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治病:不要被表面症状牵着鼻子走(下)

 ZXM360DOCZXM 2020-10-27

融三圣智慧,汇国学精典,

贯道法自然,通有缘人生。



如果您能了解病症不会凭空产生,一定有它的来路,辨明了麻烦的根源在于五脏失调,或者经络淤塞,血气虚弱,或是三浊堆积,接下来自然就是找到得心应手的工具,兵来将挡,水来土囤,外治其标,内治其本了。


子曰: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适合的就是最好的,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倚天剑和屠龙刀。

我们就把中医的百宝箱分分类,找找看:

A.调情志,静心安神类
《黄帝内经》说:心者,君主之官也。。。。。。主不明则十二(脏腑)官危,使道闭塞而不通,形乃大伤,以此养生则殃,以为天下者,其宗大危。戒之戒之!意思是说,心就象一国之主,如果昏庸无道,底下的大臣(其他脏腑)再贤明,国家(身体)也治理不好,必然危机四伏,乃至丧邦灭国。可见有一个健康平和的心态何等重要!把调情志,静心安神类列为第一,用意正在于此。


B.疏肝类(肝胆类)

1. 推腹法(沿两肋下沿向下推和侧面腰腹部向肚脐方向推,有很好的疏肝作用)。

2. 推腰法。双手反掐腰,然后提到接近腋下的位置,顺着腰腹部向下直着推摩,推到臀部侧面就可以了。肝经是属阴的经络,因此除腿上的部分以外,大部分线路都在身体的较深层循行。胆经是肝火冲发的通道,位置离体表较近,所以疏泄肝火、解肝郁通过胆经梳理是比较好的选择。对照经络图就会发现,推腰法所过之处正好覆盖了胆经在腰腹部的循行路线,能够很好的降胆经之火(肝火的外现形式),起到疏肝解郁的作用。

3. 把指甲削平,掐按太冲穴,把痛点转移到行间穴是最直接的疏泄肝火的方法(偏重左脚)。太冲穴乃肝经原穴,是疏泄肝火极重要的端口。为什么要把太冲的痛点按摩转移到行间穴呢?《内经》说:肝病者。。。。。。(针刺)取之行间(穴),以引肋下。肝气郁结不舒的人,常常两肋隐隐作痛,针刺行间穴就可以疏解这种郁结。但对于普通人来说,针刺疗法显得有些专业。用按摩的方式把太冲穴的痛点(因为淤堵,所以会痛)转移到行间也有类似效果,且易于操作,所以适合推广。


健康者的太冲穴掐按起来,应该是有酸痛感的。如果太冲穴完全没感觉,可能是此处肝经阻塞到了麻痹的程度,可以向上循肝经寻找敏感穴位,重点按揉。也可以推揉腿上的整条肝经,以打通经络。另外,揉地筋法也有类似效果,可以哪个好用选哪个。

4. 金鸡独立法,转脚腕法,热水泡脚(最好用桶泡,水线高,更好些),可引血下行疏泄肝火。这是因为肝火旺会导致血气上冲逆行,引气血下行的各种功法能反其道而行之,非常对症。

5. 敲胆经+拨阳陵泉穴。前面已经讲过,肝经胆经互为表里,肝胆相照,胆经是肝火的出气筒,因此疏通胆经可解肝之郁气,可降肝之燥火;按摩三焦经手臂上的敏感穴位或者循经刮痧。30岁以上的女性大多三焦经淤塞严重,您现在就可以沿三焦经按摩一下,看看堵的厉不历害!


三焦经与胆经同为少阳经,只不过一个在腿上,一个在手臂上。二者内有通路,同是肝火的出气筒,因此疏通三焦经与疏通胆经作用类同。


6. 健脾胃,固肾强肾均有助疏肝。也说明五脏六腑是一个整体。

脾胃不好,食物不能充分消化,消化的半成品进入气血循环会大幅增加肝脏解毒代谢的负担,可见脾胃好坏与肝脏关系密切。

肾气虚,肾藏分清泌浊的功能减弱,浊物通过小便排出体外的机会减少,滞留体内,会增加肝脏的解毒压力。另外,肾为技巧之官,它决定了五脏六腑是否能高效,充满技巧的运转,当然也包括肝脏。


