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美国人为什么那么胖?食品巨头如何操纵美国人的饮食习惯

 阴影中游动的鱼 2020-10-27


 -文字稿-

2006年的11月29日,在美国佛罗里达州的一家小医院里,世界上最胖的女人(Rosalie Bradford)在病痛的折磨下告别了人世。

在这一年的年初,FDA(美国食品药物管理局)认定麦当劳售卖的油炸薯条反式脂肪酸含量超标。

在我们的印象里,美国的胖子似乎特别多。就连好莱坞的巨星,几个月不见,再被拍到时,也已经胖成了表情包。
 


而现实也确实如此,美国的肥胖率常年超过百分之三十五,稳居世界第一。

问题来了,为什么美国的肥胖人口那么多?

是不是他们的基因有什么问题,天生就容易胖?还是他们都比较宅,不爱运动?

又或者单纯是因为能吃?


原因确实就是在于吃,但不是因为吃的多,而是因为吃的有问题。


哈罗大家好,我是午饭吃汉堡,晚饭吃烧烤的阿牛。

2010年,美国的调查记者迈克尔·莫斯因为揭露了美国联邦法规中的食品安全问题,而获得了普利策新闻奖。

之后几年,他走访调查了美国各大食品公司,发现了一个恐怖的事实:这些食品巨头原来正在暗地里操纵美国人的饮食习惯。


他们为了卖出自己的加工食品,疯狂地往食品里添加糖、盐和油脂。

一个美国人平均每年要吃1500克奶酪,摄入3170克糖和8500克盐,是建议摄入量的两倍。

你说,他们能不胖吗?


可以说美国人之所以这么胖,不是因为天生比别人爱吃,而是被华尔街的资本刻意喂养出来的。
 
迈克尓·莫斯说,“只要从食品中减去少许的盐、糖或脂肪,这些加工食品就什么都不剩了”。

今天,我们就以糖、盐、脂为主要线索,一起看一看,食品巨头是如何操纵美国人的。

首先我们来看一张图:
 

这是一张舌头味觉分布图,很多人小时候都在百科书里看到过。

并且因此在吃药的时候,把药片放在舌尖上。

结果发现,还是苦的要命。

在舌头上的不同位置,有感受不同味道的味蕾,舌根感受苦味,舌尖感受甜味;这其实是一个流传了大半个世纪的谣言。

这个说法最早出自于1901年,一篇德国研究生的论文,原论文的结论是,舌尖对甜味的敏感度最高。


但是后来被引用时出现了翻译错误,最后以讹传讹导致了这张错误的味觉分布图。

但实际上,舌尖对甜味的敏感度最高,这也是错的。

我们口腔的所有部位,包括上颚,都嗜甜如命。

我们的口腔内每一万个味蕾中,就有一个特殊的甜味感受器,这些甜味感受器以各种各样的方式与我们大脑中的“快乐区域”相连。

每当我们感受到甜味,大脑的快乐区域就会收到刺激并释放信号,让我们获得愉悦和幸福的感觉。


甚至,最新的科学研究发现,我们的味觉感受器还可以感受食道、胃以及胰腺里甜味。

所以,可乐可乐被称作肥宅快乐水,不是没有原因。

虽然,我们被一张错误图片蒙蔽了多年。

但是,那些食品公司却很早就掌握了甜的威力。

糖,作为最普遍的甜味剂,被广泛添加于各种食品中。

但是直到二十世纪七八十年代,食品科学家们才逐渐发现了糖的独特魔力,从此打开了食品加工的潘多拉魔盒。


食品加工商围绕着糖大做文章,食品中的糖分越来越多,成为美国人肥胖的第一元凶。

1969年,一名叫作霍华德(霍华德·莫斯科维茨)的年轻人,刚从哈佛毕业。

他被美国陆军招聘到了军方的科研实验室中,去研究部队里一直存在的一个难题:如何让战场上的士兵能够吃得更多?

