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二一、姜太公的著作和思想

 泥土清香 2020-10-27

太公著作溯源

  署名姜太公的著作为数不少。但溯其源流,情况却很复杂。《战国策•秦策一》:

  “苏秦得太公阴符之谋,伏而诵之。”

  《史记•苏秦列传》:

  “于是得《周书阴符》,伏而读之。”

  唐•司马贞《史记索隐》:

  “《阴符》是太公之《兵符》也。”

  元代学者吴师道认为:《史记索隐》所说的《兵符》,就是《太公兵法》。

  另据《史记•留侯世家》记载,张良在未得志时,在下邳(今江苏睢宁西北)的一座桥上,看到一位穿着粗布衣服的老人,老人故意把鞋子甩下来,让张良拾起来给他穿上,张良照办。老人说:“孺子可教矣。”约定五天后再到桥上来。届期张良不到半夜就来到桥上等候。过了一会儿,老人也来了,见张良来得这么早,很满意。拿出一部书,赠给张良说:“读了这部书,可以成为王者之师。再过十年,你就可以出人头地。再过十五年,你在济北谷城山(在今山东东阿东北)下看见一块黄石头,那就是我。”说完,老人就走了,以后再也没有见到他。张良打开书观看,乃是一部《太公兵法》。张良靠这部兵法的思想辅佐汉高祖刘邦,取得了天下。十三年之后,张良随高祖路过济北,果然看见谷城山下有一块黄石头,便拿回来供奉祭祀。张良死后,与黄石合葬。这就是有名的“圯桥纳履”的故事。

  据说这位老人便是黄石公,还传下来一部兵书,称为《黄石公三略》。

  但这个故事颇具神秘性。黄石公是人、是神、还是石妖,没有人能说得清楚。不过,我们还是不必纠缠这些,我想要说的是:通过苏秦和张良的故事,我们知道从战国到汉代,《太公兵法》是一部很有名的书,甚至在传说中还把它说得很神奇。

在姜太公的著作中,最著名的是《六韬》。今本六卷,六十篇,两万多字,分为文韬、武韬、龙韬、虎韬、豹韬、犬韬。是一部讲政治和军事权谋的书。而此书的来历,也有很多疑点。

  《六韬》的书名,首先见于《庄子•徐元鬼》。说是有一位叫徐无鬼的隐士,在魏国大臣女(姓)商的引见下,去见魏武侯(公元前396-371),讲了一套顺乎自然、忘掉自我、返本归真的道理,魏武侯很高兴。事后女商问徐无鬼说:

  “先生独何以说吾君乎?吾所以说吾君者,横说之则以《诗》、《书》、《礼》、《乐》,从(纵)说之则以《金版》、《六弢》……而吾君未尝启齿。今先生何以说吾君,使吾君说(悦)若此乎?”

  (先生是用什么话劝说我的君主的?我劝说君主的时候,横着说引用《诗》、《书》、《礼》、《乐》;竖着说引用《金版》、《六弢》;……可是我的君主就没有开口笑过。现在先生用什么话劝说我的君主,使我的君主这么高兴呢?)

  弢,就是古代的韬字。《六弢》,就是《六韬》,表明这个书名首先出现在战国时期。

  现存最早的秘府书目(国家图书馆图书目录)《汉书•艺文志•诸子略•儒家》有《周史六弢》六篇,《汉书》作者班固自注:

  “惠、襄之间,或曰显王时,或曰孔子问焉。”

  就是说:这书的成书年代,班固也没有搞明白,他只提出了几种说法。或者是春秋初期的周惠王、周襄王之间;或者是战国中期周显王的时候;或者是春秋末期孔子向周朝太史发问的内容。

  唐•颜师古认为:《周史六弢》,就是“今之《六弢》。”而清•沈涛则认为:《周史六弢》应该是《周史大弢》之误。大弢是人名。据《庄子•则阳》:孔子曾向周太史大弢发过问,所以班固才有“孔子问焉”的话。大约这就是大弢、或假托大弢的著作。梁启超肯定了这种说法。(《〈诸子略〉考释》)