C.健脾胃类


1.推腹法直接促进肠胃蠕动,还能按摩经过腹部的脾经和胃经,除三浊,通肠道,一举多得。

2.按摩小腿脾经(血海穴以下),太白,公孙,三阴交,阴陵泉穴个个用处多多,直接增加脾的气血供应,加强脾的运化能力。

3. 按摩胃经,增加肠胃气血供应,加快吸收。足三里穴是养生大穴,对调理胃病更是适合。强调一下,因为胃经气血流向是从头到脚,按摩足三里要从上往下推揉效果才好。


按摩足三里+中脘穴拔罐+按摩脾经公孙穴调理脾胃问题,效果也很不错。


胃经上巨虚穴可调大肠,下巨虚穴可调小肠,配合足三里,整条肠道都调了。

4.对于胃寒,脾胃机能虚弱的人来说,温灸中脘穴和足三里来健脾胃的效果非常好,而且直接。如果是有胃热的人,灸中脘可能会感觉不适,这种情况可以用在中脘拔罐或按摩来代替。

5. 山药薏米芡实粥着重补充肠胃气血,生姜大枣红糖水(中午之前喝)暖胃通经散寒,另外粥类(小米粥为佳),汤类食物比较养脾胃,肉块,干饭,干果不容易消化,容易伤脾胃。牛肉汤补虚损,健脾胃,又容易消化,是养脾胃佳品(一会儿在食疗部分另述)。

6. 疏肝即能健脾。因为肝主藏血,是个大血库,如果肝火旺或肝气郁结就意味着肝血被透支上逆,这一方面会导致脾脏供血减少,一方面由于血液回归肝脏解毒的机率减少,供给脾脏的血液会浑浊不清,两项叠加,脾脏的运化能力必然下降。这就是为什么很多人一生气(肝火旺)就吃不下饭(脾虚),甚至胃痛的原因(脾虚运化不利,导致食物积存在胃,化腐化热灼伤胃壁的原因)。


现实中肝旺脾虚的人相当多(尤其是女士),疏肝和健脾就像左右手,要配合进行,效果最好。

7. 肾虚脾也不会强。‘肾为做强之官,技巧出焉”(内经),肾气充足与否决定了五脏六腑是否能高效,充满技巧的运转,当然也包括脾脏。脾肾双虚是很多男士的体质特点,尤其是胃寒、大便不成形的人,必须健脾补肾同步进行才行。



D.固肾强肾类

肾(气)为先天之本。就像种子里蕴含的生命力,如果它饱满,就容易长得笔直高大;如果它干瘪,就可能长得矮小弯曲。


子曰:少之时,血气未定,戒之在色。孔子的告诫真是如雷贯耳啊,如果年少之时只图一时之快,放纵不加节制,及至壮年,未老先衰,百病丛生可知矣。

所以补肾固肾的前提是节制(包括不看色情图片或电影,戒除手淫,性生活适量不放纵等),就像一个漏水的池子,如果不先减少漏损,注入再多的水也只是浪费资源而已。 

1. 金鸡独立法,静心补肾,身心同治,故列为第一。强烈建议练习金鸡独立时听古琴曲等宁静的音乐,收心补肾效果极佳。


其他如:坠足法,引血下行三部曲,热水泡脚,马步站桩等补肾效果都不错。这是因为:引血下行最突出的作用就是补肾和降肝火。而在中医看来,肝肾同源,肝火之根就在肾,肝火旺的内因常常是肾的收藏能力下降导致的。阳气不固,因此容易摇动外泄。


肾又主管腰部以下的气血循环(例如肾虚的人常常腰膝酸软,下肢清冷),引气血下行刚好能引来能量(血气),赔补肾藏。

2. 温灸关元穴。现代人很多都是上实下虚,上热下寒的体质,虚火旺于上,肾阳耗于下。温灸关元穴正好收炎上之虚火,补肾中之真阳,引火归元,破肾中之寒邪,壮一身之元气。

3. 在后背肾俞穴拔罐(隔一段时间拔一次),同时按摩复溜太溪穴。单独按摩复溜太溪也可以。原理如下:肾俞穴为肾在膀胱经上的开口。膀胱经纵贯整个后身,是人体排毒的大通道(因此刮痧拔罐等排毒之法总是首选膀胱经)。膀胱经上的各种“俞穴”,比如肾俞、心俞、脾俞、胃俞等等实为各脏器在膀胱经上的泄毒口,因此在“俞穴”上拔罐或刮痧,就是在帮助脏器排毒,肾俞自然也不例外。而按摩肾经上的太溪、复溜两穴是引导血气补肾的好方法,这边厢拔除内藏之邪毒,那边厢补以新鲜之血气,新旧更替,营入浊消,实乃妙招也。


另外,单独按摩复溜太溪补肾也可以;用温灸法灸太溪穴也是不错的选择。


4. 疏肝,打坐静心可补肾。腰为肾之府(第),盘膝打坐可使气血自然的汇聚到腰腹部,因此能够补肾。肾主收藏,疏泄过旺之肝火,宁静散乱之心神,都有利于减少耗损,加强身体精华能量的收藏涵养。