当时,士兵在战场上的基本食品是一种脱水的即时口粮,被称为“MRE”。

这种食品的保质期一般至少是三年,普通人只要看到包装上印制的生产日期,就会胃口全无。


当士兵在行军打仗时,他们会随着时间的推移逐渐对这些即时军粮感到厌倦。

往往会吃一半就扔掉,长此以往,身体所需要的能量就得不到补充,体重也会逐渐下降。

到底是什么原因导致了士兵们对食物的厌倦,这一直是一个未解之谜。

于是霍华德开始询问士兵们愿意以什么样的频率去吃这些食品,希望能够发现哪些食品更容易让士兵们觉得腻。

通过调查,霍华德发现了一个奇怪的现象:


对于那些士兵们喜欢的美味食物,比如火鸡奶油意面,士兵们只在一开始的那段时间喜欢,之后很快就会吃腻。

但是一些简单的食物,比如白面包,他们虽然从来都不觉得很想吃,但是能够连续吃很多天也不会觉得腻。

这种矛盾的现象就叫作“感官饱腹感”。

简单地来说,大脑更容易对强烈浓郁的味道感到疲劳,会觉得“够了,不想再吃了”。

进一步研究,霍华德发现,人们对食物的喜好程度,和糖有很大的关系。


他把实验数据制作成一张图表,图表中的函数曲线呈现出一个倒U型。

也就是说,随着糖分的增加,进食所获得的快感会随之上升,但到达一个峰值之后,快感就会下降。

这时候,糖分越多反而会减少食物的吸引力。

倒U的顶点被称为“极乐点”,这个点的甜度就是最佳甜度。

虽然,霍华德并不是第一个发现“极乐点”现象的科学家,但是他却最先意识到了这个现象的经济效益。

20世纪80年代,他创办了自己的咨询公司,为食品巨头们提供建议、优化食品;并逐渐成为食品产业众所周知的大咖。


如今感官饱腹感和极乐点已经成为了加工食品业的指导性原则。

美国的食品巨头们,为了能够卖出更多的加工食品,高薪雇用食品科学家们进行研究,通过实验和数学分析来确定各种食品成分的极乐点,从而让消费者吃了还想再吃。

在美国的费城国家火车站西侧,有一栋不起眼的5层大楼。

在这栋大楼里,有一个影响了全世界食品加工的研究所——莫奈尔化学感官中心。(Monell Chemical Senses Center)


40年来,有300多名生理学家、化学家、神经学家、生物学家和遗传学家来到这里,试图证明人类的味觉、嗅觉以及复杂的心理状态,和我们所吃的食物息息相关,这些人都是世界上味觉研究领域最权威的专家。

而他们的研究经费,一般来自于美国联邦政府每年1.75亿美元的拨款,另一半来自于美国的烟草公司和食品巨头。

在研究中心的大厅里,有一块很大的金匾,上面刻着百事可乐、可口可乐、卡夫、雀巢等赞助公司的名字。


这些食品公司能够比外界早三年看到研究成果,而且可以聘请研究中心的科学家,按照公司的特殊需求来专门进行一些实验。

莫奈尔中心有一系列关于儿童口味偏好的发现,为美国的食品厂商开发儿童食品提供了巨大的帮助。

比如,莫奈尔研究中心的科学家发现,非裔美国人和儿童对甜味和咸味极其敏感;

