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如何上好公开课(18):“课魂”——课堂教学的美好愿景和最高境界

 leeechen64 2022-09-13 发布于重庆
​“课魂”是一种教育理念、一种教学精神,也是一种教学氛围。一堂“课魂”洋溢的好课,也是一趟对教材文本精神自由诠释、细嚼慢咽的不同寻常的“旅行”。在这趟“旅行”中,师生们沿着教学内容的小径,深入到思想森林的核心地带,感受学科思想的洗礼,体验学科思维的妙趣,就有“读你千遍也不厌倦,读你的感觉像春天…”的甜蜜。当课堂深入到令人心满意足的境地时,一次“回味”便是一次精神深处的咀嚼与反思,更是一次对话精神的感悟与升华。而精神感悟则是一段“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的精细化过程。
01
何谓课魂
魂,即灵魂,精神。课魂即课的灵魂。灵魂比喻事物中起关键、主导和决定作用的核心因素。早期基督教将灵魂分作“灵”(希腊文pneuma)和“魂”(希腊文psyche)两部分:“魂”(即生命力)是血肉的,所有生物都有的;“灵”(智慧或理性等人类的独特表现)则是来自上天的,只有人类才拥有。就笔者所读文献资料看,目前课魂并没有统一的定论,不同的学科有不同的解读。归纳起来,主要有以下几种解读:
一是教学理念论。教学理念,即引领或指引课堂教学的理想信念。一节课,是在什么理念的引领下进行的?这就是“课魂”。用思想(理念)引领课堂是评判一堂课优质与否的一个重要原则,是看其是否用思想引领课堂,是否有自己对执教这节课的基本理念。东北师范大学理想信息技术学院院长、博士生导师钟绍春说:“教育科研搞得好的教师,课上得再差,也差不到哪里去;教育科研搞得不好的教师,课上得再好,也好不到哪里去。”就是说这个老师必须要有自己的课堂教学理念。
《辞海》(1989)对“理念”一词的解释有两条:一是“看法、思想。思维活动的结果”;二是“观念(希腊文idea)。通常指思想。有时亦指表象或客观事物在人脑里留下的概括的形象。”理念在这里是指引领课堂教学方向的思想。如新课程有三大课堂教学理念:一是生活性,让课堂教学回归学生的生活;二是发展性,促进每一位学生的发展是新课程教学的根本任务;三是生命性,教学过程是师生的一段生命历程,一种生命体验(感悟),这是新课程教学的最高境界。
二是目标方向论。目标方向论,即一堂课应有鲜明课魂指向。换言之,一堂好课首先要思考的是把学生引领到什么地方,或一堂课讲下来后教师自己课前所要达到的预设目标是否实现。当然,这只是最低层次的课魂,实际上,课魂的实现不能只简单地理解为:我想要学生掌握的内容,学生吸收了。事实上,课魂的第一主导者是教师自己。这就意味着一堂课的课魂能否赋予它真正的内涵,从教师对一堂课提出“教什么”就已经开始了。如果“教什么”这一个起点无法做好,那么即便有更好的“怎么教”的手段,航道也会跑偏,这一堂课注定是不完美甚至是失败的,课魂的实现也就无从谈起。
三是核心主题论。“课魂”即一单元的灵魂,是贯穿整个单的教学主题,是课堂教学的“神”。教学主题是一节课的“灵魂”,往往也是教学重点,教学设计围绕教学主题进行,就是突出教学重点,实现教学目标的重要步骤。这与新课标提出的大单元、大主题和大观念异曲同工,一脉相承。课魂可以是核心知识点、核心问题或核心概念,也可以是看不见的核心价值观,前提是核心知识点要揭示学科的本质,即使有时很难也应无限靠近,核心价值观也应基于理性分析和客观评价,且有自己的价值边界。因此,课魂的实现还是要回到“教什么”的问题之上。“课魂”统领一节课的知识内容,是主杆,有了它才能枝繁叶茂;“课魂”又像红线,窜起粒粒珍珠,使知识体系更清晰、完整。
