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戟是什么时候从刀变成枪的?详解戟的发展和演变史

 书剑庸人 2020-10-28

戟是人们所熟知的一种古代兵器,其中最著名的莫过于《三国演义》中吕布的“方天画戟”了,吕布的方天画戟可谓是天下闻名。

我们从现在的武术运动和戏剧、图画及博物馆中陈列的明清实战或仪仗兵器来看,戟给人们的印象大致是枪首、下置月牙状利刃的形象。从戟的发展来说,古代的戟(宋代之前)和今天的戟并不相同。随着古代战争中军队战术及使用兵器的变化,戟也经历了一个独特的发展过程。确切地说,戟在古代历史上的地位,远比后来名列十八般兵器中的戟显赫。

那么你知道戟这种兵器的发展和变迁吗?本文就与大家一起分享一下。

戟的发展可分为两个阶段。第一阶段为商朝末期到隋唐结束,可称之为古戟阶段;第二阶段从宋代到今天,可称之为今戟阶段。

古戟(以下仍简称戟),和许多古兵器一样,它也是其相近的古兵器发展而来。在史前时代,人类最早使用的复合武器,不外乎有柄石斧、投枪、弓而已。石斧的前端逐步变尖、变锐,就构成了古石勾、古石锄。青铜时代开始后,青铜工艺的进步,人们又把青铜勾的前端加长,并把这加长的部分称为援,两面打磨成锋利的刃,把勾的后端(称为内)也加长,在内上开孔,以便用绳更稳固把武器缚在木杆上。这可啄、可勾、可击的兵器就是戈。和古勾相比,最初的戈是近一字形的形状,后来的人们为使戈更坚实地固定在木杆上,又把内和援之间的下方延长(称为胡),大约是小丁字形。商周时代是车战从兴起到全盛的时代,在周代车战是战争的主要形式,蜂拥于战车周围的步卒只是附庸,有身份的贵族乘战车冲击。战车兵是决定战争胜负的主力。当时战车上通常配置五种兵器,分别为戈、殳、戟、酋矛、夷矛,称为五兵,戈位诸兵之首。

这时贵族所使用的戈已很华丽美观,而且实用,在战车的行进中,不但可用戈横,也可利用战车的车速拉倒敌人,而当时的一般步卒只配给可啄击的古勾,形成后期的戈为完全的丁字形。和前朝的戈相比,不断地加长援,朝、内是个趋势,这样可加强戈在木杆上的稳固性,也增加杀伤力。整个周代,只有卫国始终是短胡一穿,即胡很短,内上只有一孔,这样的龙缚在长杆上不太稳固,因而为其他国所据弃。后期的戈和卫戈相反,几乎都是长胡多穿,以增加戈在长杆上的稳固性。

戟的出现是在商末周初,初期的戟显然是戈的变形,是在戈的援的增长中实现的。这时的戟是把原来平直的援改为前倾,援和胡形成一个较大的钝角,而和木杆前端形成一个锐角,以加强前刺的效能。这种由戈引出的戟在进入周代中叶之后充分地发展起来。春秋末年的工艺著作《考工记》中记载,当时制造的戈宽约4.6厘米,内是宽三倍(13.8厘米);援是宽的四倍(18.4厘米)。戟宽3.5厘米,内是宽的三倍(10.5厘米);胡是宽的四倍(14厘米),援是宽的五倍(17.5厘米)。从中可知戟的形体比戈更窄,而通体更修长。

进入战国时期,车战还在使用,但较大规模的骑兵作战也开始出现。骑战从赵武灵王倡导“胡服骑射”之后,更加普遍地为各国所接受。这时在低速车战中所采用的戈,在高速的骑兵运动作战中显然已不适用。因为骑兵和车兵不同,骑兵面前已没有象车兵那样有驾车的马匹的阻隔,已可以从正面直刺以杀伤敌人,而且骑兵也不象车兵那样在作战时使用五种之多的武器。于是发展直刺效能强并有勾、击效能的戟成为当务之急。由于发展戟刺的功能,使戟已从戈的旧观中完全解脱出来,周中叶的戟已从援前倾的样状变化为大十字型,形成刺、勾、击兼备的兵器。和戈的发展趋势一样,戟也是长胡多穿,也有的戟在戟外加铸一圆槽,以木杆入槽,加强直剌时的稳固性,这已接近矛的效用。

战国时代的戟,据许多学者多年的研究,认为这时的戟已变化成矛戈合装的复合兵器。这种戟的两部分分别制造,组装、使用都很方便,这种组合戟逐步成为战争中通用的武器。而大十字型的戟,由于制造费工,不便于实战,故多为贵族使用或用于仪仗,以后逐步废止。秦汉时代的戟,由于制造工艺的进步和战车使用的退化,已逐渐在组合戟和十字型戟的基础上加以简化,基本上形状是个卜字型(图五)。这种戟的特点是长胡长援,内短而尖锐,援(或已可称之为刺)已和胡完全成一条直线,加强刺的作用;在戈的形状上,的内和援大致在一条直线上,而卜字戟是化援为刺,援、胡在一条直线上,而内和援、胡垂直,相当于戈中的援,显然是稍保留勾、击的功能。戟的发展是以加强正面直刺的效能为动力的,在后期的戟中,内也改为向前倾,直至改成和援平行的小枝。一般秦汉戟宽不过3厘米,通长在30至40厘米之间,内长10厘米。

