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古代蜻蜓眼式玻璃珠—随侯之珠,不饰以黄金,其质至美

 杨娇依依 2020-10-27

中国古代的艺术珍宝琳琅满目,其中精美的陶瓷、华丽的金银器、莹润雅致的玉器、洁白无瑕的象牙器等艺术创作令人叹为观止。而有一种材质的艺术珍品——琉璃,即现在的玻璃,却少有人去做深入了解。在我国历史上,玻璃也曾创造过一段短暂而绚丽多彩的艺术旅程。它带来的蜻蜓眼式玻璃珠,是失落在历史长河中的艺术珍宝。

蜻蜓眼式玻璃珠是一种色彩瑰丽的古代琉璃珠饰,它复杂奇特的“眼睛纹样”,赋予每一颗蜻蜓眼式玻璃珠独一无二且神秘的艺术风格。关于蜻蜓眼式玻璃珠的传说和臆想使它覆上的面纱更加神秘。它从遥远的西方古国,顺着古老的丝绸之路走进中国,开始一段短暂而瑰丽的历程。

蜻蜓眼式玻璃珠的源流

“蜻蜓眼玻璃珠”,亦称“镶嵌玻璃珠”,它是以单色的玻璃珠作为母体,在其上镶嵌不同颜色的玻璃,从而形成有“眼睛纹样”的玻璃珠。在用此法而成的玻璃珠上,图案主题多是同心圆,形似动物的眼睛,西方国家称之为“眼式珠”或“复合眼珠”,中国则俗称“蜻蜓眼玻璃珠”。

蜻蜓眼式玻璃珠最初是从古埃及向外传播,在地中海和伊朗地区颇为流行,后来至春秋时期,沿着欧亚草原从古代中国的西北地区逐渐向东,传入我国,其珍贵稀有,甚得王孙贵族喜爱。

中国国内的最早的蜻蜓眼式玻璃珠发现于新疆境内的轮台县,随后在山西、河南、山东、湖南皆有发现,主要发现的蜻蜓眼式玻璃珠多是春秋末期至战国初期的,战国中后期,蜻蜓眼式玻璃珠在我国逐渐扩散,甘肃、四川、两湖地区等地亦有发现。两汉时期,发现的蜻蜓眼式玻璃珠极少,两汉亦有已经绝迹。

蜻蜓眼式玻璃珠最初的时候作为贸易品传入我国,但形制和颜色都较为单一。大约从战国初期开始,中国逐渐仿制蜻蜓眼式玻璃珠,在胎体、形制、图案、颜色等方面皆有创新,开启我国古代蜻蜓眼式玻璃珠奇特瑰丽的一生。

蜻蜓眼式玻璃珠存在于我国春秋战国时期,在春秋中期由西方传入,至汉代时便突然消失在历史长河中,走完了它在古代中国短暂的一生。

神秘诡谲的寓意

蜻蜓眼式玻璃珠的神秘诡谲与古埃及的“恶眼”之说有一定关联。眼睛纹样起源于古埃及,鹰头人身的荷路斯的眼睛,他是冥神与大地女神的儿子,亦是法老的化身,象征着太阳和胜利。古埃及人把荷路斯的眼睛制作成玻璃珠,作为护身符,以求获得力量。眼睛纹样在西亚、北非以及欧洲十分流行。

而在思想文化迸发的春秋时期,有着西方“恶眼”的蜻蜓眼式玻璃珠在古老的东方又会有着怎样的神秘意味呢?其中有意见颇具深意的事情值得探究。蜻蜓眼式玻璃珠在春秋战国时期多作为器物装饰或者服装配饰被发现,有趣的是,随着蜻蜓眼式玻璃珠在中国的扩散,其最集中之地是两湖地区,即当时的楚文化中心。

从《离骚》和《九歌》等楚国文学作品中,我们不难发现楚人十分具有想象力和艺术创造力,并且情感浓烈、崇尚鬼神、盛行巫术。而楚人似乎在西方传入的蜻蜓眼式玻璃珠之中,寻求到契合他们所崇尚的鬼神巫术某种神秘意象。甚至在楚国形成有其独特风格的蜻蜓眼式玻璃珠,以及一些玻璃珠制造中心。在楚国,蜻蜓眼式玻璃珠收到广泛的喜爱,贵族、平民百姓皆十分热衷于它。在众多的楚国人物装饰、器物装饰以及墓葬装饰中皆能探寻到蜻蜓眼式玻璃珠的神秘身影。

