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逢张必胜,遇闯必败;左良玉无法扭转的宿命,在明末是如何形成的

 白衣钱子 2023-10-06 发布于辽宁

引言:左良玉是明朝末年声名显赫的骁勇悍将。他一生中主要的功业就是围剿农民起义军。

逢张必胜,遇闯必败;左良玉无法扭转的宿命,在明末是如何形成的

明朝末年著名的将领——左良玉

年轻时代的左良玉从军入伍,去辽东守边。他在孙承宗麾下与满清八旗兵作战,颇有勇力,立下战功,升了官职。后来被调往内陆镇压农民起义。

左良玉一进入中原地区,就成为农民起义军的死敌;左良玉善于作战,很多股农民军被他消灭掉,各地农民军对左良玉都很畏惧。

左良玉作战勇猛,极富谋略;又擅于笼络部下士卒之心,因此,左良玉所部很快成为明朝的一支主力部队。而左良玉自己也因镇压农民军有功,步步高升,逐渐成为手握重兵的一镇总兵官。

人们都说,在围剿农民军的战争中,有一个非常奇怪的现象,那就是:左良玉出战,逢张必胜,逢闯必败。

这其实是一个悖论!

在左良玉早期镇压农民军的战争过程中,他曾经数次大败农民军领袖高迎祥、李自成和张献忠的队伍;一次次的惨败,使得高迎祥、李自成、张献忠等农民军领袖都对左良玉极为忌惮,甚至是畏之如虎。因此,当农民军队伍遇到左良玉的时候,基本上都是绕道而行,以避开左良玉那锐利无比的打击。

逢张必胜,遇闯必败;左良玉无法扭转的宿命,在明末是如何形成的

明末农民大起义的领军人物——高迎祥

可是,在农民军著名领袖高迎祥牺牲、明末农民大起义的浪潮趋于低谷之后,左良玉自身却发生了显著的变化:那个恪尽职守、锐意进取、对朝廷忠心耿耿的骁勇战将消失不见了,代之出现的是一位桀骜不驯、拥兵自重、置朝廷督抚命令于不顾的跋扈军阀。

从此,左良玉对上司的命令虚与委蛇,在与农民军作战时,遇到强敌就避而不战;只有遇到弱小的农民军队伍才进行战斗。并且,左良玉大肆招降农民军中意志不坚定的叛徒,扩充自己的军力;进而壮大自己的军威,以此来拥兵自重,跋扈自雄。

左良玉发生如此巨大的变化,究竟是什么原因造成的呢?

以我看来,有以下几个方面的因素:

屡立战功,却经常遭受督抚言官的弹劾

左良玉在进入中原,加入围剿农民军的行列之后,他斗志昂扬,奋力作战,先后消灭了多支农民军队伍,功勋卓著。

但是,因为明朝末年,天灾人祸频繁不断,朝廷毫不体恤,不仅赋税不减,而且还大力加派“辽饷”等苛捐杂税,导致流民四起,纷纷加入农民军队伍,以谋求生路。

如此一来,农民起义此起彼伏,络绎不绝。负责镇压的各路官军被各地督抚调来调去,到处灭火,疲于奔命。

逢张必胜,遇闯必败;左良玉无法扭转的宿命,在明末是如何形成的

左良玉屡遭言官上疏弹劾

在这种情况下,左良玉也因为不堪任务繁重,左支右拙,不可能次次都让督抚满意。于是,左良玉多次受到督抚的弹劾,一些朝廷言官也推波助澜,攻击左良玉“杀良冒功”、“纵兵掳掠”,致使左良玉遭到朝廷的严厉训责。

左良玉浴血奋战,崇祯皇帝却并不予以信任,派太监前来监军

左良玉早期在镇压农民军的战斗中,常常身先士卒,拼力死战。1638年,张献忠率部假冒官军,准备偷袭南阳。途中遇到左良玉。张献忠的伪装被左良玉识破,双方展开激烈大战。

左良玉亲自冲锋在前,操起弓箭,连续射中张献忠两箭;紧接着,短兵相接,拼死搏杀;左良玉手持大刀,有力砍杀,张献忠躲闪不及,被左良玉一刀砍在脸颊上,血流满面。这时,张献忠的义子孙可望死命上前援救,才使张献忠逃命而去。

