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汉字探微(150):顶天立地——释“天”

 秋琰 2020-10-28

朱英贵

“顶天立地”这个成语的意思大致是:头顶云天,脚踏大地,借以形容形象高大,气慨豪迈。显然这里的“天”是指天空而言,然而“天”作天空讲却是它的引申义,“天”字的造字本义原本就是指人的头顶。也就是说,头顶就是“天”,今天还把头盖骨叫做“天灵盖”呢,后来就逐渐地把头顶以上的事物与空间都叫做“天”了。却原来一个人挺身立于地面,头顶大可不必高耸入云,原本就是“顶天立地”的呀,本文就来说说这个“天”字。

一、“天”字的字形解读及造字本义

“天”字的字形演变与字源演变

甲骨文的“天”字是个象形字,它是在一个正面人形“大”的基础上突出强调他的头部,所用的方法是:要么以方形或圆形符号直接描画人的头部(如上图第一个字形),要么以一条横直线加于人体上部表示人的头顶(如上图第二个字形),要么在表示头顶的横直线上部再加一条横直线,借以强调人的头顶(如上图第三个字形)。所有这三种形体的含义都是在凸显人的头部或者强调人的头顶,因此它的造字本义就应该是指人的头顶。

金文字形跟甲骨文一脉相承,有些字形由于青铜器浇铸的原因,便直接显示一个充实的人体及其头部(如上图前一个金文字形),有的形体则跟甲骨文字形基本一致(如上图后一个金文字形)。

“天”字的小篆字形是对甲骨文字形与金文字形的直接继承,只是表现两臂的线条更加婉转了而已。现代汉字的“天”字是在小篆字形的基础上经过隶变与楷化形成的,主要改变是将小篆表现两臂的婉转线条拉成了一条横直线,仅此而已。

《说文解字》卷一一部:“天,颠也。至高无上,从一,大。”

许慎所解释的意思是:“天”,就是顶部。它至高无上,其字形由“一”和“大”组合而成。

许慎的解说由于他没有见过“天”字的甲骨文字形的方形头部或者两条横直线符号,只是根据小篆形体来解义,故云“从一、大”,这种偏差是可以理解的,至于他说的“至高无上”的“天”恐怕已经是头顶的引申义“天空”了,这也正是“天”字从古自今的基本常用义。

   二、“天”字的字义演变源流

“天”字的的造字本义就是指人的头顶。例如:“天,颠也。……颠者,人之顶也。”(段玉裁《说文解字注》)再如:“刑天与帝至此争神,帝断其首,葬之常羊之山,乃以乳为目,以脐为口,操干戚以舞。”(《山海经·海外西经》)郭璞注:“是为无首之民。”袁珂注:“‘刑天’盖即断首之意。”又如:“刑天舞干戚,猛志固常在。”(陶渊明《读山海经》)又如“天,刑名。剠凿其额曰天。”(《集韵》)“天刑”即古代的墨刑,一种在额头上刺字的刑罚。又如:天灵(人或其他动物的头顶骨)、天灵盖(头顶骨)……

“天”字的本义是头顶,亦即人头。人的头顶再往上便是天空,而天空是至高无上的。从某种意义上说,“天”也就是“人”的头顶的延申,“人”的头也就是“天”的意念所在;天人合一,这是中国古人的智慧。于是,“天”字便可以产生如下几方面的引申义:

其一,表示位置在顶部的意思,如:天棚、天窗、天线、天桥……

由这个意思便可以引申为天空的意思。例如:“绸缪束薪,三星在天。”(《诗·唐风·绸缪》)再如:“天油然作云,沛然下雨,则苗浡然兴之矣。”(《孟子·梁惠王上》)又如:“野旷沙岸净,天高秋月明。”(南朝·宋·谢灵运《初去郡》诗)

