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经典赏析||《孟子》选读之四十六:上恤下亲

 陆英图书屋 2020-10-29

【原文】

    邹与鲁哄(邹国与鲁国交战。哄,争吵,冲突,交战)。穆公(邹穆公)问曰:“吾有司(有司:指官吏)死者三十三人,而民莫之死(但是民众没有人为他们而死。“莫之死”,“莫死之”的倒装,“之’”指“有司”)也。诛之,则不可胜诛(不可胜诛:没有办法把他们都杀了。胜,音shēng ,尽);不诛,则疾(疾:憎恨)视其长上(长上:此指有司)之死而不救,如之何则可也?

孟子对曰:“凶年饥岁,君之民,老弱转乎沟壑(转乎沟壑:指辗转死于田沟山涧之中。壑,音hè,山涧),壮者散而之四方者,几千人矣;而君之仓廪实,府库充;有司莫以告,是上慢而残下(上慢而残下:对上玩忽职守,对下残害民生。慢,怠慢)也。曾子曰:‘戒之戒之!出乎尔者,反乎尔者(出乎尔者,反乎尔者:你怎样对待别人,别人就怎样还报你。反,还报)也。’夫民今而后得反之(民今而后得反之:百姓今天得以报复其长上)也;君无尤(尤,责怪)焉。君行仁政,斯民亲其上、死其长(为长上效死)矣。

                 ——《梁惠王下》

【译文】

邹国与鲁国交战。邹穆公对孟子说:“我的官员阵亡了三十三,百姓却没有一个为他们效死。杀他们吧,却是杀不胜杀;不杀他们吧,却是恨他们眼睁睁地看着长官被杀而不去营救。怎么办才好呢?
  孟子回答说:灾荒饥谨的年岁,君王的百姓,年老体弱的辗转死于田沟山涧之中年轻力壮的逃散到四面八方好几千人吧;而君王的粮仓里堆满粮食,库里财货充实;官吏们却从来不把灾情报告君王,这是对上玩忽职守,对下残害民生啊!曾子说:要警惕!要警惕啊!你怎样对待别人,别人就怎样还报你。’百姓今天得以报复其长上,君王不要他们吧!只要君王施行仁政,百姓自然就会亲近他们的上司,为他们的长官效死了。

【评析】

孟子曾说:“爱人者人恒爱之,敬人者人恒敬之”(《离娄下》)。他认为,人与人之间应当是相互的、对等的关系,这是他民本思想的重要内容之一。

在本章中,他把对人与人之间普遍关系的这种理解,具体运用到论述君与民、上与下之间的关系中,劝告邹穆公施行仁政,各级官员体恤百姓。邹国与鲁国的一场争,暴露了君民之间、官员与百姓之间离心离德的严重问题。百姓眼见得官员战死,却不肯去救援。邹穆公为此询问孟子,孟子以事实为依据,深刻分析了造成这种状况的原因,在于各级官员平日里不顾百姓死活,对上玩忽职守,对下残害民生。他借用曾子的话说:你怎样对待别人,别人就怎样还报你。因此,不能责怪他们。

孟子认为,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往往是相互对待的。爱人者人恒爱之,反过来,不爱人者便得不到别人的爱;敬人者人恒敬之,反过来,不敬人者也得不到别人的敬。改变邹国上下离心离德的状况,有施行仁政,“君行仁政,斯民亲其上、死其长矣。”

“君”与“民”的关系上,孟子还强调,君王要“乐以天下、忧以天下”,作为一国之主而不能“与民同乐”是不对的,“乐民之乐者,民亦乐其乐;忧民之忧者,民亦忧其忧。”(《孟子·梁惠王下》)

这些论述,反映了孟子关于人与人之间相互关系的思想。孟子认为,仁政是最合乎人性的政治,唯有施行仁政,才能形成互敬互爱,融洽和谐的人际关系,实现社会的安定祥和。

孟子的政治思想带有浓厚的道德色彩,今天,我们在继承孟子思想精华的时候,也要弥补其不足,把德治与法治结合起来,坚持依法治国与以德治国相结合的基本方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