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语音版《孝经》赏析(4)诸侯章第三

 陆英图书屋 2020-10-29

《孝经》赏析(4)诸侯章第

各位网友,《孝经》第3诸侯的孝道。诸侯地位仅次于天子,因此,孔子在讲述了天子如何行孝之后,紧接着讲述诸侯行孝的要点,指明不骄横,不奢侈,保住社稷,和睦百姓,是诸侯尽孝之道。

“在上不骄,高而不危;制节谨度,满而不溢。高而不危,所以长守贵也。满而不溢,所以长守富也。富贵不离其身,然后能保其社稷,而和其民人。盖诸侯之孝也。

“在上不骄”的“上”字,突出了诸侯在一国臣人之上,尊贵而高高在上的地位。高者易倾危,贵者易自骄。诸侯若能做到“在上不骄”,则虽处高位,终不至于身陷倾危的境地。“制节”的“节”字,指费用的节约和生活的俭朴。“制节”,就是订立节俭的规制。“谨度”的“度”字,指礼法。“谨度”,就是谨慎地实行礼法。“满而不溢”的“满”字,是说诸侯积一国之赋税,其府库充盈而丰满。“溢”字,指奢侈、损溢。诸侯若能订立节俭的规制,谨慎地遵守法度,则虽然府库充满也不至于滋长奢侈的恶习。

孔子这段话的意思是说:身为诸侯,在众人之上而不骄傲,其位置再高也不会有倾覆的危险;生活节俭、慎行法度,财富再充裕丰盈也不会损溢。居高位而没有倾覆的危险,所以能长久地保持自己的尊贵地位;财富充裕而不奢靡挥霍,所以能长久地守住自己的财富。能够保持富有和尊贵,然后才能保住家国的安全,与其黎民百姓和睦相处。这大概就是诸侯的孝道吧。

诸侯行孝的要点有三:

第一,要在上不骄”,保持荣耀。诸侯处于高高在上的地位,如果不能修身立德,以谦恭的态度处理上下左右之间的关系,而是放纵骄横,就会有倾覆之危,就会受刑戮毁伤不仅会使自己身败名裂,而且还会对父母造成极大的伤害。孔子说:“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敢毁伤,孝之始也。”因此,诸侯行孝,首先要过好修身立德,谦恭处事这一关,否则,就是不孝。只有在上不骄才能高而不危”;只有“高而不危才能长守贵”。这是保持自己荣耀,守住自己尊贵地位的唯一正确途径。

第二,要“制节谨度”,守好祖业。诸侯继承祖业而拥有一国财富,又凭借着积一国之赋税,而使府库充盈而丰满。《中庸》引孔子的话说:夫孝者,善继人之志,善述人之事者也。”他把能够继承先人遗志,把先人的事业发展下去,称之为“达孝”。诸侯如果不能厉行节俭,谨慎行事,遵守礼法,而是奢靡挥霍,肆意乱为,就会成为败家子,败掉祖上的基业,这同样是不孝。只有“制节谨度”,才能“满而不溢”;只有满而不溢才能长守富也这是继承先祖事业,守住自己富有生活的唯一正确途径。

第三,要立身行道扬名后世孔子说:“立身行道,扬名于后世,以显父母,孝之终也。”诸侯怎样为政治国呢?《论语》记载了孔子的一段精彩论述:道千乘之国,敬事而信,节用而爱人,使民以时。其要点:一是要尽职尽责,二是要言而有信,三是要节约财用,四是要爱惜民众,五是要依照农时使用民力。这几点,集中体现了孔子关于“为政以德”的思想,指明了治国理政的基本要求。依此则国治,违此则国危。诸侯身为一国之君,能奉行“节用而爱人”的为政治国之道,就能“保其社稷”,“和其民人”,建功立业,光宗耀祖,这是孝的终极目标。因此孔子说:富贵不离其身,然后能保其社稷,而和其民人。盖诸侯之孝也。

最后一句引用诗经·小雅·小曼》中的诗句。“《诗》云:“战战兢兢如临深渊,如履薄冰

战战”,指恐惧。“兢兢”,指戒慎。诗的大意是说,战战兢兢就像身临万丈渊隨时有可能掉下去一样,就像脚踩薄冰之上隨时有可能一样。孔子引此诗,就是要告诫诸侯们,身为国君,一定要谨慎、谨慎、再谨慎时时警惕自己常怀戒慎之心。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