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金庸者谁?

 书剑庸人 2020-10-28

文/乔沐

金庸者谁?

金庸者,查良镛也!

金庸这个名字,仿佛有一种神奇的魔力,很多金迷一看到“金庸”这两个字,就会不由自主的多看几眼,回眸,再回眸。我们常说“什么是爱情?爱情就是本该看一眼的时候看了第二眼。”对金庸这个名字也是,金迷只要看了一眼,总想再多看几眼,于是便有了和金庸有关的故事。

对于金迷来说,和金庸有关的故事,当然离不开金庸的武侠小说,与其说是和金庸的故事,毋宁说是和金庸武侠小说剪不断、理还乱的关系。

金庸
金庸武侠小说总共十五部,金庸用其中十四部小说书名的首字连成一副对联:“飞雪连天射白鹿,笑书神侠倚碧鸳”。这副誉满整个武侠世界的对联,几乎每个金庸迷都能流利地吟诵出来。
“有华人的地方就有金庸的武侠小说,不管是国家政要,企业工作人员,还是贩夫走卒,看到金庸的武侠小说,皆爱不释手。”
这句话完美诠释了金庸武侠小说受众群体之大流传之广,从某种程度上也显示出金庸武侠小说的影响之大。
金庸能创作出这么多经典的武侠小说,和金庸从小到大的经历、爱好分不开关系。

金庸馆
少年金庸,饱读群书
众所周知,金庸喜欢看书,喜欢阅读。金庸出生于浙江海宁的书香世家,家中藏书丰富多元化,除了文史类书籍,还有建筑类、数学类、音乐类、舞蹈类、电影类、武术类、棋类等,一应俱全。金庸爱看书,时常在书房看书连续数个小时都不出来,鸡鸣风雨,遥夜荒灯,金庸总是捧着书本,绕案吟诵,陶醉其中。
这些书中,金庸尤其爱看历史书籍和小说,金庸说“我喜欢读历史,历史很奇怪,很有趣,它可以让我们知道很多事情,前事不忘后事之师。”这为金庸写武侠小说提供了历史依据。熟悉金庸作品的读者都知道,金庸的武侠小说,常常和历史有很大的关联,像《天龙八部》 是以“辽、宋、夏、金、大理的争端为历史背景;《射雕英雄传》是以金、宋、蒙古的争端为历史背景;《倚天屠龙记》是以元末明初的反元斗争为历史背景。

金庸馆外景
对此,金庸表示:“武侠小说一直以来多是向壁虚构,给人一种不尽不实的感觉,我想改变一下,在历史的基础上撰写武侠小说,这样,武侠小说就有了历史背景,读者读起来,便会有真实感,作者和读者都会更加投入。”
金庸说自己年轻时候最爱读的三本书是《水浒传》《三国演义》《三个火枪手》。金庸曾经说:“年轻时候培养我创作能力和写作能力的最主要因素是读书,特别是阅读小说,有传统的明代、清代小说,也有比较新式的小说,各种武侠小说等。”
金庸少年时缺乏运动,身体较弱,他的父母很是担忧,便经常带他去野外放纸鸢、骑自行车,每次金庸都是敷衍玩一下,然后跑回家中,钻进书屋,读小说去了。
金庸读的第一本武侠小说是《荒江女侠》,金庸迷上武侠小说就是从此开始的,他无意中看到这本武侠小说,便被小说中精彩的内容深深吸引,心想世界上居然有这么好看的书,看到精彩处,不禁拍案叫绝,于是连着几天,便读完这本小说。
之后,金庸开始大肆搜罗武侠小说,一睹为快,其中包括《水浒传》《三侠五义》《小五义》《七侠五义》等,金庸都看得如痴如醉,这无疑给金庸以后的文字功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这些小说也在金庸眼前展开了一个充满想象力的新奇世界。
金庸喜欢看武侠小说,是因为武侠小说中的故事情节和人物深深地吸引自己,那时候金庸可能没有想到以后自己会去写武侠小说,可能更没想到自己能成为武侠小说世界的“武林盟主”。

金庸使用过的眼镜和笔
金庸武侠,横空出世
1955年,金庸和梁羽生、百剑堂主一起开设《三剑楼随笔》,正式成为专栏作家,开始创作武侠处女作《书剑恩仇录》。
关于金庸为什么选择写武侠小说,金庸表示当初在《大公报》做事的时候,闲得无聊,报社老总罗孚先生鼓励金庸写一下试试,金庸便开始写,没想到读者还挺爱看,便继续写下去了。换句话说,如果没有罗孚,可能就没有金庸和梁羽生的横空出世,或许我们会错过这么多经典的武侠小说。
金庸说之前从未写过长篇小说,更别提武侠小说了,一开始写的时候是一点把握也没有,只好随意为之,并无希冀。
不曾想《书剑恩仇录》一出,读者反响热烈,叫好之声不绝,要求金庸继续写,金庸架不住报社老板和读者的热切要求,便继续写下去了。

