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穴位定位】 1、足外踝下从前陷中骨缝中,去临泣三寸。又侠溪穴中量上外踝骨前五寸,足少阳所过为原。胆虚实皆拔之。 2、在外踝的前下方,当趾长伸肌腱的外侧凹陷处。 【主治病症】 1、主胸胁满痛不得息,久疟振寒,腋下肿,痿厥坐不能起,髀枢中痛,目生翳膜,腿胻酸,转筋,卒疝,小腹坚,寒热颈肿,腰胯痛,太息。 2、颈项痛,腋下肿,胸胁痛,下肢痿痹,外踝肿痛,疟疾,疝气,目赤肿痛,目生翳膜,中风偏瘫。 【穴位配伍】 1、配风池、太冲,治目赤肿痛。 2、配昆仑、申脉,治外踝肿痛。 3、配阳陵泉、期门,治胆囊炎。 4、配风池、睛明、太阳、太冲,治目赤肿痛。 5、配昆仑、申脉、解溪、太溪、足临泣,治踝关节肿痛。 6、配阳陵泉、外关、日月、期门、肝俞、胆俞,治胆囊炎、胆石症。 7、配中渎治胁痛; 8、配大敦、阴市、照海治卒疝。 【针刺方法】 1、《素注》针五分,留七呼。 2、直刺0.5~0.8寸。 【艾灸方法】 1、《铜人》灸三壮。 2、艾炷灸或温针灸3~5壮,艾条灸5~10分钟。 【附 注】胆经原穴。 |
|
来自: 逍遥散人书馆 > 《第十一节 足少阳胆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