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08《世说新语》二则-02陈太丘与友期行】思维导图 知识点复习 试题精练

 广东黄汉光 2020-10-27

一.文学常识。

1.作者简介

刘义庆,字季伯,南朝宋文学家。

2.文学常识

《世说新语》是刘义庆组织编写的一部志人小说集,是六朝志人小说的代表作。

二.课文知识过关梳理

㈠课下注释

①[陈太丘]即陈寔(shí)(104-186或187),字仲弓,东汉颍(yǐng)川许县(今河南许昌东)人。曾任太丘长。太丘,县名,治所在今河南永城西北。

②[期行]相约同行。期,约定。

③[日中]正午时分。

④[舍去]丢下(他)而离开。舍,舍弃。去,离开。

⑤[乃]才。

⑥[元方]即陈纪(129-199),字元方,陈寔的长子。

⑦[尊君在不(fǒu)]令尊在不在?尊君,对别人父亲的尊称。不,同“否”。

⑧[相委而去]丢下我走了。相,表示动作偏指一方。委,舍弃。

⑨[家君]对人谦称自己的父亲。

⑩[引]拉,牵拉。

⑪[顾]回头看。

㈡字音

尊君在不(fǒu)

㈢字词翻译

1.字词解释

⑴陈太丘与友期行。(期行:相约同行。期:绝定。)

⑵期日中。(日中:正午时分。)

⑶太丘舍去。(舍:舍弃。去,离开。)

⑷去后至。(乃:才。)

尊君。(尊君:对别人父亲的尊称,令尊。)(不,同“否”。)

⑹已。(去:离开。)

相委而去。(相:表示动作偏指一方。)(委,舍弃。)

⑻君与家君期日中。(家君:对人谦称自己的父亲。)

⑼友人。(惭:感到惭愧。)

⑽下车之。(引:拉,牵拉。)

⑾元方入门不。(顾:回头看。)

2.重点语句翻译

⑴陈太丘与友期,期日中。

译:陈太丘和朋友约定时间一起出行,约定的时间是正午。

⑵过中不至,太丘舍去,去后乃至。

译:朋友过了正午还没有到,陈太丘不再等候离开了,太丘走后朋友才来到。

⑶非人哉!与人期行,相委而去。

译:真不是人啊!和别人约好一起走,却丢下别人自己离开了。

⑷君与家君期日中,日中不至,则是无信;对子骂父,则是无礼。

译:您和家父约好在正午,你正午不到,这就是不守信用;在儿子面前骂他父亲,这就是无礼。

⑸友人惭,下车引之。元方入门不顾。

译:友人十分惭愧,便走下车拉元方表示友好。可元方却转身走进自家大门,不再回头看友人一眼。

三.表格思维导图

【内容理解】

㈠主题思想

讲述了七岁儿童陈元方的故事,表现了元方的懂理识义、聪颖机智、落落大方;同时也从另一个侧面告诫人们做事要讲诚信,为人要方正。

㈡写作特色

⑴形象鲜明 语言生动

文中描写陈元方的形象是从“元方时年七岁,门外戏”开始。

首先叙述了元方彬彬有礼地回答客人的问题话:“待君久不至,已去。”

接着叙述元方对客人骂其父的回击:“君与家君期日中。日中不至,则是无信;对子骂父,则是无礼。”据理驳斥。

最后写“元方入门不顾”。

一个明白事理、落落大方、品性正直的儿童形象跃然纸上。

⑵剪裁合理,详略得当

情节安排上文章有意省略了陈太丘等待友人的经过,重点记叙了元方与友人的对话,刻画了人物鲜明的性格特征,有力地表现了人物形象的特点和文章的主旨。

㈢重要问题探究

1.(课后题)《陈太丘与友期行》出自《方正》篇。方正,指人行为、品性正直,合乎道义。文中哪些地方能够体现出陈元方的“方正”?

