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该怎么拯救自己“不上进”的孩子?

 懂课鸭 2020-10-28
知乎上有一个热门话题: 
“女儿9岁了,报了很多兴趣班,为什么她总是应付了事,怎么这么不上进?” 
面对不上进的孩子,我们作为父母真的很“无力”。
经常听到父母说:
“爸妈辛辛苦苦挣钱,给你提供了这么好的环境,你怎么就不能长点心?”
“我们小时候想读书还没这个机会呢,你现在不珍惜,以后有你吃苦的。”
“那么多小朋友都报班了,为什么你这么不听话!”
其实说了这么多,用处并不大。
在儿童发育阶段中,从活动特点来划分,3-7岁正是游戏活动阶段,一直到15-17岁这个阶段,才是专业学习活动阶段。
3-7岁的孩子会轻易被游戏、音乐、动画吸引注意力,这个阶段的孩子还不具备我们父母所说的“上进心”,而我们做父母的都希望孩子能够珍惜现在宝贵的时间,努力一把,以后能够在竞争激烈的社会中生活得更好,可是苦口婆心说了那么多,孩子听不进去,怎么办?

1、孩子的兴趣,不是家长逼出来的。

在3、4岁的年纪,很多孩子的确不知道自己喜欢什么,这个阶段的孩子还处在对外界很迷茫的状态,也分不清游戏与技能的区别。
这时候父母不要心急,不需要刻意规范看手机是不对的,练习舞蹈是对的,而是鼓励孩子在学习中寻找乐趣,比如今天学会了一首歌,就可以在做游戏的时候唱一首,看电视的时候有歌舞类节目,也可以鼓励孩子表演一下。
做游戏也是技能学习的一部分,父母则需要通过孩子做游戏的方式,来判断孩子喜欢什么,有些孩子喜欢听音乐、唱儿歌、讲小故事,这种孩子就是听觉敏感型,在听、说方面有天赋,可以报演讲班、歌唱班等;有些孩子喜欢观察小动物,对图像敏感,这就属于视觉敏感型,可以引导孩子绘画、围棋等。  
有一些孩子性格腼腆内向,父母赶紧为孩子报了口才班、小模特班,想借此锻炼孩子。孩子是需要锻炼,但是在3-7岁这个阶段,不要操之过急。突然要求一个内向的孩子上台演讲,这种压力是非常大的,孩子可能会产生厌倦、恐惧等心理,甚至让孩子排斥表达,更加内向。
如果孩子内向,可以先让孩子接触不需要经常交流的兴趣班,让孩子知道,兴趣班不是危险的,在这里可以找到乐趣,等孩子稍大一些,在进行交际方面的引导。
对于外向的孩子也同理,让孩子尽情展示自己。
在儿童兴班培养中,“兴趣”才是第一位。