许多古籍文献中记载有神秘的“随侯之珠”“琅玕”的传说,其所指便是当时及其珍贵稀有的蜻蜓眼式玻璃珠。“随侯之珠”“琅玕”在当时人们的眼里可以辟邪驱灾,如同护身符一样可以带来祥瑞。

《庄子》中记载“随侯之珠,不饰以黄金,其质至美”。《淮南子》中亦把“随侯之珠”描述为“得之者富,失之者贫”之物。蜻蜓眼式玻璃珠在当时已然是身份和财富的象征。《管子》一书中亦有当时上层统治阶级的人不惜付出高昂代价去寻求“琅玕”,精绝国王、夫人、太子皆苦苦寻求,以得到一枚“琅玕”为幸福的象征。

奇诡瑰丽的艺术特征

蜻蜓眼式玻璃珠的神秘诡谲,与其奇诡瑰丽的艺术特征密切相关。特殊的玻璃套嵌技艺,赋予蜻蜓眼式玻璃珠奇特精巧的造型,更有繁丽诡谲的图案构成。中国古代蜻蜓眼式玻璃珠均为手工制造,带有很强的随意性,这使得每一颗蜻蜓眼式玻璃珠都有其与众不同的造型艺术。

蜻蜓眼式玻璃珠的“眼睛纹”有多重不同的艺术造型。整体看来,主要有层状眼睛、圆斑状眼睛、嵌环眼睛、角锥状眼睛、套圈眼睛、整体眼睛、几何线间隔眼睛。

层状眼睛纹的玻璃珠是在玻璃珠的母体上多次滴不同颜色的玻璃料,按照先后顺序依次减少,最后经过修饰而形成。这种类型的“眼睛纹”会形成两种不同的“瞳孔”,分别是同心圆和离心圆两种类型。

圆斑状眼睛纹是在玻璃母体上滴一种颜色的玻璃料,根据滴料的多少会形成平齐和突出的两种类型的圆斑状眼睛纹玻璃珠。

嵌环眼睛纹是把不同颜色的玻璃料制成形似环状的细条,再嵌入玻璃珠的母体,形成一个类似于“眼眶”的环状,环内的玻璃母体的颜色形成瞳孔的艺术效果。

角锥状眼睛纹是将母体制成带有多个角锥的不规则形态或在圆形母体上嵌入单独制作的角锥,这种装饰手法制成角锥状眼珠极其突出。

套圈眼睛纹整体是一个大圆圈中套若干小圆圈,形成若干小眼,并且分组置于多是棕色的区域之中,小圆圈的数量通常为六个或七个,总有一个位于中心,其余环绕在它的周围,亦有“六星纹”和“七星纹”之称。

整体眼睛纹的玻璃珠,是珠子整体制作成眼珠形状,不嵌入任何母体,独立成为一件具有穿孔的珠饰。

几何线间隔眼睛纹是用连珠点纹,或直线纹或宽边直线纹,形成圆、椭圆、三角等形状的区域,将珠体表面分隔开来,形成若干独立的小区域。

受丰富的外观造型的影响,蜻蜓眼式玻璃珠的颜色亦十分绚丽,主要以白色、深蓝色、黄色、灰白色、浅蓝色、绿色、棕色为主。不同颜色的玻璃料在玻璃母体上呈现出各式各样的图案组合,给人以诡谲、变幻、神秘的视觉效果。

复杂多变的蜻蜓眼式玻璃珠造型,使其颜色多变,整体绚丽诡谲,特别是将蜻蜓眼式玻璃珠放置在阳光明朗的地方,用眼睛便能感受到这不是一颗普通的玻璃珠。绚丽多变的颜色,在阳光仿佛制造出一个光怪陆离的世界。蜻蜓眼式玻璃珠如同一双拥有神秘力量的眼睛,让人透过它可以看到一个完全不同于现实的虚幻世界。这也许就是春秋战国时期众多贵族认识痴迷于它的原因。

蜻蜓眼式玻璃珠的用途

中国古代的每一件艺术品都有其各自的用途,蜻蜓眼式玻璃珠亦是如此。蜻蜓眼式玻璃珠主要是作为装饰品,它的珍贵稀有被深爱它的主人用在服饰装饰及器物装饰之中。死后亦按照“事死如事生”的惯例用于陪葬。

  • 1.服饰装饰

春秋战国时期,已经形成系统的饰品。其中,有用石英珠、琉璃珠等串联而成的项链,作为人们的配饰。蜻蜓眼式玻璃珠亦成为组成这些配饰的众多珠子之一。蜻蜓眼式玻璃珠在服饰中的点缀作用结合了中国古代的礼仪制度,主要是在贵族们所佩戴的玉组佩之中,作为串联各种玉佩间的装饰,佩戴于腰间,以表身份和地位。亦有将蜻蜓眼式玻璃珠串在锦带之中,并在珠下打结防止脱落,而这条锦带以活结佩戴于腰带左侧作为配饰。

