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浅议歌唱发声的呼吸和共鸣

 万宝全书 2020-10-30

一、 音乐基础教育薄弱

钢琴

合唱艺术是人类音乐文化宝库中的一颗璀璨的明珠, 是音乐表演的一种常见形式, 主要以多声部的人声演唱为其特征。是以人声作为音乐艺术的一种表现工具, 能够最直接地表达音乐作品所包含的思想感情, 也最易引起听众感情上的共鸣和亲切感, 而合唱中的无伴奏合唱作为一种独立的合唱体裁, 则是纯声乐, 难度更高, 完全通过人声的各种表现手段来独立地 、完整地表现, 是合唱团演唱水平的

歌唱者能够唱出优美动听的歌声,音色的共鸣起着关键的作用。共鸣是一种物理现象,是气息与声带相互配合产生的声波共振。人和动物的发声都能产生共鸣效果,共鸣决定着声音的传播力、穿 透力、和声音悦感。声音共鸣有着一定的规律可循,掌握共鸣的声 学原理,解决好共鸣“三要素”的辩证关系,才能唱出好的声音。所以解决好气息与声带的平衡控制关系,是学习唱歌的基本任务, 也是初学唱歌的重点与难点。 

一、声音共鸣的“三要素” 

对于在舞台上表演歌唱、戏曲、曲艺的演员来说,声音必须要 有穿透力,才能使剧场的所有观众都能听到,音色还要好听,这样才 能获得观众的喜爱。这就要求演员们必须下功夫研究与学习声音的共 鸣方法,长期坚持共鸣发声训练。老一辈艺术家们在实践中继承和积 累了很多的发声训练的经验和规律,为我们学习唱歌提供了帮助。 

沈湘教授总结出了形成共鸣的三个必须条件:一是有产生共鸣 的空间,二是空间内有发音体(发声源),三共鸣空间里有足够的空 气传播声音共振,简称为发声的“共鸣三要素”。只有将气息、发声、 共鸣三者的协调到平衡,统一、适度的状态,才能发出好的声音。
歌唱演员随着年龄的增长,声带状态也会发生变化,歌唱的感 觉就会不同。因此,歌唱演员要随着年龄的增长,不断寻找新的发声、 共鸣的平衡点,不断调整唱歌的感觉。学习、研究、训练发声方法 是一项长期的基本功,演唱不止、训练不止。 

二、人体的共鸣器官及不同腔体的共鸣状态

人体的发声器官有动力区和声源区,动力区包括:肺叶、胸腹 隔膜、气管、腹肌、胸肌、肋间肌等;声源区:包括声带和喉头。肺部吸气时给身体血液提供氧气,呼气时气流冲击声带振动产生声 音源。 

人体的共鸣器官包括:胸腔、咽腔、口腔、鼻腔、头腔等,容 积由大到小,位置由下到上竖式排列。腔体间既能彼此互通,又能 由管道阻隔。不同的腔体之间相互配合就能产生高、低不同的声音 频率,不同的腔体也能产生不同的音响效果。 

胸腔共鸣状态:又称“大气管共鸣”,是产生低音的主要共鸣腔体, 同时也在整体共鸣里发挥着基础共鸣的重要作用。沈湘教授说:“打 开胸腔才能获得丰满的共鸣音响效果,要把上胸部当作共鸣腔体来 用,而不是作为呼吸器官来用”。 

喉部共鸣状态:喉咙是声音发出的必经之路,是喉咽腔通向口 咽腔的重要门户,声带位于喉部中间,保持喉部管道通畅才能为共 鸣打开通路。歌唱要领就是:打开喉咙、保持通畅,在声门处控制 声带开启大小及松紧程度。 

咽腔共鸣状态:咽腔位于口腔后部(包括鼻咽腔、口咽腔、喉 咽腔),是连接口腔、鼻腔与胸腔的腔体,起到丰富共鸣、美化声 音的作用。在意大利美声唱法中,主张把咽腔作为主要腔体来用。口腔共鸣状态:演唱时打开上口盖,在口腔里形成一个喇叭口 形状的共鸣腔。进行中低音演唱时,口腔共鸣可以形成明亮、圆润 的声音;随着高音不断上升,口腔共鸣逐渐减弱,头腔共鸣逐步加强。舌头位于口腔的底部,舌面位置及松紧状态调整着“字正”与“腔圆” 音准效果。 

鼻腔与头腔的共鸣状态:鼻腔共鸣与头腔共鸣二者密不可分。在演唱高音区时,要在鼻腔共鸣的基础上使窦口打开,产生头腔共 鸣,获得明亮、稳定、有穿透力的高音。这就是我们常说的高音要“打 开头腔、集中音色”的正确感觉。 

三、声音共鸣的训练方法


(一)呼吸训练:

产生共鸣不仅需要发音的腔体,也需要腔体 里的空气,深呼吸与共鸣状态是密不可分的关系。沈湘教授说:用 深呼吸的感觉把腔体打开等在那里唱。没有深呼吸就没有高位置, 声音越高说明气就越通。从最高的共鸣位置到最低的呼吸支持需要 “一米长”的距离,保持“深呼吸”与共鸣“高位置”的良好发声 状态。发声训练要求胸腹之间的气体和上面各种腔体之间的气息要 想通,只有上下通气、里外通气、以气带声,才能控制好的共鸣音色。高音唱不上去,说明气息用的不深,所以加强呼吸训练是掌握发声 共鸣的基础。 


(二)发音位置训练:

沈湘教授说,发生共鸣的基础在胸腔, 只有把声音落下来,胸口以下感觉越空、越放松,气息就越通,共 鸣的音响效果就越好。正确的发音位置应该在胸口的第二颗纽扣的 位置,发声训练时要张开嘴,让气流贴着咽璧向下吸着唱。保持腹 部上提的呼气感觉与胸肋肌肉扩张吸气的力量形成对抗,反复训练 “贴着咽璧吸着唱”,让声音落在胸口上,气息就得到了很好的控制。


(三)练习哼鸣:

沈湘教授非常重视哼鸣的练习方法,能使学 生很快找到共鸣腔体打开后的共鸣音响效果,他说:能哼多高,就 能唱多高。练习哼鸣有两种方法:一种开口哼鸣,让声音进入鼻咽腔, 然后轻轻哼唱。另一种是闭口哼鸣,双唇闭拢,贴着咽璧吸着哼。 

结 语

优美的歌声依靠科学的发声方法,只有掌握好气息运用、发音 原理、共鸣控制这三大要素之间的协调关系,使之达到一个自然、 平衡、科学的发声状态,才能熟练驾驭歌唱的技巧。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