规模,中国农业之殇! 近几年,随着农村土地流转的推进,大规模的农场的建设逐渐增多,但大部分投资者却以失败告终,甚至血本无归,包括许多国外引进的农业模式也不能幸免!究其原因还要从农业的特性分析! 提到农业,大部分人心中第一印象都是,不就是种个地嘛,有什么困难的!其实农业是个宽进窄出的行业,中国农业在从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的过程中更是如此,它即是资金密集型行业,也是劳动力密集型行业,同时也是技术密集型行业! 资金密集型产业,国内农业正处于从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型期间,资金周转慢,农业配套服务公司不健全,在农场建设初期除了地租、种苗、农资以外,要面临各种基础设施建设,配套灌溉水利设施建设,各种大型农机具的购买,这项从政府对农机具的补贴就可见一斑! 其实各项投入中最重要的一条是养地的费用,民间有谚语说:种地不上粪,等于瞎胡混!说的就是养地!众所周知不论什么样单品种植,要有商品性高的产品,肥沃的土壤是必不可少的条件之一!中国蔬菜蔬菜中心寿光,每亩每年的养地要到二十几方粪肥,七八袋复合肥、菌肥等,这还不包括后期的追肥!日本的一家农业公司在山东的农业基地为了养地,三年不种植作物,为了达到有机生产的标准,结果也是铩羽而归!三年的投入算单位面积看似不大,综合规模数字就有点吓人了! 劳动力密集型产业,在向现代农业转变过程中,很多农场主并没有解决农业现代化的问题!经济性作物的种植过程中从定植、管理到采收,哪一个环节都离不开人的操作,设施农业中每亩几乎要有1—1.5个人负责!曾经访问过一个农场主,在农药的喷施上有无人机,为什么还要人工打药!算经济账,成本低啊!无人机每亩五元,人工每亩三元,都会算经济账!可见在思维模式上也需要有个转变的过程! 但是纵观国内人力资源现状,70后逐渐种不了地,80后不会种地,90后不愿种地!好多农场中奔波劳碌的身影都是大伯大妈级的,这也是中国农业转型中难以避免的阵痛! 技术密集型产业,首先是生产技术,每种作物在不同时时期管理不尽相同,即使同一种作物在成长的过程中,也要根据植株的长势来决定管理的方式,这是一个弹性的管理要求,它不像工业体系,有着严格的生产标准,生产管理中一个环节都疏忽都可能导致满盘皆输。农业中每个管理者根据自己的管理经验,确定的生产标准也是千差万别,产生的效益也有很大不同!故而农业生产对管理者的经验要求很高! 其次,是各种现代化设施的使用技术!随着现代化生产的推进,物联网的引进,湿温控系统、水肥一体化化系统等的使用,甚至互联网的加入,产品溯源系统的应用,数字农业、智慧农业越来越近,这就对从业者的素质有了更高一层的要求! 古往今来,那一朝的帝王对农业都存有敬畏之心,我想作为现在的农人,更要对农业敬畏,才会在其中淘到真金!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