就是这样的奋勇搏杀,左良玉也未能得到崇祯皇帝的信任。崇祯皇帝只愿意信任宫中的太监,他把许多太监都派往各地军中,担任监军,震慑各路将领。这些太监毫不知兵,却凌驾于将领之上,在军中指手画脚,干预军事指挥。

逢张必胜,遇闯必败;左良玉无法扭转的宿命,在明末是如何形成的

崇祯皇帝专门任用宦官监军

左良玉也不例外,深受宦官监军之害;他的心中充满了不快之情,对崇祯皇帝逐渐起了不满之意。

督抚大员才具不足,一味严责督战,左良玉遂起跋扈之迹

当时的督抚重臣很多并不通晓军事,一味急于扑灭农民起义的烽火,因此,不断地督促将领们出战,却不顾军队及将领的难处以及战争形势的骤然变化。这就使得左良玉等将领非常不满,对督抚大员的命令由腹诽逐渐变为公然抗命。

在围剿农民军的战争中,左良玉多次与督抚意见不和,他的正确建议每每被督抚置之不理,最终贻误战机。这种情况引得左良玉极为愤懑不平,渐渐对督抚起了藐视之心。

后来,左良玉看不上总理数省军务的熊文灿,认为熊文灿大言炎炎,不堪大任。

熊文灿接受张献忠的投降,认为大功已经告成。但是,左良玉一眼就看穿了张献忠伪降的用意,竭力请求熊文灿乘机发兵,去消灭张献忠。可是,熊文灿断然拒绝了左良玉的要求,最终,张献忠谷城复起,酿成大祸。

督师杨嗣昌认为左良玉桀骜难驯,决意用贺人龙来取代左良玉。可是左良玉马上取得了玛瑙山大捷,重创了重新起义的张献忠,不仅重创了张献忠农民军,而且还把张献忠的军师和家眷都俘虏了。因此,杨嗣昌不得不放弃了惩治左良玉的计划。

逢张必胜,遇闯必败;左良玉无法扭转的宿命,在明末是如何形成的

明朝末年督师围剿农民军的重臣杨嗣昌

贺人龙为此大为不满。于是他把杨嗣昌要用自己取代左良玉的计划,直接告诉了左良玉;这就使左良玉对杨嗣昌非常愤恨。

紧接着,在军事会议上,左良玉对杨嗣昌围堵张献忠的军事部署大为不然,两人为张献忠下步的进军方向产生了强烈争执。

杨嗣昌固执己见,仍然按照自己原来的军事部署来进行围堵。结果证明左良玉的判断是正确的。

张献忠潜出四川,突袭襄阳;惊慌失措的杨嗣昌急忙调令左良玉率军堵截农民军,但是,左良玉压根就不理杨嗣昌的命令,一直是袖手旁观,坐视襄阳陷落,襄王朱翊铭被杀。最后气得杨嗣昌服毒自杀,而左良玉因为手握重兵,仅仅被朝廷给予“削职戴罪立功自赎”的处分。

曹文诏等将领在围剿农民军的战争中纷纷战死,左良玉深感兔死狐悲,萌生了自保之意。

在围剿农民军的战争中,虽然明朝官军不断取得胜利,可是农民军却越剿越多,越战越强;官军也越来越力不从心,疲敝劳顿,官兵上下都产生了厌战情绪。

对于左良玉来说,虽然自己在围剿农民军的战争中,步步高升,成为朝廷不可忽视的著名将领,但是,许多同僚在同农民军作战时死于非命,这必然会对左良玉产生很大的心理影响。

逢张必胜,遇闯必败;左良玉无法扭转的宿命,在明末是如何形成的

明朝末年最为著名的大将——曹文诏

尤其是老上级曹文诏,此人是朝廷依若长城的大将,武勇之名,博于天下。可是,曹文诏竟然会在追击农民军的战斗中,力战而死,这不能不使左良玉有了兔死狐悲的情绪。他不能不为自己的命运考虑。因为只有活着,左良玉才能安享荣华富贵的生活。

明军长期缺饷,军心不稳,兵变频发;左良玉只能任由官兵抢掠地方

明朝末年,由于政府财政困难,经常拖欠军饷;因此,明军中经常发生兵变。左良玉自己就深受其害。

一次是1628年的宁远兵变,左良玉因受牵连,被罢免了官职;两年之后,左良玉才被恢复职务;