其二,古人以天为万物主宰者。例如:“天佑下民,作之君,作之师。”(《书·泰誓上》)再如:“获罪于天,无所祷也。”(《论语·八佾》)又如:“人心以为神,天亦必以为神矣。”(清·纪昀《阅微草堂笔记·滦阳消夏录五》)

由这个意思便可以引申为命运或天意的意思。例如:“吾之不遇鲁侯,天也。”(《孟子·梁惠王下》)再如:“离十三年,幸而集处得燕而举一觞相属,此天也,非人力也。”(唐·韩愈《送湖南李正宗序》)又如:“挑着个纸招儿,上写着:‘讲命谈天,卦金一两。’”(《水浒传》第六一回)

其三,古人以天为化育万物的自然本体,古人认为日月星辰运行、四时寒暑交替、万物生长发育都受天的制约。例如:“知天之所为者,知人之所为者,至矣。”(《庄子·大宗师》)成玄英疏:“天者,自然之谓……天之所为者,谓三景晦明,四时生杀,风云舒卷,雷雨寒温也。”再如:“天地合气,万物自生,犹夫妇合气,子自生矣。”(汉·王充《论衡·自然》)又如:“天之所能者,生万物也。”(唐·刘禹锡《天论》)

由这个意思便可以引申为如下两方面的意思:

一是用“天”来指称君王。例如:“虢国不施妆粉,自炫美艳,常素面朝天。”(宋·乐史《杨太真外传》)再如:“又言洎乎《长白山赋》入,天心嗟叹,温诏下颁。”(清·叶廷琯《吹网录·宁古塔纪略》)

二是用“天”来尊称父母或夫君。例如:“夫者,妻之天也。”(《仪礼·丧服》)再如:“之死矢靡它。母也天只!不谅人只!”(《诗·鄘风·柏舟》)毛传:“天谓父也。”又如:“远近无不知儿身许吴郎矣,今改之,是二天也。”(清·蒲松龄《聊斋志异·白于玉》)

其四,古人以天为世界的精神本原。例如:“尽其心者,知其性也;知其性,则知天矣。”(《孟子·尽心上》)朱熹集注:“心者,人之神明,所以具众理而应万事者也。性则心之所具之理,而天又理之所从以出者也。”再如:“天者,何也?吾之心而已矣。”(清·刘大櫆《天道中》)

由这个意思便可以引申出如下五方面的意思:

一是用“天”来表示天然或天生的意思。例如:“牛马四足,是谓天。”(《庄子·秋水》)再如:“且夫周成王,人之中才也,近管蔡则谗入,有周召则义闻,岂可谓天聪明哉?然而克终于道者,得不谓教之然耶?”(唐·元稹《论教本书》)又如:“杨诚斋云:古人之诗,天也;后世之诗,人焉而已。此论得之。”(宋·罗大经《鹤林玉露》卷九)

二是用“天”来表示天性或生命的意思。例如:“故圣人之制万物也,以全其天也。”(《吕氏春秋·本生》)再如:“古来贤达士,以酒全其天。”(元·麻革《题李氏寓酒轩》诗)又如:“中年,自以生性卞急,欲托琴德,以自养其天。”(清·梁章钜《归田琐记·曼云先兄家传》)

三是用“天”来表示天时、天气、季节等意思。例如:“天者,阴阳、寒暑、时制也。”(《孙子·计》)再如:“天寒翠袖薄,日暮倚修竹。”(唐·杜甫《佳人》诗)又如:“小市东门欲雪天,众中依约见神仙。”(南唐·张泌《浣溪沙》词)

四是用“天”来表示一昼夜或者白天的意思。例如:“匡超人背着行李,走了几天旱路。”(《儒林外史》第十七回)再如:“大长的天,也是白闲着,帮帮我,又解了闷儿。”(《儿女英雄传》第二四回)又如:月小三十天,月大三十一天;明天;每天。