本来班固自己也不认为《周史六弢》是姜太公所著,所以才提出了种种说法。而姜太公的著作,则被列入“道家”中。《汉书•艺文志•诸子略•道家》:

  “《太公》二百三十七篇。《谋》八十一篇;《言》七十一篇;《兵》八十五篇。”

  清•沈钦韩《汉书疏注》:

  “《谋》者,即太公之《阴谋》。《言》者,即太公之《金匮》,凡善言书诸金版。《兵》者,即《太公兵法》。”

  这就是说:《太公》是总名,其中又分《谋》、《言》、《兵》三部分。但按照沈钦韩的理解,这三部分内容并不包括《六韬》。而我认为:其中的《谋》或《兵》,必然有一个是《六韬》、《太公》洋洋二百余篇,怎能没有最重要的《六韬》在内?

  姜太公的《六韬》一书,在唐朝以前,实在是扑朔迷离,神龙见首不见尾。它的明确的著录,始见于唐初成书的《隋书•经籍志》:

  “《太公六韬》,五卷,梁六卷(梁朝著录的是六卷),周文王师姜望撰。”

  同时著录的还有:

  《太公阴谋》一卷。梁六卷,三卷(梁朝著录有六卷,三卷两种本子。)

  《太公阴符钤录》一卷。

  《太公金匮》二卷。

  《太公兵法》二卷。梁三卷。

  《太公兵法》六卷。梁有《太公杂兵书》六卷。

  《太公伏符阴阳谋》一卷。

  《太公三宫兵法》一卷。

  《太公书禁忌立成集》二卷。

  《太公枕中记》一卷。

  到了唐朝,忽然冒出了这么多当初《汉书•艺文志》未曾著录的书,显然这后出的书不可能是先秦古书。我们只能以《庄子》、《战国策》和《汉书•艺文志》的著录为根据,认定《六韬》、《太公阴谋》、《太公金匮》和《太公兵法》为比较早期的著作。而到了现在,除了《六韬》之外,其它诸书都佚失了,只有《太公金匮》、《太公兵法》、《太公阴谋》,还能见到一些佚文。但在佚文中,几部书的内容,常常与《六韬》有雷同之处。有人认为:《太公兵法》就是《六韬》。但《隋书•经籍志》既然把二书分别列出,表明在唐初时,二书是各为一书而流传的。

  由于《六韬》的内容涉及战国事物,同时文词浅易,不像是西周的风格,所以古今学者一直认为这部书不可能是姜太公所著,其它姜记各书也同样的道理。学者们多认为:这书是战国时代的兵家假托姜太公的名子写作的,其中可能追述了姜太公的一部分思想。但包括《六韬》在内的姜记各书内容很庞杂,包括了儒、道、法、兵,纵横各家学说的色彩。就因为姜记各书的这种“杂家”的倾向,所以姜太公被称为“百家宗师”。但《六韬》等书主要是谈论军事的,所以后来都被列入兵家著作中。

  1972年,在山东临沂银崔山汉武帝初年的墓葬中,出土了《六韬》的残简,表明《六韬》一书在西汉前期已经流传,它成书于战国的问题,基本上没有悬念了。1973年,在河北定州西汉晚期的中山怀王墓葬中,也发现了《六韬》的残简,表明《六韬》一书在整个西汉时期是流传很广的一部兵书。宋神宗元丰三年(1080),《六韬》、《孙子》、《吴子》、《司马法》、《黄石公三略》、《尉缭子》、《李卫公问对》等被列入《武经七书》,是历代兵家必须要研读的经典著作。