四是师生状态论课堂是师生共同创造生命意义的互动生成的生活过程。课魂是教师通过长期的理论修养、实践提升、内涵积淀的结果,或者说是教师的教育修养积蓄到形成自己的教育境界时与文本和学生所产生的一种精神。当你走进一堂好课时就会欣赏到一种看不见的精神或观念,好像进入了一种很美的生命活动的境界。学生会因“课魂”而激动,教师会因“课魂”而幸福。课魂体现在课堂中教师和学生生命的活动状态以及师生对话的状态。这样的课堂强调学生的主体作用,而不能弱化教师的主导作用;这样的课堂呼唤教师不应该成为可有可无的配角,而应该是教师、学生和文本在知识、情感和思维上进行的高层次的对话的过程。只有体现以上诸多“状态”的课堂才是拥有绿色“生态”的课堂。
当然也有学者从以下四个方面解读“课魂”:
教学立意说:“课魂”是一单元或一节课的教学立意,是课堂教学的“神”,课堂教学像散文创作一样,“形散而神不散”。
核心概念说:“课魂”是一节课的灵魂,一单元或一节课的核心概念,具有“深刻性”的特点。
核心线索说:“课魂”是贯穿一节课或一单元的核心线索,统摄单元或课堂的前后联系,具有“统领性”的特点。
阶段特征说:“课魂”具有阶段性特征,自然界有春夏秋冬,课堂发展同样有四季变化,而这鲜明的“季节”变化恰恰是我们教学的核心。
笔者认为,课魂包括课堂的内容之魂、学生之魂、教师之魂和成长(发展)之魂。内容之魂,即教学主题、核心概念、教学目标、教学重点等;学生之魂,即学生课堂上表现出来的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专注力和思维力;教师之魂,即教师的教学理念、教学风格(教学个性);成长之魂是教师之魂、学生之魂和教材之魂相互作用之后课堂呈现的最终结果。
课魂具有这样几个特点:一是指导性,即课堂教学必然受到一定教学思想的指引,如是以教师为中心,还是以学生为中心,还是以教材(内容)为中心;二是统摄性,即单元(全课)内容教学目标,让知识、技能和价值融合;三是共生性,课堂是师生精神上的一次次邂逅,也是师生共同完成的知识探险,更是师生共同提高自己生命质量的过程。

02

呼唤“课魂”

近年来,随着新课改理念的逐步渗透,课堂教学正在发生深刻的变化,给我们的视觉、听觉产生了不同凡响的冲击,但课堂戏剧化味道过浓过重。综观许多公开课,十八般武艺齐上阵,“你方唱罢我登场”,花样百出的背后是繁杂和空洞,热热闹闹的结果是费时而低效。从平时教师上课堂情况看,仍然存在以下几种亟待改进的课型:
“照本宣科型”课堂:无独立思考,无高潮低潮,无有效延伸。
“一团乱麻型”课堂:无鲜明线索,无二次开发,无体系构建。
“开追悼会型”课堂:气氛沉闷,形容刻板,环境压抑,死气沉沉。
“狂轰滥炸型”课堂:内容太多,学生缺乏应有的思考。
“满堂追问型”课堂:问题太多,缺乏主旨和灵魂的统领。
“自问自答型”课堂:自问自答,讲座式上课,炫技式讲授。
何以至此?这就是“课魂”沦陷的具体体现。为了追求课堂的“热闹繁杂”而丢失了“求真务实”的教学根本。因此,求真务实才是铸就课魂的关键,才是教师探究教改的唯一路径。铸就课魂,构建有生命力的课堂,就要用思想引领课堂,让细节决胜课堂。
基于上述理念,好课的标准:学生在思想上而不仅仅是形式上踊跃参与课堂;课堂内容丰满、充满思辨,学生学有所获;启迪心智,培养学生的形成正确的价值观、拥有必备品格和具备关键能力。
03
塑造课魂
塑造“课魂”应主要抓住以下三点:
一要培育自己的教学个性。教学个性是指教师在多年的教育教学实践探索中逐渐形成的具有教师个人魅力的特殊的教学能力,是教师自身气质、性格、阅历、兴趣、知识结构等在教学实践中的综合反映和表现,是具有一定倾向性的比较稳定和成熟的教学方法、方式和技巧的综合体现。每位优秀教师应自觉追寻自己的教学个性,逐步形成自己的教学风格。如果教师在课堂上能挥洒自己的教学个性,课堂就更具张力,课魂就自然得以体现。如何形成自己的教学个性?
