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第432期】音频学《论语·微子篇第2章》柳下惠不愿“去父母之邦”体现了怎样的精神?

 陆英图书屋 2020-10-29

音频学《论语·微子篇第2章》柳下惠不愿“去父母之邦体现了怎样的精神?

18·2  柳下惠为士师,三黜。人曰:“子未可以去乎?”曰:“直道而事人,焉往而不三黜?枉道而事人,何必去父母之邦?”

    柳下惠:鲁国的贤者。士师”,就是掌管贵族狱讼的官员。”,指罢免。”,指离开。

    这段话的意思是说,柳下惠担任法官,多次被罢免。有人说:“你不可以离开鲁国吗?”他说:“正直地做事待人,到哪里去不会被罢免?不讲原则,左右逢源地做事待人,又何必离开自己的祖国?”

    柳下惠不愿“去父母之邦”,体现了怎样的精神 柳下惠所处的时代,由于社会风气败坏,正直地做事待人,反而处处受排斥。若想被任用,必须牺牲原则,“枉道而事人”。柳下惠虽然三次被罢免,坚持不肯“枉道事人”,不肯为求官位而放弃原则。但他也不愿离开父母之邦”,宁肯留在自己的祖国受委屈。

孔子柳下惠很敬佩,曾为柳下惠鸣不平,他骂鲁国大夫臧文仲是个窃位者”,做官不管事,明知柳下惠贤却不给他官位(《论语·卫灵公》)。孔子与柳下惠处于同样的社会环境之下,却不肯效法他。在鲁国不被任用,就周游列国,寻找施展自己政治抱负的机会。

历史上,柳下惠也被称为圣人。孟子尊称其为“和圣”,也就是和的人。他说:柳下惠的为人,并不觉得侍奉昏君是耻辱,不因官职小而嫌辞。出仕为官时,不隐藏自己的才,必定要按正道行事被遗弃不用,也不怨,虽然处于困窘之境也不忧愁。与乡野之人处在一起,也悠然自得而不忍心离去。

成语“父母之邦”就出典于此,专指自己的乡土和祖国。

附:

【原文】

18·2  柳下惠①为士师②,三黜③。人曰:“子未可以去④乎?”曰:“直道而事人,焉往而不三黜?枉道而事人,何必去父母之邦?”

【注释】

    柳下惠:鲁国的贤者。士师:掌管贵族狱讼的官员。:罢免。:离开。

【译文】

    柳下惠担任法官,多次被罢免。有人说:“你不可以离开鲁国吗?”他说:“正直地做事待人,到哪里去不会被罢免?不讲原则,左右逢源地做事待人,又何必离开自己的祖国?”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