五是用“天”来表示一天里的某一段时间的意思。例如:“约莫一更多天,然后睡了。”(《二刻拍案惊奇》卷十八)再如:“赶到那里大约天也就是时候了。”(《儿女英雄传》第四回)

根据上面对“天”字的字义演变过程的梳理,现将“天”字字义的发展脉络简示如下(示意图中的横直线表示字义之间的先后演变关系):

三、含有“天”字文化含义的相关成语

含有“天”字的成语非常多,仅此选择数十个分门罗列,其中“天”字在成语中的文化含义大致有如下几种情形:

其一,成语中的“天”字表示跟天空相关的意思,例如:

碧海青天——原是形容嫦娥在广寒宫夜夜看着空阔的碧海青天,心情孤寂凄凉,比喻女子对爱情的坚贞。语见唐·李商隐《嫦娥》:“嫦娥应悔偷灵药,碧海青天夜夜心。”

不共戴天——戴:加在头上或用头顶着。不愿和仇敌在一个天底下并存。形容仇恨极深。源自《礼记·曲礼上》:“父之仇,弗与共戴天。”

顶天立地——头顶云天,脚踏大地。形容形象高大,气慨豪迈。语见宋·释普济《五灯会元》卷五十六:“汝等诸人,个个顶天立地。”元·纪君祥《赵氏孤儿》第一折:“我韩厥是一个顶天立地的男儿。”

光天化日——光天:最大的天,大白天;化日:生长万物的太阳。原形容太平盛世,比喻大家看得非常清楚的场合。源自《尚书·益稷》:“帝光天之下,至于海隅苍生。”《后汉书·王符传》:“化国之日舒以长,故其民闲暇而力有余。”

海角天涯——形容极远的地方,或彼此相隔极远。语见唐·白居易《春生》:“春生何处暗周游,海角天涯遍始休。”

海阔天高——比喻天地广阔,征程遥远。语见唐·刘氏瑶《杂曲歌辞·暗别离》:“青鸾脉脉西飞去,海阔天高不知处。”

撼天震地——撼:摇动;震:震动。震动了天地。形容声音或声势极大。源自《三国志·魏志·文帝纪》裴松之注:“惟黄初七年五月七日,大行皇帝崩,呜呼哀哉!于时天震地骇。”《水经注·河水》:“涛涌波襄,雷奔电泄,震天动地。”

洪福齐天——洪:大。旧时颂扬人福气极大。语见元·关汉卿《西蜀梦》:“这南阳排叟村诸葛,辅佐着洪福齐天汉帝王。”

祸从天降——降:落下。比喻突然遭到了意外的灾祸。语见《旧唐书·刘瞻传》:“咸云宗召荷恩之日,寸禄不沾,进药之时,又不同义,此乃祸从天降,罪匪己为。”

极天际地——形容十分高大。源自《礼记·乐记》:“及夫礼乐之极乎天而蟠乎地,行乎阴阳而通乎鬼神。”

兼善天下——兼善:使大家都有好处。使天下人都得到好处。语见《孟子·尽心上》:“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善天下。”

江天一色——形容江面宽阔,水天相接。语见唐·张若虚《春江花月夜》:“江天一色无纤尘,皎皎空中孤月轮。”

经天纬地——经、纬:织物的竖线叫“经”,横线叫“纬”,比喻规划。规划天地。形容人的才能极大,能做非常伟大的事业。源自《左传·昭公二十八年》:“经纬天地曰文。”《国语·周语》:“天六地五,数之常也。经之以天,纬之以地。”

惊天动地——惊:惊动;动:震撼。使天地惊动。形容某个事件的声势或意义极大。语见唐·白居易《李白墓》诗:“可怜荒冢穷泉骨,曾有惊天动地文。”

开天辟地——古代神话传说盘古氏开辟天地,开始有人类历史,常比喻空前的,自古以来没有过的。源自三国·吴·徐整《三五历纪》:“天地混沌如鸡子,盘古生在其中,万八千岁,天地开辟,阳清为天,阴浊为地,盘古在其中。”