[参考答案]陈太丘依照约会行事,当他的朋友失约时,他决然舍去。七岁儿童元方也懂得交友以信的道理。他们身上体现的是古人崇尚的“诚信”理念。陈太丘的这位朋友,自己言而无信,失了约不自省,反而怒骂别人。陈元方据理抗辩,小小年纪就表现出“方正”之气:第一,他懂得“信”的重要;第二,他懂得“礼”的重要;第三,他的辩驳有理有据,落落大方;第四,他以“入门不顾”的行为,维护了父亲和自己的尊严。

2.概括文章内容:主要记叙陈元方对父亲朋友不礼貌的行为进行批评的故事,表现了元方明白事理及落落大方的处事态度。告诉我们做人应该懂得诚实守信、以礼待人的道理。

3.人物形象分析:

陈太丘:与友期行,期日中。过中不至,太丘舍去。”——看重承诺,守时。

太丘的朋友:

⑴日中不至,则是无信;对子骂父,则是无礼。”——不讲信用,迟到了不知检查自己的过失,反而当着元方的面责骂他的父亲且言语粗野,不讲礼貌。

⑵友人惭,下车引之。”——知错能改。

元方:

⑴不卑不亢地指出友人为人的不足,表现了元方明白为人要讲诚信,要讲礼貌的处世原则;

⑵也反映了他的机智和思维的敏捷。

⑶入门不顾”——对不讲诚信,不讲礼貌的鄙视;也反映了他得正直率真的性格特点。 

总结:是非分明、懂礼明事理、机智敏捷(明白事理、落落大方)、正直率真。

4.有人认为客人已经认错,元方就应该原谅他,而他居然“入门不顾”,弄得客人尴尬至极,无地自容,这的确有些失礼。你是否同意这个看法?

⑴不同意。元方当时才七岁,他能用自己的聪明才智从容不迫地反驳一个成年人,使对方明理,并赢得对方的叹服,维护了父亲的名誉,这已属不易。我们不能对一个七岁的孩子求全责备。

⑵同意。我觉得元方的做法不太好:天下人谁无过,知错能改,不失为有识之士,就应该给人改错的机会,不应用同样不礼貌的方法待人

5.学习本文,你明白了怎样的道理?

为人处理,待人接物要讲究诚信、礼貌,只有这样才会得到别人的尊重。

文中友人无信无礼,七岁的元方却诚实有信。诚信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我们应继承发扬这一光荣传统,为人真诚守信。让我们以天地为心,真诚为骨,做一个高尚的人,真正的人。

6.有关诚信的名言。

⑴言不信者,行不果。(墨子)

⑵民无信不立。(孔子)

7.(课后题)古代常见的敬辞与谦辞

敬辞类

令尊、令堂、令郎、令爱

惠顾、惠存、惠赠

垂问、垂询、垂念、垂爱

赐教、赐复

高见、高论、高寿、高龄、高就、高朋、高邻

贤弟、贤侄

奉送、奉还、奉劝、奉陪

其他

久仰、劳驾、赏光、赏脸、贵姓、贵庚、大作、大驾

谦辞类

家父、家严、家君、家母、家慈

舍弟、舍妹

小弟、小儿、小女、小店

愚兄、愚见

拙作、拙著、拙见

敝人、敝姓、敝校

鄙人、鄙见

其他

寒舍、见教、见谅

㈠尊称

令:用在名词或形容词前表示对对方亲属的尊敬。如:令尊(尊称对方父亲),令堂(尊称对方母亲),令郎(尊称对方儿子),令爱(尊称对方女儿)。

惠:用于对方对待自己的行动。如:惠顾(指对方到自己这里来,多用于商店对顾客),惠存(请对方保存),惠赠(指对方赠予财物)。

垂:用于别人对自己的行动。如:垂问、垂询(指对方询问自己),垂念(指别人想念自己),垂爱(指对方对自己赏识爱护)。

赐:用于别人对自己的指示、光顾、答复等。如:赐教(给予指教),赐复(请别人给自己回信)。

高:用于称别人的事物。如:高见(指对方的见解高明),高论(指对方见解高明的言论),高寿(用于问老人的年纪),高龄(用于称老人的年龄),高就(尊称别人的职位),高朋(尊称友人),高邻(敬称邻居)。

贤:称呼对方,用于平辈或晚辈。贤弟(①敬称自己的弟弟,②敬称别人的弟弟,③对弟子或年岁较幼之友的敬称),贤侄(对侄辈年轻人的美称)。

奉:用于自己的举动涉及对方时。如:奉送(赠送),奉还(归还),奉劝(劝告),奉陪(陪同)。

其他:久仰(仰慕已久,初次见面时说),劳驾(用于请别人做事或让路),赏光(用于请对方接受自己的邀请),赏脸(用于请对方接受自己的要求或赠品),贵姓(问人姓氏),贵庚(问人年龄),大作(称对方的著作),大驾(对对方的尊称)。

