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德国文理中学水平下降,都是家长的错!

 新用户82864861 2020-10-29

一项关于德国文理中学学习水平下降的研究显示,父母过高估计自己的孩子也是原因之一。全民的大众教育并不值得推崇,孩子们的禀赋本来就各不相同。

德语水平限制后期学习潜力

今年10月德国教育质量发展研究所公布了2018年德国的教育趋势,该研究中给出了关于数学,生物,化学和物理者几门自然科学的测试成绩。德国的普通中学水平稳定,但是文理中学几乎每一个学科的水平都明显呈下降趋势。

一位老师表示如果词汇量超过了日常生活交流所需的3000个单词,有移民背景的学生往往需要特别帮助,在历史学习方面问题最为突出,因为其中涵盖太多古老的常用短语。他认为德语是所有教学科目的通用语言,学生只有在语言技能不落后的情况下才能充分发挥其智力潜力,为此在高中阶段需要全面的语言支持。


德国目前只有萨克森州和巴伐利亚州还保留了强制的小学评审程序,其他州都已经变成了家长决定自己的孩子读什么类型的学校。


父母高估孩子的学习能力

巴登符腾堡州自从取消了强制性小学审核制,替代以家长意愿为主的政策后,升学率从原来的41%提升至44%。家长们将择校视为购买贵重物品,质量好声誉高的学校就是最好的,对文理中学趋之若鹜。然而父母的选择并不一定适合孩子!

踏入没有门槛的文理中学其实问题多多,不仅仅是移民背景的孩子,有些母语是德语的孩子一样无法应付学校的教学要求。不少学生一年试学期后只有离开学校。

柏林2017/2018 学年一共有超过800名这样的孩子,他们一年时间坐在课堂里无法理解教学内容,只有重新返回普通中学复读一年,他们往往在普通中学的新环境中被称为“文理不通者”(„Gymnasialversager''),沦为被霸凌对象。

学生复杂的学习能力让文理中学中由教师主导的有效教学形式受到很大限制。为了协调教和学的差距,很多文理中学甚至降低专业要求。

全民文理中学模式不可取

苏黎世一直致力于儿童学习心理的心理学家Elsbeth Stern表示文理中学不应该成为大众中学,这样就无法完成高要求的专业课程,无法促进禀赋较高的孩子的教育,而且也无法有效准备高等教育的学习。文理中学应该只提供25%的中学配额。现在大部分的文理高中生资质平常,智商成正态分布,他们要么无法很好地逻辑思维,要么缺乏抽象思维能力。


“文理中学属于所有人”的观念是假定所有学生都具有同等天赋,学校去负责挖掘孩子中的宝藏。但是这种平等主义忽视了行为心理,孩子在很大程度上继承了父母的遗传。毕竟在弯曲的木头上雕刻有很大的局限性,呈现更多弱势,这也适用于在灵性禀赋方面。

德国每年辍学学生人数接近5万。家庭破裂,家庭暴力,情感疏忽可能起到很大原因,无法忽视的是,他们对学校在智力方面的要求无法达到,哪怕是最简单的高中毕业证书都要求太高。

因材施教,而不是平均主义。美国心理学家Paul F. Brandwein说:“没有什么比同等对待不平等现象更为不公平了。”

德国热线公众号:www-dolc-de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