姜太公思想是个品牌

  如果若问:姜太公治国和治军的思想有哪些重要内容?如今这是谁也说不清楚的。因为传世的所谓姜太公著作、佚文,多为后人的伪托;古籍上有关姜太公的言论,都是后人的记载;其形成年代,最早是在战国时期,距离姜太公的有生之年,已有六、七百年。其中可能追述了一部分姜太公的思想言论,但何者是真,何者是假,何者不失原意,何者是后人的伪托,已经难以甄别和筛选了。

  但我们不妨换一个角度来考虑问题。流传到现在的姜太公著作及其思想,毕竟是一种文化,我们可以称之为“姜太公文化”。或“姜太公思想”。这种文化,,尽管未必都是姜太公创造的,却是一种以姜太公的名子为品牌的。它兼儒、道、杂法、兵,更混有纵横之言,颇具有杂家色彩,是在漫长的历史时期中,不同流派、不同观点的古代知识分子的集体创作,它闪烁着理性和智慧的光芒,是我们民族之魂的组成部分,是我们的祖先留给我们的一笔重要的文化遗产。它不仅对我们具有借鉴意义,更是我们民族文化源远流长、瑰丽多姿的一个见证。

  “姜太公思想”博大精深,我们只能择其要点,介绍在下面。再说一遍,文中的“姜太公”并不完全代表姜太公本人,而是一种品牌符号。

  天下是天下人的天下

  《六韬•文韬•文师》:

  “太公曰:‘天下非一人之天下,乃天下人之天下也。同天下之利者则得天下;擅天下之利者则失天下。天有时,地有财,能与人共之者,仁也;仁之所在,天下归之。免人之死,解人之难,救人之患,济人之急者,德也;德之所在,天下归之。与人同忧同乐,同好同恶者,义也;义之所在,天下赴之。凡人恶死而乐生,好德而归利,能生利者,道也;道之所在,天下归之。”

  (太公说:‘天下不是一个人的天下,乃是天下人的天下。和天下人的利益相同的,就能得到天下;垄断天下人的利益的,就要失去天下。天有天时,地有财富,能够和天下人共同享受的,就是仁;仁在哪里,人民便归附到哪里。使人民避免死亡,解救人民的痛苦,拯救人民的患难,赈济人民的危急,就是德;德在哪里,人民便归附到哪里。能够和人民同忧同乐,同好同恶,就是义;义在哪里,人民便投奔到哪里。凡是人都不愿意死而愿意活,喜好德行而能给人民创造利益,就是道;道在哪里,天下人便归附到哪里。’)

  天下属于人民,统治者只有能解救人民的苦难,为人民造福,才能与人民共有天下;这是古代的民本主义,以人为本的思想。时至今日,我们已经是社会主义国家了,有的官员还公开叫嚣:“你是替党说话,还是替人民说话?”把党的利益和人民的利益对立起来。这样的官员,即或不学习马克思主义,何妨学一学“姜太公思想”?

爱民、富民

  《六韬•文韬•国务》:

  “文王问太公曰:‘愿闻为国之务,欲使主尊人安,为之奈何?’太公曰:‘爱民而已。’文王曰:‘爱民奈何?’太公曰:‘利而勿害,成而勿败,生而勿杀,与而勿夺,乐而勿苦,喜而勿怒。’文王曰:‘敢请释其故。’太公曰:‘民不失务则利之,农不失时则成之,省刑罚则生之,薄赋敛则与之,俭官室台榭则乐之,吏清不苛扰则喜之。民失其务则害之,农失其时则败之,无罪而罚则杀之,重赋敛则夺之,多营宫室台榭以疲民力则苦之,吏浊苛扰则怒之。故善为国者,驭民如父母之爱子,如兄之爱弟,见其饥寒则为之忧,见其劳苦则为之悲,赏罚如加于身,赋敛如取已物。此爱民之道也。’”