浪迹天下——浪迹:到处流浪。到处流浪,足迹遍天下。语见宋·李楙《野客丛书·李白事说者不一》:“为同列者所谤,诏令归山,遂浪迹天下。”

名满天下——天下闻名。形容名声极大。源自《管子·白心》:“名满于天下,不若其已也。”

幕天席地——把天作幕,把地当席。原形容心胸开阔。现形容在野外作业的艰苦生活。语见晋·刘伶《酒德颂》:“幕天席地,纵意所如。”

杞人忧天——杞:周代诸侯国名,在今河南杞县一带。杞国有个人怕天塌下来。比喻不必要的或缺乏根据的忧虑和担心。源自《列子·天瑞》:“杞国有人,忧天地崩坠,身亡所寄,废寝食者。”

青天白日——指大白天。也比喻明显的事情或高洁的品德。语见唐·韩愈《与崔群书》:“青天白日,奴隶亦知其清明。”

青天霹雳——霹雳:响雷。晴天打响雷。比喻突然发生意外的,令人震惊的事件。源自宋·陆游《四日夜鸡未鸣起作》诗:“放翁病过秋,忽起作醉墨。正如久蛰龙,青天飞霹雳。”

日月经天——日月每天都经过天空。比喻光明正大,历久不衰。语见南朝·宋·范晔《后汉书·冯衍传上》:“其事昭昭,日月经天,河海带地,不足以比。”

日月丽天——丽:附着。象日月悬挂在天空。比喻永恒不变。源自《易·离》:“日月丽乎天,百谷草木丽乎土。”

如日中天——好象太阳正在天顶。比喻事物正发展到十分兴盛的阶段。源自《诗经·邶风·简兮》:“日之方中,在前上处。”

三星在天——指新婚。语见《诗经·唐风·绸缪》:“绸缪束薪,三星在天。”

扫除天下——扫除:消除,肃清。肃清坏人,安定社会。语见《后汉书·陈蕃传》:“大丈夫处世,当扫除天下,安事一室乎?”

石破天惊——原形容箜篌的声音,忽而高亢,忽而低沉,出人意外,有能以形容的奇境,多比喻文章议论新奇惊人。语见唐·李贺诗《李凭箜篌引》:“女娲炼石补天处,石破天惊逗秋雨。”

水天一色——水光与天色相浑。形容水天相接的辽阔景象。源自唐·王勃《滕王阁诗序》:“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

天高地厚——原形容天地的广大,后形容恩德极深厚。也比喻事情的艰巨、严重,关系的重大。源自《诗经·小雅·正月》:“谓天盖高,不敢不局;谓地盖厚,不敢不脊。”《荀子·劝学》:“故不登高山,不知天之高也;不临深豨,不知地之厚也。”

天各一方——指各在天底下的一个地方。形容相隔极远,见面困难。源自汉·苏武《古诗四首》:“良友远离别,各在天一方。”

天花乱坠——传说梁武帝时有个和尚讲经,感动了上天,天上纷纷落下花来。形容说话有声有色,极其动听(多指夸张而不符合实际)。语见《心地观经·序品》:“六欲诸天来供养,天华(花)乱坠遍虚空。”

天经地义——经:规范,原则;义:正理。天地间历久不变的常道。指绝对正确,不能改变的道理。也指理所当然的事。源自《左传·昭公二十五年》:“夫礼,天之经也,地之义也,民之行也。”

天壤之别——壤:地。天和地,一极在上,一级在下,比喻差别极大。源自《抱朴子·内篇·论仙》:“趋舍所尚,耳目之欲,其为不同,已有天壤之觉(较),冰炭之乖矣。”

天上人间——一个在天上,一个在人间。多比喻境遇完全不同。语见南唐·李煜《浪淘沙》词:“流水落花春去也,天上人间。”