2、孩子学习之前,父母先学习


(1)、学会尊重
过年的时候,总是有一大群亲朋围在一块儿,讨论自家的孩子,还总缺少不了“才艺展示”的环节。
学了街舞的就原地打两个滚,会唱歌的吼两嗓子,表演魔术的也过来露两手。
这时候就有孩子庆幸,还好学的是钢琴、围棋,不能现场展示。
对于一些开朗、喜欢展示自己的孩子还好,但对于那些比较腼腆的孩子,这种强制表演的环节恰恰是伤害了他们的学习欲望。
我们平时缺少看舞蹈、听歌的机会吗?就一定要在这个点,让孩子表演吗?
每个孩子都是独立的个体,是否愿意在亲朋面前展示自己,也是孩子自己的权利。
(2)、学会沟通
我们都听过钢琴家郎朗的奋斗史,他有一个严厉的父亲,逼着郎朗学习钢琴,要求他每天必须保证6个小时的练琴时间,最后才让成就了郎朗的今天。
这给我们了一种错觉,是不是只要逼着孩子学一门技能,孩子就能够成一个行业的顶尖人物呢?
其实郎朗在小时候就有很强的天赋,《猫和老鼠》看过几遍,就能弹出来里面的钢琴曲,曲谱练过几遍基本就可以熟练地弹出来。
可以说是天赋禀异了,但是他还是在中间一度想要放弃,他在自传《千里之行:我的故事》里说了一段与父亲的冲突,当时郎朗怒道:“不要你命令我,我希望你下地狱!”
而现在再去采访他,他是这样评价的:
“实际上一个人成功有多种途径,没必要非得成天骂人。”  
有的时候孩子有好奇心,有学习的兴趣,却因为父母的疏忽而消磨了,不管是在学习还是生活中,都要有一个和平、温馨的氛围。
4-7岁是孩子内心主动性与内疚这两个状态持续矛盾的阶段,他们既想要展示自己的能力,又会害怕出错,如果孩子在出错之后没有得到正确的引导,他们一定能够感受到的,继而会因为内疚儿排斥学习。
家长学会正向沟通是很有必要的。
用“你觉得任务量怎么样”代替“今天的任务怎么没完成?”
用“是不是我这里没有讲清楚?”代替“你怎么会这种错误?”
正向的沟通就是以对方为导向,先找到问题,再寻找解决办法,而不是劈头盖脸一通喊叫,孩子也能记住不再犯这个错误,但这对于孩子的心理影响是很大的。
有点时候不是孩子不想上进,而是厌恶这种被人推着、批评着上进,一旦没有了推手,负面情绪就会立刻反弹。
(3)、摆正心态
父母作为成年人也会因为生活、工作中的压力而消极情绪爆发,更何况是孩子。
有的时候孩子会因为一点小问题而爆发,在孩子出现消极情绪的时候,父母不要跟着一起消极对待,这种行为只会孩子更加质疑自己。
“不写完就不要吃饭了。”
“这点问题都解决不了,你是给谁学习呢?”
两个交消极情绪对撞可不会负负得正,而是更加消极,孩子麻木了,敷衍了事,父母气得跳脚。
因此,想要孩子态度端正,父母首先要先摆正心态。
听过一句话:上小学的家长最暴躁,因为作业对他们来说很简单;上初中之后,就开始一起耐心讨论问题了,而且会发现自己有很多题已经不会做了;等上了高中,就只有送水果,送牛奶的份儿了。
我们对于孩子的暴躁,说到底,还是觉得他们是孩子,是不懂事的、会制造麻烦的、自己解决不好问题的。
这其实是一种不信任的情绪,父母产生消极情绪,孩子潜意识也会觉得自己是做不好这件事情的。有的时候,父母端正心态,孩子信任孩子,或许才是更好的鼓励。 

3、合适的定位


做了父母之后,听到过最扎心的一句话就是:不是人人都有资格成为父母,当父母为什么没有门槛?
父母对于孩子的爱是没有条件,不需要理由的,可是很多时候,我们都不知道怎样去爱。
父母都经历过或是正在经历自己的孩子从出生到开口说话,再到上学,离开父母组建自己的小家庭这样一个漫长的过程,我们对孩子有很大的期许,希望孩子能出人头地;希望孩子能代替自己完成当初没有完成的梦想;希望孩子能取得巨大的成功……
但是我们要知道,孩子从出生的那一刻,已经是一个独立的个体,拥有自己的理智、思维甚至是梦想。
我们要求孩子当科学家、当舞蹈家、当奥运冠军,却忽略了孩子自己的感受。马伯庸说:“人有三个自我接受的阶段,一个比一个难:一个是接受自己的父母是普通人;一个是接受自己是普通人;而最难的那一个,是接受自己的孩子是个普通人。”
龙应台在《目送》中写道:“我慢慢地、慢慢地了解到,所谓父女母子一场,只不过意味着,你和他的缘分就是今生今世不断地在目送他的背影渐行渐远。你站在小路的这一端,看着他逐渐消失在小路转弯的地方,而且,他用背影默默告诉你:不必追。”
孩子“不上进”,是不是因为我们对他们报有太多的期许,可根本不愿意去问一问他们喜不喜欢?一个人生活幸不幸福,不是用刻度去计算的,而是用心去感悟的。
有的时候,父母适当放平心态,让孩子自由快乐地成长,或许孩子可能会给我们一个更大的惊喜,毕竟作为父母,最炽热而又美好的期许是希望孩子能够幸福地过好一生。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