㈡谦称

家:用于对别人称自己的辈分高的或同辈年纪大的亲属。如:家父、家严、家君(称父亲),家母、家慈(称母亲)。

舍:用于对别人称自己的辈分低的或同辈年纪小的亲属。如:舍弟(称弟弟),舍妹(称妹妹)。

小:用于称自己或跟自己有关的人或事物。如:小弟(男性在朋友或熟人之间谦称自己),小儿(谦称自己的儿子),小女(谦称自己的女儿),小店(谦称自己的商店)。

愚:用于自称。如:愚兄(向比自己年轻的人称自己),愚见(称自己的意见或见解)。

拙:用于对对方称自己的东西。如:拙作、拙著(谦称自己的文章),拙见(谦称自己的见解)。

敝:用于谦称跟自己有关的事物。如:敝人(谦称自己),敝姓(谦称自己的姓),敝校(谦称自己所在的学校)。

鄙:用于自称。如:鄙人(谦称自己),鄙见(谦称自己的见解)。

其他:寒舍(谦称自己的家),见教(称对方指教自己),见谅(请对方谅解自己)。


㈠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

1.尊君在〖    〗;

2.非人〖    〗;

3.友人〖    〗;

【答案】1.fǒu;2.zāi;3.cán。

㈡用/”画出下列句子的朗读节奏。

1.元 方 时 年 七 岁

2.待 君 久 不 至

3.元 方 入 门 不 顾

【答案】

1.元方/时年七岁;

2.待君久/不至。

3.元方/入门/不顾。

㈢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A.去后至(乃:才)

B.元方年七岁(时:当时)

C.相而去(委:委屈)

D.日中不至,则无信(是:判断词)

【答案】C

㈣解释下列加点词的意思。

1.陈太兵与友行期:________

2.太丘舍去:________

3.尊君在不:________

4.下车之引:________

5.元方入门不顾:________

【答案】1.约定;2.离开;3.同“否”;4.拉,牵拉5.回头看。

㈤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与人期行,相委而去。

2.友人惭,下车引之。元方入门不顾。

【答案】1.和别人约好一起去,却丢下我走了。2.友人感到惭愧,便下车拉元方(和元方握手)。元方头也不回地走进自家大门。

㈥补充下面句子中的省略成分,并把下面句子翻译成现代语。

(    )过中不至,太丘舍去,(    )去后(    )乃至。

【答案】友人:太丘;友人。

过了中午,友人还没到,陈太丘就丢下他离开了,陈太丘走后,友人才到。

㈦阅读全文,回答问题。

1.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A.陈太丘不守信用,约好和朋友出行,结果不等友人来自己先走了。

B.陈元方小时傲慢无礼,竟敢教训长辈,目中无人。

C.陈元方能指出父亲的朋友“期日中”而“日中不至”是“无信”,“对子骂父”是“无礼”,可见他明白事理,落落大方。

D.“友人”之所以“下车引之”,是想哄陈元方事自己去找他的父亲。

【答案】C

2.用文中的句子填空。

⑴友人发怒的原因是:

⑵友人不守信用的表现是:

⑶友人惭愧的原因是:

【示例】⑴与人期行,相委而去。⑵日中不至。⑶日中不至,则是无信;对子骂父,则是无礼。

3.在人际交往方面,《陈太丘与友期行》给我们什么启示?

【答案】在人际交往中要诚实守信、尊重他人。

㈧访照例子写成语。

例:期——不期而遇(约定)

1.舍——(          )(放弃);

2.信——(          )(信用);

3.去——(          )(离开);

4.引——(          )(拉);

【示例】1.锲而不舍;2.言而无信;3.去危就安;4.引而不发。

㈨古代像谢道韫、陈元方这样聪颖机智的少年还有很多,你能再举出两个例子说出他的故事吗?

【示例】骆宾王七岁作诗;甘罗十二岁做宰相;司马光砸缸。

㈩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王戎评李

王戎七岁,尝与诸小儿游。看道边李树多子,折枝,诸儿竞走取之,唯戎动不。人问之,答曰:“树在道旁而多子折技,此必苦李。取之信然。

1.王戎凭什么断定“此必苦李”?

【答案】树在大路边,过往的人这么多,不苦的话,早被人吃光了。现在还有这么多,肯定是苦的。

2.从故事中可看出王戎是一个怎样的孩子?

【答案】善于观察、推理的孩子,能通过表面现象,看到事物的内在联系。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