一是认识自我,发现优点。每位优秀教师都应从教学理念、教学方法、教学作风等方面进行梳理总结,归纳出自己教学中比较稳定的特点;再从思维特点、个性特征、审美情趣等审视分析,确定自己的教学个性取向。
二是实践探索,形成优势。要真正形成教学个性,就必须多学习,多实践,博采众长,为我所用。在工作中,要向名师学习,向专家请教,学习他们先进的教学理念、处理教材的方法、驾驭课堂的技巧和与学生对话的语言特点。在学习的基础上,内化吸纳,实践创新,设计出“与众不同”的教案,让每一节课既在情理之中,又在意料之外。
三是逐步提炼,确立个性。在认真分析自己教学的特点和优势上,逐步提炼自己的教学个性。心理学研究表明,一个人的个性心理特征具有相对稳定性,一旦成型,难以改变。有的教师情感丰富,善于表达,想象丰富,性格外向等,如此教师应向“情感型”或“表演型”教学个性发展;有的教师性格内敛,思维理性,善于质疑推理等,这等教师应向“理智型”或“科学型”教学个性方向发展。教师个性是多元的:外向激情型教师,教学个性热情活泼、富有情感、富于想象;内向严谨型教师的教学个性冷静周密、善于逻辑推理;温和委婉型教师,耐心细致、循循善诱;睿智、洒脱型教师,行云流水、举重若轻、挥洒自如。一旦教学个性形成,“课魂”便突显出来。
二要把握学科理念,践行核心素养教师要把学科素养融入课堂,把教学理念植入课堂,把教育智慧渗透课堂,这体现着课魂。各学科核心素养:
践行核心素养的主渠道是课堂。因此,要贯彻新课标的理念,就必须着力打造课堂,改进教法。
打造“六生”课堂:生命课堂、生本课堂、生活课堂、生态课堂、生动课堂和生成课堂,做到
课堂教学“十二让”目标,让学生明确;操作,让学生完成;问题,让学生提出;疑难,让学生讨论;思路,让学生讲解;板书,让学生尝试;结论,让学生归纳;学法,让学生迁移;创学,让学生发挥;总结,让学生复述;练习,让学生分层;运用,让学生编题。
“引”的教学法:“问题牵引法”、“读书导悟法”、“谈话启导法”、“适时点拨法”、“引导辨论法”、“交流评析法”、“活动领悟法”等。
“自悟”教学法:课题(问题)自悟法、合作自悟法、积累自悟法、对话自悟法、表演自悟法、辩论自悟法、操作(实验)自悟法和阅读自悟法。
“自悟学习”策略:自主选择学习内容、自主选择学习方法、自主选择表达方式、自主选择合作伙伴和目主选择课堂作业。

三要提升与文本的对话质量。教师要与文本对话,吃透教材,理解性学习教材、艺术性欣赏教材和科学性处理教材。具体做到:
一是与作者对话(如语文学科)。教师要真切而谦躬地与作者对话,吃透文本内容。紧扣住单元课题解读;抓住文眼解读;联系背景解读;品词析句解读。
二是与编者对话。作为教师,不仅要自己读懂文本教材,还要分析该内容在编者的眼里处于什么位置,起什么作用,也就是要诚心地与编者对话。教师要解读编者编本册教材时设定的教学总目标、年段目标、单元目标、单元重点,在此基础上,再次解读文本,切实明确编者意图,明确文本的教学要求。
三是与名师对话。由于工作环境的原因,我们的身边不可能随时都有名师。即使有,你也不可能随时随地就能请教。但是当今时代资讯非常发达,只要网上一搜索,就能看到名师对相关学科内容的解读、教案和课堂视频。从中我们学习了解名师是怎样抓住课魂处理教材的。
四是与“学者”对话。这里的“学者”指的是学习者,即学生。教师在解读文本时,要做到心中有学生,与学生对话,预设学习活动,根据学生实际情况、文本特点,最大限度地“走近”学生,确定切实可行的三维目标、教学重难点、教学手段、教学方法,对教学过程进行切合学生学情的预设。