相比于成年人,儿童更喜欢重口味的食物。

并且儿童对于甜味的喜好是与生俱来的,而对咸味的感觉则是4-5个月大时后天建立的。


他们在用一个6岁小女孩进行实验时,发现:当布丁的含糖指数到达24%时,会到达极乐点。

这个含糖指数比多数成年人可以接受的程度高一辈。

有些孩子的指数,甚至高达36%。

因此,美国的食品公司提高了婴儿奶粉和儿童食品中的糖含量。

他们为了让自己的食品卖的更好,丝毫不顾及儿童的身体健康,并用“孩子天生嗜糖”作为借口来为自己辩解。


因为一出生就被加工食品中的糖所环绕,美国的青少年的肥胖率也逐年攀升。

不过最令人发胖的其实并不是巧克力、奥利奥、奶油蛋糕这些甜点,而是含糖饮料。

莫奈尔中心的科学家们发现,加糖的饮料会让小白鼠更加饥饿,而且没有给它们带来饱腹感。

之后科学家们又用人体进行了多次实验,研究结果表明,当卡路里存在于液体中时,我们的身体并不会感受到卡路里的摄入。

在一次实验中,科学家给聘请的实验对象进行了葡萄糖输液,并观察他们的反应。


虽然这个实验只持续了48小时,但是结果却十分惊人:这些人丝毫没有减少食物的摄取。

含糖饮料就像木马病毒一样,让大脑无法判断饮料的摄入量,从而不会产生饱腹感。

根据这一点,可口可乐等饮料公司推出了超大瓶饮料。

比如那种2L的家庭装大可乐,看起来你省钱了,其实他们永远都不亏。

糖,作为一种食品添加剂,几乎被美国的食品巨头们发挥到了极致。


不仅在人类的食品中添加,他们还将糖添加到狗粮、猫粮等宠物食粮中。

因为糖除了增甜之外,还有很好的抑菌效果,食品公司在狗粮中加入糖分,就可以让狗粮在潮湿的情况下也不会滋生细菌。

相比于干狗粮,宠物狗更喜欢添加了糖的湿狗粮。

而相应的,美国的宠物们,也跟随着他们的主人一起变胖。


除了糖以外,脂肪也是导致美国人肥胖的另外一大原因。

很多人会觉得,我们中国的菜这么油,要胖应该是中国人更胖才对。

那些老美不是天天就吃点沙拉,吃点生菜,怎么还疯狂地长肉?

