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丁中校友王敏:你好,2000年高考!

 丁中广祥 2020-10-26

【往期选读】

丁中校友储晓妹:忆1997年高考

丁中校友周周:忆1997年高考

张广祥:我的高考

刘立忠:那年高考的感觉

曹义田:我所经历的1977年高考

佚名:忆1987年那场高考

广祥按

今天发布的“我的高考”系列文字,出自丁中2000届校友王敏之手。她也是我的学生,当初她的模样我今天已经忘却了,但我知道,她是一名优秀生,而今她在英国曼彻斯特从事中文教育。

你好,2000年高考

丁中2000届高三(1)班   王敏

从东北部的“风城”纽卡斯尔搬到西北部的“雨都”曼彻斯特也快一年了。年前流行韩剧《鬼怪》,还一直嘲笑曼城是“鬼怪”常驻的城市之一(另一个应该是美国西海岸的西雅图)。

而此刻, 在窗外红彤彤的晚霞映照下,我不禁想到“朝霞不出门,晚霞行万里”的熟语,看来明早上班可以安心,不用带伞。进入五六月,就是腐国——英国的考试季。小学有六年级KS2的考试,以及二年级KS1的考试。中学则有5月开始的11年级GCSE考试,相当于我们国内会考的等级,以及有6月开始的A-Level考试,包括12年级AS和13年级A2的考试。AS的考试成绩可以拿来申请大学,一般大学会给一个有条件的入取通知;A2的考试结果直接决定能否真正拿到大学的入取通知,去到“有条件”三个字。所以A-level有点类似国内的高考,只不过,我们的高考拼的是高三最后一年的学习和最后高考的成绩。

由于工作的原因, 发现自己对腐国的教育体系和考试制度越来越熟悉,而国内的高考却离得越来越远了; 而且家里也没有熟悉的人正在备战高考,关注度下降在所难免。最近一次关注高考,还是在微信上看到的:大学老师之一、被戏称为“数学帝”的的葛军,在数学考试完毕后,被无数段子手“解读”和“比读”。现在想想,这种调侃也不失为考试后和填志愿前的一种解压方式。 再对比自己,高考一晃已过去十多年,那时没有普遍的网络,没有智能手机,更提不上段子手,连考试方式和心态也是大相径庭的。

从中学母校的张广祥老师的微信上,关注了“我的高考”系列之1977年、1987年、1997年高考,还问他是不是接下来该是2007和2017了。转念一想,其实我们千禧年的高考也很值得回味呢。

正如之前学姐提到的,彼时的高考,还要等到“如火如荼”的7月7、8、9日三天。 虽然前一年大学已经开始扩招,但是谁也不想成为千军万马过独木桥时被挤下桥的概率之一。所以,自打高二会考完分文理班(我们那届到了高二会考全结束后才分的文理科,之前都是高一结束就分班了)之后,高三如山倒的“紧箍咒”就不断地被高考如唐僧般地越念越紧。

现在回想起来,我在文科班的日子,或许比在理科班的同窗们的日子来得惬意些。当然免不了的,还是每日各课的题海战术,老师的目的其实是熟能生巧,多做多看多学,希望能“举一反三”和“触类旁通”。只不过当时小小的我们,在一片片自我的天地里,未必能理解这份用心良苦。还是要感谢我的男神、数学老师孔德高,他始终对考半数的我“不离不弃”;语文老师张广祥,讲课潇洒自如,典故信手拈来,而且从来不在课堂上加多那么一丁点的压力,感觉他就是我们这些 “莘莘骆驼们”的最后一根救命稻草;英语老师李学如,永远信任我发卷子收卷子的“功力”;地理老师李鑫林,永远能在理科天文地理和人文社会地理里自由切换,毫无压力;政治老师谈有明,对时政热点问题的点评紧跟时代潮流;至今我还是记得很多历史大事件的年代,这里再谢过历史老师兼老班陈桂华。

我不记得当年高三还上不上体育课了,但是“五一”前的高中最后一次春季运动会,还是成为我们高考前最后的狂欢。起码我们文科班是这样的。老班亲自动员,我们班男女生齐齐出动,报名了力所能及的所有项目,加上体委破了标枪的校记录(原来的记录也是他本人的),我们班最后居然全校总分第一,应该在丁中历史上也是没有或者少见的。老班高兴,举班欢腾,全班同学得以每人冷饮一支,以示鼓励。

高三一年,如白驹过隙。当最终倒计时的数字变成零的时候,除了忐忑,剩下的就是坦然了。我们那届的高考,丁中也还没有再成为考点,还得去江都考试,我们去的考点也是育才中学。对于我这种自打幼儿园开始,到高中结束,都没有什么太多住宿经验(除了高一军训,住了两周学校宿舍)的人来说,高考居然要离家,住三天宾馆,还和大家一起吃饭,一起看书复习,感觉很新鲜也很激动。记得我们班住的宾馆在新华书店对面,楼下是“真维斯”。出发去江都之前,有惯例的实施动员大会;当年所有的高三考生,还去新落成的“会元桥”走了一遭,希望取其意,都能高中及第。在宾馆吃饭时,居然吃上了端午节时才吃上嘴的粽子。这些讨个吉兆的做法,和现在参加出国考试前去北京拜“卧佛寺”有异曲同工之处。那年的高考,我们依然考的是全国卷,江苏省2004年才开始自主命题;那年第一次考小综合(文科综合是历史、地理和政治;理科综合是物理、化学和生物),语数外各150分,综合260分,所以总分是710分。

多年之后,再忆起当年的高考和备战高考的日子,才发现满满的回忆中美好居多。你或许会觉得我很理想化,我也确实如此;人的大脑的奇特之处,在于会选择性地过滤。我更以为,生命中经历的高考,辛苦也好,痛苦也罢,会在你问心无愧地努力过后,成为下次起航扬帆的动力。

经历过高考,人生才真正开始。

2017年5月18日于曼城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