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崇祯皇帝逃到江南,真能保住半壁江山?

 狐狸晨曦 2020-10-30

崇祯皇帝要迁都江南,延续大明王朝的首要前提,是他手上得有可靠的武力支持,只因为没有足够核心武力支持做保证的朝廷中枢,权威是荡然无存的。

松锦大战,洪承畴所部13万明军全军覆没,打光了以举国之力调集的四方精锐,放弃辽西关宁防线,退守山海关才变成无奈选择;

潼关大战,孙传庭所部秦军也被李自成军歼灭,朝廷的最后一支机动武力也丢了,则“传庭死而明亡”。

对崇祯帝来说,这个时候哪怕再想迁都,自己的权威已经完全不足以保障能够压制江南,就只有等死晚死的不同了。

别看直到北京城破的前几个月,崇祯帝中枢朝令还能切实下达到全国各地府县,南北十三省人事权也看似尽数由中枢执掌。但此时崇祯帝的权威,只是对那些无拳无勇的文官士子而言。

那些真正手握重兵的将领,已经完全军阀化了,甚至实际上只有2万战兵实力的左良玉之流,都能反过来作威作福,割据湖广,号称“五十万大军”,听宣不听调。

当洪承畴部和孙传庭部毁败后,帝国机动军力已经全军覆灭,因此崇祯帝哪怕还在北京,就已经对左良玉们无可奈何了。

难道等崇祯帝丢掉半壁江山,背负丢弃祖宗陵寝的骂名,孤家寡人逃去南京,居然反而能以“王霸之气”让左良玉和江北四镇这些军阀们,对朝廷俯首听命不成?这真是个一点也不好笑的笑话。

如唐朝在“安史之乱”后固然还能延续百年,和藩镇军阀相安无事的前提,那也得是自己中枢有一支能打敢战的神策军。

其实当时明朝九边重镇,尚有几十万缺衣少食的大明边军,这些本该是维系帝国边防的精锐武力,因为大明中枢财政崩溃,发不出粮饷,变成了一群卖儿鬻女、典妻乞讨来维系生存的乞丐和奴隶。

然而西北流民遍地,边军饥寒交迫的同时,却是江南地区富甲天下,莺歌燕舞,复社和东林的正人君子们,一边有“秦淮八艳”红袖添香,诗词联话,嘴上忧国忧民,满口道德文章,浑然不知他们的惬意生活,潜藏着北方大地的雄雄怒火!

江南名士陈子龙,秦淮名妓柳如是

当时中国任何一支军政集团,无论满清、李闯还是张献忠,谁能满足这些武夫们去抢掠江南富庶地区财富的现实利益需求,谁就最有可能得到天下。

所以当李自成以数万兵马从西安挥军东征时,几十万明朝边军竟卷甲而降,拥戴着李自成去向朝廷“武装讨薪”,让李闯军连破雄关天鉴,几个月就兵临北京城下。

此时不论是崇祯帝还是皇太子逃去了南京,没有亲信兵马支持和保障,必然就和其后弘光帝、隆武帝、永历帝等南明皇帝的下场没什么不同,沦为军阀的玩物和橡皮图章,空有心力而无可奈何。

或许也正是因为明白这点,所以崇祯帝才宁可放弃了南逃,选择了上吊自尽以殉国,成全了一份“天子守国门,君王死社稷”的悲壮。

为什么晚期的大明王朝竟会如此奇葩?只因一个延续二百年以上的老旧帝国,十余任皇帝薪火相传至此的政治体制,必然是利益集团盘根错节,牵一发则动全身。

置身其中的上上下下大小官僚谁不聪明?谁不是帝国亿万人中搏杀出来的人中之菁?谁对朝局没有清醒认识?无奈都被方方面面利益纠葛牵扯,根本不可能有实质性的变革,只能得过且过,坐以待毙,甚至包括“大改革家”张居正在内。其实他的所谓改革,也只是一场更高明一些的裱糊匠把戏罢了,根本不涉及明朝体制根本。

崇祯帝的致命问题,就是他既想要救国家、保皇位、保社稷,还一定想在史书上留下明君圣主之名,沽名钓誉到了极致,这又怎么可能成功?

帝国此时需要的皇帝,正是不惜留下千古骂名,为变法排除一切干扰,不惜人头杀得滚滚,的朱元璋朱棣。

因此,崇祯帝如果真想要救大明王朝,远不止是迁都南京就行的,还必须要彻底推翻明朝现有体制,大规模清洗保守官僚,真正建立仅仅直属自己的皇家禁卫军,为此不惜压制一切反抗,然后重建一套崭新的帝国秩序,就如同他两位英雄先祖那样。

遗憾的是,真实历史上能做到这一点的却是满清的多尔衮们,一片石之战打垮李自成部核心主力,旋而收降原明朝九边大军,大军南下后以屠刀为后盾,抢掠江南士绅,限制和取消了他们的种种免税特权,所以明亡清兴,便成定局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