金庸第一部小说《书剑恩仇录》连载
金庸说自己从小爱看小说,尤其是那些章回体小说,他一看便神领心悟,不管是写作风格,还是遣词造句,情节构思,都能迅速铭记心中。有心的读者会发现,金庸早期的小说《书剑恩仇录》《射雕英雄传》都有《水浒传》的味道,比方说这两部小说中的人物多有绰号,像“东邪西毒南帝北丐中神通”“老顽童”、“俏李逵”“奔雷手”“赤练仙子”等,和《水浒传》中的“玉麒麟”“豹子头”“花和尚”等绰号,比俪并肩,了无逊色。
《书剑恩仇录》之后,“金庸”大名开始流传,紧接着《碧血剑》问世,读者呼声愈发高涨,可谓“书剑碧血露锋芒”。随后《射雕英雄传》横空出世,石破天惊,全城争读,万人空巷,据说当时香港市民茶余饭后的谈资都是金庸小说中的情节,自此“金庸”之名响彻香江两岸。应读者要求,金庸一发不可收拾,创作出《神雕侠侣》、《飞狐外传》、《倚天屠龙记》、《天龙八部》、《笑傲江湖》、《鹿鼎记》等武侠小说。金庸的每部武侠小说都有独特而深刻的观点,比方说《神雕侠侣》在写“情为何物”的同时着重强调了家国思想,侠之大者,为国为民;《天龙八部》的主旨是“无人不冤,有情皆孽”;《笑傲江湖》则是蕴含了复杂的政治斗争以及对权力的追逐,如此种种,让金庸正式确立新派武侠小说“武林盟主”的地位。

金庸
武林至尊,大侠金庸
金庸并非多产的作家,仅凭十几部武侠小说,就足以震古烁今,在中国文学史上稳占一席之地。
金庸小说构思奇巧,布局多变,吸引无数读者流连其中,这和金庸写小说的习惯有很大关系。金庸写武侠小说通常有有个腹稿,也会先作出小说人物之间的关系表,也就是说金庸写小说之前,早已在脑海中构造了很多故事的雏形,在写的时候,再慢慢的思索,下笔,让雏形成熟起来。
虽然有腹稿、雏形,不过在真正开始撰写武侠小说的时候,许多故事情节可能会被推翻、改掉,会有增加或者删减的情况,具体要看故事情节的发展而定。

金庸
如此严谨的写作态度,怎能不创作出经典的武侠小说?
金庸坦言在写武侠小说的时候,有时候也会遇见没有灵感或者无法下笔的时候,这个时候金庸不会强行下笔,他会放下笔,喝杯咖啡,然后出去四处走走,放松一下回来再写。
从1955年到1972年,总共17年的时间,金庸创作了15部武侠小说,“飞雪连天射白鹿,笑书神侠倚碧鸳”,这个对联是武侠世界流传最广的神话。
金庸1972年金盆洗手,挂印封笔之后,花了十年的时间对十五部武侠小说进行仔细修订,之后又花了七年的时间进行第二次修订,查缺补漏,力争完美。

金庸
金庸武侠,堪称文学?
在我们金迷看来,金庸武侠小说早已成为文学界不朽的瑰宝,受到很多海内外著名学者的推崇,金庸本人也成为和鲁迅、巴金等人并驾齐驱的文学大家。但是从七十年代到现在,依然有很多学者看不起武侠小说,认为金庸武侠小说算不上文学,属低俗之流,难登大雅之堂。其中最著名的莫过于“朔迷”和“金迷”之争。
王朔在1999年曾对金庸小说进行的猛烈抨击,王朔表示:“我不相信金庸笔下的那些人物在人类中真实存在过,我指的是这些人物身上的人性那一部分,我认为金庸很不高明地虚构了一群中国人的形象,给世界一个很大的误会,以为这就是中国人的本来面目,这些年来,四大天王,成龙电影,琼瑶电视剧和金庸小说,可说是四大俗。”
王朔说他读金庸的小说,简直难以卒读,情节重复,行文啰嗦,永远是见面就打架,一句话就能说清楚的偏不说清楚,而且谁也干不掉谁,整个故事情节就靠这个推动,初读金庸实在是一次很糟糕的体验。

金庸馆
王朔对金庸进行猛烈抨击,金庸泰然处之,他写了两封信阐明了自己的观点,并表示“诚恳”接受王朔的一些批评意见。
金庸“八风不动”的气场和修养,让“朔迷”得寸进尺,他们认为金庸理亏,无可置辩,但是金迷不干了,于是一场关于金庸武侠小说的位置大争论便展开了。
其实金庸武侠小说能不能进入文学界早已不言自明,八十年代初,金庸武侠小说被引入台湾,风靡当时,台湾文化界学者多次开会讨论金庸的武侠小说。同样是八十年代,金庸武侠小说进入内陆,内陆文坛掀起“金庸潮”,许多名家开始研究解读金庸,撰文写金庸武侠的评论。比较有名的有陈墨、严家炎、冯其庸等,以至于出现了专门研究金庸武侠小说的一门学问——金学。
在中国历史上除了研究《红楼梦》的“红学”,大概就“金学”比较有名了,如此看来金庸武侠小说早已在文坛开花,树立了属于自己的传奇。

金庸
大闹一场,悄然而去
2018年10月30日,金老溘然长逝,享年94岁。
金庸先生一生跨越两个世纪,往来于海峡两岸,穿梭于笔墨中的江湖恩怨与历史现实的风云激荡之间,他的一生和他的武侠小说中的江湖一样精彩。他写小说,办报纸,写社评,拍电影,写剧本,参与立法,舌战群儒,晚年受聘大学,传道受业解惑,以笔为剑,指点江山,激扬文字,书写着文人侠客的家国情怀。
如今的江湖已没有金庸,我们要慢慢适应没有金大侠的江湖,金庸虽不在,金庸的传说仍在。
金庸笔下第一美女,从小三到玩物,最终自刎,她到底经历了什么?
周芷若和张无忌:“敬怕”之心一旦产生,就注定了两人的结局
《天龙八部》五十回目,配成五首词,词牌含义让人不得不服金庸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