  (文王问太公说:‘愿意听你讲一讲治国的原则。要想使君主尊贵,人民安定,怎么办呢?’太公说:‘爱民而已。’文王问:‘怎么爱民?’太公说:给他们利益而不是加以伤害,让他们成功而不是失败,让他们活下去而不是加以杀害,给他们实惠而不是夺取,让他们快乐而不是痛苦,让他们欢喜而不是愤怒。文王说:‘请你具体解释一下。’太公说:‘百姓不失业就是对他们有利,农民不耽误农时就是让他们成功,减少刑罚就是让他们活下来,减轻赋税就是给他们实惠,少修建宫室台榭就是让他们快乐,官吏清廉不骚扰百姓就是让他们欢喜。反之,百姓失业就是伤害他们,农民耽误农时就是让他们失败,无罪而罚就是杀害他们,赋税苛重就是剥夺他们,多修建宫室台榭使民力疲惫就会使他们痛苦,官吏腐败骚扰百姓就会激起他们的愤怒。所以善于治理国家的,管理百姓好像父母爱护子女,哥哥爱护弟弟,看见他们饥饿寒冷就替他们忧愁,看见他们受苦就替他们悲伤,赏罚好像加在自己身上,征收赋税好像取走自己的财物。这就是爱民之道啊!’)

  介绍到这里,我对于当今的某些官员,实在是无话可说了。我只是对你提一个建议:少打官腔,少说套话,把老祖宗的这些箴言抄下来贴在墙上,每天早晨起来念一遍,睡觉前念一遍,如何?

  爱民在于富民。《说苑•政理篇》:

  “文王问于吕望曰:‘治天下若何?’对曰:‘王国富民,霸国富士,仅存之国富大夫,亡道之国富仓府。是谓上溢而下漏。’文王曰:‘善!’对曰:‘宿善不祥。’是日也,发其仓府,以赈鳏、寡、孤、独。”

  (文王问姜太公说:‘怎样治理天下?’姜太公回答说:‘施行王道的国家百姓富足,称霸于诸侯的国家士兵富足,勉强生存的国家当官的富足,无道的国家仓库丰满。这叫上面肥得冒油,下面漏光了。’文王说:‘说得好!’姜太公说:‘知道好却压下不办,是不吉利的。’这一天,文王打开了仓库,赈济了鳏(老而无妻)、寡(老而无夫)、孤(幼而无父)、独(老而无子)等弱势群体。)

  说得太好了!对于国家的政策,最好的检测办法是看你穷了什么人,富了什么人。“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不就是“上溢而下漏”吗?

尊贤尚功

  据《吕氏春秋•长见篇》记载:太公望封在齐国,周公旦封在鲁国,互相问:“怎么治国?”太公望说:“尊贤上(尚)功”(尊重贤能之人,重视功绩)。周公旦说:“亲亲上(尚)恩”(亲近自己的亲族,重视恩情)。太公望说:“鲁国从此要削弱了。”周公旦说:“鲁国虽然削弱,拥有齐国的也一定不是吕氏。”

  二人的预见,后来果然都应验了。以后齐国日益强大,至于成为霸主,二十四代由田成子篡据。鲁国日益削弱,至于仅能勉强维持,三十四代便灭亡了。

  齐太公的“尊贤上(尚)功”,与法家思想相符合,不论亲疏远近,注重的是才能和功绩(包括军功,政绩等)。这种用人政策,可以使国家强盛,但缺点是容易把军政大权集中到异姓大臣手中,到一定时期,权臣就要篡位窃国,丧失一家一姓的天下。“亲亲上(尚)恩”是儒家的政治理念,只注重亲族之间的团结,靠血缘关系和亲情维护统治;虽然在一定时期可以稳定政治秩序,但却不能使国家富强起来,所以鲁国终于日渐削弱而趋于灭亡。

