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禁出文物(016)|云纹铜禁

 廿氏春秋 2020-10-26


淅川出土铜禁  首批禁止出国(境)展览文物

文物信息:通高28.8厘米,器身长103厘米,宽46厘米,重量95.5千克

文物年代:春秋晚期

出土信息:1978年出土于河南淅川县下寺2号楚墓

馆藏地点:河南博物院

云纹铜禁出土于淅川下寺2号春秋晚期楚墓,此墓虽然被盗挖,仍出土大型青铜礼器80余件,经过考证墓主人是楚庄王的儿子王子午(公元前558年为令尹,公元前552去世)。

云纹铜禁纹饰繁缛,工艺复杂,是我国最早的失蜡法工艺铸造的青铜器之一。十二条龙形附兽昂首鼓腹翘尾,头顶的冠饰与两旁的角饰都是浮雕透孔云纹,兽尾插着尾花。兽首面对禁面张嘴吐舌,舌头翻卷着至于禁面上边,其状像是眼睛在盯着禁上的美酒,垂涎欲滴。禁底有12个龙形兽支撑着禁身,挺胸凹腰。

这件铜禁发掘出土时,禁体破裂成十余块,铜梗残断,云纹剥落,附兽、座兽全部从本体脱落并且大部分残缺不全,已成数百块碎片,铜梗和铜渣装了几个袋子。河南博物院高级技师王长青先生,带着他的几位徒弟,用了4年时间,通过拼接、矫形、粘接、翻模、补配、做旧处理等手段,最终将云纹铜禁完整修复,使铜禁恢复原貌。修复过程中,首先用较完整的兽体制作石膏模,用锡浇注成两个半兽,视兽体缺少什么,就从上面截取补配。头顶上的顶花以及尾部的尾花脱落及残断,几乎找不到完整的,用较大的残块翻模补配粘接。附兽及足兽的顶花、尾花几乎都是补配的。铜禁破碎到如此程度,让人惋惜,但是从另一方面讲,能够为近距离观察铜禁结构、研究铜禁铸造工艺提供便利条件。 

云纹铜禁由禁体、12条龙形附兽、12条龙形座兽三部分组成。禁体由禁面及四周侧壁组成,壁厚不足5厘米,中空。在铜禁不足5厘米的厚度中,有五层结构:第五层由特粗直铜梗组成口字型;第四层细铜梗,一端附着在第五层口字型铜梗上,平伸后弯曲向上或者向上分叉后支撑第三层铜梗;第三层铜梗为较细直梗;第二层立于第三层铜梗上,是逐渐变得更细的小圆立柱或者下面分叉的人字形立柱。这四层铜梗穿插连接,形成一个长方形的框架,支撑着云纹图案,起到稳定及承重作用。第一层亦是最外面一层是云纹,大多由C形纹、变形人字纹和X形纹组成,它们互相交错但不交叉,形成透雕的云纹平面。禁面中间由一块长方形平面铜板组成,在铜板的背面有一根起加强作用的横梁。

 

底座四角及禁下端承托铜禁的12个座兽的臀部上方有12个浇口,浇口处留有残柱。在禁侧底边每两个座兽的中间点有12个冒口痕迹。再根据禁面及禁体四周上有明显的分界线以及云纹重复出现的规律性,分辨出是由24块带云纹图案的蜡模和禁面中间一块平面蜡模共25块蜡摸组成。禁体没有合范缝隙,也没有铸接、焊接的痕迹,有的铜梗相互缠绕、弯曲,铜梗粗细以及交接处有手捏的痕迹,不规整。从现代铸造技术来看,云纹铜禁只能是失蜡法铸造而成,在5厘米的厚度空间中呈现这么复杂的结构,范铸法根本无法脱模。据此分析,禁体是将25块蜡模拼接在一起,边缘用蜡焊接,整体制范后将范翻转,采用失蜡法一次浇注而成。

 

禁的四周攀附着12条龙形怪兽,前后各四个,左右两侧各2个。附兽与禁体是卯榫结合,禁体上有12个榫头,12个附兽的肚子上各有一个卯。足兽也是如此,禁底部有12个凸出的柱状,足兽腰部有一个孔,可以穿插进去。  

