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课程导入的八种新思维方式

 谭老师讲地理 2020-10-29

一节课成功与否,课程的导入往往是关键之举,俗话说:“万事开头难”,确实,一个好的开头,有时就意味着一节课成功了一半。

下面我们首先看一下,两种截然不同的新课导入方法,并评判一下所带来的不同结果。其一:“同学们好,首先请大家打开书,并翻到21页,我们这节课开始学习第五章第6节《工业的区位选择》……。”可以说,这种导入方法,是我们司空见惯,传统的,或许不少教师曾经使用过的导入形式。

其二:“同学们好,据昨天‘大河报’报导,中美之间,又有一项化工生产的合作项目签定,厂址就选定在郑州开发新区,这条新闻不知你们看了没有,看完后,又有何感想呢?……”这是我上学期在作高一地理下册5单元6节时的一个导入。

以上两个截然不同的导入,是针对同一个章节的教材内容,但在学生心目中所起到的结果各有千秋。传统的导入法,能让学生花费最少的时间找到所要学习内容的位置,但却很难在内心深处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更难于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而第二种导入方法不追求知识的完整与体系,却从学生的兴趣,心理,身边事入手,用一个或几个新鲜的与课程知识有关的事例来引导学生从一开始就进入探究的领域,以此来激起学生兴趣,进一步营造轻松、愉快、和谐、平等的探究式学习氛围,起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

 一、逆向思维法

教学中,对于一些简单、重复,熟悉的问题,学生往往都有了一定的初步了解,这样,他们在学习时,就失去了知识的新鲜感和求知欲望。例如:学生在初中时就学习了地球自转,公转的初步知识,如果到了高中还象初中一样把地球的自转方向、周期赘述一遍,课堂气氛肯定沉闷。而我从逆向思维出发,故意提出一些实际上看似不可能的问题,如:太阳会从西边出来吗?环球能够同此凉热吗?如果地球停止自转了,会发生哪些现象呢?这些问题和导入就会迅速激起学生的兴趣,引导他们积极参与讨论和交流,保持了课堂教学的活力和新鲜感。

二、贴近生活法

每个人一生最深的体会莫过于自己亲身经过的事情,因此凡是学生在生活中亲身经历过的事件就会在他们大脑中留下深刻的印象。为此我在导入新课时,有时采用尽量贴近学生现实生活的方法。如讲述《可持续发展》一章“人口问题”时,我没有让学生先讨论人口及人口带来的问题,而是从学生身边着手,询问他们家庭及亲属们的人口状况、年龄结构、收入情况,生活状况等等,并由此再延伸到对全省、全国、全世界人口问题的探索。这对激发学生的探究意识,起到了积极的启发作用。

三、图象和数据资料法

对高中学生而言,有时简单和直观的形象或数据,确最能说明知识的关键所在,并最为学生所接受。例如:在讲6章元4节《城市化》时,我在上课时首先和学生一起收集了大量世界各大城市有关人口、交通、住房、卫生、教育……等各方面的资料,并运用图表方法进行比较,结果学生对城市化进程中所产生的问题一目了然,并能表述出对这些问题的深刻认识和解决途径,教学效果给人以耳目一新的感觉。

四、新闻和时事要闻法

我们常常教育学生要有爱国主义精神,要关心国家大事,而各种新闻和时事要闻往往是学生了解国家大事的主要渠道,同时也是我们导入新课的重要方法。如本文开头所述的第二种导入法,就是新闻导入。再如上学期讲第4单元第5节“地质灾害”时,我就首先引用了12月29日发生的印度洋海啸的新闻,并由此导入,逐步深入,不仅激发起学生兴趣,而且营造了平等的师生关系,找到了学生的兴奋点,一节课学生非常活跃。

五、“特殊”理象导入法

在这个世界上,特殊的事物和现象总能给人以新鲜感,总会引起人们的兴趣和关注。因此,运用“特殊”事物和现象导入新课,也是一种非常好的方法。例如讲“世界气候类型”一课,我运用“极地气候中”表现出的“寒极”和“风极”这两个特殊的现象作为导入,使学生对南极的暴风和极度严寒先有一个形象的了解,再进一步学习各种不同气候类型,课后深感收效甚为显著。

六、“之最”导入法

在地理课学习中,我感到各种地理事物所表现出来的特征,无论是最大、最小;最多、最少;还是最高、最低;最热、最冷;都会激起学生兴趣。所以教师还可以充分利用这一点导入新课。例如:讲“气象灾害”一节中,我就向学生提出2004年影响中国的最大台风灾害是哪一次,造成的损失有多大?随后并结合“云娜”台风登陆的特点,引导学生和我一起详细学习了台风这一节课,学生普遍反映学得轻松愉快。

七、历史导入法

历史是已经成为过去的事物,但历史又为我们留下了许多不解和神秘,而神秘的事物往往是最诱人的,也是学生们最感兴趣的。所以在地理教学中,如果能恰到好处的利用历史知识导入新课,就会使学生史.地兼收,事半功倍。例如:讲人和环境的关系时,利用人类的三次历史发展,在推动社会前进时,又同时给环境带来的灾难,使学生通过历史清楚的看到了人类在发展的同时,必须牢记要保护环境这个主题,真正协调好和环境的关系,才能做到可持续发展。我想,这就真正达到了预想的教学效果。

八、地方特色法

强调“地方特色”实际上是我们对学生进行爱祖国,爱家乡教育的一个重要环节,也是高中地理教学的一个改革方向,所以我在导入新课时常常以郑州的一些地理事物和发展变化为例,先从郑州说起,再辐射到全国。例如:讲第一章元(下册)第3课时,为了帮助学生更好的理解“农业区位因素的变化”对生产的影响这个难点,我就从郑州市郊区蔬菜和粮食种植关系的变化导入,逐步分析,再过度到全国大中城市。这样既充分展示了地方特色,又深入浅出,由点到面,由近及远,使学生很好的突破了难点。

以上8种新课的导入方法,只是我在课堂教学中的一些体会和小结,孔子曾说:“有教无类”,但有一点,我认为确是教育的真理,那就是一个好的开头,一个好的导入,确实是这一节课成功与否的关键。因为,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才能更好的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全面素质。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