天外有天——指某一境界之外更有无穷无尽的境界。多用来表示人的眼界受客观条件的限制,认识的领域需要不断扩大。也表示美好的境界阅历不尽。亦作山外有山”、峰外有峰”源自《敦煌曲·何满子四首》其四:“金河一去路千千,欲到天边更有天。”

天无二日——日:太阳,比喻君王。天上没有两个太阳。旧喻一国不能同时有两个国君。比喻凡事应统于一,不能两大并存。语见《礼记·曾子问》:“天无二日,土无二王,家无二主,尊无二上。”

天下为公——原意是天下是公众的,天子之位,传贤而不传子,后成为一种美好社会的政治理想。语见《礼记·礼运》:“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

天旋地转——天地转动。比喻重大的变化。也形容眩晕时的感觉或闹得极凶。语见唐·白居易《长恨歌》:“天旋地转回龙驭,到此踌躇不能去。”

心比天高——形容心地高傲或所想超过现实。语见清·曹雪芹《红楼梦》第五回:“霁月难逢,彩云易散。心比天高,身为下贱。”

一飞冲天——鸟儿展翅一飞,直冲云霄。比喻平时没有特殊表现,一下做出了惊人的成绩。源自《韩非子·喻老》:“虽无飞,飞必冲天;虽无鸣,鸣必惊人。”语见《史记·滑稽列传》此鸟不飞则已,一飞冲天;不鸣则已,一鸣惊人。”

一手遮天——一只手把天遮住。形容依仗权势,玩弄手段,蒙蔽群众。源自唐·曹邺《读李斯传》诗:“难将一人手,掩得天下目。”

一统天下——天下:指全国。原指统一的国家,现多指某一地区或某一机构不贯彻上级意图而形成的独立王国。也泛指为少数人所霸占的某一领域。源自《公羊传·成公十五年》:“王者欲一乎天下。”又《隐公元年》:“何言乎王正月,大一统也。”

怨天尤人——天:天命,命运;尤:怨恨,归咎。指遇到挫折或出了问题,一味报怨天,责怪别人。源自《论语·宪问》:“不怨天,不尤人,下学而上达,知我者其天乎!”

指天誓日——誓:发誓。指着天对着太阳发誓。表示意志坚决或对人表示忠诚。源自唐·韩愈《柳子厚墓志铭》:“指天日涕泣,誓生死不相背负,真若可信。”

罪恶滔天——滔天:漫天,弥天。形容罪恶极大。语见宋·周密《齐东野语》卷十七:“今开庆误国之人,罪恶滔天。”

坐井观天——坐在井底看天。比喻眼界小,见识少。源自唐·韩愈《原道》:“坐井而观天,曰天小者,非天小也。”

独步天下——独步独一无二,特别突出。超群出众,无人可比。语见《后汉书·戴良传》:“独步天下,谁与为偶!”

其二,成语中的“天”字表示跟天意相关的意思,例如:

德配天地——指道德可与天地匹配。极言道德之高尚盛大。语见《庄子·田子方》:“夫子德配天地,而犹假至言以修心。”

奉天承运——奉:遵照;奉天:遵从天意,指皇帝受命于天;承运继承新生的气运。指君权神授。封建帝王诏书开头的套语。语见明·沈德符《野获编》:“太祖奉天二字,千古独见。故神训中云皇帝所执大圭上镂‘奉天法祖’四字,臣下诰敕命中,必首云‘奉天承运皇帝’。”

感天动地——使苍天和大地为之感动。形容诚意感人至深。亦比喻使无情天地受感动。形容冤屈极大。源自《列子·黄帝篇》:“夫至信之人,可以感物也。动天地,感鬼神,横六合,而无逆者,岂但履危险,入水火而已哉?”