  • 2.器物装饰

蜻蜓眼式玻璃珠亦被应用在器物的装饰中。在春秋战国时期,贵族男子有随身佩剑之习,而稀有且瑰丽的蜻蜓眼式玻璃珠便被用来镶嵌于剑鞘或者剑格之上。此外,在贵族的日常生活之中,亦有蜻蜓眼式玻璃珠的影子,它们被镶嵌在带钩、器瓶、簪帽、漆盒、铜镜之上,为这些器物增彩添色。

  • 3.墓葬陪葬

墓葬中亦有蜻蜓眼式玻璃珠作为陪葬品。在墓葬中,蜻蜓眼式玻璃珠多被放置于墓主人的头部或者腰部,且许多墓葬都是一墓出一珠。有的是作为墓主人的服装配饰,一起下葬。另一种较为特殊的陪葬方式是作为葬具的装饰品。春秋战国时期,在棺椁随葬制度之中,要求必须在棺椁的上面覆盖一层荒帷,若用珠饰附加于荒帷上,则为珠帛,有些墓葬中珠帛的珠饰便是蜻蜓眼式玻璃珠。

稍纵即逝的艺术珍宝

蜻蜓眼式玻璃珠从春秋中期传入我国,并在各个地区扩散,亦得到众多贵族的的喜爱和崇尚,甚至在流行巫术的楚国形成一个独具特色的文化圈,却最终消失于历史长河之中,两汉之后便销声匿迹。蜻蜓眼式玻璃珠的稍纵即逝是有因可循的,并非突如其来,毫无理由。

春秋战国时期,中国制造的的蜻蜓眼式玻璃珠属于低温铅钡玻璃,色彩艳丽却质地清脆,非常易碎,汉代的《论衡》一书中描述其为“销烁玉石,作五色之玉,比之真玉,光不殊别”,真实地反映了当时制造的玻璃的特点。如此看来,在耐用和传承方面,战国时期的蜻蜓眼式玻璃珠并无可继续传承使用的优势。

从历史传承角度看,当时的楚国是蜻蜓眼式玻璃珠最好的传承者。然而,在战国末期,烽火连绵,秦国以纵横之势横扫天下,楚国亦在大秦帝国的金戈铁马的肆意践踏下,举国沦陷,蜻蜓眼式玻璃珠的制作工艺与楚文化一起被战火摧毁。似乎从秦始皇统一中国之后,玻璃工艺便突然中断,蜻蜓眼式玻璃珠的制作工艺再无登上历史舞台的可能。

不仅如此,春秋战国时期,当时的社会正处于从分封建制到大一统的封建专制的过渡期,思想文化踊跃,诸子百家争奇斗艳,战乱纷争,群雄割据,各方文化绽放异彩。这使得外表瑰丽且造型奇特的蜻蜓眼式玻璃珠带来广阔的流行和发展空间。然而到两汉时期,统治者独尊儒家思想。儒家尚玉,提倡作为君子,其德行应如玉一般高尚纯洁。德玉文化成为艺术界的主流,影响到蜻蜓眼式玻璃珠的存在。

结语

蜻蜓眼式玻璃珠从遥远的埃及,横渡地中海地区,踏过欧亚草原,最终来到中国,并开启它“中国制造”的全新之旅,最终迎来了中国古代奇诡绚丽的蜻蜓眼式玻璃珠。其似乎有着神秘的面纱,在西方流行的“恶眼”之说与古代中国的“百家思想”相互碰撞,形成独具特色的中国古代蜻蜓眼式玻璃珠。

蜻蜓眼式玻璃珠还凭借其瑰丽奇特的“眼睛纹”,走入巫术之风盛行,艺术创造力极强的楚国文化圈之中,逐渐形成人们辟邪的护身符。深受贵族人士的喜爱,颈饰、服饰、器物装饰中皆有它们的身影。甚至与中国传统礼制相结合,成为玉组佩中的重要珠饰,亦随“事死如事生”的传统成为墓葬中的陪葬之物。最终,奇诡瑰丽的蜻蜓眼式玻璃珠从乱世中而来的,亦随着楚国的灭亡,乱世的终结,结束了它短暂而绚烂的一生。

参考资料:《战国蜻蜓眼的前世今生》《中国古代蜻蜓眼玻璃珠探究》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