铁器广泛采用之后,铁戟已为人所使用,由之戟成为当时战争中最常用的武器。如汉淮阴侯韩信未发迹时,曾做过楚将项梁的“执戟郎”;汉将樊哙闯鸿门宴,也遭到持戟卫士的阻拦。秦汉时代,车骑、步战混用,戟在三者之间皆可使用。车兵用者稍长,骑兵次之,步兵最短,另外还有“手戟”、“双戟”的名目,用于投掷或近战格斗。东汉之后,突骑(精锐骑兵)的采用,步战的增加,战车之制逐被废止。时步兵多喜用环首大刀,骑兵多喜用长矛,而具有多种功能的不很坚固的戟已不合战争形势的需要,戟因之退化成为普通长兵器中的一种。

在南北朝时,刀、矛、戟为战争常用的兵器,戟还在使用。公元404年,刘裕起兵反对桓玄篡晋。刘裕身先士卒,手持长刀冲锋陷阵,为桓玄部将皇甫敷包围,皇甫敷用戟和刘裕格斗。从中可知此时戟已和刀、矛等兵器处于相同的地位。南北朝的结束,北方的隋统一,保留在南朝的戟的使用进一步衰落,乃至唐代,人们已很难见到戟的使用了。

今天人们所熟知的戟(或称为方天戟、画戟)到底从何而来?今日武术家及民间所使用的戟,实际上和前述的古戟并不同源,即便是战国时代的组合戟也和今日的戟没有更直接的关系。今日之戟,实际上是一种在宋代以后兴起的刀矛合体的兵器。宋代军事著作《武经总要》中称之为“戟刀”,此书所绘示的戟刀的图形和今日的戟基本相同。

宋代兵器中长兵器多沿用唐制,以枪矛为主,其次为长杆大刀;宋代长枪有各种名目,如有素木枪、环子枪、单钩枪、双钩枪、锥枪、大宁笔枪等,它们的样式也各异。这时的长枪分为骑兵用、步兵用两种;骑兵用枪,枪尖较阔,其下装有倒钩,以防敌人抓住枪尖;枪杆上装有绳圈,可套在肩上,在冲击敌阵时用肩力抵住枪身增加冲击的力度,步兵用枪多尖锐的枪尖,枪尖本身也带有锋刃;有的步兵用枪在枪尾装有短横木,以此由后排士兵抵住前排士兵的枪杆,以增加战斗队形的稳固。

宋代的大刀中也有许多样式,如偃月掉刀、戟刀等等。宋代为对抗众多的辽、西夏及女真骑兵的冲击,步兵的集团防卫技术有了充分的发展。因而这些步兵的主要长兵器长枪,大刀也有了进一步的发展,正是由于这种的发展,在枪式的差别、刀式的各异中,出现了介于两者之间的一些兵器。如《武经总要》中提到的“掉刀”(掉字音同戳),它的特点是两刃山字形(即俗称之三尖两刃刀),应当说它是刀枪之间的一个变种。掉刀可如枪一样地直刺,也可如刀一样地横斩。

宋代的戟正是在这种发展趋势中出现的新兵器。言其新,是由于它和戈矛合体的古戟或戈衍化而来的古戟关系不大。见于《武经总要》的宋代戟(书中称之为戟刀)为长杆前端装有短枪首,其下有个月牙状向外弯曲的利刃,正如它的名称“戟刀”那样,它是宋代长枪大刀相互结合中的一个变种,确切地说,它和今天的戟没有什么太大的差别,而和戈矛合体的戟相差很远。

今日的戟就在宋戟的基础上发展起来,成为民间的十八般兵器中为人熟知的兵器之一,虽然戟在发展中还有一些变化,如月牙状的利刃有单面装、双面装的不同样式,但基本的短枪首、下装月牙状利刃的样式从未改变。不过在一般人的眼中,戟,或称之为方天画戟的东西已是枪的一个变种,而不再把它看作刀了,就更想不到它和戈的关系。

最后要说的是古戟逐渐为人们所遗忘了。这种情况沿续了很久,在上世纪之前,许多对古代器具很有研究的学者也说不清古戟的准确样式;甚至有人认为戟戈为一物;其中也包括注释《说文解字》的清代古文字大师段玉裁。在上世纪的三四十年代,随着中国青钢文化的发现及研究的深入,人们对戟有了相应的认识。郭沫若等学者反复论证古戟和矛、戈的关系,完善了古戟的形象。

今天许多新出版的专业辞典都吸收了这些成果。但是戟的变迁过程及古、今戟的差别仍没有为人们所完全了解,不少人对戟的印象尚有些偏差,这是仍值得注意的。

世界上本来没有滑铁卢,为什么滑铁卢会成为失败的代名词呢?

能不能借我3000块钱,明天还你!火遍好友圈...

真正的高贵不是出身,而是教养!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