5. 黑芝麻、黑豆等食物可以补肾。  



E.养血气类

1.吴清忠先生的一式三招(早睡觉+敲胆经+按摩心包经)养血气法,风靡网络,出版后又成为这次“中医养生热”的第一个高峰,可见是经得起实践检验的。尤其是早睡觉,实在极其重要。这是顺应自然生息的法则,让身体自我修补,增长血气的妙招,可以说达到了“无为而治”,“无为自化”的高境界。

2.脾胃乃后天之本,血气化生之源,脾胃不好,再补的食物也无法转变出足够的血气,反而容易成为消化不完全的垃圾,到处为患。所以调理脾胃是养血气的重中之重。

3.食疗
山药薏米芡实粥,养血气,又性味平和,可以长期食用;大家还可以根据自己的体质特点,加减三种成分的配比。


生姜大枣红糖水:

生姜六七片,大枣四五枚,红糖一钥芍,加水煮开成一杯即可。这个食疗方能温胃散寒,温经补血,对于脾胃虚寒的人非常合适。强调一下,此方一定要早晨或中午之前喝,这是因为过了中午,人体的血气就趋于收藏下降了,与本方温通之意相违。另外,对于经常腹胀的人,可不加红枣。

牛肉汤或清炖牛肉:
《内经》说:脾之畜为牛。也就是说,牛是与脾脏相配的牲畜,牛肉是脾脏喜欢的肉类。《本草纲目》认为(黄)牛肉,甘,温,安中益气,养脾胃。中医认为牛肉可补诸虚百损,治虚损羸瘦,脾弱不运。。。。。。将牛肉炖烂(三小时以上,这样容易吸收),瓢掉浮油,喝汤食肉,大补虚损;强调一下:如果是脾胃很虚的人,牛肉就让家人吃吧。毕竟牛肉的纤维比较粗,对于你那很虚的脾胃来说,实在是不小的负担。你只需瓢掉浮油,喝汤就可以了(长时间的炖煮,营养基本上都在汤里了)。


小米粥:
小米,古时称稷(粟)。《内经》说:脾脏对应的谷物是稷。也就是说,小米是脾喜欢的谷物。中医认为有开肠胃,补虚损,益丹田的作用。可用于气血亏损,体质虚弱,胃纳欠佳者进补。本草纲目还记载了一个病例,有个非常虚弱的人,没有用药,只是每天吃小米粥,结果不久身体就都恢复了,小米粥之功可见一斑。


有人说,小米是偏凉性的吧,会不会伤到脾胃阳气?没错,小米是偏凉性的,不过做成小米粥以后就属于温性的了(本草纲目:小米粥,味甘,性温,平,无毒),且滋味平和淡泊,易于吸收。


炖汤做菜时可放些当归(补血),大枣(补血),黄芪(补气),阿胶(补血),灸甘草(补脾益气,调和五脏六腑),党参(补气),这些药材或补血,或补气,养中和胃各有所长,大家可根据自身状况斟酌取用。


F.保护心脏类(含预防心脑血管疾病)

1. 按摩心包经(偏重左侧)。如嫌麻烦,《人体使用手册》里还有一个简化版,就是先按摩膀胱经昆仑穴,再按揉任脉檀中穴。

 2. 按顺序在后背的厥阴俞(心包的俞穴)---->手臂上的心包经,任脉的檀中穴刮痧。因为刮痧也会消耗一些血气,因此对于血气很虚者或老人,要准备些人参生脉饮备用,以防“晕刮”。在这些部位刮痧,其实就是在清理心包经上的淤堵,用物理的方法把沉淀在相关血管壁上的淤血浊物“刮”出来。比起那些扩张血管的药物(这些药物往往为了疏通个别部位,就要付出扩张全身血管的代价),不仅效率高,更有针对性,而且比较安全,副作用小。

3.金鸡独立等引血气下行之法。如果是上实下虚,上瘀下虚的体质,往往是上半身血气偏于雍滞黏稠,下半身则虚衰不足,引血气下行正好泄有余补不足,增加上半身(尤其是心脑血管)血液的更换率,减少血管的淤堵。


4.固肾补肾。如果肾气虚,心火就会虚旺,出现心神不定,注意力不集中,健忘,多梦失眠的状况;肾气足则心脏跳动舒爽,不急不缓,心肾相交,气定神闲。补肾静心是互为因果,相互影响的关系,应配合进行。

5.疏肝即能保护心脏。因为肝经和心包经同为厥阴经,肝经在腿上,心包经在手臂上,是一条路的两端。肝经疏泄平和,心包经也会安定,不宜淤堵。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