  汉朝总结了周、秦的历史经验和教训,采用了“外儒内法”的统治政策,起到了优势互补的作用,是一种比较成功的做法。当然,无论是儒家也好,法家也好,“亲亲上(尚)恩”也好,“尊贤上(尚)功”也好,都是专制政体的衍生物,并不能解决这种政体的基本矛盾,统治集团内部的权力倾轧,都会以各种形式表现出来。无怪梁启超说过:《二十四史》是一部帝王家族的“相砍书”。

  不过,应该指出:在姜太公那个时代,法家思想还没有形成,儒家思想也仅仅在萌芽之中。《吕氏春秋》这个故事,不过反映了战国时期的政治理念而已。

  要想实现“尊贤上(尚)功”的国策,把人才推举上来并加以重用,是一个最重要的环节。

  《六韬•文韬•举贤》:

  “文王问太公曰:‘君务举贤,而不获其功。世乱愈甚,以至危亡者,何也?’太公曰:‘举贤而不用,是有举贤之名而无用贤之实也。’文王曰:‘其失安在?’太公曰:‘其夫在君好用世俗之所誉而不得真贤也。’文王曰:‘何如?’太公曰:‘君以世俗之所善者为贤,以世俗之所毁者为不肖,则多党者近,少党者退,若是则群邪比周而蔽贤,贤忠臣死于无罪,奸臣以虚誉取爵位。是以世乱愈甚,则国未免于危也。’文王曰:‘举贤奈何?’太公曰:‘将相分职,而各以官名举人。按名督实,选才考能,令实当其名,名当其实,则得举贤之道也。’”

  (文王问太公说:‘君主致力于举用贤能之人,但却不能收到效果,世道愈来愈动乱,以至于国家陷入危亡的境地,这是为什么?’太公回答说:‘选拔出贤能之人而不能任用,这是徒有举贤之名而无举贤之实。’文王问:‘这样作有什么错?’太公说:‘错就错在君主好任用世俗所称赞的人,那就得不到真正的贤能之人。’文王问:‘为什么这样?’太公说:‘君主以世俗所称赞的人为贤能之人,以世俗所诋毁的人为不肖之人,那么党羽多的人就会被举用,党羽少的人就会被斥退;这样一来,那些邪恶之人就会结党营私而埋没了贤能之人;贤能的忠臣就会死于无罪,奸臣就会以虚名取得爵位;所以世道愈来愈动乱,国家就不免于危亡。’文王问:‘应该怎样举贤呢?’太公说:‘将相的职务要分开①,根据各种官职的要求选拔人才。按照官员的职责考核政绩,选拔人才要考查他的能力,使其名实相符,官职和能力相当,这样就合乎举贤的原则了。’)

  除了举贤,用贤之外,还要善于“别贤“——甄别人才。

  敦煌残卷《六韬•别贤》:

  “文王问太公曰:‘别贤若何?’太公曰:‘试可乃已。二人变争则知其曲直,二人议论则知其道德,二人举重则知其有力,二人忿斗则知其勇怯,二人俱行则知其先后,二人治官则知其贪廉。以此论人,别贤不肖之道已。’”

  (文王问太公说:‘怎样甄别人才?’太公回答说:‘考察他是否胜任罢了。两个人吵嘴就知道他的曲直,两个人议论就知道他的道德水平,两个人举重就知道他的力气,两个人争斗就知道他勇敢还是怯懦,两个人外出办事,就知道他能力高低,两个人做官就知道他贪污还是廉洁。用这些方法考察人,就是区分贤能和不肖的原则。’)

  “姜太公”的举贤、用贤、别贤政策,是互相联系的几个环节。它对于我们今天的人事制度也颇有启示和借鉴作用。这和当前屡禁不止的买官卖官,用人惟亲,用人惟钱,搞小圈子,排斥异已等官场陋习,是泾渭分明的。

经济思想

  1、因地制宜,利用资源优势,发展经济的策略。

  《汉书•地理志下》:

  “太公以齐地负海舄(音细)卤,少五谷而人民寡,乃劝以女工之业,通鱼盐之利,而人物幅凑。”

