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篆刻入门:齐白石和贾岛其实是一路人

 三个小布丁 2020-10-30

上中学时学语文,老师讲了一个故事:

说唐代大诗人贾岛在做诗方面非常认真。有一天,他骑着毛驴,一边走,一边吟诗,忽然得了两句诗:“鸟宿池边树,僧推月下门。”贾岛自己觉得这两句还不错,但仔细思量,又觉得下句“推”字不够好:既然是月下的夜里,门早该关上,恐怕推是推不开了,不如改为“僧敲月下门”。

贾岛就这样心里这么琢磨着,嘴里反复地念着:“推……”、“敲……”,他的右手也不知不觉地随着表演起来:一会儿伸手一推,一会儿举手作敲的姿势。

恰好遇到当时著名的大作家韩愈,当时韩愈为京兆尹,这个官相当于现在的北京市市长吧,搁在古代,自然是有点排场,于是随从仪仗不少,前呼后拥地过来了。按当时规制,有大官经过,行人必须远远回避让路,否则就要犯罪。可是贾岛正迷在他的那句诗里,竟没有发觉大官过来了,等到近身,再想回避已然来不及了,差役们上前把他拿下,带到韩愈跟前。

韩愈是个好市长,上前问明原因,原来是作诗啊,不但没有责备贾岛,还很称赞他认真的创作态度。对于“推”、“敲”两字,韩愈沉吟了一下,说:“还是‘敲'字好。”

这其实就是现在所谓“推敲”二字的来源。

且住,说篆刻呢!


是的,还是篆刻。贾岛是苦吟诗人,所谓的“二句三年得,一吟泪双流”,李刚田老师曾经刻过一方印(上图),说的就是这个诗人贾岛。

何谓苦吟,当然是为了写诗下了大功夫,苦功夫,上面的推敲故事可见一斑。我认为,要是想学好篆刻,恐怕是必须有点这种苦吟功夫的。

比如,我前面说过,临汉印与名家印各要500方以上,有的朋友就私信我说,不必要,我大概一星期就能反写上石了,然后一个月左右就能刻出不错的印章了,于是发微博,发微信,很高兴,这当然是好事,或者,人家有天赋也说不定。

我在杂志上,在潘家园,琉璃厂见到好多所谓的篆刻佳作,说是上佳之作,但却乱头粗服,颠三倒四的,既看不出章法,也看不出篆法,甚至刀法也杂乱无章,但一看署名,就不敢评论了。

我的办法却是一方一方的刻出来,磨了刻,刻了磨这样苦苦练,尽管到现在还在入门期徘徊,但我挺乐呵。给出的建议是:

一、扎实的基本功

就是字法、篆法、章法、刀法,四方面的基本功都打扎实了再说,也就是我说的1000方印临完。

创作当然不是工匠,当然不能像电脑字库一样精确,但也不能这样乱来吧,这是我当时的想法,因为是反例子,我拍了照片,也不敢放上来,但我挺看不惯这样,一堆作品看下来,竟然一方工整的印都没有,全是冲刀、冲刀、冲刀,凌乱不堪的作品。

(陈巨来的一些作品)

我给初学者的建议是,先踏踏实实地把工整的汉印风格学好,再逐渐学些细朱文印的创作,然后再想着学齐白石那样的冲刀,毕竟,齐大师有自家的天份,有深厚的功夫在里面,没有长期积累和学习的“齐派”,太吓人了。因为我深信齐大师的那一方方作品一定是经过长期构思,多次写稿而成的匠心之作,决不是临时起意,就刻出来的。强求大师的风格,而不从基本功上下功夫是事倍功半的。

二、定风格是在基本功的基础上

精细和粗犷不见得是矛盾的,因为风格虽别,但艺术原理一致。因此,结合自家的气质类型选定风格并不困难,难在前面的基本功。

(齐白石学汉印的作品)

(齐白石的元朱文印)

(这方显然学的黄牧甫)

这倒不是说,学齐白石不好,都让大家去学陈巨来,而是给大家建议,把工整精细的印章刻好了,再去着手学猛利粗犷的印章更利于入手。毕竟,齐大师早期也是汉印、名家印一路学过来的。别跳过大师早年下苦功那一段,直奔晚期的风格,风格是慢慢形成的,别着急。

(齐白石的一些作品)

而我们在这种先工整精细到猛利粗犷的学习过程中,很快就会发现,所谓的工整精细,有时也有潇洒飘逸的放任之处,而所谓的猛利粗犷,也并非一味的放纵不羁。比如,我们看早期齐白石的工稳作品,简直不敢相信那是他的作品,工稳的不要不要的。

说到底,齐白石学印,也有一个所谓的“苦吟”阶段,跟贾岛一样,我们不能急。

总之,二者绝不矛盾,甚至如太极图上的黑白鱼一样,互相转化,互相补充。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