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明镜非台丨中国选官制度历程(上)

 桃花源间 2020-10-29



文字:明镜非台 


中国选官制度历程(上)  2015/12/18
这节课的内容是中国选官制度历程。这是一个比较大的话题,我曾经做过一些研究和整理,不过一节课,很难讲得很细致,我们主要是对选官制度的形成,发展以及方式作一些梳理。牵涉到朝代的,想起来就讲。另外,不会牵涉到建国后的选官问题。那么,我们现在开始。
    中国的政权发展,从三皇五帝,到秦的一统天下,主要经历了氏族,氏族部落,氏族部落联盟,国家联盟等一系列发展周期,其中,西周统一,实行封建,这是我们之前讲春秋战国问题讲得比较多的。而西周之前,就没怎么提到过。那么,一说起来,大家最记得的,可能是禅让,就是尧舜禹的禅让制度。其实这是一种原始民主的体现,那么,在这个阶段中,到底实行的是什么样的官僚选拔方式呢?



大的方面是两个,一个是世袭,还有一个是选贤。
由于早期的国家雏形,其对政权的管理相对来说比较粗放。比如说,法律,建设,外交等等大的方面,都是西周后才逐渐完善起来的,因此,对人才的选拔方式也就相应比较粗放。那么,世袭,我们好理解,老子死了,儿子接班。而选贤呢?除了尧舜禹的禅让,以前我们还提到过一个有记载的许由(洗耳朵)不是说么,如果许由答应了接班的话,可能就没其他人啥事了。这里,不由要说到一个问题:就是说禅让这个问题。其实后世,是有争议的。
为啥说有争议呢?咱们先说尧舜,历史上是第一个禅让的典范。大家都认为尧很有胸襟,是吧,有不同意见的没?好吧,说一下尧舜禅让的争议在哪里:



第一,尧首先是有儿子的,他的儿子叫丹朱。根据传说,生下来全身发红,
所以叫朱。而他被分封的地方,在丹水,所以称丹。另外,他还是中国第一个发明围棋的人,当然,这是传说。
第二,他应该是称过帝的。根据是,山海经里对他的称呼,是帝丹朱。
这就和史记的道理是一样的,帝王,称本记,大臣称列传。
第三,根据战国时期一本由晋国和魏国史官编修的史书《竹书记年》里面说,舜囚禁的尧,并屏蔽了丹朱,不让他和父亲见面。
第四,还有个旁证是,舜的政权首都在今天的山西,而尧的和他是两个地方。
为啥禅让,国都不在一个地方?所以说啊,这些所谓传说的历史,很多不一定可信,其中很有可能出现过政权的交替和争夺,甚至是一起历史阴谋。



这些我们先不管他了,反正知道那个时期,是世袭和选贤能并用的就是。
    那么,进入西周之后,之前我们说过,当时的四个社会阶层是哪四个
贵族阶层?“天子大夫诸侯士”这四类人属于贵族阶层。贵族,享有统治权,这里,其实主要还是世袭。自从周武王分封天下之后,制定了一套严格的礼法和宗法制度,配合封建制度,使社会有了章法可循。那么,这就造成了特殊社会阶层长期把持统治地位的情况。当然,要说选贤有没有呢?也是有的,但未形成规模。比如说,管仲,之前说过的,射带中钩。又比如商鞅,通过求贤令当官。但这一时期,统治阶级选择官僚的方式,普遍比较粗放。怎么说粗放呢?主要是没有量化标准。商鞅变法其实没有失败,
秦孝公任用商鞅进行变法,虽然商鞅在他死后也死了,但商鞅的法,却一直被沿用,商鞅死后14年,秦国统一天下,凭的就是他的变法和所实行的社会体制。
话归正传,刚才说到粗放,那么,怎么证明?“曹刿论战”这个叫曹刿的人,跑君主那去,三言两语,就被君主带着他上战场。没读过一天军校,没考过一次科举,没立过一次战功,就能上战场当参谋长,这就是粗放的表现。当然,最后是赢了,但如果输了呢?……



