的影响。

一则现今人们以肥甘厚腻为宜,嗜食辛辣刺激之品,而忽视合理膳食的作用,易致脾胃呆滞;

二则现代人生活及工作压力较大,情绪不稳且心理问题激增;

三则随着信息爆炸时代的来临,人们的生活越来越快餐化,常过饥过饱或食无定时而伤及后天之本。综合来看,现代人多因思虑过度,耗伤脾胃,无以化水湿,水湿内停郁而化热,而致湿热滞于脾胃。

脾胃湿热型腹胀咋治?湖北中医药叶松教授叶氏消胀汤医案,收藏

叶氏消胀汤治疗脾胃湿热型腹胀

这个#大家健康超能团#临床医案选取了在2018年8月-2019年8月之间于湖北省中医院脾胃科专家门诊所就诊的患者,并且符合中医诊断为脾胃湿热型功能性腹胀,西医诊断为功能性腹胀的患者 60 例,随机分为中药组和对照组各30名。

治疗方法:

中药组:#慢病防治知识#予以叶氏消胀汤治疗,组方(私信@北辰中医博士输入“叶氏消胀汤”5个字有惊喜)由柴胡、枳实、木香、陈皮、厚朴、栀子、黄连 、吴茱萸、蒲公英、佛手、香橼、广藿香、佩兰 组成。每日1剂,水煎后分2次于早晚饭后半小时服200毫升。

随证加减:反酸者,加瓦楞子、乌贼骨制酸止痛;胁痛者,加金铃子、元胡活血止痛;便秘者,加全瓜蒌、杏仁润肠通便。睡眠质量差者,加茯神、合欢花助眠安神。

对照组:以莫沙必利片,1天3次,1 次1片,饭前半小时口服;阿嗪米特肠溶片,1天3次,1次1片(,饭后半小时口服。

所有患者每周复诊 1 次,疗程均为4周。

治疗结果:

中药组30名治愈7名,显效12名,有效8名,无效3名。

对照组30名,治愈6名,显效11名,有效8名,无效5名。

从疗效上看中药组明显好于西药组。

远期疗效对比:

中药组三个月后随访28名,复发4名,未复发24名。

对照组三个月后随访27名,复发10名,未复发17名。

远期疗效也是中药组显著好于对照组。

脾胃湿热型腹胀咋治?湖北中医药叶松教授叶氏消胀汤医案,收藏

叶氏消胀汤治疗脾胃湿热型腹胀方解

叶氏消胀汤全方诸药合用,共奏清热化湿,理气消胀之效。

方中以辛、微寒、苦之柴胡为君药,其入肝、胆经,功用退热解表,疏肝解郁,升阳举陷,柴胡辛行苦泄,性善条畅肝经之气,且能升举脾之清阳之气。

配以枳实和厚朴为臣药,其中枳实辛、苦、温、酸,能够行气消痞,消积化痰。

厚朴温、辛、苦,可燥湿下气,消痰除满,既可以消无形之湿满,又可消有形之实满,为除胀满之要药;

柴胡与枳实、厚朴相伍,升降相调,使清阳得升,浊阴得降,加强气机之调理,使郁滞气机得以畅达;

方中加入木香芳香温通,畅通三焦之气,更长于行脾胃之气滞,助柴胡行气,配伍其它补益药时,木香尚能减轻方中滋补之品的腻胃和滞气之弊。

方中陈皮温、苦、辛,为臣药,施行气化痰、健脾燥湿之功,陈皮辛香而行,善行中焦之气以助脾胃升降功能得到恢复,亦能健脾燥湿以治脾虚失运所致痰湿;

方中以黄连与吴茱萸相合,取左金丸(《丹溪心法》)之意,黄连苦寒,入心、肝、胆、胃、大肠经,功用清热燥湿,泻火解毒,善于清中焦湿热;吴茱萸性热、苦、辛,归肝、脾、肾、胃经,辛散苦泄,具解郁疏肝,降逆止呕之功,其性燥热辛烈,易耗津气动火;然加以黄连合用,苦降辛开,一清一温为佐助药,共奏清肝降逆,行气止痛之功;

方中以栀子为臣药,借其泻火除烦,清热利湿,凉血解毒之功,栀子既能清气分热,又能清血分热,亦能清利下焦湿热,以栀子与甘、苦、寒,归肝、胃经的蒲公英相配,增强本方清利湿热之功,《医林纂要》称蒲公英能“补脾和胃,泻火,通乳汁,治噎膈。”

方中还加之佛手与香橼以佐助君药,佛手、香橼药性相似,佛手温、苦、辛,归肝、肺、脾、胃经,能够疏肝解郁,理气燥湿,和中化痰;

香橼微苦、酸、温、辛,归肝、肺、脾、胃经,功效较逊于佛手,亦能疏肝解郁,理气燥湿,和中化痰,二者相须为用,入肝经以助柴胡疏肝气而解肝郁,调气机解腹胀而止胀痛。

最后加以性微温、辛之广藿香,功能化湿、止呕、解暑,配以性平、辛之佩兰,共为臣药,二者相须为用,以芬芳气味,共达化湿浊,兼以和中的目的。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