皇天后土——皇天:古代称天;后土:古代称地。指天地。旧时迷信天地能主持公道,主宰万物。语见《尚书·武成》:“予小子其承厥志,底商之罪,告于皇天后土。”《左传·僖公十五年》:“君履后土而戴皇天。”

回天之力——原比喻言论正确,极有力量,影响深远。现多比喻能挽回严重局势的力量。语见《魏书·帝纪篇末史臣总论》:“佞阉处当轴之权,婢媪擅回天之力,卖官鬻狱,乱政淫刑。”《新唐书·张玄素传》:“张公论事,有回天之力。”

吉人天相——吉人:善人;相:帮助,保佑。意谓好人会得到天的帮助。多用作对别人的患病或遇到困难、不幸的安慰话。源自《左传·宣公三年》:“石癸曰‘吾闻,姬、姞耦,其子孙必蕃。姞,吉人也。’”又《昭公四年》:“晋楚唯天所相,不可与争。”

口含天宪——天宪:指朝廷法令。比喻说话就是法律,可以决定人的生死。语见《后汉书·朱穆传》:“手握王爵,口含天宪。”

愧天怍人——怍:惭愧。对天对人,都感到惭愧。指做了亏心事无脸见人。源自《孟子·尽心上》:“仰不愧于天,俯不怍于人,二乐也。”

乐天知命——天:天意;命:命运。安于自己的处境,由命运安排。这是相信宿命论的人生观。语见《周易·系辞上》:“乐天知命,故不忧。”

顺天应人——应:适应,适合。顺应天命,合乎人心。旧时常用于颂扬建立新的朝代。源自《周易·革》:“天地革而四时成,汤武革命,顺乎天而应乎人,革之事大矣哉。”

贪天之功——把天所成就的功绩说成是自己的力量。现指抹杀群众或领导的力量,把功劳归于自己。语见《左传·僖公二十四年》:“窃人之财,犹谓之盗,况贪天之功,以为己力乎?”

天保九如——天保:《诗经·小雅》中的篇名;九如该诗中连用了九个如”字,有棕福寿延绵不绝之意。旧时祝寿的话,棕福寿绵长。源自《诗经·小雅·天保》:“天保定尔,以莫不兴。如山如皋,如冈如陵,如川之方至,以莫不增……如月之恒,如日之升,如南山之寿,不骞不崩,如松柏之茂,无不尔或承。”

天伦之乐——天伦:旧指父子、兄弟等亲属关系。泛指家庭的乐趣。语见唐·李白《春夜宴从弟桃花园序》:“会桃花之芳园,序天伦之乐事。”

天网恢恢——天网:天道之网;恢恢:宽广的样子。指天道如大网,坏人是逃不过这个网的,作恶必受到惩罚。语见《老子》:“天网恢恢,疏而不失。”

天衣无缝——神话传说,仙女的衣服没有衣缝。比喻事物周密完善,找不出什么毛病。源自前蜀·牛峤《灵怪录·郭翰》:“徐视其衣并无缝,翰问之,曰‘天衣本非针线为也。’”

天之骄子——骄子父母溺爱骄纵的儿子。老天爷的宠儿。原指强盛的北方民族胡人,后也指为父母溺爱、放肆不受管束的儿子。语见《汉书·匈奴传上》:“南有大汉,北有强胡者,天之骄子也。”

天作之合——合:配合。象是上天给予安排,很完美地配合到一起。祝人婚姻美满的话。语见《诗经·大雅·大明》:“天监在下,有命既集,文王初载,天作之合。”

听天由命——由:听从,随顺。听任事态自然发展变化,不做主观努力。也比喻碰机会,该怎么样就怎么样。语见清·刘鹗《老残游记续集》第二回:“死活存亡,听天由命去罢。”

物华天宝——物华万物的精华;天宝天然的宝物。指各种珍美的宝物。语见唐·王勃《秋日登洪府滕王阁饯别序》:“物华天宝,龙光射牛斗之墟。”

