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成事:对的时间,做对的事在线收听

 知行合一每事练 2020-10-27

来听个故事:刘恒(汉文帝)某次遇到一皇家侍卫,感觉很奇怪。因为这侍卫已经是胡子花白的老头,而担任皇家侍卫的人大都是年轻人。


于是,他和这老侍卫聊起来。


老侍卫叫冯唐,是被以美好的品德推荐上来的。刘恒很赞赏他的品德,但冯唐说,我不但有品德,而且还有超凡脱俗的能力。我熟读兵书,能运筹帷幄、决胜千里之外。


刘恒不禁叹息说,若是在高祖(刘邦)时代,和匈奴开战,你一定会封侯拜相。


冯唐说,高祖在时,和匈奴打了败仗,后来再不敢提战争,我从那时就蹉跎岁月直到今天,怀才不遇,让人心死。


刘恒很不高兴地说,上有清明天子,下有礼仪之民,你怎么能说这种丧气话?

冯唐反问,既然如此,为何我只能做个侍卫,而不是征战沙场的大将军?


到了刘启(汉景帝)时代,冯唐仍然是个政府中的低级官职,刘彻(汉武帝)即位后要和匈奴开战,准备重用冯唐。冯唐已老的不能走路,一生就这样没了。


后人因此总结出个成语,曰“冯唐易老”。意思是,世界上有很多人,身怀绝技,却没有碰上好平台和机会,最终碌碌一生。


但事实真这样吗?


王昌龄,盛唐时期的著名诗人,因一句“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名垂青史。


他说的飞将指的是汉代的李广,李广在刘彻反击匈奴的战争中,杀敌无数,功勋卓著,但却始终未被封侯,所以他和冯唐联袂主演了“冯唐易老,李广难封”的著名悲剧。


王昌龄时代,大唐强大到宇宙第一,王虽然是诗人,但总想建点功业,可惜没有机会,只好把李广拎出来,诉说衷肠。


李广无法被封侯,各种原因,当时名将璀璨,李广绝对不是最好的那位,只是因为司马迁的情感倾向,后人添油加醋,把李广塑造成了悲剧英雄。


而王昌龄,感觉自己怀才不遇,其实是无病呻吟。那个强大的时代,没有战争,一心想要在战争中建功立业的人是违背历史潮流的。


天下太多所谓怀才不遇的人,都是在没有龙的时代,学了一手屠龙之技,这种高超的技巧,有,等于没有。


有人问王阳明,圣人做事前是不是有所准备,有所预料。


王阳明的回答是,圣人又不是神仙,怎么可能预卜未来的事,他们只是心如明镜,物来则照。不担心能否创建事功,只担心镜子是否明澈。


这段话的意思说的就是,圣人遇其时才有其事,时不来,不会去刻意争取,时来了,良知光明,自然就能水到渠成。


周公制礼作乐,尧舜也能,为何尧舜不为,因为那个时代,还不是制礼作乐的时候。周公也能创建儒学,为何要等到孔子来创建,原因就是周公那个时代还不需要儒学。


人能成事,被万众瞩目,必须具备三大要素:才、气、势。


拥有改天换地的才能,无往而不利的气场,历史大势。心如明镜,除了自身才能外,必须要有观察大势的能力。


什么时候该做什么样的事,确切的说,在对的时间,做对的事,这就是知行合一。对的时间,你的能力对了,事情其实也就对了。


李鸿章曾说,一代人只能做一代的事,这话乍一看像是废话,因为人不可能活两次。他其实想说的是,不要思考那么多身后的荣辱,专心做好时势所要求的当下的事情,无论成败,以后自然会有人给你接盘。


人之所以纠结,就因为想的太多,在正确的时间没有做正确的事。有人之所以终生碌碌无为,也不过是因为在无数对的时间没有做对的事。


世界上有无数个冯唐、王昌龄、李广,不值得替他们遗憾,逆流而上者,是可恨的,所以就不可怜。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