另一次是1638年的许州兵变,左良玉的家就安置在许州,结果家人全部死于这次兵变。

逢张必胜,遇闯必败;左良玉无法扭转的宿命,在明末是如何形成的

许州兵变,左良玉满门遇难

因此,左良玉对军队兵变极为重视。他也深知兵变的根源所在。

所以,左良玉对军中士兵抢劫地方财物的事情,一开始就采取了睁一只眼闭一只眼的态度,放任不管;后来由于军队扩编,更加缺饷,左良玉干脆就公然纵兵掳掠,以满足军队的军需供应。

至于朝廷言官的弹劾,左良玉自恃兵多将广,根本不再予以理会了。

崇祯皇帝刻薄寡恩,动辄杀戮大臣,许多将领死于非命,令左良玉彻底心寒

崇祯皇帝性格苛急,对待大臣刻薄寡恩。许多大臣都因犯下一次过错,就被崇祯皇帝下狱处死。

许多督抚大员,譬如熊文灿、陈新甲;还有重要将领,例如袁崇焕、孙传庭;这些朝廷重臣个个下场悲惨。

逢张必胜,遇闯必败;左良玉无法扭转的宿命,在明末是如何形成的

明朝末年镇守辽东的方面大员——袁崇焕

在这样一位皇帝的手下工作,左良玉意识到只有自己手握重兵,放纵流贼,让朝廷离不开自己,自己才能得以保住性命,永保富贵。

放任流贼,养寇自重,成为左良玉在朝廷中自保的重要策略

为了避免袁崇焕等将领那种被崇祯皇帝恣意滥杀的悲惨下场,左良玉开始了扩充军队、养寇自重的军阀生涯。

一方面,为了保存自己的实力,在同农民军作战的时候,左良玉遇弱则战,遇强则逃。同时,左良玉不断收编农民军中投降过来的士卒,扩充自己的军队;

一方面,左良玉在对付农民军的时候,再也不去拼命死战了。他认为只要自己手中有兵,再加上天下有农民军的存在,朝廷就离不开自己;自己就可以永保富贵,安享荣华。

逢张必胜,遇闯必败;左良玉无法扭转的宿命,在明末是如何形成的

明末农民起义军著名领袖——张献忠

曾经,左良玉死命追击张献忠,欲置张献忠于死地。张献忠情急无奈之下,派人携带重礼去劝说左良玉:让左良玉放自己一条生路,实际上也是给左良玉自己一条永保富贵之路。

当献忠之败走也,追且及,遣其党马元利操重宝啖良玉曰:“献忠在,故公见重。公所部多杀掠,而阁部猜且专。无献忠,即公灭不久矣。”良玉心动,纵之去。

后期的左良玉已经不愿再为朝廷尽力效命了,他所做的一切,都是在为自己打算呢。他在明朝末年极其腐败的政治环境里,从一位奋勇作战、锐意进取的热血将领,终于蜕变成为了一个飞扬跋扈、拥兵自重的封建军阀。

结论:一些人所谓的左良玉不怕张献忠,就怕李自成,“逢张必胜,逢李必败”,其实是一个伪命题。

左良玉早期与农民军作战,曾经多次打败高迎祥、李自成和张献忠;这说明左良玉谁也不怕。

所谓的“逢张必胜”,则是因为高迎祥牺牲之后,张献忠重新掀起农民起义的新高潮,所以,张献忠被明朝政府列为第一打击对象。所有的明军主力都在围剿张献忠。而此时的左良玉还没有沦为养寇自重的军阀,尚保存着在战场上浴血奋战的勇气呢!

在此严峻形势下,张献忠就是再神勇,也不可能战胜左良玉的。

逢张必胜,遇闯必败;左良玉无法扭转的宿命,在明末是如何形成的

李自成进入河南,攻取洛阳,势力大增,兵力达到五十万之众

所谓的“逢李必败”,乃是左良玉后期丧失了锐意进取的斗志,开始拥兵自重,成为自私自利的封建军阀,已经无意与李自成拼尽全力、决一死战了。而此时的李自成,也不再是躲藏在商洛山那深山老林中的李自成了;而是进入河南,攻取洛阳,拥兵五十万之众、威震天下的李闯王了。

正所谓时也势也,时移势易。左良玉与李自成的锐气斗志大不相同了,双方那决死一战的勇气已不可同日而语了。所以,才给后人留下了左良玉特别害怕李自成的感觉。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