  (姜太公因为齐地靠海土地盐碱,产粮少,人口不多,于是便鼓励人民从事女工(纺织、刺绣、缝纫等),发展鱼业盐业的优势,出现了人口稠密、物产丰饶的局面。)

  2、农、工、商相结合的经济结构。

  《六韬•文韬•六守》:

  “太公曰:‘大农、大工、大商,谓之三宝。农一其乡则谷足;工一其乡则器足;商一其乡则货足。三宝各安其处,民乃不虑。”

  (太公说:‘农、工、商三大行业,叫做三宝。把农民组织起来进行生产,他的乡里谷物就充足;把工匠组织起来进行生产,他的乡里器具便充足;把商人组织起来进行贸易,他的乡里财货便充足。让这三宝各安其业,老百姓的生活便没有忧虑了。’)

  3、九府圜法。

  《汉书•食货志下》:

  “太公为周立九府圜法。”

  根据唐•颜师古的注释,《周礼》有太府、玉府、内府、外府、泉府、天府、职内、职金、职币等九个部门,都是掌管财政和货币的官府,称为九府。圜,是均衡流通的意思。这类似现代的金融、银行、造币等机构,是保证财货均衡流通的金融管理制度。

军事思想

  在《六韬》、《太公金匮》、《太公兵法》中,有关军事思想的内容甚为丰富。因为篇幅关系,我们只能摘其要点加以介绍。

  1、强调战争的正义性。

  《说苑•指武》:

  “武王将伐纣,召太公望而问之曰:‘吾欲不战而知胜,不卜而知吉,使非其人为之道乎?’太公曰:‘有道。王得众人之心,以图不道,则不战而知胜矣。以贤伐不肖,则不卜而知吉矣。彼害之,我利之,虽非吾民,可得而使之。’”

  (武王将要出兵伐纣,召见太公问道:‘我想不交战而知道胜利,不占卜就知道吉凶,有什么招数吗?’太公回答说:‘有招数。大王能取得众人之心,以图谋无道的纣王,那就会不战而知道胜利。以贤明征伐不肖,那就不用占卜就知道吉利。纣王残害他们,我救助他们,虽然不是我们的百姓,也可以由我们来役使。)

  2、军事统帅的作用与素质。

  《六韬•龙韬•论将》说:将有五材十过,就是五种优良品质,十种过错。五材就是勇、智、仁、信、忠。十过就是:“有勇而轻死者”(勇敢而轻易地去拼命),“有急而心速者”(急于求成),“有贪而好利者”(贪婪好利),“有仁而不忍者”(婆婆妈妈地,不忍心处罚违纪行为),“有智而心怯者”(聪明而怯懦),有信而喜信人者(诚信而轻易相信别人)、“有廉洁而不爱人者”(本身廉洁,对部下苛刻),“有智而心缓者”(聪明而优柔寡断),“有刚毅而自用者”(刚愎自用,骄傲武断),“有懦而喜任人者(懦弱而好依靠别人)。因而选择将帅至关重要。“故兵者,国之大事,存亡之道,命在于将。将者,国之辅,先王之所重也。故置将不可不察也。”

  3、兵贵神速,出其不意。

  在《六韬•文韬•兵道》中,太公说:“兵胜之术,密察敌人之机而速乘其利,复疾击其不意”(作战取胜的方法在于周密地侦察敌情,抓住有利的战机,出其不意,迅速地予以打击)。《六韬•龙韬•军势》说:在进攻的时候,不能恐惧,不能犹豫,要像“疾雷不及掩耳,迅电不及瞑目。”“当之者破,近之者亡,孰能御之?”