04
用好“课魂”
一是用“课魂”构建学科知识框架,形成课标化的课堂。学科课程标准是规定学科课程性质、课程目标、课程学业质量标准、课程内容、实施建议的教学指导性文件,它不仅是教材开发的凭借,更是中、高考命题的重要依据,提炼,应从认真研读和准确把握课程标准开始,找到课与课之间的共同目标。
二是用“课魂”体现学科的现实意义,拓展生活化的课堂。学科课程是关系学科与人类、自然和社会相互关系的研究,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如果学习脱离现实生活,就等于失去生命力的源泉。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应让生活走进课堂,让学生认识到学科与生活的关系,学会用学科知识与技能解释生活现象,解决生活问题,增强生活与生存能力,提高生活质量。“学”是为了“用”,课堂教学中如何让生活走进学科呢?教师应挖掘教材中的生活化资源,创设生活化的教学情境,设计生活化的教学过程,多用生活化的语言,让学习方式生活化,让课堂充满活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通过教学活动贴近自然、贴近社会、贴近生活中的典型事例,学生从学科角度思考生活实例,将生活与学科知识紧密联系,让知识为生活服务,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从而激发学习兴趣,诱导学生走进课程。
三是用“课魂”激发学生求知欲,营造情感化的课堂。爱因斯坦说过:“我认为对于一切情况,只有'热爱'才是最好的老师。”学生怎样才会“热爱”学科?怎样才会喜欢课堂?关键在于激发求知欲,使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学科既有逻辑思维,也有理解记忆,一味让学生被动学习,学生提不起兴趣,不能体验知识在生活中的作用。因此,教师必须创设情境,带着情感去教,关注学生道德生活和审美生活。通过教师启发诱导,引起学习兴趣,让学生主动参与教学过程,享受课堂带来快乐和幸福。
四是用“课魂”进行世界观教育,创设理性化的课堂。从小学到初中再到高中,学科课程贯穿了学生从知识萌芽到世界观的初步形成这样一个重要时期,学科所蕴含的自然和人文科学原理以及科学规律大大丰富了世界观的科学内涵。21世纪的今天,物欲横流,很多学生的世界观都受到严重影响,甚至被扭曲,教师要结合学科教学予以纠正。
总之,教师要通过研读课标与教材确定“课魂”;整合利用教学资源突出“课魂”;重视教学情景的设置铸就“课魂”;关注学科与现实把握“课魂”;有效选择拓展素材服务“课魂”;挖掘知识的价值升华“课魂”。
综上所述,以“课魂”为中心,可以更加突出学科教学的核心价值,让学科教学彰显其育人功能;以“课魂”为目标,整合教学资源才不会迷失方向,教学所要达到的诸多目标才有“灵性”,各种资源与方法、手段的使用才能做到“形散而神不散”,师生互动与交流的展开才会有“方向感”与“弹性”。“课魂”体现在课堂中教师教的状态和学生学的状态,学生因“课魂”而脉络清晰,教师因“课魂”而得心应手,这样的课堂就是精彩的课堂。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