那么,我们继续说第二个阶段。秦朝之后,汉朝开始,实行的是荐举制。这个制度,一直延续到了隋朝。当然,中间还经过了一些演化,例子在哪?比如说,咱们如果看过电视剧汉武大帝的,这个剧是比较尊重历史事实的。其中,当时的太后,窦漪房,就向汉景帝推荐了两个人,一个是窦婴,一个是袁盎,汉景帝照单全收。一个任命为大将军,一个任命为外交官,这就是荐举制最典型的例子。那么,这个制度进步在哪?主要是打破了由贵族阶级长期把持政权的情况,让有才能的人登上了历史舞台。
特别是到三国,曹操提出的唯才是举。那么,除了士,即使是平民,只要有一技之长,也可以参与政权管理。
而荐举制还有一个分支叫察举制。两者区别在哪呢?虽然形式上是差不多的,但两者最大的区别在于:
前者主要考虑的是推荐人的名望;
而后者主要考虑的是被推荐人本身。



前者相当于是有人担保,后者相当于是对被推荐人进行评价。评价标准是啥?孝廉。当然,世袭制度在这个阶段还是并行的。而同时实行的,还有几个方式:
一个,是纳赀,也就是买官。特别是在天下较乱,军阀混战,政权不稳的时候,出一定数量的钱,支持当时政府,也是可以买官来当的。其实这个方式,延续到清朝都有在用,清朝叫捐官。当然,能捐的,多数都是小官。
比如粮台,督运,帮办之类的官僚。不过一般来说,虽然官小,但都是肥缺,不然他怎么回得了本?这时候当官,就成了做生意了。只有三年清知府十万雪花银的官才有人会去捐。
另外呢,还有个方式是以军功论官,这个方式也是长期沿用的。比如说明朝,明朝就在军事体制中实行过这种方式。打仗,如果你杀了一个敌人,当然,前提是你必须把敌人的脑袋割下来别在裤腰带上,并且带回来给将军,那么,你有两个选择:
第一,是五十两白花银;
第二,就是官升一级。



那么,当兵的,即使没文化,多杀点敌人,也能当大官。只不过,真正大的官,是必须你杀了很多的敌人却不被人杀的情况下。
另一种呢,叫恩荫。这个制度汉朝在用,其实后世也在用。他是世袭制度的一种分支,但和世袭不一样。世袭是,你老子当年得的是什么官,他死了,你顶替他,一样的级别和身份。这通常是出现在王侯或者藩王之家。
但恩荫呢,是有可能降级的。这个制度清朝用得特别多,因为清朝主要是为了避免大臣集权,分封太烂,为了高度实现中央统治,所以对建国初期很多的功臣之后就采取了这种制度。
比如说,你是亲王。大家注意,清朝的亲王,是王的最高级别,通常是一个字的。一字王是亲王,最高,二字王就是郡王了,第二等。比如说,恭亲王。而且,亲王一般都是不就藩的,也就是你等级待遇上高,但你没有实际统治权。那么怎么恩荫呢?你是亲王你的儿子,就荫为郡王,孙子就是贝勒,下一代是贝子,再下一代就是镇国公。好了,到镇国公,就不再往下降了,这就避免了当朝王特别多的尴尬局面,也就避免了官僚集权的问题出现。  这个方式有不明白的没?



同时,恩荫还体现在另一个方面,就是庶子。比如,有一个比较大的家族,长子世袭了父亲的爵位,那么,二三子如果有才能或者有功劳,又或者和哪个当朝权贵结了亲,那么,被皇上看上了,通常会荫一个爵位给他
不过这个爵位通常比世袭爵位小。所以,荫爵,是通常在历史上经常使用的一种方式,主要目的,就是避免封王太烂,臣大于君,其实这就显示了中国人的智慧。
   这里不由要提到一下小政权,很多小政权,其实就是因为没有处理好这种问题,而导致长期的势不稳定。比如说,咱们之前说的契丹,为啥它连年的造反,就是因为封王太多,动不动就是个王,而是个王就有兵权。他开始实行的是原始军事民主,大家知道契丹的开国皇帝耶律阿保机,最早是个啥官?咱之前讲过的,最早是夷里堇,可汗是遥辇氏家族的,还没有到耶律氏,后来阿保机把可汗给换了的。而契丹的可汗,就是选举出来的,这就是原始的军事民主。而之后,发生了五王叛乱,他的五个弟弟,叛乱了三次,这就是因为王太多,中央朝政不稳的最大原因。他没有用恩荫这种方式,才导致了这种结果。
(待续)





作者简介
明镜非台,七零后上海人,理科生。客居成都,川酒置地总经理。大中华诗词论坛总版。自幼受父亲影响喜爱诗词。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