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雍正自带招黑体质,但他的军机处很硬核,该结构没了清朝也就没了

 浩然文史 2020-10-28

清代军机处

清末新政,是中国跨入近代以来变革幅度最大的一次变革,而1906年开启的“预备立宪”改革,着手推进西方的君主立宪制度,开中国制度变迁之先河。那君主立宪到底是什么意思呢?它有三个关键要素,即宪法、内阁与国会,而这也是晚清立宪派所极力促进清政府推行的重点项目。但晚清的新机构,大多是由原有机构改建而来的,原先的军机处与承自明代的旧内阁,是改造为新内阁的最佳底本,而君主立宪制真正的权力核心就在于内阁,所以要搞君主立宪,固有的军机处与旧内阁就必然得走向终结。

英国君主立宪制的权力划分

一、为人所称赞的军机处

清廷继承明制,在中央设立内阁,但其权力相较于明代来说大为减弱,而自雍正朝设立军机处以来,军机处大臣就成为每天面对皇帝,直接处理政务的中央核心要员。但军机处始终没有成为清政府的“正式官方机构”,军机大臣也大多从内阁大学士或各部尚书中选拔兼任。

《甄嬛传》中的雍正

军机处自设立之后,因办事效率高,历来被视作清政府制度上的一大变革。在庚子事变之前,尽管康有为等人对朝廷提出了种种批评与改革建议,但他们也将军机处视作维持中央政府稳定局面的关键机构,始终没说过要对军机处开刀。

军机处的地理位置

庚子之乱时,维新派的汪康年曾就改变现有的君臣关系,设立责任内阁一事提出过相关意见,但随着两宫回銮,政局再度稳定下来,汪康年的建议也就石沉大海了。清政府开始推行种种新政举措,包括对中央机构与官制的变革,但始终没有触及军机处与旧内阁两大核心机构。

二、逐渐兴起的责任内阁制

1902年,清朝皇族载振前往英国考察,亲眼见到了英国的君主立宪制,在日记中他着重强调了英国的责任内阁制度,并将其视作一个具有两面性的机构。与此同时,身处海外的康有为,也没有停下思考的脚步,这次他不再像戊戌时期那般,也开始对中国的“君与相”的关系问题展开思考探讨。

《走向共和》中的载振

尽管庚子之后,社会上已经零星出现了关于朝廷君相关系的讨论,以及对英国责任内阁制的介绍,但这毕竟只是社会上的自发讨论,并未影响到朝廷的决策。直到1905年,清政府受日俄战争的影响,将日本视作东亚国家当中推行立宪体制并获得巨大成功的典范,于是萌发出向日本学习的念头。同年,朝廷派遣五大臣出洋考察,重点考察对象就是日本、英国等君主立宪国家。 

五大臣出洋考察

1906年5月,考察归来的戴鸿慈向朝廷提交奏折,里面详细记载了他对日本的考察,并提出了以日本为蓝本的改革计划。简单来说,就是将原有的军机处归入内阁,设立一名内阁总理大臣,作为内阁首领,下设左、右副大臣作为副手,内阁成员则由各部尚书组成。朝廷日常政务由内阁总理大臣协同阁员们商讨,讨论之后再向皇帝请示。

这些措施看上去与明代的内阁并无太大的区别,但戴鸿慈接下来提交的建议,则充分体现了君主立宪制的精髓,他说尽管政务由皇帝裁决,但当政务真正推行的时候,必须要有内阁总理大臣、左右大臣以及相关部门的尚书附署才可以。可以说,这是一项融新、旧制度为一体的改革建议,既保留了原有的领导机构和领导班子,又附之以责任内阁制制度的内涵,对君权进行了一定的限制。

戴鸿慈

三、艰难的改革之路

责任内阁制度的关键,就是对君臣之间的关系进行重新组合,削弱君主之权,而增加大臣之权,显然这关乎国家的核心权力。戴鸿慈的奏折提交之后,慈禧下令成立改制小组,编纂新官制。

而这一奏折同样引发了朝野的热烈讨论,有人提出设立责任内阁制固然可以防止君权专制,但又如何保证内阁总理大臣像明中期的严嵩那样专权,从而成为别样的“君主”呢?

这个问题正是主张责任内阁制的人跳不过去的。

《苍穹之昴》中的慈禧

知道,此时的领班军机大臣是庆亲王奕劻,袁世凯也以直隶总督加新军首领的身份位居高位,若一旦组阁,总理大臣很可能落入他们二人中的一人之手。奕劻与袁世凯向来又是关系极好的官场合作伙伴,无论落入谁之手,两人一旦联手组阁,那皇帝还剩下多少权力呢?

这又是人们忌惮责任内阁制的一点。

《建党伟业》中的袁世凯

责任内阁制好是好,但出于对实际权力的考量,慈禧始终没有下定决心推行。直到1908年7月,朝廷再度下令就责任内阁制问题展开讨论,但8月份慈禧和光绪就相继去世了,朝廷顿时失去了领导权威。新登基的溥仪则由其父载沣以摄政王的身份辅佐,此时的朝廷显然是摄政王一家独大,责任内阁制的讨论也就再度推迟下去。

影视剧中的载沣

但自1909年开始,社会上出现了一股强烈的呼声,要求朝廷迅速开国会、立宪法、组内阁,实行君主立宪制度。立宪派为此先后组织了三次国会请愿运动,要求速开国会。面对社会的呼声,新成立的具有国会雏形的大清资政院,说军机处就是负有完全行政责任的“内阁”,企图借此堵塞社会的呼声,但在皇权独握的帝制社会,军机处显然并没有多少独立处置事务的权力。

在第三次国会请愿运动中,资政院也被立宪派说服,开始向朝廷呼吁速开国会,并充分发挥手中的弹劾权力,对固有的军机处展开激烈的弹劾。眼见军机处已成为众矢之的,摄政王载沣再也无法维护被多次弹劾的军机处,1910年4月,朝廷宣布于次年组建责任内阁。

1911年4月,大清第一届责任内阁成立,军机处至此彻底消失,但第一届内阁成员大多为满清皇族成员,很显然,这是个“皇族内阁”,所以内阁的成立不但没有缓解民间的反对声音,反而加剧了立宪派对朝廷的不满,就在几个月之后,武昌起义爆发,大清随之宣告灭亡,责任内阁制也就化为历史的泡沫。

皇族内阁成员

文史君说

军机处自雍正以来,长时间被人们所推崇,并认为是大清制度的一次重大变革,但随着清末新政的推行,尤其是五大臣出洋考察之后,实行责任内阁制的呼声愈发高涨。面对朝野内外的呼声,朝廷出于对政府核心权力的占有欲,并未将责任内阁付诸实施,但当责任内阁真正成立的时候,却由于充斥着皇族成员,变成了“皇族内阁”,清朝在人们心中彻底失去了公信力!至此,一场旨在拯救大清的变革,反倒加速了清朝的灭亡。

参考文献

高放:《清末立宪史》,北京华文出版社,2012 年。

李文杰:《君相关系的终曲——清季内阁与军机处改革》,《清史研究》2018年第1期。

(作者:浩然文史·小太阳)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