  4、瓦解和削弱敌人的谋略。

  在《六韬•武韬•三疑》中,太公认为:对于强大的敌人,要“养之使强,益之使张。太强必折,太张必缺。”(养着他让他强大,宠着他让他张狂。他太强大了,必然要受挫折;太张狂了,必然要出现失误)。还要“淫之以色,啖之以利,养之以味,娱之以乐。”(用女色来腐蚀他,用厚利来收买他,用美味来养他,用靡靡之音来娱乐他。)

  这都是一些损招,但却非常行之有效。越王勾践对吴王夫差,用的不就是这些损招吗?广义地说:赖昌星拉干部下水,用的也是这些损着。这都是春秋战国时,在兼并战争中所用的一些策略,附加到姜太公的名下了。我们今天不必继承这些东西。

5、与士卒同甘苦,共患难。

  《六韬•龙韬•励军》:

  “武王问太公曰:‘吾欲令三军之众,攻城争先登,野战争先赴,闻金声而怒,闻鼓声而喜,为之奈何?”太公曰:‘将有三胜。’文王曰:‘愿闻其目。’太公曰:‘将冬不服裘,夏不操扇,雨不张盖,名曰礼将;将不身服礼,无以知士卒之寒暑。出隘塞,犯泥涂,将必先下步,名为力将;将不身服力,无以知士卒之劳苦。军皆定次,将乃就舍;炊者皆熟,将乃就食;军不举火,将亦不举,名曰止欲将;将不身赴止欲,无以知士卒之饥饱。将与士卒共寒暑,劳苦,饥饱,故三军之众,闻鼓声则喜,闻金声则怒;高城深池,矢石繁下,士争先登;白刃始合,士争先赴。士非好死而乐伤也,为其将知寒暑,饥饱之审,而见劳苦之明也。”

  (武王问太公说:‘我想让三军的战士,攻城时争先登城,野战时争先冲锋,听到鸣金收兵就愤怒,听到前进的鼓声就兴奋,怎么办呢?’太公回答说:‘半帅有三个取胜的秘诀。’武王说:‘敢问有什么具体内容?’太公说:‘做将帅的,冬天不穿皮裘,夏天不用扇子,雨天不张伞盖,这叫做礼将;将帅不能亲自遵守礼法,就不知道士卒的冷暖。越过险要的关隘,走上泥泞道路,将帅一定要下车马步行,这叫做力将;将帅不身体力行,就不知道士卒的劳苦。军队宿营就绪,将帅才能住进自己的军帐;全军的饭菜都做熟了,将帅才开始进餐,军队不点火照明取暖,将帅也不点火;这叫做止欲将。将帅不身体力行和克制自己的欲望,就不知道士卒的饥饱。正因为将帅能和士卒同冷暖,劳苦,饥饱,所以三军的将士听到前进的鼓声就兴奋,听到鸣金收兵的声音就愤怒;攻打高城深池,就是箭石如雨,士卒也会抢先登城;白刃刚刚交手,士卒便争着冲锋。士卒并不是乐于死伤,是因为他们的将帅关心自己的冷暖饥饱,能够明察自己的劳苦啊。’)

  6、严明法纪,励行赏罚。

  《太平御览》六百三十三引《太公金匮》:

  “赏一人而天下喜者,赏二人而万人喜者,赏之。赏三人而三军劝(受到鼓励)者,赏之。”

  《太平御览》六百四十七引《太公金匮》:

  “杀一人而千人恐者,杀之。杀二人而万人动者,杀之。杀三人而三军振者,杀之。”

  《群书治要》引《六韬》:

  “文王问太公曰:‘愿闻治国之所贵。’太公曰:‘贵法令之必行。必行则治道通,通则民大利,大利则君德彰矣。’”

  《六韬•文韬•赏罚》:

  “文王问太公曰:‘赏所以存劝(鼓励),罚所以示惩。吾欲赏一以劝百,罚一以惩众,为之奈何?’太公曰:‘凡用赏者贵信,用罚者贵必,赏信罚必于耳目之所闻见,则所不闻见者,莫不阴化矣(潜移默化)。’”

  《六韬•龙韬•将威》:

