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养道·谈茶知:真味道必须明确的『知茶类』

 崤山老乔 2020-10-30
茶知乃知识;知识乃人的经验被大多数人公认后的经验;谈茶知乃尝试着总结大多数人公认后的经验。
 


喝茶首先是体需,其次是品味,再次是养生,最后是文化。
 
身体的需要不讲了,道理大家都知道。品味就显得很重要,味不对后边的就没法谈了;百人百味,同一种茶不同的人对味道很难统一,因此,我们在这里不谈感受,只谈味从何来,味怎样来?
 
味从何来很简单,味丛茶来!
 
味怎样来?
 
前一篇文章主要从『茶水交融的时间』角度聊了聊真味道的一些茶知;今天我们从『知茶类』的角度继续聊聊茶要有真味道的一些茶知吧。
 


『知茶类』,茶类顾名思义,茶的类别;中国地大物博,茶的种类众多,因此,茶的味道也呈现出“千姿百态”的局势,要想喝到真味道,只能是“”不同类别的茶的不同的真味道”,而要喝到“不同类别的茶的不同的真味道”,做到『知茶类』必不可少!
 
众所周知,中国茶分有六大类。
 
按照发酵程度,可分为不发酵的绿茶,轻发酵的黄茶,微发酵的白茶,半发酵的乌龙茶,全发酵的红茶,以及后发酵的黑茶。
 
这些茶,因为工艺、树种等因素,各领风骚数百年。
 
绿茶,清新、鲜爽,乾隆皇帝喜爱的西湖龙井,从古至今享誉世界,不愧是一张烫金名片。正宗的西湖龙井,万人空巷。
 
黄茶,在六大茶类中稍显低调;但独特的闷黄工艺,使其在六大茶类中,占有一席之地。黄茶,人人说它蓄势待发;饮之有“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的妙意。
 
白茶,近几年的黑马,因其能够长期存放的特性,以及简约的制作工艺,强大的保健功效,让它快速打开知名度,成为茶桌新宠。
 
乌龙茶,派系之多,因半发酵的特性,性格多变。有似绿茶风味的清香型乌龙茶,也有似红茶风味的高火功岩茶。一款茶,因焙火差异,能满足大多数人的喝茶需求。
 
红茶,因全发酵的工艺,茶多酚被氧化,茶性温和,成了许多人口中的“养胃茶”;红茶是否养胃,有待商榷,但它清甜的风味,的确所向披靡,即便是之前没有喝过红茶,也会被它独特的甜味所俘获,深陷其中。
 
黑茶,越存越香的开山鼻祖。黑茶与白茶的最大特色是“年年岁岁花相似,岁岁年年茶不同”。作为一款可以长期存储的茶类,黑茶因为后发酵的特性,独具魅力。
 
每一种茶,风味绝佳,在漫长的演变过程中,都形成了自己独一无二的冲泡方式。从冲泡茶器到冲泡水温,再到『茶水交融的时间』,都十分讲究。
 
特别说明:在这里我们讨论的『茶水交融的时间』,是基于茶叶品质好的情况下讨论,而品质不好,内质不佳的茶叶,冲泡方法还需从长计议。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