 淅川下寺春秋晚期楚墓云纹铜禁的出土,界定了云纹铜禁铸造年代不晚于公元前552年。失蜡法见诸文献记载较晚,据《唐会要》记载,中国最早使用失蜡法工艺的时间在唐代初年;至南宋赵希鹄《洞天清禄集》一书有关于失蜡铸造法的记述。直到七十年代中叶以前,先秦铜器中没有可证实的失蜡法铸件,汉以后的铜器中失蜡法铸件较为多见。

云纹铜禁的出土,不仅将我国失蜡法铸造工艺出现的时间提前到春秋晚期,也证明我国早在2500年前的春秋时期,已经熟练掌握了失蜡法铸造工艺但目前学界仍有学者认为云纹铜禁不是失蜡法铸造的,存在不同观点的学者认为:从青铜范铸技术发生、发展的过程来看,虽然缓慢,但每一个阶段的特征都会留在器物上,而且有一个逐步完善的过程;失蜡法铸造工艺是在一个十分短暂的阶段内出现的,没有看到其发生、发展和完善的过程,而且铸造出的青铜器数量不多,这不得不让人怀疑;不能因为现在不能更好的解读云纹铜禁的铸造方法,就说云纹铜禁只有失蜡法才能铸造出来。

云纹铜禁禁面上铸造出的云纹好似白云朵朵,龙型的附兽、足兽形态可爱,头上戴着头花,尾部插着尾花,学者推测与楚王爱细腰,以及楚人爱美,崇尚龙的习俗有关。 

禁,承放盛酒器为禁。《仪礼·士冠礼》:“尊于房户之间,两甒,有禁。”东汉郑玄注:“禁,承尊之器也,名之为禁者,因为酒戒也”。《礼记·礼器》:“天子诸侯之尊废禁,大夫、士棜禁,此以下为尊也。”。东汉郑玄注:“棜,斯禁也。谓之棜者,无足有似于棜,或因名云耳,大夫用斯禁。士用禁,如今方案,隋(椭)长局句,高三寸”、“棜之制,如今之大木舆矣,上有四周,下无足。”。可见,禁有两型:一型形如方案,椭长曲足,称为禁。另一型形如棜(车舆),有四周边,无足,故称棜,亦称“斯禁”。另在古代等级制度森严,大夫尊于士,从使用的器物上就有区别,虽然功能相似,区别不大,但规定大夫用棜,士用禁,这是不得逾越的。其实,棜与禁的最大区别就在于棜无足而禁有足,在祭祀神灵的时候,供放祭物要使用无足之棜,亦不能称为斯禁,是因为要尊神不能为神设戒。

据记载,商纣王终日饮酒作乐,在王宫设“酒池” “肉林”,不理朝政,最终导致商朝的灭亡。周王汲取商代灭亡的教训,颁布最早最严格的禁酒令《酒诰》,其中规定:王公诸侯不准非礼饮酒,只有祭祀时方能饮酒;民众聚饮,押解京城处以死刑;不照禁令行事执法者,同样治以死罪。当时禁的使用,有提醒、警示王公大人戒酒的作用。周初的时候,农业不是很发达,酿酒的原料谷物产量不高,酒应该属奢侈品,不是一般的百姓消费得起的,只有达官贵人才有条件享用,所以禁酒令的颁布,其适用范围主要是针对大夫、士人等统治阶层这一少数群体的,这样也就能够理解盛酒用禁较之于其他器物数量有限的原因了。

禁最早出现在商代晚期,消失于战国,流传的时间不长。到目前为止共发现出土的青铜禁有8件,木禁1件。国内各大博物馆及美国共收藏了6件铜禁,1件木禁,除了河南博物院收藏的云纹铜禁之外,还有如下几件:1.收藏于美国纽约大都会美术博物馆的端方铜禁。2.天津市博物馆收藏的西周夔纹铜禁。3.湖北博物馆收藏的曾侯乙墓铜禁。4.宝鸡石嘴头铜禁。5.江陵望山楚墓出土漆木禁。其中河南博物院珍藏的这件体积最大、时间最早。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