  “武王问太公曰:‘将何以为威,何以为明?何以为禁止而令行?’太公曰:‘将以诛大为威,以赏小为明,以罚审为禁止而令行。故杀一人而三军振者,杀之;赏一人而万人说者,赏之。杀贵大,赏贵小。杀其当路贵重之臣,是刑上极也;赏及牛竖,马洗,厮养之徒,是赏下通也。刑上极,赏下通,是将威之所行也。’”

  (武王问太公说:‘作将帅的怎样算是威,怎样算是明,怎样算是令行禁止?’太公回答说:‘将帅以诛杀大人物为威,以奖赏小人物为明,以严明的惩罚做到令行禁止。所以杀死一个人而能使全军震惊的,那就杀掉他;奖赏一个人能使全军高兴的,那就奖赏他。诛杀贵在诛杀大人物,奖赏贵在奖赏小人物。诛杀那些掌握大权地位高贵的大臣,是刑罚触及到最上层;能奖赏到牛倌、马夫、饲养员这些人,是奖赏贯彻到最下层。刑罚触及到最上层,奖赏贯彻到最下层,才能树立将帅的威信。’)

言之不尽

  《六韬》的军事思想丰富多彩,实在是言之不尽。

  《龙韬•王翼》讲军队统帅部的构成,组织。

  《龙韬•立将》讲任用将帅的程序和仪式。

  《龙韬•阴符》、《阴书》讲秘密通信的办法。

  《龙韬•军势》讲指挥作战的原则。

  《龙韬•奇兵》讲战争中出奇制胜的二十六种计策。

  《龙韬•农器》讲寓兵于农,兵农合一的原则和方法。

  《虎韬•军用》讲兵器、军用物资的种类、数量和配置、使用。

  《虎韬•三阵》讲天、地、人三阵的布阵方法。

  《虎韬•火战》讲火攻方法。

  《豹韬•林战》讲在森林地带作战的方法。

  《豹韬•鸟云山兵》讲山地防御的作战方法。

  《豹韬•鸟云泽兵》讲在河川地带作战的方法。

  《犬韬•教战》讲训练士卒的方法和步骤。

  《犬韬•均兵》讲车兵、骑兵、步兵的不同作用和编制。

  《犬韬》的《武车士》、《武骑士》、《战车》、《战骑》、《战步》诸篇,讲的是车、骑、步各兵种的选拔和作战方法。

  遗产与代言

  在“姜太公“名下留给我们的政治思想和军事思想实在是太丰富了。用今天的话来说:姜太公就是这笔文化遗产的代言人。这种代言,与今天不同的是:

  第一,他是死后被人作为品牌而代言的,不是他本人在代言,而是他的名子在代言,用今天流行的话说,他“被代言“了。

  第二,没有代言费,不和经济利益挂钩,因而也就不像现在的明星那样故意蒙人。

  其实,不止姜太公这样,历史上的文化名人多有这种情况:老子、孔子、李白、苏东坡……名下的轶事和言论,难道都是本人所做和所说的吗?从考据学的角度来说,应该要辨别真伪;而从文化学的角度来说,却都是真实的文化现象,是通过漫长的时间、由很多人约定俗成地创造出来的。它是真实的民族精神,文化遗产,对我们今人仍然是有用的,是取之不尽的思想源泉。

  本章主要参考篇目

  1、《史记•齐太公世家》

  2、《六韬》

  3、《汉书•艺文志》

  4、《隋书•经籍志》

  ①商、西周、春秋时期将相不分职,也就是没有文官,武官的严格界线。在朝廷内办公是相,领兵出去打仗便是将,这就是“出将入相“。而将相分职是在战国时期。这也可以证明《六韬》一书写于战国时期。 

  ②《群书治要》:唐•魏征、褚遂良等编辑,共五十卷,书成于太宗贞观五年(公元631),辑录了经、史、诸子有关治国安邦之文。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