物竞天择——物竞:生物的生存竞争;天择:自然选择。生物相互竞争,能适应者生存下来。原指生物进货的一般规律,后也用于人类社会的发展。语见清·梁启超《新中国未来记》第三回:“因为物竞天择的公理,必要顺应著那时势的,才能够生存。”

其三,成语中的“天”字表示跟天然相关的意思,例如:

暴殄天物——暴:损害,糟蹋;殄:灭绝;天物指自然生物。原指残害灭绝天生万物,指任意糟蹋东西,不知爱惜。语见《尚书·武成》:“今商王受无道,暴殄天物,害虐焌民。”

国色天香——原形容颜色和香气不同于一般花卉的牡丹花,也形容女子的美丽。源自唐·李浚《摭异记》:“国色朝酣酒,天香夜染衣。”

国色天姿——国色:女子美色冠绝全国;天姿:天生的姿色。旧时形容女子容貌极美。源自《公羊传·昭公三十一年》:“颜夫人者,妪盈女也,国色也。”《汉武帝内传》:“修短得中,天姿掩蔼,容颜绝世。”

浑然天成——形容诗文结构严密自然,用词运典毫无斧凿痕迹。亦形容人的才德完美自然。语见唐·韩愈《上襄阳于相公书》:“阁下负超卓之奇才,蓄雄刚之俊德,浑然天成,无有畔岸。”

巧夺天工——夺:胜过。人工的精巧胜过天然。形容技艺十分巧妙。源自元·赵孟頫《赠放烟火者》诗:“人间巧艺夺天工,炼药燃灯清昼同。”

天府之国——天府:天生的仓库;国:地区。原指土地肥沃、物产丰富的地区。专指四川。源自《战国策·秦策一》:“田肥美,民殷富,战车万乘,奋击百万,沃野千里,蓄积饶多,地势形便,此所谓天府,天下之雄国也。”

天生丽质——天生:天然生成。丽质:美丽的姿容。形容女子妩媚艳丽。语见唐·白居易《长恨歌》:“天生丽质难自弃,一朝选在君王侧。”

天生尤物——指容貌艳丽的女子。源自《左传·昭公二十八年》:“夫有尤物,足以移人。”

天真烂漫——天真:指心地单纯,没有做作和虚伪;烂漫:坦率自然的样子。形容儿童思想单纯、活泼可爱,没有做作和虚伪。语见宋·龚开《高马小儿图》:“此儿此马俱可怜,马方三齿儿未冠。天真烂漫好容仪,楚楚衣裳无不宜。”

其四,成语中的“天”字表示跟境界相关的意思,例如:

别有天地——天地:境界。比喻另有一番境界。形容风景或艺术创作的境界引人入胜。语见唐·李白诗《山中问答》:“桃花流水窅然去,别有天地非人间。”

洞天福地——原为道家语,指神道居住的名山胜地,多比喻风景优美的地方。源自唐·杜光庭《洞天福地记》列出十大洞天、三十六小洞天、七十二福地的名称。

花天锦地——形容繁华热闹。语见明·冯梦龙《古今小说》第五卷:“行至长安,果然是花天锦地,比新丰市又不相同。”

欢天喜地——形容非常高兴。语见元·王实甫《西厢记》第五本第四折:“我现将著夫人诰歠,县君名称,怎生待欢天喜地,两只手儿亲付与他。”

九天九地——原指天上的最高层和地的最深处,比喻两者相差极远。源自《孙子·形篇》:“善守者藏于九地之下,善攻者动乎九天之上。”

其五,成语中的“天”字表示跟时间相关的意思,例如:

天长地久——时间长,日子久。语见《老子》第七章:“天长地久,天地所以能长且久者,以其不自生,故能长生。”唐·白居易《长恨歌》天长地久有时尽,此恨绵绵无绝期。”又作“地久天长”。

天荒地老——指经历的时间极久。语见唐·李贺《致酒行》:“吾闻马周昔作新丰客,天荒地老无人识。”又作“地老天荒”。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