这就是脂肪的独特之处,中国菜的油在表面,而美国菜的油在里面。

还记得我们前面说的“极乐点”吗,脂肪最强悍的地方就是,没有极乐点。

脂肪能和糖一样让大脑产生愉悦,但是脂肪不会出现像糖一样的极乐点,只会越吃越觉得好吃。


人们能够敏锐地感知糖分的多少,却很少能估计脂肪的含量。

这种独特的隐蔽性,让很多食品加工商用脂肪来提升产品的吸引力。

比如美国人的白领阶层,最喜欢慢跑和吃沙拉。

看起来全是菜叶子,很健康,但实际上他们会蘸各种蔬菜酱或者沙拉酱。


而这些酱的主要成分,很多都是蛋黄和奶油或者植物油。

许多人不爱吃蔬菜,但是特别爱吃酱,一天能吃一整瓶。

还有热狗和汉堡,也全是看不见的脂肪。

热狗都是用油脂的边角料制作而成,因为这样比用精瘦肉要便宜很多。

而汉堡包其实是全世界屠宰场,卖出的牛肉边角料的混合物。

在整个汉堡产业中,每年大约有70亿磅的碎牛肉是以脂肪为主的。


不过美国人最大的脂肪来源其实是奶酪和红肉。

美国人特别爱吃奶酪,而加工奶酪中含有巨量的饱和脂肪酸;饱和脂肪酸摄入过多会引发心脏疾病。

而红肉食用过多,则会提高结肠癌的患病率。

如果说糖是所有食品加工原料中的冰毒,那么脂肪就是鸦片,在不知不觉中侵蚀人的身体。

最后我们来说一说,盐。


虽然它不是肥胖的元凶,但是盐和糖与脂肪一样,也是加工食品的主要成分。

盐对于加工食品来说是伟大的修复剂,食品公司通过加入大量的钠盐来防止食物变质。

而盐最强悍的能力是,掩盖食品中的“过热味儿”。

肉类中的脂肪如果发生氯化作用就会产生这种味道,像是硬纸板或者湿狗毛的味道。

处理“过热味儿”最有效的办法之一,就是加入新鲜的调味料,其中的抗氧化剂可以防止肉变质。


但是因为新鲜的草本植物价格昂贵,所以制造商就在食品中加入大量的盐。

我们一般能在加热即食的肉制品里发现大量的盐,为的就是掩盖掉“过热味儿”。

随着对盐的了解越来越多,食品制造商更加无可救药地迷上了盐,几乎没有哪种食品是不加盐的。

这导致美国人摄入的钠也过多,超出了人体所需的10倍甚至20倍。

而过量摄入钠则容易引起高血压。

不过对于食品公司的高管来说,他们并不在乎消费者会不会遭受肥胖和高血压。


因为他们存在的唯一目的,就是挣钱。

他们唯一关心的,就是如何把产品更多地卖给消费者。

除了想法设法地调整糖、盐、脂的比例,打造出更吸引人的食品配方。

食品公司还利用各种营销手段,潜移默化地影响人们的心理,重新塑造人们的饮食习惯。

比如把所有包装上的炸字都改成烤,消除薯片对健康的负面印象;


把薯片作为食品或者菜品的一部分推广到餐厅,如薯片配汤、薯片鸡蛋早餐等,让薯片在人们的定义中不仅仅是零食。

还有为了消除消费者怕胖的恐惧,推出更小的包装和烘焙(非油炸)薯片,实际上消费者会一包接一包地吃个不停。

再比如所谓的“天然果汁饮料,不含人造成分”,实际上是食品公司研发的“浓缩果汁”。

这种浓缩果汁虽然由水果制成,但是经过一道道工艺的提取和浓缩,基本上就是纯糖,几乎没有纤维、香精、香料或其他任何与水果有关的东西。


换言之,浓缩果汁就是糖的另一种形式,与蔗糖和玉米糖浆相比,其营养成分并没有更多。

它最大的价值,就是在营销上给人一种健康的感觉。

除了这些,食品巨头们最成功的一件事,就是让方便食品代替了家庭烹饪。

二十世纪五十年代中期,美国食品公司推出了一系列的方便食品,比如被NASA宇航员带上太空的橙汁粉——菓(guǒ)珍,以及各种加热即食的早餐和晚餐。

为了让人们接受加热即食的烹饪方式,食品公司在家政刊物上,刊登便利食品广告,举办便利食品烹饪大赛。


通过各种手段,成功让美国的家庭主妇渐渐远离新鲜食材,丧失烹饪技能,从而选择廉价、简单的方便食品。

而更加让人震惊的是,美国人爱吃奶酪的习惯,也是食品公司 人为创造的。

一开始,奶酪因为容易变质,只作为美国人的餐前点心。

但是,当能够长久保存的加工奶酪发明以后,奶酪就成为了食品公司眼里最好的产品。

食品公司通过不懈地努力,成功将奶酪变成了美国人餐桌上必备的食品,也收获了源源不断的美金。


可以说,美国人的肥胖,除了自身的放纵,更多的是受到了美国食品巨头的操纵。

更深的原因,是食品公司背后的华尔街资本,与美国政客的心照不宣。

不同于曾经的因富而胖,美国如今的肥胖人群是因穷而胖。

精英阶层将高热量的加工食品卖给忙碌的工人家庭,用精密计算的食品配方驯化了他们的味蕾,同时又潜移默化地改造了他们的饮食习惯。

而当这些没有选择的消费者,因肥胖而烦恼时,超市的货架上又悄然地出现了无糖可乐和健康食品,再次收割他们的钱包。


如今,中国的肥胖人口也在逐渐增多。

早在2016年,中国的肥胖人数就突破了9000万,超过美国,成为全球第一。

中国式肥胖,是否会步美国式肥胖的后尘?

在互联网产业发达的中国,外卖似乎顶替了方便食品的角色,将要成为瓦解中国家庭烹饪的新方式。

而越来越多的过劳肥,也似乎在警示我们,不要温和地走进那个沉重的凉夜。


----
百度:美国肥胖率创历史新高 四成女性体重超标 作者:央广网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